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径初中作文

2024-04-24

途径初中作文(通用11篇)

篇1:途径初中作文

途径初中作文

那晚,我独自走在灯火通明的大街上,车辆稀疏,一切都沉寂在月夜下。但在我疲倦移动的脚步中,仿佛听到了拉家常的欢声笑语——-原来是两位清洁工。我睁大眼睛朝那树下昏暗的光线下望去。有位清洁工居然席地而睡,她蜷缩在那看似肮脏不堪的被褥里,全身都是污垢,另一位悠闲地坐在路旁的围堤上。但从她们充满快乐而又满脸倦容的枯黄的脸上,我听出了她们的喜悦。

抬头望向前方蜿蜒无尽头的路,我仿佛心里舒服许多。即使是处于最下层,最贫困的清洁工们,她们面对生活也是如此的乐观向上。我相信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心里也揣着一个自己的梦,但现在可能在也无法实现,但对于现在的她们来说,养家糊口就是她们的目标。她们也在为这个目标积极地奋斗着。

很多人可能会说:只要努力,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梦想。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最重要的还 是态度。态度可以决定很多。即使最终没有达到目标,但只要有乐观的心态,也许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因为过程其实更重要。

回忆起那次八百米比赛,我也为之惭愧。在跑第二圈时我的心已经疲倦了。身体的劳累驱使我慢下来,脚步被赛制牵制着。即使看着别人一个个从我身边超过去,自己也无能为力。想着赛前的自信,突然想起一句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也许我就正如这句话所描述。

不,不对。其实还 和我的`态度有很大关系。那么为什么跑第一的人能一直快跑下去,我想不仅因为她自己的自身条件,而且还 有那积极的态度吧!赛后,我看到夺第一的人也是完全被人搀扶着,我想她一定拼尽了自己的全力。

就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敬业与乐业”,何尝又不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现在的我正逐梦在路上。我相信在以后的路上,会有很多艰难险阻,但我一定会记起布瑞杰的一句话:中文的“危机”分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一个意味着机会。只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我相信没有什么是打不败的。

想到这里,我突然精神迸发,我快乐地向家的方向跑去。因为我知道:微笑是天底下第一张通行证。我会用这张通行证去追逐梦想。

★ 计算机英语教育途径论文

★ [物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途径之一

★ 美国留学申请途径详解

★ 德国留学打工一般途径介绍

★ 职业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论文

★ 网络条件下高校德育教育途径探讨

★ 其他近义词

★ 浅谈交换友情链接的几种途径及注意事项

★ 初中后勤管理途径分析论文

★ 大学脚踏实地才是成功的途径

篇2:途径初中作文

几年前,我,一位写日记需要爸爸、妈妈“参谋参谋”的三年级小学生,背着包,随着老师,到公园去“捕捉灵感”。我们趴在粗糙的石凳上,边看边记,觉得十二分轻松。听着溪水唱歌,踩着娇嫩的`小草,真惬意,写起来也带劲得多。我们把周围的一切都倾吐于字里行间。

大自然告诉我们,毎一处景,都能融进参观者的脑海中,人们就会感到,只要把自己的感受描述出来,才有快感,才有“味儿”。

写生不但培养了我对作文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我的书面表达能力,使我热爱“写”。因为我口头表达能力很差,唯一的途径就是把自己口头无法表达的內容,跃然纸上。所以我养成了勤练笔的习惯,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尽情挥洒于白纸黑字之中。

一组优美的句子,一个动人的词语,不足以构成什么,但是许多佳词,许多好句,可以汇成一篇好文章。

那么,词语和句子,是从哪里来的呢?很简单,在书上,在报刊上,在课文中。我觉得,看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愦,当我完全陶醉在书中时,我的心情异常偷快,因为,书中有我的精神食粮。其次,阅读还能提高作文的水平,书中的一字一句,都可能出现在我的作文当中。因此,我成了众所周知的“书呆子”,几乎在每个小时内,都有我孜孜不倦看书的几十分钟。看书,的确是一件乐事。

写生——练笔——“啃书本”,使我的作文水平逐渐提髙,我写作文越写越感到带劲、有味、快活、惬意!

总之,我觉得,写生不能代表什么,练笔不能代表什么,“啃书”也不能单独代表什么,但是它们汇合在一起,能代表很多种的意义,包括“作文水平提高”,“心情愉快”,以至以后的“获奖”。

篇3:途径初中作文

一、多角度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作文

作文批改和讲评是对学生写作活动进行全面检测、分析、总结,进而促使学生进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老师掌握学生写作问题和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我们的作文评价形式仍然局限于封闭的、单向交流的、老师主观的狭窄圈子,批改方式单一。这样的评价形式和批改方式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顾及,老师的主观喜好和随意性、权威性被放大。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本很少有具有激励性和鲜明感情色彩的评语,大多评价为有文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等模式化的“放诸四海皆准”的评语,学生看到这样的评语感觉不到老师对自己作文独特的评价,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就在这一次两次的连续失望中消失殆尽了,作文本发下来,看看分数就塞进了抽屉。而且有的老师改一次作文可能要半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等把作文本发下来的时候,有的学生差不多都忘记自己写的是什么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写的动机也记不住了,就算老师当面和他交流,也没有什么实效。

