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2024-04-08

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精选6篇)

篇1: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通过对宁夏旱作农业发展现状的系统分析,指出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生产经营粗放是长期制约宁夏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发展宁夏旱作节水农业的对策是采取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培肥、引进抗旱新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加速旱作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生物和工程措施.

作 者:刘晓峰 雷晓萍  作者单位:宁夏农业勘查设计院,宁夏,银川,750002 刊 名:宁夏农林科技 英文刊名:NINGXIA 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1) 分类号:S274.1 关键词:旱作农业   制约因素   对策研究   发展潜力  

篇2: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拜四俊

近年来,在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鼓励发展学生特长的新形势下,学校团组织,尤其是中学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抉择,既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情况,也带来了一些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各级中学团组织应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有利契机,迎接新的挑战,不断研究新的情况,解决新的问题,积极带领青年学生为推动中学教育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的发展和不断加强团的基础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影响和制约着我区中学共青团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团组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明显减弱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气候、大环境的影响下,党务工作在基层,尤其是在中学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低,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就可想而知了。过去各级党政组织都非常重视团的工作,特别强调德育首位问题,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为主要内容,并且形成了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现在提倡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调子没有以前那么响亮了,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为主旋律,从而忽视子对学生传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教育,加之,学校教育受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以及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比较复杂,难以统一到一个认识层次上来,从而导致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思想,他们只知道今天是来学习的,不知道明天或将来去干什么?共青团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远远不如以前,这样使他们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从而出现了部分学生厌学、辍学、流失等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从初一进校学习成绩就不合格,生源差已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些给学校教学工作和团的工作都带来很大压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学生的崇高理想教育不够重视,加之商品经济思想意识对他们的冲击和社会大环境、大气候的影响,致使团组织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小。

二、学校党政领导重视团的工作的程度不够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主要靠的是教学质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下,校园就充满着活力,教师的思想就能稳定,党团工作就比较好做,学生认真学习,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良好的学风就能端正起来,团的活动就能开展起来,学校的形象才能树立起来,教师的地位才能得到提高。否则,一切工作都不好做,活动都难以开展。例如:某基层中学的一位现任团委书记从事团的工作时间较长、工作热情高、经验也丰富,就是年龄老化,自主持该校团的工作以来,从未参加过学校党务工作和行政工作会议,在学校享受中层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不够明确,现在她既将面临着转业,还不知道学校如何安排工作去向问题,她深深感受到自己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团的事业,学校团的岗位既是锻炼人的岗位,也是耽误人的地方。这些充分说明了学校党政领导对自治区团委、自治区教委联合下发的中学共青团工作条例的贯彻落实不够重视,严重的影响了团委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中学党政领导对团委书记的配备,在选人的衔接、替代等方面的工作做的不够扎实,造成老团干转业困难,新团干不能及时培养起来,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使新团干业务不熟悉,工作很被动,严重影响了团的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样长期发展下去,给团的自身建设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上级主管领导对学校团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工作关心不够

中学团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工作:一是靠本学校党政领导的支持;二是靠主管学校的行政组织的重视和关心;三是靠上级共青团组织的协调和指导。目前,这三者组织之间的联系工作不够密切,尤其是行政主管部门对加强和改进中学共青团工作方面的一些基本方针、规定和条例等有关文件的传达、贯彻和落实的不够,在认识上思想不够统一,措施不够得力,行政化管理学校已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团组织和团干部在行政首长眼里并不重要或可有可无,加之,上级团组织深入基层指导工作的机会和时间并不多,与基层团干部的联系和交流工作也比较少,缺乏上下思想沟通,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反馈意见和解决问题,使中学团的工作出现的矛盾日益增多,待发现后许多问题又不能一下子解决,这样以来,随着时间的流失,老团干的年龄也增大了,新团干又不能及时补充上宋,给团的正常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不同程度的挫伤了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性。

四、团的活动经费很困难

广大青年学生工作积极性的调动,要靠团组织的活动来吸引,而带领青年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开展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经费来源一是靠学校行政部门的支持,二是靠企业赞助和不同形式的捐款。否则,团的各项活动就不能全面开展或难以开展。也给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育环境的净化和团组织的发展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现实困难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更新观念,紧跟形势,排除一切干扰和阻力,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扩大团组织在社会中的影响面,提高共青团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争取党政领导对团的工作的重视;加强团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工作;积极筹措和争取大量资金开展团的各项活动,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狠抓团的活动,提高团的工作地位

