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教育

2024-04-15

数字人文教育(通用8篇)

篇1:数字人文教育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

人文精神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的人文精神,是高科技时代人类的精神支柱.数字化时代是人文精神充分彰显的`时代,主要表现在人的自由时间的大量增加、人的能力的极大提高、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同时,数字化时代又存在人文精神衰变的悖论,主要表现为人在自身发展、文化、道德和心理、人类安全等方面面临的一系列新困境.数字化时代科学的人文精神的建构要遵循以下原则:在人文的视野中构建科学精神,以价值理性校正工具理性;要实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全球精神的有机整合;在理想的视野中把握现实性,实现终极关怀与现实关切的统一;在人的社会性发展中完善个体性.

作 者:高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 名: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5(4) 分类号:B038 关键词:数字化   人文精神   自由时间   自由个性   社会关系   终极关怀  

 

篇2:数字人文教育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进入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特征的“数字化时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与人的.生存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显,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心理,道德等问题,并导致了新的人文精神的危机.所以高扬人文精神的基本旨意,构建数字化时代的人文精神已迫在眉睫.

作 者:闫娜 Yan Na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年,卷(期): 25(5) 分类号:B018 关键词:人文精神   异化   技术   道德危机   心理困境   高情感  

篇3:数字人文教育

一、理论概述

1.教育人力资源

在教育领域, 教育的理念一直提倡以学生为本, 因此, 教育人力资源应当是具备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支持, 并且能够作为教育要素投入到教育活动的中的人们的总称;担负着专门引导和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 其身上具备的投射到教育实践中的个性品质、知识、技能与能力, 也就是“教师才能”, 作为个体生命独特的智慧, 成为教育人力资源中极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2.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向度

人文向度的涵义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发展基于生命的独特性教育为目的, 尊重人的价值, 注重弘扬人的精神的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向度是教师通过人性化的选择, 主动地自我提高与发展, 生动展现其教学才能, 并注重对教育对象的情感世界的理解、尊重和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向度接受, 在完善自身价值素养的同时, 致力于培养教学对象的人文精神。

3.数字化教育

所谓的数字化教育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 依托和运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 有效地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精神产品聚合而形成的“教育软件”, 在教学过程中搭建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平台, 营造数字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 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等渠道提供给教育者与学习者, 以满足教育者、学习者对互动交往、学习内容等方面的需求, 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1]。

二、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期待

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平台影响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 学习的模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因此, 学校应为学生营造更加先进的、新型的学习环境, 同时, 也应该更加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养, 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更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平台, 从而能够很好地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 与此同时, 学校应通过数字化的教育平台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 促进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 数字化所体现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师对学习的需求, 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能力状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教育必须以人的人文向度作为目标,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那些敢于承担责任, 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样同别人配合, 能承担更大任务, 能迅速适应已变化的情况, 以及能够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调一致。

1.树立并体现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的基本理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是人与人、生命与生命交流互动过程。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教育人力资源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而教育的人力资源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促进新的教学方式的产生, 人们根据生命的特性, 遵循生命发展的基本原则, 引导学生认知自我, 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 懂得生命的整体性, 学会理解生命、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开发学生的生命潜力, 让学生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对于需要开发和学习的学生来说, 教育人力资源才是信息与学生之间的传递媒介。引导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有利于自身不断发展的信息, 批判性地消化吸收, 将学生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向现实转化;以教育人力资源自身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

如今, 处于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 高频率的信息发送与接收, 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说, 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需要终身不断学习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人力资源利用信息化的便利性, 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主学习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能力, 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获得情感上的激励, 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获得为终身发展而奋斗的能力。

4.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育的发展方向, 不是流水线式地生产出同样规格的人才, 而是在保持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发展独特的个人价值, 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以针对性的教学投入, 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1]。

三、数字化环境下教育面临的困惑

1.数字化为教育带来了便利和自由

数字化使得人们脑中曾经虚拟的世界变得更加具体化, 人们曾经期望的政治、经济、种族和教育的自由, 显得更加地接近现实。千里眼与顺风耳不再只是神话传说, 信息的传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程度大大地降低了, 资源的共享由实物进一步延伸到信息资源。这就意味着, 在学习上, 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传统的面对面集体受教的模式, 受到了挑战。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 为教育提供了膨胀化的学习资源。数字化所体现出来的虚拟空间, 是现实事物与场景的高度一致的“模拟”, 这种高仿性的效果, 使得人们将它当成了真实的世界来对打, 我们在网络上阅读、购物、游戏和交友, 获得另一种生活体验, 甚至另一种生活方式。

