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2024-05-02

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精选10篇)

篇1: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物理组:邓永青

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教师应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

关键词:人文精神 在物理教学中 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种思想态度。

根据人文精神的特定蕴藏及其历史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人文精神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⑴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深谙和把握人的主体创造特质而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⑵创新精神教育。信息时代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应成为新世纪的价值取向并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⑶道德意识教育。道德意识还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学精神需要。

⑷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又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养成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⑸平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认为人文精神教育中只适用文科教学,理科教学是一些机械的数字运算和一成不变的概念、原理、公式,对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却束手无策,现本人以物理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1.理学发展史着手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这是新教材的缺憾)。如牛顿勤于思考、悉心钻研的故事,伽利略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向权威挑战的故事;布鲁纳用生命捍卫真理的故事;赛曼与洛仑兹互相支持与合作;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的成就---他最早记载了磁偏角,比西方哥伦布早400多年。

2.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

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如第二章“运

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动的世界”用诗人的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图片“海市蜃楼”、“赵州桥的倒影”等令人神往;三峡大坝、北京天坛圜丘、明代的“水轮三事”令人自豪。

在学习讲解惯性知识和安全用电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讲能的开发和利用、机械效率时,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效率意识,讲功的原理、能量守恒定律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培养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意识。推至人类社会,人是社会动物,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准则,在社会行为、态度倾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这也是学生今后所在社会群体具有的稳定性所必须的。3.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

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或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如擦皮鞋的学问、拍打衣服上灰尘的道理,骑自行车上坡走“S”形路线的道理。如何从地图上测出上海到天津铁路线的长等。学习了光的折射,能解释海市蜃楼;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及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学习了热学,能回答为什么海边及大森林里一年四季气候宜人,为什么当今国家推行退耕还林的政策;学习离磁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也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从我国利用物理知识,在工农业国防科技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着手

展示我国的核武器、核物理方面的资料,展示我国火箭和卫星的一些资料,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并指明所用的物理知识。

⑴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利用磁场相互作用的规律,明代的“水轮三事”,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新中国建成的三峡大坝的发电站和船和船闸等都利用了物理知识。

⑵2002年3月25日,我国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神舟三号”试验飞船送入预定的太空轨道,使我国在土载人航天事业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就运用了能的转化和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等物理知识。

5.从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着手

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导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6.从物理考试改革着手

改革物理考试唯知识的做法,把体现人文教育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转变考试的目的,从为选拔尖子学生变为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重视考查知识变为重视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如下面几道试题:

⑴大城市中建盖一些高楼,用玻璃做墙,由于太阳光发生_____,使附近的住户受较强的光照射不能很好的工作和休息,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污染(光污染)本题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⑵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从高空落下的物体,重的要比轻的落得快!”2000多年前,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深信不疑。

16世纪末,伽俐略对这位学者的话产生了怀疑。有不少讽刺嘲笑伽利略的无知和轻狂,伽利略便下决心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实验,伽利略登上斜塔,一手拿着一个10磅的铁球,一手拿着一个1磅铁球,喊了一声“请各位注意”两手一松,两球同时落下,同时着地了。实验的结果使原来迷信亚里士多德的人目瞪口呆!

⑴阅读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⑵根据你的感受,你认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怎样去做?

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作中中考试题,堪称考试改革的先锋。

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教育,没有环境条件的限制,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要关于捕捉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吧!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

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

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

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

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

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

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

8、增强职业竞争力。

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

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 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

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1、个人部份健康情形:身体是否有病痛?是否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否有影响健康的活动?生活是否正常?有没有养生之道?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2、事业部份

财富所得:薪资多少?有储蓄吗?有动产、有价证券吗?有不动产吗?价值多少?有外快吗?社会阶层:现在的职位是什么?还有升迁的机会吗?是否有升迁的准备呢?内外在的人际关系如何?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3、家庭部份