各级中学团组织要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出具体规划和措施,实行分类指导,力争实效,巩固成果,调整和充实对中学生的教育内容和部分团组织的基层组织设置,团支部的设置要与团员的学习、生活等组合方式和流失变化相适应,对团员数量少的班级,也要相对集中组织,成立支部。对初一学生进行系列化教育,对学校毕业后待业在家的团员,要关心他们,尽可能组织他们到居住单位的团组织中参加活动,严格杜绝团员流失现象。同时,还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实际,积极配合学校政教和学生部门,狠抓学生的德育工作,把德育始终放在首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坚持依据<中学德育大纲),并结合新的形势特点,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宗旨,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利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五化一保障”即:德育工作智能化,思想教育系列化,学生管理科学化,班务工作规范化,育人环境文明化,为教学工作提供保障。特别是新时期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校德育工作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各级中学共青团组织要抓住机遇,更新观念,突出共青团工作在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充实和丰富具有时代气息的团的工作内容,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挖掘和利用社会大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开展团的各项活动一定要在坚持多样性,突出时代性和注重实效性上下大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优美安静的育人环境,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一个文明友善的良好形象。才能把青年学生吸引和凝聚到团组织中来,提高团组织在整个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加强党组织对团的工作领导,发挥团组织的应有作用,以赢得党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学校党组织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当然也必须围绕教书育人来开展工作,但其工作侧重点是思想政治工作。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具有一定政治属性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就必须根据党组织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学校做好共青团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青年学生发奋努力、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和成长成才的积极性,学校团干部是德育教育的生力军,在培养青年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学校、爱教师、爱学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提高全面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各级中学共青团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和团员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立足本职,做好工作,勤奋学习,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疑难问题、预想不到的问题、紧急工作或新的任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团组织应率先带领青年教师、团员、学生开展突击活动和“树、创、献”评先创优活动,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或问题,为学校领导分忧解难。这既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也是赢得学校党政领导支持共青团工作的一个方面。另外,学校团组织还要建立健全思想作风、光锋模范、联系群众、组织观念等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批准位置,多做贡献,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断优化外部环境,协调好各种关系。要自觉做到“五讲四自”即:讲政治、讲学习、讲宗旨、讲团结、讲实干;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团干部要用高尚的品德带动其他青年教师和团员学生积极进取、求实奋进、勇于开拓,使学校团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

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加大对团干部培养工作的力度,为他们的进步成长和合理流动搭桥铺路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要使革命和建设事业后继有人和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善于培养、使用、提拔青年中的杰出人才。近年来,基层团干部特别是中学团干部普遍认为:上级团组织对团干部的理论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不够重视,使基层团组织对上级有关指示精神了解不够,缺乏相互之间的意见沟通、思想交流和工作研讨,使学校团的工作思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团干部的思想和团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针对这一情况,必须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青年领导的高度重视,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首先,各级党政领导要加强对团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工作,特别是抓好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第二,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为他们提供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创造条件,采用压担子的方法使他们在政治思想、业务能力、班级管理等方面得到尽快的提高。放手让他们工作,及时指导和帮助他们工作中面临的具体困难问题,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政治和生活方面多去关心、爱护他们,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指出今后的努力方向,使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发出应有的光和热。

第三,各级党团组织对年龄老化,从事团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团干部,应根据其特长和工作需要尽早考虑他们的合理流动和工作去向问题,妥善安排他们的转业工作,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防止和杜绝新老交替断层和青黄不接的现象再发生,对新配备的团干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使全社会和青年学生都能够真正意识到团的岗位不是误人之地,而是出人才、出干部的好地方,这样做既利于工作,又利于调动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能体现出团组织的确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力量。

