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销售管理的内涵

2024-04-24

论销售管理的内涵(共8篇)

篇1:论销售管理的内涵

浅谈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內涵

班组是一个企业最底层最基础的管理层面, 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小分子。班组长是代表企业对这一层面上的管理和覆行企业领导者指令的执行者, 更是班组生产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组长的职责就是要在自已的区域內, 管生产, 管人, 管设备, 管行为等等, 就是过去我们通俗的讲: 看好自己的门, 做好自己的亊, 管好自己的人;如果班组发生了安全亊故, 企业领导者笫一个责问的就是班组长, 他们会说: 你的工作是怎么做的? 你的兵是怎么带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班组长要强化自己的工作职责意识和安全职任意识, 要能够具备认真覆行工作职责和承担安全职任的基本素质,这一点对加强安全标准化班组建设至关重要.班组建设和管理是企业领导者为班组长构建的平台, 班组长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会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展示, 班组长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 创新的展示自己。

企业要不断的对班组长和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不断的提升班组长和员工的生产安全总体综合素质, 这样, 班组长才能带领好自己的团队, 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才能更加深入的开展, 安全职任才能真正落实到班组和全体员工。

班组安全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 只有夯实好班组安全管理工作, 企业的安全才能够得到保障。

鑫夏:王浦

篇2:论销售管理的内涵

试论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它强调人在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其宗旨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管理中推动个人的.发展,既符合人道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组织发展的内在要求.

作 者:赵云亭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图书馆,长沙,410012刊 名:图书馆 PKU CSSCI英文刊名:LIBRARY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人本管理 主观能动性 个人发展

篇3:论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方式

一、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方式的类型

管理概念的内涵有时也称为管理概念的含义或称为管理概念的定义。管理概念的内涵是学者对管理概念的质的认识和规定。所以, 管理概念内涵的表述是学者意识的反映。这种反映旨在于对管理概念本质的理解深度和角度及其对管理概念本质的语言表述形式的选择。不同学者对管理概念本质的认识见仁见智则是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笔者将学者们对管理概念的不同的表述形式归纳为以下几种:

1.管理概念的过程论表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 他们认为:管理是管理者使被管理者用最优方法工作的一种过程。即“明确你要别人去干什么, 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

2.管理概念的职能论表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职能管理学派的代表法约尔。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指挥。这里是把管理的职能作为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

3.管理概念的目的论表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行为学派的代表梅奥。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做人的工作, 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研究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核心, 激励员工, 调动人的积极性。这里是把激励员工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视为管理的目的, 并将管理的内容作为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

4.管理概念的决策论表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决策学派的代表西蒙。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这里首先是把管理视为做出决定的策略, 其次是把管理视为一系列的、需要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

5.管理概念的程序论表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伯法。他们认为:管理就是用数学模型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 求出最优的解答, 以达到系统所追求的目标。这里首先是把管理视为科学的程序, 其次认为管理的目的是找到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优程序。

6.管理概念的环境论表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近代管理大师孔茨。他们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 使个人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这里首先是把管理视为为人提供环境, 其次认为管理的目的是使人高效率地实现系统目标。

7.管理概念的宽泛表述。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综合配置与利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过程。

8.管理概念的具体表述。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如下活动或过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以实现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这里首先是把管理视为组织的一种活动或一个活动过程, 其次是把管理的内容界定为单独的个人无法实现其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笔者认为, 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首先应该准确地、显性地阐述管理概念的本质属性, 界定管理概念所属的范畴。其次应该将管理概念本身的构成要素尽可能地给予显性表述。如此表述的理由就在于帮助读者对管理概念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基于此种观念, 笔者给出如下本人认为是较好的、管理概念的一种内涵表述———管理概念的组织论表述:

管理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 利用计划、实施、检控、评价等工具, 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进行的组织活动和组织关系。

二、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形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管理概念的构成要素是指管理概念的必要的构成因素。管理概念的构成要素既可以作为显性要素体现在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中, 又可以隐性要素的形式存在于对管理概念的阐释过程。下面对笔者给出的“管理概念的组织论表述”进行构成要素分析。

1.管理概念的本质属性。管理概念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组织。管理概念中的组织可分解并体现为组织活动和组织关系。这是一种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组织。这不是某一个单独的个人的活动, 因为对单独的一个人而言没有“组织”的称谓和必要。“管理是一种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组织活动”是对管理概念的显性表象, 因为这是可以被人们通过感官活动接受的“映像”, 是对组织活动本身的浅层次的表述。这仅仅描述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进行组织活动的动作和过程, 这是对组织活动情况的“状态表述”, 也是对管理状态表象的描述。

“管理是一种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组织关系”, 这从更深的层次表述了管理概念的本质属性。因为由管理概念中的“组织关系”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组织活动中隐藏在“活动背后的利益关系”。按照经济学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即理性经济人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领导者在对被领导者的组织活动中, 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将领导者的利益与被领导者链接为“利益共同体”。管理的目标是设计最优的“程序”, 使被领导者在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 领导者的利益也同步达到最大化。

