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初探

2022-09-11

1结合学生实际、深入研究教材 ,做到胸有成竹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1.1研究教材———确定目标 ,梳理知识点的分布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十二册,内容很多。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体或更为具体的了解, 熟悉各知识点在各册中的分布, 了解小学阶段各学期乃至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整个小学阶段及各学期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0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新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 ,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1.2研究学生———划分层次 ,顾及不同程度的学生

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 ,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 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比如,笔者在教学《假如没有灰尘》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你知道灰尘有哪些危害吗? (用文中文字回答)

2你了解灰尘多少? 知道它的特点吗? (概括回答)

3灰尘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它又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什么作用呢? (答: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假如没有灰尘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假如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将是湿漉漉,更为严重的是大气中的相对湿度将不断上升,就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

4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事情往往都具有两面性, 只有正确认识它们, 才能趋利避害, 造福人类。 )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 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 从而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比较适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而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正是由低年级阶段重于感性认识向高年级阶段重于理性认识的转形期, 其理性思维处于发展较快的关键时期,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独立性明显增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够用好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摘要: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启发式

上一篇:“解决问题”教学中练习训练的缺失与探索策略下一篇:长庆油田注水井套损原因分析及预防治理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