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学校

2024-04-10

梦中的学校(通用14篇)

篇1:梦中的学校

群星闪动着奇异的眼睛,秋风吹动着凉爽的夜幕。我躺在床上,望着满天的星斗,美丽的银河……渐渐地,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忽然,一阵清风吹过面颊,睁眼一看,星星在我的周围一闪一闪的眨着眼睛,神话中的天河在我身旁徜徉。我神气十足地坐在飞船的驾驶室里,驶向我早已心驰神往的学校--太空学校。我的小飞船是五角星形的,前面的窗户也是五角星形的。我高兴地看看这儿,摸摸那儿,我熟练地指挥他前进,感到安全而又舒服,因此我叫它“太平一号”。路上每隔一段就可以看到一个太空警察在指挥交通。忽然从飞船的倒光镜中看到我的同学也都赶上来了,他们各自驾驶着自己的飞船:霸王旋风、和平鸽号、巡逻天使、太阳魔术师……这些名字多潇洒呀!

转眼间,“太空学校”几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我和同学们一起驶进了校园,车棚的门自动打开,我们把飞船放进了微缩的车棚里,这个车棚可以把放进去的东西缩小100倍,占地很小。然后说说笑笑地走进教室,哇!多么宽敞明亮的教室呀!四壁和顶棚都光彩照人,教室里安装的全是现代化教学设备,有两台电视机,屏幕和我们的黑板一样大,屏幕上滚动着两行字幕:欢迎您走进太空学校,我们将带您到知识的海洋遨游!每个课桌上都放着一台电脑,这是同学们上课时用的。我们刚坐下来,上课的铃声就响了,走进来一名机器人教师,她戴着一副眼镜,说话很亲切,一看就是知识渊博的人,她担任的是我们的语文课,运用它交给我们的“太空记忆法”,一篇很长很长的课文老师刚刚读过一遍,我们就倒背如流了。后来我们利用电脑操作习题并及时把结果反馈到老师的电脑上。第二节我们来到操场上体育课,体育老师更是了不得,一抬腿能跳五层楼那么高,三十丈远,跑的速度更是无人能比,我瞪大眼睛看这老师超人的技艺,高兴的拍手叫好。数学课上,数学老师简直是个神算家,不论多难的题一秒钟内便能准确地回答出来。美术老师就像神笔马良一样,他的画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无论是水彩画、儿童画、还是中国画技法精湛、独特,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具有百灵歌喉的音乐老师,每一首歌都让我们大饱耳福,每一个舞姿都让我们跃跃欲试,随着美妙动听的乐曲,慢慢的慢慢的大家也跟着唱起来了,舞起来了,飞起来了,犹如进入了仙境,在校园的上空飞呀飞,飘呀飘……

忽然一股强光晃着我的双眼,啊,天亮了。原来竟是一场梦。这是多么美好而又神奇的梦呀!太空学校--多少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向往着,期盼着……我伫立床前,眺望这远天,一个坚定的信念从心底涌起:我一定努力学习,长大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用我的智慧和双手营建梦中的理想学校。

指导教师:张书彬

篇2:梦中的学校

我们的学校是飞在空中的白云上。

学校有两只巨大的白羽翅膀,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以后春游,秋游就再也不要坐大巴车了。而且学校的`建筑是有中国特色的古典风范的。

下课了,同学们在云朵里玩捉迷藏、切西瓜……有的同学在屋里玩“大富翁”的游戏。

一年四季,学校风光各不同。春天,阳光明媚,我们在“云床”晒着阳光浴,在放满泥土里的小盆栽里种着各式各样的花。春天里我们学校还有“成长周”比谁种的小花更漂亮!谁在学习、习惯、态度方面进步得更快!

夏天,我们在“仙树”下乘凉,又可以走“故宫”去凉快凉快,因为“故宫”是冬暖夏凉的;也可以去池塘边去看美丽的荷花。荷花不但婀娜多姿,还有白色、粉色、红色很是迷人。

秋天,果实硕硕。苹果、梨子……都成熟了。校园里飘荡着果实的香味。还有爬山虎和枫叶都给校园装扮了一翻。

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我们的校园最有趣了!这时本应该冷掉下巴的时候,要穿厚厚的棉衣,可我们只要穿着薄外衣为什么呢?因为气温底于20度时。学校就会自动向太阳靠近,使得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依然绿意盎然。当然我们一样可以享受到冬天的乐趣。体育课上老师带我们走进校室内滑雪馆。瞧,我们班同学正在滑雪馆里滑雪、堆雪人、打雪杖,大家玩的不亦乐乎。整个滑雪馆里都回荡着我们的笑声。

篇3:楼上的幻觉梦中的都市

生活在近千万人口的大都市武汉,家住在繁华闹市楼层顶端的界山雪,每天冲进眼球和灌进耳朵里的是四时不同的都市景色,车水马龙的人群喧闹以及高低不一的建筑。这里金融集中,产业发达,季节有冷有暖,风雨晴雪各异,白天与黑夜宛若两个世界。对此,你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吗?只要感觉神经不麻木,就不能无动于衷。

对于敏感的界山雪,唤起他的是视觉秩序的旷达,使他敏感到艺术表现的新的人性空间;浸入想象的是追逐当代都市灵魂;激发起他对都市变化的直觉回应。展现在他作品中的,不只有明媚、灿烂和阳光,而且有神秘、朦胧、苍凉和震撼;不仅有急促、舒缓、有张有弛的节奏,而且有梦幻、理想、诗意和潜在的都市精神。这一切在他眼中、心中和身边每时每刻都在流变。使他冲动、激起他的创作欲望,要表现、要讴歌是他的主心骨。因为他呼吸的是城市的历史与现在,向往的是城市的未来,是城市唤起他的良知,必须讴歌城市,因为这里居住的是千百万精华,是带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心。

也许他还受到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的影响,如蒙德里安所说:"如果我们不能解放自己,我们可以释放我们的视觉。"界山雪的艺术行为就是这样开放的,他的创作观不是自然主义的,他的作品是在都市楼上的幻觉,梦中的都市。他的创作观念既与新造型主义有关,也与新表现主义有关,不单纯是中国写意画,我们应以宽阔的胸怀来欢迎和包容这一切。

篇4:梦中的国土

——《扇上的烟云》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已经问世五十多年了。书中描画的是作者梦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对于作者而言,正是想像中的“一些辽远的东西”,距离我们便显得更其遥远了。今天读来,总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画梦录》初版于一九三六年,收录的是何其芳写于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五年间的散文。尽管写作绵延了三载,但其中的心绪和意蕴却是一以贯之的。那时候作者刚过弱冠之年。涉世未深,却深怀对大千人生的渴望;在现代都市文明中找不到心理归宿,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茫然,同时又陶醉于这种孤独去体味一种“寂寞的快乐”(《墓》)。这些心理基调恰恰与作者敏感纤细而又多思多虑的气质相契合,于是我们有了《画梦录》中一个个具有“纯粹的柔和,纯粹的美丽”(《还乡杂记》代序)的意境和故事。

