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教案

2024-04-19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教案(精选6篇)

篇1: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劳,激发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

2.让学生懂得管理好自己,少给父母添麻烦,就是爱父母的表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身体验、阅读感悟、小记者提问和采访、讨论、提建议等活动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关心体谅父母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体谅父母的辛劳,管理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体贴父母。

2.难点:管理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体贴父母。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在对父母的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爱父母意识,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再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此,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和学法。

1.教法: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2.学法:自主学习法及活动与探究

3.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及搜集资料,学生课前体验父母的辛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一日三餐是谁做的?

生:爸爸妈妈。

师:除此以外,爸爸妈妈还为我们做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爸爸妈妈为我们付出很多,很辛苦!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爸爸妈妈有多辛苦。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爸爸妈妈多辛苦

1.活动与探究一:想一想,看一看

(1)生阅读教材P24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有没有在家帮父母做个家务活?

☆你是否体会过父母做这些家务活的辛苦?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2.活动与探究二:看一看,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25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和父母在一起时,你留意过他们在做什么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小娟爸爸的辛苦?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25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3.活动与探究三:看一看,议一议

(1)生阅读教材P26页三幅图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父母工作的辛苦体现在哪里?

☆你有没有和父母一起去上过班了?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事先了解爸爸妈妈上班了,地方有什么规定和要求。特别要记住哪些是不能做的。在爸爸妈妈自己工作的时候,仔细观察。要注意安全,讲礼貌。

4.活动与探究四: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27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上述采访,你能看出什么?

☆如果采访对象是你,你会怎么办?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27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5.活动与探究五:自主设计

(1)生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当你面对自己父母是谁,你会怎么提问?

☆听完父母的回答后,你是心里有怎样的感受?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辩论、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28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二:少给父母添麻烦。

1.活动与探究一:看一看,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29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看了上面四幅图片,你有何感想?

☆你平时有为父母减轻过麻烦吗?

☆你认为怎样做才能营好自己?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父母要做那么多事很辛苦。我们都爱父母,也想为他们分担。很多事情我们都帮不上忙。但我们最起码能做了营好自己,少给父母添麻烦。

2.活动与探究二:想一想,说一说

(1)生阅读教材第30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是否有过上述类似问题

☆如果你父母给你说了,你会怎么做?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生完成教材P30空格内容,师指导、补充

3.活动与探究三:问一问,想一想

(1)生阅读教材第31页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你是否有过上述的想法?

☆你是否能够长期坚持如此?

(3)先在小组内交流,各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与分享。

(4)师小结: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都有可能是父母徒增烦恼。要想为父母分忧解愁就从学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开始吧。

(三)师总结:让我们好好体会父母的辛劳,懂得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用管理好自己的行动体谅、体贴父母。

板书设计。

4.少让父母为我操心

爸爸妈妈多辛苦

少给父母添麻烦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教案

篇2: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2、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搜集反映本省(自治区)或本市(区)发展建设的最新成就,以及广大劳动者工作方面的报道、资料或录象,当代杰出或优秀的家乡人的事迹。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教科书第78页的几副照片引入本课题的学习,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甚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的家乡最近又有了哪些新的变化?你的亲人为我们家乡的发展和建设做了哪些事情?你是怎麽知道的?”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做适当的解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海人有他们的生活方式,草原人有自己的生存方式。

2、全班交流。要求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家乡人工作的情况或某些杰出人物的贡献讲给大家听,也可以放一段家乡某一项重大建设项目实施的录象给大家看,师生一起分享。

3、我为家乡的明天画蓝图。鼓励学生将调查中所了解的家乡的新发展画到自己的图中,同时可以自由想象。

4、教师总结。鼓励性评价学生的作品,告诉他们,家乡今天的繁荣是靠千千万万普通家乡人的劳动和建设实现的,家乡明天的繁荣是靠我们这一代人的劳动和建设去实现。

家庭作业

在课上绘制家乡蓝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以备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

北师大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追求文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按计划做事。

2、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与少先队、学校的有关部门及学校所在社区联系,了解有哪些适于学生活动的内容,以及在学生活动时提出,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6-77页的文字及照片,对教科书中反映的学生们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是全社会的事情,仅仅满足于自己做好还是不够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促进生活中的健康与文明,我们小学生能够做些甚麽?”请学生自由发言。

2、小组制作。“大家谈得很好,其中有些同学的想法很有新意。下面,各个小组讨论一下,选择一件有利于自己、学校或社区健康文明的事情,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行动计划,教师可以巡回指导,提醒他们选择的事情应当是力所能及的,而且要付诸实施。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计划,如准备做些甚麽事情,准备怎样实施等。

4、总结。“健康文明的生活要靠自己的计划,要靠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文明、更加健康。”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就自己小组所撰写的计划,向家长征求意见。

北师大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远离陋习》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2、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3、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拒绝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教学准备

利用休息时间,从各种媒体宣传中,搜集一些典型的陋习事例,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见到过或者听说过像赌博、算命等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到或听过哪些封建迷信的、不健康的现象和行为?”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帮助他们完整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2、小组探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两个探究题目。

题目1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题目2 这些现象及行为有哪些不良影响和危害?

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座谈会的形式,在小组内选出书记员,把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逐条记录下来,提醒学生可以参考教科书。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

3、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讨论结果。

4、教师评价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强调对上述两个问题的主要结论,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课上的讨论。快乐的节日生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2、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习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3、学会编辑“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不同民族和自己家乡节日的习俗资料。

2、准备彩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春天是我国大多数民族共有的节日,请同学们说一说,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期间都有哪些活动?你和家人是怎样欢度春节的?”请学生自由发言,待学生发言结束后,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70—71页的课文和照片,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春节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概念。

2、介绍。“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做了一个调查,要求大家了解在我们家乡还有哪些有趣的节目。你们能说一个与某个节日有关的传说吗?”教师把自己收集的节日故事介绍给学生,或放一段有关家乡节日庆典的录像片供学生欣赏,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家乡各种有趣的节日与家乡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家乡人生活的一部分。

3、编辑制作。“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家乡节日及节日习俗活动,你们想不想编辑、出版(文字、图片)等,然后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手册”的编辑、制作工作。

4、小结。对学生制作的“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1、导入。„上次课我们了解了家乡的节日及有趣的节日风俗,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其他民族的节日风俗。”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72—73页的课文和照片,说一说教科书提供的是哪些民族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什么特有的习俗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言,做适当的引导。

2、欣赏。“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播放几段介绍不同民族节日的录象片,呢们在欣赏时,要记清楚这些节日都是哪个民族的,主要的节日习俗活动是什么等问题,看完后,请呢们回答这些问题。”看录象,回答问题。

3、手工制作。“同学们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的节日及其习俗活动,老师选了一种大家较熟悉的节日习俗活动---剪窗花,请大家一起体验吧!”组织学生学习剪窗花,让学生通过参与制作,进一步体验节日的快乐气氛。

4、对这两个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不仅拥有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在每个民族内部,还有各民族特有的节日及其节日习俗活动。节日不仅是一种生活,也是各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

家庭作业

1、请父母欣赏自己剪的窗花。

2、阅读“家乡的节日集趣”手册。

《乡风乡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2、初步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3、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教学准备

1、督促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和文化,并搜集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传说、民间传统等故事。

2、提前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让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8—69页的文字和照片及图画。从提问引入本课题的学习。“同学们可能从电视、广播及民间故事书里听到或看到过一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说给大家听。” 帮助学生理解“乡风乡俗”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习惯,就在家乡人的生活中,就在家乡人的一言一行里。

2、说一说家乡的风俗。“刚才同学们说了许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文化,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在自己的家乡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和文化呢?

3、故事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都渗透着一些地方的民间风俗和文化。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小的故事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4、讨论。针对学生所讲的故事,就其中渗透的一些民间风俗和文化展开讨论,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会有不同的民间风俗和文化。

5、小结。针对乡风乡俗中文明与封建迷信并存的实情,在小结时,强化相信科学、追求文明、拒绝封建迷信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家庭作业

搜集一些有关家乡风俗和文化的传说或故事,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乡音乡情》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2、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情况的关系。

3、深化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一些反映自己家乡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戏剧、音乐舞蹈等的录象、录音资料。

2、学生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传统手工艺品。

教学过程

1、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在我们的家乡,流传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音乐、戏剧、舞蹈以及风格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品等,它们是我们家乡人的性格、思想和情感的体现,反映了具有家乡特色的风俗习惯、劳动和生活状况。

2、欣赏。(1)放几段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或歌曲,请大家欣赏。要求学生边听边辨析,从中说出哪段是自己家乡的音乐,哪些是其他地方的音乐,并说出省(自治区)名。在整个欣赏活动中,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乡音乡情是家乡人性格、思想和情感的真实反映。(2)展示几件家乡的传统手工艺,请学生欣赏。要求他们说出他们的名称、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教师提问:“大家欣赏了这么多漂亮的手工艺品,想不想试者自己动手做一个呢?

3、手工制作。选一件简单且易于制作的家乡传统的特色手工艺品,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仿制这件手工艺品。制作时,教师可通过示范,讲明制作的方法、要求及注意的事项,然后对各小组分别进行具体指导。

4、展示。学生的作品完成后,把它们挂起来或放在平台上供大家欣赏、评判,并授予作得最好的学生“巧手小学生”的称号,以示鼓励。

5、小结。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主题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乡音乡情最能表现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最能反映家乡人的风俗习惯、劳动与生活情况。

家庭作业

把自己的作品拿给爸爸、妈妈看。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2、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教学准备

1、介绍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一些小红花或小红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我们在前面两次课中学习了家乡人的创造发明以及家乡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历程等内容,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家乡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请同学们想一想,家乡还有哪些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呢?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64—65页的照片,并向他们解释“文化瑰宝“的含义,最好举例说明,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家乡都有哪些文化瑰宝。

2、观看录象。先放一段本地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录象片,然后请几名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向全班做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要仔细看,认真听,从中体会它们的艺术魅力。

3、自由发言。“同学们看完、听完了有关文化瑰宝的介绍后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说一说。”

4、写一篇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指导学生参照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资料,写清家乡某一名胜古迹的建筑朝代、用途、外形结构以及历史价值。

5、小结。简述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影响及所处的地位,并表述家乡人对学生的美好愿望。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撰写家乡名胜古迹简介的作业,今天我们开一个评奖会,由同学们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组织学生推选3人作为评委会成员和主持人,以此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评奖会。主持人宣布评奖会开始。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让学生逐个宣读自己撰写的简介,评委会成员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得分高低排出名次,为前10名学生奖励一朵小红花或一面小红旗,并授予他们“宣传家乡小专家”的称号。

3、展示。把获得小红花或小红旗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贴到班上的“学习园地”栏内。

4、小结。对获得小红花或小红旗的学生所写的简介进行点评,并对如何撰写简介做出说明。

家庭作业

把撰写的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抄写整齐,最好能够配上照片或图画。

《传统与进步》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2、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教学准备

1、了解家乡都有哪些传统的手工业,其现状如何。

2、搜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本地区某些现代化企业生产的文字或录象资料,以备课堂交流活动中使用。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回顾一下,家乡人为家乡发展所做出贡献,引导学生就某一方面。

2、看传阅资料。了解家乡现代化企业生产的状况,以及它们在家乡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3、讨论。请学生阅读并欣赏教科书第60—63页的照片和课文。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要求学生在做必要的引导提示。

4、全班交流。就前面讨论的结果请小组报告向全班做汇报,在黑板上做必要的引导提示。

板书:以前的生产技术落后,整个过程主要靠人力完成,产量低。

现在的生产技术先进,整个过程主要靠机器完成,产量高。

5、写一篇感想,可以是几句话。

6、小结。

《家乡人的智慧》教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日常生活用品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才智。

2、了解家乡的名人、普通劳动者及其对家乡的贡献。

3、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教学准备

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收集的资料或生活用品可能会涉及很多内容,教师事先做一些说明,不论是一座建筑,还是一件小的日常用品,都渗透着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汇报调查的过程,谈一谈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都有些什么收获。提问:“在这次调查活动中,你们去了哪些地方?访问过哪些人?查阅过哪些图书资料?”