2.数字化也为教育带来了困扰

虚拟世界的创造力, 是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象。对于看似枯燥的传统课程教学和活泼生动的网络世界, 心智不成熟的学生们, 究竟是因为对求知欲望的不屑, 转而进入虚拟世界里选择了躲避, 还是在虚拟的世界中流连忘返, 而厌烦了学习, 成了教育界一直穷于追究, 却不得其果的课题。但是, 不管是什么样的因果关系, 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 数字化的环境破坏了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这种状态, 成为学生今后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3.信息爆炸不等于知识增长

由于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上, 信息每天都在呈几何级数地增长, 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严重“超载”, 大量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人们对信息的准确查找和正确分析。知识是不同于意见的, 因为意见是可错的, 知识必须以真为前提, 真正的知识, 以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 在信息的所谓“共享”上, 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这就导致了, 网络上的信息量看似庞大, 但是, 具有知识性的信息却未必就足够多, 信息的爆炸, 并不一定就是学生知识的增长。那些以标榜着“专业”知识的面目出现实际却是无稽之谈的信息, 不仅会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极具欺骗性和误导性, 也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异化。

4.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碰撞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资源, 是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还是优化了应试教育, 成了一个众多学者探讨的重要话题。一些学者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的同时, 还应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 并最终形成合理的价值观;而借助数字化的技术环境, 可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营造数字化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但实际的情况却是, 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校的教育活动仍然处于“有素质教育之名却行应试教育之实”的状态, 偏重应考课本理论知识, 忽视德、体、美和劳方面的教育;过于强调考试成绩, 并把考试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不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资源的总量看起来很多, 但教师在实际的查询中, 会发现, 可用来重组的资源并不充裕。尽管政府部门开发了一系列的教育资源网站, 但是其网站内容也只是专为教师的学科教学服务, 而商业公司开发的学生学习资源系统, 往往突出“应试”功能。

四、人文向度下的人力资源角色的现实差距

1.充当了执行者, 而不是建构者

工业社会的教育, 学生是以学习长期社会历史发展已经确立的原则、方法为主要内容, 强调学习的继承性, 为学生能够运用继承来的知识经验和原则、方法去解决将会重复出现的问题打好基础。教育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是起到了信息的传递作用, 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 只有选择教授的方式的权利, 而没有选择教授内容的权利。这种教学, 难以实现学生主体对知识有目的、有意义的建构, 难以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更无从体现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2.充当了灌输者, 而不是引导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 是教学过程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者, 主要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强调知识的灌输, 相对而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 没有注重学生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引导和开拓, 使得学生在学习上被动接受, 没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难以形成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3.充当了教书匠, 而不是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 教师往往只是知识和学问的传递者, 以传授既有的知识为目的。教师们没有从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 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 没有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 没有把教育理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 体现他的职业价值。

五、数字化环境下人文向度的教育人力资源优化策略

1.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

将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与学习工具, 用计算机的先进性来更有效地达成教与学的目标。在思想上融入对技术、教育与人的发展间关系的合理性理解, 并在教学实践上懂得个性化的教学设计与学习理论;在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上, 注重人的实体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 并能结合数字化工具, 有效地与教学结合, 把数字化学习方式纳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改善教与学的效果。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2.善用数字化学习工具

数字化本身确实孕育着极强的支持个性化学习的因素, 我们应学会并善于应用这种独特的学习工具, 来为我们的教与学服务。如, 现在利用各种虚拟学习社区进行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活动, 学习以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为基础展开, 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教师只需要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学习的评价完全基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既包括他们学习的效果, 也包括他们参与讨论、提供资源的努力。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及工具解决信息冗余, 方便教师和学生快速聚合和捕捉有用信息, 同时, 也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教育人力资源作为对教育活动的有力支撑, 其导向作用对教育的发展, 尤其是对个性化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的培养,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在教育活动的合理利用过程中, 教育人力资源应当关注人的生命独特性, 数字化过程也应该是促进师生角色转换、提供不同学习情境体验、加强合作交互的个性化学习过程, 以最终实现借助数字化技术极大提升教育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进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的目标。

