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2022-12-02

“天下大事, 必做于细”, 精细化管理理最早是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 而今已经被学校管理者广泛运用。黔江民族中学自2003年开始推行精细化管理后, 学校办学规模迅猛壮大, 办学质量快速攀升, 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现就这一管理模式作一简单介绍。

一、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实现规模增长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的基本条件

过去几年, 在优化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应的口号下, 不少学校不断壮大办学规模, 走规模化、集团化道路, 一两千人嫌少, 三四千人平常, 五六千人见效;对原来的中小规模学校进行撤并, 组建较大规模学校, 形成单纯性学校的学生数量上的无限扩张和不同类别学校的规模合并趋势, 出现办联校、分校、校中校等种种现象, 学校教育规模扩张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我想, 一所学校的发展初期必然要通过规模来实现办学效益的扩张, 但规模效益只能是在一定时间, 一定条件下达到最大化, 达到最大化后, 我们就要思考办学方式的转型, 由规模增长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由低质量的规模增长转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 由粗放型的学校管理转向集约型、精细化的学校经营。

二、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1、目标任务精细。

目标任务的精细即指将每一项目标任务数字化, 将每一月的工作日程化, 将每一件事的分工人员化。将管理目标数字化、日程化、人员化就得屏除口号化、套板化、抽象化目标, 数字化、日程化、人员化目标能够提高管理的精确性, 精细管理通过对数据、时间、事情的仔细分析研究, 所定目标才具科学性, 可行性, 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水准。

特级教师魏书生, 任盘锦市教委主任时, 还兼任实验中学校长及两个班的班主任, 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 一年平均外出开会达4个月之久, 却从不请人代上一节语文课, 他在制定教委工作目标任务时, 删除一切套话, 空话, 教委一年的目标就用12组数据说话, 教委的全年工作就用21件来落实。

2、职责分工精细。

要求每个人、每个岗位, 都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职责、督查措施、奖惩规定, 让每个人做到牢记职责, 尽到职责, 对自己负责, 对岗位负责, 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与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将职责分工转化一种“存本”制度, 一种考核制度, 一种报酬制度, 一种福利制度。否则就将出现职责分工的“恐龙症”或者“耕了他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落实校级干部蹲组包级制度, 中层干部按照专业相近原则, 划分到相应的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各年级组则由校级干部任组长, 其他干部任副组长, 全面承包本年级的管理, 明确责、权、利, 形成“人人会管理, 时时在管理, 处处有管理, 事事见管理”的职责分工。

3、制度方案精细。

制度健全, 就能使学校管理由粗变细, 由细变精, 避免“粗放型”管理现象的出现。每一项管理制度从组织机构设计、职能分工、岗位职责说明、工作流程以及各个科室的工作标准等方面作详细规定。形成覆盖全面、方便操作、易于判断、合法合规合理的理制度体系, 并形成制度和标准可以执行、能够执行、容易执行、自觉执行的环境和条件。有了精细的管理制度职工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最终实现“人人讲标准、事事有程序、处处显规范”的管理模式。

4、操作程序精细。

管理程序中的各个细微环节都想得周全, 确保环环相扣、环环不漏, 减少管理过程中这样那样问题的产生, 避免出现阻塞和脱节现象, 从而形成“管理有程序、办事讲程序、人人懂程序”的工作习惯。如集体备课, 要求各位教师首先要深钻教材和学生, 把握好教学要求, 弄清教学重难点, 划分好课时, 设计好教学过程, 然后由一位老师提前上一节先行课, 教研组长组织听课评议, 再讨论这位老师拟定的单元教学方案, 最后由各位老师结合本班实际和自己的个人教学目标, 独立写出个案。每课上完后要有教学札记, 一周还要写一篇教学反思。

5、执行考核精细。

汪中求先生曾说, 中国绝不缺少雄韬伟略的的战略家, 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绝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 缺少的是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一切用数据说话”是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听课节数、作业批改的次次, 违纪的件数, 升学的个数, 奖惩的钱数……一一量化为指标, 用指标、数据考核教职工的工作, 起到了让数据说话、用指标评价的作用, 做到了没有遮掩、没有照顾, 杜绝好人主义。

学校工作涉及的面广, 方方面面的事情较多, 必须制订具体细致、科学全面、操作性强的考核制度, 特别要重视抓好量化考核, 并将“定量”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在考核中要体现多元性与发展性的导向, 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 形成“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优质多酬, 劣质少酬, 无质不酬”的利益导向机制, 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如每一节语文课, 要求教师提炼出1-3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一节课教师提问超过3个, 学生读书时间少于20分钟, 这样的课在达标课优质课竞赛中只能算不合格。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本保障

1、校长沉得下去, 能从小事抓起。

在一般人的眼中, 校长应具有战略性的眼光, 要善于“谋篇布局”, 要大处着眼, 这不错, 但这不等于说可以对细节熟视无睹、不屑一顾, 管理学校、处置问题于细微处见功夫, 学校管理要重心下移, 从小事抓起, 跳出“圈子”, 克服管理中的思维定势和粗糙作风, 要关注细节, 细中见精, 小中见大, 实施“底线管理”。校长要对教师、学生最底线的学习、工作、生活抓起, 把握每个细节, 往往能使学校品位有明显的提升。

2、连续反馈形成常态机制。

管理是一个连续反馈的过程, 在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的起点时, 管理措施是不全面、不完善的, 要使精细化管理不断上台阶, 那就一定要有反馈和调控, 如果缺少了对管理过程的有效反馈和调控, 那精细化管理就回到了粗放型管理的老路。精细化管理必须在监控中反思、修正, 从而实现在监控中的提高。这样到达精细化管理过程的终点时, 管理措施一定是全面、完善的, 更高层次的, 而这正是精细化管理的归宿。

形成常态机制, 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至高境界。实施精细化管理贵在持之以恒。精细化管理不是口号, 不是墙上的标语。要融入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中, 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进而转化为一种常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

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极易产生心理疲劳和懈怠情绪。因此, 必须防止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情况发生。不要把“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时髦的口号, 喊喊而已。要把精细化管理思想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一种理念和行为只有扎根学校文化的土壤中才能最终形成员工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上一篇: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创新现状及公平理念、创新研究探析下一篇:VF6.0课程设计实例——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报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