布置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8页的课文,把调查的结果引导到“家乡人的智慧”这一主题上来。

2、演讲。“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好。下面,请同学把自己调查的结果讲给大家听,让我们共同分享你的成果。”引导学生将演讲的落脚点放在家乡人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发明这一主题上。

3、科书第59页的课文,并引出如下问题:“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在乐乐家乡的历史上出过有名的中医大夫华佗,他的主要贡献是发明了针炙和麻沸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家乡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他们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什么贡献?除了名人,还有哪些人对家乡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过贡献?”

4、填写名人简历卡。要求学生按照教科书上提供的格式,填写一份大家认定的“家乡名人简历”。向学生说明,名人的范围是从古到今做出了突出成就的劳动者。

5、谈感想。“今天,我们对家乡人为家乡发展和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此有什么感想;面对这么多伟大的人物,你自己又有什么打算?”

6、小结,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承担收集案

《从家乡看祖国》教案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3、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理及运用资料。

教学准备

督促学生用切合本地实际的方法完成调查任务,并准备好调查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请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家乡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设计问题,引导新的学习内容:“除了以前大家了解到的家乡的情况,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做适当的记录,以此引导学生的学习。

2、讨论。“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非常想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风土人情及家乡发展的现状。请同学们想一想,要想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完成这仪任务呢?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如何获得有用的资料呢?

3、全班交流。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讨论的结果,并在黑板上做必要的记录。结合讨论所得到的结果,阅读并分析教科书第54—57页的课文及图画,及时总结各种不同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4、制定一份“调查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计划”。可根据教科书上提供的计划格式,分项进行指导,重点应放在内容的确定上。

5、小结,建议学生应充分利用课余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根据居住地的远近,分小组落实调查任务。

家庭作业

篇3: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4: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篇5: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案

师恩难忘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师生情课外阅读文章。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齐读课题——;介绍了解——刘绍棠。

2、师生交流刘绍棠的情况。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一)解决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请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请一位同学到前边讲给其它同学听一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说说理由。

3、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请结合着7—10自然段,谈一谈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田老师爱编故事,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了迷。板书:入了迷。

5、师:田老师爱编故事,除了让我入迷之外,还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开了窍;怎么让我开窍的?

6、师小结: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你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你想对田老师说点什么?(谈感激之情)三个方面,师的评价。

学习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是啊,田老师在文学方面对我影响这么大,我又是怎么做的呢?(感激——行礼,终生难忘)

7、小结总结板书,用自己的话总结——引出“师生情深”

四、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你认为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3、你想对教过自己的老师们说几句话吗?

结语:从幼儿园到现在,有许多位老师教过我们,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所以同学们要尊重每一位老师,不要忘记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自己的恩师:

2、阅读:《我最好的老师》(大卫·欧文)《师恩难忘》(梁晓声)

《我的老师》(贾平凹)

3、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名言,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

六、教学板书:

师恩

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七、教学后记:

孔子和学生

一、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学会写摘录笔记。

发展性目标

1、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写摘录笔记。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答:

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答:

2、3段。(从而引出对2、3段的研究)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9、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读、分组读、个人读。请同学说说对本句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再读。各自背,同位互相检查。

11、“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答:……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答:一……(第一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5、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答:……

16、整体回顾

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五、作业

1、生字一个四遍,组两个词。

2、背过“三人行……”

3、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摘录笔记的写法。

2、练习阅读复述短文。

3、通过对《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的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4、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师生间真正情意,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练习阅读复述短文

2、通过对《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的朗读品味,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从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将要重点学习摘录笔记,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第一课时,我们是怎样摘录笔记的。

学生交流回忆,并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小组内推荐一名写得好的同学参加班内的展评。教师找出写得符合要求的同学进行讲评。

二、自读短文《爸爸的老师》

1.引疑:爸爸的老师是谁?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读课文解疑。

3.引疑:“我”和爸爸一起去看他的老师,心情有些什么变化呢?想象当时的情景。

4.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点。

5.全班汇报交流。

6.指名生读短文,评议朗读情况。

7.试着将短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综合学习活动:自制贺卡,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敬意。

1.借用教师节到来的契机,让学生自制贺卡,并给老师写几句话。

2.制定活动计划。

与学生讨论如何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制作计划,大致如下:

(1)9月6日--9月7日

找材料(选择材料时要注意环保、简单,不能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

(2)9月8日--9月9日

制作贺卡(画面要简洁,把精力用在创意上,让老师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3)9月10日

赠送

(同学们可以讨论赠送活动的形式。)

提醒学生制定制作计划时要注意突出创意。

3.动手实践,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提出建议。

4.办展报。

第二课时

一、自读短文《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1、导语: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为我们前进的道路点亮明灯,为我们的健康成长呕心沥血。请大家自渎短文《一位影响了我一生的老师》。

2.自读短文,边读边圈点。

3.全班交流:影响作者一生的老师是谁?你认为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4.引导学生理解布鲁克斯先生与“我”的简朴交往渗透着他的良苦用心,从而给“我”以巨大影响。

5.将田老师与布鲁克斯先生相比较,他们在对待学生方面有什么共同点?说说你对他们的看法。

6.读、背格言警句:

过渡:“能发人深省者,莫过于格言。”格言警句是个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使人们生活经验的深刻总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几条格言警句。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身边人的态度。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句话表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的特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

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此句鼓励学生学习时不唯师是从,要积极思考。

二、口语表达:说说我们的老师

1.过渡:古今中外,有许多老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向同学介绍一下他(她)吧!

(出示)提示:

A:可以说本校的老师,也可说学校外的老师。

B:不仅可以说现在的老师,还可以说以前的老师。

C:如果自己的亲人又当老师的,也可以说一说。

(出示)要求:

1)在表达时语言要流畅并富有感染力,表情要大方。

2)简单的介绍这位老师的外貌特征,要抓住他(她)与众不同之处。

3)简单介绍他(她)在什么时候?给你上过什么课?

4)详细介绍你与他(她)之间发生的至今令你难忘的故事,或者是介绍他(她)的感人事迹。

2.结合金钥匙内容进行此次说话训练,学习作重点发言人,要做好准备,想好先说什么,怎样说。

3.小组内进行说话训练,同学互相评议。

三、总结

评选本次活动的最佳表现者。

要求:语言流利清楚,内容真实可信,富有真情实感。

第三课时

将口语表达的内容记录下来,形成习作,题目自拟。

七、教学后记: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我这还有几首古诗的图画,咱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先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会背也可以站起来一起背。

(课件演示: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没难倒你们,咱再来一首;看来这首古诗有一定难度;想继续试试吗?)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得《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评价:(指名3个学生)

字音读准了,看得出你已经有所收获; 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同学们的朗读水平很高,个个读得好,还有谁想读?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得多读几遍。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最爱动脑筋;产生问题能解决的孩子更了不起。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

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这么多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不问?大胆提出你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2句)邀请学生来读。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你是结合第四句话读懂了“可怜”的意思)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畅所欲言)

(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评价:(指名3—4个学生)

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他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给你配上优美的音乐,想试试吗?

我听出你对这幅美景的喜爱——边读边想象画面是个好方法;

因为你能读懂,所以读出韵味来了。

9、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二、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六、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暮江吟

鸟鸣涧

残阳

江边

美 静

山中月夜

月夜

七、教学后记:

月 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二、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三、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七、教学后记:

飞向月球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了解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他们收集相关资料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收集资料的乐趣、能主动地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阿波罗11号登月视频地球图片 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同学们,每到中秋,人们都喜欢赏月诵月。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也很多。谁能列举一二。(嫦娥奔月、吴刚砍桂树等)

2、那么,作为天体的月球,你又知道哪些呢?

3、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月球心驰神往,渴望着有一天能够登上月球,而这个梦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终于实现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当年登月情况的课文《飞向月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根据“飞向月球”、“登上月球”、“月球很有开发价值”理清课文脉络。

三、阅读感悟、重温历史 1、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三名宇航员飞出地球,飞向月球,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场面。

2、播放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月的视频。学生交流观后的感受。

3、学生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引导交流阅读体会。(抓住“终于”、“深深的脚印”等词)

4、引导思考: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的心情怎样,他们会想到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5、出示阿姆斯特朗的话:“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是巨大的一步。”学生齐读,交流感受。

6、看到他们登上月球时的情景,你又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四、阅读体验、快乐旅行

1、月球离地球有38万多公里之遥,那么宇航员又是怎样飞向月球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宇航员开始月球之旅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飞向月球的经过。(抓住离开地球、加速向月球前进、脱离地球、接近月球、在月球着陆等几个步骤说)

3、在旅行的过程中,哪些事情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引导学生阅读交流描写宇航员飞行时工作、吃饭、休息的句子。让他们不仅体会到其中的趣味,也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五、阅读交流、作客月球

1、当宇航员们登上月球,放眼四周时,他们看到了些什么呢?这与你想象中的月球有什么区别吗?

2、登上月球后,宇航员们不忘看一看人类的摇篮地球。在月球上看,地球是什么样子呢?

3、出示地球图片、语句“最令宇航员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它发出耀眼的蓝色和白色的光芒,漂浮在茫茫的宇宙中。”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4、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地球宇航员百看不厌?

六、阅读思考、开发月球

1、自由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思考月球有哪些开发价值。

2、假如你是一位研究月球的科学家,你还想做哪些研究呢?

七、阅读升华、总结激趣

1、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中国的登月行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人也会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假如现在你就是那位英勇的中国宇航员,面对采访你的记者,你会怎样向他们讲述你的月球之旅呢?

2、一同学为宇航员,其余同学为记者,模拟采访。

3、总结激趣。同学们,无穷无尽的宇宙里藏着数不清的奥秘,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将来去研究它们,开发开发它们,让更多的天体,更多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二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交流摘录笔记。

2、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进入语文天地的学习。

二、交流摘录笔记。

1、交流以前的摘录笔记,找出笔记中的优点和缺点。

2、读读课本中出现的词语。

3、说说丁丁和冬冬教给了我们什么好方法?