生活品质:居家环境如何?有没有计划换房子?家庭的布置和设备如何?有心灵或精神文化的生活吗?小孩、夫妻、父母有学习计划吗?家庭关系:夫妻和谐吗?是否拥有共同的发展目标?是否有共同或个别的创业计划?父母子女与父母、与公婆、与姑叔、与岳家的关系如何?是否常与家人相处、沟通、活动、旅游?家人健康:家里有小孩吗?小孩多大?健康吗?需要托人照顾吗?配偶的健康如何?家里有老人吗?有需要你照顾的家人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

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

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

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

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

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

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

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

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篇2: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

【摘要】 人文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大工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人文底蕴,而且宏扬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的复兴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强调以人的个性发展、人格完善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目的,强调具有人文思想的生命教育,强调加强新道德教育等等。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我认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塑造,就要让人文精神之光充溢在语文课堂。

一、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原因

1、应试教育的羁绊

中高考的权威性与选拔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怎样淡化,它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考试选拔淘汰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试题要追求精确性与公平性,而这种追求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几乎完全消失,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断抠字眼,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若干个习题,丰富的人文精神没有了,闪光的灵魂不见了。甚至学生初读文章时产生的思想的火花、感情的共鸣也渐渐消失殆尽,这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2、教师缺乏创新精神

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由于缺乏创新精神,难以承担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是僵化教学的受害者,对工具性亦步亦趋,对人文性难以关怀。今天的教育战线,很多教师在固有的“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熏陶下渐渐被逼成教书匠,使得教师对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难以把握,自觉地接受着教参的桎梏却又甘之如饴。

3、教参成了紧箍咒。

纵观几十年的教育,虽然不断进行教材改革,但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主宰课堂的局面却始终未变,一切以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千篇一律,思想僵化,放弃了语文学习中更大的空间,更丰富鲜活的内容。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 1

姆雷特,但我们的教参却不允许五十个学生眼中有五十个周朴园。从小学到中学,我们遵循着教参的说法,一旦与教参说法相违,直接导致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下降。经过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学生形成了统一的语文思维方式,渐渐失去了探求知识的欲望,失去了个性的张扬,在他们身上既缺少生动的工具性,又缺少丰富的人文精神。

二、中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让人文精神的光芒照耀语文课堂

语文记载了祖国丰富的文化历史和人文内容。语文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文之趣,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如朱自清《背影》,这是一篇至情至性至美的散文。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来感受人世间最真挚的亲情呢?

首先以《背影》歌动画开始导入,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情境。

其次在播放孙道临先生的配乐朗读时,让学生思考: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哪次背影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原来望父买橘的背影最让我们感动:

父亲的穿戴: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再次品味亲情,读懂父爱。

这一堂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真是一段富有独特生机的美妙旅程。

《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故事性比较强,所以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按照每一个故事情节相应地编排了一个画面。如游行大典场面,试新装场面,用投影仪打出来作为背景,这样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讲解,让其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在讲“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

这一情节时,我改变了以往让学生朗读、思考三个场面写法的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自身的表演,来领悟写法的不同,这一举动仿佛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争先恐后要到台上表演,为了更好地渲染气氛,我准备了一些小道具,王冠、胡子等更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上台表演时将皇帝夸张的动作、恐惧的心理、心口不一的言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老大臣手持拐杖、眼戴花镜、苍老的声音,展现了其虚伪的本质;而演骗子的同学则以其诙谐的语言、滑稽的动作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笑过之余,也增进了同学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2、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蕴

有人说,天下文章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这“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处理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不能撇开“情”、“理”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首先,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每一篇文章前,教者先要仔细揣摩文章所蕴含的人文要素,教学要点中必须体现其要素,且将其分解到课文教学各环节中。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涵咏,去体悟,去感受。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变,是创新,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有的文章适合整体感知其精妙,就采用像陶潜的“观其大略”式读书法,把握好它的思想;有的文章适合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又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可。总之,我们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必须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3、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特殊个性的人,教育核心是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种“唤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输”也不能“训练”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生的精神自由,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精神的故乡,一个心灵的家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当“人”看。因为学生是主体的人,有他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自己的主体意识,要相信他们,尊重他们。还要看到我们的学生毕竟是孩子,有其惰性,有其贪玩、好动、爱