2.管理的主体。管理的主体是实施组织活动的领导者, 亦即组织活动的管理者。但是在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中不应该出现“管理者”的概念, 否则将会出现“概念表述的循环现象”。这是概念的定义表述中不允许出现的行为。科学的方法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可称为基本概念或初级概念) 去定义“管理” (可称为导出概念或高级概念) 。

3.管理的客体。管理的客体亦即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活动中的被领导者。管理活动属于由人组织的有一定目的的群体性活动。需要指出的是, 管理的主体是人, 管理的客体也是人。管理是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性”的组织在一起的活动。事物仅仅作为人操作的对象而存在, 不属于人类的范畴, 所以, 事物不属于管理的客体。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 管理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博弈”, 人和事物之间不会存在博弈行为。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博弈策略的选择都会因对方的策略变化而相机抉择, 双方的决策选择是相继而动而非完全被动, 这充分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领导者或被领导者对事物的作用属于“操作”范畴, 不属于组织行为, 故不会属于管理行为。因为在管理概念中的组织行为只被界定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4.管理的依据。管理的依据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事物发展的规律包括事情的发展规律和物质的变化规律。规律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的、必然的、内在联系。管理中的活动由领导者组织, 其组织活动的导向主线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组织活动, 使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轨迹不偏离、更不背离规律。所以, 不断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 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 是管理活动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换言之, 只有在已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时, 才能去“管理”。否则管理活动将因失去“依据”而迷失管理的方向。

5.管理的工具。管理的工具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组织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工作“器具”, 亦即从事组织活动中的工作手段。管理的工具包括四个方面:计划、实施、检控、评价, 即PDCA (Plan Do Check Action) 。计划是指领导者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制定的组织活动计划或组织活动方案。实施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执行上述制定的组织活动计划。检控是指检查与调控, 亦即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执行计划的过程中, 随时检查、调节、控制组织活动的运动方向和状态, 使其不偏离管理目标。评价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某一个阶段的组织活动完成之后, 对整个组织活动的结果以及组织活动的全过程乃至组织关系进行的价值判断和述评。要总结经验, 找出教训, 制定新的整改措施, 为编制下一阶段的组织活动计划所采纳, 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6.管理的方式。管理的方式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组织活动过程中, 使用管理工具的方法和形式。管理的方式就是指资源的有效的配置方式, 亦即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宏观背景下, 通过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效配置实现管理目标。配置的方式包括增加、减少和共享三种方式。资源配置的方式决定了管理方式和管理效率。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贝累托最有效率。

管理工具和管理方式的区别类似于修车工具和修车方式的区别。修车工具是指修车使用的器械, 如扳子、钳子、改锥。修车方式是指故障零件的修理方式, 如替换方式和修补方式。

管理的PDCA四种工具要通过管理的配置资源的三种方式 (增加资源方式、减少资源方式、共享资源方式) 来发挥作用。

三、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方式的优劣分析

管理概念的内涵作为管理概念的定义是一种有学者人为规定的含义, 亦即俗称的定义。管理概念的定义是学者本人对管理概念的主观意识的反映。首先, 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给出管理概念的表述。其次, 管理概念表述的科学化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管理学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成熟、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及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 管理概念已经逐步摆脱了在产生初期的混沌态特征。虽然学者们对管理概念的表述不同或不完全相同, 但对管理概念的认识已经基本达成了一致。即便多数学者对管理的本质认识达成了共识, 但对管理概念的表述方式上也不尽相同。笔者认为, 不能笼统地用“正确”或“错误”的“两分法”来评价和判定学者对管理概念内涵的表述方式。但是, 管理作为一个概念是为了表述管理规律和人类交流管理认识而引进, 那么, 在对管理概念内涵的表述方式上就存在优劣之分。评价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方式优劣的标准应当包括管理概念的表述内容和表述方式两个方面。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内容应当具有准确性、全面性, 尽可能将管理概念的构成要素作为显性要素体现在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方式中, 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方式所用的语言应简明扼要、易于理解、易于记忆又不易产生歧义。由于管理概念的各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所以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方式中各构成要素的排列顺序要取决于各构成要素在管理概念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根据上述的评价标准不难看出, 在本文给出的管理概念的内涵表述方式的类型中, 有的表述方式在内容方面不具备全面性, 概念的定义过于简短而没有将管理概念的构成要素作为显性表达。有的表述方式在对内容的叙述方面为顾及管理概念的各构成要素的地位、作用和排列顺序以及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的表述方式不符合简明扼要、易于理解、易于记忆的要求。

篇4:论销售管理的内涵

关键词: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生成;基本内涵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识码:A