4、鼓励学生写好摘录笔记。

三、练习填成语。

1、找出规律。

2、集思广益,填写成语。

四、读一读。

1、开展学生间赛读、赛背。

2、鼓励学生把这些名句记录在摘抄本上。

五、畅所欲言《看月亮,说月亮》。

教师巡视,鼓励每个学生发言,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参与小组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开卷有益”中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写一写自己眼中、心中的月亮。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天地的有关内容。

二、开卷有益

1、我们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之后,大家对月亮有了很大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读四段话,这四段话都是摘自著名作家的作品中对月亮的描述。

2、学生自读。

3、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笔下生花

1、不同的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你喜欢月亮吗?你眼中、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2、为自己心中的月亮画像。展开联想,想象练说。

3、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4、组内交流,集体评议。与金钥匙结合进行。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二》习作习作内容

写月亮。

设计目的

在学习“明月”这个单元的过程当中,学生从古人、今人的笔下感受到月色的美,又从人类登月使学生感受到月亮无穷的奥秘,激发学生去探究月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说月亮,写出自己心中的月亮,以期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月球奥秘、训练学生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完美结合。

课前准备

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开始布置学生做长时间的观察月亮(不是一次两次的观察)、查阅有关月亮的资料、了解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等,以日记形式做下观察记录。

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习作进度大约在本学期的第三周,但中秋节正好在第三周周末。我们有中秋赏月的习俗,为了使学生有话题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根据情况可把本次习作的时间定在第四周。并且与“畅所欲言”“开卷有益”密切结合。

第一课时

一、复习第二单元课文内容(5分钟)

本单元主题是《明月》,说说你对哪篇课文内容最感兴趣,为什么?

二、习作准备(15分钟)

1、历代文人都有吟诵月亮的文章,不同作家笔下的月亮是不同的,我们再来看看几位大作家又是怎样描写月亮的。(开卷有益中的片段可在学习《月迹》一文后就安排学生阅读,使学生对这些作品有所了解。)

2、学生自由选择性地阅读自己喜欢的几个片段,细细品味。

3、学生朗读自己欣赏的片段,说说自己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原因。启发学生由看到的月亮展开联想和想象。

4、根据学生说的不同文章,让学生说说这段时间观察到的月亮或中秋佳节自己赏月的情景、说知道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查阅资料了解到的有关月球知识、我国登月计划等。

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说得这么好,有没有想写下来的冲动?

三、学生写草稿(大约20分钟时间)

1、大家读了这么多写月亮的文章,现在请把你眼中、心中的月亮写出来画出来吧!(教师提出要求:把自己看到的了解到的描写出来,把自己想象到的写出来,体裁不限。配上简单的画。)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对写作有困难的同学加以引导。

作业:完成习作。

注:片段练习,最好20分钟内完成,限定习作时间是必要的。

第二课时

一、指导修改

1、出示例文,共同修改。(注意引导学生从句子完整、层次清楚、用词准确方面修改)

2、默读自己的习作,圈出错别字并修改。

3、同位交换,圈出错别字,画出好句子。

4、同位互相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再提出意见或建议。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抄写习作

抄写完后,鼓励学生再次认真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用另一种颜色的笔修改。

三、年级习作教案习作内容:秋天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秋天,发现秋天景色的变化,欣赏秋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由于现在秋天的景色还不是很明显,因此可让学生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地观察秋天的变化。

二.阅读《开卷有益》:颜色变的戏法。

三.记录下观察到的秋天。

分别从自然界和人两方面来进行。

自然界又可以通过从树、草、花等方面来观察记录。

四.指导

让学生对描写秋天进行想象、联想,并在班里互相说一说。

五.学生写草稿

二课时:

一.继续写草稿

二.修改

1.在学生中找一篇好的草稿在班中大家一起修改。

2.自己读文章,修改。

3.互相读一读,划出比较好的句子。

4.自己进一步修改。

三.抄写已经修改过的草稿。

七、教学后记: 爱我中华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3、自学生字词词语,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歌曲《爱我中华》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其中表达的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

2、引导学生读后交流朗读的感想,体会此类歌曲歌词表达感情的技巧。

五、教学过程:

一、点明本单元主题

1、板书单元主题:民族之花

2、读了民族之花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3、预习后对这一单元有了哪些了解?

二、歌曲导入,整体感知

1、放歌曲《爱我中华》

同学们可以听,也可以边听边唱。

请同学来谈谈刚才听歌曲或唱歌曲的感受。(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只要谈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就可以。)

2、介绍创作背景和作者

这么熟悉的、感人的歌曲,除了会唱,你对它还有哪些了解?请同学们来交流交流。教师适时的补充介绍。

三、感情朗读,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歌词,读通句子,标上小节号。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朗读。从这段歌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四、细读感悟,美读背诵

1、文中有多处重复的语句,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小组交流。

(1)多处提到五十六。

(2)六处提到“爱我中华”一句

2、指名朗读,想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1)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五十六个民族比作同一片蓝天下的星座,比作大花园里的五十六枝花,比作五十六个兄弟姐妹。体会到民族团结亲如一家。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不管是谁,不论他走到哪里,他最舍不得、最爱的是什么?

(3)文中有几次提到这句话?

(4)仔细阅读,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3、小组内联系实际想一想诗歌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爱我中华,健儿奋起步伐。”可联系刚结束的奥运会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爱我中华,建设我们的国家。”可让学生说说谁在建设我们的国家?可举出自己知道的人或事。

(3)“爱我中华,中华雄姿英发。”可让学生想想是谁雄姿英发?

(4)你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为国家做了什么?仿照这三句话自己写一到两句。全班交流。

指导有感情朗读。

4、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歌词。试着背诵。

五、形式多样唱歌曲,升华情感。

1、小组里排练,或领唱合唱,或歌伴舞,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2、全班展示。

六、作业设计

必作: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唱这首歌。再找一找其他相似的爱国主义歌曲。

3、预习《草原》查阅有关蒙古的资料。

选作:

搜集有关民族的谚语和民族的风俗节庆文化。

七、教学后记:

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族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七、教学后记:

中国结、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中国结的寓意。

二、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结的饰物以及相关资料。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结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新课

1、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老师收到了一个很特别礼物,请你来猜一猜。

出示谜面:一缕红丝线,交错结龙凤。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出示中国结,贴到黑板上,并板书课题。

师:你对中国结有那些了解?

(可结合字形了解中国结)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品有关中国结的文章。

中国结是一种饰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朱杰人,有可能写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过渡:同学们想到的内容可真不少,现在老师就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3、说说作者在课文安排了哪些内容?

(对照前面的板书,在相关内容前打对勾,学生没有提到的内容补充到黑板上。)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你喜欢中国结吗?为什么?从课文中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寻找答案。并让学生做好批注。

1、第二、六自然段:从哪里可以看出中国结特别受宠?(讲完“寓意丰富”一段,可相机提出:如果中国结挂在外国朋友的家中,有什么寓意?)

2、第三自然段:

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市民间艺术的杰作?(巧夺天工、变化无穷、叹为观止)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词语的意思。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结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引读:他们或象征幸福——

过渡、拓展:中国结不仅外形变化无常,而且寓意极其丰富。现在在很多的家庭中都挂着中国结,这有什么寓意?你还看见哪挂着中国结?他有什么不同的寓意?(如:行车“平安”、商店“生意兴隆”)

3、第四、五自然段: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学生自读、再指名读

指名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头”

让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

指导学生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小结:这个“头”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因此,中国节又被称为“同心结”

板书:同心结

齐读第五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就同学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可结合学生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五、作业

1、摘录优美的词语、句子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红红火火中国结”展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三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通过我们学习了“民族”你对民族深情是不是又有了更深的了解?

你能来说说吗?

你们可真棒,又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这部分知识吧!

二、语文天地练习。

1、摘录笔记

本单元教师对学生的摘抄应该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而是让学生把课文中新的词语积累下来,并进行自学.

2、聊一聊各个民族

全班一起来汇报自己的情况,并让学生对都了解什么.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

3、开卷有益:

做客喀什

(1)默读全文。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在小组里读一读自己画出来的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多、谁读得正确。

(2)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说一说

(3)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4)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抄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4、金钥匙大家写完文章后,都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修改它们呢?

丁丁告诉我们:"我愿意把自己的文章给别人看,让别人给我提出意见.

咚咚告诉我们:"习作写完后,我自己愿意大声的朗读,能发现不通顺的句子,还能找到不清的地方让学生们说说自己还有什么合理的方法.

5、读一读出示:

语言是花苞,行动才是果实;

决心是种子,实干才是肥料.

维吾尔族谚语

想要找到珊瑚和玛瑙,就得下到大海里;

想要找到宝石和碧玉,就得翻过万水千山

裕固族谚语

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下这两个民族.

从句子中画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在小组里施行合作的方式完成.

对于有困难的字词教师可以加以指导.

你还知道其他民族的谚语吗? 作业设计:

1、熟读《开卷有益》

2、背诵两句谚语.

七、教学后记:

落花生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用“居然”“成熟”造句。

3、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难点 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教具学具

1、自制幻灯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同桌互相检查。

酿蜜 倘若 有限 枯燥 厌恶 譬如 通俗 风俗

见识 屠场 疏忽 署名 黯然泪下

2、今天学习《落花生》。板书:落花生。

谁知到什么是落花生?落花生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二、检查预习。

1、指明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错音和破句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榨”是翘舌音。

2、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情?(学生自由发言,认识可深可浅。)

三、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1、提出要求: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播种花生、收获花生;第二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其余部分是第三段,讲过收获节时吃花生、议花生。)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交流。

我们姐弟几个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味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

父亲却认为花生“有一样最可贵”,这个最可贵之处是什么?找出课文理的话说一说。

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和苹果这几种植物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说明了花生的什么品格?(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实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这说明了花生默默奉献自己的果实,从不夸耀自己的品格。)

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父亲的希望是什么?找出课文理的话说一说。再说一说自己的理解。(课后思考练习3中的两句话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希望,指导学生讨论、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着重使学生在了解花生品格的基础上,体会到这样一层意思:做人要做有花生品格的人。)

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因为这几句话虽然浅显明白,却富有哲理,其中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所以对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都产生了影响。)

父亲的话对你有什么影响吗?你觉得应该怎样做一个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练习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加以引导。)

五、布置作业:在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学生的读音。(显示幻灯片)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提醒注意:“辟”的左半部分不是“启”;“茅”“榨”可用部件识记法记忆字形;“慕”的下半部分是“”,不是“”。

3、学习新词。

“居然”是什么意思?找出课文中有“居然”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这个词的意思和用法。(“居然”就是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讨论总结中心思想。(这篇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做人要像花生那样,作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给课文编写简要提纲。

1、围绕这个中心思想,课文先说了什么,最后说了什么?

2、编写课文提纲。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

四、练习分清课文的主次。

1、根据课文提纲,想一想,在这些材料里面,哪些内容是主要的?

哪些内容是次要的?(学生讨论回答。如果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要经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在学生回顾课文的过程中得出结论:种花生、收花生是次要内容,课文中略写,一笔带过;过收获节时谈花生是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2、联系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主次分明的好处。(阅读的时候,抓住谈花生、论人生这个主要内容,就能加深对中心思想的体会。)

五、完成思考练习3。

1、学生填写思考.练系3中的空格。

2、指名说说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3、学生在作业本上抄写这两句话。

六、完成思考练习4。

1、齐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居然”“成熟”的意思,并口头造句,适当评议。

3、学生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用“居然”“成熟”书面造句。

七、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毛主席在花山》.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

准备过收获节

吃花生

味美、榨油

过收获节

谈花生

价格 便宜

论人生

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七、教学后记

拾穗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 晚餐 监督 遵循 搜寻 逼真 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总结。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写摘录笔记和阅读名句格言等学习积累词句的方法。

2、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等环节练习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体会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对农民要关心、尊重、敬佩、不要歧视。

3、通过习作练习,体会“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的含义,分享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活页卡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三年级时,我们摘抄了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但只这样还不够,本学期,我们还要进行摘抄的练习,而且还要学会摘抄优美的句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板书:写摘录笔记)

二、讨论班级上学期进行几次摘录笔记的体会。

三、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外阅读中作摘录笔记要把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写下来,以备查阅。

四、出示活页卡

1、问:上面摘录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摘录这些词句?

