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2024-05-08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共9篇)

篇1: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提要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是,传统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对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旅游管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结合导游业务课程自身特点,本着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

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

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体位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

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二、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三、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

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

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方案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

(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

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

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

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

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

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

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

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

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3.

[2]马越.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中国考试(研究版),.6.

[3]唐顺全.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篇2: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系 别:计算机科学系 课程名称:字体造型设计 适用对象:13级电脑艺术设计

学时:48(其中12学时理论;36学时实践)学分:2

一、开课目的:通过认真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而设字体造型设计课程。本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属于必修课范畴。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基本字体设计、创意字体设计和POP字体以及POP海报设计的概念及法则,并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考试内容与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文字的发展的历史与过程,熟悉掌握艺术字体的绘写原则与表现方法,最终能独立创新设计出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字体,将之应用于标志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等设计领域,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视觉传达范围的作用。

三、课程考试方案:

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100分

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及学习态度(50分)上课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50分)期末成绩的考核内容:100分

以设计的作业或作品为考核评价模式。作业内容: 制作创意字体设计

1.要求学生准确把握主题内涵,寻找恰当的设计元素为切入点。2.作业要有形式美感,画面要求简洁明了,有创意。3.手绘或者电脑制作。

篇3:本科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关键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创新

一、本科院校考试改革的背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已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作出部署, 一个时期以来, 教育部先后颁布实施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专题规划》、《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国家作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因此, 各大院校已经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迅速获取最新知识的能力;二是对知识进行加工提炼和创新的能力;三是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即创业能力。[1]如何科学的利用考试这一手段, 对深化考试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现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考试是检验老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 本科院校的考试课程都会集中安排于学期期末进行统一考试, 这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评定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很难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 更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 考试命题不科学

现行的考试题目多以知识记忆性试题为主, 考题的内容也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与老师划定的范围[2], 缺乏深层理解, 综合分析的题型, 这样的考核形式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不求甚解, 即便对于论述或者案例分析题型, 学生在备考的时候总是从老师这找标准答案, 不愿意自己分析理解。因此, 这种命题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考试时间过于集中

高校的期末考试一般统一安排在学期期末进行。对于考试课程, 期末考试总成绩的比例划分按照“二八原则”, 即20%的平时成绩+80%的期末考试成绩, 这样的比例分配会导致学生重视最后的期末考试而临时突击以达到通过考试获取学分的目的。

(三) 试卷分析流于形式

试卷分析多安排在考试成绩评定之后, 根据卷面结果所反馈的信息, 针对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分析试卷的难易程度, 是为教师进行教学调控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在大多数情况下, 试卷分析这一重要环节在学期末完成后并没有及时的反馈于教学活动中, 考试的评定效果和试卷分析的反馈作用就无法达到。

三、构建多元化考试改革体系

(一) 明确考试改革的目标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的践行者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树立起创新的理念和意识, 并把这种价值观融入到考试改革过程中。[3]

从考核全过程考虑, 考核时间、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分标准及试卷分析等环节构建多元化的考试改革方案。

(二) 建立多元化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考核方式的改革的前提, 以“能力测试”为中心[4]。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分别以“课堂出勤+平时作业成绩+课堂小组讨论+课程设计+期末考试”五项指标来构建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在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增加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创新性思维的训练, 提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性的处理实际问题。

对于“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 这次考试改革的指标权重分配是:课堂出勤 (10%) +平时作业成绩 (20%) +课堂小组讨论 (10%) +课程设计 (20%) +期末考试 (40%) 。这样配比权重能够让学生摒弃以往以机械记忆备考的方式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当中, 对于理论知识理解的更加到位和深入, 课程设计环节能够让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 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课堂上所讲授的开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开发的项目中, 从而体会知识融会贯通的感觉。从学生的反馈来讲, 他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相比以往的会更能提高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能力, 在项目开发环节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 命题内容的设计

如何命题是考试的核心所在, 体现了教师考评学生的侧重点, 考试题目的设计不仅要按照培养方案上知识点的考核, 还要合理的分配记忆性和理解性的题目比例, 记忆性的知识点要精炼, 适度地增加理解性的题目比例, 彻底的打破学生靠机械记忆来应付期末考试的这种局面。

总之, 考试改革任重而道远, 在执行时需要各个执行主体全面配合。教师要更新理念, 学生要积极参与, 才能促进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健.关于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z2) 35.

[2]周治森.高校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4第5卷第2期.

