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24-05-10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精选14篇)

篇1: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有了创新精神,那么就有了前进的希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那么,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也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作为语文教育重要形式的写作教学,“教师不是实验者,而是学生作文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不会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也不会天生具有创新能力,传统的作文教学很难启发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不断丰富作文创新的内容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和创作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作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命题要创新。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抓好作文命题是作文创新教学的第一步。好的作文命题,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命题时打破常规,渗透创新思想,注重命题的新鲜、活泼和生动性。在作文教学中,由老师统一命题让学生作文,这是一种常

2、实中求“趣” 文艺学家邓拓说过:“谁要是给我出一个好题目,我给他磕三个头。”可见,要真正好一个作文题目是很不容易的。而要“趣”字上下功夫,也是我们出好作文题目的一个法宝之一。新颖、有趣的题目能唤起学生兴奋、激动、惊诧等情感,能满足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路。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要指导学生写一篇“我的自述”时,他给学生出的题目是:《(嗬,哈,嘿,嗨)我这个人》,让学生从中选出不同的语气词与“我这个人”搭配成题目,写成文章。这样的题目既新颖又有趣,从不同的语气词中体现出了不同的文章风格。再比如《老师爱我,我爱她》、《猜猜他是谁》、《我的“围裙”爸爸》这三道作文题,就比单一刻板、司空见惯的《记一次植树活动》、《我爱老师》、《我的好朋友》更容易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心理学指出:“具体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是内心的满足,不是当负担。”也需要老师具有创新意识,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持童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感悟他们的童稚、童言、童趣、童心、童识。这样才能触到学生写作的兴奋点和动情点。

二、材料要创新。

日常生活是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学生的写作成绩不好,你只须心平静气的问问自己:①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②平时给他们的题目,文章的构思布局是指在动笔作文之前,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然后才是具体运用材料,修饰润色,结构成篇。有的学生老是对题目匆匆一瞥,在思维紊乱状态中,就信笔写去,结果常常是像挤牙膏似的,“挤”一点,写一点;或像溜冰似的,“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读起来使人觉得“干巴巴”的,没有生气,即使是审题、立意都不错,但由于仓促动笔,思维无序,在行文的过程中,又是写着写着就偏离了题旨。因此,动笔之前,必须认真进行个性布局。

学生习作有先摹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摹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恰当运用倒叙能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杂文常常突破议论文三段论结构,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如《事事关心》根据介绍东林党人“事事关心”对联知识的需要,作者安排6个小节介绍对联的出处、含义,引出论点。小说根据主题、篇幅的需要,也可以打破传统的三要素,淡情节或轻人物,合并高潮、结局或错位发展与高潮,起到出人意外的效果。作文的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四、语言要创新。

新鲜的语言,生动活泼,雅俗共赏的语言,典雅,富有文

恰好为培养这种能力提供了最好的场所。可以这么说,作文课的教学目的除了传统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即创新能力。另外,象征手法的运用,同联想,想象密不可分,也是创新能力的体现。要指导学生在联想、想象的前提下的运用象征手法,力求立意的新颖和构思的精巧。为使得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比喻手法的运用,更需用在创新。比喻手法运用得娴熟,不光对于写有用,就是说话也获益匪浅,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追求创新个性的社会,“改革开放极大的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开拓了人们的思路。”青年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放、追求创新的欲望更加强烈,创新作文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看不惯”,而应正确的加以引导,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不要强加给学生一个公式化、千篇一律的固定摸式,而是精心命题,以题启思,以题激情,开拓思路,张扬个性,立意求新,辟奇径、发奇思,写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佳作。

篇2: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不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主要是缺少创新思维,具有创新思维是学生写出创新文章的前提条件。基于此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作文创新作了一些尝试。

