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2024-05-08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精选8篇)

篇1: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课程,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和提高。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艺术不是技能,所以艺术不能教,只能引导、启发、感悟。“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精神愉悦,充满含义、充满趣味、充满创新,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达成了。”(罗恩菲德语)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教师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穿奇装异服,不然学生是有样学样的。特别是高段五、六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

今年我所教的六年级班里有一个男同学,他本人长得较阳光,较帅气,但平常的穿着古里古怪,穿花哨的衣裤,佩戴项链,戴耳环,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坏胚子”,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次劝说他都不改。后来我了解到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多次课余时间找他谈话,首先肯定他是懂得美的,但这是外在的美,应怎样装饰自己的内在美以及内在美的好处,并多次关心鼓励他,明确让他做一个规范的小学生,后来渐发现他不戴手链了。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乐趣的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通过优化美术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完善人的品性人格。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意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

三、结合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做人。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在学习《策划一次校园活动》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学习创作中要求学生学会分工,互帮互助来完成作业,更能体会到如何展示自己的校园之美,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到会做人的人有人缘,有得心应手的环境,做事的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发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注重多元文化,结合家庭、社会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所以美术教学可结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五、各学科有机整合,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进行《未来的我》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产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尝试实践活动,这时是教师启发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最好时机。我们要进行引导,用课件展示:你梦想着有一天学业有成,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书站在同学们面前;你曾在梦中穿上威武的军装,庄重地敬上一个军礼;或许你想驾驶属于自己的豪华跑车周游世界;或许你想成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会满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许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丽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梦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体验到了创造乐趣。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3]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编辑韩晓

篇2: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由于一定范围内社会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倾向,一些学生的情感常常背负了许多成人世界中世俗的东西,比如被功利目标所支配的东西,使情感功利主义化了,世俗化、庸俗化了。甚至生活中一些高尚的人和事,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成了功利的了。因此,美育就是去世俗化和功利化,把情感从资本和欲望的冰水之中打捞出来。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就是说审美可以把人从各种世俗束缚中解脱出来,超越出来,获得情感和精神上的自由。

美育教学应该是开放的,让生活美、自然美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生活中处处有美育。教师应更多地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来开展

那么,我们以什么来打动人呢?或者说我们要使受教育者发生怎样的情感变化呢?美育应以纯洁和高尚来打动人,使学生的情感纯洁化和高尚化。法国美学家库申说过:“美的特点并非刺激欲望或把它点燃起来,而是使它纯洁化、高尚化。”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经过长期美的陶冶,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人感到丑恶的东西是不可容忍的。让美把丑与恶排挤出去,这是教育的规律。”无疑只有不断创新的美术教育,才能展现美术学科的独特魅力。给学生一片自由的想象空间,最大潜力地挖屈他们内心世界的艺术美,进而来培养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发展。对不同的教材可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法。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在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换换环境来教美术,而不一定让孩子仅仅在教室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创作。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可以在音乐室、实验室、操场上、校园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乡间或小溪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快乐,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审美体验。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如学习《装饰画》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又如第五册《植物籽粒拼图》的教学,提早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籽,包括小的饰品(纽扣、珠子等)。在教学中,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贴图片,获得学习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

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上《植物写生》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伯伯,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孩子们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教师课堂示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恰当的安排,示范的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曾在书上看过一位教师上《梦中的我》,开始用动画导入,引出“梦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忆“梦中的我”,最后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争先恐后地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梦中的情景,想象如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到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时———教师: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有趣的梦,说给你们听听,好吗?(教师讲述自己的梦,同时出示描绘“梦”的范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实现梦想必须持之以恒地努力。)教师引导学生评析范画,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很显然,这节课学生的作品全是“教师的梦”。

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中国画”时,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干湿的衔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学生目睹了作画的关键,则心领神会。学生在练习中还会不时提出作画的种种问题,教师均当场示范,其效果远远超过任何口头上的解答方法。

