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2024-04-15

实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共9篇)

篇1:实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提要导游业务课程作为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是,传统考核方式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对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关键词:导游业务课程;旅游管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在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背景下,积极开展考试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可见,考试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导游业务课程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技能课,同时也是导游人员上岗前必须掌握的业务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结合导游业务课程自身特点,本着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传统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导游业务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1、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应用。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内容常常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并且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

这样的考核内容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显而易见,应用性在考核内容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不能全面体现导游业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

2、考核方式单一。

导游业务课程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即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笔试完成,教师按标准答案进行阅卷,给出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平时成绩,得出学生本课程的总评成绩。

一般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

此种考核方式单一,且没有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考核,不足以引起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内容。

3、评价方法片面。

在传统的卷面考试和实践内容考试中,教师居高临下,处于主体位置,不进行指导与帮助,使学生陷入被动应付的境地。

可以说导游业务课程考核的最终评价是由任课教师一锤定音,学生根本无法参与到考核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考核评价方法过于片面,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除此之外,这种传统考核方式的相对落后,还会带来学生作弊、厌学等方面的弊端。

二、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应在深入研究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过程考核,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以人为本,实现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的.根本改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三、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

1、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高职教育理念下,对于高职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实践为主。

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是为提高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学习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专业服务技能水平的提高上。

因此,导游业务课程的考核应坚持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原则。

2、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导游业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熟练讲解导游词,掌握导游服务过程中常见问题和特殊问题的处理策略和应变技巧,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服务,最终能够满足旅游企业对一线导游人才的需求。

本课程的考核可灵活运用笔试、面试、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进行。

3、采用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这一环节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因此,必须采用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发展性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可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评价与实践考核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方案

根据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指导思想,本着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原则,现将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表述见表1。

(表1)本课程考核内容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各部分考核内容的成绩所占比例适当。

其中,平时考核包括学生出勤情况(5%)、课堂回答问题情况(10%)及作业完成情况(15%),共占成绩比例的30%。

期末考核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两大部分。

其中,理论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试卷以主观题为主,可采用开卷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

实践能力考核采用面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礼仪知识,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其中,景点模拟讲解占总成绩的25%,应变能力占10%,礼貌礼仪占5%,实践能力部分共占成绩比例的40%。

面试阶段考核要有计划进行,首先将景点模拟讲解考核内容与考核标准公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做准备。

此阶段的考核评价是由教师与学生代表根据考核标准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能力部分的面试考核可运用竞赛形式进行,比如精心策划组织“导游之星”技能大赛。

首先组织初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负责人,各个小组成员轮流试导,由小组成员选出表现最出色成员参加决赛。

在决赛过程中,教师客观评价每一位决赛选手,并提出改进意见。

最后,由教师与学生代表共同打分,选出导游之星。

实践证明,此项考核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考核,同时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与应变能力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的期末考核内容是以河北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为具体蓝本,结合本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设置。

综上,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案是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

本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

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有利于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考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导游业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并且应本着一切从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取得显著的改革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岚.关于高职院校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3.

[2]马越.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J].中国考试(研究版),.6.

[3]唐顺全.素质教育的考核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

篇2:实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摘要】《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程序设计;考核方式;基本原则;形成性考核

1.《C++程序设计》课程的性质及地位

在软件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高职高专的软件技术专业应该重点培养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程序设计能力、Windows应用开发能力、Web应用开发能力、用户界面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与开发能力和组件开发能力。而《C++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C++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能力核心课程。

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把它建设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

我们对软件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调研,通过对企业软件人员需求了解,在课程目标定位上我们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够用为度,主要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并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全面提高学生IT职业素质修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编程习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课程内容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整合教学内容,特别强调内容要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和社会实际最新要求不断更新,并充分注重任务的选取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1)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C++程序设计》教学学时为70,理论内容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按照程序设计能力,通过一个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主线,介绍C++语言基本概念、三种基本程序结构设计、类和对象、类的继承与封装等重点内容,最后完成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综合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也可以参考实际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模拟设计,学生可以真实掌握实际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2)内容组织

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本课程共有7个典型工作任务:即问题分析、算法设计、数据类型的应用、典型数据结构设计、类和对象的应用及类的继承与封装。四个技能模块即C++语言基础、三种基本结构、类和对象、类的继承与封装。

