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24-05-09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精选6篇)

篇1: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地址:221300江苏省邳州市三汊河路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学校:江苏省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姓名:胡春媛

手机:*** 邮箱:chunyuanhu_123@163.com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设法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张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寻觅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和学习中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呢?我认为可以从诗歌教学寻找突破口,尝试着使用各种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出色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原因如下:

首先,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学传统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出大量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浩如星辰的瑰丽诗篇,而这些文采斐然的诗歌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有必要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其次,诗歌是诗人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使用凝练精致的语言,注入充沛的情感,加以丰富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本身就是美的载体和结晶,所以诗歌在培养学生的美感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能够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

要做到在诗歌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反复吟诵,体味语言美。

诗歌尤其是古体诗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 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具有一种音乐美和韵律美。吟诵是诗歌学习的非常有用的方法,不同风格的诗歌吟诵应有所差异,或慷慨激昂,或低沉舒缓,或悲愤难抑,或柔情万丈。南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曾记载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说明了吟诵不同风格的诗需要不同的诵读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提示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采用多种吟诵方式:齐读、合读、领读、散读、配乐读„„

如杜甫的《登高》这首七律诗,朗读时要让学生读出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萧瑟孤寂之感,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辽远,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万千、思绪纷然之感,体会全诗洋溢的沉郁悲凉之气。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音乐应该舒缓缠绵而又浪漫,让学生体味蕴含诗中的淡淡哀愁和点点惆怅。

二、知人论世,把握诗歌主旨。孟子在《孟子·万章下》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大师鲁迅也曾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诗歌和诗人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只有通过“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才能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古体诗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谪仙人”李白坎坷不平的政治生涯,然后再品读诗歌,才能最终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诗人所发出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由衷感慨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屈。

同样,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要向学生介绍诗人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其被贬官的主要原因,要让学生明白白居易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政治抱负和“穷则独善其身”的万般无奈。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要文学主张,这样,学生才能明白“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一叹的深刻内涵。

三、分析意象,体会诗歌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是经过诗人的心灵‘化’出来的艺术符号”,属于“第二自然”。意象是诗歌艺术创作的精华,是诗歌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情感性。在中国诗歌作品中,出现了许多固定的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众多丰富而又独特的情感,体现了诗歌深刻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积淀。在诗歌学习中,教师应对这些特定的意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进行必要的归纳分析。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时,应就诗中出现的一个主要意象“丁香”予以分析,提示学生“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高洁、美丽却难以把握,徒留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另外,教师还要指出“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着忧愁、孤独和怅惘,并举例分析,如李商隐的《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又如南唐李璟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再如宋代王十朋的《点绛唇·素香丁香》:“落木萧萧,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似忆江南主。”

又如“流水”在中国诗歌里常与离愁别绪连结在一起,传达出岁月流逝、人生苦短的感伤和哀愁。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温庭筠的《梦江南》中的“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杨慎的《临江仙》中的名句“滚滚长江东似水,浪花淘尽英雄”„„

四、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诗歌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教师运用多媒体教授诗歌,图文并举,声情并茂,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审美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

首先,我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或下载诗歌配乐配画朗诵,给学生一个示范的样本,可以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欠缺和刺激学生的多项感官,给学生美的感受,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例如,我在教授现代著名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现代诗时,制作了许多美丽的flash图片,如浩瀚无垠的大海、迎风摇曳的花儿、青青草原、蔚蓝天空、朵朵白云„„同时,还有名家朗诵录音和用音乐旋律唱出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学生兴趣盎然,跟着优美的范读去读诗,伴着舒缓的音乐深情歌唱,抽象的文字成了一首拨动学生心弦的华美乐章,学生如何又能不陶醉其中呢?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容量、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以使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毛泽东的另外几首著名诗词,如《沁园春·雪》 《采桑子·重阳》 《忆秦娥·娄山关》 《七律·长征》„„,让学生对毛主席的诗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和气吞山河的宏大气魄。

