浅谈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2023-03-05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性活动, 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参与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 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 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 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 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 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 有了这种态度, 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 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 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 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 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 学习探究方法, 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 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 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二、组织专题探讨, 提高探究能力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给学生, 让学生在课外积极准备, 然后在课堂上畅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组织学生以讨论和辨论的形式来探讨问题。如教苏洵的《六国论》时, 课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务给学生: (1) 六国破灭之我见; (2) 谈苏洵的《六国论》和苏辙的《六国论》。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观点有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这种情况是良好的, 不必苛求统一答案, 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行。因为研究性学习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创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行为, 是对学习过的知识的再思考、再认识, 从而摒弃传统的观点, 人云亦云的说法, 创造出自己的新感觉、新认识。但是要验证这种新认识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是否有几分道理, 就必须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展现在大家面前, 接受大家的质疑, 充实自己的论据, 驳斥对方的观点。在交叉辩论的过程中, 不仅验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 更重要的是这个讨论过程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 随机应变的能力, 使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向更深的方向发展。

三、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 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 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 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珍视其个人见解。

1、运用“往回看”的策略, 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 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 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 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障碍, 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 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探究完的。所以, 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 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 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 从而促进理解。例如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中, “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 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 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这一句较难理解。其中, “美术作品命运”的含义是什么呢?“某些东西”到底指哪些东西呢?尽管这些问题比较隐晦, 但只要反复阅读课文, 认真揣摩后文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 “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等语句, 也不难明白:“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 “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 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整体感知文本, 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 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 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 感受作家的心境,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 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 并体味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同时, 学生要与文本对话, 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经验, 积极地参与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以其独特的感性经验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 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

探究式学习既有别于接受式学习, 也有别于研究式学习, 它起于“知”, 重于“行”, 侧重在“行”的过程中培养能力, 培植情感, 研习高效的学习方法和行为养成。在探究过程中, 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探究活动;同时, 还要避免游离其外的放任作风, 在探究过程中要有前瞻性、预见性, 能精心部署、周密安排, 切保探究活动的顺利有序展开。

上一篇:心律平致窦性停搏2例下一篇:黑龙江省煤炭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有效途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