一、公共管理概念的生成

(一)从1970年到1990年,英国学者用公共管理概念替换公共行政概念的学术发展轨迹。英国在议会主权的政治体制下,学者没有真正接受把政治与行政进行严格区分的观点,一直把公共行政学当成政治学的一个学术子系统,被对市场灵活的组织以及分权的强调取而代之,认为历届政府将提供公共服务效率置于向贫困之中的人们提供公共服务的需求之上,缩减了公共部门的规模,大量研究经费被输送到关于中央政府的管理和效率研究中,教学方面,本科以下的BTEC要求公共行政课程是一种实质性的技术内容。在这段时间中,大量公共管理研究生课程被创造出来,学术追求与改革相呼应。而格雷与詹金斯看到:“英国公共行政研究被重新定义为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研究被安排在商学院,专门的研究机构试图连接理论、咨询世界各种专业机构,在这些机构的努力下,公共行政被描述为相当乏味的领域,是可以在一个通过私有化的公共部门中提供工作,是一种课程。因此,英国公共行政研究把公共管理视为对自身进行重构的方向,使这一学科更加职业化,变得更加实用。钱德勒则认为公共管理研究没有取得进展,认为所谓的公共管理研究是对公共行政学的一种剪裁和扭曲,实质性研究是处于一种极为贫乏的状态中。认为狭隘的公共管理研究就是被剥夺了政治、社会与道德内容的公共行政学,这种缺乏政治或道德内容的研究被看成是乏味不真实的。由此可见,在美国,公共管理实现了公共管理概念建构上的相互牵扯,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途径,包含着对公共行政概念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起到一种制衡和“中和”的作用。而英国在管理注意的方向上更加坚决、偏激。

(二)美国人的公共管理概念是一个由政策学院加以使用的专门术语。而在英国公共行政概念包含着浓烈的政治属性,公共行政概念被归入了公共管理概念之下。胡德指出,新公共管理与减缓逆转政府增长、从核心政府机构转向私有化、自动化的发展、更加国际化议程的发展等四股行政“元潮流”有关。NPM的起源具有“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部门中企业类型的“管理主义”浪潮两种不同理念联姻,继承的是国家科学管理运动的传统。在不同国家中,NPM转向了更加分散化的公共组织;更加强调资源使用上的有序性和节约性;更多强调“抓手管理”;更加根据所要提供服务的范围、层次与内容;尝试依据预先预定的产出标准。

而罗兹则认为:“新公共管理包含一种对管理而不是政策的关注,是建立起一种强调产出目标、金钱机理等的管理方式,是将公共官僚机构分散化为以使用者付费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的机构。”由此可见,新公共管理概念成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以“私有化”、“市场化”为取向的政府改革运动的共同旗帜。同时,奥斯本与盖布勒,从十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的基本内容,“掌舵,而不是划桨”也被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支持者封为座右铭。根据BIDS的数据,在整个199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得到了国际层面上的广泛使用,至此,新公共管理运动成了公共行政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运动,不再仅仅是一场政府改革运动[1]。

二、公共管理概念的基本内涵

从20世纪70年底啊以来,公共管理概念被赋予了强烈的反公共行政取向。在进步主义时期,“公共管理”成了一种公共行政模式的替代方案。而作为实践模式,它追求的是颠覆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而作为研究的主题,它力求区别于传统的公共研究,是以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概念出现的。同时,又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新公共管理运动是一场逐渐扩散到整个世界的政府改革运动,席卷了主要西方国家,而在各个不同国家之间,他具有不容抹杀的差异。事实上所谓的NPM并不是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型,比公共行政概念更加复杂,如:费利耶等人指出了NPM具有四种模型,其中效率驱动、小型化与分权、追求卓越生成于20世纪80年代,而公共服务导向是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通过描绘出一种独特的公共服务使命,代表了对私人与公共部门官理理念的一种结合,重新赋予了公共管理者以活力,但又源于一种良好公认的实践的高质量管理理念相协调,受公共服务取向的影响,不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侧重面,也具有不同的主题,与公共管理的概念具有一股新偶像规范化的趋势。而1999年,道森和达吉指出,新公共管理最初是管理主义与理性选择的概念,随后探讨了伦理、规制、民主等本质。可以定义为传统公共部门概念和价值事物的切题性。而凯利通过对代表性官僚制的一种实用主义解释,发现了民主和新公共管理之间的协调方案。由此可见,新公共管理概念纳入了公共行政学的规范研究传统中。

参考文献

篇5:论企业文化的内涵

文 / 兴 伟

关于企业文化,有着诸多的论述和观点,而对于每个企业,又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古今中外,企业的存在形式虽有所不同,然而其自身的文化却是或明或暗地显现于其中,其所发挥的功能却是始终作用于企业本身,或是维护了企业的生存,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或是使其日趋衰弱,以致灭亡。犹如一个国家或民族自身的文化一样,其形成以及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且作用重大。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其生死存亡,繁弱兴衰,皆在其作用之下。