2、齐读摘录的词句。

3、指读里面的句子,请查资料的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

五、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读一读。

六、读一读

自由读一读。

教师简单介绍谚语、古诗文的意思。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背诵。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它的童年时光中去看看她的收获。(板书:柚子树下)

二、自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上记号。

三、交流自读情况

四、在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思考题:

再读课文第三部分,划出描写心理变化的句子。

说说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和由根子一起去水塘里划盆采菱?

在水塘里采菱时,发生了生么事,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时,我又怎样的收获?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

五、齐读。

六、小练笔: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注意把自己的想象写进去。

七、作业: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实就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敬。农民伯伯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农民的诗。

(板书课题: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

二、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中的空白地方。

3、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品位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

五、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1、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词句。

2、做“小记者”去采访身边的农民,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拾穗》、《一个老农,在田边走着……》我们知道农民的普通、平反,但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

二、小组交流课前采访或观察到的身边的农民。

三、全班开展交流。

教师要适时评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笔下生花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收获)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有三个,大家从中任选一个。

2、四人一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4、教师点评。

5、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6、引导确定习作的主题。

7、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七、教学后记:

飞夺泸定桥

目标:

情意:感受、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知识: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积累本课重点词语。

能力: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课文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初步学习总结中心思想。

重点:抓住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言行,让学生体会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智大勇的革命精神。

难点: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对人物言行的语句品味,来领会中心。

突破口:红军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表现?

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揭示课题

在1935年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举世闻名的长征。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长征中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通课文。

2、交流朗读。

3、出示“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怎样的桥呢?看插图。

4、课文是怎样写“泸定桥”的,用[ ]括出自由朗读,并说说泸定桥的情况。

交流出示句子。

①桥险——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丈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齐读,读出桥险的语气。

②重要性——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齐读,读出泸定桥的重要性。

5、理清文章脉络

①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②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出示:

17、飞夺泸定桥

╱ ╲

赶到

夺下

交流:2-5 6-8

6、按事序分段。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给课文分了段,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

1、过渡:红军为了北上抗日,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遇到了种种困难。红军遇到哪些困难呢?

2、下面分小组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自读课文,选择完成:

★找到描写困难的句子。(赶到——,夺下~~~)

★★概括地说出遇到哪些困难。

★★★在此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填空:

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

困难__________ __________

红军表现__________ __________

3、自学

三、导学

组织交流,随机点拨。

(一)飞:

①读句并概括:

时间紧:时间只剩下二十多各小时了

路途远: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二百四十里 路难行:漆黑的夜里,泥泞

天气恶劣: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全身都淋透了。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

出示:

赶到泸定桥

困难:时间紧,路遥远,路难行,天气恶劣,敌人增援

②师引:

红军战士飞一样地赶到泸定桥,1、时间紧——

2、路难行——

3、天气恶劣——

4、敌人增援——

③谈感受

夺:

①读句并概括:

桥险: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

水急: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战……

敌狂: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

出示:

夺下泸定桥

困难桥险,水急,敌狂

②感受:比以前更危险了。

③师引:

红军战士在夺取泸定桥时,同样遇到了重重困难,1、桥险——

2、水急——

3、敌狂——

红军虽然遇到了——,但他们毫不畏惧。

在课文第三节中有两句重要的句子,快速找出,出示齐读——

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齐读1、2、3节,说说为什么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师:如果不抢在敌人前面,红军就难以夺下泸定桥。他们如何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泸定桥的呢?

(二)小组分角色朗读,思考红军与敌人赛跑有几个来回?

从“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开始到第五节结束。

1、回答:几个来回?(3个)

2、出示填空,概括交流,然后两组读红军,两组读敌人。

敌人点起火把,红军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

敌人问红军哪个部分的,红军告诉敌人是碰上红军撤下的。

敌人停下宿营,红军冒雨摸黑前进。

(三)谈感受

说表现:

红军表现:忘记,冒雨,踩着拿,背,带,攀 穿过,冲进,搏斗

自由读7、8节,要读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出示填空: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指名读填空,引读第7、8节。

(四)揭示文章中心

出示:

课文记叙了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

四、引申

1、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非常多,在我们课文中已学过不少,请你说说看?

《大雪山》,《草地夜行》

出示: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发生在65年前的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革命战争史上惊动天地的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困难和挫折作斗争过程中谱写的最为壮丽的英雄诗篇。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象征中华威、民族魂,它给后人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2、推荐课外读物:

《山水狂飙》(作者:伍近先)(发资料)

《草地龙虎》(作者:陈宇)《长征丰碑——长征路寻胜》(作者:元麟)《地球的红飘带》(作者:魏巍)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或《西行漫记》(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

3、介绍影片《长征》

一场悲壮惨烈的湘江之战拉开了影片的序幕,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撤出江西苏区,突围西征,此次由于湘江之战的重创,中央红军从86,000人锐减为3万余人。在这危急时刻,已被剥夺军权的毛泽东审时度势,力挽狂澜,经过通道转兵、黎平会议,终于促成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中央红军再越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接着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巧夺金沙江,飞越大渡河,巧妙地摆脱了蒋介石军队的围追堵截。翻越大雪山后,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共同北上。到达西康阿贝地区后,张国焘恃兵自重,公然分裂红军。面对危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果断率红军继续北上。

1936年10月10日,红军三大主力部队在甘肃东部胜利会师完成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导演:翟俊杰主演:唐国强、刘劲、马晓伟、李琳)

板书设计:

17、飞夺泸定桥

赶到泸定桥

夺下泸定桥

红军表现

困难时间紧,路遥远,路难行 天气恶劣,忘记,冒雨,踩着

桥之思

教学目标

1、认会课文中8个生字,并能在田字格中正确的书写,会在生活中灵活的运用。

2、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语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重难点:通过学习,阅读有关于桥的知识,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教学策略

初读—美读—欣赏—感悟

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前几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在泸定桥上战士们的勇往直前和不畏艰险,正是由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安定、团结和幸福。出示个中桥的图片,桥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桥。我们一起去看看著名作家樊发稼在桥上的思考。

桥险,水急,敌狂 敌人增援

拿,背,带,攀 穿过,冲进,搏斗

七、教学后记:

出示课题:桥之思

二、初读课文

导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遇到的难认的字写下来,并把课文中难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导语:小组合作学习现在开始。

学生合作完成在预习时遇到的问题。

导语:你们刚才通过合作学习都有哪些收获?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点拨。

导语:我们现在来一个朗读比赛,谁愿意首先站起来接受考验?

请学生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评价,主要是纠正发音。

这一环至少要3名同学。

导语:既然大家课文读得这么棒,生字一定也没问题。

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导语:课文清晰的为我们分了三个小节,这三个小节中都讲了些什么内容呢?课文会有满意的答案。

三、美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第一小节。

你认为第一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写了桥的功能及桥的材料和样式)

你是从那里读到的?

学生交流。

你还知道有哪些样式的桥?

学生交流。

导语:我们的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各式各样的桥,生活就更加的方便、美观。

再次播放桥的各种图片。

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会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评价朗读情况。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桥都引发了你的那些思考?

学生自由交流。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四、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校节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收集有关于桥的材料,下节课交流。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小节讲的是造型优美的桥,再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桥。)

(理解“幽静”“碧波粼粼”“回旋别致”“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桥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对“幽”“粼”“魅”“叉”“巍”等字做重点指导。

导语:在本课的生字中,你认为那几个字的书写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学生们自由交流。

指导书写。

三、你是一位设计师,你会建造一座什么样的桥?请先在小组中交流,把你想到的桥写下来。

四、全班交流

比一比谁建造的桥最有特点。

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并布置作业

写会生字,修改小习作。

作业设置

学写生字

读课文

写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桥之思

功能、材料、形式

方便

心桥

七、教学后记:

语文天地五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语文天地

二、指导练习

1.回顾我们以前学习的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写摘录笔记?

2.通过写摘录笔记,你都有哪些收获?遇到了哪些问题?

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

3.你知道字典里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思吗?

①②③(转)(引)(喻)

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4.结合书上的插图朗读一下这首古诗,边读边想:你从古诗中读懂了什么,同位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5.试着背诵一下这首古诗

第二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1、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了那些国内或者国外比较著名的桥梁?

2、你认为人类最需要怎样的桥梁呢?为什么?与小组的同学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4、读一读书中“开卷有益”中的内容,想一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5、回家以后继续搜集有关桥梁的资料,与同学们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第三课时

放音乐《北京的桥》

自读课文

《北京的桥》是首歌词,简练、押韵,充满感情。

引导学生诵读《北京的桥》

引导学生诵读其他六座桥。

第四课时 自读课文《看桥人》

1、初读课文。

2、再读课文讨论提出问题。

作者详细写了“刘老头儿”走马上任后都干了些什么?

第五课时(综合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询问家长、翻阅书报、上网等多种形式了解家乡桥的历史与故事,以及最新的建桥技术。

七、教学后记:

美丽的集邮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并会写其中的12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激发集邮热情,仿写自己的集邮册。

二、教学难点

感悟“我”的集邮册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教学用具

录音机、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喜欢邮票吗?小小的方寸之间蕴藏着许多秘密,不知在其中你是否也发现了许多美丽的色彩。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喜爱美丽的集邮册吗?赶快打开书来读一读。

2、老师提要求:看准生字,读准音,要读流利。

3、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着重指导能力不强的学生。

4、[出示投影]

神圣 庐山 琢磨

轩辕 敦煌 歌颂

不朽 硕果

5、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小组内互相检查一下,评选出“识字能手”。

6、老师随机检查生字掌握一般的学生。对每组评选出的“识字能手”,给予奖励。

7、谁想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学生初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1、(出示挂图):

看在这些图中,你看到邮票上都有什么图案。

2、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3、指大面积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其他画面来表达)

4、老师小结,引出下一环节:

是呀!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从这些缤纷的邮票中发现了什么

5、分小节朗读诗歌,你从诗歌中了解到什么?

6、将全班交流的结果在读书笔记中作摘抄。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7、指朗读优秀的学生进行师范朗读,大家来点评。

8、小组内互相朗读点评,评选小组内“朗读优胜者”和“朗读进步者”。

9、全班进行“朗读大比拼”,一人读群人评,评选“朗读快乐之星”。

10、老师小结:同学们在五彩的世界里,快乐的长大。

三、课堂小结:

五彩的邮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用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去欣赏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字。

二、讲授新课:

(一)巩固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1、出示生字卡片

2、随机抽一组学生读生字卡片。

3、出示词语卡片

(二)认识新生字,记忆新生字。

[出示投影]

你认识这些生字吗?

