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

2022-10-29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主要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突出“科学、技术、社会 (STS) ”的观点。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其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 应该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 将STS教育渗透到物理教育之中。

一、探究学习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培养学生能力。

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他们的兴趣广, 已转移, 往往仅限于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学生要深刻理解书本中的规律和原理, 只是靠做题是不行的。若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一些小制作 (如安装简单照明电路、自制潜望镜) 和小发明, 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 能解决实际问题, 就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且能产生满足感和求知欲望。同时, 学生根据亲身体验, 自主实现或创造一个物理过程, 研究发展细节, 观察预期的现象, 对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二)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活动获得新知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不是先将结论告诉给学生, 再让学生加以证明, 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实验, 调查, 制作, 收集资料等, 亲自得到结论, 使他们参与和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 建构起对自然的认识, 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 相互尊重, 平等, 民主, 合作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引导者, 组织者和共同探究者;学生之间是自主活动与合作活动结合的关系, 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特别重视合作关系。

(四)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个性。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 但不善于动手;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 但动手能力较强。有益的课外活动对前者起促进作用, 为后者提供更多展示才华、增强自信的机会。虽然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需要理论做基础, 但它更是一种需要长时间直接经验的积累。这种经验过程有时是非常枯燥的, 甚至会经历失败的苦恼。通过课外活动, 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和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

(五)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探究性学习对过程的重视强于对结果的重视, 因此在评价上应更重视过程。教师对过程的评价要体现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上, 如组织小组间的评价, 组织学生自我反思等。

二、探究学习教学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 要素有用原则。

优秀的教师善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发掘不同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 捕捉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并为他们创造发挥才能和潜能的条件。因此, 物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切忌只注重培养少数“尖子生”, 必须面对绝大多数学生, 能做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 自觉的参加一两项活动, 在活动激发兴趣, 形成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 搞好物理课外活动需要发挥物理教研组全体的理论, 根据每个教师的个性特长安排其指导小组,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二) 学会学习原则。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将目标定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上。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 掌握有序的学习途径, 去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加以解决。

(三) 因地制宜原则。

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别, 造成当前我国中学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各校特点是层次复杂, 实验条件参差不齐, 因此, 物理探究活动的开展显然不能强求一律。主观上, 教师应该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力支持, 极力创造条件;客观上,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图书、实验设备等;教学中,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实验和方法, 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

(四) 师生互动原则。

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动结合为主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着, 又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 更是教学活动中的调节者和组织者。

(五) 情知统一原则。

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基础为主要依据, 以情感因素为动力开展教学活动。事实上, 一个班的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生基础可分为若干个层次。教师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研究个性, 发展个性, 并把学生差异和教学差异有机结合, 才能有效的组织学生去探究, 并把他们在探究中获得知识, 获得发展。

(六) 互补增值原则。

物理课外活动作为学生群体, 不应该以具体的数字评价标准, 能否优化学生整体素质才应该是标准。在活动中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取长补短, 形成整体优势, 达到组织目标, 即互补增值原则。教师应创造条件, 把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相近, 兴趣爱好相投的学生, 采用相同的方式组织起来, 形成不同的协作关系, 在学生间形成知识互补、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气质互补、达到优化学生整体素质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 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活动为中心, 教师为“催化剂”的指导原则, 让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

三、课外活动的领域

(一) 课外观察和小实验。

这部分属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观察实验和家庭实验。如:观察眼镜, 安装接线板, 以及教材中的“小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 学生建立基本概念和认知规律, 并进行简单的知识应用训练。

(二) 设计和制作。

无论是探索物理规律还是应用物理知识, 都离不开实验的设计与制作。为获取研究问题所需的信息素材, 学生必须通过观察、调查、考察、设计等工作方案, 进行有关信息或素材的收集, 然后选择实验方法和实施方案, 最后运用分析、推理、归纳、制作、总结、对所获取的信息或素材进行加工, 得到研究结论, 并最后整理成文或制成模型。

(三) 科技小组。

这类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利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利于手脑结合,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动手中学习知识, 发展能力, 这是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四) 科普讲座小组。

有关物理的知识内容丰富多彩, 可以进行新的科技成就, 前沿科学的介绍, 也可以结合教材将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的介绍, 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五) 社会调查小组。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 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 结合实际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能源与环境”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以及环境污染情况, 并提出整改意见。

上一篇:浅析假外包真派遣——以《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第27条为视角下一篇:石油石化电气节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