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2024-04-11

(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精选8篇)

篇1:(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启发式教学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通过谈话问答、直观演示等主要方式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种容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的是“满堂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启发式教学法被公认为现代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然而由于这种教学方法常以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手段进行,很多教师又把这种教学方法变成了“满堂问”的形式。因此,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用得不好,反而对教学能起负面影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尤其如此。无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教师有鲜明的选择性。在现实中.我们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语文教师教得吃力,教学效果甚差,学生也厌学其所任教科目;有的语文教师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极佳,学生也爱学其所任教科目。捷克教育家、美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那只是老师的错误。”很多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学也用了启发式,但是由于缺乏教学艺术,而没有教学艺术的课不能打动学生.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现代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愈来愈重视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讲究启发的艺术性。下面就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艺术和技巧作

些个人的初步探讨。

巧设问题情景 讲究提问技巧

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较为重要的还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进行设疑问难。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存疑、释疑、探究、创造的过程。教师应以疑促思、以疑导学、以疑激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置问题情景,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基础,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教学环境。何谓“巧”?即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在设置问题情景时,如何体现“巧”字呢?①巧就巧在时机恰当处:提问必须抓住时机,提问提在火候正到的关键之处,相机诱发,使提问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诱导。教师要通过熟练的技巧和高超的手段,巧设“愤、悱”情景.开启学生思维,给学生以思维杠杆,设置思维焦点、使学生从己知顺利进入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师要做到时机不成熟,坚决不问。②巧就巧在难易适度时。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提问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特别要讲究层次性,问题的广度、深难度都要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摘到“桃子”,尝到成功的喜悦。问题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没有一定的思维坡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这里有个要处理好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在一个教学班里,学生实际各有差别。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沉入学生当中,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了解得非常清楚。这样所提问题才能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实际情况。在课中,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经过努力能够尝到“桃子”的喜悦滋味。③巧就巧在避直就曲处。语文教学中对有些知识设疑可采用直问〔直接问〕的方式.如关于文学常识部分、文体知识、语音、文字等可采用此方式,而多数知识点设疑宜用曲问的方式。即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折绕地提出另一个或几个问题的提问。这是一种拐弯抹角式的提问,讲究曲折艺术。这种类型的提问在于增强思维强度,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④巧就巧在环环相扣时。有时,为了解决一个知识点.尤其是重难点,要围绕这一知识点,设置许多问题。但必须注意问题的连贯性,要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环环相扣。这种提问的艺术,像“剥笋”一样,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触及问题的本

质。

妙用教学语言 讲究语言艺术

语文教学语言是语文学科传递教学信息的主要工具.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参照。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性的持质,运用得好会产生无穷的魅力。形象生动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的思维与教师同步,他们会积极思考教师所问。亲切幽默的语言、还可拉近师生距离.活跃课堂气氛,为启发诱导学生创造一

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态势语是另一种教学语言、它运用手势、表情、动作等表情达意、让人明了其义。若运用得当,也会起到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范进中举》末尾写胡屠户假意推辞范进所送银两的情节,文章对胡进行了动作描写。学到这里,教师可将人物“(紧紧)攥”、“(缓缓)舒”、“(赶紧)缩”的动作表现出来,并配以讽刺性的教学语言和滑稽的表情,启发学生感受胡的虚伪、贪婪及文学语言的讽刺效果,引导学生领会动作描写对塑

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善用直观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直观教具,是依据直观性教学原则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用实物进行直观。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用直观教具教学,可使教学立现形象,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与深入认识世界的积极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教师在教学时抓住学生这一心理成分,及时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水到渠成地达到教学目的。善用直观教具,指运用要适时恰当.目的明确。一些说明文的教学,可采用幻灯或图片来演示,直观地表现文章内容。如教学《向沙漠进军》可借助以直观教具来演示“游击战”、“阵地战”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去比较二者的差异。一些文学作品.可采用图片、录音等直观教具来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用逼真的形象和动人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理解知识并形成科学概念。如果条件具备,语文教师还要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给学生提供逼真的动感影视形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比较适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正是由低年级阶段重于感性认识向高年级阶段重于理性认识的转形期,其理性思维处于发展较快的关键时期,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够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巧设问题情景,讲究提问技巧;妙用教学语言,讲究语言艺术;善用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那么,启发式教学这一方法就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并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篇2:(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倡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这也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现。