教师不可能在所有需要“示范”的教学环节中都现场作画,这就需要课前准备好恰当的范画作品,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如:教学命题画、想象画或设计创作时,为了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可以事先准备相关的范画,并将创作的体验、构思的方法及技法讲授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逐步学会创作和设计的方法。不仅展示了多幅美观的构图范画,还可展示几幅构图不恰当的“范画”,多幅相比,逐步淘汰,最后剩下最完美的一幅。这种比较式示范,一方面向学生揭示了一些容易走的弯路和常犯的错误,另一方面,在比较中使学生对美术作品鉴别有明确的认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

总之,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美术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认真地把握好学生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教学过程的创新性,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渗透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扬长避短,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美术教学,提升美术教学的魅力。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乐趣,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一是增强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生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其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深入的,或者说是深刻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应该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深刻辨析的意识,把情感教育建立在深刻的思想性之上。当然,这一点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征,来循序渐进地进行培育。

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篇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能力,审美素养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不是靠概念、推理来说话,音乐课堂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是靠音乐学科教学内容生动的形象说话。音乐课堂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从内心深处去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歌曲的美的展现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从而达到音乐课堂教学理想而独特的教学效果。新的课程标准与时代的发展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真正地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学科教师,我们在日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中首先要做到备好课、上好课。而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教师的备课不单单是指教师要备好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要备好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的社会环境等现实因素。这样能才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全面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习和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相关的技能。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歌词的特点,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音乐相关知识的内在学习动机,同时也是积极推动学生探求真理与获得全面艺术能力的一种强烈学习欲望。纵观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专家与学者都对兴趣做过极其精辟的全面论述,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诸多的专家、学者都对学生积极学习的行给予了肯定。可见,学生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所产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也同样如此,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时,可以在教给学生歌曲之前用优美动听的语言、自然流畅、富有感情的语调向学生描绘乐曲中所描绘的情境,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能展开联想的翅膀,用心去感受美、感受情、进入音乐作品所展现的情境之中。音乐课堂所教学的歌曲多是由词曲组成的,作品中的歌词体现了歌曲的具体内涵,曲调却有效的将歌词进行了艺术升华,使歌词更加具有感染力。因此,在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紧紧抓住优美歌词的特点,有效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对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例如,我们在教学《我的小绵羊》一课时,作品中的歌词富有诗情画意,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大草原的美丽风貌。教师在教类似这样的歌曲之前,应该先给学生展示与作品相关的教学挂图,启发学生对图中的人、物、景、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然后,让全班同学朗读歌词,让学生在头脑在勾勒出歌词所描绘的图画,以此加深学生对歌词创作意图的深入理解,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追求“美”的生活情趣。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歌词为主线,采取讲解与学生议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情操。

二、教师要通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

音乐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表现学生情感的。反之,学生内在的感情也最容易伴随着音乐而变化。 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意发掘所教歌曲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因素,在教学中做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这也是教师提高歌唱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教唱《小燕子》这首歌时,应该先帮助学生把歌词记熟,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内时间,让学生通过唱歌教学的各个环节,熟练地演唱歌曲、识记歌词。在些基础之上,教师进行示范性演唱并配合适当的表情、动作,以此来启发学生在唱歌时联想到小燕子 “叽叽”的叫声和在天空飞翔时忽高忽低的模样以及互相追逐飞翔的生动景象。然后再让学生即兴表演小燕子飞翔的若干基本动作,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歌曲的思想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艺术形象。

三、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通过技能训练和创作思想,主动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相关技能

教师在开展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时,应该针对我们所要教授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积极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要想真正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特别是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年龄及心理特征的学生,选择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例如,针对注意力不稳定、好动的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中我在注重音乐相关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有效的采用听、唱、编、跳、创等综合训练的音乐学科教学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中有像白兔的形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剑指两手举在头顶,来形象的突出白兔的两只大耳朵。教学在涉及到小花猫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两只手掌放在嘴巴两侧, 表现出猫咪的胡子。通过这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学生很容易随着音乐节奏律动,再加上孩子们的自然联想,能迅速增强它们的节奏感,丰富他们的想象能力,从而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好地完成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任务。