胡思乱想的天性。而学生的成长不应以失去童心为代价。因此,我们不能对学生的幻想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压制的办法,应多一点同情心,多一点理解,给孩子一定的心理自由。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应该尊重这种个性差异,提倡和尊重多元化。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学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成长阶段,青春期本身包含“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向往和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由此贯穿了锐意激情的生命活力,坚强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创造精神”即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青春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而这些,恰恰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而又是为传统文化所忽视的。

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教育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真实的完整的人,基于平等的人格相遇,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对话。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语文教育对人文精神的终极要求。在对话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经验和知识等都真实地展现在对方面前,从而获得精神的沟通和经验的共享。师生之间的“授——受”关系,转换成平等的探讨、对话、交流关系。在对话中,师生对文本进行开放性解读和阐释,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在解读交流中相遇,经过激烈的冲突、互渗的理解、彼此的包容、积极的接纳,把平面化的符号性文本,还原成立体多维的精神架构,使之释放出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师生因此而体验到自我存在与发展的生命意义。

5、鼓励伸延,拓宽人文空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因为语文课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语文老师可以跟其他科目老师联手,开一些文学、书画、音乐欣赏和历史知识课的讲座。尽量找到语文知识和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汇点,使学生融会贯通。课堂内外,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说、辩论、采访、参观、评论等方面的锻炼,他们便会在喜欢的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更是文化教化,精神成长,个性形成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

篇3: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

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人类对自我的一种关怀,它所主张的是人对心灵的追求、对精神的追求,以及对一切好的事务,对真、善、美的追求。而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初中生人文精神最适合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和最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 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初中生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但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可以通过语文课堂认识更为广阔的天地。例如,在学习《论语》时,孔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我们不但能够感受到论语的魅力,而且对今后的哲学学习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2. 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

我们都相信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会使学生慢慢地成为一个内心丰富的健康少年。例如,在学习《愚公移山》这一节时,教师通过对愚公移山行为的分析和讲解,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并且肯定愚公移山这种精神,从而使学生能够把这种精神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和学习中,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除此之外,语文学科在塑造人格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各方面的品质等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和代替的。

3. 适应时代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创新和教育理念的发展,人才的全面培养应经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来了,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是适应时代的发展的。和传统的教育目标不同,现在所培养的人才不再是单方面的人才,而是全方位的发展。例如,在学习郦道元的《三峡》这一节时,教师通过对文章的讲解和分析,使得学生对我国的自然景观有所了解,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经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下面我们就针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方法和途径做如下阐述。

1. 以学生为主体。

正如本文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课堂中也要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重视和引导学生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让学生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例如,在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中所说的幸福,从而引发学生对幸福这一话题的思考。让学生对幸福做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从而发现生活中有关幸福的点滴。

2. 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的性格、家庭、爱好等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活跃,非常善于也喜欢发言。然而有些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得非常沉闷,不愿意发言。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性实施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以话剧的形式来表演的课堂模式。一些在课堂比较活跃、善于发言的同学可以扮演文章中的角色。而那些在课堂中比较沉闷、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可以做一些幕后工作,例如,根据课文的内容编写剧本,或者帮助演员准备道具,等等。这样不但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而且可以发展他们各自的特长,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3. 注重学科之间的相关性。

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只注重本学科的发展,而很少联系到其他学科,这就使得学科之间的相关性很少被学生发现和重视。而人文精神被应用到了具体的语文教学中之后,不但加大了学科之间的这种联系,加上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学习方法的相互交融,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卧看牵牛织女星》和《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渗透地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而且会增加学生地理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

4.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仅仅是在课堂短短的几十分钟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课外的点点滴滴的积累逐渐形成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读一些国内外经典名著,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语言的美,真正体会到语文的魅力,从而培养人文精神。例如,学生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时,不但可以体会到小说中语言的美,还可以对男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那种精神所折服,而且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阅读一些唐诗、宋词,在唐诗宋词中,学生不但可以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化的韵味,而且对当时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情感有所感悟,从而使情感受到教育和熏陶。由于人文精神所包含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因此,学生除了阅读一些文学方面的书外,还可以阅读有关历史、科普、政治等方面的书,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对学生知识结构和情感的培养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

