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2024-05-17

初中历史学科问题(精选10篇)

篇1: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随笔——历史学科 蚌埠第一实验学校 陈光进

历史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事件是既成事实,且已有定论,现在所用的课本中, 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所述的史实,往往忽略了纷繁的历史事件对其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究竟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注意渗透对创新人格的培养,既要创新,又要抓基础,毕竟要进行中考。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传统教学,又要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

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民主平等的天地”、“没有学生不可以提的问题”等观念。如果教师以“师者”自居,高高在上,一味追求单一化、公式化、标准化,这样教师不当的目标观、质量观、方法观将对一个班的学风产生巨大的影响,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就会被压制,创新灵感被扼杀。平时多鼓励学生大胆陈述已见,正确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倡导认识多元化。教师在精心营造有利于滋养创新个性的空间同时,要给予学生发表已见的机遇,使学生有积极主动发展的时间。创造安全自由时空,使创新之花在适宜的土壤中成长。

我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问题激疑、复习导入、巧设悬念、故事感染、新奇引趣、音像图示等各种方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动机,营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情境,则是启迪创造思维,培养创新人格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鼓励创新,提倡不同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要经常开展讨论或辩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抒发自己的感受,发展鲜明的自我个性。例如教学《戊戌变法》一课中,“为什么要迫切进行变法呢?”可先进行多媒体演示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一个开放性问题:“甲午战争后,中国缺什么?” 通过讨论、争论形成共识:甲午战争后,显示出中国文化教育科技国防等方面的薄弱,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图强,实属国家当务之急。历史课堂教学中若能经常形成辩论、探讨气氛,学生从敢“破”敢“立”,到善“破”善“立”,其创新型人格将组织着个体对环境的习惯反应,将持续影响其对事物的态度。例如在教学《洋务运动》中,组成两大小组,正反两方,进行辨论,课前查找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在课堂中围绕问题,畅所言,抒发自己的感受,也从中体会到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变化和对中国历史的变化。教育论文

部分课内课完全转变为探究课,全部由学生主持,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形成技能,展示个性,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教学创新。开展历史课外活动,是落实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活泼发展的有效措施。让学生感受新中国的逐步强大,与外交事业的发展紧紧相连,更珍惜今天的不易。

篇2: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2.过程目标方法

①结合本课的图片,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揭示人类的起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知世界。

②通过卡通问答、课中题及畅想天地,要求学生在课后试着打制一些石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3.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学生讲述后,教师再问:在这些说法中,你最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又问:科学家是根据什么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看《从猿到人演化示意图》,并说明从左至右分别是古猿、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现代人。教师提问:我们是怎样知道人类进化的过程的呢?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卡通问答,说明主要是根据对考古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进行考察和研究才知道的。这些实物资料包括古猿和古人类骨骼化石等。

教师提问:根据对考古资料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起源做了怎样的解释呢?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多媒体播放录像《人类的起源》,同时教师提出下面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边思考: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什么标志着古猿演变成了真正的人?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如下答案供学生参考: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中华书局版 ①首先是劳动促使了古猿的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手脚分工解放了上肢,能更好地满足劳动的需要。

②制造工具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创举,动物会不会制造工具?不会。所以,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此说,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教师提问:据科学家考证地球上最早出现人类大约是在什么时候?学生答出至少在300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讲解: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考古发掘证明,中国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请同学们看书,看看我国境内有哪些重要的远古人类遗址。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找出元谋人、北京人的位置。 教师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远古人类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辽宁,南及云南,西至陕西,东到安徽,遍布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个县市,其中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多。说明我国远古人类遗址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远古人类遗址数量多,在我国20多个地方发现有三四百处遗址,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教师提问:谁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教师讲解: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活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篇章,因此中国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170万年前。究竟元谋人已经开始从事哪些活动了呢?今天的人们是怎么知道的?多媒体显示《元谋人遗址图》,教师讲解: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用火。科学家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石器、灰烬。可惜考古资料有限,我们对他们的活动还所知不多。能比较全面地反映远古人类的生活的是北京人遗址。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全图)及两个提问:北京人遗址是在哪里发掘的?距今约多少万年?要求学生在课本上找到答案。

3.北京人

①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生活的环境。

②请一个同学上台做模特,下面的同学对照投影仪上的北京人站立像及复原头像,比较北京人的外貌特征与现代人有哪些不同。

③展示仿制的石器、木棒,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用途。

教师作一小结,强调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火也是当时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使用对人类的进化意义十分重大。然后说明:在发掘北京人洞穴时,考古学者又意外发现了山顶洞人遗址。

4.山顶洞人

多媒体显示《中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山顶洞人复原胸像》。

教师提问: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距今约300前。)经过几十万年的发展,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呢?