谁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老师根据学生记忆生字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

(三)学习生字的书写方法。

出示这三种结构的生字:

小组讨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学生说说这几类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重点指导“蔚乘”的写法。

(老师范写)

老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老师根据巡视的情况,指学生上黑板范写。

[出示小黑板]

集体交流订正后,学生再练写,并且在组内评选“书写最棒”和“书写进步最大”的学生。

七、教学后记:

三、课堂小结:

篇6: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教案

四、土地养育着我们

主题

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引导课:餐桌上的发现

教学目标:

了解食物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要。帮助学生引发思考,产生了解食物来源的愿望。教学准备:

了解当地的饮食、菜肴和食物构成及特点。知道这些食物、蔬菜的来源以及与土地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活动:

一、导入

谈话:我们每个人天天都要吃饭,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之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探究我们每天的饮食是从那里来的,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二、探究活动

阅读课文2-3页。

同位交流:餐桌上有哪些食物?

汇报回答:餐桌上的食物很丰富,有扁豆、西红柿、土豆、南瓜、菜心、鱼、肉、米饭、苹果等。

阅读豆博士的话,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食物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离不开的,是必须满足的需求。

小组讨论:思考乐乐和小文的话,讨论:通过事例说明我们每天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交流汇报:例如,大米、面粉等粮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白菜等蔬菜也是从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鱼类等水产是从河湖中捕捞的,肉类是通过养殖生产出来的。

三、总结

阅读妞妞的话,使我们知道: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作业设计:

思考:食物是怎样产生出来的? 板书设计:

餐桌上的发现

食物是保护和维持生命的基本需要。

我们所需要的食物都是来自土地、河湖、海洋,来自养殖。

萝卜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以萝卜的生长过程为例,体验农、业劳动的过程

2.了解农业的收获与农民收入及生活的关系

3.形成尊重农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情感和态度。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同学们回家以后,了解了自己家经常吃的主要食物,有的同学还了解了这些食物的来源。现在请几位同学简单介绍一下”。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发言简要记录在黑板上,并告诉学生:“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人们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我们所需要的食物大多是在土地上通过劳动获得的。但是,人们是怎样通过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取得收获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虎子和爷爷是怎样种萝卜的吧。”

2.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本课题的七幅图画,通过讨论或谈话的方式知道:

第—幅图画是播种。在烈日下,按照一定的间距,爷爷用镐刨坑,虎子在弯腮把萝卜种子点在坑内,并把坑用土覆盖好。

第二幅图画是间苗。因为播种的时候,每一个穴位里都要撒几粒种子,种子发芽以后,每个穴位里都会长出一撮萝卜苗,但是不能够任其生长,因为那样萝卜就长不大。所以要拔掉幼弱的萝卜苗,只保留—棵最健壮、长得最大的幼苗,这叫做间苗。

第三幅图画是除草。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杂草也会随着长起来,并且和农作物争夺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为了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尽管天气非常炎热,虎子和爷爷仍然必须在烈日下给萝卜松土和除草。

第四幅图画是给正在生长的萝卜培土。萝卜只有在疏松的土壤里才能够越长越大,因此在萝卜的生长过程中,要给萝卜周围培土。

第五幅图画是灌溉。

第六幅图画是收获。收获的时候是用镐把土刨松,这样把萝卜拔出来的。

第七幅图画是在获得了好收成以后,虎子和爷爷有了收入,精打细算地把收入用于日常生活。

3.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从收获中留下自己需要的以后,要把剩余的部分拿到市场上卖掉?”“为什么收获的季节是最开心的季节?”

4.阅读教科书中“虎子家卖萝卜的收入和支出账目”。教师引导学生讨沦:

“虎子家为什么要用卖萝卜的钱买这些东西?”

对照虎子家的劳动收入方式,讨论:和自己家的收入方式有什么不同?自己的 父母是怎样通过劳动来维持家庭经济来源的‘1

5.总结。

家庭作业

从种植到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周期长,在农业生产中要遵循“不的规律。

2.了解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

3.了解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同的地区适宜种植农作物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的道理。

4.形成尊重农业劳动,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伟大创造而自豪的态度。

5.知道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都十分丰富,从而产生自豪感。

6.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从而对生养我们自土地产生由衷的敬意。教学活动及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虎子讲述的‘萝卜的故事’中了解到,从每年月初种植到5月底收获是萝卜最佳的生产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好的收成。这是为什么呢?

2.解决问题讨论。请学生阅读本课题第一段的课文,讨论:光照和温度有什么关系;光照、温度和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年中“在自然条件下,只有在一段时间里的光照、温度才适合有关农作物的生长”:还可以请学生根据自己回家以后对父母和长辈的调查,谈一谈本地区主要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的季节和时间,由此得出“什么季节适合种什么农作物,有着一定的自然规律”的结沦。

3、教师讲解。

4、教师小结。

家庭作业

了解一种农作物的来历。

第二课时

1.导人。农作物的种植不仅和季节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都能够种植或出产的。比如我们每天吃到的食物,商店里出售的食品、蔬菜、水果,并不都是我们这里 生产的,有的是本地出产的,有的是从外地运来的。”

2、全班讨论。阅读教科书第9页的课文,讨论:“你知道哪些农作物生长所要求的土壤、气候是不同的?”通过交流知道,有的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像水稻、甘蔗等;有的作物喜欢温暖,像小麦、棉花;有的农作物喜欢沙质土壤,像花生;有的农作物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像玉米等杂粮在很多地方都能够种植。

阅读中国政区图,通过政区图上的图例了解主要农作物在我国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南方几乎不生产小麦?水稻在北方也有,可是为什么要少得多?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通过探究知道:

(1)小麦——喜欢在温暖、干旱的环境中生长,易结穗。南方太热、潮湿,不适合小麦的生长。温度太高就会疯长枝叶,不容

(2)水稻——和小麦的习性完全不同,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喜欢生活在水里,所以南方种植得多。北方虽然也有种植,但必须抓准农时,不然天气转冷,到了霜降,水稻的籽粒还没有成熟,就不会有收成了。

(3)小麦、棉花喜欢温暖和强烈的阳光,我国中部及新疆部分地区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所以有着广泛的种植。

(4)水稻、甘蔗等农作物喜欢温度高、强光照和充足的雨水,所以在我国南方种植得比较多。青稞适应高寒条件,所以只在西藏和青海地区有种植。

(5)水果——对阳光和水的要求都比较高,我国中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以及新疆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这些地方有出产。

(6)玉米等杂粮对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因此在很多地方都能够栽种。

3.探究活动。观察教科书第10页图画所出示的小麦、玉米、甘蔗、大豆、苹果、花生等农作物,并讨论:“这些粮食、蔬菜、水果最早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讨论明确:现在人种植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都是人类从野生的植物物种中经过漫长的年代,通过选育、驯化培育出来的。

4.阅读与总结。阅读教科书第10页的课文,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布置家庭作业。

妞妞的困惑

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所造成的危害。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全班讨论。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图画和课文,教师提问学生:“我们是普通的消 费者,面对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中有残留农药,我们怎么帮助学生通过论知道,要购买有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商品,购买有纯大然、无污染、公害标志的农产品。

3.探究讨论。对于豆博士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妞妞的另外一个困惑,应该怎办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4.教师小结:概括讨论中的要点,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了解商店和市场出售的食物、蔬菜、水果中,有没有纯天然、无污染、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问—问爸爸、妈妈是否认识绿色农产品的标志。

主题二 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目标:

1、了解在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类发明了简单的农具,这些农具是人手的延伸,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2、通过体验,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的态度。教学准备:

搜集本地区常用的简单农具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图片等文本资料,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准备一些小农具实物。

教学过程:

1、导入:农作物的生长不仅依靠自然规律,在从种植到收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还要靠人们的辛勤劳动,为此,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简单的农具。它们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劳动的效率,所以,这些看似简单的农具,其实都凝聚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

2、观察活动。探究教科书12页的插图出示的是什么农具,做什么用的?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3、体验与交流:本地区经常使用哪些简单的农具,使用这些农具有什么好处?

4、阅读书第13页的课文和插图,并思考:这四幅图反映了农业生产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

5、总结:农业生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之源。人类从双手采摘开始了农业劳动,后来人类学会了种植与收获,从徒手劳动到发明简单的手工农具,从依靠人力、畜力发展到现代农业机械化,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凝聚着劳动者的伟大创造。劳动者的创造

教学目标:

1、知道四川的都江堰和新疆的坎儿井是世界上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效益,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2、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崇尚劳动者,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而自豪的态度。

教学过程:

1、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从简单手工工具到现代农业机械的伟大成就。其实劳动者的创造还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去参观瞻仰一下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吧!

2、阅读讨论。

阅读教科书第14页的课文,讨论:“农业生产中的“靠天吃饭”是什么意思?”

3、探究活动一。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4页有关四川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都江堰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4、探究活动二。

观察和阅读教科书第15页新疆的坎儿井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探究“在新疆干旱少雨地区,为什么要利用坎儿井地下暗渠来运输和使用天山雪水?”

5、教师总结。

教师肯定学生的探究,鼓励他们今后多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

科学技术改变着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2、简单了解我国农产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农业科技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2、阅读与介绍。欣赏和阅读书中第16页袁隆平院士的照片和文字,并讨论:谁知道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和他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吗?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

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士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顶得上增加了多少田地、多少劳动呀,这说明了什么?

欣赏并阅读书上玻璃日光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及文字,并讨论:在严寒的冬季,你们 吃过哪些新鲜可口的夏令蔬菜?你们知道这些蔬菜是在哪里种植出来的?你们知道无土栽培技术吗?以生菜的无土栽培为例,说一说怎样进行无土栽培的生产。

欣赏并阅读书上有关网籍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及文字,并讨论:你知道这些生产方式吗?说一说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对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的这部分内容,可由教师结合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

延伸性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总结: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财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越来越丰富的优质产品。

第二课时

1、导入:我国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2、阅读与讨论:中国的农产品满足了我们本国的需要,为什么还要出口到世界各地? 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把我们出产的优质农产品销往需要这些产品的国家和地区,也从国外买进需要的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小组探究:按照书上第19页的提示,指导学生分小组读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

“你们见过或吃过什么样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农产品?”然后组织学生指图讨论。

4、发表与交流:

(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还可以边汇报,这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

(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这主要是指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的进口产品,如:泰国香米、美国柑橘、提子,荷兰奶粉、雀巢咖啡、吉百利巧克力、澳大利亚毛制品等。

5、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伴随着人类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农业生产一直在不间断地发展着,是劳动者在从事着农业生产,是他们的创造不断地发展着农业,是科学技术大大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主题

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农业孕育着文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国的文明起源于农业文明,知道农业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2、了解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在人类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对土地的崇拜、丝绸文化和茶文化。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已经知道了,既然人类早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是从农业生产开始的,那么世界人类的早期文明当然也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2、阅读与讨论。

欣赏教科书第20页古埃及的历史图画、古希腊的陶器和第21页北京中山公园社稷的照片,并讨论“这些画面告诉我们什么?”

3、全班探究。

阅读教科书第20页老师的话、第二段课文和豆博士的话,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和我国古代,都创制了历法?这些历法各有什么特点?”

4、自由讨论。

(1)你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吗?知道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吗?(2)你见过丝绸制作的服装和饰品吗?你知道丝绸是怎样制成的?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丝绸的事情?