教师有效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时间,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音乐知识与能力。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时,在课堂上除了要充分利用电教、电子琴、录音机、投影仪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外, 还要把口琴、竖笛等引进课堂,加强学生在识线谱、音准、节奏等方面的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素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带唱,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歌曲的音准、节秦、乐感等音乐素质,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和理解音乐表现的能力。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素养,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能学音乐、懂音乐。

篇4: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艺术不是技能,所以艺术不能教,只能引导、启发、感悟。“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充满精神愉悦,充满含义、充满趣味、充满创新,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达成了。”(罗恩菲德语)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特别要注重通过审美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让美洋溢在学生心中。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一、提升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师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教师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穿奇装异服,不然学生是有样学样的。特别是高段五、六年级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求知和成长的愿望决定了他们具有“向师性”心理。

今年我所教的六年级班里有一个男同学,他本人长得较阳光,较帅气,但平常的穿着古里古怪,穿花哨的衣裤,佩戴项链,戴耳环,在学校里是典型的“坏胚子”,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多次劝说他都不改。后来我了解到他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多次课余时间找他谈话,首先肯定他是懂得美的,但这是外在的美,应怎样装饰自己的内在美以及内在美的好处,并多次关心鼓励他,明确让他做一个规范的小学生,后来渐发现他不戴手链了。

二、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乐趣的体验中,提高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通过优化美术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陶冶人的精神情操,完善人的品性人格。为此,我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意创设美的情景,营造审美化的课堂。

三、结合道德修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的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做人。

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做事,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在学习《策划一次校园活动》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在学习创作中要求学生学会分工,互帮互助来完成作业,更能体会到如何展示自己的校园之美,让他们在动手中感受到会做人的人有人缘,有得心应手的环境,做事的能力和特长能够得到发挥,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注重多元文化,结合家庭、社会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所以美术教学可结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

五、各学科有机整合,提高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在进行《未来的我》教学时,学生的兴趣产生之后,就会迫不及待地要求去尝试实践活动,这时是教师启发引导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最好时机。我们要进行引导,用课件展示:你梦想着有一天学业有成,头顶博士帽、手持毕业证书站在同学们面前;你曾在梦中穿上威武的军装,庄重地敬上一个军礼;或许你想驾驶属于自己的豪华跑车周游世界;或许你想成为足球明星哪怕是和明星在一起合影留念,也会满足你深藏心底的愿望;或许你想和“哈里·波特”一起步入美丽而神秘的童话世界;也可能穿上宇航服遨游太空,成为中国第一太空人才是你真正的梦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并体验到了创造乐趣。

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袁桂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

[3]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篇5: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摘 要】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重视。因此,一个人的审美能力也渐渐的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中展现出它与众不同的重要作用。所谓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就是小学生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的同时,小学生也拥有感受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重点的关注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的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美术老师应该想方设法的让小学生用多种身体感官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触世上万物,让小学生在小学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美的所在,让小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体验到美丽的魅力之处,让小学生能够自己在生活当中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美丽,进一步让小学美术老师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国的大多数家长都是认为他们的孩子,应该在他们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好好的学习,在家长们眼中的孩子一生当中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名牌大学。广大的学生家长都是抱着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的希望,可是小学生真的拥有了优异的成绩之后,又能够有什么作用吗?小学生从小时候就在家长的严格要求之下渐渐地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小学生只会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没有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小学生的家长只会片面的追求小学生学习成绩方面优异的高分数,迟早有一天会让小学生厌烦整天苦苦的在题海书山当中奋斗、挣扎,慢慢地小学生就会没有自己去主动的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的想法,小学生也没有自己的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乐趣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审美能力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以及努力培养所得到的。随着不断比变化的社会发展,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着。比如说,在我们国家一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人们基本上就几种颜色的衣服来穿,而在己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可以穿着各种颜色、不同款式以及不同布料的衣服。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但是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并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的知道,在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对世界上存在每一件事、每一项物品都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小学生也是一块没有经过雕琢的美玉。因此,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这样就更加的有利于小学美术老师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在小学生的学习美术的过程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更加的离不开每一个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美术并不仅仅限制在画画这一方面,比如说,剪纸以及沙画等艺术也属于美术的一种形式。有时候美也是和我们自身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口中所说的美不美实际上是,和为我们自己心中的人的情感的调动以及物品内涵的美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应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极其特别的注意将美术创作活动和小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学期在各个小学当中基本上都会举行“xx文化展”、“xx绘画比赛”以及手抄报的比赛活动等等。小学美术老师可以通过举办的这些活动让小学生亲手制作绘画或者小手工等的礼物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同学朋友。小学生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之下在实践活动当中既能够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来,又能够体会到自己制作礼物送给身边亲人和好友同学所带来的温暖和欢乐。