每个人对文章形式的喜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老师喜欢文采斐然的文章,有的老师喜欢朴实无华的文章,而有的老师喜欢幽默诙谐的语言。学生的写作当然也有学生自己的喜好。如果一个学生的文风符合某个老师的喜好,有可能他的作文能得一个好分数,但是换一个老师,他的作文就有可能会从一类文章变成二类文章,其实这样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有失公允的。

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建议老师们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写作其实是很讲究时效性的一种思维活动,老师可以让学生当堂写作,之后当堂进行评价。当然要老师当堂评改50多份作文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集体评阅并写上评语,标出分数,每份作文的评语中至少要有一个优点。组内挑选出问题较突出和优点较突出的文章来进行全班评价,选出组内口语表达最好的同学做代表进行展示。采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马上就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而且老师也可以多角度地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更加公平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判,同时也可以减轻工作量。学生对作文的写作要求和评价标准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他们会在自己写作文的过程中提醒自己怎么去写可以让作文得分更高。其实这样的作文评讲方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双赢的选择。

此外,老师还需要有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持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历来写作水平较低的学生,要适当地降低评价标准,对于他们作文中的优点可以适当地拔高分数,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对同一个学生不同文体的写作、不同时期的写作都要采用动态变化的评价标准,不要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文。同时,评价标准应该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不要过多强调立意的问题,尤其是那种“假、大、空”的文章,更不值得提倡。老师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的小情感、小感悟,要让学生真正能在作文中倾诉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二、开发符合地域特色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写作教材

因为人教版语文教材中专门写作的板块被淡化,但是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没有教材的作文教学有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笔者建议学校和老师可以合作开发符合地域特色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校本写作教材。

(一)开发符合地域特色的校本写作教材

贵州省是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多民族省份,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拥有非常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师可以将这些资源开发成紧扣语文课本又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写作教材。如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鲁迅的《社戏》、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冰心的《观舞记》)时,老师可以把贵州安顺屯堡的傩戏、贵州苗族的芦笙舞、木鼓舞等编进写作教材,并让熟悉这些艺术形式的学生来讲解。

同时还可以建议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带学生去亲自体会和感受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深厚的文化韵味,这样做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于战争)时,老师可以利用贵州的红色资源来开发写作素材,红军长征时比较有名的遵义会议、突破乌江天险、娄山关战役、土城战役、四渡赤水、兵临贵阳等历史事件都是在贵州发生的。有很多学生的老家就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地方,他们原本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历史上还发生过这样有名的事件,当老师把这些他们熟悉的地方编进写作教材,学生会觉得无比亲切又好奇。又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关于建筑的说明文),老师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建筑来为学生进行说明文的专项训练。如贵阳市某中学周围,学生比较熟悉的文昌阁、甲秀楼、虎峰别墅、华家阁楼、达德学校旧址、阳明祠、朝阳桥、狮子桥、浮玉桥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对象。老师可以在教材中抛砖引玉,设置疑问让学生解答,如文昌阁的斗拱和柱子都和一个神秘的数字有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学生会对写作说明文更有兴趣。

(二)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写作教材

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发现,其实学生不是不愿意写作文,而是不敢或不想写。因为老师要求写作文时题目大多是既定的,要求立意要健康积极向上。人对周围事物的关注是有年龄阶段限制的,让十二三岁的孩子写出立意深刻而又富含哲理的文章无异于揠苗助长,强迫他们“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长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写出来的满篇都是假话、空话和套话。

其实,老师可以开发一些符合他们年龄阶段特点,贴近他们生活的写作教材,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理可论、有情可抒。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关于亲情),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话题,可让他们在阅读课文之后,去生活中找寻与课文相似的情景来写,我想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来的。《羚羊木雕》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存在的,让学生在作文中宣泄与父母相处中的不满其实是有好处的。老师无需过多地去进行道德判断,就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这样其实更能获取学生的信任。平常的写作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立意健康积极向上即可。七年级下册《木兰诗》,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男轻女”思想比较感兴趣,那就让学生去查阅历史资料,组织一次辩论赛。七年级结束时学生就要从少先队退队了,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编写题为“我和红领巾的故事”的写作专题,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对红领巾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九年级上册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涉及了爱情这一学生喜欢又避讳的话题,其实老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以“我的爱情观”来写一篇作文。老师在编写教材时可以对古今中外名人的一些爱情故事进行收集整理,让学生在被这些爱情故事打动的同时能明白爱情的真谛。

篇4:指导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72-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着重点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但由于农村的学校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知识面狭窄等原因,导致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怕,无从下手。那么,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呢?