摘要: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渗透正在不断地加强, 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校的教学或者是管理过程中, 成为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为了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支持学习者的学习, 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 还要注重教学的人文向度。本文系统梳理了教育人力资源人文向度的相关理论, 分析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期待, 指出当前数字化环境下教育面临的困惑以及人文向度下的人力资源角色的现实差距, 并结合实际, 提出实现教育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人力资源,人文向度,信息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基于西部四地两个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考察.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篇4:数字人文教育

摘要: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渗透正在不断地加强,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学校的教学或者是

管理过程中,成为了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为了充分运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教

师不仅要注重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还要注重教学的人文向度。本文系统梳理了教育人力资源人文向

度的相关理论,分析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期待,指出当前数字化环境下教育面临的困惑以及

人文向度下的人力资源角色的现实差距,并结合实际,提出实现教育目标的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 教育人力资源 人文向度 信息化 素质教育

国际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现代数

字化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了传统

教育固有的模式,在时间、空间和信息量上的突破,

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更加地快节奏、高效率。

数字化的时代,既带给了教育系统无数的便利,同

时,也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教育人力资源,

在教育领域既是精神产品的产出者,也是教育冲击

的承受者之一。恰当地定位数字化技术在教育中的

地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资源的作用,有效地整合

教育信息资源及教育环境资源,追求实现基于生命

独特性的教育目标,正是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人力

资源的人文向度所体现出的价值。

一、理论概述

1.教育人力资源

在教育领域,教育的理念一直提倡以学生为

本,因此,教育人力资源应当是具备为学生的成长

提供必要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支持,并且能够作为

教育要素投入到教育活动的中的人们的总称;担负

着专门引导和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其身上具

备的投射到教育实践中的个性品质、知识、技能与

能力,也就是“教师才能”,作为个体生命独特的智

慧,成为教育人力资源中极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2.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向度

人文向度的涵义是在教育活动中以发展基于

生命的独特性教育为目的,尊重人的价值,注重弘

扬人的精神的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

文向度是教师通过人性化的选择,主动地自我提高

与发展,生动展现其教学才能,并注重对教育对象

的情感世界的理解、尊重和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人力

资源的人文向度接受,在完善自身价值素养的同

时,致力于培养教学对象的人文精神。

3.数字化教育

所谓的数字化教育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

指引下,依托和运用数字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有效

地将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精神产品聚合而形成的“教

育软件”,在教学过程中搭建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平

台,营造数字化的教育与学习环境,并通过现代远

程教育等渠道提供给教育者与学习者,以满足教育

者、学习者对互动交往、学习内容等方面的需求,培

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

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活动。

二、数字化环境下教育人力资源的人文

期待

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平台影响下,学生的学习

方式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学习的模式也在发生着

转变,因此,学校应为学生营造更加先进的、新型的

学习环境,同时,也应该更加重视对师资力量的培

养,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更好的展示自己才华的

机会,营造出良好的教育平台,从而能够很好地提

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应通过数

字化的教育平台为教师创造良好的个人发展平台,

促进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数字化所

体现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能够更好地满

足教师对学习的需求,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

学能力状态。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必须

以人的人文向度作为目标,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那些

敢于承担责任,懂得自己的工作怎样同别人配合,

能承担更大任务,能迅速适应已变化的情况,以及

能够敏感地与周围的人协调一致。

1.树立并体现尊重和发展个体生命的基本理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是人与人、生命与

生命交流互动过程。在数字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教育人力资源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而教育的人

力资源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促进新的教学方

式的产生,人们根据生命的特性,遵循生命发展的

基本原则,引导学生认知自我,让学生体会生命的

美,懂得生命的整体性,学会理解生命、发掘生命的

意义;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发学生的

生命潜力,让学生成为最真实的自己。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对于需要开发和学习的学生来说,教育人力资