二、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其他能力的培养道理基本上是一样的。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一起结合起来。比如说,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会学的到《小小竹排画中游》这篇文章的时候,小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当中所表述的画面一笔一划的画出来;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所学会的几何图形组合成一幅画作展现出来。这样的话,小学美术老师不仅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绘画水平,而且激发了小学生对于学习其他学科的热情。

利用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现代教育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这是因为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急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内容。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其他学科内容的借鉴和运用需要以美术教学为基础。比如语文学科内容中有不少描写自然风景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仅仅具有文字艺术上的美感,同时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将这些文字内容以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样具有强烈的美感。而数学教学内容中线段等几何图形同样拥有令人震撼的数学美感。所以美术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突破美术教学本身内容的束缚,用更高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找到能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的内容。所以小学美术教学可能需要像“大杂烩”一样,将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整理和升华,引导学生用美术的视角去重新观察和审视这些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对学生的美术能力的培养能够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小学美术教学需要用更宽阔的胸怀容难欢迎不同学科的内容进入到课堂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内容中发现美和欣赏美。

三、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绘画以及工艺可以说是小学美术学习课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三大类学习任务,这也是小学美术老师展开小学美术教学最为重要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课堂上让小学生直截了当的感受到美,长此以往下去,小学生就可以慢慢地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四、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一般都是先直接用眼光去认识和观察这个世界所存在的美丽之处。世界之大,无处不存在着美丽的东西,而在小学美术老师的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每一位小学美术老师来说,首当其冲最重要的是对小学生进行一个系统化的感知训练,这样小学生才能够知道美到底是什么。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美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教学;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美术教学课堂当中感受美,通过感受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让小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体验美,通过体验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老师要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利用各种方法让小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将自己记忆当中最为美好的事物记录下来,从而让小学生的审美观得到提升,小学生的日常思想得到艺术的熏陶,小学美术老师进一步可以让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篇6: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包含有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是说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也要帮助学生掌握人文能力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的能力与方法,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到底该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将在下文谈论自己的想法。

1关注学生人性,发展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人性,帮助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把教师当成课堂上的主体,整个课堂一直都是教师在侃侃而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学生当成课堂上的主体,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要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的教学不能够只是浮于表面,要真正能够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很多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是非常被动的,他们完全是跟着教师的脚步来进行语文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存在,学生就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多去朗读课文、阅读课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人性,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很多的语文课文中都蕴含有丰富的情感,学生认真阅读这些文章,能够让学生有一种更真切的体验,让学生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有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都有很好的帮助。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给每个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很好的发展。

2在注重情感交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拥有情感交流。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看到在语文教材中包含有特别深刻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来体会这些情感。教师可以适当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可以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学生由于阅历太少,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文章中的很多内容都理解不透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在进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要让学生以读为本,在读中悟情。在教导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的教学方法,让读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分男女生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感情朗读,使情感升华。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激发主体潜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让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文,从而更好地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合理想象,要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在读书中解疑,师生交流共同解疑,还要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要让学生体会多种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多种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接受正确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中都蕴含有丰富的情感,让学生认真体会这些情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能够帮助学生健全自己的人格。比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要注意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要注意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想象的余地,要肯定学生的见解,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受到鼓舞,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教师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教师还要通过这篇课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注意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让学生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也要注意让学生自由地理解文章,发展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邵红儿.初中语文课堂人文素养培育策略例探[J].学周刊,28期.