任何文学作品在叙述的过程中都具有某种叙事姿态,《画梦录》的叙事姿态尤其鲜明,它的贯穿姿态以及由此构成的叙述情境是“独语”。

《画梦录》的世界因此又是一个个独语中的世界。

这与“五四”发轫期的小品文形成了对照。那是一种周作人拟想的“闲话风”的情境:

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雨天的书》自序一)

在这种优雅闲适的情调中,得二三好友,拥衾夜话,乐而忘倦,自是“颇愉快的事”。这种率意畅怀的心态,平等自由的氛围,暗 合着“五四”时期追求沟通追求民主的文化环境。

如果说“闲话风”的氛围是“江村小屋”的安宁与温馨,那么《画梦录》中“独语”的背景却是孤独与空寂的:或是在荒凉冷落的夜街上(《独语》),或是在深闭颓败的庭院中(《秋海棠》),或是在连天蓑草的墓地前(《墓》),或是在夕阳残照的古道上(《弦》),或是在四壁萧然的斗室内(《梦后》)。读《画梦录》,心灵常常会笼罩在这种孤寂的情绪中,“独语”的境况常让人体味到一种“两间余一卒”的旷古凄凉意味。

《画梦录》中的形象大多是这种情境下的独语者:

夕阳如一支残忍的笔在溪边描出雪麟的影子,孤独的,瘦长的。他独语着,微笑着。(《墓》)

关于第三个姑姑,我的记忆是比较悠长,但仍简单的:低头在小楼的窗前描着花样;提着一大圈锁匙在开箱子了,忧郁的微笑伴着独语。(《哀歌》)

那时我刚倾听了一位丹麦王子的独语。(《扇上的烟云》)

作者并不着力记录人物独语的内容,他似乎更醉心传达这种独语的姿态本身。也许作者自觉意识到类似“独语”这种隐含着丰厚内蕴的单位意象本身,就比连篇累牍的描述更为透彻和直观。以至在《独语》一开篇作者摹写的竟是脚步的独语:“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的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这昭示着一种矛盾的心境:一方面是珍爱,是对自身寂寞处境的审美化体验;另一方面却是“不能忍耐”的背谬感觉。这隐喻着心底深处对于交流的渴求。

然而,在作者看来,灵魂的世界也同样是封闭的。“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独语》)这是一种心与心的世界无法相通的感觉。

“独语”所象征的个体生命的生存境况在这里已具有一种原型的意味了。无论是菩提树下面壁十载的达摩老祖,还是荒山小屋深居简出的康德博士,无论是为《画梦录》作者所激赏的驱车独游,穷途痛哭的西晋阮籍,还是那个曾问过“To be or not to be”的丹麦王子,都曾在这个世界上领略过深深的孤独和寂寞。也许人类的有些体验和感悟只能靠单枪匹马去获得,也许只有当一个人独自面对纷扰而荒凉的世界时,才能真正沉潜到生命的本质深处,去思考人的存在和人的处境。也许,试图从《画梦录》中概括出什么哲学内涵来根本是徒劳的,因为令人动心的不是其中的意蕴,而是一颗年轻的心灵对于抽象人生之域的那种探究的意向本身。这意向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哲理空间和思索氛围,读来我们的心灵会因之隐隐地悸动,从而使我们的沉思默想也上升到一个神秘而抽象的世界里去,去想象一些“辽远的东西”。

其实,作者压根儿就无意提供关于人生经验的具体答案。他自身就处于深深的迷茫之中。因此,《画梦录》中的思索也往往以设问的方式表现。于是,“独语”导致了叩问,而叩问这种自我求索的方式也是作者在困惑之域无法解脱的必然结果。他只能对未知人生提出他自己深深的思虑:“我到哪儿去?旅途的尽头等着我的是什么?”“我能忘掉忧郁如忘掉欢乐一样容易吗?”“而何以我又太息: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是慨叹着我被人忘记了,抑是我忘记了人呢?”

叩问,这也许是最为明智的方式了。真正的哲学家永远只提出问题或者象维特根斯坦那样对自己无法言说的事物保持缄默。尽管《画梦录》中的追问也许失于单纯甚或幼稚,但其中总有令人怦然心动的东西,也许那正是虔诚地沉思与叩问的姿态本身令人难以忘怀。

“乡土之恋”几乎是现代文学中的贯穿母题。

在乡土中国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一批批的青年被抛出故乡封闭而凝滞的生活轨道,于是,一批批飘泊它乡过羁旅生涯的游子产生了。这使得现代文学中总排遣不掉一种时代性的怀乡病情绪。

何其芳当年从天府之国的一个小县城中走出来,在北方都市里求学,在现代文明之中总有一种无根的漂泊感,常常暗生无端的乡愁。这种郁结着的忧郁的乡愁几乎是笼罩着作者所有的文字里。在《岩》中,作者开篇就写道:“我是从山之国来的,让我向你们讲一个山间的故事”,有一种一厢情愿的热切;《炉边夜话》则回忆童年时在故乡听一位老爹讲离开乡土的冒险故事;《伐木》是一篇关于故乡多雾的山区里所充漾的伐木声的速写;《哀歌》则怀想作者“那些美丽的姑姑,和那些快要消逝了的闺阁生活”……

“野人怀土,小草恋山”,何其芳的故园之思本与一般的怀乡病没什么太大区别。而真正更具时代悲剧性的,则是故园梦最终的普遍破灭。何其芳自然也未能逃逸出这种破灭感。

当作者经过一段漂泊生涯,终于满怀疲惫重返乡土时,才发现乡土的生活象儿时的古宅那般古老和凝滞:

我们十分惊异那些树林,小溪,道路没有变更,我们已走到家宅的门前。门发出衰老的呻吟。已走到小厅里了,那些磨损的漆木椅还是排在条桌的两侧,桌上还是立着一个碎胆瓶,瓶里还是什么也没有插,使我们十分迷惑:是闯入了时间的“过去”,还是那里的一切存在于时间之外。(《哀歌》)

这种“一切存在于时间之外”的感觉再恰当不过的概括了乡土中国凝滞而富于惰性的特征。在这种生活中人们很难感受到财间的流动。这种“超时间”的感觉我们在《静静的日午》中可以得到更具体的印证。