一、训练扩散思维,拨动创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方法是巧设问题,诱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肯定学生中合理的思维。教读《孔乙己》时,设置问题:既然长衫是读书人的象征,孔乙己一直穿在身上,为什么最后喝酒是穿一件破夹袄?结果学生想象各异,其中一个同学这样描述:“丁举人奸笑道:‘你也配穿长衫,有什么资格?丢我们读书人的面子,给我脱下撕了,再打五十大板。’”这一思维既合情又合理,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残忍摧残孔乙己的主旨。进行扩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培养求异思维,挑战陈旧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这当然应建立在健康向上的立意基础上。为训练学生这种能力,我平时设计了一些辩论题让学生辩论。如正方“有志者事竟成”,反方“有志者事未必成”(空有大志而无行动);又如正方“开卷有益”,反方“开卷未必有益”(读不健康书);再如正方“不必班门弄斧”,反方“弄斧敢到班门”(敢向权威挑战)。由于平时训练扎实,学生作文有创意。某同学在《我要为南郭先生辩护》一文中写道:“我认为南郭先生只不过是一个没有真才实学的庸人,但让他有机可乘的不正是齐宣王吗?我们怎能只盯住南郭先生不放呢?齐宣王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明真假的昏君,是他为南郭先生大开了绿灯。”“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想,优胜劣汰,再也不可能有培育南郭先生的土壤。这样,‘南郭先生’不再会有机可乘了。”这篇习作采用了求异思维,摒弃了人们的一贯思维方式--一味指责南郭先生的弄虚作假行为,其立意达到了创新的要求。

三、合理运用技法,驾驭创新技巧

范文网

要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需讲究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巧用比喻、烘托、铺垫、对比、象征、借物喻人等手法。如以“播种”为话题作文,一同学以《要在春天播种》为题巧用比喻手法,其中写道:“春天,是最美好的时光,是人们播种的黄金季节,青少年时代,就是人生的春天,是播下知识种子的黄金时代”,作者形象生动地提出了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在结尾又写道:“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有在人生的黄金时代播下理想的种子,才会有硕果累累的收获季节。朋友记住:知识的种子要在求知的春天播下。”由于作者运用了比喻手法,使文章达到了创新。

篇3: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学生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 执意于创造要求的内在动力, 它包括创造的意图、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欲望。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推动力, 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因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经常采用设疑导读法, 从教材中发掘思考题, 让学生根据我们提出的问题, 阅读教材, 寻找答案。学生在阅读时, 我巡回指导, 解惑释疑。这样做, 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和动机, 另一方面,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 学会提出问题, 鼓励发现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强化创新意识, 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