3.以往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弊端

以往C++语言的过程考程主要包括平时成绩,上机考试,笔试三部分,上机考试和笔试一般都在期末进行,学生往往采用期末突击形式迎接考试,平时上课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处于只为了考试及格而学习,效果不理想。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加大平时的学习过程考核变得尤为重要。

4.《C++程序设计》课程新的考核方式

新的考核方式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法,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由形成性考核的各项过程成绩组成,总成绩由平时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课内任务、课外任务、实践考核、理论考试组成,其中实践考核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各部分考核比例及标准参见表1。

表1 总成绩评定表

考核项目 各部分所占考核比例 考试方式

平时出勤 10% 每次课考核一次

学习态度 10% 每次课考核一次

课堂参与 10% 每次课考核一次

课内任务 10% 每个任务考核一次

课外任务(课外作业) 10% 以试题库为主

实践考核 30% 分三个阶段进行上机考核

理论考试 20% 期末笔试

形成性考核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

(1)平时出勤标准(10分)

基本原则:满分10分,表现不好累计减分至0分,如果迟到、早退、旷课次数等违纪扣分超过总分值,则在期末总评分里酌情扣分。

具体实施:无缺席或在2%以下10分;缺席在5%以下9分;缺席在10%以下8分;缺席在15%以下7分;缺席在30%以下6分。

特殊说明:以上缺席是在请假情况下的计算,如果旷课一次扣一分,每迟到、早退两次按一次缺席处理。

(2)学习态度标准(10)

基本原则:基本分10分,能认真听老师讲课,态度积极,不睡觉,不打游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扣分项目:玩游戏一次扣1分,三次以上本项得分为0;睡觉一次扣0.5分;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如说话等一次扣0.5分。

(3)课堂参与(10分)

基本原则:基本分6分,总分为10分;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与教师一起进行同步练习,能提出个人不同想法。

加分项目:正确回答问题一次加0.2分;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加0.3分;在课堂上能起积极引导作用加0.5分,主动演示程序加0.5分。对程序提出不同的解法加0.5。

说明:加分项目加满为止。

(4)课内任务(10分)

记分方法:每次任务基本分7分,总分10分,最后成绩为每次任务的平均分。

基本原则:能够综合运用相关教学单元知识较好完成单元实践任务,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践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得7分。

加分项目:能出色完成课外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采用了最优化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次加1分;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能给带本组其他同学出色完成课外任务一次加1分;能给本组其他同学讲解算法一次加1分;对任务提出两种以下的解法加1分。

扣分项目:每次任务完成不认真,在基本分下扣1分,每个课内任务不完成1次,本次6次不完成,本项目最后为0分。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说明:加分项目加满为止。 (5)课外任务(10分)

记分方法:每次任务基本分7分,总分为10分,最后成绩为每次任务的平均分。

基本原则:能够综合运用相关教学单元知识较好完成课外拓展练习,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践。可得7分。

加分项目:能出色完成课外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采用了最优化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次加1分;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能给带本组其他同学出色完成课外任务一次加1分;对任务提出两种以下的解法加1分;

扣分项目:每次任务完成不认真,在基本分下扣1分,每个课外任务不完成1次,本次6次不完成,本项目最后为0分。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说明:加分项目加满为止。

(6)实践考核分三个阶段:即基本技能考核、编程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考核。每个阶段上机考核一次,每次10分,总计30分。

(7)理论考核占20分,按学习情境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考核,形式为笔试,闭卷,在期末进行考核。

本考核方式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及可行性、可操作性,从而能够更全面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实践性教学是《C++程序设计》课程的特色与亮点: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主线,强化技能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问题,希望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以点燃学生对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学习热情,能够养成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具有一定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振华.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析[J].华北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6(4):51-53.

[2]伍晓榕.《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02.

[3]顾勋梅.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08.

[4]王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2.

[5]杜卿,陈天.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11.