五、发挥想象,主动创造美

学完一首诗,学生经历了一次美的洗礼,受到美的熏陶,与诗人有了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时,如果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刚学的作品自己创作诗歌,学生一定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例如,在学习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仿照舒婷的语言风格写一首诗,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是你宁静的港湾里停泊的一条小船,等待着扬帆破浪。我是你舒畅的梦境中飞过的一只蝴蝶,栖息在你的窗口。我是你纤纤玉手里紧攥的一根长线,牵挂着无穷的思恋„„”

同样,在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时,也可以让学生仿写前三小节,寄托他们的情思,表达他们的人生追求。一个学生仿写如下:“当凛冽的寒风冷酷地冰封了干枯的田野,当浓密的乌云沉重地涂抹着明朗的天空,我依然坚定地矗立在天穹下,用挺拔的身躯写下:相信自己。当我的红玫瑰凋零为遍地落红,当我的星子的光芒闪烁在别人的眼眸中,我依然勇敢地拣起可怕的荆棘,在悲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自己。我要用头顶那倾泻而下的暴雨,我要用脚印那歪歪斜斜的足迹,紧扼住命运那呼吸急促的咽喉,用刚劲的声音喊出:相信自己。”

通过这样的“仿写”,学生对诗歌加深了理解,有了自己的深切感悟,对诗歌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造,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了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诗歌的学习上有了质的飞跃。

《论语·阳货》中曾记述孔子的一段话:“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不学诗,无以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孔子是把对诗歌的学习看作和生命同等重要。在繁华而又喧嚣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心灵日益变得浮躁功利,犹如龟裂的大地需要甘霖的滋润。让学生去读诗吧!别再徘徊犹豫,别再让孩子们明亮清澈的眼睛蒙上尘世的阴霾,用诗歌来陶冶孩子们的审美情操、提升孩子们的审美境界吧!

篇2: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并使学生具有发现美的意识,促成学生自觉的爱美意识,激发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慧眼发现美”

在教学《我站在祖国地图前》一文时,我出示句子“金黄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蓝的是湖泊,翠绿的是平原,淡绿的是沼泽,浅蓝的是海湾……”同时,我把这句中表示颜色的词用相应的颜色表示出来。

让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文字的韵律美,还看到了不同颜色的文字,视觉上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觉地学习中,逐渐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首诗的第二小节是要求重点要理解的。而这一小节中的有些句子写得非常美,如“珠穆朗玛峰,举手能摩天。南沙诸海岛,撒开珍珠串。”这一句通过夸张、比喻修辞手法,把山的高,岛的美展现出来。

教学中,我先提出学习要求: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然后品读,边读边想象,体会它们的美。在“找、读、看”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也是一种很“美”的享受:美的语言,美的韵律,美的画面,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在无声无息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用心欣赏美”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在课前就指导学生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可以是视频、图片、也可以是古诗、文字等),让学生在理解句子时,相互交流、展示。

当学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之后,在欣赏美的文字的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些祖国的美景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画面中感受美、欣赏美,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中的“意境美”,切身体会课文所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理解了诗句后,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谈完自己的感受后,我就顺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再次感受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之美,细细品味作品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

在教学中我以“读”为着眼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审美的情趣。

三、引导学生“用情创造美”

语文教学中写作则是对美的表现和创造的训练。在写作中融入审美教育,让写作表现出来的美感更强烈,更持久,并逐步塑造出充满个性的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当把第二小节学完后,我就引导学生进行美读,在读中深刻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因势利导,让他们进行练笔: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段优美的文字,并运用自己学过的优美的词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

这样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美文的同时,自己试着创造美的语言,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美的情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地体现着美。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从点滴入手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

篇3: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想象,意象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至关重要。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设法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 让学生张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寻觅美、感受美和创造美,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那么,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呢?我认为可以从诗歌教学寻找突破口, 尝试着使用各种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原因如下:

首先, 众所周知, 我国的诗歌文学传统源远流长, 历史上涌现出众多诗人, 为我们留下了浩如星辰的瑰丽诗篇, 而这些文采斐然的诗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有必要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其次, 诗歌是诗人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 使用凝练精致的语言, 注入充沛的情感, 加以丰富的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本身就是美的载体和结晶, 所以诗歌在培养学生的美感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 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能够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

要做到在诗歌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反复吟诵, 体味语言美。

诗歌尤其是古体诗, 讲究对仗工整, 平仄押韵, 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具有一种音乐美和韵律美。吟诵是诗歌学习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不同风格的诗歌吟诵应有所差异, 或慷慨激昂, 或低沉舒缓, 或悲愤难抑, 或柔情万丈。南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曾记载一个故事:“东坡在玉堂日, 有幕士善歌, 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 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 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说明了吟诵不同风格的诗需要不同的诵读方式。在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提示学生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采用多种吟诵方式:齐读、合读、领读、散读、配乐读……

如杜甫的《登高》这首七律诗, 朗读时要让学生读出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的萧瑟孤寂之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辽远,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万千, 体会全诗洋溢的沉郁悲凉之气。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诵, 音乐应该舒缓缠绵而又浪漫, 让学生体味蕴含在诗中的淡淡哀愁和点点惆怅。

二.知人论世, 把握诗歌主旨。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说过:“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文学大师鲁迅也曾说过:“倘要论文, 最好是顾及全篇, 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 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 是很容易近乎说梦。”诗歌和诗人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只有通过“知人论世”, 即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主张、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才能深入理解诗歌的主旨。

例如, 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古体诗时,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谪仙人”李白坎坷不平的政治生涯, 然后再品读诗歌, 才能最终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诗人所发出的“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的由衷感慨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屈。

同样, 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 要向学生介绍诗人主要的人生经历和被贬官的主要原因, 要让学生明白白居易“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政治抱负和“穷则独善其身”的万般无奈。同时, 还要让学生了解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作, 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要文学主张, 这样, 学生才能明白“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绝唱的深刻内涵。

三.分析意象, 体会诗歌内涵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 是经过诗人的心灵‘化’出来的艺术符号”, 属于“第二自然”。意象是诗歌艺术创作的精华, 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情感性。在中国诗歌作品中, 出现了许多固定的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众多丰富而又独特的情感, 体现了诗歌深刻的内涵。在诗歌学习中, 教师应对这些特定的意象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进行必要的归纳分析。

例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戴望舒的《雨巷》一诗时, 应就诗中出现的一个主要意象“丁香”予以分析, 提示学生“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 高洁、美丽却难以把握, 徒留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另外, 教师还要指出“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象征着忧愁、孤独和怅惘, 并举例分析。如李商隐的《代赠》:“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又如南唐李璟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 接天流。”再如宋代王十朋的《点绛唇·素香丁香》:“落木萧萧, 琉璃叶下琼葩吐。素香柔树, 雅称幽人趣。无意争先, 梅蕊休相妒。含春雨。结愁千绪, 似忆江南主。”

又如“流水”在中国诗歌里常与离愁别绪连结在一起, 传达出岁月流逝、人生苦短的感伤和哀愁。如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温庭筠的《梦江南》中的“梳洗罢, 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李煜的《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运用多媒体, 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诗歌教学增添了勃勃的生机,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授诗歌, 图文并举, 声情并茂, 能活跃课堂气氛, 强化学生的审美感受,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

首先, 我认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或下载诗歌, 配乐配画朗诵, 刺激学生的多项感官, 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 给学生美的感受。例如, 我在教授现代著名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现代诗时, 制作了许多美丽的flash图片, 如浩瀚无垠的大海、迎风摇曳的花儿……同时, 还有名家的朗诵录音和用音乐旋律唱出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学生兴趣盎然, 跟着优美的范读去读诗, 伴着舒缓的音乐深情歌唱, 抽象的文字成了一首拨动学生心弦的华美乐章, 学生如何又能不陶醉其中呢?