多媒体显示《北京人复原胸像》、《山顶洞人复原胸像》和《山顶洞人磨制的骨针》、《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图。

教师提问:人们是如何得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和钻孔的技术?

学生得出如下结论:骨针、装饰品的发掘。骨针是用来缝制衣服的,这说明山顶洞人已有了羞耻之心;装饰品的发掘说明人类还有了原始的爱美意识、审美意识。这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也说明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了美。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这进一步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所以,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大大进步了,虽然这个进步还很缓慢。

五、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提示:①体质特征不同。②北京人能制造工具。③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还有了简单的语言。④北京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食物。

2.讲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提示: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能直立行走,上肢与现代人相似,头部还保留一些猿的特征。如前额向后倾斜,眉骨粗大突出,鼻子扁平,嘴巴前伸。古猿从森林到林间草地生活,遇到猛兽时就会拾起现成的树枝、石块进行抵抗和回击,用树枝和石块打下树上的果实或挖掘地下的块茎、块根。他们被迫在平地上采取直立行走的姿势,上肢得到解放。随着劳动的增多,手臂、手指更加灵活发达,于是也能进——步从事更复杂的劳动,上肢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手劳动越多,进化越快。

3.你能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

提示:可以从北京人生活的自然环境、他们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使用天然火、猎取动物、采集植物、共同分享食物等方面来想像并描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探讨人类的起源问题入手,初步了解了我们的远古祖先。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人类的哪些早期文明?

学生得出如下结论:人类的出现是文明的开始。早期文明包括制造工具、原始的采集、狩猎活动、群居生活和使用火(天然火、人工取火)、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等。

教师进一步说明:人类起始阶段文明的出现是我们的远古祖先与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的结果。没有我们的远古祖先的艰难奋斗历程,就永远不会有今天的现代文明。因此我们应该发扬祖先的这种积极探索、勇于奋斗的精神,为人类的明天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文明。

七、作业布置:同步指导第2页(课堂针对训练)

篇3: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1) 这种课知识面太宽太深, 教学时不好把握。面对学生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再也没有了政治、军事、经济史内容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 让我们去解释一些相当专业的问题又有点勉为其难, 比如书法、绘画等。加上要在短短的40分钟把一个王朝或几千年的一段时期的文化讲清楚不容易, 所以很多老师都是“蜻蜓点水”即过。结果学生越是历史文化课的内容越不爱学, 因为老师讲的书上都有。

(2) 以往历史教材体裁编写欠合理, 政治军事史、经济史比例偏重, 文化艺术史不但所占比例较轻, 还往往视为“选学章节”, 讲不讲亦可。

(3) 许多老师自身在读书生涯中所受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本来就少, 文化素养和艺术知识的缺乏使他们每次碰到上历史文化课, 总觉得束手无策。

(4) 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教学法显然捉襟见肘。要讲好一节文化课, 更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 并具备充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但许多学校却很缺乏所必需的展示材料 (如音乐、绘画作品、典型的文学作品片段) 以及教学资源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如计算机、投影仪一类) 。这是制约讲授中实施具体可行性操作的重要因素。

怎样才能使历史文化课大放光彩呢?我总结了几点上文化课的新方法。

1. 文化课是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的极好载体

如果教师按目录一讲到底, 学生不会有什么感觉。所以要拓展教材, 不妨设些专题讲座。比如讲到明清建筑这一内容时, 我用《老北京建筑》为专题给学生上了一课, 以故宫为中心, 添加了北京民居———胡同的介绍, 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2. 创造和利用模型, 创设物具情境

在历史文化课教学中, 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 还包括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通过组织学生制作或我自己购买等形式收集部分模型, 如桥梁、泥字模、京剧脸谱等。在上课时, 我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型, 一边配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学生都能聚精会神地听讲和观察, 且印象深刻, 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还动员学生注意搜集身边、家乡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新发掘的合浦汉墓, 参观了解北海老街的历史并举办学生的摄影作品展,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文物应从自己开始, 从身边开始。

3. 利用影视资料, 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在历史课中利用幻灯、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 使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在《中国古代史》戏曲文化教学中, 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例如在教元曲之“窦娥冤和关汉卿”时, 我借来京剧音配像《窦娥冤》, 并给学生放映了“刑场”一折。这一尝试不仅实现了对本时期本课的内容的教学要求, 而且还为学生以后欣赏和理解京剧打下基础。