5. 根据教育理念的创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之都,因此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随着近些年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逐渐被纳入教育目标中,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可以通过对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渗透、灌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学习《孟子》二章时,通过学习孟子的理念和观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会懂得只有自己的观念、想法深得民心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帮助自己,从而不但教会了学生为人处世的原则,而且培养了学生们的民族使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灵的美、生活的美和世间所有事物的美。本文通过对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的培养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进行充分的分析、说明,希望能够对投身于语文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和理念的不断更新, 教学目标不再单纯地以学生成绩的提高为唯一标准, 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精神层面和心理层面的上升和提高。语文课程是提高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参考文献

[1]范蓓蕾.语文教育学的任务与教学方法选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152-155.

[2]更新观念, 促进发展——对新课改课堂教学反思.

篇4: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学校的教育中不再只是一味追求对学生文化课程和生存技能的教育,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在人文精神领域的发掘与培养。本文着重于阐述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对美术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体现之处的发掘、对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见解。

关键词:初中美术;人文精神;培养;教学

人文精神是人类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始终致力于增强社会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和探索,是人类对于自我的重视与关怀,它重在维护人的尊严、强调人的价值,时刻促进人类真善美的发展,且重视作为人的感受,它是高于人们对利益物质追求之上的一种精神境界的探求与建设。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最好的体现。在当今社会中,人文精神它强调“个性” 对于人的重要性,使人能够更深刻的发掘自身不同于他人的闪光点,从而塑造一个更积极上进更美好的自己。同时,人文精神又注重“共性”对于一个社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类因为“共性”而群居,因而能够彼此帮助、彼此包容、彼此尊重,一个精神再独立的自由人也脱离不了社会这个大集体。

一、美术及美术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美术之所以产生正是由于人们迫切地希望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向别人展示自己与别人在思想、灵魂深处的不同,是人类对于精神自由、对于世间所呈现的“美”的无限向往与追求。美术是掌握“美的世界”的方式,是人类通过绘画作品、手工制品或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抒发自身对于自然、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种种感受的一种由情感表达转化成物质或情感的表达方式。

美术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中学校必开、学生必学的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与语文、数学、外语同样的地位,所以美术课程的教学也是尤为重要的,不可厚此薄彼。美术教学是科学的教学,在美术教学中不能信奉封建迷信,除了要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塑造能力、线条把握能力等绘画的基本技能之外,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要有一个正确的传递和学习心态。

美术课程教学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1.发现美的能力:拥有一双美的眼睛才能感受到美的事物。2.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有助于学生在美术课程的绘画与鉴赏中,精确细致的看到微小的异同,以便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3.鉴赏能力: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都不一样,所以审美眼光都不尽相同,提高鉴赏能力不是要扼杀这些不同,而是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样文化、身后背景等方面去鉴赏艺术作品。4.创造能力: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展现自己对于艺术的见解,创造有自己独特思想和个性的作品,而不再只是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

二、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的現状

(一)现在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多是以一种“照猫画虎”的模式在进行着,教学方式呆板、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程式化”分外严重。

(二)评分机制的盛行让老师们对于加强学生绘画水平、加大学生绘画作品数量的要求往往高于对绘画精神领域的追求。

(三)教学环境总是在室内的课堂上,学生不能够去亲近自然,更别说去看画展或参加大型艺术活动,从而无法以多样的途径去获取美术知识和艺术文化。

(四)对于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如何完成一幅作品”比“从一幅作品中能学到什么”往往更加看重,注重对学生绘画基本功的培养却忽视了对艺术精神、创造力及体现自身个性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对艺术理论、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科学知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失去兴趣,只顾埋头作画。

(五)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长期占据主导且不可撼动的地位,美术教学总是以单一的思维模式在进行,课程中缺少新鲜元素和思想,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根据课本照本宣科,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

三、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要加强教师对于的人文精神的认知。试想如果连教师都不知道什么是人文精神的话,那么培养学生又从何谈起呢?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并且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通过各种形式来充实自己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从而达到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再照本宣科。