一、积累素材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素材怎么写呢?这的确是难题,它要求我们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1.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感受、思考自己的亲身经历。如最快乐的事、最难忘的事、最痛苦的事、感受最深的事、最揪心的事……观察自己的父母、姐妹、老师、同学、亲朋好友……

例如,某某为什么最喜欢上信息课?今天的爱心捐款我是怎么想的?今天的值日生为何得到老师表扬?今天打架的两个同学错在哪?今天爸爸为啥特高兴?我的同桌今天为何愁眉苦脸?……教师要时时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并通过思考,然后写在随笔本子上。久而久之,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了解社会热点和焦点,知晓社会大事,积累写作素材。如通过法治最前线、焦点访谈、新闻30分等电视节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长久积累下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显著提高,也会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

3.在阅读中积累素材。一是课内阅读。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教师在讲授分析文章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将好句子画出来,背下来;另一方面,和学生一同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好文章不仅有优美的语言、华丽的句式,更有深刻的内涵和立意。教师在讲授完一个单元的课程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总结本单元作者采用了什么素材来表现中心。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描写大自然美景的文章各有特色。朱自清的《春》通过“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物刻画春之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写山和水,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通过移步换景,远望——近看——四顾,突出竹林丰收景象;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通过一天中的早晨、中午、黄昏描写,呈现了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学生在总结讨论中,慢慢悟出作家取材、写作、表达的高超艺术并学以致用。

二是课外阅读。老师要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如读一些小品文、幽默故事、散文、名著等。可在班上开设一个“读书窗口”,让学生分享大家拿来的书。老师也可提供部分书籍,或让学生到学校图书室借阅。总之,让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多记忆,多积累,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

二、练好口头作文这个基本功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还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因此,我们要在每天课前用2~3分钟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可定好题目让学生讲,或学生自己命题。如讲一个成语故事,说说周围新发生的事……开始训练,大多数学生说得很少,一句,几句,十几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作文表达能力,而且可以考查学生积累素材的情况。

三、指导学生规范作文

口头作文并不等于书面作文,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我们老师要在让学生写自己有感受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谋篇布局,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

1.文章开头法。方法有:简洁引述材料,准确提出观点;巧用名言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文章开头一定要简洁并扣题。比如,朱自清的《春》《背影》的开头都是简洁扣题。

2.文章的内容要有细节描写。如《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为何感人至深,令人难忘?那是因为有了细节描写。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写作应围绕文章中心把细节写活写细,如人物的心理、行动、语言等,必要时要进行细节描写,特别是矛盾心理要写得细腻而生动。如林莉的《小巷深处》中写“我”淡忘了家,嫌弃养母的虚荣心理,及后来悔悟感激的心理写得细腻而生动,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3.文章结尾简洁点题,做到前后呼应。有些可采用抒情、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章立意明朗、深刻。如感恩的心,感动的心,坚强、乐观的心,师生情,父母情,同学情,家国情,爱民情,诚信,法制意识……这些主题深刻而明朗。

5.文章语言要有文化气息,即恰当引用诗词、名言、警句、典故等。如学生写暑假和家人收割水稻时就可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来描写自己对艰辛劳动的体会;经过劳动,终有收获,就可用“一分辛劳,一分收获”来表达喜悦之情;谈学习体会时可用“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来激励自己,还可用“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这样会使文章具有文学色彩,具有文化气息。

6.作文书写要字体工整,字迹清楚。这点是写作文的最基本要求。

四、改变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交上来后,最常见的批评方式是教师评改。这种现象正应了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学生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也没有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认为我写的作文反正老师都要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与我关系不大。真叫劳而无功,至少也是劳而少功。”还说:“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我们要记住叶老这些话,找到适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批改方法。

1.自评自改。学生写好作文后,老师不急于收上来,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一遍两遍地朗读……让学生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学会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从老师明确这次作文要达到的技巧、要求查看是否达到要求等。

学生自改作文,可以增强语感和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反思习惯和责任意识。

2.互评互改。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互评互改方式有:(1)同桌互评互改。(2)四人小组讨论后,由组长执笔评改。(3)8~10人小组讨论修改,由组长执笔评改。组长的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在自评和互评过程中,教师都参与其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公正的评判者,并非袖手旁观。

3.师评。在学生互评或自评之后,教师可把全班作文或一两组作文收上来检查,发现写得好的,有进步的,或写得差的,或评改不当的,都及时反馈指出。教师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幽默,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发现优秀作文可推荐到学校文学社刊出,也可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装订成册,在班级相互传阅,还可推荐到期刊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持久写作的兴趣。

总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路子长且艰,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勇于开拓、探索、实践,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懈努力!