作者简介:

李玉梅(1971―),女,吉林公主岭人,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开发。

篇3:实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关键词:高职,标志与VI设计,考核方式

1 传统《标志与VI设计制作与实训》考核方式

1.1 传统卷面考核方式。

卷面考核方式作为最基本的考核方式也是开展最为广泛的考核方式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状况, 但对于《标志与VI设计制作与实训》这门以理论知识为辅助, 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并不十分的适用。

1.2 2006年开始对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调整, 采用平时实践作品和卷面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具体的分值比例为:平时作品15%+平时表现以及出勤情况15%+卷面考试70%。卷面考试主要是指技能操作 (在90分钟之内独立完成某企业标志设计作品) 。这种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在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中运用非常广泛。但因在考评中实践所占比重太少, 而且本门专业课程大部分的实践内容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 因此也不能很好的反应学生真实的实践能力。

1.3 2008年开始我们开始采用在课程结束时上交综合实训作品的考核方式。

具体方案是课程临近尾声的时候,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教师向学生布置的标志设计题目和VI设计题目来完成综合实训作品, 教师根据作品的质量来给予评分。评分标准为平时出勤30%+综合实训作品70%。

自2006年以来实施的这两种考核方式是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最普遍的考核方式。这两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效果、实践操作能力基本上起到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作用。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必如:

1.3.1 主要是针对每名学生自身标志VI设计能力的考核, 没有涉及到团队能力等针对素质目标的考核。

1.3.2 考核的主体只有教师一个人, 考核主体过于单一, 考核往往不能足够的准确, 而最为被考核对象的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1.3.3 考核的内容与实际的职业能力联系不够紧, 考核结果较好的学生并不能一定能够很好的在毕业之后适应工作岗位。

1.3.4 本门课程的综合设计作品所需时间很长, 一套完整的VI手册

从调研到设计实施往往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 学生在90分钟内完成的设计作品并不能真正如实的反应学生的的实际水平。

2《标志与VI设计制作与实训》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

2.1 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根据本门课程着重于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 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把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既重点考核学生在标志与VI设计中对相关理论设计知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 还要考核学生进行市场调研、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等素质要求。

2.2 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

过程考核要求老师把每一个知识点分解到每一个设计项目的训练中, 对学生在每个设计项目中的学习设计态度、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设计能力等进行考核评价, 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的每一个设计项目的实践过程。最终考核主要指课程结接近尾声时检查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 考核学生综合能力是否达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要求。

2.3 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在过程考核中教师应该及时将考核情况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自身的长处和短处, 对学生既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也可帮助其查找不足的原因, 更好地促进学习本门课程相关知识, 并且还能调动学生参与考核的积极性。于此同时, 老师也可以根据过程考核中每个项目的具体情况, 总结出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实施中的不足,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项目实施内容等,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2.4 学生参与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标志VI设计制作与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中, 不断强化了团队合作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考核也应该是教师、学生、团队小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如团队小组中的评价应该采取组长评分、组员之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保证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对于最后课程成绩的认可度, 保证成绩的公平性。如有可能要求相关企业专家进行企业专家评价环节。

2.5 向学生提供具体的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方式如果想要足够的客观和准确就必须将考核标志细化, 而《标志VI设计制作与实训》这门核心课程涉及专业知识范围非常广, 实践环节多, 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首先要对进行考核的教学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 包括标志设计企业的选择、数量、标志设计的类型、标志设计的进度时间等, 其次教师要将整个考核标准具体细化, 便于考核能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3《标志与VI设计制作与实训》具体考核实施方案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标志与VI设计制作与实训》在实训环节将学生强弱搭配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约四人, 组长一名, 组长可以起到设计团队带头人的作用, 成员担任设计师, 以教师提供的企业、组织、网络媒体公开的标志和VI竞标项目作为教学的真实设计项目, 合理分工, 从"设计提案-市场调研-团队设计构思-团队设计实施-改进完善-定稿-印刷"全程仿真教学。

根据本门核心课程强调实训强调团队合作的教学特点, 本课程的考核具体实施表现为:小组团队合作设计项目的评定占70% (团队完成设计项目40%+小组成员课堂表现20%+小组成员互评10%) +个人针对标志设计和VI设计的能力操作占30%。

3.1 基于小组合作的考核评定

根据每个小组对老是下发的设计项目中的每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进行考核。包括:团队完成项目的制作、个人课堂表现、组员测评;