二、培养创新思维, 突破求同定势

创新思维也就是求异思维, 从各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在教学中, 我常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遇到问题大胆质疑。例如, 《庄暴见孟子》这篇课文, 我历来讲课都认为从“臣请为王言乐”开始是偷换了概念, 但是在课堂讨论过程中, 有学生对此提出疑问, 认为如果是偷换概念, 那么, 从“独乐乐, 与人乐乐”时, 就已经偷换了。虽然这个见解和我的看法不符, 但是我没有粗暴地否定学生, 而是和学生共同讨论。经过课堂讨论, 师生都认识到, 这里实际上是偷换了话题, 而并非偷换概念。可见, 充分发挥并肯定学生的创造性, 不仅能使学生富于创造精神, 而且可以发现教师没有发现的问题, 甚至可以纠正教师备课时的错误,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三、引导求异, 发展创新个性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 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 它指对同一问题, 探求不同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 巧妙设疑, 创设思维的发散点, 即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问题是创新之源, 疑问是创新之母。疑是学生在认知上感到困惑, 产生认知冲突, 引起探究性反射, 产生思维活动。精心设疑, 对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尤为重要。如《孔乙己》一文的主题, 教参中认为揭示的是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我提示学生再反观全文, 换个角度思考:假如作者不是把孔乙己当作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而是作为普通百姓来刻画, 文章的意义又何在呢?学生们经过一番探究讨论,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文中描写了人性的冷漠、民智的昏沉、事态的炎凉, 正是这冷酷的社会氛围扼杀了孔乙己。由此可知, 作者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教育、科举制度, 也是直指整个“人吃人”的封建社会。教师常常设疑发问,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能使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进行发散思维, 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久而久之, 学生养成了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不轻易盲从, 不依赖教参和标准答案, 对事物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新总是和自主结合在一起的, 没有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主宰了一切, 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我努力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互动关系, 课堂上对学生不完整的、不全面的, 甚至令人尴尬的错误的回答不予批评, 而是给予适当点拨, 在其他同学回答后再问他:“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这样和谐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使他们能畅所欲言, 毫无拘束之感, 使学生创造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五、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只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资源, 使创造性能力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外开设第二课堂, 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方法、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 知识竞赛、语文剧自编自演、小论文制作、组织参观调查、游览名胜古迹等等。通过这些活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立足于语文课堂, 但必须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进行课外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外语文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很多, 在学校里可以去阅览室、图书馆阅读有关书籍, 举论辩会、演讲赛、擂台赛、知识抢答活动等;在家里可以看电视、读报纸杂志;在社会中可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搞小课题等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积累和丰富人生的独特体验。生活体验丰富的学生, 其阅读中就会有与众不同的发现和创新。我引导学生投身社会, 了解社会, 追踪社会动态, 并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如寒冬来临, 报刊杂志常见各部门及个人为贫困山区的人们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活动。“雪中送炭”本是好事, 可报道多了, 不由令人思考:这种做法真值得那么提倡吗?于是, 我让学生以《谈“雪中送炭”》为题作文, 启发学生:“除了赞扬雪中送炭, 关心民生疾苦外, 可否从相近或相反的方面立意?”学生通过发散思考, 纷纷确立不同的立意, 如: (1) 送炭何必等下雪——平时就应多关注弱势群体, 多给予关心和帮助, 为什么要等到“下雪”, 才会想到“送炭”? (2) 雪中送炭非良策——“雪中送炭”只能解决暂时的温饱,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这种帮助方式并不可取。 (3) 何必等人来“送炭”——从被救助者的角度来出发, 与其等人来“送炭”, 不如自己想办法“制炭”, 输血不如自己造血等。这样,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思想深刻了, 在阅读和实践中有了更细腻、更深刻的体会和发现, 能够有新的题材、新的立意, 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

篇4: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人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中,潜藏着无穷的创新因素,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挖掘创新因素,培养创新意识,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培养,挖掘并优化创新因素,会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一、培养观察力,练就创新慧眼

观察是发现问题和进行创新的重要基础。每件事物都有其本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为了让学生能抓住特点进行重点观察,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而抓住其特点。

例如,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上“炯炯有神的眼睛”,“苹果似的脸蛋,一笑就有酒窝”等句子,把所有人都美化了,造成“千人一面”。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让学生以“猜猜他(她)是谁”为题,描写本班同学的外貌。先请一男一女两位学生站在前面,再请一位学生给他们“画像”。结果,“画像者”把两个同学的外貌描述得差不多,使其他学生分不出男女,引得同学们都笑了。这时,老师趁机指点:观察人物可以先看整体,如个子高矮、体形胖瘦,然后通过异同比较,再详细描述其特征。老师引导指点后,学生基本抓住了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

二、激发想像力,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像,创新必须以想像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像,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心理学上把依照语言的描述或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述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称之为再造想像。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再造想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可把学生带出教室,让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鼓起联想的双翼,大胆想像。

例如,一个老师指着一棵大松树问学生:“松树的叶子和其他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回答:“很细又很尖。”然后接着问:“你觉得它跟什么相似?”“像针。”“颜色呢?请进一步联想?”老师的话音未落,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说出了许多优美的句子:“你看,它像巨人似的挺立着;茂密如针的叶子一簇簇紧挨着,像一家人似的;微风吹来哗哗响,似乎在给我们唱歌……”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合理想像,写出的文章才会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重视发散求异,突出创新灵魂

求异是创新性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求多种立意。要想文章打动读者的心,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或在结构上独创,不落窠臼;或在内容上出新,构思独特。

例如,有位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雪》,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立意是“赞雪”:赞美雪的洁白无瑕,进而联想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只有一名学生立意“贬雪”:揭露雪的虚伪——以其洁白的外衣来掩盖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揭露雪的穷凶极恶——依仗狂风,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揭露雪的残忍——雪压冰封,万木萧条;最后写自己不怕风雪天寒,克服困难学习的顽强意志。这位老师对该生的独特见解特别欣赏,在作文批改和讲评中充分肯定了其敢于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