篇5:途径初中作文

人到底该如何度过一生?保尔对这一问题做了一个异常精彩的回答:“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是生应该这样来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他在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一回答,如同清风抚过我平静的心湖,荡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不禁深思。

没有一个人甘心平平庸庸的生活,因为即使是小草也在努力着为春天增添一丝绿色,希望在春回大地的彩卷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却未必人人都会炼就一块好钢。

那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信大家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那烈焰熊熊的炼钢场面。其实,人生就如同炼钢!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铁”变成“钢”,只有一种途径——炼!有人说保尔是天生的英雄,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天生的英雄的。保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完全是由于自身的努力——在战火纷飞的战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他没有后退;在疾风暴雪的建设工地,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劳动强度和饥寒,他没有倒下;在双目失明、疾病缠身的情况下,面对书稿丢失、身体每况愈下的无情打击,他仍没有屈服,终于从一个出身贫苦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具有崇高理想、高尚品格和顽强作风的共产主义战士。

人生,定是诸多坎坷的!这些坎坷也是锻炼我们的一种方式而已。正因如此,我们不能被轻易击败,要活出自己的风采!跨过那一个个阻碍你的绊脚石,你才会真正得成长起来。

篇6: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途径探讨

一、从害怕到喜欢,激发写作兴趣

为了能够促使初中生的作文能力得以提高,这就要引导着学生从害怕写作向着喜欢写作的方向转变,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将身边的所见、所闻、所想记录下来,养成爱写的好习惯。以前,学生仅仅在考试时才进行写作,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写作穿插到其中,给学生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多写作,从而慢慢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且久而久之,也会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二、从生活到课堂,拓展写作素材

新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借助学生所积累的各种生活经验来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特别是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生活经验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作文的写作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用心观察周边的生活、周边的事物;第二,积累生活经验;第三,从生活经验中筛选与本次写作有关的信息;第四,加工这些信息。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在观察中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比如:当老师讲解完朱自清的《背影》、邹韬奋的《我的母亲》、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这些课文之后,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写作任务:描写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一个人,并且要描述出是他做的哪一件事情感染了你。在学习完本单元的课文之后,学生了解到朱自清借助“背景”来表现出父亲对自己的爱。在写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来回想一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有的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妈妈、有的学生脑海中会浮现出爸爸、有的学生脑海中也会浮现出奶奶、爷爷等人,这些亲人用他们的行动爱护着他们的孩子。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参照本单元所学到的手法,还要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写这篇作文,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还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写作积极性,为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从模仿到创新,丰富写作构架

学生写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就是模仿。所谓模仿并不是全部照抄,而是要求学生基于当前的`写作能力来仿照范文框架、立意的一种方法。在学生写作过程中,语文教材是模仿的范本,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作文教学与课本教学、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做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写作技巧,又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当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当老师讲解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安排这样一个写作任务:写一篇参观浏览的文章。当学生在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小石潭记》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然后教师让学生模仿该篇文章的写作顺序来完成本次作文的写作。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要凸显出景物的特点,参照柳宗元的写作技巧,将自身的感受表现出来,在不断的模仿训练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从观察到积累,提升写作能力

如果仅仅具备了写作兴趣是无法顺利完成写作任务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观察,在观察中积累更多的材料,从而可以慢慢地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相关的观察方法,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发现同类事物中存在的细微差异。当学生观察完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到实践写作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当老师要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写作任务时: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公园来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变化,并且,教师要让学生观察小草、树木、花朵的变化,在观察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学生观察完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室,让学生动笔将刚才所观察的现象记录下来。通过这样做,不仅为学生的本次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并且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写作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自主创作能力。

篇7: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探究

刘宏亮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教学模式,力争使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优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化学 有效教学 途径

化学作为理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以说生活本身就是直观、生动的化学课堂。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在采取传统的“题海战术”、“填鸭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因此,作为化学老师,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生本”教育理念。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以供同仁参考。

一、教师做引导者,实施有效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获得发展,可以说学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关键点。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强化教学的目标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生的问题能力培养意识等等,不断地创新自我教学观念,实施有效的教学理念,将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等教育机制。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化学中各种各样的实验教学进行提炼,选择能够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实验,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最后让学生自主总结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废液气的处理等。例如,用浓HCl和MnO₂加热制取Cl2,由于浓HCl具有挥发性,而恰恰水的沸点又不高,所以制成的Cl2混有水蒸气等,因此需要用饱和的NaCl洗涤,不能用水。笔者让学生亲自手动手实验,从而深化学生对氯气与水、氯化钠与氯化氢内容的认识和了解,熟练掌握操作中的加热、强酸的使用原则,以及如何避免化学反应产品被污染等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师生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氛围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对立面,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硬性地讲述,师生关系存在着不平等现象。新课改提倡师生关系的和谐,意味着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相互合作、相互建构的。因此,作为初中化学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多元化的、有效地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形成。我们知道,学生是检验教学有效性与否的关键,但是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可以说,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只是教与学之间的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合作的一种教学情境。教师只有平等的、公平的对待学生,与学生共同合作、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有可能推动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笔者在教学中,没开课之前就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化学实验来实施互动,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学习“酸碱指示剂”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趣味实验“杀妖见血“;在学习“燃烧的条件”相关内容时,设计“烧不坏的手帕”等“神奇”的实验现象,诱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优化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范畴,深化有效教学

化学课程资源直接关系着课堂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水平。初中化学知识点广 泛,与生活关系密切,且资源分布也较为广泛,其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与有效教学有着一定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整合一切可以运用的教学资源。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运用区域、学校、学生个性特征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教学资源,拓展课堂教学范畴,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有效教学。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鉴于学生某些实验器材、教学工具的欠缺,实施创新教育模式,即倡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试验,鼓励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物品来代替实验设备、药品等,对废品进行二次利用。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还常举办实验技能操作的比赛,如“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打擂台”、“化学实验操作知识竞赛”、“家庭化学实验创新发明比赛”等一系列的有趣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化学素养。

