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单元手和脑

2024-04-23

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单元手和脑(精选5篇)

篇1: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单元手和脑

第十三单元

手和脑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手和脑”为主题,编选了《两件宝》、《乌鸦喝水》两篇主体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小猪盖新房》,设计了两个有关手和脑的综合活动——做太阳钟、收集图片资料,还安排了关于识字、写字、区别字形和字义、句式练习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思索和实践的探究精神”。可以先学课文;也可以先实践,做M、N或P,体会动手和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再进入课文的学习。中间穿插识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

1.知道勤动脑勤动手才能创造生活。

2.运用听读和拼音的方法认识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学习利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识字。

3.学习正确、端正地书写14个生字,学习新笔画“竖提”、“弯钩”与“斜钩”,练习书写合体字时后写右上角的“点”,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4.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件宝》。5.认识自然段,学习给段标序号。6.区分“怎么”和“什么”,练习在句子中使用。练习用“把”说话。7.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自己阅读《小猪盖新房》,积极动手活动,体会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正确、端正地书写14个生字,学习新笔画“竖提”、“弯钩”与“斜钩”,练习书写合体字时后写右上角的“点”,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两件宝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儿歌写了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要靠它们去劳动,要靠他们去创造。教学目标:

1. 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认识12个,认识笔画竖提,会写“切、双”等9个生字。2. 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回答文后问题。3. 让学生懂得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激发学生喜欢自己动手干和肯于动脑想的热情和积极性,体会“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认识12个,认识笔画竖提,会写“切、双”等9个生字。教学建议:

1、导入

学生喜欢猜谜语,投其所好,可以引谜语导入,也可利用插图导入,让学生想一想,图上的同学在做什么?飞机模型靠什么做出来的?无论采用什么导入法,都应提示: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课文内容比较抽象,不必占用太多教学时间,重点在让学生会背,认字,尤其不要空讲“创造”等词语。

课后问题: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学生只要能按照课文答出就行了。

2、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学习生字,注意读准“双、能、劳”的音,区分“工——公”的字义、用法。“劳”“动”两个字中都有“力”,可指导学生用劳动需要出力来记住字形。写字教学:学竖提时要与竖勾相比较,宝盖头单独学写。本课的写字教学,易采用分组练习,可以把“切、动”分成一组,“又、双”一组,“才、手”一组,“会、宝”一组。工写一遍即可笔顺是力办。双的第二点是点;才的第三笔是撇,不能写成“寸”。拓展习题:

1. 看拼音写词语。yí qiè dòng shǒu shuāng shǒu gōng rén()()()()2. 照样子,写一写,读一读。

又――(双)月――()

木――()3. 连一连,读一读 双

脑 创 考

手 做 玉

动 宝 工

能 思 造

四、猜一猜

十个小兄弟,天天不分离。样样都能干,勤劳数第一。谜底:()

两个好朋友,住在山两边。讲话都听见,就是不见面。谜底:()相关资料:

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曾留学美国,归国后历任南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员、教授和教务主任等职。积极推行平民教育,又热心于农村教育的改造。曾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坚持“生命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的实验。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编制“实用的”教科书,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时间和空间等。其著作很多,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知行书信》《老少通千字课》等。

2、词语解释

思考:认真地考虑事情。

创造:动脑筋想出新办法,做出新东西。

3、近义词:

思考――考虑 创造――发明

(一)课前准备

1.收集课外活动照片、绘画作品,出一次专栏。

2.生字卡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思考

1.板书课题:11 人有两件宝

课题中两个字没学过,谁会读?(指名读)请读准的同学领读生字、生词。再齐读课题。“两件宝”也可以说两个宝。“件”是生字,左边是_(生:单人旁),右边是_(生:一个牛字),一个人牵着一头牛,这个字就是“件”,一件衣服、一件事情的“件”,也是这个字。2.课文是一首儿歌,是根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爷爷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3.读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学会提问。)

二、范读课文(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听老师读课文后,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凭借汉语拼音读两遍课文。

2.读课后生字表

(一)和表

(二)中的本课生字,在课文中把这些字画出来,再连成词读一读。

(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双手

事情

创造(注意带点字都翘舌音,“情”为轻声。)思考

做工

才能(注意带点字都是平舌音,“能”是后鼻音。)劳动

两件宝

办不到 2.指名读课文。(从差到好,不同层次3-5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不”的不同读音)3.齐读课文。

五、以问促读,熟悉课文

1.课文有3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2.这两件宝该怎样用?读第二句。3.课文最后说什么? 4.连起来读一读课文。

六、识字写字教学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轮读3遍)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突出重、难点)

双:两个“又”不同,左边是又字旁,第2笔是点。做:右边是反文旁,4笔写成。才:把“寸”的点改成撇。3.指导写字。

双:右边的“又”,横撇要左伸到点下。左右靠拢。

做:左中右三部分要紧凑,单人旁要窄些,中间“古”稍短些,右边“反文旁”与“单人旁”一般高。

办:先写横折钩折、撇、然后左边一点最后右边一点。4.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听写,写后集体检查、订正。

双手、做工、才能、劳动、两件、办不到。3.朗读课文。

二、理解句子

1.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1)口头填空。工人_______ 农民_______ 护士_______

老师_______(2)思考“就是干什么?(动脑筋,想办法)讲讲你或别人动脑筋的事。(启发:想一想,你在学习、玩、做事的暑假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你想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你见过他们经过想办法把事情办好的事吗? 2.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师解释“创造”:想办法做出自己或辊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来。举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或举学校中一些小发明的事例,重点说说他们怎样思考、怎样做的。使学生知道手脑并用与创造发明的关系,不必深讲。

3.小结:这一课告诉我们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我们可要把它们用好。一个人只要爱劳动,肯动脑,一定会有所创造。

三、指导朗读、背诵 1.指导读法。

读这首儿歌就是在向别人介绍两件宝是什么,有什么用,怎样用,介绍的时候要把词语连起来读,意思才清楚。如: 用手不用脑,事情做不好,用脑不用手,啥也办不到,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2.听朗读录音,再跟着一起读。3.指导背诵。

(1)理一理三句话的顺序:先说什么,接着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2)采用师与生、组与组对读的办法激发兴趣,帮助记忆。如:师读每行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3。2.比一比,组词语。