源才是信息与学生之间的传递媒介。引导学生在信

息的海洋中找到有利于自身不断发展的信息,批判

性地消化吸收,将学生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向现实转

化;以教育人力资源自身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endprint

意识。

3.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

如今,处于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下,高频率的信

息发送与接收,要求学生具有与时俱进的自主学习

能力,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成了一个需要

终身不断学习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人力资源利用

信息化的便利性,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主学习并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能力,形成对知识的深入理

解,获得情感上的激励,从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获

得为终身发展而奋斗的能力。

4.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育的发展方向,不是流水线式地生产出同样

规格的人才,而是在保持学生正确的生命价值的前

提下,引导学生发展独特的个人价值,关注每个学

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以针对性的教学投入,促进

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

化和最优化的发展。

三、数字化环境下教育面临的困惑

1.数字化为教育带来了便利和自由

数字化使得人们脑中曾经虚拟的世界变得更

加具体化,人们曾经期望的政治、经济、种族和教育

的自由,显得更加地接近现实。千里眼与顺风耳不

再只是神话传说,信息的传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程度大大地降低了,资源的共享由实物进一步延伸

到信息资源。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上,人们有了更多

的选择,传统的面对面集体受教的模式,受到了挑

战。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为教育提供了膨胀化的

学习资源。数字化所体现出来的虚拟空间,是现实

事物与场景的高度一致的“模拟”,这种高仿性的效

果,使得人们将它当成了真实的世界来对打,我们

在网络上阅读、购物、游戏和交友,获得另一种生活

体验,甚至另一种生活方式。

2.数字化也为教育带来了困扰

虚拟世界的创造力,是远远地超出我们的想

象。对于看似枯燥的传统课程教学和活泼生动的网

络世界,心智不成熟的学生们,究竟是因为对求知

欲望的不屑,转而进入虚拟世界里选择了躲避,还

是在虚拟的世界中流连忘返,而厌烦了学习,成了

教育界一直穷于追究,却不得其果的课题。但是,不

管是什么样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就

是,数字化的环境破坏了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状态。这种状态,成为学生今后性格形成的一个重

要因素。

3.信息爆炸不等于知识增长

由于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上,信息每天都在

呈几何级数地增长,个人接受信息的能力严重“超

载”,大量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人们对信息的准确

查找和正确分析。知识是不同于意见的,因为意见

是可错的,知识必须以真为前提,真正的知识,以保

护知识产权的名义,在信息的所谓“共享”上,要付

出相应的成本,这就导致了,网络上的信息量看似

庞大,但是,具有知识性的信息却未必就足够多,信

息的爆炸,并不一定就是学生知识的增长。那些以

标榜着“专业”知识的面目出现实际却是无稽之谈

的信息,不仅会对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极具欺骗性和

误导性,也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

异化。

4.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碰撞

数字化环境下的教育资源,是推动了素质教育

的发展,还是优化了应试教育,成了一个众多学者

探讨的重要话题。一些学者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是

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的同时,还

应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并最终形成合理的价

值观;而借助数字化的技术环境,可实现教育资源

的开放和共享,营造数字化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但

实际的情况却是,我国大多数的中小学校的教育活

动仍然处于“有素质教育之名却行应试教育之实”

的状态,偏重应考课本理论知识,忽视德、体、美和

劳方面的教育;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并把考试结果

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不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资源的总量看起

来很多,但教师在实际的查询中,会发现,可用来重

组的资源并不充裕。尽管政府部门开发了一系列的

教育资源网站,但是其网站内容也只是专为教师的

学科教学服务,而商业公司开发的学生学习资源系

统,往往突出“应试”功能。

四、人文向度下的人力资源角色的现实

差距

1.充当了执行者,而不是建构者

工业社会的教育,学生是以学习长期社会历史

发展已经确立的原则、方法为主要内容,强调学习

的继承性,为学生能够运用继承来的知识经验和原

则、方法去解决将会重复出现的问题打好基础。教

育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起到了信息的传

递作用,将规定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只有选择

教授的方式的权利,而没有选择教授内容的权利。

这种教学,难以实现学生主体对知识有目的、有意endprint

义的建构,难以适应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素质教

育的需要,更无从体现对学生生命的“人文关怀”。

2.充当了灌输者,而不是引导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是教学过程控制者、教学

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

的评定者,主要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强

调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

要,没有注重学生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的引导和开

拓,使得学生在学习上被动接受,没有学习的主观

能动性,难以形成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3.充当了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