(3)你的家人有饮茶的习惯吗?你知道有哪些饮茶的习惯和风俗? 教师总结。

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

2、了解由于农业的地域性差异,各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也各有特色。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本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的资料。

2、收集各地饮食文化特色的资料。教学过程: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的发展,我国的丝绸文化、茶文化早已名扬世界。其实我国的农业文明成就还有很多。比如,在农业生产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人们创造出许多习俗、节日,形成了多彩的节日文化。

2、思考并讨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我们这里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有什么民俗?你能说出这些民俗的含义吗?在交流的时 候,教师要注意按照讨论题的要求把握和点拔,使学生理解本地民俗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3、阅读与讨论。欣赏书中22-23页的图片,了解藏历新年及彝族、白族等西南少数民族欢庆火把节的风俗,并讨论:你还知道我国的少数民族有什么节日与农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讨论知道白族的三月街、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古尔邦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的芦笙节等少数民族节日与农业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阅读和欣赏书中第22-23页的课文和图片,了解“世界上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都和农业有关”。例如,感恩节有吃火鸡大餐的风俗,感谢大自然的赐予;日本人过年有打年糕的风俗,意在年年高高,庆祝丰收,祈祷丰年。

4、阅读和观察书第24-25页的课文和照片。组织学生讨论:你还知道各地的饮食有什么特点?各地的饮食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原因是什么?

知道我国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传统美食,像傣家的竹筒饭、蒙古族的手抓肉和涮火锅、新疆的馕和烤羊肉等,并进一步拓展讨论:你还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风味食品?为什么少数民族也会形成各自的美食风格?

我们这里有什么居住和饮食文化特色?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加以把握。讨论:为什么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的居住和饮食是不同的?通过讨论明白道理是由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不同,生产出的农产品也就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和饮食文化特色。

5、教师总结。强调农业文明的特点,节日、饮食、居住等,都与农业生产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活动课 学做豆腐

教学目标:

参与制作豆腐的全过程,体验与农业有关的制作,体验劳动的过程,分享通过劳动得到的愉悦。教学准备:

提前用清水泡发好适量的黄豆,准备好制作豆腐所需要的工具设备。教学过程:

1、准备。阅读教科书第26页的课文,激发学生参与制作的热情。

2、分工。在开始制作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使劳动过程井然有序。

制作。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注意劳动安全。

指导:在“过包”的时候,最好过虑两次。点豆腐的环节,卤水要稀释,点的时候要稍微慢一点。评议。

表扬认真制作的同学。

五、穿越时空的生活

主题

一、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人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渗透有关通信基本礼貌的教育。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

2、布置任务。

教师向学生明确要求:

(1)所介绍的应当是教科书上呈现的通信技术。

(2)要说明这项技术的具体使用方式及特点,最好能够联系实际进行。

(3)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并且将讲解、表演、图片、实物等方式结合起来进行。鼓励小组成员以合作的方式介绍。

3.小组准备。可以按照学生意愿,令所选择的通信工具相同或相近的学生组成一组。教师巡视并且给予帮助,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4.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

2.讲解活动。按照上次课及课后的准备,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一种通信方式。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介绍之后,组织其他学生提问题,与讲解者进一步交流。

3.全班讨论。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对通信家族有了许多新的了解,并且认识到随着学技术的进步,通信家族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出现了越来越先进、方便、快捷的通信工具。朗读教科书第33页的课文,请学生思考,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乐乐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规范自己在类似情况下的行为,减少不文明、不礼貌的言谈举止。

4.教师小结

5.布置家庭作业。

信的旅行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封信从寄出到收到的几个主要环节,体会邮政人员在其中付出的辛苦,从而萌发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情感。

2.学会正确地书写信封,了解关于寄信的一般常识。

3.了解通信中的一些规则,养成自觉遵守通信规则的意识和行为。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教科书第35页通过四幅照片为我们展示了一封信从寄到收的几个主要环节,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都有哪几个环节?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2.‘“刚才有些同学提到,一封信从寄到收要经过邮局叔叔、阿姨分拣信件这一过程,那能说一说,他们是依据什么对信件进行分拣的呢?”请学生自愿回答,教师将正确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信封上的邮政编码,可以讨论一下编码规律,本地区的邮政编码等。)“在前,老师走访了邮局的工作人员,听他们讲,由于有些粗心大意的人忘记写邮政编码,或有些不知道写邮政编码,给他们的分拣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也不太楚应该如何书写信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信封的书写方法。”

3.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用过的信封,找几名学生说一说,信是寄到哪里的,邮政编码是什么,收信人是谁,这封信是从哪里寄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以丰富学生对书写信的感性认识。请学生默读教科书第34页男老师的一段话,边读边记寄信的要求(要用国家统一规定的标准信封),以及书写信封的格式,并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师随手将几个要点记在黑板上。

4.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布置学生填写教科书第34页的空白信封,并相互检查自己填写得是否正确。学生填写的收信地址和发信地址既可以是课前了解到的家庭地址或学校地址,也可以是其他地区的地址,教师可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5.请学生将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有关在通信中不文明的行为讲给大家听,全班同学针对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布置家庭作业。

绿衣使者

教学目标

1.了解邮政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养成尊重他们及其劳动的积极情感。

2.了解通信是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上次课,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邮局实地观察一下邮政工作者劳动,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也可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学生自愿发言,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以免学生就事论事,发言的内容仅仅局限在对表面现象的描述上。

2、班讨论。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38页的照片和说明文字。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观察,同学们对我们这个地区邮递员的工作已经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他地方邮递员的工作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教科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地方的邮递员,你们了解他们那里的地理环境吗?他们一般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除此之外,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呢?”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参与,如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意见不一的情况,教师要加以引导,但决不意味着将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

3、个人制作。“邮递员用辛勤的汗水为千家万户送去了温暖,教科书第39页呈现的三幅照片分别反映了边防战士、老人、莘莘学子在收到盼望多时的来信时的喜悦和激动的心情你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收到了一封非常想念的亲人或朋友的来信,你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想,你的亲人和朋友也一定会非常想念你,给他写一封信,向他介绍你的近况,并向他表达你的思念之情。我想,他在读到你寄给他的这封信时,一定会感到很惊喜。”

4、如果有时间,可以请自愿的学生向全班同学读一下信的内容;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利用上次课学过的知识,正确地填写好信封,贴好邮票,并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到邮局把这封信寄出去。

5、家庭作业

搜集反映目前农村道路交通状况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主题

二、路在脚下延伸

路,越走越宽

教学目标:认识和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道路建设的发展变化,感受道路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体会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准备:图片录像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教科书第40~41页的几幅图画、照片和文字,为我们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道路对人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请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些道路你们熟悉吗?和我们所生活地区的道路一样吗?在我们生活的地区,最常见的是哪种道路?在我们的日常中,道路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先请学生阅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0!41页的文字和照片。

2、师引导学生理解,正是由于有了道路的建设和发展,才会有教科书中反映的这些变化。

3、利用图片、录像、网上资料等为学生介绍本地区道路的发展变化。突出先后的差别,以及对于本地区生活的影响:生产、商业、文化、旅游等等。

4、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就本地区道路情况提出问题,相互交流。

5、教师小结。

6、布置家庭作业:(1)向家长介绍本地区道路的发展变化。

(2)任选一种本地的特产或目前本地较为常见的商品,向家长或其他成人了解其在运输过程中都采用何种交通工具,与过去相比,有着怎样的变化。

四通八达的交通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我国道路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通过新旧对比,增进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3、体验道路与人们生活及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几份全国交通图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到我们这里道路的发展。今天,我们将在更大范围内认识道路和交通。

请学生朗读第42页的课文。

2、探究活动一。

请学生对比教科书第42页和第43页的两幅铁路图,并观察第43页的两幅统计图。

提问:(1)你从中能够发现什么?

(2)与解放前相比,铁路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3)正在建设中的铁路有哪几条?从哪里通向哪里?

以1999年为例,利用统计图计算一下与1949年相比,铁路和公路分别增加了多少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讨论公路和航线的发展。

3、探究活动二。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到,无论是我们生活的地区,还是整个新中国,道路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科书第44页,虎子告诉我们他家乡的萝卜随着道路的发展走向了全国。其实我们这里也有许多产品通过各种道路走了出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产品是怎样走出去的。

师先向学生介绍几种本地区性农业或工业产品,以及它们都销往哪里。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一份全国交通图。让学生研究,从家乡将这些产品运出去应利用什么交通工具,通过什么路线。

4、小组发表。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运输路线。

5、教师总结。

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小组给予表扬。

6、布置作业:(1)阅读教科书第45~46页的文章“路在心上”。

(2)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对丝绸之路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萌发其爱国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2、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华古代文明。

教学准备:图片、网上资料、地图、尺子。

教学过程:

1、导入。

先请学生朗读和欣赏教科书第47~48页的课文及图片,然后提出问题:“丝绸之路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有些同学可能以前通过广播电视、书籍杂志对它大致有所了解,课前,老师也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要把你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组内的其他同学,每个小组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推举一名同学向全班做介绍。”

2、小组交流。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师巡视辅导。

3、全班交流。

让学生明确丝绸之路的具体位置。

4、小组探究。

(1)教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地图,请学生在上面找一找丝绸之路的大致位置。

(2)在地图上任选一段丝绸之路作为测量对象,量一量这段丝绸之路在地图上的长度是多少;依据比例尺,换算出这段丝绸之路的实际长度大致是多少。

(3)根据事先了解到的当时车辆运行或骆驼行走的速度,测算出走完这段路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如果现在重走丝绸之路,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所需要的时间又是多少。

5、教师小结。

师: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大地节省了时间。通过学习,同学们对丝绸之路已经有所了解,可是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呢!教科书第48页为我们做了简单的介绍,请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对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下做进一步的探究。

6、布置作业:

向周围的人了解他们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是什么。主题

三、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怎样看电视

教学目标

1.学会处理学习与看电视的关系。

2.懂得怎样有效、合理地看电视。

3.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4.提高调查、发表和探究能力。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在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走访、调查了生活在你们周围的人喜欢看的视节日都是什么,F面就请同学们讲一讲,调查的对象是谁,他喜欢看的电视节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按照不同的类别写在黑板上。待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看来,由于年龄不同、兴趣不同,人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与你们的父母喜欢的就会有所不同,也曾因此而产生矛盾。在看电视的时候,你们与父母常常因为什么问题闹别扭?当你与父母因看电视而产生矛盾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好的建议和办法吗?”