工()做()才()公()作()寸()

(二)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我有两个跟身体有关的谜语,你们想猜吗?好,那就请小朋友们注意听。“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团结紧,倒海又移山。”(指名回答。板书“手”),“司令部里住首长,电话线路通四方,命令一下就执行,发现问题想办法。”(指名回答。板书“脑”)“手”和“脑”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两件宝”(板书)。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首《两件宝》的儿歌。它是根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爷爷所写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小朋友们想听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猜谜又是学生最喜欢的,以谜语导入新课,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习新课打好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下面先听老师范读课文,请小朋友们边听边用手指课文,认真听、仔细看。

2.跟老师一起读读课文。我们比比看哪位小朋友读得认真,能读到哪,手指到哪、眼睛看到哪。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在听读中识字的能力。]

3.学生自己试着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认识的字,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4.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读书,会读的小朋友给不会读的当“小老师”,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小组中,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乐于帮助别人,学会合作,使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5.询问各小组合作的方式,并做简单评价。

[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评价,更有助于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6.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干什么呢?(看书、认真听,听后评议)。

7.还有谁愿意读?这么多!那就请愿意读的都站起来读。

8.男女生比赛读书。

[教师再次以参与者身份加入进去,能大大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及竞争意识。]

9.提问:为什么手和脑是我们人的两件宝?

[在多次扎扎实实的读文之后,学生已经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再联系生活,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

10.手和脑的作用真大,能创造出各种财富,确实是我们人的两件宝,就让我们带着喜爱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吧。

三、认读生字,培养能力。

1.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认认生字。

2.请同桌的两位小朋友互相当“小检查员”,给对方抽读生字。

3.小游戏: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书放到一块,老师说字,让学生在书中指,指到的就举手,比比谁指得对,指得快。同桌互相监督。

[生字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分散,一个简单的游戏,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4.怎样才能把生字记得更牢呢?看看老师的“窍门”你肯定能做到。

(1)用卡片拼字的方法出示“件”、“双”两字。这两个字有怎么记呢?

[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2)你有没有记字的好“窍门”,介绍给大家?(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把一些识字方法渗透进云,如:询问他人,在生活中识字,分析部件等,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5.“开火车”组词认读生字。

6.小组合作互相抽读生字。

[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达到每人都认会生字的目的。]

7.做“猜字游戏”。

[“猜字游戏”学生百做不厌,既解除了学习疲劳,又巩固了所学生字。]

四、回归整体,再次巩固。

(做“送生字回家”的游戏:出示课文,课文中凡是有生字的地方都空着,把有关字卡发给学生,让学生把生字贴回相应的地方。)

1.要想做好这个游戏,除了会认生字以外,必须会背课文,您们能把课文背下来吗?先自己试试。

2.老师还不会背,您们能教我背一下吗?

3.师生共背课文,学生可加动作表演背。

[表演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兴趣特点,能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旺盛,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入。]

4.给每一小组发几张字卡,先让小组成员互相商量一下这几个字怎么念,在课文中的什么位置,然后派代表上来贴。

5.全班同学一同检查贴字情况。[“送生字回家”,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迷路的小孩、生病的伙伴,内心涌起强烈的责任感,背课文识字特别用心,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五、总结全文。

课文学完了,我想小朋友们更喜欢自己的这两件宝贝了,希望您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好好地利用它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乌鸦喝水

教材分析:

《乌鸦喝水》是一篇经典、有趣的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全文以“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了”这一条线索写口渴的乌鸦,找到一瓶水,但是水很少,瓶口又小,喝不着,乌鸦动脑筋,想出了新办法,把石子投到瓶子里,就喝着水了。课文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想办法,还必须亲自实践才行。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学习一个新笔画:斜勾。学习“把”字句。能初步区别“到处、处处”“什么、怎么”“用法、办法”三组近义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在困难面前要动脑筋,想办法,还必须亲自去试一试才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11个生字,学习一个新笔画:斜勾。学习“把”字句。能初步区别“到处、处处”“什么、怎么”“用法、办法”三组近义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教学建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指导观察,图文对照”是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中应以观察训练为主线,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教学开始,让学生初步看图,大致了解图意。再借助拼音边读课文边看图,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把说明图意的句子做上记号。在此基础上图文对照,理解词句,进行讲读。

第一自然段,通过“口渴”、“到处找水”,让学生体会乌鸦急于喝水的焦急心情。

讲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文后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在要求学生对第一幅图画面的观察后,理解“水不多”、“瓶口又小”是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怎么办呢?”是乌鸦自己问自己,表明它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讲读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再看第一幅图,从而理解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事物,一边想办法。从而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问题。

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引导学生利用第二幅图和重点词语的讲读,帮助学生理解乌鸦是用“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这个办法喝到水的,重点讲清楚水是怎么“渐渐升高”的(用实验的方法配合)。

在教学过程中,用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并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习题:

1、比一比,再组词。渴()乌()处()喝()鸟()外()

2、照样子,说一说。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

_____把______________。

3、选词填空 怎么 什么

A.丁丁用 材料做太阳钟? B.浪娃娃 发电? C.劳动要靠 ? D.乌鸦 喝着水? 相关资料: 1. 词语解释:

怎么办:不知道怎样做。叼:用嘴含。2.近义词:

到处――处处 办法――方法 3. 反义词:

许多――很少 慢慢――快速

4、“怎么”和“什么”都是疑问代词。“什么”一般代名词,比如:你手里拿着什么?“什么”代手里拿的东西,如钢笔、钱包、钥匙等。“怎么”比较复杂,可代动词,如怎么打开易拉罐?“怎么”代“拉盖上的环”;你怎么想?“怎么”代你的想法;集市里人怎么多?“怎么”代副词“非常”、“特别”等。

5、“把”作介词时起提宾的作用,如:快打开书――快把书打开。

(一)教学准备:

1、放大的文意图或投影片

2、生字卡片、小水瓶、小石子等有关材料。

3、一些小动物的头饰。如: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出示乌鸦图。同学们,你们认识乌鸦吗?知道它的一些故事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只聪明能干的乌鸦,你们愿意吗?(板书课题)

2、活动:出示乌鸦喝水图,引导学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的意思。比一比谁说的最简洁,最准确。(板书课题)

对话平台:

导入(感知课文内容,识记生字,培养读书习惯。)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勾画出生字生词,解决字音的问题。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读书。其中最关键的是坚持和突出每次读书活动的目的性引导,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汇报(多形式读文,反馈自读效果,促进阅读理解。)

1、利用字卡,互相指读生字,适当组词,同学间相互评价,纠正。

2、多形式读文。(如同桌互读、男女生读、分段指读、小组齐读等。)有重点地指出难点字的读音。如“怎、找、旁等。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情,同时引导学生评价。

3、利用放大的插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根据理解说出每幅图的意思。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内容。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多形式的朗读和读书和评价的结合,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检测和巩固了学生的读书成果,把读书活动落到了实处。)

写字(巩固识字,提高写字水平。)

1、引导学生在“我会写”中,再认生字,交流识字记字方法。如:谜语法、比较法、编顺口溜等。

2、自选生字进行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字。学生书写展示,组织互相评议。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找、石等。第二课时

导入(承接上节内容,创设新的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读书,现在就让我们走近那只聪明的乌鸦吧!

精读(图文对照,以读促思,引发感悟。)

1、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来体会乌鸦喝不着水,想办法的心情。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结合看图,理解乌鸦喝不着水的原因。指导朗读“怎么办呢?” 启发学生想象,说说乌鸦会想什么办法。

2、引导学生再看第一幅图,并要求学生思考:乌鸦想出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是怎么想出来的?

小结:乌鸦的办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一边观察周围事物,一边想办法的。

3.利用第二幅图和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到水的。

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要求学生看清楚水是怎么升高的。要求学生讲出瓶子里的水是怎么升高的,书上是怎么写瓶子里的水升高的,理解“渐渐升高”。并用“渐渐”说一句话。

4.指导朗读。①第一句用坚定的语气读“一个一个地放在瓶子里”。②“水渐渐升高”要读得慢。③“乌鸦就喝着水了”要用轻松的语气朗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试着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下来。

(读书是语文学习和根本,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到了乌鸦的聪明能干。从中受到启发。)

讨论:(创设情境,组织讨论,发展学生思维。)

1、出示课后思考提示: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表达看法。

(这个问题既在课文之中,又延伸了课文之外,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引导学生想像情境,练习说话,拓展思维。)

1、教师拿出准备的头饰(大象、鹤、袋鼠、啄木鸟等)。启发思考:如果我们是这些个小动物,我们会怎样帮助小乌鸦呢?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把合作想出来的办法,表演出来。

3、汇报表演,互相评价。(二)(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生:图上画着一只乌鸦。乌鸦在喝瓶子里的水。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生:这幅图画着一只乌鸦,它口渴了,把嘴伸进瓶子里喝水。

师:再简短一点。

生:画着一只乌鸦在喝水。

师:再简短。

生: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

师:对!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生:(集体)想!

〔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

师: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曷)

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

生:“渴”字和“喝”字,字形相近。

师:口字与渴字都读第三声,连在一起怎么读?

生:前边的口字读得像第二声,口渴。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朗读第一段。

(学生按顺序朗读)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生:“到处”的意思就是处处。

生:“到处”就是四面八方。

师:几个小朋友回答得不仅对而且好!乌鸦找到水了吗?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kě hěn zháo bàn

(教师在田字格中写可 很 着 办指导学生学习“很”字,注意书写笔顺。“着”字与“看”字比较字形。“可”字和“办”字要求学生自己想法记住。要求每个学生在生字本上写这四个字)

师:请小朋友用“很”字“开火车”组词。要求后一个同学组的词和前一个同学组的词的意思要相反。

生:很大。

生:很小。

生:很高。

生:很低。

生:很香。

生:很臭。

……

〔让学生边朗读边说话,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和词句训练,为学生的说留有充分的余地。〕

师:请小朋友顺序朗读第二段课文。(学生按要求一个个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乌鸦的表情。想一想它喝不着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看书中插图)生:天气很热……

师:你怎么知道天气很热呢?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天上只有一朵白云,太阳红红的,说明天晴、很热。

师:好!往下说。

生:乌鸦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翅膀紧紧地抱住瓶子,两条腿伸得直直的,乌鸦喝不着水时心里是很着急的。

(教师范读第二段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乌鸦找到水了,又没喝着,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生:课文里用了一个“可是”。

师:为什么要用“可是”呢?

生:乌鸦找到了水,又没喝着,就用“可是”。

师:好!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páng biān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旁 边 后指名朗读第三段课文,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

〔听课教师议论:问得好!〕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回答?

生: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就像老师给我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思维动向,因势利导,精心设问。教师“引”,学生“发”,广开学生言路。〕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才喝着水的?请小朋友们看第二幅插图。

〔学生看第二幅插图〕

师:大家读第四段的第一句。

(学生读)

师:再看第三幅插图。

(学生看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

(学生各抒己见。有一学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

〔只“引”不“逼”,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棗盛有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

师:××小朋友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老师要给你们做个小小的实验。好,就请××来

做。

(老师当众滴了几滴红墨水在瓶子里,让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学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起来了。)

师: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呢?

生: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挤得升起来了。

师:××回答得很好!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用心记住今天学习的生字和新词,要读出乌鸦先“焦急”后“高兴”的心情来。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们喜欢《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

生:(集体):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喝着了水,我喜欢这个故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感觉器官(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思维器官(心到),亲自实践,提高认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

生:《狐狸和乌鸦》里的那只乌鸦只会听好听话,不动脑筋,上了狐狸的当,我不喜欢它。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学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就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语文天地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语文天地安排了写字、形近字的比较、疑问代词的正确使用、“把”字句的学习、阅读、词语分类等练习。

“描一描,写一写”,学习“找”的笔顺,描红、临写“找”这个字。“比一比,再组词”启发学生想办法区别字形。“选词填空”

“照样子,说一说”通过例句,阅读练习提供的是<做太阳钟>。这篇小短文写了丁丁做太阳钟这件事,赞扬了是一个爱动脑又爱动手的孩子。同时告诉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太阳钟。太阳钟做法较简单较适宜孩子动手实践操作。

词语分类就是把动物与植物分开,内容简单。

图片搜集培养的是学生的检索能力,检索能力是重要的学习能力。“金钥匙”让学生明白搜集图片不但有趣,还能增长许多课外知识呢!教学建议:

1、“语文天地”地练习内容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穿插于课文的学习之中进行。

2、写字练习可以安排在<乌鸦喝水>的写字环节中完成。

3、比较形近字应启发学生想办法区别字形。例:口渴了,缺水,所以“渴”是三点水旁;喝水必须用口,所以是口旁。

4、“怎么”、“什么”的正确使用如果从语法规则上让学生去区别很难,应先让学生自已做,做完后,反复读,培养语感,然后再用这两个词语口头造句,强化这两个词语。

5、“把”字句的学习可以先把例句搞清楚,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最后全班交流,挑出好句子反复读,加强语感。

6、阅读短文可以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提醒学生注意尽可能地读汉字,不认识的字再看注音。最大限度地把文章读通顺。

为了激发学生自己亲手做一做的愿望,教师可问,丁丁靠什么做成了太阳钟?――爱动脑又爱动手。学生有了做的愿望,教师可提以下三个问题,辅导学生自己做太阳钟。师:丁丁用什么材料做太阳钟? 师:丁丁怎么“做”太阳钟?

师:丁丁怎么看太阳钟知道时间?

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可放在家庭中完成,提醒学生要自己大胆实践,不可让父母包办代替。做完太阳钟后,应予以适当的评价,这个活动注重孩子的参与,不可以做得如何好为标准。

7、给词语分类

先读词语,给词语分类,再填在括弧。注意与认字相结合,复习学过的字,还可以认一认词中表示颜色的字。

8、收集图片资料

先看收集的图片,学习金钥匙的内容,再发动有条件的学生自己收集,收集时,要爱护公共财物,不要随便撕书。让学生在自己找的图片正面写上如“万里长城”等字样。及时对收集的图片予以展示。展示后,要教学生学会保存图片。

单元形成性检测 双基加油站

一、好朋友,手拉手

(dōng xī)(bàn fǎ)(shén me)(zěn me)(yí qiè)(zhǎo dào)(xīn lǐ)

办法 东西 怎么 什么 找到 心里 一切

二、选正确的读音打上“√”

1、妈妈生病了,我很着()急。

2、爸爸的车子丢了,只能走着()去上班。

三、比一比,看看谁的眼睛亮。口 水 到 外 喝 鸦 门 们 乌 窝(wō)我 处 鸟 渴 找 到

四、选词填空。怎么 什么

1、丁丁用 材料做太阳钟?

2、浪娃娃 发电?

3、劳动要靠 ?

4、乌鸦 喝着水?

五、它们谁是一家?把序号写在后面 小鸟 课本 书包 小马 小鱼 毛笔 刀子 白鹅 A

B

读写训练场

乌 鸦 兄 弟

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窠里。

有一天,窠破了一个洞。

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

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

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

大乌鸦想:“这一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小乌鸦想:“这一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

结果又是谁也没有去修。

一直到了严寒的冬天,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大雪纷纷地飘落。乌鸦兄弟俩都蜷缩在破窠里,哆嗦地叫着:“冷啊!冷啊!”

大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二一定耐不住,它会去修了。”

小乌鸦想:“这样冷的天气,老大还耐得住吗?它一定会去修了。”

可是谁也没有动手,只是把身子蜷缩得更紧些。

风越刮越凶,雪越下越大。

结果,窠被吹到地上,两只乌鸦都冻僵了。

实践小天地

农民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了许多玉米。

农民把花生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了许多花生。

小猫看见了,把小鱼种到地里。

他想,一定会收到许多小鱼。

小朋友,小猫会收到许多小鱼?小猫怎样才会收到很多小鱼?试着写出你的好办法,也可以画图表示出来。课后小结:

篇2: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单元手和脑

一、教材分析

《两件宝》一课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13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手和脑”,培养学生思索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也是一首优美的儿歌,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本诗讲述了双手和大脑的作用,手脑并用的重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共有四句八行,读起来朗朗上口。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完了拼音、认识了部分生字,阅读了几篇小短文之后进行学习。教材这样安排,为学生探索发现新知奠定了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二、认知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13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提和弯钩并写好“切”字和“手”字,学写7个生字;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手和脑并用的道理。体会在学习中既要多动脑又要多动手的道理。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创造”一词的意思

三、能力目标

(一)学生能够运用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二)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发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参与意识、主动探究精神。

四、情感目标

(一)产生识字兴趣,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去识字,能够到生活中主动识字。

(二)体会动手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的热情。

五、教学重难点

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识字、写字训练;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在学习中既要多动脑又要多动手的道理。

六、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课件播放谜语)

2.聪明的同学们,你们一定猜出来了吧?(课件出示谜底:双手)3.同学们,猜谜语离不开大脑的思考,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同样需要大脑,“手”和“脑”是我们的两件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件宝》这首儿歌。(课件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我们来听听课文是怎样介绍两件宝的。(出示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2、同学们一定都非常想自己读课文!那么,在读课文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呢?

① 请你来说。(课件出示:看拼音识字、联系上下文猜字。)② 这位同学,你的方法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听老师读、听同学读。)③ 你还有不同的方法,是吗?那就请你来说说吧!(课件出示:问老师、问同学。)

④(课件出示:查课后的生字表)查课后的生字表,也是帮助我们学习生字,读准字音的很好的办法。

⑤ 我们可以简单地用:看、听、问、查这四个字来记住这些方法。【课件突出显示:看、听、问、查。】

3、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画出本课生字词,然后用屏幕上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播放背景音乐)

4、指名读课文。(播放学生录音)

5、同桌互读。

6、学生跟课文录音齐读。(播放配乐朗读)(三)变换语境,识记字形(1)认读词语

1、带拼音认读文中9个生字词。(课件出示注音字词)

同学们,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时候,我们能够准确地读出来,现在他们都从课文里跑出来考验我们了。还认识他们吗?自己先试一试,有困难的话可以请教红色的拼音宝宝。

① 个别读。

② 指导重点字的读音。小朋友们,“双”和“手”是翘舌音,“做”和“才”是平舌音,大家要注意区分,读准确。

③ 齐读。

2、去掉拼音认读文中9个生字词。

同学们,它们的小帽子去掉了,你还能够准确读出来吗?(点击课件,出示去掉拼音的字词)

① 教师随意点击词语,男女生分别认读。② 女生齐读。(2)认读生字

1、认读单个生字。

同学们,生字宝宝和他的小伙伴在一起时,大家都会读,生字宝宝单独出现时,你还能快速叫出他的名字吗?(点击课件,出示生字)

① 个别认读。② 学生齐读。

2、火车站送别生字宝宝。(生字认读巩固练习)

同学们,生字宝宝对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坐上小火车,准备回家了。咱们赶快再给他们打打招呼吧!这列火车上有哪些生字宝宝?请大家一起读出它的名字。(课件出示小火车画面及音效)

第2列火车开过来了!同学们,赶快读一读吧!(3)识记字形,积累词语

大家真了不起!同学们,这些生字宝宝的样子你是怎么记住的?谁有好办法?快来告诉大家!