关键词:提问 点拨 学生主体 情感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积极独立思考,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具体的做法则多姿多彩。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所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是启发式教学法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把学生始终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因此,教师必须要在“引导”和“启发”上下功夫,教师不但要主动施教,还要善于引导。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教给学生的答案是唯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这样无疑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雕塑成一个模样的书呆子。然而新课标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则需要创设适宜学生成长的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而良好的教学氛围缺不了教师这一角色的成功表现。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呵护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甚至胡思乱想、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展现。只有创设和谐的氛围,启发式教学才可能得以真正的施行。如果教师还本着师道尊严,居高临下,让学生望而生畏,那可能就是“启而不发”,老师一厢情愿了。

能够把知识传授和学生的智能发展有机地统一,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体现。因为学生的智力的发展,只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而离开学习知识去谈智能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本之木了。当然,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也必须依赖一定的智力基础。因此,启发式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以教为主,而是以引导为主,从而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以达到学习知识和发展智能的有机统一。一位教师在教《那树》时鼓励同学们提问题,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热情。有的说:“为什么称伐木工人为刽子手?”有的说:“写蚂蚁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树,有什么用意?”有的说:“驾驶者喝醉了撞树死去,为什么交通专家还要宣判那树偿命?”还有的问:“那树对人类做了那么大的贡献,为什么最终被砍?”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提出的问题闪现着思维的火花。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有个精彩的说法:“不好的教师只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自己寻找真理。”所以我们又要注意另外一种情况: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卡壳时,教师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而要启发引导,适时点拨,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遇到学生思想开小差时,也可启发引导,而不是直接批评。有位教师发现班上有人上课爱照镜子,于是在班上讲了个故事,然后让大家说说从故事中懂得了什么。学生议论纷纷,从故事中,从发言中,学生认识到了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年青时要为自己储蓄知识,储蓄一生的幸福。这样的批评不仅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还能启发学生思考,岂不是两全其美?试想,假如这位教师不是委婉启发,而是直接批评,学生未必会心悦诚服,甚至会造成更坏的结果。启发式教学既有教育科学的探究,又有教学艺术的升华,只要教师能注意讲授艺术、提问艺术和设计艺术,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发表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佳境界。当然,提倡启发式教学,也并不排斥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点拨和讲解是接受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在启发式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是不可或缺的,启发式教学与接受式学习是放、收结合,相得益彰。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并正确使用启发式教学,孩子们就会忘我而主动地学习了。此时,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助推器”,作为语文教师,我相信,只要解放思想,勤于耕耘,启发式教学这片沃土,一定会迎来“满园春色”。

篇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含义及特点

启发式教学是各科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它是通过谈话问答、直观演示等主要方式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 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丰富, 寓意深刻, 比较适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 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依据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3.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发展智能,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 巧设课堂问题情境

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 , 但较为重要的还是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 进行设疑问难。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存疑、释疑、探究、创造的过程。教师应以疑促思、以疑导学、以疑激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置问题情景, 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基础, 巧妙地设置问题, 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的教学环境。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诱导。教师要通过熟练的技巧和高超的手段, 巧设“愤、悱”情景, 开启学生思维, 给学生以思维杠杆, 设置思维焦点, 使学生从已知顺利进入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师要做到时机不成熟, 坚决不问。

(二)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所要处理的师生关系, 就是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语文课标”中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要求正好与启发式教学法的主旨相吻合。这里所强调的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只是启发式教学法所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要把学生始终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因此, 教师必须要在“引导”和“启发”上下功夫, 教师不但要主动施教, 还要善于引导。

(三)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 而“启”的方式则有“疑”“思”。

1.以疑启学。

常曰:“学贵有疑”。“疑”可以启迪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方向地进行蕴含吸引力的思维引导,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有意创设问题情境, 是打开学生心灵之扉,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的一把“金钥匙”。例如教授《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 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 去发现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的“热点”, 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使之能更主动地掌握知识。教学中, 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①出示小蝌蚪、青蛙的卡片, 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外形, 说说对两者的印象;②在比较的基础上, 教师提示:小蝌蚪要出发找妈妈了, 你有什么问题吗?③再综合学生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2.以思启学。