四、提倡争论,拓展创新空间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要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

例如,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一题时,经过教师一番点拨引导,有学生认为,“为人必须谦虚,班门切忌弄斧”;有的则提出,“作为一个年轻人,要先学斧,再弄斧”。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教师可以适时总结:如果第一种见解为正向角度立意,则第二种见解就是它的反向角度立意。当我们为一道作文题找出一个立意角度后,可以从反面想一想,看能否成立。如果能成立,可以将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想一想,看能否成立;如果也能成立,那么通过“正——反——合”的立意,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加充实饱满。经过师生讨论,学生的作文思路就会更开阔,新的立意增多,写作时择善而从,得心应手。

篇5: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李文康

(宝鸡市陈仓区坪头中学,陕西宝鸡,721312)

摘要: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创新意识;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口头禅 ,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教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3)利用生活中的美, 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给生活带来的美。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4)利用教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兴趣,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3.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体会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其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意识之后,应进一步地从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扶持其创新行为。

要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问题——探究„„”的开放式过程。例如,在数学中学习圆周角定理时,可以通过教具移动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应当认识到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唯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当圆心在圆周角的一条边上,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证明;当圆心在圆周角的内部或外部时,同一弧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又有什么关系?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打破习惯的思维模式,发展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多证,就是很好的体现这种模式,从而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发挥。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初中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要求。

1.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发现的机会,锻炼思维。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④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是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特有的思维活动。它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并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三、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社会培养每一个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篇6: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习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上课的节奏。要培养创新性的学生,体育教师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的学生。其次,体育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才能产生教改意识,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和才智在教育改革中不断获得更新和发展。再次,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的授课技巧来作为实践的基础,把理论升华为实践的高度来指导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建立民主的师生,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是专断的,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使学生感受到对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和肢休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能乐于参与教学过程,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2、树立成功教育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奥托曾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或多或少,人人都有创新能力,但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精神源于动机,要想培养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在示范一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去模仿动作;有的学生心理也想上去做动作,但不外露;也有学生因怕做不好,表现得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他们内心也会有一种想做好的想法。例如:学习实心球时,有的学生扔得比较远;有的学生动作比较好;有的学生能够利用腰部力量等;教师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乐趣,于是学生都能积极投入练习,正是这种意识推动着他们去思考、去创新。

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任何学科都是一样,枯燥的学习,不断重复的动作练习,再加上还要不可避免的付出自己的体力,有时甚至是超越极限的体力,往往只会让学生对学习望而止步。兴趣则可以唤起学生废寝忘食地钻研,成为打开学习体育成功大门的钥匙。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法,个体差异,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可以采用让深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动作进行创新,编排出多种新颖而巧妙的配合和技术动作,改过去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编定的组合方式进行练习的状况,并让其出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发展。

4、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

1、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例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的途径;各种体育项目的战术、技术、规则、练习方法、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进行探索、实践,逐步形成勤思好问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

2、情境教学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单项比赛、球类比赛、野外训练等激励学生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4.

3、讨论法

讨论法就是不拘泥于教师“满堂灌”,学生“盲目练”,而是创设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各种不同结论的选择讨论。例如篮球教学比赛中,学生利用各种技术和小配合,然后分组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再次练习,再讨论反复几次,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种团体练习,使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4.

4、体育游戏法

体育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课堂活动和运动练习方法,体育游戏是由一定的情节、形式、规则和结果等几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殊目的综合性活动。如“信任后倒”、“拦网捕鱼”、“老鹰抓小鸡”等游戏。学生在可行范围内可以自己摸索或小组讨论取胜对手的方法,充满公平竟争获胜的气氛,同时把可让学生自己和教师共同创编体育游戏。学生一旦参与积极性极高,可以有效地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有利于智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右脑潜力的开发 科学实验证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大脑左右脑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因此智力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对大脑右半球机能的培育提高,并使之完善和达到高度。所以加强左侧身体练习就可以促进右脑机能的发育,从而使右脑潜在的智力得到开发,那么其创造力也就相应提高,这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标志,所以在体育课中应加强左侧练习,如篮球左手投篮;排球的左手发球等。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实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切实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区域得到成功。这样素质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增加距离,提高要求,充分锻炼;体质稍差的学生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能与素质好的学生一起完成练习,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才是名副其实的现代体育课。