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往往只是知识和学问的传

递者,以传授既有的知识为目的。教师们没有从传

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致力

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没有树立符合

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没有把教育理

论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体现他的职业价值。

五、数字化环境下人文向度的教育人力

资源优化策略

1.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

将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与学习工具,

用计算机的先进性来更有效地达成教与学的目标。

在思想上融入对技术、教育与人的发展间关系的合

理性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上懂得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与学习理论;在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上,注

重人的实体生活世界的教育资源,并能结合数字化

工具,有效地与教学结合,把数字化学习方式纳入

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

学的效果。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

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

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自主、探究、

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

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

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2.善用数字化学习工具

数字化本身确实孕育着极强的支持个性化学

习的因素,我们应学会并善于应用这种独特的学习

工具,来为我们的教与学服务。如,现在利用各种虚

拟学习社区进行远程教育和教师培训活动,学习以

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为基础展开,教学过程

的开放性使得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师只

需要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学习的评价完全基于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既包括他们学习的效

果,也包括他们参与讨论、提供资源的努力。数字化

的学习资源及工具解决信息冗余,方便教师和学生

快速聚合和捕捉有用信息,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化

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教育人力资源作为对教育活动的有力支撑,其

导向作用对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个性化学习方

式、学习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在教育活动的合理利

用过程中,教育人力资源应当关注人的生命独特

性,数字化过程也应该是促进师生角色转换、提供

不同学习情境体验、加强合作交互的个性化学习过

程,以最终实现借助数字化技术极大提升教育人力

资源的综合素质,进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的

篇5:教育学类-人文教育专业

人文教育专业

培养目标

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技能,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胜任中学综合文科“人文与社会”课程教学需要,又能适应历史、中文、政治分科教学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人才。

培养规格

继续提高和深造的基本条件。具体规格为:

1、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乐于奉献的精神,道德高尚,为人师表。

45、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文明的生活习惯。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安徽省基础教育文科教师,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员、新闻、秘书等其他社会工作。

主要课程名称:

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含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世界历史、古代

中国教育开发网

中国特级教师高考报考方法指导〈专业报考版〉

汉语、政治经济学、文学基本原理、史学理论与方法、法学理论与实践、中国古代文献教程、中学人文学科教学论、人文科学概论、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史、社会学、现代汉语、地理学概论、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论文写作等。

修业年限

四年

授予学位

历史学学士

篇6: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教育需要人文关怀精神

文/王一丹

事件一:2012年3月9日,湖南湘潭湘机中学晚自习,一场意外的停电引发了学生集体烧书、丢书、撕书,事后学生称此举是表达对学校长期补课的不满。事件二: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一名将在国旗下演讲的学生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事件三:《南方周末》曾报道过盐城一中的一名高一学生跳楼自杀,很重要的原因是承受不了过大的学习压力。这三件看似无关的事件却反映着同一个现实——学生们真的不高兴了,而且后果很严重。

若问当前教育最突出问题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现状来看,教育对人的关怀还远远不够。早在五四时代,先贤们已经提出以“立人为本”的论题,教育的宗旨应当是育人。当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应贯穿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教育理应挥发出温润的光辉,但现实和理想往往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中国的学生便开始了唯分数论的考试历程。小升初、初升高、再到终极的高考,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追求升学率的工具、家长大学梦的延续甚至家长们相互攀比的资本。传统的教育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之下,教育承载着许多像升学、就业、致富等它本不应该承载的压力。同时,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不过是单

一、教条、笼统、墨守成规的知识传输工具。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更多地以“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是一种灌输式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老师单一地将书本的思想灌输给了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所以,在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之下的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很少参加课余活动,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多学生甚至上讲台发表一个极为简单的演讲,都会两腿发抖,不知所言。教育问题的根本症结,除了教育制度层面的问题以外,还与全社会抱持的教育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社会缺少对教育中所需的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视,把教育仅仅当成了考试的战场,而不是人文教育的课堂,没有真正把受教育的对象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来培养,作为有个性、有情感、有尊严、有情怀的人来关怀。那么究竟什么是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呢?笔者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品格与公民意识,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涵养学生的情商,与学生的平等