4. 创设现场, 模拟角色

上文化课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表演历史人物角色, 模拟再现过去历史的片断,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关于孔子这一内容时, 我指导学生创设现场模拟角色情境, 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及其著名弟子子路等人, 并模仿其语气进行对话交流, 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5. 对诗词的处理

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课上讲述古诗词应有别于语文课, 其侧重点应放在介绍诗人的生平及诗词反映的时代的历史背景上。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词的内涵和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讲到初唐的诗歌时, 我以李白为例, 一边讲述他的生平的各重要阶段, 一边向学生展示他各不同时期的作品, 从而使学生了解李白浪漫主义情怀的来源背景及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学生们学得饶有兴趣, 都说第一次对李白的作品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

6. 共享互联网

互联网上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只要搜索到这些网站的网址, 就可以访问、利用它们。为了方便学生们查找资料, 我还在学校的校园网站开设了一个平台, 先把网上的资料搜集、下载下来, 再重新分门别类地进行编辑, 并设置搜索引擎方便学生搜索资料, 这比他们自己在互联网里搜索查找容易多了, 重要的是还节省了学生们宝贵的时间。

篇4:浅谈初中生历史学科问题意识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 问题意识 学习能力 学习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11

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指出在教学上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学生没有疑问、没有思考,教师就没有必要去开导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质疑,让他们有问题意识,然后才去施教。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问题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和思维的火花,获得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传统教学教师是主体,一言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发问少,大都是没有问题,也不敢提问。这使得课堂活力不足,效果不佳。只有学生有学习兴趣,有主动获知的渴望,我们的教学才能有质量。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大力开展,我们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放手,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一些知识,产生一些思考。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常常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比如在《西周的分封》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思考一些问题,或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问题供学生探讨。比如:商朝为什么灭亡?(有人说,红颜祸水,将商朝灭亡的责任归咎到纣王宠爱的妲己身上,你怎么看?理由是什么?)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分几点?分封制有什么作用?从商朝灭亡和西周灭亡中可以得出什么启示?当然,这些问题是笔者引导学生之后才得出的,这归功于笔者开学初的指导以及努力构建和谐课堂的推动。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坚持微笑教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非常简单的问题,笔者都予以肯定,并适时加以引导,指导他们将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体意识,能说会问,会去评判和解答,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也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可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将课堂交给学生,需要我们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没有思想压力,就能勇于思考,敢于提问,也在质疑问难和问题的解决中获得学习乐趣与效果。

二、重视问题情境创设,让学生会问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学生用心阅读,努力自学,很多内容都是自己能够吸收和消化的。但是我们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创设丰富而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专注,学得有效。

1.善于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手段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够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因此,我们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更有价值的问题,增强历史思维的深度,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比如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教学中,笔者先播放一段《甲午风云》的电影,学生在观看中就能清楚认识到清政府海军力量与日本海军对比上的不足,也能看到抗战将士的英勇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这样,学生能够客观而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这场战争,也能提出有较高质量和深度的问题。

2.创设密切联系生活的情境

历史学习不止是识记一些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分析意义与影响,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运用需要鲜活的事例。比如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事件,中越的南海争端,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也有一定的看法。因此,我们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就可以让学生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思考。这样,他们能将抽象的知识寓于现实生活之中,有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如《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笔者从最近的艺人房祖名等人吸毒事件入手,让学生谈谈吸毒的危害,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英国侵略者的险恶用心,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勇毅做出正确的评判,并且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当然,这里学生会提出问题:吸毒有害,为什么这些人还要吸毒?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有什么影响?面对圆明园残迹图片,我们有什么想法?现在有人主张重新修复圆明园,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就这样将历史问题引入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提高他们提问的能力。

另外,历史内容是前后联系的,我们要注意对比情境的创设。比如我们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能够生出较多的问题,可让学生从历史图片、地图的对比中发现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只要我们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中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获得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就是成功的历史教学。

篇5:初中历史学科工作总结

邵国祖

我们历史组总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计划,认真执行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同时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学习,努力进取。还要发扬教学民主,使学有所得,教有所长;更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师与教学共同成长。

一、备课与听课

①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注重处理教材的能力的使用及提高;②重视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及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三维目标,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导课及学生活动,创新是我们的追求。