(二)增强学科的重视程度。初中学校教育中,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使得学校把课程时段都分给了升学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导致每周一节甚至没有安排美术课程,对于美术音乐之类“副课”的忽视是美术课程无法更好进行人文精神培养很大的一个阻力。

(三)结合其他学科拓展美术课程内容。美术学科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可能单一地向前发展。我们不能忽视所有学科之间的关联,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做到相互渗透、触类旁通。

(四)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在对初中生进行美术教学时,充分了解本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活动,青春期的学生对“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个性”有了强烈表现欲,对隐私更加注重。所以,在学习中彼此间的距离感会非常深,对于他人的认同感比较低。多开展团队合作活动,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团结他人、尊重他人、彼此帮助,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拓宽教学范围。我们不应只局限于室内教学,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多去探索不同的艺术,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带领学生观看传世绘画名品图片、视频等,带领学生徜徉于美术世界中,刺激学生对于美术领域更深层次、高领域的探索。在观看过程中讲述作品的背景,与此同时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美好的、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初中美术学科的教育不仅是对绘画技能的培养,更是对思维模式和精神情感的培养,初中美术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初中美术课程教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发现,然后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阐述[M].沈阳:辽宁出版社,1997

[2]朱红文.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3]李新生.艺术教育[J].北京:中国文化报社,1995(06)

[4]吕莹.论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塑造[D].2009

篇5: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1.1人文教育与高校计算机教育相融合1.1.1利用与发现计算机教材中的人文观念,联系实际生活发掘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发展都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所以任何学科教材内容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的内涵,高校教师能否从书本中发现这些人文精神内涵,让它与本学科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在本课教学内容中能顺其自然的传授下去,能否在讲课过程中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中去做到“润物细无声”。这个才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存储程序控制理论”是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精髓所在,把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巨大贡献和他对科学的探索精神贯穿于存储程序控制理论教学内容的讲解中,既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熏陶大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精神。因此,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结合课程进入课堂教学是计算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基础。

1.1.2在实践性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现如今重大科学难题都需要依赖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攻关完成。所以在当代社会中,不仅需要当代大学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而且更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所以计算机实践教学设置就是培养团队精神的理想选择。在高校计算机实践课程中不但要培养大学生们的个人动手能力,更要加强培养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

1.1.3因材施教结合时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在计算机发展概论教学中,把中国研制的“曙光”、“银河”、“深腾”、“神威”等一批超级计算机内容纳入到课程里来,让学生们知道了解现代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态势,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们的民族荣誉感。在讲“操作系统”课程中,通过讲解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比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建立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发读书的理念。

1.1.4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人文”本身不仅仅是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精神体系。在自然科学领域,创新是其最重要的体现。创新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创新也是一个民族成长、进步的源泉。所以,在实践课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中的实践成果课堂中向同学展示,可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2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人文教育的影响

1.2.1奉献精神。在计算机网络中,网络的本质就是资源共享。网民应当共同遵循的原则是:在互相免费的前提下,所有的子网可以获取他人的数据信息,一切计算机及子网也要无偿为网络提供资源。因此,奉献精神也成为了网络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导向。

1.2.2自主精神。如果说传统的价值观是一种具有依赖性的价值观,那么网络价值观就是一种自主型的价值观。因为网络是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的,因此在进行网络课程时要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如何做,“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对自己进行管理”、“自己为自己做主”。由依赖到独立的蜕变,使人的潜能和主体能动性得到提升。

1.2.3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在网络中,阶级、权力、阶层甚至民族、地理位置、都会失去意义,这也使得它享有更多的特权,每个网民都是一个中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不再有等级制度。个人平等及权利意识的加强,有利于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的发展,同时,也提高道德主体的创造性。

1.2.4民主、自由精神。网络的核心是自由性、开放性。在网络的虚拟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能够自由地进行选择,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计算机网络为人们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自由、民主意识得到了全方位的锤炼和提升,这是伦理道德、主体能动性、创造性获得张扬的重要标准。

1.2.5创新意识、开放思想和创造精神提高了现代人破解自然和自身的能力。现在社会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开放思想和创造精神,体现出了人类的生命自由和自信精神。网络化的物质能量和精神价值在于,它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演化与现代人的全面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创造了知识经济的辉煌成就,而且加快了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使得人类的精神追求与生存需要获得了现实化的满足,赋予了现代伦理道德全新的内涵,计算机使社会学在高科技的支持下获得新生和变革。