3、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

优美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适当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如场地是否整洁;器材是否有序;队形是否均衡;教师是否大方等。教师要贯彻教学审美化的原则做到语言美、教法美、动作示范美、形体美等,创造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篇7: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赢得市场,不得不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因此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紧跟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工人。

一、转变观念

1.转变教师的观念。人们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行为规范差,创新离中职学生是比较遥远的事情,甚至有些教师也有同样的观点。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摈弃这错误的观点。中职学生的文化水平是差一点,其智力水平并不比考上高中的学生低,他们同样对未来有憧憬,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其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还有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教学主要是教学生知识,学生只要按教师的教导学会书上的知识和技能就行了。爱恩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教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创新更重要。

2.转变学生的观念。中职学生经历了中考的失利,大多数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们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教师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让学生相信自己有创新的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发明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被人认为是低能儿,但他最终成为“发明大王”。对中职学生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普通高中学生更有优势。首先,中职学生没有升学压力,不用在题海中挣扎,有更多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其次,中职学生有一定理论知识,也有较强的实操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会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1.营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学生可以自由表现,畅所欲言,思维活跃则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若教师上课时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子,权威的姿态,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冲动,思维就被抑制,创新就无从谈起了。

如讲RLC串联电路,当画相量图时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书本上的相量图不画成Uc>UL呢?经过讨论,分析,学生懂得了当XL>XC时,电路呈感性;当XL教案的顺序就不同了,但效果更好,学习气氛更活跃,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鼓励学生挑书本上的错误,挑教师的错误,以此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批判学习精神。例如,教学《电工电子技术》,学生在学习模块一时就找出三处印刷上的错误。此外,很多广告只考虑宣传效果,而不考虑是否符合科学规律,比如“一度电能干什么?”的冰箱广告中说,一度电连头发都吹不干,事实真的如此吗?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计算,得出一度电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使40瓦的日光灯点亮25小时,750瓦的电饭煲煮两餐饭,还可以使电脑连续工作4个多小时等。通过这些措施让学生知道权威也不一定是对的,接受观点前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现阶段中职学校各科的课时普遍较紧,在较短的时间里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就少了。第二课堂可以有效地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第二课堂不是课堂的简单延续。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起辅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完成实验,自己分析结果,教师以顾问身份出现。这样学生有了更大的思维空间,受教师的影响更小,更容易创新。另外,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战胜困难和挫折会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觉性,对提升创造力很有好处。

4.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以下的学习习惯和思维的训练。(1)观察;(2)联想和想象;(3)抽象;(4)模式认识(对复杂的事物理出头绪找到共性,纳入规范);(5)类比;(6)躯体思维(通过感官感知从而加深理解);(7)层次思维(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思考);(9)模型化(将复杂的事物简化成一个模型);(10)转化思维;(11)综合(能运用各种帮助思维的工具得出结果)。

