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2024-04-08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共9篇)

篇1: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南屯基小学 张 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观察能力愈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愈强。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必须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源泉,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的知识水平表现能力。在学生学画活动中如何提高其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感知活动。因为孩子们身边的事物是五彩缤纷的,只有让他们在大千世界和生活中学会观察,才能使画出的内容更丰富生动。如何使学生学会观察学的本领养成他们观察的习惯呢?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观察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多写生少临摩,让学生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多画写生课,不是不要临摹课,关键在于达到什么目的,临摹基本上是以解决技法为目的,但作为培养造型能力,创作能力等都显然不及写生课。低年级的写生课不同于成人化的写生,它应以感觉训练为主,首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观察的条件和环境。如写生一片秋天的落叶,首先要让儿童感受各种形状、不同颜色树叶的美。再如写生——“给你同座位小朋友画个像”,通过观察和描绘,儿童便会发现同座位小朋友脸上平时不被注意的某些细节特征。低年级的写生不应有方法、步骤的限制和比例,明暗和要求,即以不同追求物象的表现现象为目的,只要他们把自己观察来的最重要的感受、最本质的特征表达出来,无所谓像与不像、关键在于感受。无疑,指导学生感受客观事物是培养观察能力的第一步。中年级学生虽然能基本相感知物体体积、明暗及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敏锐的捕捉对象特点的能力,训练敏锐的捕捉对象特征特点的能力,教师仍然应当避免过多的讲画法、讲知识,而应当避免过多讲画法、讲知识,而应当强调写生中的感受,造型不要求形追认,只求动人、感人。对高年级的同学可以讲一些初步的知识呼技能,但直接感受客观事物仍不能忽略。

(二)、有目的观察,要鼓励学生直接感受客观事物,减少盲目性,这就要老师向学生提示明确的观察内容和完成任务的具体办法。这样,学生便会很快的去接受你选择的内容,使其在头脑里对事物有个鲜明、完整而牢固的印象。如要求学生画猫,老师就猫特征提出需要观察的主要内容,如猫的皮毛颜色、条纹、眼睛的形状,尾巴的长度以及猫生气、高兴、难受时的表情„„。能观察细心的同学画出的猫形象就细致、逼真。而不注意观察的学生画了的猫就比较简单,缺少细节。

(三)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深入、细致,并能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即形状、结构、比例、色彩等,必须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所谓分析,指人的思维过程是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找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所谓比较我,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辨别异同(如高低、大小、深浅、方圆、粗细等)。只有观察而无分析、比较,观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没有观察则根本谈不上分析、比较。所以观察是前提,分析、比较是深化,两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观察、分析、比较应当同步进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要考虑各个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低年级儿童,他们认识事物非常具体,皮球就是皮球,漏斗,杯子就是杯子,没有必要再抽角成“球体”、“锥体”、“圆柱体”,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描绘自己周围最熟悉的事物,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分析、比较可引导学生把显现于物体外部较为突出的各点位置关系作比较,如指导学生把线段与线段的长智囊、距离作比较,把线的倾斜角度大小与平行、垂直的关系作比较,把面与面的大小宽窄作比较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应鼓励学生用目测的方法去判断线的长短、倾斜角度等,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始终应当注意诱导学生在观察物象的同时注意美的体验绘画的宗旨在于塑造美的形象。学生在写生过程中,除了通过观察把物体形象画准确,还应注意体现物象的美之所在,力求塑造出些现实物象更美的形象。在对自然界的观察描过程中,应从自然界形态的千变万化中去选择,捕捉美的形象或构成形象美的因素。老师应认真给孩子做好观察指导。如: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园美景、潺潺溪水、料漫山花、叽喳小鸟,这些都是教学生观察事物的最佳教材和最好课堂。所以,每次学生外出游玩,我要求学生先注意观察再选择作画。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也启发了学生随时留意观察体验自己周围的美好事物。总之,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应当只局限在描绘物体的准确性这一点上,还应当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启发他们努力表现对美的感受上。

美术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把自己感知到的,包括记忆和想象的形象内容,通过画面进行表现的训练过程。在这过程中,从生动的直观到造型语言的创造表现。都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认识客观事物,以个人感受去表现丰富的生活色彩。如让孩子们画一幅色彩风景画。交上来数十幅画。仅画面上的江水就五光十色,有画成蓝色的、灰色的、金黄色的、红色的,对于这些我都一一给予肯定。江水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背景下,颜色也是变化的,用一种颜色怎么能表现大自然中丰富的色彩世界呢?我从不从个人对物体固有的色彩认识出发,要求画树叶一律用绿色,画树干一律用赭色。画河水一律用蓝色,以此禁锢孩子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颜色。