[3]张凤俊.高校考试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第24卷第4期.

篇4:“毛概”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近几年我校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还对传统的考核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目前在该课程的考核上依然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其能力的考核,这既不利于《概论》课教学的目的的实现,也不利于“概论”课内容真正进入头脑。基于此,课题组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高校思政课考核实际,提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方案,以期为我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方法的借鉴指导。

1.我校《概论》课考核改革现状

这几年,我校本着教考一体的精神,在《概论》课考核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逐步形成了多种考核方法相互配合的新型考试、考核模式。

1.1在考核方式上,引入过程性考核

尽管考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反过来对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能力养成会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以往的课程考核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对思想政治的知行合一和实践性不能很全面地体现,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制订了一套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的结构性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与能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平时考核主要由考勤、案例讨论、平时作业、新闻播报及笔记五部分组成,占该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对《概论》课程的全面掌握能力。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等5种类型,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60%计入本课程综合成绩,具体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其中,平时成绩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1.2在考试方式上,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变为开卷考试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都采用闭卷考试的模式,它虽然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只要强记能力突出,有时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却难以得到好成绩。为此,我校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变为开卷考试,这一改革,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了平时的课堂学习之中,促使其提高听课注意力,而且通过实践环节,在某些知识点上深化课堂所学,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概论》课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通过上述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现行的考评体系依然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存在着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种种情况,具体表现在:

第一,考核内容、标准同一。

我校“概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采用的是同一个评判标准,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化因素,无法真实有效地考核学生。文理科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有较多不同,他们在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方面也有较多差异。据大多数老师反映,文科类的学生课堂纪律好,学习自觉性较强,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是课堂的活跃度不高;理工类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课堂纪律不够好,迟到、早退现象较多,但是思想比较活跃,求知欲强;艺术生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早退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老师甚至不愿意给艺术生上课。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其实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括考试考核环节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脱离实际问题。另外,同一的考核标准弱化了教师教学的差异化意识,助推了思政课教学的同质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二,重“课堂”轻“课外”。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核心课程,《概论》课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必要环节,前者重在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后者侧于所学知识的课外亲身体验,全面的考核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考核两个方面。但是,目前我校《概论》课的考核只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考核,没有把课外实践考核纳入考评体系当中,这主要是由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实现常态化造成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及其考核的不到位,必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考核。

第三,期末考试试卷同一。

我校思政课除了思修,基本采用的是全校统考的模式进行,即所有的本科或专科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份试卷考试,然后根据统一标准答案给分。这种考试方法貌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忽略了文理(背景)等学科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的差异。起点不同,要求结果相同,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产生问题。首先,造成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以我校为例,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概论》期末统考中,班级学生不及格率达到30%以上的均为艺术类和理工类的班级,文科类一个班只有一两个同学不及格。这说明该门课程的试卷命题是不科学的。统一考试模式不仅会挫伤理工类、艺术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而且还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思政类课程的反感情绪,迟到、逃课、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愈发突出。

第四,重知识,轻能力。

我校《概论》课程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并规定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同学总评成绩也不及格,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看笔记”的侥幸取胜心理,但是由于平时成绩比例较低,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学习依然是被动的、无趣的。

为了取得高分,有的学生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真实感受,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严重地损害了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

3.“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3.1在成绩评定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创新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

《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因此,《概论》课考核应注重学生的能力评价以及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对于我校而言,应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学习风气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上要有所创新,考核的时候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理、艺术学生人文素质的差异。比如,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多选取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对于理科生,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生,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2在考试内容方面,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考

文课、理科及艺术生其学习兴趣、理论基础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采用同样的考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内容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需求的差异性而设置考试内容,不一样的专业不一样的考题,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答题。试卷类型可以分为文科卷、理科卷、艺体卷三个类别。文科类试卷侧重原理、概念基本知识的考核,思维开放,注重拓展,主要挖掘学生能力。理科类试卷注重文化底蕴的考查,通过事例进行辩证,用自己的立场、方法回答问题。艺体类试卷结合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考试内容更加故事化,结合背景材料作答;另外,在考试内容上,应相对减少客观题的分值,加大主观分析题的比例与分数,把社会上的典型事例和国际上的最新时事加入到考试内容中,综合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在考试形式方面,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

篇5: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课程名称:生物制药技术 学分:班级:2011级生物技术班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主讲教师: 贺气志原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 机 考(70%)

新考核方式:平时表现(10%)+作业(20%)+纸质考试(70%)