由此可言,企业文化已是企业的灵魂所在,而优秀的企业文化自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不仅可使企业各个层面的生产力、生产要素以及生产关系和谐统一、相互凝聚,更能使整个企业焕发出蓬勃生机以及生生不息的前进动力。这样的企业文化自是每一个寻求发展的企业所追求和盼望的。

然而,企业文化的真正建立却并不容易,诚如一个理想生命的成长过程一样,它需要时时刻刻生命营养的不断浇灌,方才可能成长为健康茁壮的有用之材。

对于企业文化,我们似乎更愿意寻求或满足其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外在的形式似乎也更容易寻求和获得,这是当今时代诸多企业其企业文化存在的大致现状。然而企业的性质本身却决定了其竞争发展的属性,即使不是想要去单纯地赢取对手,而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也是必然地需要建立其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如何建立有持久生命力的企业文化,这不仅需要我们有创业的激情,更需要有深植于灵魂深处的我们所求事业的价值根基。她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货币价值符号,更应有体现其深层社会意义的价值内涵。

如此,要建立一个优秀的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朝一夕、一年半载就能做成的事情,它需要有远见卓识的创业者们不断地辛勤耕耘,不断地修枝剪叶,不断地浇灌呵护,这颗有生命力的企业之树才可能成长为一颗长存百年的“常青树”,长存千年的的“胡杨林”。企业文化的建立是一个恒久坚持的过程。正如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言:“海尔1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创新”。如果说海尔的成功之道是什么,那就是海尔的创新特色文化以及持续多年的只做这一件事情。许多年来,很多企业奔走到海尔取经学习,资料拿走了不少,但是中国却没有真正创造出几个“海尔”。这是为什么,因为“形”易似而“神”却难似。

海尔总裁杨绵绵也说过一句话:人人都说海尔的核心就是创新文化,但是如何让创新落地,海尔的成功就在于坚持这一文化,坚持了20年。为什么海尔的管理模式

1搬不走,因为这种管理模式枯燥、辛苦。杨绵绵说,人有三商:情商、智商和韧商,而韧商最难达到,“韧”即“持之以恒”,这就是“海尔”的文化。

文化是“道”,它贯穿企业发展始终又潜行于企业各个细节和制度之中,文化无形却又比有形之物更具有力量。企业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企业本身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以及其所展现出来的企业形象与风采。

这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老干妈”给我们关于企业文化的启示。

驰名中外的“老干妈”风味豆豉油制辣椒,她的主人“老干妈——陶华碧”,一个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其创业成功的“奇迹”着实让我们许多读过书的文化人甚感惊讶困惑。

这里我想说一下这位没有文化的老干妈所创建的“企业文化”。

“老干妈”,无以“学问”表其形,而以“行为”显其心。她的“真”、“诚”构建了她的“企业文化”,成就了她的企业梦想。

在管理上,很多的企业制定许多规章制度,大多是为了制约员工消极怠工、偷工减料,防止员工对企业不忠诚。而没有“文化”的老干妈,却有自己的独门“绝招”:实行“亲情化管理”。即自始至终对员工“讲真情,动真情”。

“亲情管理”说来容易做来难!若是没有那颗在血缘之外能把员工当成自己 “亲人”的灵魂,是难以行出来的。然而朴实无华的“老干妈”虽然没有上过学读过书,没能拥有我们习惯认为的“文化”,可她却拥有那纯天然的弥足珍贵的“真爱之情”。

这个故事一定会让我们领悟到“老干妈”真情的力量。公司里一个来自农村的厨师,父母早逝,家里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可他爱喝酒抽烟,而每月不低的工资,几乎都被他花掉。老干妈得知这一情况后,很是担心。有一天下班后,她专门请这个厨师到酒店喝酒,并对他说:“孩子,今天你想喝什么酒就要什么酒,想喝多少就喝多少。但是,从明天开始,你要戒酒戒烟。因为,你要让两个弟弟去读书,千万别像我一样一个大字不识。” 厨师听了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戒酒戒烟。但“老干妈”还是不放心,她只让他每月留200元钱零花,其余的钱则由她替他保管;什么时候他弟弟上学要用钱时,再从她那里支取。

一个大企业的老板,谁能像她这样为一个普通打工仔理财?谁能这样从细微处关心这样的员工?虽然没有“文化”,然而“老干妈”却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一个人,感动一群人;关心一群人,定能感动整个集体。

这种亲情不仅让“老干妈”在员工的心里像妈妈一样可亲可敬,也使员工的力量自然地得到了超强的凝聚。

在对外经营上,老干妈的“绝招”就是一个“诚”字,即诚信守约,诚实待人。

说起如今的市场营销理论,多如牛毛,似乎“老干妈”都不能懂得,也好像与她不沾边。可她却是死死地认准了一个字:“诚”,并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至始至终。