创建团办实体,拓宽团的活动经费来源,开展多样性、经常化的活动

第四,在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中学团组织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等特点独立开展活动,加强团员对团的知识的学习,加强团情教育和团性锻炼,明确认识在新形势下,开展团的各项活动必须和经济挂钩,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保护母亲河、文化娱乐和其他形式的服务活动,力争在学校创办经济实体,为团组织搞好工作,提供经费来源,努力做到以活动促刨经费,以经费促进活动,坚持根据中学生特点和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不变的原则,开展多种多样的独立活动,增强团组织对团员、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总之,加强和改进中学共青团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社会各界的大力协作,各级团组织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团干部和青年学生对团组织的再认识,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篇3: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节水农业并非单指节水灌溉, 而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全面节水。节水农业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节水灌溉农业。一般指为节约水资源, 尽量减少水库和灌溉水输配过程中的水分渗漏和蒸发, 同时根据作物需水规律, 不断改进灌溉技术, 减少灌溉定额, 以实现高产的一种灌溉农业类型。二是有限灌溉农业。在缺水地区利用灌溉仅能满足作物对水分部分需求的一种补充供水方法, 被视为旱地栽培与有限供水结合的一种作物管理制度。三是旱作农业。在无补充灌溉条件的地区, 高效利用自然降水 (包括通过集水措施) 以达到有限增产的农业, 亦视为农业节水的范畴[2]。会宁县是一个缺水县, 又是一个农业县, 且水资源几度匮乏。因此,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会宁县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会宁县基本概况

会宁县地处东经104°31′~105°34′北纬35°33′~36°26′之间, 其位于甘肃中部, 白银市南端, 北与靖远县接壤, 南与通渭县毗邻, 西连定西、榆中县, 东靠静宁县和宁夏的西吉、海原县;全县国土总面积6439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15.07万hm2, 辖28个乡镇、284个村 (居) 、2613社, 2009年总人口58.28万人, 农业人口53.49万人, 占91.79%。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达到283354万元, 其中第一产业达到90555万元, 占全县GDP的31.96%, 且耕地总面积150707hm2, 且均为旱地, 人均耕地0.26亩, 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最大制约因素, 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312mm, 而年蒸发量高达1800mm, 是甘肃省中部最具代表性的干旱贫困县之一, 也是一个以雨养农业为主的人口大县, 财政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仅为2350元, 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为1004.91, 占42.77%,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980.10元, 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称。

2 会宁县水资源基本状况

2.1 会宁县地表水资源状况

会宁县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由于地处内陆, 东有六盘山, 南有秦岭作屏障, 空气中水含量较少, 气候干燥, 降水少而不均, 导致水资源极度短缺, 干旱与水土流失矛盾突出, 地表水大部分苦咸。境内主要主要河流有祖历河, 葫芦河, 清水河三条, 祖历河贯穿南北, 在靖远境内流入黄河, 大部分水资源矿化度高, 腐蚀性大, 无利用价值。目前, 会宁县可利用的地表水有658.38万m3, 且河流水量小, 一年中多为断流[3]。

资料来源:依据历年甘肃年鉴整理

2.2 会宁县地下水及降雨状况

会宁县地下水系分四个水文地质单元, 即大豹子川, 历河, 关川河, 祖历河四个河谷, 可利用的地下水量为363.24万m3。水资源主要是降雨和黄河水的调用, 全县自产水资源量约7356万m3, 人均占有125.70m3, 中北部人均占有仅为60m3, 是全省人均水资源量1200 m3的1/10, 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60m3的1/20。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40~430mm之间, 而蒸发量高达1200~1900 mm, 且时空分布不均匀。空间上看, 呈现南多北少, 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450mm, 北部多年平均降水270mm, 相差180mm;时间维度看, 季节降雨以夏季最多 (占43.6%) 、秋季次之 (占42.2%) 、春季较少 (占10.7%) 、冬季最少 (占3.4%) , 而农业用水高峰季节的3~5月份降雨量极其稀少, 农业生产的卡脖子旱十分严重。统计表明, 年际降水的变异系数为23.9%, 月际变异系数最小7月也高达96.3%, 无旱年频率不足14%[4]。

3 会宁县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现状

3.1 “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力度加大, 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

通过表1可以看出, 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 会宁县种植夏粮作物面积不断下降, 而秋粮种植面积却在不断提升, 其主要原因是会宁县的降雨主要分布在夏秋季, 使得农作物需水期与降雨期相吻合, 致使秋粮产量较高。农作物播种面积从2000年13.914万hm2, 增加到2009年的15.031万hm2, 增加了8.03%, 其中粮食作物增加了20.38%。同时, 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从2000年的76.88%上升到85.67%。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仅为1768.59kg/hm2, 其中小麦和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1482.619kg/hm2和2424.5235 kg/hm2, 反映出该地区农业生产“广种薄收”的状况。同时, 在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力度较大, 作为大宗粮食作物的小麦和玉米, 占粮食作物的比重呈现出显著的此消彼长的趋势, 小麦占粮食作物的比重从2000年的37.41%下降到2009年的17.20%, 而玉米则从2000年的22.46%增加到36.26%。对于经济作物而言, 较2000年, 2009年油料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了2.03%, 相反, 蔬菜和果园面积则分别上升了1.56%和1.40%。