2计算机教学中提高人文教育培养的方法

能否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如何将其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中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精神是实现教育人文化的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的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自身人格,升华道德境界,在平时生活和工作中坚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目前,在高校中绝大部分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理工科类教师尤为突出,怎样才能使教师在注重科研的同时,加强教学质量,是当前高校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2.1提高各学科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第一要从思想上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要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也包括人文素质。所以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技能,同时也要教学生学会怎样做人,如何做事。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2坚持教书育人,注重言传身教。

学生们的人文素质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很长时间的努力,不能急功近利。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多开展案例式、研讨式等启发式教学。同时还要提高讲课内容的艺术性,让学生每一次听课都是一种享受。

2.3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能力。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质影响到学生的成长、职业的定位以及今后的发展。许多高校的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方法训练,仅通过一定的岗前培训,就由往日的理工科院校学生变成了大学教师。虽然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教师是一门对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职业,既需要教师积累深厚的专业知识,又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因此,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采取更多形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拓宽教师的视野,增加人文素质积累,也可将人文素养能力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中去,促使教师自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3结束语

篇6: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西方教育价值取向中的历史考察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不同的精神领域,科学精神追求实证,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行为为价值的中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西方教育历史的不同阶段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古希腊时期它们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中世纪宗教教育使人文教育畸形发展而科学精神被禁锢,在文艺复兴后表现出从最初的简单融合,以后呈现出或分庭抗礼或扬此抑彼的.态势,直到二战后二者才逐步走向融合,他们所衍生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作 者:杨建忠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教处,贵州,凯里,556000刊 名: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GUIZHOU NATIONAL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624(1)分类号:G02关键词:教育价值取向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篇7: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高邮 戴广美

长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初级的做人道理,教懂他们何谓做人的价值,慢慢体验到做人的意义,但教育方式不是靠政治课上纯粹的政治说教,而是要通过很多好文章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做人的准则。如何让广大青少年去了解做人的意义、价值呢?还是要通过长期的审美教育方式,这也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魅力之所在。

一、加强课堂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我在教学初中四册散文单元时,将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席慕蓉的《贝壳》、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比较法教学,教给学生初级审美体验,在教学程序设计上,力求做到以美激智,以美发辞,以美冶情,以美育德。讲课时,抓住白杨树景美、形美、神美三个环节进行透彻分析,使学生感受到白杨树那种“力争上游”的精神力量。抓住贝壳中曾有过的小生命虽短暂,但却能给人们留下永恒的东西这一特点讲析,使学生初步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时间长短,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奉献”的做人道理。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其人文精神,会影响学生一生。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审美体验,要善于把课文中好的审美因素分析出来,将其传播给学生。如教白居易《卖炭翁》和杜甫《石壕吏》两首古诗时,我就将诗中宫使和差吏的凶恶,蛮横形象与卖炭翁和老妇人的悲苦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情激发同学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更激发他们对封建统治者的憎恨。

二、指导课外书籍阅读,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部好的作品犹如同一位品行高尚者对话,会受到很深教益。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就离不开读书。

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很注重抓学生课外阅

篇8:论人文精神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 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涉及一些物理知识, 熟练地运用物理知识可以有效地保护自身。因此,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使学生快速学到相关的知识已成了物理教学中的重点, 而在运用中如何利用物理知识成为了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性导致物理学习难免枯燥无味, 这时就需要对物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转变逐步渗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 采用人文精神的方式逐步将传统的物理教学向新型物理教学转变完善和延伸, 这也是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之一。因此本文转换思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分析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最基本内容;其次是分析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最后是分析如何将人文精神加入到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基本内容

1. 人文精神概论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 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 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 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2. 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

