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怎样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2022-09-11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挖掘历史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根据初中学生具有好奇性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如以讨论、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做人之所不做,从而优化学生的创新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每一堂课,我都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大胆的想、问、辨。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时,一位原来发言就脸红的学生,却自告奋勇地根据所学知识,对“闯王进京”作了创造性的场面描述:“1644年3月19日中午,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肩背弓箭,腰悬宝剑,骑着高头大马,率领农民军官兵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北京城。城内百姓,张灯结彩,欢迎农民军进城……”通过创造性的描绘,一个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农民起义领袖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如身临其境,分享到农民军推翻明朝封建统治的胜利喜悦。这位学生的发言也博得了满堂彩。可见,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潜在智能,并使之成为创新意识的策源地。

二、发挥历史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传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通过实践,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会学知识,学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自己“会学”,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人生的征途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时代的“活水”。

三、发挥历史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历史学科的功能是多维的,具有综合性。历史学科的综合功能发挥得好,必然对人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就中学历史教材而言,教师可以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我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然后我又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民族权利的会议,而是争回了某些权利,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我和学生共同分析该会议召开的前前后后,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评价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四、优化习题设计,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无论教材编写如何科学,课堂教学怎样优化,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创新能力,仍离不开精心编制的各类习题。历史习题按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复习知识为目的的封闭性习题;另一类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宗旨的开放性习题。题型新颖,思维性强,趣味性浓,科学有效的开放题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影响较大。现行历史教材中的习题,较过去虽有较大改进,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封闭题过多的倾向。形式上,主要是填空、选择、列举、组合搭配、填图填表、材料分析和问答等几种常见的题型。内容上,往往有现成的答案或者仅仅让学生抄录答案而己。也就是说,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以死记硬背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创新活动的倾向,很少给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创新思维提供空间。为改变这种状况,使历史教学更多地体现探究和创新的精神,结合中考开卷考试的大背景,我们有必要在作业习题设计中增加开放题,给学生留出较大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以问题为出发点,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纵向等不同的方向,从平面、立体、宏观、微观、主观、客观等不同的角度,灵活地思考历史问题,挖掘其创新潜能。如萨拉热窝事件,可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普林西波对斐迪南夫妇的开枪射击,会引发世界大战吗?解决当今国际上的冲突,你赞成这种普林西波式的刺杀行为吗?

上一篇:浅析当前民事诉讼中鉴定人出庭作证若干问题下一篇:醒脑静加氨茶碱用于急性乙醇中毒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