3.2 以水利梯田为载体的工程型节水措施全面开展

会宁县的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在15.07万hm2, 且均为旱地, 其中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长, 在自然条件严酷的条件, 以水平梯田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逐年稳定增加 (见表2) , 近70%的耕地实现了水平梯田, 有效拦截了天然降水, 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同时, 会宁县依托甘肃省“121集雨”节水工程, 实行集雨补灌, 全县累计投资1387.02万元, 建立水窖87721眼, 补灌面积1.18万hm2, 形成了一定的农业补灌体系[5]。

3.3 积极探索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发展特色农业

会宁县土层深厚、无污染, 具有发展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 会宁顺应自然规律, 形成了马铃薯、草畜、小杂粮、瓜类、仁用杏5大特色产业, 其中仁用杏35万亩, 年产杏仁2万多吨;瓜子12.9万亩, 黑瓜子产量达到7740t;引进建成农业产业化企业52家, 其中省级7家, 市级22家;引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9家, 其中行业协会4家, 专业合作社128家, 协会27家, 现有会员2.07万人, 培育出“西北磨坊”、“发滋瑞”等绿色品牌产品, 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羊肉之乡”和“中国小杂粮之乡”, 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1%以上[6]。

3.4 大力推广“白色革命”、“以肥代水”为主的农艺节水技术

会宁县逐年扩大地膜覆盖面积, 增加农用化肥使用量, 进一步发展节水农业, 扩大粮食产量。全县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科学规划, 全面推广, 截止2010年底, 全县已完成覆膜面积6.69万hm2, 其中秋覆膜69万亩, 顶凌覆膜31.4万亩。单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60.46 kg/hm2增加到2009年的74.16 kg/hm2。

4 制约会宁县节水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1 节水认识上存在误区

节水的本质是减少水资源的无效损失量, 提高单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同时, 农业节水而是一项综合性的措施, 不仅包括水利工程措施, 还包含农艺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 [7], 长期以来形成的将节水农业等同于节水灌溉的误区, 导致农业节水存在重工程措施轻农艺措施的倾向, 忽视农艺、农机、生物、化学等措施在节水农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许多经济成本相对较低、水资源利用率高、农民容易接受的旱作节水技术, 如:土壤改良、秸秆覆盖、少免耕等农艺、农机措施因缺乏重视而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2 农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

会宁县农业用水量大, 农业中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作物等高耗水作物种植比重大, 导致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

在种植业内部, 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 经济作物和饲草料面积偏小;其中,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是33.13万亩, 饲草料的种植面积为0.89万亩;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夏粮面积逐步减少, 秋粮面积逐年扩大, 这与天然降水的时间分布相协调。但根据极低的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 (1768.59kg/hm2) , 尤其是以小麦为代表的夏粮作物和以玉米为代表的秋粮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巨大差距 (小麦单产仅为玉米单产的61%) , 不难看出夏粮的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依然较高, 夏粮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0%。牧区和农区相互分隔, 不能形成区域优势互补的农牧空间布局。

4.3 水土流失严重

会宁境内地形破碎, 沟壑纵横, 梁峁交错, 植被条件差, 土壤侵蚀强烈, 水土流失严重。目前, 会宁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大约是7.083万hm2。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 会宁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荒山造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会宁县退耕还林工程需要补植补造面积2.43万hm2。每年的降水集中的月份, 水土流失加剧, 导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 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造成作物产量的减少。

4.4 节水资金投入不足, 投资机制不健全

制约节水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 目前国家投入资金不足, 地方配套资金有限, 农民自筹能力较低, 构成了全社会节水资金投入的不足, 不能满足会宁县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而且, 长期以来, 对水库、输水渠道等工程节水措施比较重视, 有较固定的投入渠道。而对以农艺、农机措施为主的田间节水措施则重视不够, 投资安排很少。过去投资, 偏重于工程, 对于非工程节水措施, 由于投资理念的限制, 缺乏甚至没有资金的保证, 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会宁节水农业的发展。1998年以前, 灌溉排水的骨干工程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投入, 其中中央财政投入比重很小, 地方往往以“投工投劳”折资。1998年后启动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 只有极少数地方的配套资金落到实处。非骨干工程由农民和集体负担。农民承担了2/3以上的投资用于开发新水源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8]。当前几乎没有灌区有能力自主进行农业供水工程的维修、更新与改造。在此基础上, 会宁县节水农业筹资渠道较少, 投资主体单一, 投资机制不健全。