2.全班交流。

3.探究讨论。“刚才有很多同学都提到,同学们经常会因为自己贪看电视而受父母的责怪:在教科书第53页有一组画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它反映的是一个么样的问题?如果像他那样,会产生哪些危害呢?”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3页下方的课文。

4.教师总结:布置家庭作!业

将课上所学的内容向家长做介绍。

荧屏前后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节日的制作需要荧屏前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

2.萌发对电视厂作者及其劳动的尊重。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本课题的学习可以从教科书第50~51页的,导渎图开始,教师应注意引导学士认让1和了解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教师提问学牛:“在这幅导渎图中,有两幅画画表现的是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地看电视的情景,我想问一问在座的各位同

学,昨天晚[二谁看丁电视,看的是什么电视节日?”清学生自愿问答。“每一个电视盯日凝聚着许许多多电视工作者的心血、汗水和智慧,都是荧屏前后许多电视作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教师引出课题并写在黑板。

2.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提问学牛:“你们最喜欢的电视工作者是谁?”清学生 门愿发言。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可能会比较多地提到各种节日的主持人、播音员等,针对此种情况,教师需要进一步提问:“那么,有谁知道,住一个电视节日呻’,除了需要主持人、播音员以外,还需要哪些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哪些I:作电视节目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请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牛将全组同学的答案进行归纳、整理。

3.伞班交流、请学牛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表本组得出的结沦,在各小组发表的过程中,教"巾应注意将学生发言的要点写在黑板上。待各小组发表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将他们提出的各项工作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教师总结

布置家庭作业。

1.教师应当就学生水较熟悉的某一个电视节目,帮助他们了解其制作在讨论和介绍时较容易地为学生所接受。

2.邀请的电视工作者以不是主持人或播音员为宜,以免因为“明星”效应而影响本课题的教学。

书报——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教学目标

1、知道书籍、报刊和杂志是学习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形成健康的阅读兴趣。

2、学会在书报杂志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板书课题)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他们经常阅读的书报杂志有哪些。

2.故事会。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人讲一个从书上看到的故事,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个故事,准备向全班做介绍。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巡视。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把自己推选出来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4.教师总结。教师肯定学生所讲的故事,并提议:“如果你们愿意,可以把自己的藏书拿到学校来,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与班上的同学分享,让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更多的好书。

布置家庭作业。

1.完成教科书第57页的“读后感”。

2.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近期的各种报纸杂志,2.准备剪报本、剪刀、胶水。

教学活动及进程

1.导人。教师提问学生:纸、杂志和图书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出版时间、形式、内容、故事性、新闻性等方面展开讨论目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报纸、杂志的特点和功能。

2.全班交流:我家订了什么报纸或我看过什么报纸?我最喜欢的报纸是什么?哪些信息是从报纸上获得的?报纸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帮助?

3.剪报。首先介绍剪报是一种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好方式,然后介绍剪报的分类

4.教师总结。鼓励学生订报、看报,并养成剪报的好习惯,同时也要强调剪报道德。

家庭作业.

1.清家长欣赏自己的剪报,或者向他们介绍自己小组的剪报。

2.自定题目,制作一份剪报?

电脑网络——我的新伙伴

教学过程

1.了解网络对于个人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网络的两面性。

3.了解如何安全、有效

教学过程

1.导人。“在大众传媒中,除了广播、电视、报刊、书籍之外,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一个神奇的新伙伴,谁知道是什么?”(引出电脑网络,并板书课题)“我们班的同学谁家里有电脑?”有谁接触过电脑网络?谈谈你们对电脑网络的感受好吗厂请学生自由发言。

2.探究讨论。在黑板上写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题目,让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说出电脑网络都有哪些积极的功能和作用。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哪些帮助;有哪些消极的作用,如去不安全的网吧、上不健康的网络、玩内容不健康的游戏、随便结交朋友,这些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有危险。

3.演示活动:如果是在网络教室上课,师生可以共同演示;如果是借用电脑上课,可由教师演示:演示内容应重点展示电脑网络的现代化功能以及对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帮助+没有电脑的学校,应由教师借助相关资料给予讲解。

4.阅读与讨沦。阅读教科书第58—59页的文字和图画,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到,网络虽然能够为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带来乐趣,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也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与同桌讨沦:(1)怎样在电脑网络中安全、有效地获取

知识和信息;(2)怎样才能避免掉进“网络陷阱”。

5.制订公约。、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引导学生制订公约,并举行签名仪式。

布置家庭作业:

通过电脑网络发表一个倡议书或少年网络公约。

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主题

一、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

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本地区交通事故发生的情况

2.感受交通事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

3.进一步学习制定调查方案。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教师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0—61页的导读图。教师提问学生:“在这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画画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一种景象?我们居住的地方和这U所呈现的景象有什么刁;同时教师引导:‘尽管人们居住的地区各有不同之处,但无沦是繁华城市,还是偏寸,人们都有一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安全健康地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2.全班讨沦、教师出示交通事故图(可以是书上的图)并提问学生

学生根据教师上次布旨的任务,进一步讨论了解到的交通事故。

3.阅读讨论清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2页的课文和“近十‘年来交通事故发生次数的统计图及“在交通事故十不同年龄死亡和受伤的人数”的统计图针对两张统计图的内容做适当的提问,帮助学生读懂图的内容。然后教师提问学生:从‘近十年来交通事故发生次数和死亡人数的统计图

你看到了什么?你了解到什么?

4.探究讨论。教师提问,引导全班讨论:

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影响?身体上的伤害、感情上的痛苦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呢?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5.小组准备。教师布置调查任务:就上述各个方面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制定调查计划。

6.教师小结

布置家庭作业。

1、随父母外出时都可以调查。

2、各个小组利用上下学或休息日的时间进行调查。

3、对于各小组制定的调查方案进行评价。

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和学校附近交通设施的设置情况,并知道它们的作用。

2.尊重交通警察及其交通管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动。

3.掌握报警的方法。

4.对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能提出建议。

教学过程

1.导人。“上节课,大家就交通事故的发生进行了讨沦,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课下同学们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同学们有哪些发现?

2.发表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将汇报的重点放在交通设施的设置对于交通安全分别起哪些作用、发现了哪些新的交通设施等方面。

3.全班讨论:“对比教科书中出示的交通设施与我们住家和学校附近的交通设立有哪些不同体现了什么厂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4—65页后子以[州答。所采用的照片有一些反映的是比较先进的交通设施,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在这里出示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交通发展的趋势,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况加以引导。

4.阅读讨论。

“通过观察、采访你了解到交通警察的作用有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保障行和车辆的安全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阅读教科书第65页的课文并观察教科书中呈现的照片,进一步了解交通警察的工作内容。教师可以从中引导学生理解交通警察工作的辛劳。

教师提问学生:“交通指挥中心是做什么的?电子警察指的是什么?遇到或发生交通事故时,应该怎么办?拨打122报警电话时,要讲清什么?”

5.交流与建议。“在调查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地方或少设必要的交通设施的地方?”就此叮以让学生提出建议。

家庭作业

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对家庭或学校附近的交通标志进行调查,并做记录,制成图片。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实地调查和课堂学习能辨认各种常见的交通标志,并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2、了解一些过去不太熟悉的交通标志和国外的交通标志。

在认识交通标志的活动中,进一步内化和深化有关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

教学过程

1.导人。“为了行人和车辆的安全,除了有交通设施的保障和交通警察的指挥,还有哪些保障措施?你观察过道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识和讨论交通标志。请同学们朗读教科书第66页课文。”

2.小组准备。“你们都发现了哪些交通标志?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有什么特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各小组或个人进行准备,整理修改图片,设计汇报形式。

3.发表与交流。各小组或个人展示调查结果。将图片张贴在黑板上,并说明它表达的意思。

教师提问:“黑板上这些反映交通标志的图片在形式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三位同学分别将有共同之处的交通标志排列在一起。

教师就整理后标志的含义进行提问,然后教师应在强化各种标志含义的基础进一步提升其共性。可提出“颜色、形状基本相同的标志都有什么相同的意义,并在黑板上写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说明所有的交通标志都以分为这三类,并让学生就这三个类别对交通标志进行归类。

教师提问:“哪些标志是我们需要特别遵守和注意的?道路』:没有这些标志行行?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

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本地区比较少见的,以及其他国家的交通标志,也引导学生看书了解,知道这种“道路语言”在许多国家都得到有效应用。

4.设计活动。“通过调查学习,同学们也许对交通标志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多的想法。请你们把这些想法设计成交通标志。既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与同桌合共同完成。

教师总结

布置家庭作业:

1.调查行人和车辆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

2.收集或设计交通安全用语。

珍爱生命遵守规则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交通规则。

2.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初步形成珍爱生命、自觉遵守规则的

3.初步运用统计的知识,说明人们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学生的调查情况,并适当地进行督促。

2.教师就交通规则及本地交通现状做比较充分的准备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入。“交通安全设施越来越完备,交通警察为维护交通的通畅和安全指挥辛勤地工作着,可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的交通事故发生?”

2.阅读讨论。“你知道哪些交通规则?行人、乘车人应遵守哪些交通规则?”

3.小组交流。以“我们身边的交通隐患”为题,对课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小组同学的调查结果,准备向全班汇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统计图的形式。

4.全班交流。各小组简单汇报。

5.全班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各小组通过调查,都发现了一些不守规则的,下面,大家就此来深入讨论一下。什么人会发生交通事故?看一看铁路工人叔叔是怎样说的。许多人不守规则,他们是怎样想的呢?你有过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吗?你是怎么想的?这样一些想法的危害在哪里?

教师小结:

布置家庭作业。

1.给家长讲一讲今天活动的内容。

2. 调查自己所在地区曾经发生的火灾也可以走访社区、消防队,查找资料。

主题

二、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

无情的火灾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灾的严重危害。

2.知道火灾发生的原因。

3.初步具有防火意识。

教学过程

1.导人。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4页,并提问他们看了这幅照片有什么感受,是否看见或听说过着火的事情。请学生自由发言。

2.阅读讨论。阅读教科书中有关火灾发生的报告和统计图,并提问学生火灾发生的报告和统计图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可适当引导,如什么时间发生的火灾最多、损失怎样、说明了什么等。

3.全班讨论。根据课下了解的情况和教科书第75页的“火灾原因调查报告”,讨论火灾发 生的原因。

4.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就报告中提到的原因提问学生,如电熨斗、电视机,吸烟等,因为学生很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引起火灾的原因。教师可以通过详细说明,使学生真正意识到这些危险。尤其是报告中提到但没有详细解释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自己根据调查制作的统计图,做进一步说明。

3. 教师小结

4. 布置家庭作业。

向家长了解有关火灾和防火的事项。

防患于未然

教学目标

1.树立防患于未然的意识,懂得预防火灾要从自己做起

2.知道哪些是生活中的火灾隐患及防火措施。

3.知道在火灾中保护自己的自救和逃生的方法、技能。

和寻求帮助:

4.了解消防设施的种类及作用,懂得爱护消防设施。

5.巩固绘制平面图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调查、了解当火灾发生时自救的方法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教师提问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阅读讨沦。阅读教科书第76页的课文。教师提问:“什么叫防患于未然?上次老师布置大家向家长了解有关火灾和防火的事情,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阅读教科—f5第76页的三幅图片,然后提问:“你家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家里或其他地

方还有哪些火灾隐患?”“哪些地方应该特别注意防火?”“什么时候应该特别注意防火?”

“哪些措施可以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提高人们的防火能力?

3.全班讨论:“一日发现火灾,作为小学生应该怎样做?”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在此处应特别强调,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未成年人不能救火是国家的法律规定,因为未成年人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一旦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伤害,是国家和社会最惨重的损失,在—切灾难面前首先是要被保护的。

怎样报警:阅读教科书:教师应向学生强调,拨打119电话是免费的,但于时不能随便拨打。

怎样自救:本课题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学会一些正确的、切实可行的自我保护逃生的方法。教师的准备要扎实细致。

教师自己演示或者让学生模拟:还有哪些自我保护和逃生的方法?”教师应特别注意,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种方法,都必须给予明确的反馈,让学知道是否正确,是否可行。

4.小组活动。制定消防设施调查计划,强调下次课要绘制消防设施分布图,因调查时应当仔细观察,最好画下草图:

家庭作业

小组活动,调查学校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检查和督促调查活动的完成情况

2.详细了解各种消防设施的作用。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

检查学生在上次课上学过的自救方法。

2.小组准备;让各小组把自己的凋查结果画成平面图。教师应提醒学生充分利用以前学习过的地图知识与技能,画出某一场所的平面图?对于调查范围比较大的居民区或其他场所,画图会比较困难,因此可以只画局部。

3.小组汇:各小组要按调查汁划介绍调查地点、时间,消防没施的种类、数量、安置地点。

4.探究活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消防设施,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有什么主要特征?它们通常安放在什么地方?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这些消防栓?为什么?