④每人听课人不少于16节,积极参加评课。

二、上课与交流

①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生活情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如临其境。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②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堂训练,精心准备题目,大胆原创,尤其是材料解析题。

③面对全体学生。初中的孩子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引导孩子走上健康成长之路。

三、教研与比赛

①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做好学习笔记。

②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积极组织同年级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或突破重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各年级集体备课15-20节。(集体备课的具体内容待各年级安排后再作表上报)

③围绕校教学教坛新手教学活动,历史教研组支持樊续乾老师积极参与,组织了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从备课到听课,再到评课,认认真真。

④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市级的教学比赛活动,锻炼,增识,多学习,为校增光。邵国祖老师、周鹏老师获得市级三等奖。

⑤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组长邵国祖主持的一项课题已经在省上立项。

⑥参加国培,完成作业,有所学,有所得。

四、段考备考

积极参加省市教研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进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展望未来,我们初中历史组全体同仁信心百倍,为我校历史教育教学发展将同心同德,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

初中历史组

篇6:初中历史学科新授课教学环节

一、学案自学

二、互助探究

三、精讲点拨

四、检测提升

初中历史学科复习课教学环节:

一、明示要点

二、细化梳理

三、精讲提升

四、达标检测

初中历史学科讲评课教学环节

一、自改互助

二、引领点拨

篇7: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

后卫中学: 李世伟、伏六顺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学习能力,服务于中考,现就我校历史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一、分析现状与问题(根据期中考试情况)

1、成效方面

(1)主干知识掌握较好,反映了学生对重点知识能认真学习。例如商鞅变法、唐朝的文学与艺术、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的三大不平等条约、《天朝田亩制度》、武昌起义、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七七事变、新中国的成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文献、《共产党宣言》等等题目,得分率均在80%以上,有的高达95.33%。

(2)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采取直选法和排除法来进行解题操作;学生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大部分学生能认真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任务。(3)学生的知识视野比较开阔,能关心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因而答案既多种多样又十分准确。如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写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部分学生一口气就写出了十多项,如“电视、电脑、微波炉、电冰箱、录象机、收音机、数码相机、DVD、核能、上网”等;甚至还能说出其他相关的正确答案,如“转基因食品、航天飞机、卫星预测天气”等。

(4)历史学科能力逐步提高。从试题的得分率可以看出,学生在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能力均有相当大的潜力。

2、不足之处

考试所反映出来的不足之处,大部分属于较普遍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认真。两种情况最明显,一是“张冠李戴”,如第三大题的第2小题要求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部分学生却回答火车、轮船、汽车、电灯、电话等“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二是个别学生在解答“选择题”时,却采用答“判断题”的方式(打“√”或打“×”)马虎应付或在答案中全写同一个字母,甚至留空不答。

(2)重点知识还没有掌握到位。如对“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1

“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三大改造的名称及历史意义”、“华盛顿会议所签订的条约”等内容的掌握就不准确和全面。

(3)学科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能力、材料的阅读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特别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时间比较紧张和掌握的知识不全,部分试题还来不及完成,甚至成为空白卷。

二、困惑与思考

1、专业教师的缺乏是制约历史成绩提高的瓶颈。在所有乡镇学校甚至包括大街学校,历史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因为专业知识识的缺乏和大课教学需要大量精力而导致精力不济,对历史教学显得力不从心。

2、只重视大科忽视小科是历史成绩提高的掣肘。片面认为,大科分值在中考中所占比例大,小科分值少,所以对代历史等小科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做法,等中考考试范围下来才开始复习。因为功夫没有下在平时,所以考试成绩不理想。

3、片面追求“精英教育”是导致学校两极分化的祸首。目前为了追求一类线人数,采取“抓小放大”的与教育方针完全背离的做法,只注重培养优生,放弃了对差生辅导和教育,导致两极分化,出现大面积“学困生”。

三、策略与突破

(一)解决问题的策略

1、教学中以课本为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考试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前提。在教学中一定要以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为前提,同时要注意历史事件的纵向联系,在平时的讲课和练习中勤于思考教材,把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类似事件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要把历史上的分期强调清楚。

2、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针对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教会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切不可把知识教死,学死。

3、要向新课标靠拢。教师要积极研究新课标,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在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有意识的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就历史事件和人物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正确的认识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符合中考的命题思路,适应中考的发展方向。

4、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时政热点,要把历史与现实,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这套中考试卷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绝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再现和复述,而是和现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的历史教学必须和现实紧紧联系起来,在感受历史事件和历史氛围时,找准和现实的切入点,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理论联系实际,在历史中比较现实,在现实中学习历史,从而将较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历史学习变得较为轻松活泼,贴近生活。