3.2 小组完成每一个项目的设计视为一个过程性考核。

本课程共分为两个大的单元包括15个小单元的设计任务, 分别为标志设计、VI设计 (标准字体、色彩、组合规范、象征图形、吉祥物、办公用品、公关礼品、环境识别、服装) 。如学习"办公用品类"任务的开发时, 教师根据设计项目的要求, 对团队小组完成的信纸、档案盒、文件夹、光盘等物品的设计构思、创意、进度、效果等进行考核评分。

3.3 小组成员之间测评包括两部分。

一是组长评分。组长作为一个设计团队小组的带头人, 在项目的实施中, 起着分配任务、组织监督等作用, 对组员的设计水平、设计完成情况最清楚, 组长的评分可督促不积极的学生参与到团队的设计任务中来, 并且每名小组成员的表现影响着小组的总得分。二是组员互评。团队的每一位成员, 针对其他小组成员参与设计的态度、设计讨论交流能力等情况给予评分。小组成员互相评分可以激励每一名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 同时制约在团队中不积极参与的学生。

3.4 基于个人能力的考核

主要采取课程临近结束时教师规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标志设计题目完成标志的综合设计。考察学生对标志与VI设计的创意构思、草图绘制、电脑正稿制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篇4:“毛概”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是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近几年我校除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外,还对传统的考核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目前在该课程的考核上依然是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其能力的考核,这既不利于《概论》课教学的目的的实现,也不利于“概论”课内容真正进入头脑。基于此,课题组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高校思政课考核实际,提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的基本思路及具体方案,以期为我校创新素质教育的改革提供方法的借鉴指导。

1.我校《概论》课考核改革现状

这几年,我校本着教考一体的精神,在《概论》课考核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逐步形成了多种考核方法相互配合的新型考试、考核模式。

1.1在考核方式上,引入过程性考核

尽管考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但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反过来对教学的实施和教学效果也会产生影响,好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能力养成会产生积极引导作用。以往的课程考核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对思想政治的知行合一和实践性不能很全面地体现,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制订了一套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的结构性考核指标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知识与能力,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平时考核主要由考勤、案例讨论、平时作业、新闻播报及笔记五部分组成,占该课程总成绩的40%;期末考核采取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对《概论》课程的全面掌握能力。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等5种类型,满分为100分,按实际成绩的60%计入本课程综合成绩,具体考试时间由学校统一安排。其中,平时成绩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1.2在考试方式上,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变为开卷考试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都采用闭卷考试的模式,它虽然有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但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种“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只要强记能力突出,有时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却难以得到好成绩。为此,我校将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方式变为开卷考试,这一改革,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吸引到了平时的课堂学习之中,促使其提高听课注意力,而且通过实践环节,在某些知识点上深化课堂所学,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概论》课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通过上述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现行的考评体系依然存在相对滞后现象,存在着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种种情况,具体表现在:

第一,考核内容、标准同一。

我校“概论”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采用的是同一个评判标准,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化因素,无法真实有效地考核学生。文理科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有较多不同,他们在出勤和课堂表现等方面也有较多差异。据大多数老师反映,文科类的学生课堂纪律好,学习自觉性较强,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但是课堂的活跃度不高;理工类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课堂纪律不够好,迟到、早退现象较多,但是思想比较活跃,求知欲强;艺术生课堂纪律较差,迟到、早退现象比较普遍,很多老师甚至不愿意给艺术生上课。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其实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包括考试考核环节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脱离实际问题。另外,同一的考核标准弱化了教师教学的差异化意识,助推了思政课教学的同质化,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第二,重“课堂”轻“课外”。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核心课程,《概论》课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必要环节,前者重在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后者侧于所学知识的课外亲身体验,全面的考核应该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考核两个方面。但是,目前我校《概论》课的考核只包括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考核,没有把课外实践考核纳入考评体系当中,这主要是由于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实现常态化造成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及其考核的不到位,必然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对教学目标的全面考核。