5 促进会宁县发展节水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

会宁县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主要是旱与薄, 而水土流失是地力瘠薄和加剧干旱的主要原因。因此, 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必须注重基本农田建设, 综合治理, 在支离破碎的黄土丘陵沟壑区, 以小型工程为主, 治坡为主, 按照梁、峁、台、沟、川、滩的不同土地类型, 以及面蚀、崩塌、滑塌等侵蚀特点和发展程度, 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和相应的保护措施, 尽可能使≤15°的坡耕地建成高标准的水平梯田, 坚持>25°坡地退耕还林, 种草归牧, 其余的坡耕地都应采取隔破梯田、水平沟垄等控制水土侵蚀方式, 加以维护。在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 加强地理培肥, 保护耕作等, 提高水分利用率[9]。

5.2 继续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发挥资源优势, 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根据本地降水和干旱发生的季节性规律, 以及夏熟作物生长发育阶段需水与降水季节分配不相吻合, 水分满足率低, 产量低而不稳, 秋熟作物生长发育阶段需水与水、热同季, 水分满足率高, 产量高而稳的状况, 应按照“压夏扩秋, 压麦扩油, 压粮扩草”的思路, 尽可能的压缩夏粮作物种植面积, 扩大雨热同季的秋熟作物种植面积。同时注重发挥胡麻、油葵、甜菜等经济作物的地区优势, 整体地提高降水利用效率, 确立稳定型的种植结构[10]。

5.3 培肥地力, 开发降水生产潜力

“干旱固然是北方旱作区农业生产的经常性威胁, 然而地力不足, 导致有限降水的无谓耗损, 乃是现实产量低而不稳的更为直接的原因”, 北方旱作区粮食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开发度只有43.4%, 开发潜力巨大。因此, 采取多种途径培肥地力, 不仅可提高水分转化效率, 且使降水的潜在生产力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增施化肥和有机肥, 并强调平衡施肥, 以增加肥力因素;通过施肥技术与抗旱保墒的土壤耕作技术相配套, 改善肥力条件;加大耕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 杜绝因耕地的掠夺性经营与土壤侵蚀导致地力下降 [11]。

5.4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 努力提高利用效益

甘肃积极推广“121”集雨窖灌模式, 即每个农户建设一块100mm左右的集雨面, 修建2眼30m2的蓄水池 (窖) , 配套一处庭院经济, 通过集雨窖灌, 调整作物种植业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 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无疑将成为稳定和发展旱区农业生产的重大决策。

5.5 发展高产节水种植模式, 推广农业节水技术

以旱作农业区为重点, 推广“梯田+地膜+集雨+结构调整”技术,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模式[12], 通过梯田蓄水、农膜保水、水窖集纳降水、优化结构用水, 使干旱地区由原来的被动抗旱转为主动抗旱, 抗旱保粮增收的效益十分显著。同时, 发展日光温室, 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日光温室特色农业与大田常规作物比较每亩日光温室用水量只相当于大田作物的1/2, 单方水效益是大田作物的50倍, 有着较高的节水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2]石玉林, 卢良恕主编.中国农业需水与节水高效农业建设[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2.

[3]范宏.合理利用资源, 实现会宁经济可持续发展[J].甘肃农业.2006 (5) :124-126.

[4]张雅平.会宁县不同年型降雨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 (22) :287-288.

[5]何勇.白银市农业节水现状与对策浅析[J].节水灌溉, 2004 (6) :57-58.

[6]会宁县农业局.会宁县农业基本概况[EB/OF].中国会宁绿色农业网, 2010-4-20:http://www.hngagr.cn/gaiku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

[7]李玉中, 程延年, 安顺清.北方地区干旱规律与抗旱综合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8]廖永松.农业水价改革的问题与出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 (3) :154-157.

[9]蒋定生, 高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资源梯层开发利用模式[A].中国西北地区水资源开发战略与利用技术[C]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6:267-279.