改革目的:在本次考核改革中新增了课堂作业,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

课堂所学的重点难点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综合成绩构成:平时成绩10% +课堂作业20%+ 期末考核70 %

评分标准:

平时成绩:总分100,出勤50分,课堂纪律20分,课堂提问30分。课堂作业:总分100,回答准确,条理清晰,字迹工整90-100;回答准确,条理清晰,字迹潦草80-90;回答基本正确,存在少量错误60-80;

篇6: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高等教育结构实施调整。当前教育部确定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即在现有的1200所高等学校中,对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尤其是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此次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院校的转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且能胜任一线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结束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局面。因此,对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诸多需调整的内容中,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尤为重要。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尺度,也是检测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课程考核方式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的性质等相符,体现考核评价的导向性;与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相匹配,体现因材施教的特色性。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探讨工程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改革。

1.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的核心课程,是许多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工程实践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当前不断发展的建设市场需要掌握一定法律、经济、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深入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技术和经济效果之间的联系;熟悉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原理、方法,掌握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工作中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从而具备工程经济分析和投资决策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此课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的结合体,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

2.当前考核方式弊端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即以职业为导向,不但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且具备相关行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因此,制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当前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比较深入,可是考核方式的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考核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不能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2.1 考核形式缺乏多样化

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简单地通过一次期末测试来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该考核形式的优点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工作量小,操作简单,尤其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试卷进行规范化的阅卷管理与日后的试卷检查的条件下,卷面考试成为广大教师最理想的考核方式。由于缺乏非卷面考试的规范管理,在检查时,往往主观性强,导致非卷面考核的方式受到相应的批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应与时俱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吻合。虽然许多院校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加期中考试的测验和将出勤、作业作为考核的部分,但是,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全方位地评价学生。

2.2 考核目的不清晰

由于缺乏升学压力,一些学生以顺利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为目的,课程考试的通过与否是他们能否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关键。某些高校将期末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师效果的反馈和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通过率低于规定的标准,任课教师向教务处写书面的教学反思,甚至重新组织考试。另外,以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课时津贴的重要依据,当前教考合一的形式容易影响学生评教的客观公正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本概念的记忆,缺乏知识的扩展,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考核以学生通过率为目标。

2.3 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

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就是太强调细节,不注重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程经济学属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学科,包括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计算公式多,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不适合卷面考试(如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资金时间价值的电算化),但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考试范围覆盖有限,基本知识比例过大,缺少或没有基本理论与工程行业或生活相结合的题型,导致不重视基本理论的全面深入理解,仅根据教师的“重点”选择地学习。这与课程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2.4 考核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

考试内容太注重知识的记忆,在期末临时强迫性记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就能通过考试,影响了学生不注意平时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不能独立完成课程作业,甚至经常性逃课。另外,影响考试秩序,如考前在课桌上写基本公式或携带纸条等作弊。学生虽然通过了这样的考试,记忆的是一些琐碎的概念,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基本理论,不能对各知识点建立联系,缺少对课程体系的掌握,“高分,低能”的现象与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是当前国内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的原因之一。

3.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考核形式的弊端严重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追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观念,改革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体系。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应贯穿于工程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信息,便于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和教育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4.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原则

4.1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课程考核方式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来对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为三种即职业技术型、应用型和研究型。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其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立足本地的经济发展;突出行业性,紧紧围绕以职业和行业的发展为导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行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调整以强化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经济学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主要元素。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考核内容的应用性、行业性及实践性。

4.2 强调考核的客观公正性、过程控制性及反馈性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了作业、出勤、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小组讨论与PPT汇报,卷面考试等。在这些考核方式中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很可能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注意考核过程的及时记录和保存,以备后期的查询。考核的过程控制是为了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考核,避免传统一次期末考试学生临时突击,甚至作弊等不良风气。另外,中间过程的控制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便于教学工作的调整,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5.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5.1 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平时章节作业(10分)、出勤与课堂表现(10分)、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20分)、PPT汇报(10分)、期末卷面考试(50分)组成了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的性质要求我们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中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的教学课时量不同,另外,在工科类学生与管理类学生开设时,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考核内容及各种考核形式的比例。

(1)平时章节作业

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常配有一定数量的习题,这些习题可以归纳为两类题即文字回答题和计算分析题。一般计算分析题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为了避免抄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课堂上适当地布置作业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另外,广泛地参考多版本教材的习题,或者合理地变动习题的数据,力求每人一题,但是考察的知识点都一样,这样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客观性。