篇7: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摘要:审美教育使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美育中小学教育中属于薄弱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加强美育,宣传正确的审美取向、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影响,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中小学教学;美育;高尚人格;综合素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是对当前许多有违人才培养规律和审美规律现象的纠正。加强中小学美育,发挥其跨学科的桥梁作用,对改进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美育,宣传正确的审美取向、培养健康的审美态度和加强审美的正能量影响,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周末画报》的撰稿人邵忠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里,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而发现美的能力与学问和知识无关,更重要的是心灵与视觉的修养与感受,审美和视觉品位的提升,已成为当今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紧迫的教育首要任务。”

美育不仅仅是一项单一的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孩子绘画、弹琴的技巧,更是对孩子启智的 过程,引导孩子寻找美、发现美,把美渗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才算是真正成功的美育教学。让我们停下来花时间用心感受和更细心一点去观察这个世界,到那时,世界就会像鲜花一般绽放,出现我们从未察觉到的丰富色彩和形态„„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美的感受的教育,也是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美育内容上包含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文化之美。美育形态上是对艺术、自然、社会和自我美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是一种态度和审美趣味的倾向。培养人类知识文明的审美态度就是最高度、最生动的人文教育。这种审美的态度影响一个人对人类、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以及对自我的态度,它关系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美育包含审美和教育两个部分。所谓“审美”,首先,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审,是一个动作,有审视、判断、辨别、发现和认识的含义。其次,这种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对象一种美的认识和感知。它体现为一种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的能力,甚至还是一种创造美的能力。美,则泛指美的事物、美的画面、美的感觉、美的思想,是具象与抽象的综合,包含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是和谐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有机组合和呈现。因此,审美 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结果反映出一个人综合知识和文化感知的水平。由此可见,美育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审美实践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人潜在的审美感知,去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美育所蕴含的旨趣是对人格对象按照心理规律,从内心陶冶性情出发,激发人的向善、向美的积极性态度。

加强中小学美育,就是除了培养学生的一般审美能力以外,还应通过美育更加珍视生命的质量、自然资源的保护、历史的尊重和美的欣赏。美育是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高尚精神情操,进而提升人的社会责任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关系全民素养。当前的美育已经不是简单的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它是各个学科的综合体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除了从美的画面、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还要从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美,这才是真正的向美教育。向美教育是培养美感、提高素养和驱丑去恶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儿童通过周围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美育实施的是人文教育范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最崇高的人文教育是培养人对人类历史知识文明的尊重和审美的态度。审美教育应该从基础教育抓起,让审美成为教育的基础、纽带,让审美教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

学校美育程度将影响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甚至影响其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我们身边经常听到、看到的典型例子很多,比如新城建设、旧城改造等所涉及历史建筑和文物保护的问题。如果一个城市的决策者不具备很好的审美素养,它有可能会毁掉一座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池。

好的课堂教学总是充满美的享受,它包括课件制作的视听觉美感、教师的发音抑扬顿挫的听觉美感、板书书写和版面布局的艺术美感。同时,它也包括教师的整体穿着打扮和生动的肢体语言,以及教室内部空间的装饰等等。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能产生很好的视觉美感,进而达到美的教育。改进美育教学,就是要求将美育渗透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到校园文化中,让学生在学习各门学科中都能感受到美的存在,使学习过程不枯燥。

中小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它包含教师的言传身教、校园文化教育、学校教材教育等。应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美的浸染。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是中小学生美育的延伸。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美育的第二课堂。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审美水平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美育发展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深远。社会教育则是一个开放式的巨大空间,包罗万象。

目前美育在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中还是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与当下提倡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与应试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应试教育比较严重地倾向为一种较为单一的文字性教育,是以左脑思 维开发为主的教育,而右脑的形象思维的潜能往往受到忽视。事实上,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恰恰主要是依靠右脑的开发来实现的。