5、历史教学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6、要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字迹要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

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就能在中考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7、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面向全体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二)可从以下方面突破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历史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无论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知识的运用,还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依托,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结构。学习历史知识要学会梳理古今中外历史知识,把中外历史按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理清,抓住知识点,深化知识面,以点带面,以面连线,形成点、线、面立体式知识框架结构,指导、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网络体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夯实基础。

2、增强对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经心观察生活中的“琐事”当今社会重大的时政、社会热点问题常常用来作为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的背景材料,同时,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的重大社会问题也常是命题的取材之处。因此,在平等的教学中必须增加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用历史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守住课堂阵地,拓展课外空间,增强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力,提高考试的应变能力。

3、注重对题意的审读,强调答题程序及表述的规范化

对题目所给的材料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善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加强对题意的审读,弄清题目所提的问题和应用什么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问:“美国在武装侵略朝鲜的同时,对我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一部分考生回答成:“我国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原因在于未读懂题意。有的同学可能考试紧张或为了赶时间,解题思路不够严谨规范,以致失分。无论解什么题,都有一定的思路,一定的程序,由表及里,以此及彼,层层递进,才能解答。如对有些选择题的选项很难一时作出判断,但只要静下心来,仍然按照解题步骤审题,抓住关键词和限制条件,回顾理论知识,题干与选项对照分析,若能依此程序去作答,就容易得多了,也不易失误。

4、走出传统误区,更新教学理念

随着堂教学 改革的深入,历史中考由以知识立意转为以能力立意。有的人认为,不管以什么形式考,不管考什么内容,都要通过试题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学生练习做多了,解题熟练了,学生的能力也就上去了。也有的人认为,目前考试改革只是考试形式的变化,考试内容本身不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以静制动”,课堂上,“经”照念,只要功夫深,学生就能拿高分。要从根本上认识能力测试的意义,将其与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结合起来。要掌握中考能力测试的主动权,在新中考模式下(比如由闭卷走向开卷)获得成功。就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闭门修炼等传统的应试教学的模式中。要加强大学习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用各种不同的视角提出问题,观察问题,用发散性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篇8:初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作为语言性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认识到学习的实际内涵, 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历史教学作为一种依靠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课程, 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进行相关的描述,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阅读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事件, 以此提升自身到文化内涵, 并且指引自身的发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阅读的作用直接体现在未来教学发展方面, 通过良好的教学训练可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历史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事件发展的相关脉络作为教学线索, 我国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建立了一整套的阅读教学能力培养方式,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不断提升当前的实际教学质量,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阅读能力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已经充分发挥出来, 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手段是多样的, 不同的教师在实际中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的实施都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好的作用, 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一) 目录阅读

历史教材中一般都会设置相关的目录, 可以有效方便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工作, 适当的目录指引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方法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目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到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样以来可以在学习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后期的学习有着很强的帮助作用。简化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要针对性的进行目录阅读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阅读目录的兴趣和能力。目录阅读的重点在于教授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 在多样化的教学中, 每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如何利用这种差异性开展相应的教学提升, 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每一本书中都有相关的教学目录设计, 在讲授之初就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目录阅读习惯, 这样以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优化教学质量, 采用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 这样以来才能转变当前教学中的不利现状。

中学历史教学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资料, 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章时可以看到, 在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如果采用内容讲授的方式难以起到好的作用, 适当的目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目录阅读不仅对整个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同时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 教师要在实际中不断变换新的历史阅读培养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 在有效的时间内起到强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提纲阅读教学

列提纲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管理形式, 主要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 历史教学建立在史学资料的基础之上, 单一的教学管理手段很难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而且教材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为了达到减负的目的, 要教会学生列提纲, 将主要的学习内容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罗列出来, 这样以来可以在复杂的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而且能够起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 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 为降低难度, 便于学生自学掌握, 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列提纲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会安排相关的阅读课, 让学生自己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样以来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方法, 对学生全面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是当前教学不断提升的有效方式。适当的阅读教学可以在实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发, 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阅读的重要性就很难在实际中起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要求教师在列提纲的过程中, 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学生提纲阅读, 理出知识要点和重点, 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 从而达到降低难度的目的。提纲教学的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习惯, 帮助学生在最少的时间花费下, 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 实现整体教学的推进的目的。列提纲的过程中尽量建立在阅读需求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际兴趣, 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教学氛围。