[10]朱显谟.黄土高原土壤与农业[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9.

[11]信乃诠, 王立祥.中国北方旱作农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篇4: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是,在实际的农业发展工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相关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将会对今后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一、制约因素

1.农业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涉农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2.农业生产的整体科技含量低。主要表现在:重用地而轻养地,重视化肥的使用而轻视有机肥的投入和使用,对农作物的管理只重治不重防,既浪费财力、物力,又不利于作物的健康生长;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明显偏小、偏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往往有水的时候浪费,大水漫管现象十分严重而普遍,遇到干旱时靠天等雨,不知道科学用水;良种和良法不配套;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农业深加工项目少。

3.农田水利基础条件差,排灌设施不健全。近年来,很多地方不断受到旱灾的威胁,除了老天的原因外,还有很多人为的因素,主要是:农田水利基础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井、机不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灌溉成本高,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部分耕地保水能力差,降水集中或中雨以上时,土壤蓄积不到多少,绝大多数降水都随地表径流了。部分地块排水不良,一旦降水集中,很容易遭受涝害。

4.农业产业化进程滞后,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较低。订单农业偏少,盲目种植现象普遍,造成农产品流通不畅,生产与销售脱节,致使部分时期农产品积压,部分时期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产品品牌少,尤其是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专业批发市场小、规模小、知名度低,辐射面窄。

5.对农业的投入不足。由于各级政府部门财力有限,对农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迫切需求,致使农业自身防御风险能力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6.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价格差距大,农业生产成本高。

二、应对措施

1.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

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要把农业科技工作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加大农业科普实用技术推广。通过组织科技下乡、举办培训班、开办广播电视讲座、开办农技咨询热线、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农业增产、粮食增收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力争达到每户有一名科技种田明白人。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加快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搞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在搞好节水灌溉,提高灌溉效益的同时,加强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实现耕作、植保、运输、加工机械化,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措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以效益为中心,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依靠科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典型引路,逐步推进农业的商品化、标准化。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方针,既不能把种植结构调整片面化、简单化,也不能把种植结构调整看成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的增增减减。重点掌握好两个结合,即种植结构调整与发展粮食生产相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具体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要加大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政策和价格信息引导,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把主要精力和调整重点放在提高品质上。二是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围绕农业种植小区建设,提高品牌效益。三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步伐,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4.搞好农业高产创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农业高产创建是实现农业由中产向高产迈进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均衡增产的有效措施,通过建立各式各样的示范田,引导农民自觉接受农业生产新技术,运用农业生产新成果,实施高产创建活动,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目的。

5.推广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土壤肥力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普及率为目标,按照“测、配、产、供、施”技术路线,通过夯实基础工作,典型示范带动,加强培训指导扩大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面积,普遍提高农户科学施肥水平。

6.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培育专业合作社,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一体化经营和深加工,积极引导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相互合作,组建专业联合社、专业联合会,实行跨区域、集团式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新华社,2004(4)

[2]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3]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3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4]刘斌,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4)