学生有疑, 仅是起点, 有疑不问不思, 终不能解, 更谈不上上进。所以教学中, 教师仅仅启发学生“生疑”还不够, 还必须进而“激思”, 激发学生思考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例如, 在上《称象》一课时, 当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后, 教师指着讲台上已经准备好的实验用品来问学生:“你能根据曹冲称象的步骤做个实验吗?”在轻轻的音乐伴奏声中, 请三名学生到讲台前, 用一个大玻璃缸当大江, 将塑料小船、大象模型和小石子给他们做“沉、画、装、称”的实验。在学生演示过程中, 教师不断地提问“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有什么发现?”孩子们边观察边思考, 边操作边解说, 既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又能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提高了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

(四) 善用直观教具教学

运用直观教具, 是依据直观性教学原则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在课堂中, 如果得不到实物, 就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用直观教具教学, 可使教学直现形象, 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启发式教学虽以其科学求实的特点倍受青睐, 广为时尚, 但是, 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之功效。

参考文献

[1]李晓欣.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 2011 (2) .

[2]徐占林.启发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J].科学导报, 2013 (13) .

篇4:小学英语启发式教学初探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可以说源远流长,追溯中国古代,最早是出现在《礼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鼓励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压抑学生的思维。西方教育学家指出,从叙述到讲解,再到示范,最后到启发,是教师讲课能力的层次象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表明了启发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概念,但可以看出,“启发”运用到教学中却是贯穿古今中外的教育思想。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需注意的原则

正确应用启发式教学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行这种教学方法时要把握相关原则。

(一)适时性原则

适时性就是指教师要能把握住学生在“想要了解却还不了解,想要表达却没有合适的词语积累进行表达”这两种状况的时刻,在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发挥自己作为启发者的作用,无疑是最佳时期。

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第一课单词教学时,主要学习的是book、ruler、pencil、eraser、school等一些和学习物品相关的单词,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就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事物并加以讨论猜想,然后在学生情绪的高潮点对相关单词进行介绍讲解。

(二)目的性原则

指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三)引导性原则

小学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引导性,是指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丰富教学手段,在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还要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了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习思维。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就是指课堂的两个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双方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做到“互通有无”。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启发程度达到最优。

三、应用启发式教学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小学英语教师如果对启发式教学认识不足,或是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都会影响到该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效果,那么一旦遇到这些问题该如何采取改进措施呢?

(一)针对错误认识:增加知识积累,了解相关教学方法

错误认识是相对教师而言的,主要是指教师未能充分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或是产生错误的理解。具体表现为:教师认为在英语上的启发式教学,就是自己在讲解完课程后给学生足够多的空余时间来进行自我理解,不加以分析指导。这种认识可谓是大错特错。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得到的启发,是建立在已经构建好相关知识系统基础上的,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写关于“color”的例句,若学生在此前对句型构造不够了解或还没有类似“red、blue、yellow”等与颜色相关的词语积累,那么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任务是不太可能的事。

(二)针对抽象教学采取实物联想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英语单词教学时,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带读记忆法。教师先带读,之后学生根据记忆自己反复读直至能背诵。这种方法短时间内确实能够让学生记住单词,但是对小学生而言,带读记忆法使用一次还行,使用多次效果就不行了。每天单调的单词记忆会让小学生觉得枯燥无趣,对单词记忆产生排斥心理。

英语教师不妨借助实物联想教学英语单词。例如,在教学“pencil”这个单词时,教师可以拿起学生手中的铅笔来进行教学。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与脑海中的单词形成固定的联系模式,就不会轻易和其他单词弄混淆,从而让记忆更加清晰。生活中常见的如尺子、书本等都可以通过实物联想来进行教学。这种通过自己的感知,融合视听说进行记忆会更加牢固。教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只需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联想,让其得到相关启发感悟即可,不必作过多讲解。

中国有一句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应用到小学英语启发式教学中也是很恰当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掌握针对性的学习方法,才会一直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英语教师需要足够重视启发式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冰溪镇中心小学)

篇5:(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①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很多。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体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了解小学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②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假如没有灰尘》这篇文章我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你知道灰尘有哪些危害吗?(用文中文字回答)

②你了解灰尘多少?知道它的特点吗?(概括回答)