《静静的日午》描写的是游子归乡之前的一个中午,柏老太太絮絮地向一个女孩子讲述她自己少女时代的故事:

“我从前住在一个北方城市里,”柏老太太说。

垂手听着的女孩子笑了。这位老太太说她的从前总是这样开始的。

“我现在记起了那个城市,”柏老太太坐一把臂椅上。“它是几条铁路的中心。我住的地方白天很清静,到了晚上,常有一声长长的汽笛和一阵铁轨的震动,使我想着很多很多的事情。后来我读了一位法国太太写的一本小书,一个修道院的女孩子在日记写道:车呵,你到过些什么样的地方?那儿有些什么样的面孔?带着多么欢欣又忧愁的口气。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年轻的苍白的修女。那时我读着很多很多的书,读得我的脸有点儿苍白了。”

整篇故事就在这平淡而芜杂的讲述中结束了,它讲述的是老人和少女的故事。无论老人和故事中的女孩子在年龄上有多大差异,她们的故事永远在想象和书本里。就象柏老太太所追述的“年轻的苍白”的修女,只有在对呼啸而逝的列车的垂询中寄托对世界的惊异和渴望一样。而最终,一切都被“静静的日午”这一个时间概念凝固住了。于是柏老太太的讲述有一种白头宫女寂寂诉说汉宫秋月的历史苍凉意味。而总有那么一天,年少的宫女也会鬓发如霜遥对汉家陵阙向同样年少的宫女讲述玄宗或她自己的故事。少女是老人的过去,而老人则是少女的未来。“静静的日午”便象征着这种命定的恒常。“日午”所标志的瞬间却展示出时空的凝滞性。一切都象在故事中被讲述一千年了。

在《弦》里,作者写过故乡的古宅。当他再度归乡时,古宅已颓败了,“宅后那座精致的花园已在一种长期的忽略中荒废了”,断井残垣中沉埋了几时的记忆,透露着一抹凄清一抹沧桑感。文中的“三弦”讲述了一个故乡弹三弦的算命老人,带有强烈的宿命论色彩。老人“不待问就絮絮的说出许多事故。只是不说他自己”。

我们等待着更悲伤的事变,然而他却停止了,遗漏了我们最关切的消息,那家的那位骄傲又忧郁的独生女,我们童时的公主,曾和我们度过许多快乐的时光而又常折磨着我们小小的心灵的,现在怎样了?嫁了,或者死了,一切少女的两个归结,我们愿意听哪一个呢?当时空流逝之后,一切都会简化为单纯的状态,几无一丝具体的细节和消息供你联想。童时的“公主”不过重复着一切少女的归宿与结局,这里依然有对宿命般的恒常的无奈的感悟。

我们想问终于又不问了。我们一面思索着人的命运,一面和这算命老人走着,沉默着,在这夕阳古径间。

老到无语,一切便都萦于心怀却又一切均无挂碍;一切都弥散于心却又一切了无痕迹。那是稼轩词中“却道天凉”的境界。从中透彻出对于命运的默默的承受,体现出一种东方人的达观,无奈中自有一种与命运默契的坚忍与通达。

老人的形象,正象征着这种对命运的坚韧的承载。无论是《炉边夜话》中向少年人讲故事的长乐老爹,还是《静静的日午》中脸上满布皱纹的柏老太太,都是曾深藏了许多故事,最后默默走到垂暮之年的过来人。作者是钦羡老人们有过生动而平凡的人生经历呢?还是悲悯他们已走到了唯有从青年人身上有时找到已失去了的自己的暮年呢?

最后我看见自己是一个老人了,孤独地、平静地,象一棵冬天的树隐遁在乡间。我研究着植物学或者园艺学。我和那些谦卑的菜蔬,那些高大的果树,那些开着美丽的花的草木一块儿生活着。人生太苦了,让我们在茶里放一点糖吧。在睡眠减少的长长的夜里,在荧荧的油灯下,我迟缓地、详细地回忆着而且写着我自己的一生的故事……

这令人想到了浮士德博士。或许何其芳对自己老年的描绘曾受过这个异域老人的启迪吧?但作者得到的是什么启悟呢?是认同浮士德把灵魂抵押给魔鬼的命运从而去实践丰富多彩的人生呢?还是渴求过着东方哲人的书斋式的沉思冥想的生活?

何其芳后来终于告别了书斋生涯,走进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当开始了新的生活道路之后,何其芳的乡土之恋便被新的人生主题替代了。或者也可以说,他的新的选择正是他重新被故乡在心灵上放逐的结果。从此,真正的故乡只在想象和梦里。这就是故园之恋的永恒悲剧。其实,真正的故乡也不过是在羁旅者的想象中具形,那象征着童年的乐园,象征着人类理想中的归宿。“梦中的乡土”其实隐含了三十年代青年人中的普遍的迷茫感和幻灭感。这有如六十年代巴黎大学的学生们写在校园围墙上的“生活在远方”一样。“五四”启蒙大潮所展示给青年人思想上的多元取向到了三十年代已经趋于阵营化和意识形态化,从而也相应地规范了青年人的生活道路的选择;对社会性要求的增强同时也限制了个体性的发展;大革命的失败更是轰毁了青年们纯真的信念和热情,剩下的只是无法愈合的创伤与难以修补的残梦。沈从文这样概括这种时代特征:

时代的演变,国内混战的继续,维持在旧有生产关系下而存的使人憧憬的世界,皆在为新的日子所磨灭。农村所保持的和平静穆,在天灾人祸贫穷变乱中,慢慢的也全毁去了。(《论冯文炳》)

《画梦录》正产生在这乡土之梦破灭的时代。

伴随着新的选择而来的是何其芳画梦期的终结。这种充满了莫名的忧郁和感伤的青春期显得很短暂,同时也是他自己再也无法重复的。其实这不仅仅是对何其芳个人而言,那个时代的感伤和唱叹也是短暂的,时代的涛声,民族战争的炮声很快湮没了个体心灵的一切独语,每个人都无法逃逸出时代的主潮。因而,何其芳也无法囿于心灵的一隅而咀嚼一已的悲欢,终于与梦中的国土告别了。

在《刻意集》序中,何其芳对自己“忧郁的苍白的少年期,一个幼稚的季节”表示不满,认为文学的“根株必须深深地植在人间”。于是有了《还乡杂记》,这使何其芳的散文在获得了新的表现领域的同时,“感情粗起来了”(《还乡杂记》代序),同时文风从此不复找到以往纯粹而精致的完美了。当后来作者重新回首当年那单纯的青春感伤时,他确乎有些悔于少作了。