“老干妈”虽没有文化,没有经营理论的指导,但她坚信: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找到“土”办法,照样能做大买卖。“老干妈”以为,对内对外都是与人打交道,都要讲感情。对内,这感情要体现在“真”上;对外,这感情就应体现在“诚”上。只要你赚钱,也保证让别人赚钱;不坑人,不骗人,愿意与你合作做生意的就多,你就能搞好销售。“老干妈”以此“经营理念”作“指导”,将她的“老干妈”市场越做越大。

2001年,一家玻璃制品厂给“老干妈”公司提供了25600个酱瓶,谁知装上麻辣酱刚到市场上销售,就有客户反映:“有的瓶子封口不严,有漏油现象。”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一些对手企业那里,马上就被利用来攻击“老干妈”公司。“老干妈”知道后要求相关部门迅速处理,马上派人到各地追回这批货,全部当众销毁,一瓶也不能漏掉。一些管理人员向她建议说:“可能只是个别瓶子封口不严,把这批货追回重新封口就行了,不然损失就太大了!”“老干妈”却坚决地说:“不行,这事关公司的信誉,损失再大,也没有在市场上失信的损失大!” 就是这样,“老干妈”毫不含糊地信守着“老干妈”质量的诺言,虽然损失了一时的利益,却赢得了长久的信誉。

“老干妈”就是这样一如既往地“诚信守约”!

2001年年初,广州一销售商把年销售“老干妈”麻辣酱的目标定到了3000万元。“老干妈”觉得这目标太高,很难实现,就半开玩笑地说:“你如果真实现这个目标,我年终就奖你一辆轿车!” 销售商听了也没怎么当真,他知道“老干妈”特别节俭,当了这么大的老板,自己却一直连轿车都不配,平时出门办事大多去挤公交车,即使是去税务所交税,也是兜里揣上作为中餐的两个馒头,坐着中巴车往返,她怎么会舍得奖外人轿车呢?可是到了年终,销售商真的完成了3000万元的销售额。而这时,那句不被当真的话在这里却又再次展现了“老干妈”“诚信”的魅力。在年终工作会议上她力排众议,说“人要讲信用,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负责任怎么取信于人?” 她兑现了奖励这位销售商一辆轿车的承诺。

“老干妈”的“至真”“至诚”“至信”不仅赢得了众多销售商的信任,更是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顾客的青睐,而“老干妈”的经济效益自然也是蒸蒸日上。如今“老干妈”已是世人皆知的中国知名企业,她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说是有口皆碑。

“老干妈”—— 陶华碧,这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老太太,把一个民营公司做到如此程度,创造了这个时代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真实童话,这难免不让我们许多读

过书的文化人汗颜。

正如《圣经》里的箴言:“保守己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老干妈”持守住了自己的“真”“诚”之心,这“真”“诚”之心也为她结出了丰盛的果子。这就是“老干妈”的成功之道,这就是“老干妈”的企业文化,这就是“老干妈”的形象与风采。

说到企业文化,我们常常会强调:企业文化理念的提炼与提升、企业文化在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上的设计和制定、企业文化各种形象的设计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企业品牌的建设与推广等等概念理论,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固然需要,然而这种企业文化及其企业品牌的设计大多是我们人为的设立,仅是我们个人的意愿或良好的愿望而已。而真正的企业文化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企业精神,只有在其创造出来的真实价值下才可显露出来,这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和建立的本质与核心。这不是靠一个短暂的时间“设计”出来的,而是我们用一个恒久坚持的正确行为践行出来的。正如“海尔”、“老干妈” 的企业文化一样,她们的价值品牌是从坚持不懈与恒久忍耐的创新探索中得来,因为她们的企业文化已融入了她们事业追寻的灵魂之中,而这灵魂与文化彼此之间又是不离不弃,至始至终。

每个企业的文化皆不尽相同,唯有从其实际环境的体验探寻中才可提炼生成出她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并让这内涵价值成为维护其生存发展的精神食粮!

篇6: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

【摘 要】秘书职业历史悠久。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个群体既是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又是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同时他们又是社会群体中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阶层。因为这些原因秘书职业也就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社会执业门类。

【关键词】秘书; 史官; 创造;文化内涵

秘书职业在中国的形成历史悠久,远在上古三代时期,政府中的重要官员——史官即为履行秘书职能的文职人员。他们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整理、保管。后代各级政府中的文秘人员及现代意义上的秘书职业,即由此发端而来。所以,秘书工作在中国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积淀并浓缩着高度人文精神的、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职业。本文以下对此问题拟予简要论述。

一、秘书是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

从现有资料看,中国最早的秘书当是活动在天子、诸侯身边的史官。许慎《说文》云:“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中”是“簿书”,即今之案卷。由此可见,“史”的本意即手持简策记事的官员。《礼记•玉藻》说:“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也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左、右史的分工虽有不同说法,但两处文献却都说明在我国远古时代,史官的职能有所区别,他们的工作是分为记言、记事两部分这个事实。这些史实都验证了史官确实就是活动在最高行政首脑身边的文秘人员。