篇5:宁夏旱作农业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并未形成规模,我国农产品生产基地分散,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偏小,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及农产品质量不高等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必须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培育龙头企业,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自有关方面正式提出“农业产业化”这个概念算起,农业产业化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十几个年头了。尽管十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地位不断提高,在理论和实践上也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但是,迄今为止,农业产业化外部运行环境不佳、内在运行机制缺乏等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由此,往往导致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成本较高,发展难度较大,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贡献亟待增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的蜜月期过去,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了新的约束条件。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约因素做进一步的理论认识,从而提出更加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国际上称之为Agricultural Integration,兴起于美国,一般认为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型,然后传入西欧和日本,传入发展中国家较晚。在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约在90年代初始于山东,当时,针对全国农产品市场不断出现买难卖难,农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的局面,由山东省潍坊市于1993年初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并对农业产业化作出了24个字的解释,即“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1993年7月,《农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进行了首次报道。1995年12月,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对潍坊的农业产业化经验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配发长篇社论,其导向极为明确。从此以后,农业产业化的提法开始流行,并得到中央的肯定和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将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联系起来的模式,很快在一些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兴起。?? 按照《人民日报》社论的解释,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的经营体制”。由此可见,尽管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程度有很大不同,但都是要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都是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并在社会劳动分工深细化基础上,使农业与相关联的产前、产后产业相融合,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和有效方式。?? 当然,由于中国的国情所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被看作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解决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现状的一项可行措施。也正基于此,在我国,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从它提出之日起,其内涵就处在不断充实和完善之中,人们对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界定,其中有许多是把农业产业化归纳为“龙头企业加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等,这种看法实际只停留在表象上,不能普遍指导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转变。衡量一个生产经营实体是否产业化经营,核心标准是看多元参与主体是否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就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按产业系列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是引导分散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最佳组织形式。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表述,必须根据产业化的基本特征,进行高度概括提炼,体现和反映产业化的全部内容。其内涵表述应当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点产品、主导产业,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要求,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以达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目标,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路子,从而建立起农业新型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由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只有具备上述特征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才可称之为产业化经营。?? 农业要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民要真正获得社会的平均利润,进而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市场条件下同行业同产品的平均利润,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根本出路。?? 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到2006年中央1号文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当前我国建设与发展的一个亮点。从经济的角度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力解决两大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非常重视,将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措施,如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等,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分析起来,这些政策措施都是基于分配环节的,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农业的“四低一高”,即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是制约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要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出贫困化状态,除了政策支持外,关键是要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二、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 农业产业化是许多国家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但仍处于初始阶段,在新阶段其健康顺利发展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一)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偏小,竞争力不够?? 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基本条件。但是,目前在我国农村,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被分配到一家一户手中分散经营,每户农民在各自分得的土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种植各种粮食、蔬菜等,同时,各农户还要从事养殖、加工、运输等多种经营活动。据统计,中国有2.48亿农户,绝大多数是小规模、分散的种养,农户规模小而分散。任何企业与大量小农户的联结都会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小,导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大型机器难以派上用场,农民只好以手工劳动为主,仍然是采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采用新技术,难以实现机械化。这种小规模农户经营与产业化规模经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冲突,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出来。??(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组织规模小,带动力不够??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因为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组织者、生产中心、加工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所以,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决定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直接影响农户与市场联结的广度和深度,并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的水平。

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上,初加工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的产品少。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更是缺乏。虽然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近七万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对小农户的有效带动,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困难。大部分组织的龙头企业,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资金缺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单一,企业效益难以提高。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支持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并实现产业链条的延长和优化。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因此,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当务之急。??(三)政府职能转变跟不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要求,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周期长,回报率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协调。政府应该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环境的保障者、宏观调控者和公共服务者。但目前由于政府职能规范不够,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尚未完全落实,一些政府行为尚未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一些地方政府由于求成心切,过于强调本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整体水平,在没有摸清本地实际,不了解市场的行情下,往往违背农民意愿,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做出决策。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政府强令农户改变经营品种、经营方向,强迫农民种植某个农作物品种或使用某种生产要素。这种强制性的干预,造成一哄而上,盲目上项目,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困境。可见,当前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干预却存在着“越位”、“移位”和“虚位”等不适当的行为,这些严重掣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化。

(四)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且安全性差??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仍在沿袭多年一贯制的耕作方式,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农民生产什么产品完全按照自己消费的意愿和前一年市场上什么价格高决定。常常出现跟风问题,导致产品过剩,产品低水平无序竞争,常常是增产滞销,尤其是农民为了追求生产数量、追求自给率,不注意土壤的墒情保养,而是不断地增加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使用量,农产品的质量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农产品安全问题上,最让老百姓担心也是最让政府头疼的是农产品化肥、农药残留和污染问题严重,这与农户缺乏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有关。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虽然从理论上讲能够在解决上述问题上提供有效的途径,实践上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为止,这种作用还不明显。?? 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链上的主体基本上还是生产领域的小规模农户、生产加工领域的家庭小作坊和流通部门中的个体户商贩。据统计,我国有100多万家农产品加工单位,其中有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大多不具备必备的条件和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识。在流通领域,全国农产品流通企业达300万家,其中大部分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设备,经营方式落后,质量意识不高。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根本,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将受阻。??