何其芳真的会忘怀他精心建构的梦中的国土吗?这必定是很难的,这就象人生的初恋不可能被完全遗忘一样。也许,青春无悔。对于每一段人生历程都有必要去珍惜和深藏,唯其倾注过生命,唯其无法重复。不妨设想无论是否自觉,何其芳画梦时节的某些梦幻,必定一直深埋于心底最柔软的一个角落,就象他当年把故乡当做一块净土“藏之记忆里最幽暗的角隅”(《柏林》)一样,总会有那么一些片刻,心底的那根曾被想象和泪水浸润过的柔韧的心弦将被重新触动并且迸发出悠长的回响。

那块梦中的国土蕴含着一个初涉世间的少年人对生命的思索,对理想王国的热望,也象征着一颗尚未经历真正创痛的敏感的心灵对大千人生林林总总的一切细微的体验和动人的启悟。

篇5:梦中的学校

――当你看着月光下的大海,望着阳光下的森林时,你才发现,儿时的欢笑声变得那么遥远……

长大后的人,总是喜欢一个人默默地站着,好孤独。想起儿时的伙伴和欢笑,心灵深处的一丝丝忧伤和怀念一下子涌上心头,思念的泪水夺眶而出。

回忆童年,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美好。小时侯伙伴的眼睛是那么的纯真无瑕。可是现在呢?那么多成人的眼中,你看到的是敌视的目光,是虚伪的目光。透出来的`阴气让你感到十分失望。

思念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笑声不再属于我们。怀念笑声,是它让我们开心,忘记那些烦恼,帮你摆脱它。可是长大以后,那些笑声仿佛离你远去,你想追,却追不回。

怀念童年,童年的事是那样简单。不象现在的事,感到好复杂,也好麻烦。

回忆童年、思念童年、怀念童年。因为很多珍贵的东西只有童年才有。

梦中的回忆,梦中的思念(听《童年的回忆》有感。随笔日记)作文300字

篇6:梦中的江南

“啪嗒啪嗒”,淅淅沥沥的雨珠串成了线,一串一串,如同晶莹剔透的珍珠,从布满斑驳的青瓦上滑落。顷刻间,如同迸裂的水晶般落地,溅起无数细小的水花。

江南的雨,细腻,轻柔,宛若一位美丽温婉的少女。依稀中,恍如氤氲的雾气,笼罩了一切,远处的一切,淡了,淡了,朦朦胧胧。一时间,景也模糊,心也模糊,我的心被彻底溶在了这多水的江南,这多情的江南。

纤纤玉手,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那如花的笑靥,淡了千年。脚下布满青苔的青石板,在轻声的诉说,说着江南的过往,说着那一段段才子佳人的佳话,说着心底的柔肠。晚风轻轻掠过发梢,携来一缕莲蓬的清香,远处那几分淡淡的炊烟,与这迷蒙的雨交织在一起。耳畔隐约传来轻柔的吴侬软语,“斜晖脉脉水悠悠”,我觉得自己真的醉了,醉在这宁静祥和,柔情似水的江南。

“灯影浆声里,

天犹寒,水犹寒。

梦中丝竹轻唱,

楼外楼,山外山,

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

雁字回首,早过忘川,

抚琴之人泪满衫。

杨花萧萧落满肩,落满肩,

笛声寒,窗影残,

烟波桨声里,

何处是江南。”

篇7:梦中的梦_

为了我的中国梦,我一定要有行动。所以我要从小开始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将来为国家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学习,以后没有文化、没有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就会慢慢被社会淘汰。如果我们不通过学习来掌握知识,从而明白一些道理,那我们就很容易会沾染一些恶习,最终甚至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长大,不就想让儿女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吗?如果我们沾染了恶习,走上犯罪道路,不但没有为祖国做贡献,还给国家添了乱,还让父母伤了心。我们一定不希望父母因我们不好的表现而伤心流泪吧?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在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经常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一个好大学,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这话的意思。就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很偶然的一次,我被一个故事短片而感动,从那时起,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的梦想在我心底生根发芽。这个梦想成了我以后努力学习的动力。每当我烦恼家作多时,一想起我的中国梦,埋怨的话语便消失了,我就会安安稳稳的坐下来写作业;每当我遇到困难,我就会对自己说,为了实现我的梦想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没有梦想的人,他的一生都会在没有方向中度过。遇到好玩的,有趣的事情,他仍会觉得无聊。因为他缺乏梦想,所以不管做什么事都没有动力,没有什么能促使他开心。他会感到自己与别人相比缺少些什么,而我要告诉他,他缺少的是――梦想。所以,我倍加觉得梦想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篇8:《呼唤》淘金梦中的情感记忆

西方文学中的淘金模式 (航海、淘金、考古、探险等内容和题材) , 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不会被忽视。它如同二十世纪人们梦想着遍地黄金的美国而产生的“美国梦”一样, 代表着一种人们对财富、爱情等人生梦想的追求和探寻。然而, 与大多数美国梦模式作品以破碎的梦想来书写人生的迷惑与虚无不同, 如杰拉菲尔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淘金模式的主人公大都有着如着强健的体魄、聪明绝顶的头脑、吃苦耐劳的精神, 叛逆、不循常规、坚定的意志, 超佳的运气和异于他人的禀赋和英勇的男子气概, 他们的人生追求, 尤其是对财富的追求, 都能实现。考琳·麦卡洛《呼唤》就是遵循“淘金模式”的一部力作。

主人公、私生子苏格兰人亚历山大不堪忍受家族的欺凌, 十五岁离家出走, 几经周折到美国淘金, 凭着吃苦耐劳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大发其财。之后, 远涉重洋来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 在崇山峻岭深处找到世所罕见、品位极高的金矿。为开发这座金山, 和中国人孙楚共同创立“天启公司”。这种个人传奇似的奋斗史与十九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历史小说极为相似, 他们的聪明强健令人敬佩, 他们坚强的意志和绝佳的头脑令人望尘莫及。在实现人生伟大的抱负之前, 他们从不停止流浪与前进的脚步:当亚历山大逃离金罗斯, 第一站来到格拉斯哥来学习锅炉和蒸汽机的制造技术。三年学徒期满, “他的发明已经使康内尔先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除此之外, 亚历山大的工资从每天十二小时赚一先令, 增加到第二年的五先令, 第三年的一英镑”“康尔先生求他留下, 他没有应允。” (本文《呼唤》用李尧译本, 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52页) 这还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当亚历山大在希尔拉山脉找到石英石矿脉, 自由的他慢慢也厌倦了这种生活, 他的梦想也不在这里, “我想, 我只是自由惯了, 想做什么, 就做什么。能学到的都学到了, 所以我该上路了。” (62页) 在穿越印第安纳州时, 人生中的第一次艳遇悄然降临, 面对美丽贤淑的赫诺瑞娅·布朗恳切的挽留, 亚历山大如此回答:“这不是我的天命, 不是我的定数。如果我留在这儿, 就等于拿破仑选择了厄尔巴岛。” (4页) 选定目标的亚历山大在追求和取舍中不断流浪, 最后, 他将目标锁定在了新南威尔士。直到他找到了后来的金罗斯, 以自己选择的姓氏命名自己的城市, 成为了他所向往的最尊贵和富有的人。并且建起了十九世纪末澳大利亚城市功能堪称一流的“模范城”———金罗斯。拥有财富亦将拥有权力, 这是文明社会的文明准则。我们可以借哈利黛太太的眼光来看待亚历山大在金罗斯的“王者”地位, “他一个口袋里装着政府, 另一个口袋里装着法院”。 (30页) 这是亚历山大的发家史。一个被污蔑与岐视的私生子随着淘金梦的实现而实现的作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尊贵和地位。