中国古代的文秘人员是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甲骨卜辞一般被认为就是最早的中国历史的文字形式记录,这是商代后期的统治者刻在占卜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们也是史官保存下来的重要历史档案。除甲骨卜辞外,商代的铜器铭文也被认为是正式史著的源头,它们出自政府高级文秘人员之手也当是不争的事实。在西周铜器铭文中,除了“某人作某器”一类简单记载外,比较常见的是记君上(主要是周王)的任命、赏赐或记功表德的文字,另外,也出现一些较特殊的记事铭文。如记诉讼胜利的铭文,记土地交易和勘定田界的铭文等。从铭文所涉及内容看,有关于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官制、周人与周围各族的关系以及其他重要问题的大量史料,甚至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裘锡圭先生认为西周铜器铭文的全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铭文篇幅加长,一是铭文内容丰富。不仅百字以上的铜器铭文西周时期已很多见,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乏其例。尤其详细记录周王对毛公诰命之辞的毛公鼎铭,是已发现的商、周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文字多达498个。这样的历史文献,如果不是由专业的文秘人员承当撰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史官,包括其他各类活动在执政者身边的文职人员,实际上都承担着秘书工作的重任,他们记录着历史,传播着文化。

二、秘书是文化的创造者

研究中国文化发展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凡那些在政治领域有影响、而在文化上又卓有建树的学人、知识分子,大都当过秘书。如老子,作过“周守藏室之史”;屈原,曾“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这个岗位上,他实际也干了不少秘书的工作;其他如王安石、苏轼等都曾干过秘书工作。苏轼在北宋元祐年间知制诰,为垂帘听政的高太后撰写过一道又一道诏令。王安石在宋仁宗时代也曾知制诰三年,为他后来的厉行政治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而上述这些人又都是文化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所以,用历史的眼光看,秘书不仅自己本身是文化人,同时他们也是文化的创作者,这既是他们职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其所处岗位所性质决定的。从现代秘书职业来看,秘书在领导者身边工作,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其职责是为领导服务,实际也是在间接推动着本领域各项工作的向前推进,特别是一些高级秘书,他们的思考、经验、智慧往往就是领导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秘书做到了与领导在思想上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上的紧密配合与协调,那么,不仅领导决策更能走向科学化,工作的开展也会更加有效。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秘书不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不是对物质、精神文化的创造人又是什么呢?秘书人员要做好谋划工作,必须谋在全局,要有全局观念、大局意识、战略眼光,正所谓“身在卒位,胸为帅谋”,要有开阔胸襟,宽广视野,时刻关注大局,认真研究大事,准确把握大势,时时处处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分析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领导参考;必须谋在长远,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秘书人员既要善解当务之急,更要善谋长久之计,既要理琐事、查细节,又要谋大势、谋全盘,做到超前预见、未雨绸缪、临危不乱;必须谋在实处、谋在有效,不能纸上谈兵,而要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提出的对策建议切实可行,并且能出实效。

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的创造更离不开文字的应用,而文字的书写——书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翻开一部中国书法史,则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的秘书们身兼书法家的确实比比皆

是。三国时期的钟繇,楷书定型的奠基者,同时也是魏国著名的秘书人物。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担任过秘书职务,他的《兰亭亭》闻名于世,其子王献之曾任州主簿、秘书郎,也是著名书法家。唐代的虞世南,善文章,其书法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北宋四大书法家米蔡苏黄,一般就曾是秘书执业人员。所以,从秘书多为书法家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他们在文化创造中的贡献。

三、秘书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这个群体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并体现出如下文化精神:首先是善于思考,富有谋略。因为处在决策层边缘,秘书工作的好坏,实质上也会对全局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大多数秘书,一般都能做到忠于职守。周恩来身边的秘书也是这样,周总理曾告诫身边的秘书人员对各部门报告、情况等,他要求秘书先阅读‘吃透精神,然后把文件提炼成几百字后再给他批阅,签字’。他对秘书的要求是:你们在我这里,就要能够站在我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试想,如果秘书们不善于思考、不勤于动脑,那么周恩来这样的交代也就是没有必要的。其次,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历史上有建树的秘书人无一不是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者。屈原、贾谊、白居易、左雄、苏轼、苏辙等是文学家;刘向、高士奇、赵翼等是史学家;梁鹊、王羲之,明代沈度等是书法家;程邈、耶律突吕不、窦尔德尼等是本民族文字的创制、发展者等。而现代秘书工作更是综合了各领域、各学科的知识点,如哲学、美学、历史、文艺等学科领域,秘书工作往往都会涉及到。没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知识视野,实很难承担秘书工作。第三,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现代秘书侧身领导者中间,既是领导者下级,又是领导者某种程度上的代表和体现,充当沟通上下、联络各方的中介,其地位特殊,角色重要,所以,优良的道德品格实为其从业的内在要求,文化素养培养其道德情操,道德与文化,对秘书人员来说不可分割。秘书也讲求无私奉献。从传统文化角度看,古代士大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思想,都是现代秘术人员培养道德情操取之不尽的源泉。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身体力行,造福社会,显示了公而忘私,默默奉献的精神,处在统治者身边的秘书们也不例外。他们中不少人谦和诚信,讲道义,勤俭廉洁,后来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清官谏臣。这和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分不开的。