交流,营造健康、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教育符合人性发展与现代文明的潮流就是教育中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可是,中国的教育者,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多数教师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学生视为已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中国的传统还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私有财产,对他人而言,神圣不可侵犯,对自己而言,作为家长完全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塑造孩子,孩子是家长的附属物,最致命的是,孩子在家长眼中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家长式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常违背学生意愿,没有也不愿充分尊重学生,结果就是令人唏嘘的失败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真正地视学生为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平等施教,体现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精神。教育是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关于祖国未来的工程,不仅是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体系,形成人人关心教育,研究教育的新风尚,更新观念,创新教育。其中,家长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同时对孩子的终身教育负有不同推卸的责任。家长应该认识到抓好孩子的教育既是自己拥有的权利又是自己应尽的义务,切不可找出种种理由将失败的教育的责任都归咎于社会、学校、教师。所有人都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从以灌输知识为本位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位的转变,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倡导尊重学生的教育观,提倡平等交流。目前,国内的学生在学校基本经历着被管理、被排名,在家里被呵护、被宠爱,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缺乏独立人格。传统理念之下的教育往往以扼杀学生天性为荣。在该教育理念之下,好动的学生或者喜欢钻牛角尖的学生变成为了打击对象。学生的一言一行都必须禁锢在教师的思维模式之中,受到教师的引导,如果学生有另外的想法,则会被认为是顽皮的,缺乏教养的。其实,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并不应该去抹杀他们的天性,而是要尊重并且保护他们的天性,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出其积极性。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天性,还学生尊严,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的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将学习看成父母老师强加的任务,而是其个人成长的动力。

此外,加强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要倡导学生智商与情商兼修并重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普遍过于功利,唯分是从,一切以成绩为评价标准,分数高、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就是人才,分数低、成绩差的就是差生,就会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另眼”看待,这种有失偏颇、甚至错误的人才价值观,成了当前应试教育的社会背景和观念基础。从而导致我们的教育普遍缺少人文理想、社会抱负、道德信仰,缺少对家庭和朋友的关爱,缺少对社会责任的培养。这样程式化,工具化教育的教育是根本不可能培养出卓而不群的人才的。我们的教

育培养出很多“有知识,却没文化”的“人才”,真乃教育的大悲剧!今天,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有知识的人,真正缺少的是一批既有知识,又有思想和人文情怀的现代知识分子和管理者。

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也应体现在教育公平上。现代社会人人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当前城乡间、地域间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的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得到妥善解决,城乡教育差距无疑会越来越大,农民后代将更难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而城市的分层教育机制,将使越来越多的底层平民子女丧失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这样趋于两极分化的教育将会导致占人口大多数的平民子女得不到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长此以往,全民族的教育质量与人口素质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仅关乎道义,更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篇7:人文教育五得