至此, 作者完成了对于亚历山大从一个私生子、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的、备受凌辱和折磨的穷小子到一个拥有巨大财富、具备超强权力、能够主宰命运和生活的超人形象的塑造。由亚历山大的发迹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想象性的人物塑造模式。显然, 在对亚历山大形象的塑造中, 考琳·麦卡洛未能走出这一“淘金模式”的囹圄。想象多于现实, 感性大于理性。因此, 可以这样说, 亚历山大的形象很大意义和程度上具有浓郁的理想色彩, 而这一形象的理想化在很大意义上应归结于西方文学中的“淘金模式”。

考琳·麦卡洛在分节的叙述中以插叙的叙述模式回顾介绍了亚历山大的发迹史, 与其说, 亚历山大的淘金发迹史是小说中一根联系人物命运和叙述的明线的话, 还不如说, 他的成长为情感的终极激发布置了前景, 为人物关系预下了铺设。当然, 二者在情节发展中也是相互交融和渗透的。

这首先表现在亚历山大奋斗成功的内因和动力———复仇心理上。作为私生子, 他的出生便是一种不幸, 遇到邓肯·德拉蒙德那样的“父亲”则是不幸中的不幸。如他所述:“我小时候在以为是自己父亲的那个人手里受尽了折磨。” (47页) 如果说, 幼年的亚历山大遭受邓肯·德拉蒙德的“折磨”是源于人性自身的弱点和本能的对于私生子和不具备自己血统的排斥和厌恶的话, 那么, 基督教长老会牧师默里和詹姆斯·德拉蒙德对小亚历山大的污蔑和歧视则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仇恨只能滋生仇恨, 仇恨的种子一旦在心底生根, 也就注定了他最后只能产生复仇的恶果。十五岁时, 在默里的一次侮辱和谩骂中, 忍无可忍的亚历山大在狠揍了他之后, 被迫离家出走。也因此, 仇恨作为亚历山大不断奋进的动力, 一直主宰着亚历山大, 如伊丽莎白评论的那般, “他被他的过去, 而不是未来统治着”。 (48页)

其次, 伊丽莎白在亚历山大的生命中起着启蒙者的角色。在复仇心理的驱使下, 娶了伊丽莎白这个“与其说她是个成年女子, 不如说她还是个孩子” (22页) 的姑娘做妻子, 作为报复詹姆斯·德拉蒙德和默里牧师, 亚历山大似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 这段感情一开始就打下了悲剧性的基调。在其他方面都万分成功的亚历山大, 在对其情感生活的处理上, 却完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之所以如是说就在于, 他将自己的婚姻生活也纳入了报复算计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 婚姻生活绝非1+1=2的简单的算术模式, 婚姻也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传宗接代。但是, 伟大的亚历山大偏偏犯了这样一个愚蠢的错误:出于报复和各种因素的考虑, 虽然身边有着聪明美丽而又风情万种的旅店老板娘茹贝·康斯特万, 他还是不远万里从英格兰“进口”了“还是个孩子”的伊丽莎白做他的妻子。

自以为是的亚历山大处处以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意愿改造着伊丽莎白的生活:让她学写字, 画画, 请人教她弹钢琴, 让她学习刺绣……在和伊丽莎白相处时, 他很少去了解她的所思所想所需所要, 所谈除了矿山便是机器。“想得到是一回事, 真的得到是另外一回事” (415页) 在和伊丽莎白相处的二十三年中, “他, 亚历山大, 连朋友也没能和她交上”。 (433页)

失望的亚历山大将伊丽莎白比作自己身边的一根刺, 在他的眼中, 伊丽莎白沉静、刻板、冷冰冰, “只是一个因种种原因错娶为妻的人”, “他相信, 他对她的爱已经死灭。当爱情的小苗栽这样一块不肯宽恕的土地上, 它怎么能不死灭呢?除了自己横放在这条路上的征服欲望, 他什么也看不见。” (418页)

伊丽莎白在暴风雨之夜的走失让亚历山大深埋心底的爱意上泛, 他意识到他以为早已死灭的爱其实依然存在, 爱意的上泛也使他第一次开始认真而仔细的反思自己和伊丽莎白一起走过的二十三年婚姻。反思带给他的除了悔恨还是悔恨, 如他所说的那样, “一个错误接着一个错误, 这便是他和伊丽莎白之间的全部故事。” (433页) 而李———亚历山大一向器重与欣赏的金罗斯的继承人, 向亚历山大说出的他与伊丽莎白十七年理藏的感情也让这个为了证明自己而不断奋斗的人认识到, 爱, 是来自心中的呼唤, 是不能够埋葬与割舍的。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之后, 亚历山大也就开始思衬如何改变这种局面。赎罪心理开始主导亚历山大的情感。可是, 该如何偿还欠妻子的债呢?只有一条路:打开笼子, 让这只鸟自由飞翔。

此时, 完美主义的终结为情感推波助澜。亚历山大选择了自杀, 他以大无畏的精神做出了石破天惊之举———精心制造了一场爆炸“事故”, 葬身于他发迹的一号坑道,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 为深爱的茹贝, 李和伊丽莎白铺平了一条幸福之路。

篇9:梦中的影像

问:你是以这组片子获得1999年“十佳摄影师”称号的。但我感觉它更接近主观的艺术创作,所以,我想知道,这些“商业摄影作品”主要为哪些方面服务?

卢:说实话,这些照片我曾经想卖出去,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卖出一张。

问:那么,你这些片子是属于“其它”类。

卢:对,这次广告摄影的征集评比分了好多类,比如食品、家电、服饰等,最后一类是公益类,企业形象。我认为我的这些片子更适用于插图。商业摄影不应该局限于纯粹的产品的拍摄,它可以拓展到很宽的面。表达一种理念,和消费者交流,也是商品。

问:我在你的作品中看到了达达主义的影子,你是否受到这一类美术作品的影响?