篇6:制约我县安全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第一研究课题)

课题组长:游国辉

参加人员:张向群 王清明 周 波

一、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县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开放型经济、城镇建设等各项事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生产经营单位和高危行业急剧增多,全县现有煤矿企业43家, 非煤矿山企业46家、尾矿库3家、砖瓦粘土场97家、砂厂82家;危险化学品企业159家;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521家,建筑企业10余家,其它生产经营单位上万家, 安全生产工作可谓点多面广、责任重、压力大,安全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几年来,我县牢固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按照“重基层,打基础,整治要深化、监管要强化”的要求,抓住“源头管理、过程监控、应急救援、事故查处”四个环节,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全县未发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在市安委会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2006年,全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6起,死亡18人,同比事故起数下降11.8%,死亡人数下降25%,没有发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占市安委会下达我县控制指标的58.6%。其中,道路交通死亡12人,其它生产安全事故死亡6人。

2007年,共发生各类安全事故75起,死亡17人,死亡人数占市下达当年控制指标60.1%。其中煤矿死亡事故3起,死亡5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3起,死亡12人。

2008年,截止11月24日止,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7起,死亡12人,死亡人数占市下达上半年控制指标50.4%。其中:煤矿死亡事故1起,死亡2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9起,死亡10人。

从上述统计数字分析可以看出,我县虽然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但仍有部分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效益、发展的关系,尤其是道路运输及煤矿等高危行业企业,容易忽视安全生产,安全隐患仍大量存在。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深层次分析,我县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矛盾和四大问题:

(一)、三大矛盾

第一、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我县目前既有较为先进的生产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据调查,近年来工矿企业约半数以上的伤亡事故,都是由于缺乏必要安全生产条件所导致。

第二、结构上的矛盾。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结构性矛盾对安全生产的影响非常突出。一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课题。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但由于其基础薄弱,导致伤亡事故多发;二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高危行业在我县的gdp中所占比例较重,加大了解决高危行业安全问题的难度。近年来调整优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体上看:煤炭、非煤矿山、建筑、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和领域,仍然存在着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管理体制不顺、技术水平低等问题。三是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安全生产工作更加艰巨。产农乡镇经济落后,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安全生产条件较差,事故不断;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又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又正是事故的多发期,从而导致事故呈上升趋势。四是从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民工、临时工和外来工等,已成为企业职工队伍的主体。与上一代职工相比,这一代职工的思想面貌、敬业精神、文化水平、安全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客观上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五是业主结构的变化。一些业主由于原始资本积累运作较为成功,成为了企业家,特别是一些暴发户,一夜起家,腰缠万贯,但其自身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却丝毫未改变;素质低下、知识贫乏,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疯狂追求高额利润,对安全生产不屑一顾;对工人生命漠不关心,只知要利润,舍不得投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发生事故在所难免。

第三、体制编制上的矛盾。我县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几经变革,出现了一些转机,但仍存在设置不规范、力量不足、权威性不够等问题。作为一个拥有70余万人口、各类生产经营单位上万家的县城,县、乡两级安全监管队伍只有五、六十人,难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管理有死角等问题。再则,我县还普遍存在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等现象,也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二)、四大问题

第一、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的问题。极少数基层领导和经营单位业主对安全生产工作认识不足,工作只停留在开会、发文件等表面工作上,盲目乐观、心存侥幸、思想麻痹。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落实到位;讲得多,真正落实少;短期行为多,随意性大;工作表面化,疲于应付,缺乏主动;抓一次,动一次,整改一次,反弹一次,反反复复,效果不佳。部分业主安全生产意识差,对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置若罔闻,不能按规定对职工进

行及时有效的安全生产教育;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生产常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视安全生产中的有关规定为儿戏,违规操作,冒险作业,从而导致事故不断。

第二、安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规定,公共安全设施建设以及安监队伍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省政府每年安排4000万元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而

我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不足1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公共安全设施隐患的整改和繁重的日常安全生产监管的工作需求;就企业而言,没有按规定交纳风险抵押金,提取安全费用,从而导致安全欠账严重,隐患不能得到及时排除。

第三、企业责任主体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的问题。企业责任主体不落实的问题在全县企业中普遍存在。有的企业让投资最少的股东担任法人代表,大股东们坐享其成,出了事故让法人代表去承担,以此来规避法律责任;有的企业出了事故赔点钱了事,其它问题一律推给当地政府;有的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把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保障安全投入,夯实基础等工作搁置一边,这种现状如不得到彻底改变,不出问题纯属侥幸。

第四、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我县企业70%以上为小型企业;随着国有经济从一些领域的退出和企业改制,小企业还将越来越多,多数小企业目前仍处在资本原始性积累、低水平发展的阶段,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能力,安全保障程度低下。

上一篇: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下一篇:鲁迅《华盖集》杂文集:《牺牲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