中小学审美教育的本质,不但要通过培养学生和谐的审美情感,促使其塑造高尚的人格,而且还要通过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态度和审美人生观,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审美水平,使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

总而言之,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小学教育的基础。

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不能离开美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

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

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

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是增强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文化修养。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一方面发掘教育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在帮助学生提高艺术生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其次,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理解是审美的核心,评价是审美的升华。再其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应在帮助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发挥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美育,是指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受教育者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没有异议,但在实际教育中,人们往往对美育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够。

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论文摘要】:教育是人的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围绕“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来切实改进美育教学,是美育内涵建设的根本,也体现着人的建设基础工程的时代要求;是审美教学革新、发展进程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也是提高美育教学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成才先要成人,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缺少审美素养,人会变得越来越世俗、低俗;缺少人文关怀,人会变得越来越隔膜、冷漠。如果美特别是内在美被轻视,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是民族的灵魂。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生活并行,课堂中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 听过许多特色的展示课,课堂表面的热闹非凡、花枝招展,难道这就代表了让学生体会到美术课的快乐吗?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更要关注学生在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不能拘泥于教材。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创造,妙在灵活。对于外来经验,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运用、发展。对不同的教材可 采用不用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的教法常有一种“新鲜感”,以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让美术课更接近生活。

二、鼓励、引导学生创作方法要“多变”

感受与众不同的快乐创造性思维训练能有效地开拓和更新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具有明显的效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为美术课堂练习注入了新的活水。低年级学生较侧重“联想”训练。方式一:图形联想训练。教师在宣纸上用各种颜色晕染形成肌理效果,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纸上变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岛屿,有的说变成老鹰、鹿角??还可以利用图形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白色的背景上画上几个五彩的小圆圈,由此让学生展开联想:由这张画你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天空上放飞热气球;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绿色的海洋里鱼娃娃们吐的小水泡??这样,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情想象,去享受图形的变化带来的快乐。方式二:添画联想训练。教师提供一些不完整的线条或图形,让孩子们大胆地进行联想添画、补充画面,比比谁完成的作品更生动、更有创意。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阶段,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能想到成人不能想到的东西,如奇形怪状的建筑、五颜六色的天空、漂亮的精灵等世界上不可能存在的事物或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是不可多得的。现代社会正需要这种不拘于格的创造意识,需要孩子们把想象运用到创造上,而美术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在活跃的氛围中体会美术学习的乐趣

在玩的过程中享受快乐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性玩耍,创造玩的条件,使其享受玩带来的快乐,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如智力抢答、讲故事、变魔术等。在书中看到一位老师的《色彩的世界》一课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在桌前放了一杯无色的水,调动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教师以魔术师刘谦的形象出现,搅动杯中的无色水,谁知水在老师的搅动下慢慢散开变出很多种颜色,让学生初步体验色彩变化。像这样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

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除此之外,在学生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换换环境来教美术,而不一定让孩子仅仅在教室这个单一的环境中创作。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他们自发地组织、设计、分工、讨论,可以在音乐室、实验室、操场上、校园里,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到学校附近的乡间或小溪边,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美术、参与美术活动,让学生走进美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享受美术的快乐,表达个人的情智,获得审美体验。

四、美术教学中材料利用的“多样化”,尝试多角度的个性组合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较差,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之,会使他们感到乏味,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改变拓展工具材料的新鲜性和独特性,引发学生兴趣。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引导孩子从多角度去联想和制作,逐步养成从多思路创作作品的好习惯。如学习《装饰画》一课,有的学生带来了麦杆、稻草、麻绳、鹅卵石,有的带来了匾、贝壳,纽扣、啤酒瓶,有的还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花生壳、废纸板??通过粘贴制作,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装饰画就这样诞生了。又如第五册《植物籽粒拼图》的教学,提早让学生收集各种植物籽,包括小的饰品(纽扣、珠子等)。在教学中,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去粘贴图片,获得学习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善于选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增强“变废为新”的创新意识,如把生活中常见的废纸板制作成个性化的镜框、小画夹等手工作品;并且还可以启发孩子多角度地去思考利用这张废纸板,如用彩绘的形式、水粉画装饰的形式、线描的形式。