总之,学生掌握这些观察方法,具备了观察能力,为今后掌握技法打一了坚实基础,可见观察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

篇2: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太安中学 樊 志

一、前言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社会信息化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代替旧知识而成为新的理论基础。以科学家统计的生物文献更新的时间为例,生物医学是30年,生理学是72年,植物学是100年。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普遍认识到:必须及时地不断地提高自己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面对着信息时代的挑战,他们需要具有更强的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从信息灌输式转变为信息处理能力式,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育的中心问题。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人们常把观察称为智力的门户。观察是发展学生记忆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如: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一滴池塘水,发现了微生物世界;英国的胡克受列文虎克的影响,在显微镜下观察软木切片,发现了细胞;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观察杂交豌豆后代的性状,发现了遗传规律,创立了遗传学。在对生命现象观察的过程中,生物学家们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经大脑思维加工形成了理论学说。达尔文在五年环球考察中,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及大自然的观察资料,经过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进化论,写下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达尔文在《对我的智力的评估》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本领,能够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事物,并且对它们做细致的观察。我在观察和收集事实方面,勤奋努力,真是无以复加。”勤奋努力的观察,这就是达尔文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是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良好的观察能力。这就是: 1.能充分有效地使用视、听、嗅、味、触各种感官,并通过这些感官进行思维。2.观察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3.能做定性和定量的观察。如,种子成分的定性观察、骨的成分比例、视野内表皮气孔数目的定量观察。4.能做动态的观察。例如,观察蛙的个体发育过程、动物的活动行为等。5.能选择适当的观察对象。6.能发现观察对象间差异。

教师应在生物教学中按上述各项,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敏锐的观察能力。

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在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灵活运用以下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 例如:在教学中使用挂图和插图时,为了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和课堂效果,需要注意:1)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钻研教材和图的内容,做到指图正确,讲解严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观察。2)教师要具体指导观察图的方法。在请学生观察图前,要把图中的符号、结构名称、切面位置等内容交代清楚。3)出示图的时间要适当,不可过早或过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在演示实验中,为使学生观察准确,教师应该:1)演示操作必须规范、准确,实验现象要清楚。2)演示前要讲清实验装置的名称、构造、性能、原理及注意事项。3)要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指导的方法有边讲边观察,先讲后观察,先观察后讨论、总结等。但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积极思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二)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实验中,学生要通过视、听、嗅、触、味,全面观察动植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因此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例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根据观察内容选用了“观察—思考—总结”的观察程序的探索式同步观察法。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2.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如,动植物细胞、组织及微生物等一些微小的结构,必须要用显微镜或放大镜才能看见,观察时还要将标本做成装片(或切片)。若要使观察的结构清晰可辨,则要将标本染色。有些标本需要长期观察,则要制成蜡叶标本或者浸制标本。观察动物的内部结构首先要进行解剖。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4.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就是: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例如: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重点应该观察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一些特征:体形、体色、侧线及鳍等。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三)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都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人们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单凭兴趣出发,只愿意观察他们喜欢观察的对象,而将观察目的弃置一边。因此,教师要时刻提醒、指导他们按观察目的进行观察。

其次,观察要有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是进行正确观察所必需的重要科学素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做观察记录、绘制生物图以及对生物对象描述时,一定要符合观察到的真实情况。

篇3: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源泉, 学生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知识水平表现能力。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中如何提高其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它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感知活动。因为孩子们身边的事物是五彩缤纷的, 只有让他们在万千世界和生活中学会观察, 才能使他们表现的内容更丰富生动。如何使学生学会观察的本领, 养成他们观察的习惯呢?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观察力的培养,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下面, 我浅谈对学生观察力培养的几个方法:

(一) 多点写生课, 让学生直接感知客观事物, 多画写生课,

这里并不是说不要临摹课, 关键在于要达到什么目的, 临摹基本上是以解决技法为目的, 但作为培养造型能力, 创作能力等都显然不及写生课。学生的写生课不同于成人化的写生, 它应以感觉训练为主, 首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观察的条件和环境。如写生一片秋天的落叶,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各种形状、不同颜色树叶的美。再如写生——“给你同桌画个像”, 通过观察和描绘, 学生便会发现同桌脸上平时不被注意的某些细节特征。指导学生感受客观事物是培养观察能力的第一步。学生虽然能基本感知物体体积、明暗及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训练敏锐地捕捉对象特征特点的能力, 教师仍然应当避免过多讲画法、讲知识, 而应当强调写生中的感受, 造型也不一定非要要求形准。同时可以讲一些初步的知识技能, 但直接感受客观事物仍不能忽略。

(二) 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要鼓励学生直接感受客观事物, 减少盲目性, 这就要老师向学生提示明确的观察内容和完成任务的具体办法。这样, 学生便会很快地去接受你选择的内容, 使其在头脑里对事物有个鲜明、完整而牢固的印象。

(三) 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使学

生的观察更加深入、细致, 并能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 即形状、结构、比例、色彩等, 必须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 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所谓分析, 是指人的思维过程把头脑中的事物或现象分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 找到事物或现象的本质。所谓比较, 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辨别异同 (如高低、大小、深浅、方圆、粗细等) 。只有观察而无分析、比较, 观察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 没有观察则根本谈不上分析、比较。所以观察是前提, 分析、比较是深化, 几者有机结合, 密不可分。观察、分析、比较应当同步进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要考虑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对于学生, 他们认识事物非常具体, 皮球就是皮球, 漏斗就是漏斗, 杯子就是杯子, 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再抽象成“球体”、“锥体”、“圆柱体”, 这样可以使学生多描绘自己周围最熟悉的事物, 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分析、比较可引导学生把显现于物体外部较为突出的各点位置关系作比较, 如指导学生把线段与线段的长短、距离作比较, 把线的倾斜角度大小, 与平行、垂直的关系作比较, 把面与面的大小宽窄作比较等, 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应鼓励学生用目测的方法去判断线的长短、倾斜角度等, 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始终应当注意诱导学生在观察物象的同时注意美的体验。

绘画的宗旨在于塑造美的形象。学生在写生过程中, 除了通过观察把物体形象画准确, 还应注意体现物象的美之所在, 力求塑造出比现实物象更美的形象。在对自然界的观察描绘过程中, 应从自然界形态的千变万化中去选择, 捕捉美的形象或构成形象美的因素。老师应认真给学生做好观察指导。如:在大自然的广阔天地里有许多名胜古迹, 园田美景、潺潺溪水、漫妙山花、叽喳小鸟, 这些都是教学生观察事物的最佳教材和最好课堂。所以, 每次学生外出游玩, 要求学生先注意观察再选择作画。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也启发了学生随时留意观察体验自己周围的美好事物。因此, 教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不应当只局限在描绘物体的准确性这一点上, 还应当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 启发他们努力表现对美的感受上。

美术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 把自己感知到的, 包括记忆和想象的形象内容, 通过画面进行表现的训练过程。在这过程中, 从生动的直观到造型语言的创造表现。都反映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认识客观事物, 以个人感受去表现丰富的生活色彩。如让孩子们画一幅色彩风景画。交上来数十幅画。仅画面上的江水就五光十色, 有画成蓝色的、灰色的、金黄色的、红色的, 对于这些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江水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背景下, 颜色也是变化的, 用一种颜色怎么能表现大自然中丰富的色彩世界呢?教师从不从个人对物体固有的色彩认识出发, 要求画树叶一律用绿色, 画树干一律用赭色。画河水一律用蓝色, 以此禁锢孩子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颜色。

篇4: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研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实验、观察等,其中以观察为主,因此在课堂内外创设观察环境,如:生物體形态、结构、生理、动物行为等,对学生观察活动的开展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生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当然也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生物观察中去。学生只有兴趣浓郁,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处处留心、事事留意。古往今来,生物科学家的伟大成就不少源于观察兴趣。达尔文自幼勤于观察,使他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从“狗进食流唾液”这一极为普通的生理现象的长期观察研究中,首先提出“条件反射学说”,他提出“观察、观察、再观察”,勉励后人重视观察。

1.设置教学环境,激发观察兴趣

准备好成套的生物活体、标本、模型、挂图以及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设计观察步骤。学生对活体标本及实地观察最感兴趣。