(三) 渐进式阅读

要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 利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 使得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而且降低了实际教学难度,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避免一次性教学内容过多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时间脉络掌握各个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 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渐进式的阅读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 教师不断变换式的教学可以起到逐渐深入的目的, 在讲授太平天国一章中, 教师会在实际中先让学生明确太平天国的相关知识资料, 这样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利用时间、事件、人物等相关的知识点作为阅读的重点, 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避免教师单一化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个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实现提升阅读质量的目的。

渐进式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性的深入性管理工作, 起到教学管理优化的目的, 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应用手段, 可以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 利用现代科学管理应用手段, 达到优化教学管理的实际目的, 不断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与水平, 构建一个多样化的现代教学管理手段。

教学有法但是在实际中可以发现, 每一种教学行为都没有固定的方法, 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工作才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任何类型的教学组织活动在实际中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而且直接关系到其未来整体发展, 因此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要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管理手段, 提升历史阅读教学能力与水平。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着一定的差别,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性教学的重要性, 只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实现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目的, 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维婷.提高初中学生历史资料阅读能力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1.

[2]陈亚.初中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培养和测试[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邵建春.初中历史人文学科阅读能力培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罗燕.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薛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4, 05:57-59.

篇9:初中历史学科问题

(1)这种课知识面太宽太深,教学时不好把握。面对学生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再也没有了政治、军事、经济史内容的那种游刃有余的感觉,让我们去解释一些相当专业的问题又有点勉为其难,比如书法、绘画等。加上要在短短的40分钟把一个王朝或几千年的一段时期的文化讲清楚不容易,所以很多老师都是“蜻蜓点水”即过。结果学生越是历史文化课的内容越不爱学,因为老师讲的书上都有。

(2)以往历史教材体裁编写欠合理,政治军事史、经济史比例偏重,文化艺术史不但所占比例较轻,还往往视为“选学章节”,讲不讲亦可。

(3)许多老师自身在读书生涯中所受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教育本来就少,文化素养和艺术知识的缺乏使他们每次碰到上历史文化课,总觉得束手无策。

(4)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教学法显然捉襟见肘。要讲好一节文化课,更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并具备充分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但许多学校却很缺乏所必需的展示材料(如音乐、绘画作品、典型的文学作品片段)以及教学资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一类)。这是制约讲授中实施具体可行性操作的重要因素。

怎样才能使历史文化课大放光彩呢?我总结了几点上文化课的新方法。

1.文化课是培育学生审美情趣的极好载体

如果教师按目录一讲到底,学生不会有什么感觉。所以要拓展教材,不妨设些专题讲座。比如讲到明清建筑这一内容时,我用《老北京建筑》为专题给学生上了一课,以故宫为中心,添加了北京民居——胡同的介绍,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2.创造和利用模型,创设物具情境

在历史文化课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还包括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通过组织学生制作或我自己购买等形式收集部分模型,如桥梁、泥字模、京剧脸谱等。在上课时,我一边让学生仔细观察模型,一边配以声情并茂的介绍,学生都能聚精会神地听讲和观察,且印象深刻,还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还动员学生注意搜集身边、家乡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新发掘的合浦汉墓,参观了解北海老街的历史并举办学生的摄影作品展,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文物应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开始。

3.利用影视资料,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在历史课中利用幻灯、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与事物,使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在《中国古代史》戏曲文化教学中,就可充分利用这一点。例如在教元曲之“窦娥冤和关汉卿”时,我借来京剧音配像《窦娥冤》,并给学生放映了“刑场”一折。这一尝试不仅实现了对本时期本课的内容的教学要求,而且还为学生以后欣赏和理解京剧打下基础。

4.创设现场,模拟角色

上文化课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表演历史人物角色,模拟再现过去历史的片断,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关于孔子这一内容时,我指导学生创设现场模拟角色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及其著名弟子子路等人,并模仿其语气进行对话交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5.对诗词的处理

唐诗宋词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课上讲述古诗词应有别于语文课,其侧重点应放在介绍诗人的生平及诗词反映的时代的历史背景上。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词的内涵和所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例如讲到初唐的诗歌时,我以李白为例,一边讲述他的生平的各重要阶段,一边向学生展示他各不同时期的作品,从而使学生了解李白浪漫主义情怀的来源背景及诗人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学生们学得饶有兴趣,都说第一次对李白的作品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

