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22-09-12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 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立德”即树立德业, “树人”即培养人才。“立德树人”就是指 (自身) 树立德业, 给后代做榜样, 培养人才。初中语文教师把情感教育融入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途径。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根本。

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 能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且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教师为再现文学作品中的意境, 形象而溢于讲台的感情、激情。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 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情感如春雨, “润物细无声”, 它是人民追求真善美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 在语文教学中应着重注意情感的熏陶。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呢?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 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 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 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作为情感教育的设计师, 语文教师自己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本着“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先立德再树人。爱岗敬业, 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 诲人不倦, 有教无类, 这些都是师德。“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踏上三尺讲台, 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自己应当具有丰富而又美好的情感, 既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 又有对父母手足的情, 对社会朋友的真;既又有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 又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既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 又有会心的悦、无名的愁……还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还要深入专研教材,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对教材中的情感价值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做到适时而又适当。教师还必须纠正一些不当的认识。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 少数教师在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完成, 对情感价值目标的是否实现常常不做太多的追究。教师要有适合自己的情感教育技巧, 这就需要教师敢于大胆地尝试, 能够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总结, 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达到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的境界。

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融入自己的情感教育的呢?

一、注重单元提示, 强调单元主题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 在讲这一单元的单元提示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词:即将到来的九月三日是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这一天是我们国家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日。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死亡人数达58, 000, 000, ……沉重的历史告诉我们:战争离我们从来就不遥远, 学习这一个单元, 我们要看到正义战争的伟大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演绎, 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 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让我们跟着本单元的几位作者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体验那些感人肺腑的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故事吧!这样的导语设计既概括地介绍了整个单元学习的内容、目的和要求, 又一下把学生的情绪引入到一种悲愤的情境之中, 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二、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 培养其审美能力。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 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例如,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 课前4分中我先播放了一首音乐《父亲》 (降央卓玛演唱) , 略带忧伤而又低沉的旋律有助于把学生引入到朱自清当时的生活背景之中, 再请学生谈谈他所听到的内容和感受, 然后, 我再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词:是啊, 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如果说母爱是一条清澈的小溪, 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 那么父爱就是一座伟岸的大山, 造就我们坚韧的性格。1917年的冬天, 朱自清的父亲在南京的浦口车站时, 给朱自清留下一个难忘的背影, 时隔多年, 这背影不但没有模糊起来, 却在泪光中时时再现。终于, 情不能自已的朱自清于1925年, 写下了这篇歌颂父爱的散文名篇,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朱自清的笔触, 走近父亲的背影, 去理解作为父亲的艰辛与伟岸吧!这样的导语设计既交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 又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教学, 适时融入

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的课堂教学之中, 做到适时、适法、适当。“适时”是指在适当的时候。记得我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在讲完课文之后, 大屏幕显示了一幅画面 (那是闻一多先生的儿子——闻立鹏画的一幅油画——<红烛>) , 然后, 我做了这样一段总结陈词:1923年9月, 作为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出版了诗集《红烛》, 在这首诗中, 红烛就是诗人, 诗人就是红烛,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是诗人一生很好的写照。1946年7月15日, 闻一多在云南昆明西仓坡家中附近遭到暗杀, 时年不到48岁。33年之后, 闻一多之子闻立鹏创作了这幅油画《红烛颂》, 这件作品刻画了一位集学者与革命者于一身, 宁死不屈的勇士的崇高形象。我想闻一多先生如果在天有灵的话, 知道他生前的一个学生能写下这样一片文章来纪念他, 他应该感到欣慰了; 我更想, 如果闻一多先生在天有灵的话, 当他知道他的儿子能够用一幅油画来很好的诠释他伟大的一生的话, 他更应该瞑目了!闻一多先生——您安息吧!当时, 这是一堂校内的公开课, 我是把自己感动了, 也得到了听课教师的认可。“适法”是指适当的方法, 可以播放视频, 可以播放音乐, 可以即兴朗读, 可以轻歌一曲, 甚至来段表演等等。记得我在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时, 讲到动情之处, 就哼唱了几句歌词《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我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表达了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渲染了文章的主题, 拉进了和学生的距离,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情感, 这样才真正实现了本课的情感价值目标。“适当”就是情感教育要恰如其分, 不可蜻蜓点水, 也不可喧宾夺主, 毕竟, 语文教学首先还是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培养。

四、各种文体, 兼而备之

有些老师认为, 在记叙文类的教学中, 情感教育比较好融入, 也比较重要, 但在说明文类, 议论文类, 文言文类就不好介入, 也没好大必要了。其实, 在语文教学中, 情感和价值目标始终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就拿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为例子吧。在分析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全文的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之后, 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文章的主题, 我对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吗?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富有情感的语句来仔细领会一下。这样, 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出了那些富含感情色彩的语句, 比如说, 文中说道“我国石拱桥取得这样光辉成就的原因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这很明显融入了作者的民主自豪感在里面;再比如, 文中最后说道“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 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这句话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新中国的热爱之情, 如此种种……这样一来, 学生很容易就能归纳出文章的主题, 情感教育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各种情感, 兼而顾之

初中的语文教材, 每个单元, 一个主题, 每一个主题就是对学生某个或多个情感教育的阵地。比如,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 第一单元, 以“战争”为主题, 要求学生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 要求学生关注社会, 关爱弱者;第三单元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 要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 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第五、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 要能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高尚的情感, 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无限情思, 要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的热爱之情。我们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 应结合各个单元的主题, 各有侧重地进行情感的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六、课后写作, 提升情感

我们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效果如何, 还要落脚到实处即课后的写作中去。比如, 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之后, 我布置了一个作文“我身边的阿长”, 通过写作的训练与交流, 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和情感。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摘要: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 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初中语文教师把情感教育融入到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情感教育,设计师,课程改革,导语词

上一篇: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下一篇:化工项目电气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