③灰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它又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呢?(答: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将是湿漉漉,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将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④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答: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篇6:(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1、正如新课程强调创建和谐、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应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领导者、参与者,而不应该是知识的灌输者,管理者和领导者。建立这种观念对于以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符合新课程标准。

2、在做语文教学设计时,应以学生学好语文为教学目的,明白学生学习需要什么,怎样学等等。真正的语文教学是会促进学习者的发展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作为科学决策的依据。

3、语文教学还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具有思维定势,致使学生的学习没有创新性,思维固定,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是不正确的教学模式。

4、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媒体进行教学。随着社会现代技术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科技产品也走进我们的课堂,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一些现代教学媒体,更方便快捷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受,提高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这门课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语文教学实例及分析之口语交际,对此,我有以下新设想:

《我们身边的垃圾》--口语交际课

课前准备:和其他学科老师先沟通交流(如美术老师、科技老师),帮助同学们用废旧垃圾制成工艺品。

创设情景:

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用废旧的布制成的“比伽丘”,动画片里的卡通造型)。

你们真热情,想不想和我玩一玩呢?”同学们听着老师模仿比伽丘的声音,开心的大笑:“想玩,想玩啊!”“那我可是最喜欢和聪明的孩子做朋友的,还要有礼貌,认真听别人讲话,多动脑。你们能做到吗?” “当然可以啦!”

二、直奔主题

(1)、出示课件(垃圾成群)提问:“我们身边的这些垃圾是从哪里来的呢?”(2、)小组讨论(现说说你们小组打算怎么学习)例一:我们小组要认真学习。例二:我们小组要认真合作。。。。(3、)小组交流开始。(4、)全班交流。老师在黑板相机板书----我的发现

(一)、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这些垃圾都是人们把自己家的垃圾丢出来的。

(二)、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这些垃圾是不讲卫生的人随便丢的。

(三)、我们小组同意别的小组的看法,可是有了垃圾不丢掉,留着还有什么用呢?

(四)、垃圾当然还可以有用的。我们小组也是觉得这些垃圾是我们人类的垃圾,但是还可以用。(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第一个问题的完成1、垃圾是哪里来的?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发现。在这样子的交流中要学生对身边的垃圾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有了不同的意见。教学目的达到。

2、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呢?说说自己的看法?(1、)小组交流。(2、)全班交流

(一)、这些垃圾可以卖掉

(二)、这些垃圾可以丢进大海里去。

一个同学说:“我反对,不可以把垃圾丢到大海里去的。”

同学问:“请你说一下你的理由好吗?你要把我说服气,我就不把垃圾丢到海里去。”

回答:“因为大海的水会被垃圾搞脏了,这样子的话大海里的鱼就喝脏水,会死掉的。我们人类喝了不干净的水,就也会得病的。”

“你说得好像很有道理,我要问问比伽丘对不对?”这个同学转头问我“比伽丘,他说得多吗?”

我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爱护我们身边的环境就要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 “谢谢,比伽丘!谢谢某某同学对我的提醒。” “不用谢。”

(三)、“我觉得有些垃圾可以再利用,有些垃圾就要把它烧掉,用它来发电。大家有不同意见吗?有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一位同学问:“请问,垃圾烧了会有火灾的呀!”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我会派工人守在那里值班,就不会着火了。你同意吗?” “谢谢你的回答,我同意!”

“我有个问题不懂!”又有一位同学发问。“请你问吧!”

“你说垃圾烧掉了可以发电,我怎么不知道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位同学神气的说“是真的可以的。我和我爸爸上网查资料时知道的,你也可以去上网查一下。”

“谢谢你,我一定叫我爸爸带我去上网,上网可以看到比伽丘和蓝猫吗? “当然可以看到的”。

听这两位神乎其神的神侃,我觉得这时候是我做老师最大的幸福,不单纯是为了他们知道如何与人交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

3、展示台(这本来是语文园地的另一板块,我把它移到了口语交际里来了)(1、)展示自己用垃圾制作的工艺品。(2、)去和你喜欢的小朋友交流也可以和比伽丘来交流(3、)放音乐----全班交流大会(4、)到台上去展示自己的作品。

(一)“小朋友,你们看我这是什么呢?”一个同学拿着用矿泉水瓶制作成的花篮在问。“我知道,你这是个花篮,请问是怎么做成的呢?”