总之,传统教学过于重视学科的知识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匮乏,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模式,整合、优化、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篇8:谈提高初中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课文教学, 引导初中学生写“课文作文”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我们要树立起“课文作文”的观念。课文作文是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进行密切的融合, 是读写结合训练的一种形式。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是选自古今中外的名家精品, 高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 凝聚着前人的生活经验, 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课文既能帮助学生学到文化知识, 提高思想认识, 塑造高尚人格, 又能让学生获取写作素材, 掌握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写好课文作文, 必须注意几个问题。 (1) 每次训练要确立好主旨。引导学生注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使文章更加生动, 凸显此文与课文之不同。 (2) 行文要有详有略。与中心关系一般或者无关的材料, 可稍加选取或不用, 要使文章开合有度, 抑扬顿挫。 (3) 行文要有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要选择其中最适合的顺序进行写作。 (4) 巧用过渡进行语意转换。避免不架桥梁的分段, 造成两段间语意的疏离和突换, 应适当过渡, 承接前后文, 润滑语意。 (5) 联想和想象要合情合理。始终紧扣课文内容、思想、情感主线, 符合课文作文训练的情境, 让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来。

写课文作文是重理解、重应用、重实际的写作训练形式, 它拉近了作文与学生、与生活的距离。坚持这种不拘形式的随文训练, 能开阔学生的思维, 磨砺学生的笔尖, 启发初中学生写好作文。

二、引导初中学生扩展阅读的质和量, 不断积累写作材料

不少初中学生的阅读面窄且量少, 造成文化素质先天不足, 作文内容单薄, 见识浅陋。引导学生走进经典, 拓展视野, 改变现状, 十分必要。具体操作上, 我给予学生三方面的保障: (1) 阅读时间的保障。每星期保证开设一节课外阅读课, 每天创设机会给学生提供不少于半小时的固定时段来读书。 (2) 阅读材料的保障。途径有集体订购、互相借阅、精选印发、上网查阅等。 (3) 阅读指导的保障。及时安排鉴赏讲座、心得交流等, 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或个人读书实际, 大胆发表见解, 愉快地亲近经典, 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艺术精品的营养, 品味优秀作品中潜在的美感。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 并且鼓励学生去摘录、背诵、记忆。如一些记忆深刻的句子、事例, 可以让学生做“每日一句”:每天记下一句自己认为好的句子, 或者是使自己感动的事例。这样, 学生既丰富了写作材料, 也积累了写作语言。对于一些较长的小说, 教师可以作阅读前的内容介绍, 如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通过阅读, 要求学生随时把获得的课内外知识记录下来, 建立四个资料库: (1) 生活速记。 (2) 名人事例。 (3) 百科知识。 (4) 妙词佳句。在广泛的积累实践中, 很多学生博采众长, 丰富了自我, 形成了独特的视野, 也孕育了鲜活的思想。

三、引导初中学生从生活中发掘写作素材

1.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矛盾, 做到立意新颖。

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写出这种矛盾, 可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 达到生动感人。如在一次叙写亲情内容的写作课上, 大多数学生对至爱亲朋的关怀照顾, 对身边无时无刻不享受到的关爱有些麻木, 甚至厌烦, 因此觉得无从下笔。我发现有一位学生在文章中描述了一次晚自习后回到家中的情形。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 以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折射出当今父母望子成龙、鞠躬尽瘁的言行表现, 反映出当代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下难以解脱的无奈。我把这篇文章作为范文在班上读完后, 触动了大家的情怀, 家人的形象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丰满了、高大了, 他们受到启发, 自己也写出了较为感人的作文。

2.启发学生感悟生活底蕴, 诱发写作冲动。

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达到比较丰满的程度时, 心中的写作欲望便会逐渐萌动和强化, 在成熟到呼之欲出的时刻, 再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 就会不可抑制地产生通过文字倾泻心绪的写作冲动。如此, 从胸中流淌出来的作文, 情韵生动, 激荡人心, 血肉生命将转移为另一种具有高品位的生命存在形式。

篇9:初中作文人物描写方法训练途径

一、抓住人物特点

好的人物描写往往会把笔墨集中在最富有特征的一些部分,而舍弃了一些与人物精神、性格、文本内涵、事物情状等无关的东西。这些富有特征的部分,就是描写人物出彩的地方,就是人物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准确地写出人物的特点。