教师可提示学生,生活中有很多火灾的隐患,如楼道、阳台堆满杂物,堵塞通道等,让学生参考教科书中学生做的调查报告,向家长或邻居提出建议。

5.教师小结。教师肯定学生的调查,概括并强调在探究活动中讨论的要点。

家庭作业

观察自己居家附近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的情况,与家长商量,将堵塞物移开。

当火灾发生时

教学目标

1.知道火灾发生后社会各部门是如何做出反应的,知道灭火是一项多方面协作已合才能完成的工作。

2.了解消防队员的工作

教学活动及过程

1. 导入

教师提问:当接到火灾发生的报警时,有哪些部门是参与救火的。他们各自的任务是什么?

2.讨论与讲解,、清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9~81页后进行讨论。

教科:比较全面地呈现了火灾发生时的情景。消防指挥中心接到火警119报警电活后,要迅速通知离火灾最近的消防队下达灭火命令,需要迅速通知公安、医疗、环保、救护中心、煤气站、自来水公司等:

消防队要在60秒钟内将消防车开出消防队,拉响警铃,尽可能快地赶到火灾现场,抢救被困人员,同时要尽可能快地找到消防栓进行灭火。

3.全班讨论。教师提问:“你对消防队员工作怎样看?他们的职责是什么?面对熊熊大火,消防队员是怎样做的?”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2~83页,引导他们感受消防队员在救火时所表现出的奋不顾身的精神。

4.教师小结。概括讨论要点

布置家庭作业。

向家长介绍今天在课上学习的内容。

主题

三、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

活动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有关地震的基本知识。

2、使学生掌握避震要点,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 力。

3、使每个学生做个防震减灾知识的小宣传员。过程与方法:

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并了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 的故事,并概括其事迹,分析其精神,进行交流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点了解英雄少年的先进事迹,感受他们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的临危不乱、无私无畏、互助友爱的精神,并引以为榜样。重点难点

1.介绍地震的各种参数(如震级,最大强度,震型,成因,震中位置等)及相关的科学救护方法;

2.对于英雄少年事迹学习后的精神概括与交流学习;

3.对学生之前关于地震方面所了解的知识点进行适当的整合,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性的认识。教学过程

一、图像导入,介绍地震的危害性: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稳定、美好年代,看过许许多多形象逼真、引人入胜的动画片,那又有几人看过有关地震内容的片子呢? 讲述灾情:

老师带领全体同学“亲眼目睹”2008年的汶川地震。同学们为剧中的情景所震颤,从而认识了地震,看到了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对当地造成的严重破坏。

二、介绍防震减灾知识

那什么是地震呢?当地震来临时作为21世纪的你是否懂得防震和避震呢?带着同学们的疑惑,老师又组织全体队员观看《地震奥秘》光盘。使学生对地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初步懂得了相关知识。

模拟演练:

现在,正像专家预测的那样,地震发生了,你已经感觉到了大地的颤抖,时间很短,你必须采取什么行动来保护自己?(学生畅所欲言)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对于地震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少防灾减灾的办法。那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防震游戏”。(小游戏即创设小情景,让学生实践,演练)(1)演示:在家庭怎样避震?

师:如果我们在家时突然发生地震,应该躲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表演。

“实践小组”:保持清醒冷静头脑,做出敏捷反应,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在家中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躲避。出示三张挂图,分别是卫生间、阳台、家具让几名同学在图前站好演示避情况。师:“地震了!”

学生马上向自己认为最佳的地点跑去,但有的同学自己也搞不清楚学生躲在哪里好,就会在三幅图前转来转去举棋不定。

师:如果真正发生地震恐怕就很危险了!地震预警的时间很短,人们得以幸存的安全地点可选择躲避在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2)、抢答:在学校怎样避震?(学生主持)主持人:正在上课时突然发生地震了,你会怎么做呢?(学生抢答,主持人给予评价)

主持人: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自己的课桌下。主持人:如果你在操场上怎么做呢? 学生抢答(略)

主持人:可以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记住不要回到教室去。

(3)、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

主持人:如果你在影剧院、书店、行驶的汽车上怎样避震?请看同学的表演。

学生甲:当我们在影剧院时,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要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并用书包保护好头部。

学生乙:在书店要选择结实的柜台、柱子边、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东西护头,避开玻 璃门窗、玻璃橱窗。

学生丙:在行驶的汽车内要抓牢扶手,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4)演示:在户外怎样避震? 出示三张挂图,分别是空地、楼房和立交桥

主持人:如果你在户外应该怎样避震呢?请看同学的表演。(学生站在不同的图下)

主持人:在户外就地选择开阔地蹲下或趴下避震。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立交桥。请看视频。

(5)演示:在野外怎样避震?

主持人出示三张挂图,分别是山脚、山坡、地沟。主持人:你在野外怎样避震?

主持人:在野外要避开山脚、陡崖、还要避开陡峭的山坡,可以蹲在地沟。

(6)抢答:地震时,遇到特殊危险怎么办? 学生抢答(略)

主持人:地震时,煤气泄漏怎么办? 主持人:煤气泄漏时,用毛巾„„ 主持人:地震时,遇到火灾怎么办? 学生抢答(略)

主持人:要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在向安全。地方转移,要逆风而进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地震,相信大家也都了解了很多避震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临震不乱”,请大家爱惜自己的生命。汶川地震中也有一批像刚才演练中的优秀英雄少年。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吧!

三、《勇敢无畏的少年》

(1)教师范读,学生听,然后概括大意(带着问题“这又是哪位英雄少年,主要做了什么英雄事迹?体现了什么精神?”)(2)学生回答(3)教师小结并板书

3.小组学习《国歌给我们力量》《她选择了坚强》(教师下到各个小组,给予适当的引导)4.在如此一场特大地震中,我们的小朋友们在生死间选择了勇敢,在危难中选择了担当。他们体现着坚强勇敢,互助互爱的精神,还彰显了镇定机智,无私无畏的英雄本色。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动着大家,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四、课外拓展:

1.教师出示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抗震救灾优秀少年’的感人事迹?” 2.从问题出发,适当归类,小结英雄事迹及其精神。

5.将卡片献给心目中的英雄。“你心中的英雄是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们各自完成,并写下来)

主题

四、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学会安全自护

教学目标

1.懂得安全是健康生活的基本保证。

2.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了解自我保护的常识。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健康文明的生活呢?健康文明的生活包括很多内容,其中,要想健康文明地生活,最关键的是需要安全的生活。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交通安全、防火安全,其实,在找们的生活中还有其他一些不安全的“隐患”,如果不注意和加以防范,将会造成伤害。安全是健康生活的保证。因此,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是“学会安全自护”。

什么叫做隐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倩这些隐患,学会安全自护。”

2.探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4页,并提问学生:“教科书上呈现的这些情景你遇到过吗?这些情况在你身上发生过吗?滑楼梯扶手、进施工现场、在电线附近晾晒衣服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生火的家庭不安装煤气风斗行吗?应该怎样做?除了这些,你知道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呢?后果是什么?你能举出这样的事例吗?怎样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一巳发生了应当怎么办?”教师要和车生一同讨论正确的处理方式。

3.全班交流。以“我给同学提个醒”为题进行交流,提示同学安全自护。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教师应注意把握和引导。

如周围没人的时候,不要长时间在公共场所,如公园、校园停留。更不要在夜晚逛公园,不要独自在偏僻的小路上行走。

如果被人抓住,应当竭力叫喊;假如叫喊没用,应当想办法脱身、溜走,记住自家的电话和住址,以及父母的电话号码和工作单位的地址、不要把电话号码告诉陌生人。不要搭乘陌生人的车,不要跟陌生人走。不要贪小便宜,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食品、独自在家时,不要擅自开门。

4.模拟表演。阅读教科书第85页,并按照书上的三种情境,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也可以就学生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创编一个小品进行表演。

5.阅读与讲解。清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6页“法官阿姨的忠告”,并在图上按要求做出标记,目的是让学生懂得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他人不能触摸的。

6.教师小结。教师概括本课题的重点,布置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

教科书第86页的图作为家庭作业布置

感受健康的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健康生活的概念和内容。

2.体验健康文明的生活,初步养成向往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1.导人:“业余时间你最喜欢做什么?”请几位学生谈一谈。

2.探究讨论。“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哪些属于健康文明的生活?”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7~88页,并提问学生:“这样的生活你经历过吗?你喜欢这样的休闲方式?你觉得什么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教师鼓励学生用事先搜集的反映健康生活的照片加以说明。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里提到的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但不必陷入对概念进行详细的界定,只要学生理解健康文明的生活是指积极的生活,各种对于身体和精神有益的生活方式即可。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制定体验活动计划,为体验一次健康文明的生活引导做好准备。学生可以按居家远近进行分组:计划应当包括体验的内容、地点、时间

4.全班交流;各个小组发表自己的体验活动计划,对于不适宜之处,师生要提出修改建议,并进行适当的点评,5.教师小结。概括讨论要点,强调体验活动应注意安全。布置家庭作业,家庭作业

1.利用休息日,按汁划实施各小组的体验活动,并写出白己的感受。

2.利用上下学或外出活动的时间,观察公共场所中的文明与不文明的现象,并做记录。

创造文明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道文明的环境要靠大家共同创造和维护。

2.感受文明的环境是大家共同的需要。

3、能够区别文明和不文明的行为,并能为维护健康文明的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

教学活动及过程

1.导人。检查前面学习过的火灾中的自救方法:

2.发表与交流。请各小组汇报本组健康生活方式的体验活动,特别要讲述自己感受:汇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概括:“同学们的亲身体验使大家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它给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带来了怎样的快乐和享受。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生活的秩序是健康生活的重要保障,而这种文明的环境要靠我们每个人去创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创造文明的环境’。”

3.阅读与讨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的内容,并提问学生:“四幅片上的人在 做什么,所展示的行为和文明的环境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清除小广,你认为随意张贴小广告是文明的行为吗‘!为什么?为什么要参与扫雪,它说明么?一米线’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不能随意乱扔废弃物?”

4.全班讨论“为了拥有一个健康文明的环境,你都做过哪些事情?你发现班的哪些同学做过哪些文明的事情?我们还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观察阅读教科书第90页的三幅图画及文字,并提问学生“你经历过或看见过这种现吗?你有什么感受?在生活体验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文明或不文明的现象?你有哪感受,有什么好的建议?”

5. 教师小结:“每个人在公共场所中,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他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想到他人,努力去建设文明的环境,那么,这种环境中,就会使人感到舒适、愉快,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文明而美好。希望每位同学,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点滴做起,在公共场所中做一个文明、教养的小公民。”

6. 布置家庭作业。

上一篇:四写字教案下一篇:嘱托--女儿婚礼上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