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课堂容量, 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教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 可以使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毛泽东的另外几首著名诗词, 如《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让学生对毛主席的诗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从而体会到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和气吞山河的宏大气魄。

五.发挥想象, 主动创造美

学完一首诗, 学生经历了一次美的洗礼, 受到了美的熏陶, 与诗人有了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时, 如果教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仿照刚学的作品自己创作诗歌, 学生一定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例如, 在学习食指的《相信未来》这首诗歌后, 可以让学生仿写前三小节, 寄托他们的情思, 表达他们的人生追求。一个学生仿写如下:“当凛冽的寒风冷酷地冰封了干枯的田野, 当浓密的乌云沉重地涂抹着明朗的天空, 我依然坚定地矗立在天穹下, 用挺拔的身躯写下:相信自己。当我的红玫瑰凋零为遍地落红, 当我的星子的光芒闪烁在别人的眼眸中, 我依然勇敢地拣起可怕的荆棘, 在悲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自己。我要用头顶那倾泻而下的暴雨, 我要用脚印那歪歪斜斜的足迹, 紧扼住命运那呼吸急促的咽喉, 用刚劲的声音喊出:相信自己。”

通过这样的“仿写”, 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理解, 并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造, 丰富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提高了自己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篇4: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音韵和谐的语言美

《诗经》中多数诗即如此,例如,《蒹葭》一诗重章叠句,一义化为三叠,用韵先响后暗,先扬后抑,余音绕梁,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押韵、复沓读来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又给人以音乐之韵律感受,这就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在《关雎》中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对《关睢》,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所写的男女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睢》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二、长短有致的句式美

在《孟子》两章中,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这与孟子其人善用排比等修辞格不无关系。章一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双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层递排比,更有气势。章二中:开首列举历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主谓句并列排比;而“人恒过”一小段,用的则是句式排比。足见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三、生动活泼的形象美

在《乡愁》中,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想象悠远的意境美

既有柔丽之美,又有雄壮之美。先看《蒹葭》中的意境美,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的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读来只觉情调凄婉,境界幽邃,意蕴无穷。再看语文课本里所表现的雄壮之美,在《安塞腰鼓》中,歌颂的就是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五、打开心扉的情感美

诗言志,即诗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不只是诗,在多数的文学作品中,都蕴涵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怒,或嗔或悲,或慷慨激昂,或悲戚忧郁。如,在《雷电颂》中,要引领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把握诗情、诗味和诗理以及作品内蕴的深刻思想内涵,着重体会抒情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篇5: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摘 要】中国古代的诗词大多具有感情强烈、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意境清新等特点。当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古诗词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通过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形象去感染、塑造学生造就他们完善的人格与和谐的心灵。

【关键词】古诗词;培养;审美情趣;意境;韵律

引言:在古诗生动感人的语言里无不蕴藏着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境,那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山河壮丽美;那种含蓄深沉、含而不露的含蓄美;那种委婉低吟、悲愤疾世的婉约美;那种整齐压韵、朗朗上口的韵律美,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