2.提出疑问,激发观察兴趣

根据教学要求提出观察目的,提出思考题、观察作业,使学生观察活动有目的、有结果。

二、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组织学生观察时,要求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使他们在观察中主动支配自己的感觉、知觉,把感知方向集中在一定对象和现象上。在组织观察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为什么而观察,观察的中心与观察的范围是什么?应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等。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科学的观察方法对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1.顺序观察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起点,按一定的顺序,条理分明地进行观察,从而作出准确的判断。如:讲授《心脏的结构》时,准备猪的心脏作标本,让学生观察猪的心脏,先让他们观察外形,然后放在解剖盘中,分别让学生捏心脏的上面和下面的心壁,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让学生捏心室的左右两侧壁,比较哪一侧的心壁厚,哪一侧的心壁薄。

2.对比观察

把两个或几个大同小异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进行认真观察,从中发现相似事物的共同特征或细微区别,以获得清晰的概念。如:讲授“种子的结构”一节时,分别让学生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找出两种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抽学生回答观察得出的结果。结果是,两种植物种子结构的相同点是:菜豆和玉米种子结构都有胚芽、胚轴、胚根、子叶等。两种植物种子结构的不同点是:①菜豆种子无胚乳,玉米种子有胚乳;②菜豆种子的胚中有两片子叶,玉米种子的胚中只有一片子叶。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几种种子的结构,这种“同中见异,异中见同”的比较观察方法,可进一步帮助学生揭示生物体的本质特征。

3.全面观察

通过某一实物的特征有意识地放在易混实物中,进行全面观察,从现象中见本质,从而获得对某一实物的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如:讲授《叶的形态》时,搜集许多不同植物的叶,让学生把平行脉和网状脉的叶分开,把单叶和复叶分开,这样通过学生对实物的全面观察,很快分出来了。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了平行脉、网状脉、单叶、复叶等概念。

4.重点观察

按某种特殊的目的和要求在全观察的基础上,对被观察对象中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某一处或几处关键点进行重点观察。如:讲授“被子植物分科”时,把不同科植物的花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区别,找出十字花科的植物的花。从观察结果中学生能得出,十字花科的植物的花的特征:“花冠呈十字形”“花瓣四

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尽力为学生创设观察环境,

加以观察训练,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观察和认真观察的习惯。

1.运用多种感官协助观察

人是通过感觉器官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所以,在观察中要求学生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多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听一听、讲一讲、摸一摸、做一做,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增加观察效果。

2.认真、细致地进行观察

观察不认真、不细致,“走马观花”就视而不见,“有眼不识泰山”;观察的只是浮光掠影,就会只见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见事物的本质。

3.在观察中思考、分析问题

思考应贯穿于观察的全过程,必要时还可以在观察之前,或

延伸在观察之后。启发学生在观察时要开动脑筋,通过对被观察对象的分析、比较、概括,以保证观察得更深刻、更细致。

4.乐于记录观察的结果

观察时单靠记忆是不行的,要教会学生随时把观察到的情况,按要求加以记录以便进一步分析研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目的,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勤于思考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全面发展。

篇5: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篾厂中心校

左光巧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新课标、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

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篇6: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论文摘要: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活动,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在科普活动中依据其特点,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并为之提出如下五点肤浅认识。

一、创设多种教育情景,激发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二、明确活动目的任务,培养小学生对观察的持久性

三、引导观察事物本质,注重小学生观察方法的掌握

1、顺序观察法。

2、分解现察法。

3、观察联想法。

4、对比观察法。

5、反复观察法。

6、重点观察法。

四、关注观察的规律,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注意观察的客观性。

2、注意观察的典型性。

3、注意观察的系统性。

五、优化综合评价过程,给予小学生有所成就感

总之,科普活动为小学生观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观察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科技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以此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科普活动是科学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于小学生的科普活动而言,它的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融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旨在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启蒙,促进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观察是认知和创造的基础,科学观察更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科学观察之所以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观察,就在于它是积极主动地探索自然现象的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所以通过观察能够发现新的东西。

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普活动,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在科普活动中依据其特点,进行了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研究,并为之提出如下五点肤浅认识。

一、创设多种教育情景,激发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

科普活动形式注重新颖性、灵活多样、富有创造,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吸引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进来。我们就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天生好奇、好问、好动特点入手,采用科普活动所特有的教育情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激起他们探索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观察周围事物浓厚的兴趣。在科普知识竞赛活动中,我们通过故事、图片、儿歌等形式,向小学生介绍牛顿、爱迪生、瓦特等著名科学家长期坚持、认真细致的观察,从而导致重大发明的故事。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生动形象地向小学生展示各种现代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科学兴趣。