作为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师,应该注重所学知识的滚动性,培养孩子把书本知识用“活”的意识,把课堂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如上《植物写生》这堂写生课时,发给孩子不同的植物种子宝宝,让孩子们当一回农民伯伯,体验植物宝宝生长的乐趣,并且要求孩子们把每个阶段植物的不同变化描绘下来。

这就是生活中的美术,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美术带来的魅力,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后的课堂教学对学校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感觉教材,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学生们喜欢活动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而多媒体的直观具体、变换灵活,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正符合学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受、观察、思考、体验、发现、讨论、搜集、尝试、反思等学习完成学习目标。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美术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六、教师现场示范的时机选择

教师课堂示范的内容与形式有了恰当的安排,示范的时机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同样的内容、同样的形式,示范的时机不对,仍然会阻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曾在书上看过一位教师上《梦中的我》,开始用动画导入,引出“梦的话题”,然后引导学生追忆“梦中的我”,最后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引导、挖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们争先恐后地用语言、动作来描述自己梦中的情景,想象如小鸟一样在蓝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到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时———教师:老师昨天做了一个有趣的梦,说给你们听听,好吗?教师引导学生评析范画,指导学生描绘“梦中的我”。很显然,这节课学生的作品全是“教师的梦”。

教师在课堂现场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教学“中国画”时,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干湿的衔接等等,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

示范指导,学生目睹了作画的关键,则心领神会。学生在练习中还会不时提出作画的种种问题,教师均当场示范,其效果远远超过任何口头上的解答方法。

“美是教育的本质”,美育是立教之本。叶圣陶认为,“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质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一是美育是立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美育的实质,就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二是美育是寓于全面的教育。“没有美育,就不可能 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美育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蔡元培强调“美育代替宗教”。美育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美育是伴于终身的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王国维认为孔子治学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终于美育”。四是美育是隐于具体学科的教育。每一门学科尽管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但每门学科所展示学科的知识之美、境界之美、人生之美,无时无处不在,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五是美育是显于艺术的教育。柏拉图说,“艺术是教育的基础”。艺术就是“呈人之美”,艺术教育就是“成人之美”,那么教师就是善于“成人之美”的人。

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

篇8: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充分利用阅读和写作两个法宝

要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阅读大量的书籍、积累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学生要学会创作具有自我思想的人文作品。要将书本上的人文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和写作。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首先阅读是一个将文字“吃进嘴里的过程”。而写作是一个咀嚼和消化的过程。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他们正确地阅读、有针对性地阅读,阅读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作品。比如,教师让学生阅读童话类书籍,《卖火柴的小女孩》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同情心;《丑小鸭》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木偶奇遇记》告诉学生要做诚实的孩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除此之外,《弟子规》《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作品,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历史五千年》等书籍能够拓宽小学生的视野,丰富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读完一部作品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可以根据文章情节的走势改写故事,也可以是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感悟,还可以是对文章的评价。

二、趣味教学,激发兴趣

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让学生产生兴趣,切不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在课堂上下功夫。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增加导入环节,导入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件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事,比如,六年级语文教师某节课要讲课文《怀念母亲》,目的是让小学生孝敬父母,懂得感恩。上课之前,教师可以提问:世界上最爱你们的人是谁?你和母亲之间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发的讨论,教师也可以点名让学生来分享自己的经历,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有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中心思想和人文情感的表达做铺垫。

三、回归生活,探索实践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仅仅体现在书面上、口头上,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用到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如,写一个公告、向别人借钱时写一个借条、写信与明信片等。小学生的好奇心都比较强,在实践中还能发现许多新奇的东西。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回归生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不断发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发展自我,培养人文素养。

上一篇:单位工会论文下一篇:敬畏自然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