6.共享互联网

互联网上提供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只要搜索到这些网站的网址,就可以访问、利用它们。为了方便学生们查找资料,我还在学校的校园网站开设了一个平台,先把网上的资料搜集、下载下来,再重新分门别类地进行编辑,并设置搜索引擎方便学生搜索资料,这比他们自己在互联网里搜索查找容易多了,重要的是还节省了学生们宝贵的时间。

总之,对于历史文化课,只要我们事先精心备课,课堂上尽量多采用一些情境教学的手段,适时讲述一些能唤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文化专题,我们就可以改变历史文化课枯燥乏味的局面,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更多的激励,从而让历史文化课也大放光彩。

篇10: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命题策略研究

诸晓光

来源:绍兴市长城中学

【摘要】

纸笔考试不管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命题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老的命题理念已经适应不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具备新的命题理念,掌握新的命题策略。本文就历史与社会学科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命题策略作了必要的研究和简要的总结。

【关键词】命题理念 命题策略研究

静观新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的社会政治学科中考命题情况,我们深刻体会到题目的出现形式和考查目标都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考试目标覆盖的范围更加全面,考试的要求更注重学业水平性质,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留出足够空间。新的形势要求教师具备新的命题理念,掌握新的命题策略。作为教学实施者的我们,熟悉新课程理念下社会政治学业评价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原则,掌握一定的命题技术,有利于改进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的均衡发展。

新课程的评价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评价,尤其要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发生的变化及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评价的重点不再停留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重现或记忆方面,更重视考查学生整合知识的水平。学生能否将具体知识整合到内容体系中是评价的重要标准。评价也不仅测查学生对历史、地理学科及相关学科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和创造性思维的水平。而且在评价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时,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还要特别注意学生参与体验、探究活动而发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以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为此,笔者作为一名初中社会教师,对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业评价的命题策略作了以下探索。(文中所举例题均为原创或借题材改造)

一、注重命题的综合性,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把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考题不再单独考查某一章节的特定知识点,特别是在分析题的考试中,越来越注重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包括同一章节不同知识点的关联,也包括不同章节知识点的关联,甚至是不同科目知识点的关联。从而应用这些知识去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2006年中考绍兴卷第24题关于新疆变化发展的认识,既有实例表述,也有对策的寻求,要求学生对地理环境特点、历史上重大史实与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综合分析,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难得的好题目。能否凸现对学生整合知识能力的考查,应该成为我们命题优劣的重要指标。

【例1】:十七大报告在纵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回答1~2题。

1.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增长速度居世界各国首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A.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立国之本 B.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D.我国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龙头老大——乐凯胶片公司,因不愿接受美国柯达公司的苛刻条件(控股、取消乐凯牌子、解散乐凯的科研机构等),合资未成功。这说明()

A.我国已不再需要对外开放 B.自力更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C.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D.我国害怕竞争

【分析】该选择题的命题采用了线索组题的方式,即在一个材料下设置2~3题,这类题目在难度上呈梯度,由易到难,在内容上避免简单地拼凑,通过对学科的内涵把握,将党的基本路线内涵、现阶段的发

展目标、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等社会、政治内容乃至时政内容巧妙地有机综合起来。是对学生能否整合所学知识和自身体会对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正确选择的考验。

【例2】:目前我国水荒电荒油荒齐集,浪费污染消耗兼具,国家全力建设节约型社会。某市各大酒店响应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各出新招,开展倡导餐桌节俭活动。该市鑫梦酒楼近期推行的“大盘改小盘”的碗仔菜,每份价格下调为3-16元;小蓝鲸、太子轩、湖锦、醉江月等分别推出“点菜提醒”等举措。艳阳天旗下4家酒店规定,顾客在酒店吃不完的饭菜,只要愿意打包带走,就能得到10元钱奖励。

(1)请你从道德建设和资源国情两个方面说一说国家提倡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理由?(4分)

(2)为响应号召,某班将就学校食堂浪费粮食的现象进行一次调查研究,请你设计两个题目。(4分)

(3)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却很少付之以实际行动,节约粮食还停留在口号阶段。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该市饭店的相关举措一定对你有很多启发。请就减少食堂浪费粮食的现象提几条合理化建议。(4分)

【分析】该试题的第一小题以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为切入口,对学生如何运用道德建设和资源国情的相关知识点理解分析问题进行了考查,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

二、注重命题的现实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业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命题的实质就应引领现实应用。生活化的题目,能够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灵性,寻求学科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进而合理选择相关信息,探求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主要有“运用有关原理、观点或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命题的通常做法是引用一段名言或材料,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实例,要求考生对引文中的现象进行分析,体现了一个“活”字。

【例3】谁不说俺家乡好?