如:在“纸桥承重”科普活动中,由几张可以随手撕开的硬纸做成的桥梁结构模型,能够承受比它自身重几百倍的压力。孩子们觉得很奇怪,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桥梁结构,改变纸的形状,使纸桥的承重能力产生质的飞跃。在活动中,我们认为:指导学生观察实验要适时、必要、谨慎、有效,使他们集中注意、深人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进而逐渐养成进行实验研究活动所必需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而小学生正是在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推动下,积极地投人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的。

二、明确活动目的任务,培养小学生对观察的持久性

敏锐的观察力来自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因为观察的目的、任务,制约着观察的选择性和意想性。为了使小学生学会深人而持久地观察了解事物,在活动中,我们常常采用设疑的方式,使小学生明确所要观察事物现象的要求,知道从观察中寻找什么,使观察按一定的目的进行,不断延长观察持久性和重复观察的积极性。

如:“身边植物知多少”科普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识别植物的能力,培养他们自己观察、自己设计、自己研究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操。当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后,他们就主动运用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常见植物知识,结合自然常识课,从植物的根、茎、芽、叶、果,从校园到街道、小区、公园去辨认身边的各种植物,贴近自然,真正学会通过科普实践活动了解、认识植物。活动中学生拿起照像机给观察认识的植物的花、果留下瞬间的倩影,进行了植物花、果实的摄影比赛等。通过系列活动,小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的观察行为在愉快的情绪中得到了发展。这样的活动由于是小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后亲自参与的,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也能提高小学生观察事物的持久性。

三、引导观察事物本质,注重小学生观察方法的掌握

古人说:“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可解一生之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且循序渐进,才能由表及里,探究事物本质。

1、顺序观察法。因为事物的发生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所以我们要让小学生认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使他们养成按顺序观察的好习惯。如科普活动“我和野生动物作一天伴”、“植物的识别”的观察活动,就是遵循这个方法,让他们有顺序地观察,有条理地思考,达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逻辑思维能力也随之增强。

2、分解现察法。即将比较复杂的物体分解成几个部分,对各部分进行仔细观察,然后综合起来,了解全貌。如在“航空模型飞行竞赛”中,首先要制作飞机模型,在制作时,让小学生进行观察,可以先看飞机的制作图纸,然后观察机头、机身、机翼等几部分,搞清楚每部分内有些什么,起什么作用,再将所观察到的各部分综合起来,使他们能很好地了解飞机的全貌,而且在进行组装时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观察联想法。即依据观察的事物进行充分联想,并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观物象测天气”科普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气象观测小组和物象观察小组同时开展活动。气象观测小组在气象观测站内每天对温度、湿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降水量、蒸发量、风向、风速等的观测记载,同时观察云状,记载天气现象;物象观测小组对静物如水泥地面、墙壁、黑板、水缸等物体变化情况进行观察记载并对蚂蚁、池塘鱼、蜻蜓、燕子、蛇、昆虫等动物等进行观测。然后访问气象老农,走访理发店师傅,了解酸痛敏感病人等收集有关资料,从而进行联想观察,将观测、观察、调查、访问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讨论、预测未来天气,同时作出气象预报。

4、对比观察法。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如在“延长鲜花保鲜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比较鲜花在不同培养液中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鲜花在不同营养溶液中花期的天数,从而科学的得出鲜花在何种营养溶液中开花期最长的结论。

5、反复观察法。即对于现象进行重复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强化他们大脑皮层形成暂时性的联系,并能使各个暂时性联系之间相互贯通,逐步形成连贯一致。如在“为野生鸟儿安个家”活动中,指导小学生反复观察野生鸟类的特征和鸟巢,制作安放鸟巢,从而准确详尽的了解鸟类生活情况的全过程。

6、重点观察法。即在事物完整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一个环节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长是其从生到死过程中的最主要的环节,这个环节是重点观察的对象。这种训练对培养小学生抓主要问题,抓中心环节,掌握大局都有好处。