篇8: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主动质疑, 培养学生质疑、探疑的学习习惯

善于思考和主动质疑是学生学习中有创新思维的主要突出特征。俗话说得好:“多想出智慧, 深思能创新”, 教学中总会有这样的学生:你问他学习中有无困难时, 他们会说:“没有。”可一旦考试, 他们的成绩并不理想, 这说明, 学生虽然死记硬背了许多知识, 但没有深刻理解知识内容的内涵, 也就是说没有深入思考和主动质疑、解疑。若要培养学生质疑、探疑的学习习惯, 首先应做到的是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知识的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科学知识的精神,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动脑并用心, 提出对所学的知识和所研究的问题的看法之类的见解, 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学生在探疑过程中碰到的“绊脚石”和遇到的“拦路虎”, 作为老师, 先不要给予答案, 以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应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指点, 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钻研, 还要引导学生做深入分析, 领悟知识内涵, 挖掘内蕴, 把握研究实质, 通过引导、鼓励, 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让他们在困难面前消除紧张情绪, 改变停滞不前的学习状态, 从而产生积极思维和努力探疑的思想意识, 在引导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抛弃填鸭式灌输思想的教学模式, 通过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给予学生思维空间, 让他们思考问题, 寻找方法, 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探疑的学习习惯。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 因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积极地去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式,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预习、朗读、做作业和解疑惑, 因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一切对象性的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所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 激励、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 说明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他产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在生活中愉快地、健康地、生动活泼的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打破师生间的界限, 营造愉快、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 保护学生好动、好奇、好问的天性,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为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年龄特点, 了解学生知识层次和生活环境, 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要发扬民主作风, 才能促进师生双方互相信任, 才能把师生关系推向和谐, 既要关怀爱护学生, 又要尊重、信任学生,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大胆发表看法, 产生质疑的思想, 主动寻求学习方法, 所以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改变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 用活泼有趣、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形式,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点燃兴趣之火, 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加强课堂直观教学, 奠定学生的创新基础

篇9: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作文 创新 阅读 积累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因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作文开拓创新的能力

如何挖掘、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作文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训练前我先从辩证法讲起,引导学生用发展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不是习惯于人云亦云、随声附和。然后找出几个人们惯用的成语、警句反其意而用之,如“欲速则达”、“狐假虎威又何妨”、“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等,让学生讨论、领会。如对“狐假虎威又何妨”,有的同学就讲到,在革命战争时期,我党的地下工作者打入敌人内部,借敌长官的威风,威慑敌人,屡建奇功,这种“狐假虎威”是大智大勇。“欲速则达”说很快被接受。倒是“一失足未必成千古恨”与“一失足成千古恨”竟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辩论,整堂作文指导课气氛活跃,反响热烈,所以当布置课外作文,任选一个成语(或俗语、警句)翻出新意,写一篇求异作文时,同学们很踊跃。两天后交卷,有了诸如“杞人忧天未必多余”、“言利未必非君子”、“微也足道”、“人爱出名猪爱壮”、“近水楼台不得月”、“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等有创见的好文章。

二、开拓学生作文思路,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1.原型启发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常有赖于“原型启发”。教师凭借优秀课文为原型进行启发,不仅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了《白杨礼赞》一类借物喻人的文章后,为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中,哪些东西可用它的特点来比喻人的高尚品格的。这一点拨学生们的想象闸门便打开了。有的说,黄土朴实无华,却是哺育人类的母亲;有的说树根盘绕地下,为参天大树吸收营养,称得上是默默无闻的英雄;有的说,绿叶甘当红花的配角,不计名利;有的说,煤炭乌黑,却能牺牲自己,献出光和热,具有造福人类的高尚品格。

2.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即逆向思维定势,是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发现新的形象。例如,写牵牛花,一般人多赞美它勇于攀登,奋发向上,为进取精神“吹响号角”,逆向思维则讽刺它沿着树枝上爬,是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写荷花,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逆向思考,也可以赞颂滋养荷花的厚实“淤泥”。

3.未来畅想法

青少年最富于幻想,幻想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能激励人们去探索新的科学领域。当今世界,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夕,人类的未来将怎样生活?同学们在二十年后将从事什么工作?科学文化将会怎样发达?宇宙定居点该怎样设计?青少年对这些问题颇感兴趣,我们可以出类似于《我在2020年国庆的时候》、《2020年畅想》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试作,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激发了学生为中华腾飞而奋发学习的热情。

三、扩大阅读,积累材料,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教学,必须注重材料的积累。我在教学中,摸索总结出这样一些方法:①“三个一”工程,即每天一句格言,一首古诗,每周一首歌;②每天200字的摘抄;③每天一条好新闻等等。

有些同学懒得读经典书、读精品书;有的同学一听到名著就想到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就望而却步。其实名著有长有短,读不了长的读短的,读不了名著读名篇,课本上不就有若干名篇吗?关键是要用“心”去读,这样既可以吸收文化营养,又可获取写作材料。这两年高考作文中一些“故事新编”的文章,如《赤兔之死》,以及《阿Q新传》、《新西游后记》等,应该给我们以新的启发。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这些途径,学生不仅获得了多种写作素材,而且为以后作文打下了基础。

四、优化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首先,应当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像和求异思维。其次,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他们写作上的优势(立意、遣词、造句等)。三是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非拔尖的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以褒扬,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示范。首先做到“自己强大了”,办法多了,改变别人,才会成为可能。同时,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还应具备创新的观念。只有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去科学地进行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腾飞!