人文精神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人本观念, 也就是要以人为核心, 关注人的变化, 重视人的价值, 关注以人为本的理念。 (2) 个人观念, 也就是要以人的权利为核心, 人的自由权利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也就是要突出人的自由性, 而不是对人采用压制捆绑的方式对其进行束缚。 (3) 自由观念, 也就是要发挥人自由的天性,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关注, 不要对人进行身体或心灵的束缚, 不要扼杀人的创造性和天性。从以上对人文精神的相关理论的分析中, 能够发现, 人文精神主要突出对人自由天性的教育和引导, 保证人天性的发挥。因而在现代的物理教学中, 要注重运用人文精神来引导学生。

三传统物理教学的弊端分析

1. 教学模式陈旧

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主要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填塞式的教授方式, 这样会导致学生对于物理学习处于被动, 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性会导致物理教学枯燥无味, 使物理教学有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只是有一个轮廓而对于物理的概念却没有确切掌握;物理教学授课方式陈旧, 这种授课方式对于基本知识的学习或者常识的学习是有必要的, 但对于物理学习来说, 它作为需要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学科一味地听讲是不会取得任何的效果的, 虽然对基本原理有一定的掌握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毫无用处, 正因如此阻碍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 教学内容陈旧

一般的物理教学课程都采用标准版本的全国统一教材, 这样的教材很难或者在短时间内很难更新, 这样会将物理知识固定化而导致没有与实际应用接轨, 在内容上没有进行定时的更新和必要的修订, 导致物理教学浮于表面。

四物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

1. 转变观念

要想突出人本精神在物理教学培养中的作用, 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一些疑问, 来增强学生对于物理领域未知知识的好奇心, 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动手能力,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

2. 培养方式的更新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互动的培养方式, 而不是单一的填塞式教学, 在课堂上要采用互动的方式增强对于物理知识的探讨和深入研究, 打破传统的模式, 打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 释放学生的天性

物理学科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 任何想法或者任何研究都会促进物理的学习, 因此在学生提出一些疑问时不可以打压而应该讨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和培养人文精神才能逐步完善物理教学。

摘要:物理教学一直是理科中的重点学科, 由于物理学科自身的特性导致物理学习难免会枯燥无味, 这就需要教师对物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 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运用人文精神和教学培养的相关理论, 来分析如何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人文精神的原则和方针来增强完善物理教学。

篇9: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我们所有的课程教学已经从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向了传授知识与人文精神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教学也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注入了人文精神思想,且得到了教育界普遍的关注与重视。众所周知人文精神是指关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主要从以人为主的主体的教育、创新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平等观念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等方面,从以人为中心来看待世界事物这一方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态度,认识态度。为此,结合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的要求,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加强初中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关注与培养。

一、结合教材,从物理知识本身入手

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课本,要让学生在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人文精神方面的培养,物理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很好地结合物理教材各章节的内容、用物理知识特殊的语言描写、精美配图、影视资料等,对学生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增强对他们人文精神方面的感召,提高物理的教学趣味性,使学生觉得物理知识原来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如《运动的世界》用诗人的语言生动有趣地赞美了运动的神奇力量;再比如图片“海市蜃楼”“赵州桥的倒影”等等,都展现了令人神往的美丽场景,它们都是建筑学和物理原理的完美结合。当然,结合物理教材在讲能的开发和利用以及噪音的危害时,可以给学生延伸介绍一些科学工作者研究永动机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研究创造也要遵循自然规律,才能让一些研究创造为人所用,为人服务。人类生活离不开社会,所以就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以及社会发展的准则,我们才能在社会行为、态度取向和价值观等方面与社会保持一致,也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群体中适应生活法则。

二、从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入手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师已经在各科教学中融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摆脱以学习为目而学习的单一追求,避免变成学习机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思想。新的课程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来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让我们不得不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作为物理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切实贯彻人本主义思想,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价值判断等方面,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所以,作为物理老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还要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认识的能力的形成,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生活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如此,才能让学生不但学到了深奥的物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

三、从物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入手

物理是一门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在丰富我们的物质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把物理实验性和实用结合起来,结合本课内容,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来让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小实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思考与研究,充分认识物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拍打灰尘的道理、平常擦皮鞋的学问以及骑自行车上坡为什么走“S”形路线的道理等等。再比如,我们还要教学生如何从地图上测出兰州到北京线路的长短。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折射后能理解海市蜃楼出现的原理;学习了电学、声学,能解释雷电的形成;学习离磁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道理等等。