四、关注观察的规律,形成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在训练小学生观察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受语言的理解力、表达力和注意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良好观察习惯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所以我们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在科普活动的开展中,还关注小学生观察的规律,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注意观察的客观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的客观性,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学生在科普观察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如在“延长鲜花保鲜时间的研究”中,添加同一浓度不同物质就是一例。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鲜花在不同溶液中的生长全过程,实事求是的观察实验事物,描述实验事物的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2、注意观察的典型性。如在“苔藓植物在园林中生长情况的调查”活动中,通过苔藓植物对自然条件较为敏感,可以作为园林生态建设的功能指示植物,用以保护水土流失、监测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因此学生就利用苔藓植物来监测环境质量,通过观察发现,当苔藓植物生长的地方受到污染后,苔藓植物会逐渐衰退死亡。另外,苔藓是多年生植物,利用苔藓的生长进行监测指示,可全年监测,容易观察。通过这种观察,我们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暂时地、有条件地撇开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让被观察事物的主要过程充分暴露,它是培养小学生观察习惯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3、注意观察的系统性。教师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科学观察,学生应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把持好对事物全体的观察,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系统的观察使学生避免了盲人摸象,能够全面的观察事物。

五、优化综合评价过程,给予小学生有所成就感

科普活动的评价过程,不仅是教师了解小学生活动的情况,调节活动方法、进度的过程,而且也是树立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探究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措施。我们及时适度的对小学生做出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和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反之,就直接影响了下一次的参与效果,甚至扼杀学生的热情。科普活动中“观察能力”的评价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的评价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1、评价贯穿于全过程。如学生在观察识别植物时,只简单的说出植物的颜色、形状.这只是他的视觉印象,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观察结果时,并及时提醒:“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再“闻一闻或尝一尝”或者“做一个实验……”,这样以来,学生观察到的植物才是完整的,这时教师可以紧接着给予肯定。当观察完植物后,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整理观察资料,分析观察结果,撰写简单的观察报告等。整个观察过程教师都应及时引导、充分鼓励,让成就感激励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2、评价的艺术性魅力。科普活动中我们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评价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学习兴趣的不同。改变以往只是简单的“很好、不好、对、不对、你真棒”等表面化的鼓励词语,在科普活动中我们尝试以下几点做法:(1)与观察内容有机结合,做出针对性的评价。(2)恰当使用肢体语言,如: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等等。(3)注意语言的幽默性。以艺术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观察能力的评价方式。观察能力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因为活动大多采取个人与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我们在对小学生观察成果进行评价时往往可以分成小组成员互评、学生个人自评、老师评议和家长评议等多方评价相结合,学生自己的评价最有发言权。

综上所述,通过长期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我们惊喜地发现小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扩、兴趣广泛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并且小学生在活动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在观察活动中产生的创造发明作品、科学论文和科普活动等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家长也反映孩子比以前爱说了,外出善于观察了,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觉得自已内向的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了,他们的个性得到正确的引导了。

总之,科普活动为小学生观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观察作为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科技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以此来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使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国璋《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普活动的设计与开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2,《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教育资源应用指南丛书》,上海市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

4、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探究之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作者简介:

篇7: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杨秀珍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问题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习是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

如何在观察操作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一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意识。课堂教学应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为主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一个让学生探索的情境,制造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使学生内心处于不平衡状态,产生好奇,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地提出问题。二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究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勇于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机会,灵活巧妙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提问和交流。三要强调思维训练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展现学生成功的范例,还应展示失败与挫折,让学生了解探索的艰辛。思维训练其实是很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要总是包揽、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学生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经历一番“磨难”之后再找到“真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宝贵财富。四要联系学生生活,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数学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是学习中的兴趣以及对这个社会价值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熟知、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出发,以生活的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深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猜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创造出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数学。

篇8: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认识的基础, 是思想的触觉。

因此, 观察能力, 无疑是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 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 更具有主动性, 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 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 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 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以成导趣。成功的体验, 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内心激动, 使其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观察的对象是图形、数量关系、逻辑过程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 为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教材内容,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数学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 并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 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 发现公式、定理的证明, 掌握那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技巧, 品尝成功的喜悦, 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的积极性。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首先, 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把握合理的顺序, 养成学生从整体到局部, 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习惯。其次, 要引导学生懂得观察的渐进性, 养成反复观察、仔细观察的习惯。

再次, 要引导学生了解常用的观察方法 (如分类观察、从一般到特殊的观察、从特殊到一般的观察、对比观察等等) , 掌握观察的一般步骤: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 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在观察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 让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自主观察。

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不是消极的注视, 不是被动的感知, 而是一种“思维的知觉”, 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 必须十分重视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深刻性等良好观察品质的培养。

1. 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初中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 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 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 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 在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 对要求观察的材料: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 12=2, (2) 22+1=2, (3) 221=0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1、 (1) 式左、右两边的代数式有何特征?2、[MSOffice1] (2) 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3、式的左边能否转化为完全平方式?通过提问, 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 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 实现观察目的。

2. 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 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在观察中, 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 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 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 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 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 深入观察。同时, 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 与学生相互讨论, 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 要分析原因, 加以补救, 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3. 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能仅仅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 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 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 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 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 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 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 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 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 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 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要运用多种手段,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 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 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 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指导纲要》 (浙江教育出版社) .

