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2-12-01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是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需要, 情感教育是将语言能力的培养溶入到积极、愉悦情感氛围中的一种语文教学艺术。现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浅谈如下。

1 情感导入, 激活思维, 使学生迅速进入作品情境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王夫之讲“情不虚情, 情皆可景, 景非滞景, 景总含情”, 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 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 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 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 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 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 感情得到升华。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 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 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 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 人们说起‘乡愁’, 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 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 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 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 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 8个字, 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学《故乡》一课可设置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 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 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 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 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 整体感悟, 寻找共鸣, 陶冶学生情操

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上, 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 多角度地反映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 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 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 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 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 在这一阅读过程中, 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 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 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主动探究, 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 陶冶情操。

3 科学引领, 激发兴趣, 优化教学效果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 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 其“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 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 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 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体来说, 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 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 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其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4 合作探究, 乐于碰撞, 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听、说、读、写自然不可或缺, 而以自主为前提, 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不失为语文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 才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 也才能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有所发现, 在发现和顿悟中感受到学习乐趣, 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一观点对情感教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学生的求知情绪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情绪氛围,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必须以更为宽松的情感区间为心理条件。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 在沉闷的课堂上, 学生的表现只会是“情绪低落”, “一筹莫展”。因此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中学生喜欢争论的心理特点, 营造生动活泼的情感氛围, 通过争论有效地刺激兴奋点, 一步步地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 “进入角色”, 这无疑能收到较佳效果。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 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 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 甚至差异比较大。当几个学生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 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生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 学习产生的效果肯定会不一样, 这就需要建立一种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学习小组, 以期资源共享, 共同进步。

总之, 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语文教师只有用真诚去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 才能使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摘要: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语文新课标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碰撞,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师角色, 利用情感导入, 与学生一起投入课文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深刻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展开争论,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合作探究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措施——以安全管理为例下一篇:应用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褥疮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