1、加一加(课件出示:“云”加“力”组成“动”)

① “动”能组成哪些词语呢?你能看图说出含有“动”字的词语吗? ② “动”字能组成很多不同的词语,请大家一起读!(出示词语)

2、减一减(出示课件:“王”减“一”就是“工”)① 能给它组个词吗?谁能和他说的不一样? ② 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来读。(出示词语)

3、猜一猜

还有其他识记生字的方法吗?我们来听一听明明的介绍吧!(播放学生录音:我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了“件”字,一人一头牛。)

用猜谜语的方法来记生字,真不错!有两位同学也带来了字谜,帮助我们记生字。(出示课件:)

① 两个又字并排站。(双)② 一人爬在云上面。(会)

多有意思呀!小朋友们,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多思考,就一定能想出更多的记忆生字的好方法。

第二课时

(一)回归课文,理解内容

(1)再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手和脑是我们的两件‘宝’。”

1、同学们,现在生字宝宝都高兴地回到课文里去了,在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请大家伴随着音乐再读一读课文吧!(播放音乐)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为什么说手和脑是我们的两件“宝”?(播放学生读课文录音)

3、(播放学生回答录音:因为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所以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

4、(出示: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我们一起读这句话。(2)结合生活实际,充分体会双手的重要作用。

1、双手都会做哪些事呢?请小朋友们看课文中的这幅插图,(出示课文插图)

用“冬冬的双手会。”练习说话。

2、同学们,你的双手会做什么呢?同桌互相说一说吧。(出示:我的双手会。)

同学们,双手伴我们度过了每一个春夏秋冬。小的时候,我们用它数数,做一些小事;上学了,我们学会用双手为学习和生活服务;当我们长大成才时,双手又让我们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3、你还知道谁的双手会做什么? 你能说说不同人的双手的作用吗?(课件出示: 的双手会。)

老师听到了,工人的双手会建造高楼;农民的双手会种植粮食;警察的双手会指挥交通。医生的双手会治病。(逐幅出示相关图片)手的作用真大啊!它真是我们的好宝贝。

(3)通过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手脑并用的道理。

1、同学们,是不是做什么事情只要用手就行了?我们来看看小猪是怎么做的吧!(出示儿歌:小猪盖新房)

2、看拼音自读短文。

3、指名读。其他的同学想一想:小猪盖的是一座什么样的新房?(播放学生朗读录音)

3、只动手不用脑,是做不好事情的。只有——(出示: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大家一起读!

4、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是怎样用手又用脑的?我们来听听冬冬同学的发言吧。(播放学生录音)

丁丁又是怎样说的呢?(播放学生录音)

5、小猪要想盖好新房,该怎样做呢?请小朋友们来告诉他吧!(播放学生录音)

有了大家的帮助,小猪今后一定能盖一座漂亮实用的新房子。

6、同学们,只动手不动脑,是盲目乱做;只动脑不动手,是空想。只有手脑并用,才能有所创造。也就是,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出示: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

(4)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理解“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表现人类聪明智慧与辛勤劳动的图片)

2、所有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辉煌成就的取得,靠的就是我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读: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点击出示)

3、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加上动作,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4、大家能把课文背下来吗?(出示课文填空)指名背课文。

5、(播放《铃儿响叮当》)同学们,知道这是哪首歌的曲子吗?这首好听的曲子还可以演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儿歌呢。我们来听一听吧!

(播放课文演唱录音)

好听吗?回家以后唱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5)朗读陶行知《手脑相长歌》(二)手脑并用,学写生字

同学们,现在我们就用上“手和脑”这两件宝和老师一起来学写生字吧!请大家做好写字准备。

1、学习新笔画“竖提”和“弯钩”。

同学们,我们先来认识两种新笔画。(课件出示笔画)大家能根据他们的样子,开动脑筋猜出他们的名字吗?

① 我们先看左边这个笔画,他的名字叫“竖提”。(出示“竖提”)

大家一起读。

举起小手一起来写写他。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书空)

② 再看右边这个笔画,他的名字是“弯钩”。

(出示“弯钩”)怎样才能写好他? 对,弯钩弯钩,写的时侯应该向右边稍稍弯一些。举起小手一起来写一写吧!

(课件演示学生跟着书空)

2、学写“切”字。

①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两个新笔画,它们分别是“竖提”和“弯钩。”

②(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这七个字中,哪个字里有竖提?对,“切”字的第二笔是“竖提”。(课件重点显示)

我们看一看“切”字怎么写。(课件连续演示“切”的笔顺)③ 请大家仔细观察,怎么才能把“切”字写得漂亮? 对,要注意字的结构。(课件分步演示“切”的笔顺)“切”是左右结构的字,“横、竖提”要写在竖中线的左侧,右边 “刀”字的最后一笔“撇”要托住左边的“横、竖提”。

④ 请大家伸出小手再写一遍。(课件连续演示“切”的笔顺)3.学写“手”字。

① 含有新笔画“竖提”的“切”字我们学会了。同学们,快找一找哪个字里有弯钩?对,“手”字。(课件重点显示)

(突出显示 “才”字的第二笔)帮助学生区别“弯钩”和“竖钩”。② 仔细观察“手”字怎么写?

③(课件分步演示“手”的笔顺,教师强调笔画和占位。)

4、其余生字的处理。

其余五个生字,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文下方的田字格,自己试着在本子上写一写。

(三)学以致用,感受创造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请大家课下开动脑筋,用积木、纸盒、橡皮泥,或其他合适的材料,自己动手盖一所理想的小房子。让我们在动手、动脑中创造快乐、创造成功、创造收获吧!