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五得 广西博白县教研室  邹武林 “新世纪”版小学实验教材是一套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教科书,其中的选文、插图、练习题、社会实践设计,看起来平淡无奇,是信手拿来,但细细品味,无不倾注了编者的匠心。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只要做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有心人,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便无处不在。 一、在观察中感悟。一年级上册近200幅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鲜活可爱,充满了对初入学儿童童心童趣的关爱。如教材第一单元《字与画》,教学时细心的老师都发现了“人”字的图画与旧教材发生了变化,原来是一个人叉开双腿成“人”字状,改为一个穿着古代服装的人双手握拳行礼形成“人”字状,微细的变化表达了编者意图,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人所以是人,就在于知书识礼 。叉开双腿的人只表达了人的动物性,行礼的人充满了人文性。诸如此类,于微细处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启蒙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二、在训练中领略。“语文天地”的练习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开放性,在学会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许多社会知识,“生存与发展”的人文因素丰满。如第二册和二单元“语文天地”的第三题:外面有什么声音?外面怎么样?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到课外,这是传统没有突破的领域。在引导学生进行此类的训练时,不但要关注读书声,更要关注风声雨声,国事天下事,获得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三、在读书中品味。教材的选文既尊重原著,又进行了必要的增删补改,人文特色突出。如《快乐的小公鸡》,小公鸡为了寻找快乐,请教了老牛、蜜蜂、青蛙,最后由爸爸一语道破了快乐的本质: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品味到快乐的内涵,特别是青蛙的三次请教,在对象后面均加上“伯伯、小组组、哥哥”的尊称,表现了青蛙有礼貌、友好等好品质,是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好内容。 四、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实验一年来,按照玉林市课改办的测试结果,我所带的班学生平均识字量800多个,多的1000多个,少的也有600多个,在一次识字竞赛中,一个同学出了一个主意:给字宝宝找个家,我提议由他设计这个活动。他邀请几位同学对一年来所学的`字进行分类,找出了30多个偏旁,分给同学,每人一个偏旁找汉字,还可以找课外学会的,但要注上拼音。后来我又指导学生进行删补,请家长打印,并复印给每位同学,这样每位同学就等于有了一部小字典。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体验了佳作学习的愉悦,提升了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品位。 五、在活动中升华。语文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生活有多大,学习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中秋节前,有个学习小组组织了一个“病字诊治”小分队。他们走上街头,专找广告、招牌、标语中的错别字,善意地向主人指出,请主人改正。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致极高,处处留心观察,令人刮目相看。 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是一句空口号,有了课改,有了师生互爱互动,有了 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能得以升华。

篇8:论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

一、数字化技术彰显了人文精神

数字技术的出现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上重大的变革, 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等人文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可以说数字技术的出现对人们的自觉能动性和潜能的发掘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 可以说数字技术对人文精神的彰显起到了促进作用。

1、使人的社会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过去, 由于人们的生活环境是特定的, 不同的环境又有各自的特点, 人们只能在现实生活中, 在有限的环境内进行交流, 因此人们的社会关系范围是有局限性的, 数字技术的出现可以将人们的社会关系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形式来扩大人的社会关系范围, 实现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交流、观点交流和心理交流等。通过数字化虚拟技术, 使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变得多种多样。例如数字网络交际, 可以使人们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来实现人际关系的建立。使传统人际交流范围的狭窄性和物理性有所改变, 并摆脱了人的社会关系交往中的身份信息制约。网络的出现使网络用户之间的人际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化, 摆脱了传统人际交往中所受到的地域性限制和保守性的制约。将人际交往变得更加社会化和开放化。

2、使人们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个性。

过去, 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约, 如周幽王期间人民“道路以目”, 清朝文字狱等, 严重制约了人民的生活言论的自由, 使得人民自身个性无法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表现, 甚至处于受到压制的状况, 人们的个性与思想主张在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在数字化网络技术下, 通过网络匿名身份让多数人得以发挥自身的个性与思想主张, 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思想上的束缚和其他因素对个性的制约。还能根据自身性格特点来选择不同类型的信息。随着当今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改进, 使文化传播途径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大大增强了人文精神的发挥能力, 例如:在网络信息服务领域中, 用户名通常是虚拟的, 并通过若干层关系方能与服务方取得联系, 借助于虚拟空间的掩护, 许多在现实社会难以宣泄的情感通过, 网络游戏, 论坛, 聊天工具等数字技术手段为突破口, 在虚拟空间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

3、使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有所提高。

计算机技术是人们大脑功能延伸的重要产物, 在数字技术中, 人文精神思维能力可以被充分的挖掘和提高,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将人们的大脑从繁重的思维活动中用电脑替换出来, 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充分的解放, 从而使人们的创造能力和思想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数字技术中的网络技术可以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生活工作信息, 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更多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还会使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这样一来, 相比过去来说人文素质和人们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从而提高了改造世界的能力。

4、进一步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相比于传统物理空间来说, 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虚拟空间具有更多的优点, 例如高科技手段和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 这是传统物理空间所不具有的, 通过数字技术可以使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活力、渲染力更加强大, 网络信息可以打破地域性限制、年龄限制、经济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各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实现自由的交流和沟通, 在数字技术中人们可以尽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不同的民族文化。