(2)出勤与课堂表现

出勤是考核学生是否参与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也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课堂上出现的“低头一族”,对日常考核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宜将出勤与课堂表现比如玩手机、小组问题讨论、回答问题综合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对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一次扣1分,扣分超过3次后,则该项成绩为零。另外,对出勤超过本课程三分之一的课时,则取消该课程的期末考试资格。

(3)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

课程论文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论文选题广泛,与工程经济学课程相关即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做到每人一题。论文须有一篇英文参考资料,有利于培养专业英语水平,为继续深造奠定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致力于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根据该课程内容提出以下课程设计实践:运用EXCEL计算资金时间价值(验证性)、投资方案的优选(设计性)、财务评价与风险分析(设计性)。课程设计以所学专业或日常生活为背景,激励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PPT汇报

选取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分析作为学生汇报的素材,3-4个学生组成一个汇报小组,组长由小组成员推举。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课程的全部基础理论与方法即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等值、工程经济的基本要素、经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的折旧等,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各知识的交叉与综合,将已有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普通的一次期末考试难以替代的。汇报课件的制作,提高了计算机运用的基本技能;讲台上的汇报培养了在公共场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和羞涩的心理,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小组的探讨学习,既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5)创新考试题型与调整分值比例

丰富工程经济学的试题类型,在原有计算题、简答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的基础上,加情景题、判断改正题、案例分析题。以职业或行业为背景,设置情景可以让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判断改正题型不仅要判断观点,而且需改正错误的观点,更强调对基本知识的深入考查。这很好地引导学生记忆知识时,要注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偷看,有利于考试秩序的正常进行。计算题侧重考查知识的理解,缺少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实践与理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案例应用题有效地将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实际生活、工程背景融于一体,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知识能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激励与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我国许多国家级执业资格考试如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都要考察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工程经济学也是一些专业研究生初试考试的科目。因此,命题的方向要兼顾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深造的要求,有利于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试卷题型比例设置: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考核分值在50%-60%,与实践结合的题型为30%-40%,一些较难的题为10%-20%。

5.2 改革命题、阅卷方式与要求

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考核的客观公正,有利于评教的公正、科学、有效,使学生明白课程期末成绩的好坏在于平时的学习,避免了教考合一的“点题式”学习模式即在考试之前,对考试的重要知识点,甚至一些考试题泄漏给学生,导致学生只对要考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复习,缺少对知识全面、系统地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产生该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的评价体系(学生的评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收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人为设置课程的通过率)等。

6.结语

篇7: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为例加以分析

按高职院校专业考试改革方案建设原则,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将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依据,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采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努力实现多元化的能力考核方式,真正实践高职院校“厚基础、重应用”的办学宗旨.

作 者:陈凌白 石莹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122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009“”(24)分类号:G71关键词:金融课程 考核方式 改革探索

篇8:高职学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一、我国高职生成课程考核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采用的考核方式(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主要是考试、考查两种(包括职业技能鉴定),其中最普遍的是考试。知识考试的题型无非是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简述、计算、绘图之类,这种考试方式的目标指向是学生知识的再现。因为这种考试有书可查、有题可选,在分数裁定上可制订标准,评判起来也较容易。而技能考试的形式则多数为同一题目,同一评分标准,如高级钳工技能考题为高精度要求的锉配。这样的考题容易操作,评分标准规范,评分也公正,只要肯于吃苦,基本功扎实,会使用常用设备及工具,掌握手工锉配技能技巧就能过关,拿到高级钳工证,但是没有强调其应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思想空间越来越开阔,人们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多种看法,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如手工高精度锉配件,可以用线切割或数控加工取而代之。显然,目前的这种考核方式缺乏毕业谋职的适用性,已不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也不相适应。而且,这种考核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性的开发与培养。

二、传统考核的弊端

学业成绩考核本来是一种善意的教育行为,对学校教育起到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方式是在知识本位的前提下,通过期末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这种考核方式下,考核出现了异化现象。考核本身应该是促进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掌握的一种手段,而目前却被当成了追求的最终目的,成为一种强制力量。这就使学生失去了自身的学习动力,最终学生把考核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当成了被分数奴役的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岗位,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其在校学习期间加强能力的培养,而学校的科学考核方式正可督促、指导这种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考试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误导学校重视应试教育,忽视能力教育;第二,造成学生追求高成绩,造成高分低能;第三,使学生死读书,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第四,抑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下信息爆炸的现状;第五,考试极具偶然性,难以反映学生实际水平;第六,造成平时学习轻轻松松、期末考试压力较大的不合理现象,抑制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笔者认为,高职课程考核可按专业或学科来进行,具体不同专业可采取如下的考核方式:

纯理论型的学科可以采取原有的考核方法(如考试、考查、开卷、闭卷等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型的学科,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社会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通过社会调查,锻炼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从而在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时发挥出最佳水平。这样,尤其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有好处。

对于工科类的学科,可以采用口试、笔试、机考与开发设计等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又能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答辩过程中更能考查其应变能力和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这样的考核,可以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应用性技能型的学科可以设计成课题进行综合性考评,也可以现场操作与答辩相结合,或评价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还可以进行综合专项制作的评估,等等。如实训课以数控车床加工工件为例,先根据实际生产要求给出图纸、毛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加工出成品,然后针对成品件的加工过程及成品件的技术要求进行考评和现场答辩。这种在实践中的考核,可以实现多指标的综合性考核,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留有较大的空间。

在具体评分方式上,可采用百分制,也可采用五级等级制(即:优、良、中、及格、不及格)或合格、不合格两级制。在评定学习成绩时应把课程终极考试与过程考试相结合,应侧重于过程考核,将有创造、有创新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以此推动教与学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方式应向综合实际能力侧重,进行有效地改革。

四、结语

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评定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程度与运用能力的一种方法。高职院校原有的考核方式更多地体现为知识的再现,是普通高校的考核模式。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上,强化突出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原有的考核方式相比较,考核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因而考核的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最终促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与考核目标培养目标相统一,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考核方式的改革还可以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采用什么方式考核,就应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学,在学习过程应注意什么,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篇9:浅谈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书面考试成绩为目的,存在不少问题。这种以评定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突出地表现为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对学生的测试,轻课程自身的建设,既不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又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并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一、更新课程考核理念

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改革要以学生为本,考核应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办学理念出发,把课程考核视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被视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工具。故非常重视考核过程及成绩自身的公平、合理,强调试题的客观性、标准化,忽视并缺少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认真探讨,忽视社会人才需求对课程考核的调节作用,忽视课程考核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学目的及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论证,考试越来越成为一种简单的形式。在这种考试理念下,学生往往只重视考试结果,缺乏课程学习的自觉性,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流于形式化。

课程考核不仅是一种考察学习成绩的手段,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考试如指挥棒的观念,从确认考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角度看,这是有道理的。老师、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指挥棒”作用,要真正树立人才培养的整体观念,从而认真地把课程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来思考、实施。

新的世纪,对人才有新的要求,我们要依据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律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来构建教学目标。在市场经济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更加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公关能力、处理事务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育必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要求,建立起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机制,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必须以此为目标。

二、创新课程考核思路

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课程考核的改革,应当本着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宗旨,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特色及课程自身的特性,切实把课程考核的改革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建设两方面入手,把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一)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及评估标准进行动态调查与研究,依据办学方向、专业、课程计划的变化,调整、改革课程考核的内容及方法。首先,我们要根据课程特征,引入社会考核机制,把课程的考核与社会的需要结合为一体。

(二)提倡考评综合化。当前国外高校课程考核方法皆趋向综合化,如美国,采取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能力、态度、表现、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

1.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课程总体考核的结合。学校、教师应根据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及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确立平时考核的内容、方式及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

2.基础知识与理论水平考核的综合。对一些基础学科,要根据课程特征,在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综合考核学生理论修养、理论水平。

3.课内与课外考核的综合。把课本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课内的表现与课外的表现、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的实践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三)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及课程的特点,确立课程培养目标,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体系,确立切实可行的课程考核体系。

1.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目标及学校办学目标确立课程目标,确立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课程目标是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目标体系是课程考核的基本标准体系。课程目标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凝固不变,课程目标应在动态发展的框架中建构。

2.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结合课程自身特点,确立所任课程考核目标,确立考核内容和方式。学校所制定的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及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教师应严格执行学校课程目标体系,并结合所任课程的性质、内容特征、要求等,在认真分析原来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及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确立切不可随意,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师应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试行分析报告,把课程考核的思考及体系建设作为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3.在课程考核中,把对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现代的教育评价观念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与参与,课程考核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也是对教师课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一种评估,课程考核评价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展开。此外,教师还必须把课程考核与课程自身的建设结合起来,把课程考核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改革、完善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

上一篇:建党伟业有感而发下一篇:国企绩效评价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