四、平衡是世间的普遍规律,从宇宙、自然、社会、经济到领导班子、人们自身都无一例外,秘书工作尤其如此。秘书是联系领导与外界的中枢,是及时传达领导指示、反映下情信息的桥梁。搞好各方面的协调、促进各种关系的平衡,是秘书人员的职责所在,也是秘书工作的难点所在和秘书人员的水平所在。秘书工作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必须把握好平衡,领导与领导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这件事与那件事之间、这句话和那句话之间等等,都必须考虑到平衡协调。平衡了,工作就做好了;不平衡,必然要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平衡学是秘书学的极为重要的内容。秘书人员必须学会协调的技巧、掌握平衡的艺术,做好理顺关系、上下沟通、左右逢源、促进和谐的工作。秘书要协调各方、平衡内外,必须敬德修身,注重自身的品行修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天下为公,始终把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搀杂个人好恶,不夹带个人私利;必须正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参谋不决策、服务不代替;必须贵和尚中,心态讲平和,处世讲和气,关系讲和顺,结果讲和美;必须求真务实,客观公允,当老实人,讲老实活,做老实事,是非分明,公道正派。

五、秘书文化是服务文化。秘书工作的方方面面,说到底就是一个服务,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有政务性服务,也有事务性服务。因此,秘书文化也是一种服务文化。秘书人员的服务,必须是全身心的,不分大小,不论巨细,不论繁简,尽心竭力,全心投入,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务求完美;必须埋头苦干、甘为人梯,甘当幕后英雄,既要有甘做小事、琐事,且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耐力,又要有默默无闻、“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定力,不图虚名,不骛虚声,能吃苦耐劳,能澹泊名利,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必须能小中见大、拙中见智,判得明轻重,分得清缓急,善于观察、敏于思维、见微知著、勤于实践.总之,历史的看,秘书不仅是文化的记录着、传播者、创造者,他们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群体。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就主要体现于以上这些方面。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卷三(下),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本,第65页。

2.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483页。

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388页。

篇7:论长征精神的内涵 党建党委

论长征精神的内涵论长征精神的内涵 70年前,红军战士战胜世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长征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范文网】

篇8:论诚信的内涵

诚信的行为是基于诚的守信行为, 是以一诺千金为前提的履行诺言的行为。但并非所有守信行为都可以被判定为诚信行为, 只有那些以诚为基础的守信行为才配享诚信的美誉。如果守信完全是迫于外在的压力, 则这样的守信行为与诚并无关涉, 因而不属于真正的诚信行为, 只能说是盲从。诚是道德的支点, 以诚作为守信的基础, 其实也表明了真正的诚信行为其自身就是具有道德性的行为。因此, 诚信范围内的守信行为, 必须以道德作为衡量标准。如果守信而又违背道德, 则此种守信实际上脱离了诚的基础。信的约束力不是无限的, 一旦信不合义, 则不必守信。诚是义的根本, 因而其约束力强于信。只有依诚而信, 才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守信行为。信的约束力只有在与诚的要求相一致时, 才能获得诚的支持, 才能够得到道德辩护。承诺是当事人意志自由的意思表示, 但承诺一旦做出又独立于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承诺人在作承诺时是自由的, 因为他既可以做出某种承诺又可以不做出某种承诺, 他有选择做出还是不做出某种承诺的自由。但承诺一经做出, 他就不能轻易反悔或不履行承诺, 即此时他因受承诺的束缚而没有了“任性”的自由。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 承诺“消除了当事人的恣意妄为和任性变更”。!"由于承诺一经做出就不能轻易变更或不履行, 因此, 人们一定要对承诺有足够的重视, 即重诺。重诺源于对承诺所赋予承诺者的道德义务与道德责任的严肃思考, 因为承诺所牵涉的责任如此重大, 故在做出承诺时一定要慎之又慎。管子说:“圣人之诺己也, 先论其理义, 计其可否。义则诺, 不义则已;可则诺, 不可则已。”#$在做出承诺时本之以诚, 其实就是使承诺合于义。不义之诺乃不诚之诺, 不诚而又强为之诺, 则其离义必远。诺而无诚, 只是假诺, 假诺不可信, 故其中诚、信皆已丧失殆尽。因此, 只有重诺, 不轻诺, 才会信守承诺, 才是真正的诚信行为。