第三,期末考试试卷同一。

我校思政课除了思修,基本采用的是全校统考的模式进行,即所有的本科或专科学生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份试卷考试,然后根据统一标准答案给分。这种考试方法貌似公平,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因为它忽略了文理(背景)等学科类学生人文素质基础的差异。起点不同,要求结果相同,在教学实践中必然会产生问题。首先,造成很多学生考试不及格的现象。以我校为例,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概论》期末统考中,班级学生不及格率达到30%以上的均为艺术类和理工类的班级,文科类一个班只有一两个同学不及格。这说明该门课程的试卷命题是不科学的。统一考试模式不仅会挫伤理工类、艺术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而且还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思政类课程的反感情绪,迟到、逃课、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愈发突出。

第四,重知识,轻能力。

我校《概论》课程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并规定平时成绩不及格的同学总评成绩也不及格,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看笔记”的侥幸取胜心理,但是由于平时成绩比例较低,不能很好地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考核,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来说,学习依然是被动的、无趣的。

为了取得高分,有的学生更愿意在试卷上填写“正确答案”而不是真实感受,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严重地损害了思政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造成了学生的双重人格。

3.“概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3.1在成绩评定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创新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

《概论》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因此,《概论》课考核应注重学生的能力评价以及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对于我校而言,应将平时成绩由原来的40%提高到70%,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学生树立脚踏实地的学习风气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平时成绩评定的方式方法上要有所创新,考核的时候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文、理、艺术学生人文素质的差异。比如,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多选取与教学相关的案例,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对于理科生,教师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生,应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3.2在考试内容方面,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考

文课、理科及艺术生其学习兴趣、理论基础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如果采用同样的考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考试内容应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需求的差异性而设置考试内容,不一样的专业不一样的考题,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答题。试卷类型可以分为文科卷、理科卷、艺体卷三个类别。文科类试卷侧重原理、概念基本知识的考核,思维开放,注重拓展,主要挖掘学生能力。理科类试卷注重文化底蕴的考查,通过事例进行辩证,用自己的立场、方法回答问题。艺体类试卷结合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考试内容更加故事化,结合背景材料作答;另外,在考试内容上,应相对减少客观题的分值,加大主观分析题的比例与分数,把社会上的典型事例和国际上的最新时事加入到考试内容中,综合考查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在考试形式方面,增加实践考核的内容

篇5:实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以《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为例加以分析

按高职院校专业考试改革方案建设原则,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将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依据,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采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努力实现多元化的能力考核方式,真正实践高职院校“厚基础、重应用”的办学宗旨.

作 者:陈凌白 石莹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抚顺,113122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英文刊名: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年,卷(期):2009“”(24)分类号:G71关键词:金融课程 考核方式 改革探索

篇6:实训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民航乘务服务》实训课程考核探讨

<民航乘务服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成为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就<民航乘务服务>实训技能考核的.必要性、考核的组织、考核的具体实施、效果评价与不足之处展开相关探讨.

作 者:王妍 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03刊 名: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IVIL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年,卷(期):20(6)分类号:V2关键词:空中乘务专业 《民航乘务服务》课程 客舱模拟实训

篇7:考核方式改革成效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和培养目标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二是强调课程体系的针对性,课程设置从职业岗位群需要出发:三是突出实践环节教学,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要求。因此,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就要从考核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制定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制度。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因此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建立了“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考核模式。

过去的考核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考试内容重理论,轻应用。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记忆性成份所占比重较大。这样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强调学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应用性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考核方式单一,评价方法片面;缺乏考试的反馈机制。由于考试是期末一次性终结考试,学生考试结束,就意味着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反馈与交流。这样的考试模式有可能将学生引向一种僵化、死板的学习轨道。

为了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导向作用,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我系机电一体化专业考试方法突破原有的模式,采取多样化的考试、考核方法,针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到考试不仅要检测知识点,更要检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参与程度等,不同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以及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而采用不同考核方式,或综合应用几种不同的方式,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树立注重岗位能力测试的考试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促使我们必须构建适应高职教育的考试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充分认识到考试不仅仅是核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考试还要检测到不同个性学生的素质发展水平。建立突出职教特色的考核模式

高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线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考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显示功能、反馈功能和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建立了“考试形式与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模式。

(1)注重平时成绩。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生的期末学习压力,推行平时考核制度,即学生的平时成绩可占到总评成绩的30%~40%(课堂练习、互动、小测验、作业、学习表现等)。这种办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激励学生将功夫用在平时,而不是期末突击,有利于学风建设。