《乌鸦喝水》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学习用比较形近字的方法识记生字;知道课文是分段写的,借助标号认识段。

(二)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练习讲故事。

(三)情感目标:感受乌鸦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利用现有条件解决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动手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来解决问题的道理。

四、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指导看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是谁呢?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乌鸦图片)

哦,是乌鸦。

请大家仔细观察,乌鸦长的什么样? 乌鸦的全身——黑黑的。乌鸦的嘴——有点儿大。

谁还了解乌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是啊,乌鸦的叫声也不好听。2.揭示课题 师:看来小朋友们对乌鸦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它黑黑的,没有华丽的羽毛,歌声也不悦耳,可是它却很聪明。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单元的《乌鸦喝水》。大家一起读课题。(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学习标段

1.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这个故事呢?那么在读的时侯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课件出示:拼一拼 问一问 听一听 猜一猜)

对,拼一拼拼音,问一问老师或同学,听一听别人是怎么读的,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下面请小朋友们运用这些识字方法自己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么多小朋友都高高举起了小手,大家一起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对!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乌鸦找水喝的事!3.初步学习标自然段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阅读,你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特殊的标记?(指名答)真棒!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好孩子。大家一起看看课文中一共有几个数字?

这4个数字表示什么呢?老师请金钥匙来帮助大家解开疑问吧!(出示金钥匙:课文是一段一段的,每段前面空两格,我在段前标了段号。)自己读一读。孩子们,从金钥匙中你收获了什么?(点击课件)课文是一段一段的,这4个数字叫做段号,(出示:段号)表示这篇课文有4个自然段。(出示:自然段)(点击课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每段前面空两格。这既是自然段的一个明显的标志,又是将来大家学写一段话时的书写要求。孩子们,你们记住了吗?

(三)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分段朗读,随文识字

① 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段,学会了标段号,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乌鸦喝水》这篇课文,谁能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段,播放课文录音)

(课件出示:乌鸦、到处、找水)小朋友这三个词读得可准确了,我们一起来读。

② 孩子们,谁接着往后读?(课件出示第二段,播放课文录音)这一段中出现了五个词语,谁能把它们读一读?(瓶子、可是、很高、喝不着、怎么办)

(课件出词:喝不着)“着”字是个多音字,在不同的句子中读音也不相同,它还可以读作zhe。

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桌上放着一本书。

老爷爷讲的故事真动人,孩子们听得都着迷了。(多音字加点)我们来看这个句子,(课件出示)听说着了火的楼里还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很着急。这几个字该怎么读?谁来试一试?

③ 我们一起来听这位同学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三段,播放课文录音,然后出示:小石子、想了想、办法)

请小朋友们准确、清楚地把这三个词语齐读一遍。④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2)变换语境,巩固生字

① 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你们都认识,将他们单独拿出来,你们还认识吗?请一个同学带着大家读。(课件出词)

②刚才我们是小老师带读,现在老师指哪个词,请你读哪个词。(课件出示词语,教师随机点击)

③ 游戏: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词语宝宝都坐上了神奇飞毯,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准确读出飞出去的词语宝宝的名字,如果大家都能够读正确的话,词语宝宝还有礼物送给我们呢。(课件演示)

④ 生字宝宝的小伙伴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没有熟字的帮忙,你还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课件出示单个生字)(3)形近字辨析

①孩子们,这三对生字宝宝在生字王国里经常被人喊错名字,它们特别苦恼,今天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它们,让大家能够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好,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把它们区分开,记准确。

我们先来看第一对生字宝宝。你会读吗?好,请你来。

你会记吗?有什么好办法吗?小朋友们,“我”和“找”这两个字虽然比较相像,但结构却完全不同。“我”——就是自己,单独的一个人,所以“我”字是独体字,第二笔是“长横”;“找”——找东西时我们总是左找找,右找找,所以“找”字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找东西时要用手,所以“找”字有“提手旁”。大家记住了吗?

②我们来看第二组。认真思考。谁来回答? 你会读吗?【乌、鸟。乌鸦、小鸟。】 你会记吗?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乌鸦全身乌黑一片,看不出眼睛来,所以乌字没有“点”;美丽的小鸟眼睛很明亮,所以鸟字有“点”。】

你的想法太富有想象力了,了不起!

孩子们,“乌”字就有黑的意思,我们把很黑的头发叫——乌发,黑色的云朵叫——乌云,而乌鸦就是因为它有一身乌黑的羽毛而得名的。

你会用吗?【()对()说:“()老弟,你太黑了,难怪连你的眼珠子我都看不见了”。】

回答得真好!非常有创造性!

③第三组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会儿老师请小组汇报。请你们小组来吧!我会读【外、处。外边、到处。】

我会记(有什么好办法?)【“外”和“处”的区别就在第三笔上,“外”字的第三笔是“点”,“处”字的第三笔是“捺”。正是这一笔之差,让这两个字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外”字是左右结构,“处”字是半包围结构。】分析得太透彻了。你真是一个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孩子!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词语,请大家读一读。你能选择一个词语试着说一句话吗?(指名答)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许多字像双胞胎兄弟一样非常相像,一点之差,就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所以,我们在学习和记忆生字时,一定要用心!

(四)写字指导

1.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读准了生字的读音,记住了字形,还学会了在句子中正确地运用它们。你们真棒!孩子们,要想成为生字宝宝真正的好朋友,还需要我们学会写它们的名字。

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写写下面这些字吧!(课件出示)

2.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播放录音,记住了“可”字)很不错的方法。请大家认真观察“可”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伸出小手写一写。

4.好,我们来听一听这位小朋友记住了哪个字?他用的是什么方法。很好,联系字义想一想就很容易记住“找”字了。学写“找”字之前,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笔画“斜钩”。伸出小手写一写。

怎样才能把“找”字写漂亮呢?大家看,“找”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写的时候要注意左边的“提手旁”和右边的“戈”(这部分)不能离得太远,离得太远啊,就“找”不到了。需要大家记住的是,“找”字最后一笔是点,千万不能丢。请大家伸出小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件演示笔顺)5.下面,请这位同学来介绍他的记字方法。(播放录音)非常好的方法!变一变就是结合形近字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记忆。