经典作品中人物描写很精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借鉴。《水浒传》在刻画人物的时候,通常都是以生动的肖像描写来展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鲁达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是通过史进的眼睛来描述他的相貌的:“生得面圆耳大……腰阔十围。”只是寥寥几笔的外貌描写,就写出鲁达粗莽、正直的性格。对行者武松的外貌描写,只是写他“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读者便可感受到武松英武、精明的性格。根据这一人物描写的写作特点,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人物描写上拒绝“脸谱化”的描写,借鉴经典文学作品中描写人物时只取其神的描写方法。在布置“我身边的朋友、父母或者亲人”这一类作文的时候,笔者指导学生在肖像描写上达到突出人物个性特征的效果,并提高人物形象在文章中的清晰程度。经过指导,学生写出了传神的作品。有的学生写《我的父亲》时,通过写父亲的眼睛虽小却透露出星芒来表明父亲性格方面的精明。有的学生写《我的朋友》时,描述自己的好朋友长着白白胖胖的脸蛋,见人总露出憨厚的笑容,借此说明好朋友性格的和善可亲。教师通过这一种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式,让学生成功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作文更为出彩。

二、进行细节描写

描写人物时,若从整体大局描写,能帮助读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若进行细节描写,则能达到升华人物情感、突出人物精神层面的目的。细节描写是决定人物描写成败之所在。在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荣国府所使用的药材清单,这不是简单的笔墨浪费,这个细节突出了荣国府里贵族们的奢侈生活。又如,鲁迅在《孑L乙己》对孑L乙己的服饰进行了细节描写:“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這个细节描写既说明孑L乙己穷,也说明他懒,更表现了他死爱面子的特征,把孑L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封建教育毒害之深揭示得十分深刻。细节描写对文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细节描写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细节描写的方法,指导学生寻找有效表达人物性格的“局部”与“细节”,并以此凸显人物的性格,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写作效果。为了培养学生的细节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从细节认识他”的主题写作活动,指导学生着眼于局部,写出身边某个伙伴的性格特征,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写作眼光,拥有独特的写作切入点,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

三、选取新颖的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选取的写作角度不同,描写效果也不同。在人物描写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本质的意识,指导学生学会选取新颖的角度,促使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好文章,让人读了眼前一亮。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深刻地认识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

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的亲人”这一类作文的时候,笔者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的某位亲人在外貌、性格上有什么特征,然后分析这位亲人的这些特征与其他亲人的不同之处,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一名学生说,与其他亲人相比较,母亲对于家庭开支的每一笔都能计算清楚,这是因为她的职业是会计,是由所从事的行业造成的。有些学生发现自己父亲喜欢唠叨孩子的成绩,那是望子成龙的表现。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人物描写中立意更新颖。

初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物描写技巧训练,是促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意识的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培养人物描写技巧的有效方式。

篇10: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传授途径

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传授途径

文 李秀俊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阅读方法的传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学习的潜能,还能提升他们阅读文章的综合技能。

篇11:途径初中作文

如何迎接高质量教学的挑战,如何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有过困惑,有过迷茫,也有过得失,但也有喜悦。下面把我们的点滴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精研教材、丰富教材,变干枯的历史课为血肉丰满

1、整合课程资源,使教材由“薄”变“厚”。在教材的编排上,可以说,历史教材越来越“简单化”,课本上只有一些历史事件的基本骨架,或者说一些历史事实的罗列,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精彩细节大多则略而不谈了。这无形中消弱了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果老师不认真备课,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枯燥无味,难有所得。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想尽一切办法,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寻找历史事件中的血与肉,对课本中未涉及的部分进行必要的补充,如果再努力些,则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图片、视频、甚或影视剧片断加以补充,真正把历史课上得趣味横生。

例如讲到玄奘西游时,我就增加了许多《西游记》中的内容,采取了歌曲、人物画像、电视剧片断等形式,学生们听得是津津有味,当然,最后我也让同学们发言,区分历史与虚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区分,学生们更加理解了玄奘西游的艰辛与历史意义,相信同学们对这一课一定印象深刻。这也就是历史学科的魅力所在。又比如我在讲到《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时,向把我这几年来到过北京的趣事将给学生听,又把我拍摄的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的图片放给大家看,然后又请到过北京的同学发言,让他们讲述北京印象、北京故事,学生们畅所欲言,情绪高涨,积极把自己的情绪分享给大家,也激起了没有到过北京的同学的认知兴趣,对于我在讲授紫禁城、明长城等知识点时大家的注意力集中的那叫一个好。这样,通过我的努力,使教材从“薄”变“厚”,从“无”变“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而然得到了很大提升。

2、把历史课与时事联系起来

历史学科虽然讲的是过去的事,但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怀旧,学习历史是为了“鉴今”。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历史课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时代。在课堂的讲授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现实观照,主动联系现实生活。这就要求一个一线的历史教师要多关注时事,多关注热点,在备课时,要积极地想办法把历史引入现实。比如,在讲授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时,我就积极联系现在的两岸形势,课前就搜集有关台湾的历史资料,向同学们讲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讲到现在,两岸血浓于水,进而横向联系钓鱼岛、联系南海,让学生自己发表对两岸关系、对钓鱼岛局势、对南海局势的看法,无意识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主主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初的讲是点,学生的感情激发是面,主动权在无形中就传递到了学生手中,学生无形中也就融入到了知识的海洋之中,既学到了课本知识,又扩大了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她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也使增进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交流,但这种现实的联系一要把握一个评价侧度,一个要注意时间上的控制,要注意历史课堂的整体性。