卢:美术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虽然搞摄影,但是和设计界的朋友交流的比较多,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我不喜欢将摄影和其他行当分得那么清楚,说我是搞摄影的,或是搞美术的,或是搞设计的,都无所谓,都是视觉艺术。

问:谈谈你具体的作品,比如那些即将枯萎的玫瑰……

卢:我在拍摄之前,或拍摄过程中从不去考虑去表达什么感情或是情绪,我只是觉得这些物件应该在一起,我就将他们摆放在一起拍下来。

问:可是所有的物件在你的光影下魔术般有了生命的情感。

卢:谢谢你有这样的评价,的确,虽然我的片子几乎卖不出去,可是,却有很多人非常的喜欢它。很多片子是在我将它们冲洗后展现在我眼前时我才细细地去品味它。

问:你的作品有名字么?

卢:我从不给我的片子命名。参加这次比赛,要求非要给这些作品起名字,这很难为我,有时候我觉得,任何名字都不能表达它的全部。但是,我还是起了个名字,比如你刚才说的那张,名字可以叫《挽歌》或是《伤逝》。我甚至更愿意让喜欢看我的片子的人自己起个名字——属于观者的名字。

问:在这张作品里我似乎看到了一个骨骼的影像。是X光的照片么?

卢:对,很多看这张片子的人因为这个影像和玫瑰在一起,就很容易联想到女人的生命和命运。是衰败,是死亡,但同时又看到了新生命的诞生。

问:你的另一张作品给人的感觉是紧张与恐惧。

卢:我知道你说的是那张《炼狱》。这个名字也是后来起的,我想表达一种现代人的精神生存状态。尤其是城市人,紧张的工作,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使得人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束缚,这些人在精神上是很无助的。

问:总体上说,你的作品还是很能吸引人的。

卢:我希望我的片子有人拿回家能在家里挂上一个月,他还不烦,那就行。

现在电视的频道越来越多,大街上到处是各种各样的图像,搞视觉艺术的人要想吸引人的视线已经不再是很容易的事了。

问:于是,你在求新求异上下功夫。

卢:我一直想违反常规。人类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文明进步和技术发展的一个动力。人们欣赏画面,好奇心也起到推动的作用。拍出的东西起码要让人觉得新鲜。信息社会也是一个图像的社会,信息的爆炸也是图像的爆炸。看到这个变化就应该适应这个变化。信息社会更强调个性化的发挥。现代的视觉艺术它的流派有很多,但是有一个趋势就是朝着多意性发展。多元化的、大信息量的表达方式。现代的人情感比较复杂,喜欢看大信息量的东西。

问:让人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你的作品?

卢:研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引起观者的共鸣。

问:通过你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你对光的运用是很讲究的。从技术方面来谈谈你的作品可以么?

卢:当然可以。我首先声明我所有的照片都不是用电脑特技做出来的,也没有后期暗房。我用得最多的是多次曝光,这里也没有多底合成的现象,完全是前期时候控制的。

问:在光源上有什么要求么?

卢:在用光上我从来不用大面积光源,用的都是点光源。控制光很重要,一张成功的作品,除了经验以外,有时还有运气在里面。比如我的底片没了,想照原来的样子复制一张,就不可能完全一样,这里面有一些偶然的因素存在。

问:所以,每张作品尤显珍贵。

卢:如果按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来讲,一个商品的价值和它包含的劳动含量有关系,劳动含量高,价值就高,劳动含量少的价值就少。那么,我这组片子应该是很值钱的,因为,在拍这组片子时我付出了很多的劳动,很费劲的。有的拍了好多次,反反复复的都不满意。有的甚至拍好几天。

问:你现在用什么机器?

卢:我用座机拍。因为我除了拍这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多数时候还是拍产品广告,要适应市场,养家糊口。

问:这些所谓很纷繁的图像是你目前感兴趣的创作方式,是不是还要沿着这个路子拍下去?

篇10:梦中的故乡

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有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的双翅,飞向远方,翅膀划过的痕迹是那样的明晰。正如那江水中流淌着的依恋,天空中掠过的思念,当故乡这个熟悉的名词在脑际浮现时,心中总有些悸动。我的故乡是成渝线上的一个交通枢纽。黎明时分,疾驰的火车用一声声嘹亮的汽笛吹响城市苏醒的号角;夜幕降临,沱江河用的轻缓水流吟咏出一支支动人的谣曲。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生长近二十年的地方。为了求学,我离开了故乡,但是故乡的记忆却并未随时间而消褪,反而越来越清晰了。故乡的美好记忆好似一个水坝,开一个小口也能决堤,如今我身处异乡,却发现我的身影依然飘荡在这片土地上。

时常在梦中回到故乡,总有一份如沐春光的温馨与感动。依然记得元宵节上夺目的礼花,绮丽璀璨中满载着新年的祝福;依然记得端午节上在激流中勇进的龙舟,悠悠的沱江河水流淌出内江人骨子里的进取斗志;依然记得大千美食节上的美味佳肴,四溢的浓香让人踟蹰忘返……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如今,每每望见皎洁的月亮,我便会想起故乡。想起了熟悉的六中校园,见证了我们点点滴滴成长的足迹;想起了校园外的孔亮火锅店,这里凝聚了曾经欢聚的喜悦;想起了大洲坝闪烁的霓虹,为内江的夜景添上一笔笔绚烂……

时间能使花叶枯萎,能使容颜衰老,能使沧海变桑田,但它却风化不了我对故乡的无限回忆。

故乡,我永远的梦。

篇11:梦中的帆

是你,把失落灌成河流零落在枝头

是你,把红裙写成单话浪迹在天涯

是你,把青春变成火焰感动着花蕊

是你,带着缠缠绵绵的情感

是你,带着摇摇晃晃的岁月

是你,顶着日日夜夜的`风雨

篇12:梦中的梦_

我坐着大轮船来到了这个不知名的小岛。远远望去,小岛的中心耸立着一栋栋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房子,有香蕉形、桃子形、汉堡形、天鹅形、玫瑰形的房子。这只是人们居住的房子,那些餐厅的样子更是形状各异,有牛排的、奶瓶的、鱿鱼的等等。我在街上参观那些悬浮雕象呢,一辆摩托车从我身旁飞过,不对,这不是摩托车,它怎么像自行车呢,可是它们都不会飞呀?我问了一位老人,才知道这是他们发明的“水陆空自行车”,在水里、陆地上、天空上都可以行驶。