材料一:国家统计局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信息发布会,正式公布对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实力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估的排位榜单。在各项综合指标的测评中,绍兴名列全国第41位,比上年提升一位,列杭州、宁波之后,居我省第3位。专家预测,在快速健康的良好发展形势下,绍兴将于2010年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材料二:绍兴经济发展的几个亮点:

●非国有经济占工业经济的95% ●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3.5平方米 ●全市企业养老保险覆盖率达100%(1)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绍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若干原因。(2)请憧憬家乡绍兴2010年的美好前景。

(3)全面小康的目标对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结合绍兴文化优势谈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增强综合实力?

【分析】该试题从绍兴市的实际出发,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绍兴经济发展的亮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将学科知识考查和地方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第三小题,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如何因地制宜提升文化软实力等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是对学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三、注重命题的探究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性试题是为适应新课程改革而创设的一种新题型。试题以探究能力为问题解决路径,在思维层面上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经常运用到一些思维方法,如归纳、分类、比较、观察、测量、收集数据、解读数据等等。学生如能认识和运用这些方法,就能大大地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初中新课程,还是中考都十分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测量。因为历史与社会的学科知识不仅是众多的事实和结论,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进行探究的过程。通过运用多种方法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实现全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进行合理设计与检测,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意义。探究应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例4】《大国崛起》是一部以世界大国的强国史为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全片介绍了15世纪后陆续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崛起历程,以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提供借鉴。注:英国,从事殖民掠夺的时间最长,占领的殖民地最多,维持殖民统治的时间最久,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所走过的是一条火与血的道路,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

(1)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英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4分)(2)同英国相反,中国在近代落后了,这与英国的崛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请列举史实并加以简要说明。(至少两个)(4分)

(3)这些国家的崛起经历,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借鉴,但照搬照抄别国模式从来不能获得成功。请从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的角度谈谈中国该怎样走好崛起之路?(6分)

【分析】近代西方的崛起和中国的落后是我们津津乐道而又痛心疾首的话题,从中分析落后原因,总结教训以实现民族复兴是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但愤而思进既不是感情用事也不是简单模仿,本试题在比较、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对策,既是对中国“和平崛起”真谛的理解,同时达到了对学生探究能力考查的目的。

四、注重命题的人文性,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在对反映学科主干内容的知识和能力考查的同时,适度加强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并通过选材、设问等方式渗透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是新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

命题要符合学生实际,内容上重考查学生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加深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关注社会热点、把握时代脉搏;表达上给考生以自由选择、驰骋才思、张扬个性的广阔天地,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抒张真情实感,培养思维品质。对考生而言,要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积淀自己的人文内涵,关心社会,留心生活,深入体验;同时,要做真人,动真情、抒真感,坚持自己正确的独立人格和个性。

【例5】参加中考,我们的初中学习生涯即将结束,现在先请大家读一封大家的好朋友写给我们的来信。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一起共同生活和学习已经三年了,总的来说我们之间相处挺愉快的,十分感激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然而,一些心里话,一直憋在心里,不吐不快。个别调皮的同学,有意无意地用刀子把我们刻得满脸伤痕,有的同学把我们当武器,还有的同学把我们当马骑,害得我们有的断了腿,有的伤了胳膊,有的粉身碎骨唉,不必多说了。在即将离别之际,衷心祝愿大家心想事成、考出好成绩,也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我们。谢谢!

致礼!

你的朋友:课桌椅

读完这封信,请完成下列问题:

(1)信中主要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这一现象你有何认识?(4分)

(2)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入手,请你结合母校实际提出一些具体道德实践活动的建议,以克服上述现象。(至少两条)(4分)

(3)请从学校发展及学生的成长这两方面谈谈这样做的必要性。(6分)

【分析】试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体现出了开放性特征。从内容上看生活化,从形式上看,设问精巧,语言具有亲和力,人文性特征明显,有助与美好情感的熏陶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例2的(2)、(3)两小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有策略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发展性,随着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研究出更多的、更有效的策略。上面介绍的历史与社会学科应对新课程理念的几种常见命题策略和一些例题,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和无畏的尝试实践,意在投砾引珠、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绍兴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社会政治学科试卷评价报告》

3.《加强命题研究、促进考试与评价改革》·王双燕·试教通讯 2004、33-34合刊

上一篇:什么季节怀孕最好?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