篇10: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创新是以学生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自己作主灵活选择学习的内容及方法,通过操作过程获取信息、探求规律、掌握方法、拓展思维、体验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以及独立思考、探索尝试的机会,树立主体参与意识,用课堂活动启迪、示范学生探索创新,促进创新思维的萌芽。

一、鼓励激趣,打开创新的思路

同一个问题作多种思考,学生参与了思考,才是有效的教学。例如,在第六册教材中口算 230 × 20,有的学生把 230 分成 200 和 30,分别和 20 相乘,再把两次积相加;有的先算 230 × 2,再在积的末尾添 1 个 0 ;还有的先算 23 × 2,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 0。学生每说出一种不同的方法,我都给予表扬,这样学生们有了积极思考的兴趣,也打开了思路。

二、多维思考,培养创新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数学题的解题思路常常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即不恪守常规,善于开拓变异,从多种途径中寻求问题的解答方法。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三、拓展练习,创新思维落到实处

练习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适当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练习题,对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次班上出现具有创新思维的解法时,我都给予鼓励,由于学生喜欢表观自我,所以遇到问题都喜欢积极主动去思考,寻找另一种新解法已成了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作为老师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实施新课标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使教学中的创新培养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篇11: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英语是我国在校大学生学习人数最多、课时最多、任务最重、历时最长的一门必修课.如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创新思维能力,是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作 者:王玲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开封,475004 刊 名:河南教育(高校版) 英文刊名:HENAN JIAOYU 年,卷(期):2008 “”(9) 分类号:H3 关键词: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   创新个性   创新意识  

篇12: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积极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本文从体育教育观念转变、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1体育创新能力的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这一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和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要求,体育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领,是体育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体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2.1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21世纪的体育教学影响极大。从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给予了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要固守竞技体育的范畴,应该求新、求异、求变。教育教学中,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采取“扬弃”的态度,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勇于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协作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创造性思维