(2)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形式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动手操作、模拟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综合成绩考虑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平时成绩,使得考核方式多元化。这样更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3)注重反馈机制

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通过考试成绩分析,可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从而发挥考试的预测及诊断功能。教师要将考试成绩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使教师和学生从中受益。

自从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考试方法突破原有的模式,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包括课堂提问、作业、期中笔试、期末笔试、口试与实操结合的考核模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

篇8:数控技术实训课程的考核改革

数控专业是一门要求学生有着过硬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 只有这样才能够胜任就业岗位。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针对这一专业的学生教学进行系统化建设, 不仅如此, 最关键的是要使得学生能够在最标准、最完善的考核系统下进行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 同时所学内容才能够与实际岗位需求更加吻合, 这样学校才能够保证学生学习质量, 使学生得到全面系统培养。

1 专业实训考核现状

数控技术在我国的总体发展时间还十分短暂, 针对这一专业的实训教学所能够参照的唯一文件就是高职教学大纲, 并且要依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通常情况下的考核模式, 都是在教学模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并在课堂上辅助性应用模拟考核的形式进行测评, 在以上两项环节基础上进行最后的职业技能鉴定。在这种实训模式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要遵循教学计划的要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能够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现状, 不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的教学任务规划, 在学生没有充分消化教学内容情况下, 强行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1]。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非但不能够对知识或技能进行充分了解, 并且还将累积大量的学习问题, 对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总体来讲, 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的,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不可能以千篇一律的状态对专业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 所以在专业实训过程中, 需要教师或者学校在制定教学任务或者教学方案时能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进行差异化教学, 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2 总体对实训考核改革的规划

2.1 实训总体改革思想

在具体改革过程中, 需要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 并参照其他专业的整体培养目标,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针对实训进行教学大纲方面的整体规划, 并针对实训教学全面构建起模块, 以模块为基础进行教学任务的实施[2]。在具体考核过程中, 需要着重针对两方面进行考核, 其中之一是针对课程的考核, 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实训过程进行严格考核, 在这种考核制度的推动下, 学生才能够认真对待实训过程中的每一环节, 实训教学才能够取得成效,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优化, 数控技术才能够被学生娴熟的掌握, 学校才能够培养出数控技术过硬的人才。

2.2 实训总体改革的标准

数控技术总体来讲包括数控车工, 还有中心操作工, 针对学生具体实训过程中, 将技能等级分为三个标准, 中级工以及高级工, 同时还有技师。在这种标准的要求下, 学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 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等级标准建立起不同规格的教学模块。总体来讲可以将教学模块分为两个等级, 基础模块为初级, 扩展模块为高级。针对每一个等级的技能考核, 都需要针对这两项模块进行, 总体考核不仅有结课考核, 关键考核内容是过程考核, 在针对不同模块进行过程考核时, 需要针对不同环节及工序步骤的重要程度来确定不同的考核分值, 并依据学生具体表现来确定最终过程考核的得分[3]。在进行结课考核过程中, 利用百分制的形式确定最终的成绩, 在基础模块的过程考核中, 中级工得分占总得分的比例为50%, 高级工得分占总成绩的40%, 技师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30%。在扩展模块的过程考核中, 中级工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10%, 高级工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10%, 技师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10%, 技师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20%。在结课总得分上, 中级工占总得分比例为40%, 高级工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50%, 技师得分占总得分比例为50%。

在实训教学中, 完成基础模块教学是一个前提条件,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扩展模块教学, 在模块教学完成过程中进行及时跟进的考核, 只有考核结果达标后, 才能够进行下一模块的学习。在扩展训练阶段, 针对上一阶段内容进行考核, 在成绩评定过程中针对学生随时学习阶段的调整。从根本上看实训总体分为三方面内容:

首先是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以相关职业标准作为理论基础, 并且参照教学模块, 在这两项内容基础上确定最终的考核内容, 并随时对考核题库进行调整, 在这种情况下, 考核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

其次是评定标准, 这种评定针对学生多个方面, 并针对每一方面制定出具体的量化标准, 从而将学生真实状况, 客观反映出来。

最后是考核方式, 过程考核的具体方式需要参照模块内容, 将教与考进行分离处理, 分别派遣不同的部门进行教与考相关方案制定, 以及考核方式确定, 在这种情况下, 才能够使得教学以及考核都能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从而使两者在相互促进中进入良性循环。