“我先找一个没用的瓶子,拿一把剪刀把上边剪去,再剪出一条条的花边,把花边圈起来就是漂亮的花篮了。你听懂了吗?” “听懂了,我回家也要做一个。”

(二)“同学们,我这是一条军舰,你们知道我是用什么制作的吗?” “用泡沫。” “用牙签。”

“大家回答得很对。我把没用的泡沫和牙签还有一些纸片,制作成了这艘军舰。” “请问你制作这个有什么用呢?” “嗯!我制作这个。。。”开始不知道如何回答,想了想说:“我把它放在我的桌子上,总比当成垃圾丢在外边好吧?”

“对!”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

最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展示台上------请其他老师和同学来参观。

三、扩展(这是语文园地的另一板块---加油站)

篇7:(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观察发现:小朋友在抄写作业时会有四种不同的表现:

1、有的一眼看一句话或半句话,这些同学往往是班上写字最快的同学;

2、有的一眼看一个词;

3、有的一眼看一个字;

4、有的一个字看几眼,而这些同学通常就是那些写得最慢的。

当然,孩子们的抄写习惯也不尽相同。抄写快的同学拿本子的速度也快,抄写时一鼓作气,没有半点多余动作;反之,那些抄写慢的同学半天找不到本子和铅笔,人家写了几行了,他还在东瞧瞧、西望望,手这里摸摸、那里摸摸,做些与抄写无关的动作。

书写速度慢,看起来是个小问题,其实不可小视。书写速度慢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由于书写速度慢,原本半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作业,他却要用两三个小时去完成,从早到晚忙于课业,负担重,休息少,影响身心发展;由于书写速度慢,就没有多余的时间游戏,没有多余的时间交友,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看课外书,个性发展和知识面的扩展受到限制;抄写慢的人抄写时的是字词怎么写,而不是句子的意义,不能一边抄一边思考,影响了思维的发展;一个字、一个词要重复观看才能抄下来,生字、生词就不能变成熟字、熟词,语言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总之,书写速度慢,是孩子学习跟不上,成为后进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小学生书写速度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学习了《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熟练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8种。每个汉字都是由这些基本笔画组成,因此写好基本笔画是写好汉字的基础。在笔画学习过程中,要让孩子体会笔画的形状,领悟起笔、行笔和收笔,以及运笔的轻重、缓急和提按的要领,从而掌握好每个基本笔画的规范写法。

汉字字数繁多,字形各异,但其中也有一定的规律。要做到:横平竖直;间距匀称;主次有别。

只有熟练掌握了汉字的书写规律,写字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至于“想一笔,写一笔”,从而提高书写的速度

二、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中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培养好习惯更显重要。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如:集中注意力书写,看清楚再写,边想边写,写时不东张西望,不做无关紧要的事等,归结为以下4点:

1、正确执笔

执笔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书写的速度。写字姿势要做到“三个一”,最为关键的是执笔方法,正确的执笔方法应该是:右手执笔,在离笔尖约一寸的地方,大拇指与食指的关节自然弯曲;中指的第一节垫在笔杆下端;无名指、小指依次自然弯曲向手心,并放在中指下方;笔杆后端斜靠在虎口接近食指根处,与纸面约成50度角;五指自然有力,掌心要空。

2、想好再写

许多小朋友写字时习惯边看边写,即看一笔写一笔或看一个部件写一个部件,这样做不但影响了字的美观,而且大大降低了写字的速度。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小朋友来说,一开始可以“边看边写”,但当他们有了一定的写字基础时,一定要帮助他们养成“想好再写”的习惯:认真观察笔画的变化、结构的处理,分析笔顺的规则,达到“意在笔先”,做到“观察仔细认真,书写一气呵成”。

3、保持良好的心境

写字时保持良好的心境,可以有效提高写字速度。写字时,挺胸收腹,面带笑容,心情愉快,呼吸顺畅,高度专注。当然,安静的环境至关重要。孩子写字时,边上的人不宜过多说话,以免干扰书写。

4、持之以恒地练习

要想提高书写速度,熟练是基础。首先要天天练。其次是巧练,应该注意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识和掌握同一类字的共同点,做到学会一个字,带动一类字,在规律指导下练习,在练习中体验规律,再用规律更好地指导练习,巩固和提高书写技能,进而提高写字速度。