不知不觉的两小时过去了,我肚子有些饿了,便想出去找吃的,可眼皮不听使唤了,我居然一下子躺在长椅上睡着了。过了一会儿,我感觉自己飘起来了,并且一丝睡意都没有了。睁眼一看,四只美丽的白天鹅正托着我向天空飞呢。它们看到我醒了,居然不害怕,还是托着我向小岛中心飞。过了一会儿,它们把我放在一栋玫瑰形的房子面前,等我进去了,它们才飞走。我一进入房子,就去找餐厅,这房子真大呀,我走了大概十分钟才找到餐厅。这个餐厅差不多有我家那么大,里面摆着牛排、可乐、西瓜、面包、酸奶、红毛丹等我爱的东西。饱餐一顿后,我决定去后院看看,可走了半天也没有到达后院,走到‘’大闯关”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房子的内部是个无限空间,在通过这个“大闯关”后,才会缩小成别墅。终于,我通过了关卡,只见房子后面有扇门,上面写着两个字“后门”。我打开门,高兴地笑了,这后面是个大泳池,长条的,像小河一样环绕着每一栋房子。我走到房间,换好泳衣,回到池边,从台子上往下跳。

“扑通!”一声,我跳进泳池,一下子抓到了一个东西,拿起来一看,是一个塑料的小盒子,我打开小盒子,里面居然有个巧克力,我高兴地吃起巧克力……

篇13:梦中的学校

一、《梦中的卓玛》词曲作者简介

词作者陈道斌,四川广汉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战士,文工团作家,国家一级编剧,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青联委员,广东省侨青委常委。曾是第九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第十届广州“十佳青年”荣誉获得者。亦荣立二等功一次,荣立三等功四次。作为词作家,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多次与国内著名作曲家如赵季平、徐沛东、印青等人合作。并多次为国内著名歌唱家如宋祖英、廖昌永、戴玉强等人创作歌曲。同时,也为流行歌曲歌手如凤凰传奇、爱乐团、黑鸭子组合等众多歌手创作歌曲。其主要作品有:歌曲《祝福澳门》(宋祖英唱)、《丝路花雨》(黄华丽唱)《情系人民》(汤灿唱)、《吉祥如意》(凤凰传奇唱)。亦有为青歌赛比赛创作的作品有:《我的深情为你守候》《东方恋人》《孔雀》等。其作品众多,深受大众喜爱,并广为流传。

曲作家刘聪,沈阳人,现为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艺术歌曲创作工作室主任;先后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教育系、作曲系;大连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组建学院交响乐团,并任指挥;大连爱乐团交响乐团常任指挥等职。其作品众多,声乐作品如:《故园恋》1996年获广播电影电视作品奖;系中国音协首届金钟奖全国声乐比赛规定曲目;第七届全国声乐比赛备选曲目。《鸟儿在风中歌唱》获文化部2000年全国艺术歌曲比赛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声乐比赛备选曲目。《在青翠的山谷里》获2003年中国音乐金钟奖。《冬天是一个音色的梦》获2010年黑龙江省“我爱龙江、唱我龙江”主题征歌作品二等奖。管弦乐作品如:《第一东北舞曲》《第二东北舞曲》《劲鼓狂舞》等。管弦乐组曲如:《南海观音》《香港速写》。亦有管弦乐编曲、配器200余首,钢琴伴奏谱500首,以及钢琴曲、舞蹈音乐、电视剧音乐等。

二、《梦中的卓玛》创作背景及内容提要

刘聪先生很早就对藏族音乐非常关注,八十年代初,西藏以为著名作曲家,罗念一先生去沈阳音乐学院讲学,他讲到西藏一个羽调式,这个调式走向是La Do Re Mi Sol La Si Re,罗念一先生命名这个调式为“混合调式”。《青藏高原》就是用这个调式创作的。从知道这个调式开始,便激起了刘聪先生对藏族音乐创作的动机。刘聪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遇到一个藏族同学,由此了解到藏族的音乐特色,以及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直到2004年,刘和刚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请他创作歌曲,刘聪借此创作了这首不同于其他藏族风格的歌曲《梦中的卓玛》。歌曲塑造的音乐内容是:一个小伙子做了一个梦,梦到了心爱的姑娘(卓玛),小伙子为之心动,然后千里迢迢的去了西藏。来到了拉萨以后见到了很多卓玛,但都不是梦中的那个姑娘。小伙子有点绝望了,于是到了晚上他点燃了香火,向上天祈求帮助,但也未能得到答案。歌曲就在这样的怅惘中结束了。作曲家被歌词深深的感染了,便使用独特的艺术语言描述了小伙子追求梦中姑娘,但最终也未能完成心愿的心路历程。歌曲内容贴近生活,展现了人性中柔弱的,又令人向往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歌曲旋律抒情优美,又不乏激情,并充满了幻想。作品不仅展示了民族音乐创作的新特色,同时体现了作曲家个性化创作的特征。

三、《梦中的卓玛》音乐语言的特点及演唱中的艺术表现

歌曲《梦中的卓玛》曲调取材于西藏阿里地区的一首民歌《银碗里渗透了姑娘的情》,曲作者选择了它前四个小节的音乐作为素材。并对其延伸拓展。歌曲结构歌曲结构师ABCA带再现的四部曲式,这是歌曲创作的特殊性之一。在板式运用方面,作者选用了能够表现悲痛情绪的散板,能够表现平稳的、用于抒情叙事的四四拍慢板,以及反映活泼、欢快的四二拍小快板相结合的方式。变化半音的使用也丰富了作品的调性色彩。

例1

《梦中的卓玛》在结构上属于再现四部曲式。乐曲A段描写主人公的梦境“我梦见个姑娘叫卓玛,她说她的家在遥远的拉萨……。”此时乐曲要用抒缓、悠长的语气去演唱,并营造出朦胧的、充满幻想的意境。乐段开始部分调式运用很独特,含有一个半音和一个增四度音程,这与以往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藏族民歌就完全不同了,亦是作曲家重新诠释藏族民歌并创作的特色所在。A段选用四四拍的节奏模式,钢琴伴奏音型采用分解和弦式织体结构与歌曲内容及色彩相融合犹如水乳交融。