四、从物理考试的改革入手

随着物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物理的考试也从单一的知识考核变成重视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考核,让学生在考试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成果,展现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新一代学生的风采。

如:大城市中建盖一些高楼,用玻璃做墙,由于太阳光发生_____,使附近的住户受较强的光照射不能很好的工作和休息,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污染(光污染)。这样的题不但唤起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身边环境的关注,而且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思考、研究问题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关注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一个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全能性人才。

篇10:Hwmkww浅谈教育人文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河北省故城县饶阳店镇薛官屯小学郎同峥

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可见,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悉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

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有新鲜的感受、独特的见解,就是学生的创新萌芽。尽管有时这种见解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我们还是要给予珍惜和爱护。怎样爱护、培育学生的创新萌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生疑、质疑。大胆质疑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充分体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头脑里产生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课堂上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没有疑问的学习就像一潭平静的死水。设置疑问,唤起思维,就像投下石子激起浪花。有的教师生怕学生质疑会打乱教学思路,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处理,所以不敢、不愿让学生质疑,这是没有摆正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的缘故。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掌握思考方法,主动地获得知识。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质疑时机。一般来说,质疑可分三个阶段:即课前、课中、课后。每次质疑的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根据课题发问,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并相机进行调控。初读前,可用“直入式”。开课后,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鼓励中等生,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运用“诱导式”。如教学《赤壁之战》,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可用“询问式”。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进行信息反馈,进行学习的再创新,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三、注重学法传授,强调个性化。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其成为知识获取的主人。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的老师喜欢搞“统一”,统一的思路、统一的学法、统一的思想感情,以此套住学生,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思维、个性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创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除了要注重学法传授,还要强调个性。可先由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再举一反三,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这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学法指导要强调个性化,还必须通过思维训练,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充分发挥个性,增强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中,培养独立性的思维能力。

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教师要让课堂活起来”。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多向交流,课堂方能真正“活”起来。据此,教师要做到真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答案。如教《会摇尾巴的狼》一文时,教师可以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只狡猾的老狼掉进陷阱里,怎么爬也爬不上来?这时,一只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为了让老山羊救它,想尽了办法博取老山羊的同情。大家想一想,狼会用哪些花招?”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参与讨论,提出独特的见解。进而,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思考狼究竟用了什么花招?得逞了没有?老山羊是怎样识破狼的花招的?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和迁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突破常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在教学中,要变“教师问——学生答”为“学生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独立的思维活动应当包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两部分,“提问”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前一部分,“答问”则是整个思维活动的后一部分。如果总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机械地回答问题,那么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就是在教师控制下被动完成的,哪谈得上自主发现、解答问题,进行发散性思维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地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个性创造力。如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抓住“那歌声真好听”这句话,设计这样的思维训练题:“那歌声真好听,那就放一段鸟叫声(配乐)给你们听听。请闭上眼睛,围绕课文内容和中心,想象鸟儿在唱什么?”一段鸟叫声放完后,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了,纷纷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环境真幽静,晚上睡觉很舒服。”“这榕树又大又茂盛,真好玩!”“这里的农民真好,不许人来捉我们,我们生活得多么快乐!”“我们无忧无虑地在这乐园里活动、栖息,就像在天堂里一样幸福!”„„多角度、多层次地解决问题,既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地发展。那么,要开展哪些语文课外活动呢?

1、课外阅读

每一篇作品、名家名作,都是作者、名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都是作家创造之作。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能在阅读中吸取营养,学习作家如何创作,培养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创办图书角、剪贴材料、故事会、朗诵会、读书笔记展览、读书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2、个人活动

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教师应只有提供给学生个人活动的各种机会,如采访、出黑板报、自编手抄报、自编童话故事书等,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独立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独立实践能力。

3、兴趣小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尤其对于儿童,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如读报小组、读书小组、评论小组、创作小组等,通过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评论,提高学生独立分析的能力,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通过学习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上一篇:肖锋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体育教案-体育健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