小妙招:

一、化整为零法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短暂,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约为15分钟到20分钟。如果持续时间太长,大脑会疲劳,学习效率变低,做作业就变成了漫长而痛苦的事。面对总也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最后选择的结果就是拖拉。因此,可以把时间化整为零,分割成三四段。比如估计要用1小时完成的作业,把时间分成三个“20分钟”,每个“20分钟”一结束,就休息5或10分钟。由于每次时间短,还有“短期终极目标”作为激励,做起作业来感觉有个盼头,就会在规定时间内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业。

也可以用数量分割的办法,即把要做的所有作业按数量划分成几部分。比如,有15道数学题,规定每做完5道就休息5分钟,然后再做下5道题。休息时可以让学生听音乐,可以陪他们说说话或做点游戏。开始实施时一定要有人监督提醒,严格把握好休息与做作业的时间。

二、间隔不要太长

一些孩子写作业慢的原因是写字间隔时间太长,有些孩子在写完一个字到写下一个字中间间隔时间达到了20秒,这可能是天长日久形成的习惯。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在写作业时的一些细微的环节,告诉他们要想提高做作业速度必须减少间隔。两个字的时间间隔不超过5秒,写满一页可以休息5分钟,可喝水、削铅笔等。学习半个小时可以休息10分钟,画画、看画报或玩玩具。

篇8:(原创)小学语文启发式教学初探

一、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启发”二字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出”。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愤”, 从心理学上看是指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迫切想弄通但又弄不通, 而要奋发攻关的情绪状态;“悱”就是迫切想谈清楚但又谈不清楚, 而决意非谈清不可的情绪。孔子认为教师应当在学生达到这种状态时加以启发, 使学生在启发后进行积极思维, 以举一反三。探究式学习也正是要求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 再通过学习的集体活动、小组讨论或个别学习等多种形式和手段, 积极探索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把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结合起来, 也就是怎样处理好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关系, 这要求我们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1. 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与启发式教学的主旨正相吻合。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教师必须意识到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身, 而不是我们教师自己, 我们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健康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去应对学习, 去迎接课堂。

(1) 当然,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能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是, 启发式教学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显示须是建立在彰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的。

(2)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字上面, 这是一种有着积极意义的艺术, 导得好, 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轻松无比;导得不好, 学生学习起来了无兴趣, 而且效果不佳。

2. 坚持传授和发展的统一性

启发式教学的一项本质意义就在于让学生在掌握相关教材文本上的具体知识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让学生在应试与素质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应当建立在具体的文本解读与作文写作之中, 离开了具体的课堂教学与书本学习, 空谈素质教育的进行就成了无缘之木, 无源之水, 似一片海市蜃楼, 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另一方面, 学生要想取得良好的语文成绩, 就必须以一定的语文素养与能力作为基础, 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 只是把学生沉浸在一定的题海战术当中, 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以教为主, 而以指导为主, 在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当中使得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3. 注重教法和学法的双边性

从“启发”这个词字面上来看, 它本身就包含着教师的“启”和学生的“发”两个方面, 这里, 就要求对教师的“启”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适应当前的课改浪潮, 具有一定的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功能;另一方面, 在教师的“启”下, 学生也一定要能够喷薄而“发”, 能够掌握一定的课堂知识与语文能力, 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 增长能力。启发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生动又深刻地反映和提示了教学活动中教法和学法的双边性。

二、巧设问题情境, 讲究提问技巧

课堂启发的方式多种多样, 从其具体的表现来看, 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还是在提问上, 针对不同的文本内容, 不同的学生个体, 还有不同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提出问题, 进行启发, 在启发的过程当中, 教师提问艺术的巧妙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 教师怎样设置情境才能体现启发艺术之“巧”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供大家品鉴。

1. 巧就巧在时机恰当。

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 恰当时机的选择可以说非常重要, 当学生已然对教师讲解的东西非常清楚的情况下, 教师的提问就没有任何意义, 属于无效提问;同时, 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情况下就贸然提问,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没有任何反应, 这种情况之下, 教师的提问同样属于是无效提问。语文教师要做到时机不成熟, 坚决不问。

2. 巧就巧在难易适度。

上一篇:晨检及全日观察制度下一篇:黑骏马小说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