例2

B段风格与A段不同,由抒缓转为喜悦的、积极的。描写了主人公为了梦中的卓玛不远万里来到拉萨,此时主人公的心情是被希望与喜悦之情交织在一起。四二拍小快板与散板的结合也体现出音乐的欢快性。乐曲发展到B段“我千里迢迢到拉萨,到拉萨城里来找她”,此时,乐曲速度变慢,与前一句形成对比,表现出主人公的信心与决心,并把乐曲推向了高潮。钢琴伴奏织体也由分解和弦变为柱式和弦,以此来推进乐曲,使乐曲旋律更加强劲有力。C段乐曲速度加快转为热情的歌颂。C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把主人公高涨的情绪降至了谷底。乐段最后“不是她”重复三次,采用五度跳进的模式,力度从P—mp—mf—f—ff,逐渐加强(例3)。主人公的焦急与失望在此时强烈的爆发出来。C段终止于V级音上,伴奏织体采用V级和弦及其转位的柱式和弦模式推进,最后又回到V级音的原位和弦上,使音色更加饱满、有力。半终止的运用也为作品的发展做了铺垫(例3)。

例3

结束段A’是A段的再现。音乐的色彩暗淡,四四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的抒情性色彩,更加细致的描绘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与失落。作品结束在I级主和弦上,正格完满终止也给作品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梦中的卓玛》从其歌词来看,是一首叙事性强烈的歌曲。歌曲主题是小伙子寻找梦中姑娘(卓玛)的情感之路。音乐色彩柔和又充满了忧愁。演唱者要通过想象、联想去感受、理解歌词的内容,融入到歌曲编织的意境中去。随着歌词情景、情节的变化,演唱者要随之变换声乐,重新塑造声音形象。A段标有Andante (朦胧、幻想般地) 术语,音乐感情细腻、含蓄,旋律平稳、流畅,无跌宕起伏。在演唱时,要用圆润、饱满、甜美、带有回忆性的声音来演绎,唱出主人公的期待和向往。C段“我见过拉萨多少卓玛,可每个卓玛都不是她……”。此时,音乐感情基调是热情的,演唱时速度应加快些,不仅要表现出激动的心情,同时要带出一丝焦虑。更好的表达主人公此时的失落。C段“不是她,不是她,不是她”,演唱时声音要在此时逐渐爆发出来,要用高亢的、激昂的声音来演绎。最后一个“她”字要在音色力度最强时收住,是主人公感情得到升华。演唱时要突出声音的层次性。同时应该注意五度跳进的音准问题。乐曲中附点音符,与跨单位拍形成的切分节奏的使用,打破了节拍的规整性,增强了旋律的律动感。产生了新颖的艺术效果,并增加了歌曲的演唱难度。歌曲《梦中的卓玛》旋律优美、流畅、高潮迭起,演唱时要以饱满的气息支撑整部作品,无论是起伏不大的低音区,还是在激昂的高音区,都能得到足够的张力,使演唱更加自如。同时应注重“情”在整部作品中的主导作用。做到以情带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让主人公的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给听众留下无尽的回味。

四、《梦中的卓玛》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作品在创作中遵循了人类审美需要中的平衡性原则1。平衡性原则即是音乐向人们呈示了一种最基本的材料,这种音乐材料的属性使人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体验状态,继而转为另一种具有对比性质的材料,从人们的心理体验来说,这一材料的对比性质就使人们产生一种非常平衡的对比与变化的体验,继而音乐又回到最初的音乐材料中。这一音乐材料的回归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平衡因素,它在听者的感受中造成了心理上的平衡体验。歌曲中A’段的再现就是音乐材料中的回归形式。即能满足听众的心理期待,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审美效果。《梦中的卓玛》在曲调上打破了以往藏族民歌仅用五声音阶的调式特点,体现了音乐审美的新颖性原则。音乐曲调优美、流畅,能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作品内容描写爱情,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不仅能吸引听众,同时能感动听众,使欣赏者身受其中。刘聪先生正是凭借自己深厚的美学功底,以及敏锐的听觉和创新精神创作了如此美妙的作品。

五、结语

自古以来,民歌就是被众人传唱、喜爱的。中国民歌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创新、传播和发展,它是一部反映我国人类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由于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的不同,各民族、各地区间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歌曲形式和演出方式。《梦中的卓玛》正是一首经典的民族歌曲。作者抓住了藏族地区民歌音调悠长、音域宽广、节奏自由等方面的特色,并对其加工创作,形成了一首独特的具有藏族风味的民歌。歌曲艺术形象鲜明,气质独特,是对民族音乐创作的一次创新。歌曲无论从曲调、歌词、伴奏织体及音乐美学等方面都是一首完美的杰作。

近几十年来,声乐艺术飞速发展,流行音乐随之铺满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普通群众音乐生活中的主流。它的通俗性、大众性、活泼性能够满足相当数量群众的心理需求,它独特的审美价值越发显得举足轻重。如今民歌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只有专业的民歌演唱家、学生及从事音乐事业的人才会欣赏和学习民歌。现在很多人认为唱民歌就是在飚高音,不适合大众传唱,赶不上潮流。笔者认为这正是民歌发展的弊端,亦是发展滞后的原因。民歌作为古老的中华音乐文化瑰宝,要受得住外来冲击,赢得自己的地位。对于这种文化产物的保护,相关部门应给予理性的措施,例如,可以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普及民歌的教学工作等。现如今,优秀的作曲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作曲家在对民歌进行二度创作时,可以充分发展民歌的流行性。让更多的人能够一步步接受民歌。例如歌曲《贵妃醉酒》,使流行音乐与戏曲音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听众得到了双重的审美感受,亦发扬了中国的国粹艺术。我们多么希望这种好的作品能够再度出现,为我国音乐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这个充满歌声的世界里,我们应大力弘扬我们国家独有的民歌。要让民歌这朵奇葩永放光辉,永远绽放她独特的气息。要让中国民歌走向世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音乐美学》王次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2009重印) .

[2].引自网络, 百度刘聪、陈道斌人物简介.

篇14:梦中的小岛

我wǒ来lái到dào一yí个ɡe美měi丽lì的de小xiǎo岛dǎo。岛dǎo上shɑnɡ,有yǒu棵kē高ɡāo高ɡāo的de大dà树shù,树shù枝zhī上shɑnɡ挂ɡuà满mǎn了le蛋dàn糕ɡāo、果ɡuǒ脯fǔ、奶nǎi糖tánɡ,还hái有yǒu苹pínɡ果ɡuǒ、橘jú子zi、香xiānɡ蕉jiāo……

我wǒ抱bào住zhù树shù干ɡàn往wǎnɡ上shànɡ爬pá呀yɑ爬pá,呦yōu!好hǎo高ɡāo。我wǒ爬pá了le一yí次cì又yòu一yí次cì,连lián一yì颗kē奶nǎi糖tánɡ也yě没méi有yǒu摘zhāi到dào。

大dà树shù飘piāo着zhe甜tián香xiānɡ,香xiānɡ气qì越yuè来lái越yuè浓nónɡ……

上一篇:未说出口的对不起六年级作文下一篇:怎样做小学班主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