[2]王子兴.《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篇9: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    观察力    问题 对策

1 引言

观察力是人在探索过程中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即针对目标对象的特点进行信息收集的能力。而在学习过程中,观察力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特别是在数学这种逻辑比较复杂的科目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抓住学习的要点以及解题的切入点,从而保证学习掌握。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初中教学方面,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和探讨。

2中学数学教学问题

2.1 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一句脍炙人口的谚语是这样说的,“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但对于数学学习来说,这种观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因为数学学习是一个层次阶段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知识越来越精炼,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越来越简单。但是就目前中学数学解题来说,一些教师只关注结果,即学生得出的答案。一道数学题无论学生采用何种方法,只要解题思路和答案正确即可,很少有教师会注意学生解题过程是否高效简洁,这也是目前中学数学教学的误区之一。

2.2 追求应用,缺乏掌握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科目,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数学教学偏重应用的原因,相反,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应用的前提基础。但是目前很多初中教师对于数学的教学采用的是概念简单介绍,进行广泛“题海”训练作为巩固,一方面在单调且缺乏科学性的量化训练中消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虽然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了解某一类题型的解题运用,但数学题型是千变万化的,而这种变化也是围绕基础概念为核心,所以不懂得掌握,对于数学的应用也仅仅是一些表面化地学习 。

2.3 例题讲解,缺乏启发

在传统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教师喜欢奠定讲解例题,即对课本一些例题直接进行演示和讲解,导致学生虽然看懂了解题过程,但是对例题的题意和知识考查都缺乏初步地了解,最终只是短期的方法记忆;教学过程也缺乏启发性,不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进行结合思考。

3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对策

3.1细节观察,提高观察阶段发展

一般思维下,人对事物认识都是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而追求事物全面性也是观察的最终目标,通过全面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分析,当然这也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所以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阶段性数学分析题,让学生进行分析求解训练,从而保证全面观察。例如,在“几何起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阐述几何是一个从点到面、从平面到立体的学习过程,所以认识几何,需要提升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如图1所示,A、B、C、D、E、F是分布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六个点,那么请思考一下问题:1.在图中总共有多少条线段?2.以A为端点的线段数量又分别是多少?3.在以上两个问题中,观察分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通过三个问题的阶段递进,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观察方式的理解,以完成观察。

图1

3.2 反复观察训练,保证抓住题目重点

反复观察是保证观察效果和观察准确度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通过一次又一次反复地观察,学生可以从数学题目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通过梳理这些信息的联系,获得解题思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复观察分析抓住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帮助解决问题。例如“等腰三角形”的课程教学可以通过以下例题培养学生反复观察的能力。“如图2所示,在三角形ABC中,AB=AC,而P作为BC的一个点,且作线段PE垂直于AB,线段PF垂直于AC,并且已知CD垂直于AB,证明CD=PE+PF。学生获取这道题时可能会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第一遍观察,找出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反复观察分析图中的全等三角形,从而将两个观察结果相结合进行练习,完成解答过程。

3.3评估和引导教学,提高观察学习效果

为了保证学生具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教师需要在学生进行学习观察过程中完善评估,肯定学生的观察学习成果,通过正面教育让学生对观察过程充满信心、耐心以及细心,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养成戒骄戒躁的良好习惯,为观察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例如:学生对一些不太直观的数学题可能难以观察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难免会出现着急、不安的情绪,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观察效果,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地推敲引导,从学生思路盲点出发,进行合理地提示;而对一些具有一定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积极鼓励,让他们脱离焦躁的状态,保证正确的心态 。

4结语

初中是学生思维和思想形成的过渡期,而在数学学习中对学生观察力进行培养,将为学生未来自我能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简化了教师教学的过程,这是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王秋影.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现代交际,2014,06(06):169.

[2]闫艾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学周刊,2014,10(10):165.

上一篇:把句子改为比喻拟人句下一篇: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