3、把地方史引进课堂

除了在历史课堂的讲授中联系现实热点之外,我认为也应该把地方史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爱国要先爱家,有国才有家,国离不开家,家组成了国。一个人只有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只有热爱家乡才能扎根家乡、建设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现在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空巢家庭,一方面是生活所迫,另一方面是缺乏一种爱。很多人都羡慕大城市,缺乏对家乡的基本怀念。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我认为有必要培养学生对家乡基本的爱,这种爱是对家乡的自豪感、对家乡的归属感、对家乡的报恩感等多种情感的融合。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有意地去导入地方史的相关内容。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的时候,除了重点讲教材里的张自忠、吉鸿昌、马汉山、赵一曼等英雄事迹外,我还着重介绍了本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抗英事迹,还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参观了杨靖宇纪念馆,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甚至触手可及,从而亲近历史,热爱历史。为了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我还邀请我们黄淮学院、驻马店市委党校的有关老师到学校开设有关讲座,给大家介绍家乡的历史,讲述家乡的英雄、讲述家乡的文化,鼓励学生们寻找身边的历史遗迹,并搜集相关资料,然后思考,进而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有能力的还可以写成历史小论文。通过这些努力,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我的家乡这么美,一定要向家乡的先贤们学习,为建设一个美丽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不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注意地方史引入的度,一定要自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和地方史联系上的,不可牵强赴会,过多过滥地引入地方史又可能会适得其反,这是需要我们初中历史教师注意的。

4、适当增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历史教学必须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有意识地教授学生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种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的教材中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过于简单。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刻意增加这方面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18课,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节时,除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介绍外,对郑成功的评价只有简单的一句“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而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意义没有评价。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就会影响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基于此,我在讲授此课时,就从祖国统一的角度对此历史事件做了这样的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这就使学生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了统一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感知认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单边课堂为双边课堂

1、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我们常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学好一件东西,首先要对它感兴趣,只有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它。学习也是如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该整合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建立积极地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进入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去。至于营造课堂氛围的方法,可以是一个精彩的歌曲导入,也可以是一个经过细致包装的技巧性课堂提问,还可以是多媒体中的技术展示。比如,教师可以在计算机上展示教学图片,通过图片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我在讲授时就利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当时希特勒闪电般占领欧洲土地的情形,原有的地图是一片黄色,希特勒没占领一国,就用红色覆盖,当一幅幅红色的色彩出现的时候,学生们目瞪口呆,对于所谓的闪电战与扩张都有了清醒的认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反思,在这种情形下,我就提问,如果你是英国首相,你是苏联领导人,面对如此的德意扩张,你会怎么办,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结盟。从而自然而然地为下一课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做了很好的导入。

2、增加游戏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接受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思路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上多种多样。在教学实际中,我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游戏环节,将课本知识点与游戏相搭配,从而增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游戏学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灵感,通过游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可以更加通彻,通过游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领悟可以更加深刻。在愉悦中学习,既能够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又可以是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比如,在讲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一课时,我就使用了成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用一个成语来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成就。比如,在讲述唐宋文化时,就采用了诗词大赛的形式,在讲宋词的时候,就采用了歌曲联唱的游戏形式,不仅开动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了历史学科的独特情景中去,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了,无形中就提升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课堂上的每一个积极因子 一个班级中,优秀学生不多,极端后进生也很少,这两类学生的把握对于初中历史老师是一个挑战。相当部分的教师容易走极端,对优秀学生照顾过多,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对极端后进生做放弃,让他们自生自灭,那么他们破罐子破摔,不遵守课堂纪律,对教师授课冷嘲热讽,教师头疼不已。我认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这两种倾向都不可取。应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初中历史课堂的组织应立足于绝大部分学生,即中等生,这是占比最大的学生阶层,教师的课堂备课主要应以这类学生为假象对象,但对优等生和后进生也不能放弃,对优等生可以课下多加点拨,多加担子,对后进生应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专门留置一些环节进行鼓励安抚。总的来说,就是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课堂上的每一个积极因子。比较好的方法是分成学习小组,在学生自主环节中发挥作用,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在提问时分别提问,各加评价鼓励,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自觉地进行历史学习。

4、利用科学技术,积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单一地板书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遇到情节曲折的章节时,还好一点,遇到一些科技、文化等枯燥章节时往往躺倒一大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热情,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有许多借鉴。我们在上课时,可以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准出发,结合课本中的历史知识点,利用多媒体,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图片、视频、音频、甚或影视剧片断等加以补充,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通过这些形象性的资料联想到相应的历史知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授知识的有效识记。

三、紧扣教学规律,层层加固,以潜在影响征服学生,引导其主动学习。

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们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做好“五抓”:

1、抓“读”。这里说的读不仅仅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更是包括课堂前的自我阅读,课堂上的自我阅读和课后的课外阅读。课堂前的自我阅读就是学生在教授讲授新课之前,自己主动地去阅读课本内容,对于一些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人物、未知悉的事件进行提前把握,一般来讲,需要学生做出阅读痕迹,比如划出重难点,优等生要有课前疑问、课后习题要有一定的自我解决等,总之,要求学生带着层次听课。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带着层次听课的学生知识接受方面要远好于没有进行课堂前自我阅读的学生。课堂上自我阅读就是教师授课时,为了解决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课堂前自我阅读,为了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尽量提前了解即将进行的授课内容而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另外,目前的历史学科教材补充材料较多,教师不可能一一讲到,这也要求学生需要自己自读这些内容,从而加深对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解。在方式上可以有默读思考,可以有朗读讲述,也可以有朗读记忆等。课堂后的课外阅读一般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讲授完基本内容后,要求学生补充阅读一些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扩散性比较强,与课本知识距离较多,主要是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视野,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2、抓“思”。教师的讲授内容需要学生去消化,怎么消化,就需要学生独立思考,不经过思考的知识是不稳固的。这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备课上多加努力,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依据教参设定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层次性的带思考性的问题,诱导学生系统性地思考。比如在讲述法国拿破仑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拿破仑的有关知识,我就把本册书后边世界文化的杰作中著名音乐家一节提前让学生学习,让他们阅读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并问道: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专门给谁谱写的,后来贝多芬为什么把这首总谱扉页上的内容作了修改,作了什么样的修改?通过贝多芬的修改内容,同学们知道了在贝多芬心目中,拿破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是一个英雄,以贝多芬的评价为前导,再次回到拿破仑这一课,学生就会自己去思考验证,他到底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到底是不是一个英雄。进而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拿破仑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做了哪些事,如何来评价他。在老师的有意识诱导下,学生一步步的被启发,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就掌握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从而增进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抓“议”。现在每一位老师在课堂授课时都注重了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技巧也很注意,但是在学生的回答评价与引导上还不够好。往往呈现出一问一答一赞的模式,一个回合的问答最为常见。真正发挥不了课堂提问的作用,应把课堂提问作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推手来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充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切忌不能急躁,要缓一缓,不妨换种方式,小组讨论,相互启发,采用自由讨论、自由辩论的方式,诱导学生向教学目标靠近。这方面的发挥,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善于启发,要善于引导,更要善于总结,要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讨论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也要敢于提出,让学生在议论中得以提高,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新颖的形式,也是表演的舞台,能力的提高也就在于此。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一种挑战,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然,议论环节的有效利用,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变被动为主动,增进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分析综合能力。

4、抓“总”。这个“总”指的就是汇总、总结。即教师在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像过电影一样把这节课的讲授内容言简意赅地复述一遍。这个环节我们认为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是对老师的挑战性很高,好的老师能够运用得当、锦上添花,经验不足的教师往往流于形式,令学生索然无味。这一环节要求教师要言简意赅、切中肯綮,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重难点突出。至于形式,可以是教师自述,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是课件显示。比如《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我采取的是罗列要点的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讲本课的要点一一有序板书:1775——1783;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一场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巴黎合约》等,在最后五分钟,我以此为点,边说边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标画,既给了学生以直观印象,又理清了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

5、抓“练”。45分钟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当节课的结束,需要学生去巩固知识记忆,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练一练。除了课本上的习题之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的练的方式有选择、填空、连线、列举、填图、材料分析、论述等,一般采取的是多种训练方法交互进行,尽量避免单一化,我认为这种训练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方面很有效果。

四、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上进行适当、必要的点拨。我们说过,一堂有效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两个确立,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缺一不可。教师的主导是过程,学生的主体的目标。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作为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时刻思考:如何尽可能地多方式的发挥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简单说来,就是如何让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地进行历史学习。那么教师要做的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外,重要的就是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上的适当、必要点拨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我认为在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点拨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教会学生读懂每本书的目录及单元框架。每学期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先读课本目录,让学生了解本学期一共有多少单元、多少课,哪些是需重点讲解的,哪些是需学生自己阅读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每单元伊始,我都会让学生小声地念出每节课的题目,以及这几节课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建立简单的知识体系框架。二是让学生学会阅读。这方面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以经济史为例,在讲课之前,我先让学生自读,告知他们一个大概:社会经济主要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主要有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等内容;手工业方面主要有冶炼、陶瓷、纺织、造纸等内容;商业方面主要有交通、市场、城市等内容,学生根据我的大纲提示有目的地阅读,很快就找到了课本的重要知识点,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的几个标准步骤: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进一步可以在进行扩充,为什么解决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问题;是什么解决的是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性质、结果等六要素问题;怎么样说的是历史事件的影响、意义、作用等问题。四是要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在前面已经有所提及,这里就不再赘述。五是要让学生学会读懂历史材料和历史图像,能够根据细节来推断尽量多的相关信息,从而得出切当的历史结论。

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自我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就能够进行自主地学习,可以使教师在授课时对重要问题详细讲,非重要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以爱促学,增进学生的认同感。

上一篇:我从聊天中学到了语文下一篇:马胜金融集团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