1.创设情境,领略古诗意境美。

《山行》是一首优美壮丽的风景诗,短短的几行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秋色图,诗人用神来之笔描绘了寒山、石径、白云、枫林在秋天的姿态,那种意境读来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在教学着首诗时,我以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欣赏这幅画:重重叠叠的高山,蜿蜒的小溪,深山里的人家,还有近处红红火火的枫林等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秋色图,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同时让学生边看图边聆听《山行》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出作者所描绘的景色:深秋时节的寒山,一条小路通向远方,高山上隐约有几户人家好象在白云深处一样,和诗人一起欣赏到的还有那满山遍野的红枫感受大自然所创造的壮丽美景,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词句,体会古诗语言美。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把思想感情表达地淋漓尽致,杜甫称他为“笔落惊?L雨”。《望庐山瀑布》一诗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雄伟壮丽的无比热爱之情。在教学着首诗时,我着重让学生理解“生”、“挂”、“飞”、“直下”等词,一个“生”字写出了香庐峰之,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耀下升腾浮动的情景;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望”的状态中,像一条巨大的白练高高的挂在山川之间,谁能有这样神奇的力量呢?只有大自然。这里包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神气、伟大的赞美。而一个“飞”字给人以瀑布奔流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好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只有诗人李白才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学生通过对这些词的理解,进一步领略了诗的意境美,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并从作者所创作的诗中体会语言美,也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一份热爱之情。

3.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然而,诗人表达哲理与哲学家阐述哲理的方式是有区别的。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或给人以鼓舞,或给人以启迪,因而诗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写庐山,然而,只要我们深入思索,就能悟到这样一个哲理:对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观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见,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根据哲理诗的特点,要使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教师在教学中应处理好哲理诗中的“情”与“理”,是诗人的情感与理性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教学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

4.诵读诗句,感受韵律美。

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含蓄壮美的意境,凝练而形象的语言,无一不是作者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慨。理解诗意后,再细细地咀嚼、回味,脑海里浮现出诗所描绘的情景,句尾的压韵整齐明快,读来琅琅上口,加上古诗的韵味抑扬顿挫。学生有感情地吟咏,绘声绘色地表达出优美的诗情画意,充分体会到诗歌鲜明和谐的韵律美。

5.玩转诗性,感悟诗学之美。

诗性,包含两个方面,一位诗人自身的性格之美,二为诗歌所展现的思想之美,两者的完美结合共同体现出诗歌的学问之美。诗歌领域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以其精妙短小的形式却展现出无限延长的思想价值,其中不乏表达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思想感情,而现今小学语文课本所录入的几十首意识较为简单的诗词,内容积极向上、思想丰富多彩,多表达一些游子思乡、寄情山水或者忧国忧民的大人思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现下十分流行的穿越手法,将小学生带入诗人生活的年代与风貌,再现诗人创作时的情境与深情,让学生和诗人在异域的时空中实现对话式的交流,从而接受思想上的洗涤与心灵上的崇敬,进而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诗歌赏析底蕴,在玩转诗性的基础上掌握诗歌的诗学之美,领悟诗歌原本的思想感情与本质内容。

6.关注诗眼,探析诗意之美。

诗眼就好似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明星,独显出最亮的自己却不忘怀天空的整体美好,诗眼在一篇诗歌中的地位即是这样,倍受广泛读者的夸赞却仍无法脱离整首诗歌的本体,对于题目的意趣、诗歌整体的表现力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足以使得整首古诗熠熠生辉。记忆最深的一首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一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绘的春雨好似一个调皮的孩子,一个“潜”字作为整首诗的诗眼表现了春雨的活泼和调皮,给人一种清灵生动之美,可谓是极尽诗意的表达。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的赏析时,如果能够从实验着手入笔,一方面会体会到诗人的真情实意,一方面也是对整体诗歌诗意的一个把握和理解。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上实行古诗词的有效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对于学生个人诗歌底蕴的培养与文化思想的领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拘泥表面的诗歌发现,更应该注重学生诗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理解诗歌、赞颂诗歌和品位诗歌,感受诗歌各个层次的美丽与自豪,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杨爱梅,《小学古诗词“五步”教学法》.,《广东教育》(综合版),2011(01)

篇6: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所谓艺术教育,从狭义上讲,是指学校的音乐、体育和美术等艺体课。既然是艺术教育,就要体现他的艺术性。音、体、美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在艺术教育中,要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优秀的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培养爱美情操,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养成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聪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上一篇:高考英语二轮语法专讲教案 第4讲 同位语从句下一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