二、数字技术引发人文精神问题

数字技术可以打破传统的等级社会, 并建立平等的横向社会关系, 体现了平等的人文精神特点。通过人们的网络交流可以使人人平等的良好关系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所以说, 数字技术可以更充分的反映了人文价值。数字技术虽然改变了传统信息方式,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数字技术具有多元性, 造成了人们忽视人文精神的发扬, 数字技术在发扬人文精神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精神造成一些破坏。

1、数字技术造成了人们重视技术轻视文化观念的形成。

正由于数字技术的出现,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新鲜感。造成了人们对数字技术的盲目崇拜, 主观意识上形成一种片面的喜爱, 这导致了数字化所传播的人文精神被人们所忽视, 从而失去了数字技术的本质作用。由于人们已经对数字技术达到顶礼膜拜的地步, 对人文信息的传播极为不利。除此之外, 各行各业对数字技术也开始盲目推崇, 将学习和思维的过程作为一种计算机信息输入和处理工作, 这一过程缺乏一定的智能性和人文精神性质, 对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发挥没有足够的重视, 并且逐渐的淡忘了人文精神的发扬和继承。

2、造成了人文精神失落感的形成。

随着当今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使得数字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各个领域, 这本来是人们生活逐渐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然而数字技术在发挥人文精神的同时也造成了人文精神的虚拟化和机械化, 致使人们在通过网络交流的过程中将他人看成虚拟的符号, 淡化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发扬, 对他人的尊重降低了许多。网络信息的发布随意性和自由性特点较为明显, 致使网络用户在进行网络互动时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有所忽视, 从而造成了网络信息的鱼目混珠, 良莠不齐, 出现大量的网络垃圾信息。其具体便体现在陈旧的信息和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内容。这些网络垃圾信息不但使当今数字技术的应用者受到不良影响, 还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 使绿色有益的网络信息存储不足, 从而造成网络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当今一些不法分子常常应用网络技术的便利性和传播范围进行不良信息传播, 例如一些网络绯闻, 流言蜚语等, 这些不良信息会直接导致受众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受到严重的阻碍, 降低了网络信息质量, 导致网络用户对网络信息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另外还出现一些网络攻击者, 通常被称之为黑客, 这些黑客还会通过网络犯罪行为来窃取他人的重要信息, 并利用一些网络病毒来对他人的网络账号进行破坏, 严重情况下会导致相应的网络区域直接瘫痪。

三、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融合

1、应充分地利用数字技术来加强现代化技术与人文精神

之间的融合, 数字化的根本性质主要在于其对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辅助, 因此人们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的将数字化技术推到神话的程度。应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融合关系, 才能体现数字技术的真正意义。

2、要在运用数字技术过程中传承人文精神文明, 其中人

文精神的基本在于以人为中心, 因此应以人的固有特征来对实物进行衡量和运用。秉承人文精神是数字时代肩负的重要使命。要想保证人文精神得到良好的传承就必须加强文化空间的开发拓展, 另外还要重视新的生态环境伦理建设, 有效的将人文精神和数字技术实现本质上的统一, 努力构建家庭伦理、科学技术伦理和社会群体伦理关系。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当今所处的是一个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 数字技术在当今各领域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数字技术对人文精神的充分发扬起到促进作用, 然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文的发扬有所制约, 这主要由于人们对数字技术的盲目崇拜, 因此在人们应用数字技术的同时要懂得如何正确的应用数字技术, 并有效地将数字技术和人文精神进行有机结合。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数字技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点, 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文化领域, 而随着当今社会数字技术的普及, 人文精神在得到彰显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数字技术和人文精神之间的融合关系。

关键词: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人文精神,融合

参考文献

[1]王东波:《网格技术对数字图书馆的影响与作用》,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06 (02) 。

[2]陈志良、高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的反思》, 《南京社会科学》, 2004 (2) 。

[3]倪丽萍:《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情报科学》, 2006 (08) 。

[4]韦吉锋:《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08) 。

[5]刁富生:《21世纪网络人生指南--网络空间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5。

[6]林建平:《论信息化社会数字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 《图书馆》, 2005 (03) 。

[7]丛中笑:《论网络时代图书馆的人文精神建设》,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04) 。

上一篇: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标准下一篇:高田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