第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展开“幻想”的翅膀。

第二,培养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以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篇13: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尤其是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最迫切的问题。长期以来,许多省份中考不考历史,即使是考的省份,人们对历史学科也存在着很大误区:认为只要在书上勾画住,死记硬背会就可以了。就是不少教师也一直是以传授知识为主,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依然没有摆脱“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状况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求,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历史教学的最基本目标。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众所周知, 传统的历史教学, 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将一套标准化、权威性的历史知识传播给学生, 让他们去死记硬背, 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尽管累得教师口干舌燥, 苦不堪言, 但学生依旧是头脑空空, 收获不大, 而且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于是便出现了学生“喜欢历史, 但不喜欢历史课”的悖论。显然, 这种教学观远远落后于时代。创新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教育观。也就是说,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 积极主动地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只有教育观念转变了, 才有可能有效地推进历史教学改革, 才能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奋发求知的内部动力, 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他们迸发出最大的学习主动性, 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强的意志获取知识。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花费了不少心思来设计教案, 尤其是导语, 适度、巧妙、新颖的导语, 一下子就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讲“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是这样导入的: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每天的衣、食、住、行情况?同学们有的回答说:他家住的是楼房, 100平米;有的说:他每天早餐是面包、牛奶, 午餐主食是米饭、面条, 副食是鱼、肉、蛋、青菜, 晚餐是米汤、馒头和菜等。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完后, 我接着说:同学们说得真好, 我们今天的生活可真幸福呀!可你们知道在170万年前,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吗?同学们又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等同学们说完, 我又说: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中华文明的渊源吧!这种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 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有了“生活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当然, 我还有以情激趣、设疑激趣、以电教激趣、以热点激趣、以影视激趣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更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而,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 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动起来, 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如讲洋务运动的内容时, 我提了个问题:“如果在座的各位都是当时清政府的朝廷重臣, 那么对于晚清衰落的政治局面, 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挽救它的命运呢?”这一下同学们来了精神, 积极讨论了起来, 有的说应该兴办海军, 有的说应该制造枪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如讲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 让学生扮演秦朝的官员到全国去旅游, 根据他的经历说出当时秦朝面临的问题。这种学习激活了学生的认知、身心, 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开发校本课程, 激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当学生在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自信后, 教师应进一步把追求创新的积极态度转化为一些创新实践, 把凝固的历史活化到现实中来, 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落脚点, 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创新实践的最好途径。因而我在课余组建了历史兴趣小组, 并开展了相关活动, 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以自愿的原则, 师生共同策划组建了几个兴趣小组:故事比赛组、知识竞赛组、小品演出组、历史调查组、历史辩论组、板报组等等, 活动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如在讲春秋战国的历史时, 故事比赛组就讲述了“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等故事,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在讲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措施时, 小品演出组扮演秦朝的官员去全国各地旅游, 把遇到的货币、文字、度量衡不统一等问题表演出来, 使同学们很容易地理解了秦始皇为什么采取这些统一的措施。在讲秦始皇的功过时, 辩论组又开展了辩论赛, 赛前, 大家查阅了大量资料, 辩论时正反方唇枪舌剑, 胆识和口才得到了锻炼。在学期末, 则举行有奖知识竞赛, 把一个学期的知识进行一次大检阅, 促进了同学们对知识的巩固, 奖品虽然只是一本书、一支笔, 但同学们个个欣喜不已。在讲改革开放时, 调查组走出去向长辈调查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这种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外活动, 改变了长期沉闷的历史教学局面, 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篇14: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立意;命题;选材;语言;布局

21世纪的建设者,应该是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而由于创新精神具有新奇、独特、流畅、变通等特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思路开阔,不囿于别人的见解和自己已有知识的局限,能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新联系。所以开发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

语文教学基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名作,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特色的时文、美文,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素养,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思维,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呢?下面笔者就作文指导方面简单谈谈作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立意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如果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所以我们应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崇尚愉快教育、探究科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今天,应当倡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再如,经过对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辨证分析,觉得在我们安乐祥和的社会主义国度,尤其是对生活条件逐渐奔小康的家庭来说,提倡“生于安乐”,论述如何“生于安乐”应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命题创新

自命题时,要求学生不人云亦云,可借鉴古诗词、流行歌曲、谚语、格言等。如,学生据班级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患白血病并匆匆去世这一悲痛欲绝的事件命题:《爱与我同在》《漫天雪花都是情》《但愿好人一生平安》《遗憾的人生》等。半命题注重封闭和开放的双重性,要求学生要出其不意。如“__我想对你说”,有的就补充了“苍天、大地”等。又如,“我最喜欢__”,有的就补充了“竞争、拼搏、孤独、失败”。又如,“我想__”,有的就补充了“飞、大哭一场、痛痛快快看一回电视、化作一只雄鹰、作一棵小草、做学困生”等。

三、选材要“新”

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发挥想象去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的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拿破仑、命运之神……

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只要用心观察、留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神十飞天”“莫言获诺”“雅安地震”“热火卫冕”“国足惨败”可入文,家务劳动、校园活动、走亲访友、兴趣爱好也是写作的好材料。

四、语言创新

生动、新鲜的语言使文章出色、升格。3500个常用字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语言组合。学生习作往往不善于变化词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其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瞬息万变的,只要训练学生注意观察、积累,将鲜活的生活本身展示出来,语言自然会活泼、富于变化。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如,巧用幽默、修辞富情趣,善用名言、警句增趣味,活用诗句、歌词添文采。

五、布局创新

学生习作有先模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文章基本布局模式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模仿,可以引导创新破格了,可让他们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当的结构形式从而使文章增色,或恰当运用倒叙去引人入胜、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作文布局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学步成熟后完全可以根据需要推陈出新、创造发展。

上一篇:教育学基础课程介绍下一篇:二年级家长会班主任发言集合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