3 结语

数控技术是一项需要很强操作能力的技术, 面对学生操作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 学校需要针对实训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有针对性学习过程中, 逐渐形成过硬的数控技术实践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被人才市场快速吸收。

摘要:数控技术在现代化企业生产中已经逐渐成为一项重点使用技术, 随着这种市场潮流, 各大高职院校也开始针对这门技术开展教学课程的设置, 在这种情况下, 针对这一专业的课程教学, 以及教学评价指标就成了衡量教学质量及学生素质的关键元素。本文通过对数控技术系统了解以及对这一专业教学状况的全面研究, 为提升这一专业学生实践素质, 对学生考核系统改革进行了全面探讨, 并给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学,数控专业,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谭斌, 张翔宇, 董青云.浅析数控技术实训课程的考核改革[J].电子制作, 2013, 2 (05) :13-15.

[2]施云霞.高职数控技术实训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 (01) :12-14.

篇9:浅谈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考核模式主要以检测学生课程学习书面考试成绩为目的,存在不少问题。这种以评定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突出地表现为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对学生的测试,轻课程自身的建设,既不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又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并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一、更新课程考核理念

高等学校课程考核改革要以学生为本,考核应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的办学理念出发,把课程考核视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被视为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工具。故非常重视考核过程及成绩自身的公平、合理,强调试题的客观性、标准化,忽视并缺少对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的认真探讨,忽视社会人才需求对课程考核的调节作用,忽视课程考核的内容、形式与课程教学目的及其要求是否一致的论证,考试越来越成为一种简单的形式。在这种考试理念下,学生往往只重视考试结果,缺乏课程学习的自觉性,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流于形式化。

课程考核不仅是一种考察学习成绩的手段,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考试如指挥棒的观念,从确认考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的角度看,这是有道理的。老师、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课程考核在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指挥棒”作用,要真正树立人才培养的整体观念,从而认真地把课程考核作为人才培养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来思考、实施。

新的世纪,对人才有新的要求,我们要依据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规律和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来构建教学目标。在市场经济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更加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公关能力、处理事务能力、危机处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教育必须适应新世纪的人才要求,建立起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机制,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必须以此为目标。

二、创新课程考核思路

作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课程考核的改革,应当本着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宗旨,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特色及课程自身的特性,切实把课程考核的改革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建设两方面入手,把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起来。

(一)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及评估标准进行动态调查与研究,依据办学方向、专业、课程计划的变化,调整、改革课程考核的内容及方法。首先,我们要根据课程特征,引入社会考核机制,把课程的考核与社会的需要结合为一体。

(二)提倡考评综合化。当前国外高校课程考核方法皆趋向综合化,如美国,采取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学习能力、态度、表现、方法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

1.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课程总体考核的结合。学校、教师应根据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及课程培养目标和要求,确立平时考核的内容、方式及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

2.基础知识与理论水平考核的综合。对一些基础学科,要根据课程特征,在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综合考核学生理论修养、理论水平。

3.课内与课外考核的综合。把课本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课内的表现与课外的表现、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的实践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核。

(三)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及课程的特点,确立课程培养目标,确立科学的课程目标体系,确立切实可行的课程考核体系。

1.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发展目标及学校办学目标确立课程目标,确立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课程目标是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目标体系是课程考核的基本标准体系。课程目标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能凝固不变,课程目标应在动态发展的框架中建构。

2.教师根据学校课程考核目标和方向,结合课程自身特点,确立所任课程考核目标,确立考核内容和方式。学校所制定的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及对学生学习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教师应严格执行学校课程目标体系,并结合所任课程的性质、内容特征、要求等,在认真分析原来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目标及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确立切不可随意,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教师应有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试行分析报告,把课程考核的思考及体系建设作为课程教学及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3.在课程考核中,把对学生的评价与教师的发展结合起来。现代的教育评价观念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与参与,课程考核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也是对教师课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一种评估,课程考核评价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展开。此外,教师还必须把课程考核与课程自身的建设结合起来,把课程考核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改革、完善课程考核的内容与形式。

上一篇:听领导讲话心得体会下一篇:人狗情结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