小朋友,“处”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乀’这笔画像不像人的一条腿,看,还有脚跟脚背脚尖。怎样写好这个捺呢?捺在写的时候起笔要轻,写的过程中慢慢加重笔力使笔画逐渐变粗,收笔前顿一顿,这样脚后跟就出来了,就站得稳了。最后轻轻提起捺出。

老师教给大家一句口诀:“人有脚跟站得稳,捺脚收笔顿一顿”。大家还可以记住;“处的脚伸的长长的,托住了萝卜的‘卜’,不然,萝卜掉下来会摔烂的。

请大家伸出小手指写一写。(课件演示笔顺)

6.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自己的练习本,写一个拼音写一个生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1自然段。

多么聪明的小乌鸦啊,那你们知道它为什么要找水喝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课件出示1自然段)。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教师范读)它飞呀飞呀„„同学们,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想一想:这只口渴的乌鸦都飞到哪儿找水了?

(课件出示小乌鸦飞越高山、田野、森林画面)师配旁白:是呀,它历尽了千辛万苦,飞过了连绵的高山,飞过了广阔的田野,来到了茂密的森林,它淌下了辛勤的汗水,多辛苦呀!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只到处找水喝的小乌鸦,你累吗?渴吗?心里急吗?

带着你们此时的心情想想,这句话怎么读?(课件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大家试着读一读,练一练,感受小乌鸦又累又渴,迫切想喝到水的着急的心情。

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播放录音)是啊,真着急啊,大家一起读。(播放齐读录音)2.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1)乌鸦就这样飞呀飞,它找到水了吗?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播放录音:我是看图知道的)(出示图一)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孩子!谁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播放录音并出示: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乌鸦找到水了,心情会怎样?请你来说!(生1录音:乌鸦很高兴。)好,带着你的感悟,读——

你感到乌鸦心情怎么样?(生2录音:我觉得乌鸦一定特别兴奋。)很好,把你的体会带到句子中读出来——

你还感受到乌鸦怎样的心情?(生3录音:我认为乌鸦会感到非常惊喜。)是啊,乌鸦辛辛苦苦到处找水,当他看到瓶子里的水时,该是多么惊喜啊!让我们带着惊喜的心情一起来读一读——

(2)乌鸦找到水了,可是它喝到水了吗?为什么呀?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播放录音并出示: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又少,它喝不着。)

我们一起来看这个瓶子。(出示插图一并观察)

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又少,所以——它喝不着。是啊,孩子们,这只乌鸦为了找水喝到处飞,最后终于找到了水,但是却喝不着,你觉得它当时的心情又会怎样呢?

是啊,失望、难过、苦恼、干着急、无可奈何„„乌鸦当时的心情的的确确是这样的。

孩子们,把你们的体会送进文中,一起读——(出示:怎么办呢?)大家看这是个什么标点符号?(生:?)同时,这还是一只着急万分的乌鸦,该怎么读?

请你来读。(播放录音:男生着急地读)你来试一试。(播放录音:女生着急地读)好,大家一起读。(播放齐读录音)

同学们,“怎么”和“什么”都是用来提出问题的,大家想一想,在这里我们能不能把

“怎么”改为“什么”?

哦,不能。那么,你能用“什么”这个词来提一个问题吗? 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练习,体会“怎么”和“什么”在句子中的应用。(课件出示:选词填空)

现在,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二段,再来体会体会乌鸦由高兴到失望再到着急的心情吧!(播放录音:学生齐读第二段)

3.以读促悟,读中体会,学习三、四自然段。

(1)从大家的读中,老师听出来了,这只乌鸦确实非常着急。可是光着急也不行呀,得——想办法。

乌鸦想办法了吗?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大家快快读读第3、4自然段,找出问题的答案。

这位同学找到了,请你来说。(播放录音并出示第三段)

孩子们,从“看见”和“想了想”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吗?

对,这是一只善于观察的乌鸦。是的,这是一只爱动脑筋的乌鸦!

孩子们,小乌鸦遇到困难时,它没有退缩,而是通过认真观察、积极动脑筋思考,解决了问题,我们应该学习它。

(2)哪位小朋友知道“办法”的近义词是什么?对,是“主意”。现在我们来观察“办法”两字的字形,大家发现这两个字最多的笔画是什么?对,是“点”。所以啊,办法的意思也就是点子多,点子多就是有办法,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

口渴的乌鸦看见小石子想出了办法,这时候的它心情是多么的——高兴啊!(出示:有办法了!)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该怎么读才能表现出乌鸦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激动、高兴(个读5人,齐读)

(3)师:乌鸦看见小石子,到底想出的是什么办法?它是怎么喝到水的呢?自己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自由读)

谁来说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播放录音:乌鸦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升高了,乌鸦就喝到水了。)

你很会读书!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播放录音并出示: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放到瓶子里。)

(4)(课件出示练习,句1)同学们看这个句子,谁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乌鸦。

乌鸦把什么放到了瓶子里?——小石子。一起再读一遍。你能模仿这个句子,自己说一句话吗?(课件出示练习,句2)很好!自己试着用“把”字说一句话。(课件出示练习,句3)4.对比插图,深入理解

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图。(出示第二、三幅图)乌鸦把小石子叼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

水为什么会升高呢?(播放录音:这是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挤得升起来了。乌鸦就喝着水了。)

孩子,你的知识真丰富!掌声送给他!是啊,乌鸦终于喝到了水,这时候它比找到水时的心情更——高兴。请大家带着高兴的心情一起读。(课件显示: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孩子们,读到现在,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播放录音:我觉得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我觉得这是一只爱动脑筋的乌鸦;我认为这是一只不怕困难的乌鸦。)

你们喜欢它吗?——喜欢。

那好,让我们带着对乌鸦的喜欢,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读最后一段吧!(出示第4段)

5.美读课文

谁想在音乐的伴奏下美美地读一读这个故事?好,请这位小朋友来读吧!

其他同学静静地来欣赏这只爱动脑筋的小乌鸦。

(二)活动拓展,理解提升

孩子们,小乌鸦可真聪明,它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学们也很了不起,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读懂了课文。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还有别的办法喝到水吗?大家讨论一下吧!