与诚信相悖的行为主要有欺骗和失信。欺骗包括自欺和欺人。自欺就是欺骗自己, 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诚实。欺人就是欺骗别人, 即以谎言骗人。自欺如果与别人无关, 则还未形成与整体诚信的冲突。但自欺也是一种欺骗, 既然连自己都可以欺骗, 那么别人就更可以欺骗了, 即自欺者很有可能进一步欺骗别人。欺人者其言不可信, 一旦由自欺发展到欺人, 就表现出对于诚信要求的根本悖逆, 其言者不足为信。失信即食言, 不讲信用, 说话不能算数。大多数的失信与欺骗有关。失信者为什么要失信?往往是因为他们之所言原本就是谎言, 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将言付诸行, 这就是彻头彻尾的不信之言。既然是不信之言, 只是用来骗人的, 当然也就无须践履了。这样的失信者, 是通过说假话来蒙骗别人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而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 他们不能不失信。这种人内心本无诚意, 其言必然不真, 失信其实是他们的预谋。另外, 有一种失信与此有所不同。有些人也许起初之言亦出于内心的诚意, 但在将言付诸行的过程中, 由于出现了某些新的情况, 致使其若依初之所言而行, 则可能给自己造成一定损失, 故可能改变初衷, 导致言而未能行。这样的失信似乎不存在主观上的有意欺骗, 但因已改变其初衷, 即与初始之诚有了距离, 而且其原本真实之言最后未能付诸行, 故仍可以看作是既不诚又不信。

除了道德意义上的诚信之外, 还有所谓法律诚信的问题, 即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 是立法者在基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条件下, 以实现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一种原则。一般认为, 法律诚信源于道德诚信, 是道德诚信在法律中的条文化与制度化。但与道德诚信相比, 法律中对于诚信的含义及其运用的规定更为具体、精确。

诚信早就被引入法律文献。例如, 诚信一词的使用, 在优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中有38处;在《法典》中约有117处;在《学说汇纂》中约有462处。法律诚信主要表现为贯穿于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诚信原则。“诚信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利益的平衡, 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的意志。”“三方利益平衡是这一原则实现的结果, 当事人以诚实、善意的心理和行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法官根据公平正义进行创造性的司法活动是达到这一结果的手段。”%&历史上, 法学界的学者们将法律诚信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客观诚信, 一是主观诚信。而这两种类型在罗马法中就已经存在。罗马法既涉及诉讼法领域中的诚信, 又对适用于物权法领域中的诚信做出了规定。诉讼法领域的诚信, 首先表现为裁判官运用自己的权威解决疑难案件时被描述为“裁判诚信”的过程。它是对裁判官运用其自由裁量权之过程的简略表达, 也暗含着裁判官在这样做时要遵循正义的行为标准的意思。诉讼中疑难案件解决的结果, 确立了实体法中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要求当事人以其行为忠实地履行其义务, 此即恪守客观诚信。罗马法中的第二种诚信即适用于物权法领域的诚信, 是一种当事人确信自己未侵害他人权利的心理状态, 此即主观诚信。这种诚信的主观性是相对的, 因为个人的主观状态并不必然构成诚信, 而必须受制于社会的评价, 因此, 主观诚信亦有一定的客观色彩。

从法学界对于法律诚信的内容的阐释来看, 法律诚信主要是在民法范围内适用的一项法律原则, 这构成了它与道德诚信在适用范围上的区别。一般而言, 道德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最广泛调节、控制作用的规范体系。只要有人的活动, 只要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道德就可以发挥它的规范作用。道德诚信具有一般道德的广泛适用性, 因而不会像法律诚信那样主要局限于在民法范围内适用。法律是一个社会中最为基本也最为严厉的规范, 法律要求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的最低限度的要求, 是一种刚性的他律。因此, 法律诚信必然要有其适用范围的明确限制, 必须是针对人们的最基本也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 (例如经济关系) 的。如果不将法律诚信限制在人们的最基本也最为重要的社会活动领域, 那么, 就可能因法律诚信的泛化而导致守法、执法的困难。道德诚信是一种应然命令, 是一种自律, 它不具有法律诚信那样的“必须遵守”的强令语气。道德诚信鼓励、弘扬的是较之法律诚信更高、更普遍的诚信要求。由于更高、更普遍的诚信要求不是每个公民都能够达到的, 因此, 这样的要求只能由道德诚信来规定, 而不必为法律诚信所内含。

摘要:诚信在伦理学上是一种道德规则, 它既是对人的内在品质的要求, 又是对人的外在行为的规范, 在符合义的前提下, 要做到一诺千金。在西方国家, 诚信很早就引入了法律文献, 其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利益的平衡, 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立法者的意志。道德诚信重在自律, 法律诚信重在他律。

关键词:道德诚信,法律诚信,自律,他律

参考文献

[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 1982

[2].姜涛.管子新注[M].济南:齐鲁书社, 2006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下一篇:塔吊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