来,说说你们有什么好主意。生1:用吸管最好,比较方便。生2:请小伙伴帮忙。

生3:把水倒在一个比较低、口又大的瓶子里,乌鸦就能喝上水了。生4:把瓶子倾斜放,也可以喝着水。

生5: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拿起瓶子往嘴里倒。

生6:如果是塑料瓶子,把底下使劲一捏,水就上升了,乌鸦就能喝着了。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看来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办法,但是任何办法都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乌鸦想出的这个办法就是此时此地最好的办法。

(三)教师总结,升华情感

篇3: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单元手和脑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篇4: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单元手和脑

期末复习(一)(教材第97-98页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整理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数的组成和数位,加深对位置、几和第几的认识,巩固对钟面时间的认识,和对四种形体的认识。

2、使学生能在别人的帮助下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其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结合本班情况有针对地组织复习,使全班学生都有收获,增强学生学习地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复习数学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整理已有知识。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

1、我们学过哪些数,你能说出来吗?你是按什么顺序说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按顺序说20以内的数。

2、谁排在第一个?谁排在第六个?从左向右数,5排在第几?从右向左数呢?

3、完成第1题。

指名说说后面2 幅图是怎样看的。

4、完成第2题。

(1)独立在书上完成后汇报交流。

(2)观察:5离1近还是离11近?你怎么看出来的?10离8近还是离18近?

(3)从直线上你能看出几比几大,几比几小吗?说给同桌听听。

5、你会在计数器上表示11吗?左边是什么位,右边是什么位?十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的一颗珠表示什么意思?

想着计数器说16的1是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6是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16是怎么组成的?

6、完成第3题。

二、复习钟面

1、出示钟面,你看到了什么?

2、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你会说说时间吗?

3、说出第4题的时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它们的分针有什么特点?

三、复习形体方位和统计

1、课件出示第5题,观察,说说分别有些什么形体?

2、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分别进行统计,把统计的结果填在书上。

3、汇报交流,说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有几个?然后相互交流一下你的统计步骤与方法,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分?

按颜色分

四、总结

篇5: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十三单元手和脑

1、第十二单元以“过年”为主题编排了一首古诗,一篇散文和一篇故事。学习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人民过年的节日习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情感。

2、本单元在语文天地中的一系列设计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总结回顾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收获。

3、单元安排了金钥匙内容,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资料整理和分类,养成有条有理的学习习惯。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元日》,了解我国过年的习俗,体会诗人所描述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和人们虔诚的心愿和美好的企盼。理解课文《老北京的春节》,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体会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理解课文《冰灯》,了解父亲给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关爱,联系实际理解父母的心情。

2、学认生字30个,学写23个,引导学生把字写对写好。

3、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

4、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风情民俗。整体安排:

使用9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天地与课文互相融合 教学设计:

元 日

教学要求: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默写课文。教学重点: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词典了解古诗歌的大概意思。2.标记自己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导入新课

1.讨论:过年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自读古诗,小组交流古诗中的生字新词,古诗的大意。

四、检查学生小组学习情况。

1.认读词语:爆竹 屠苏 瞳瞳日 换旧符

2.重点理解词语:除 屠苏 瞳瞳日 新桃 旧符 3.说说你从古诗中知道些什么。

五、指导深入理解古诗 1.齐读古诗。

2.小组内提问,全班讨论交流。

3、全班讨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是什么意思?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中描绘的场景。

六、练习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过年有关的古诗

一、导入:背诵古诗(指名背诵、齐背)

二、说一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三、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进行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过年的古诗吗?

四、写生字:

爆 屠 苏 换 符

老北京的春节

教学要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1、用自己的办法自学生字,把课文读通顺,提出自己的问题。

2、收集北京或其他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二、导入课文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分小组带问题自学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2.检查学习情况

说说你得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师生共同梳理问题。认识词语:规矩 腊八蒜 醋 放假 除夕 鞭炮 亲戚 逛街 毛驴 恰好 一盏灯 预示 吉祥

重点理解词语:吉祥 忙碌 翡翠 日夜不绝 截然不同 高潮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议,正音。4.学生根据课后“说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这个问题自学讨论,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练习有感情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认读词语。

2.开火车读课文,师生共议。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开始”?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2.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是“高潮”?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3.老北京的春节什么时候“结束”?这时候人们干些什么?

第一部分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然后总结学习方法。第二、第三部分学生根据第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并填表。(表格用小黑板出示)

4、觉得老北京的春节过得怎么样?老北京的人们在过春节时候心情怎样?

三、课外延伸:

1.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吗?

2.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地方是怎样过春节的?

四、练习: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要„„还要„„

五.作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语文活动:

一、“开卷有益”:《过年》

二、“读一读,填一填”

学生自己读一读,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然后从中发现规律,并试着填一填最后一组词语。

三、课外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可以用来形容春节的成语、对联、俗语等等吗?

冰 灯

教学要求:

1、了解父亲为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父亲为儿子做冰灯的故事,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爱。理解父母的心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冰灯》 1.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探究兴趣。

三、自读课文

l.分组自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讨论交流。2.检查学习情况

(1)认识词语:走街串巷习俗 菱形 合适 细碎 炕 透亮 打磨 爹 扭过来 废 棉袄 后悔 融化 撩起(2)理解词语:走街串巷 享受 菱形 细碎 透亮 打磨 撩起 发酸 称赞 羡慕

(3)让学生交流记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3.说说你读过课文以后的感想。

四、讨论:

1、看到父亲做冰灯,“我”为什么“后悔”了?

2、说一说“我”提着冰灯时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冰灯》这一课,你能说一说它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二、理解课文 小组学习:

带着问题分组读课文,讨论。

1、“我”为什么要父亲做冰灯?

2、父亲什么时候在做冰灯?我是怎么发现的?父亲为什么磨一阵停一阵?这么冷,父亲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

3、看到父亲在做冰灯,“我”的心情怎样?“我”为什么“后悔”?后悔什么?

4、提着冰灯“我”的心情怎样?

5、“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它”指的是什么?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同时指导朗读。

三、课外延伸:在你生活中,你和父母之间发生过像《冰灯》那样令你感动的事情吗?

第三课时

一、写《冰灯》中的生字

二、笔下生花:

选一项,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三、“金钥匙”

上一篇:2018.08.01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下一篇:市财政局局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