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2024-04-21

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通用15篇)

篇1: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

主题目标:

1、了解并遵守小学生的行为规则。

2、能在大人的督促下,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和生活的习惯。活动准备:

老师:抹布、备忘表、扫帚、衣服。具体活动过程:

活动一 我的学校生活要这样

1、讨论:(1)上学几周了,你觉得上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2)怎样做才算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老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这节课,我们就要谈谈、学学 我们小学生应该在学校怎样做,在家里怎样做,才算是一名 合格的小学生所为。

2、学习小学生守则。

3、老师:说了这么多,下面咱们来看看具体的行为表现。(看书P12-15页的内容。)

4、老师:除了遵守课堂纪律,搞好学习,我们小学生还要 学会劳动。你会劳动吗?劳动是什么呢?(就是扫地、擦桌 子、倒垃圾„„等)(1)学生示范劳动。

(2)看附页P62纠正错误的劳动方法。(3)老师示范劳动。(班级打扫卫生的方法)(4)小结:不仅在学校,我们要劳动;在家里,我们也要做力 所能及的家务活。下节课,老师检查同学们的劳动情况。

活动二 我们的家庭生活要这样做

1、检查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

(1)怎样做才算一名合格的小学生?想想上节课我们都讲了哪些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2)考察劳动技能是否掌握。

2、老师:上节课,我们讨论学习了小学生在学校应该怎样做?这节课,我们再来讨论小学生在家里应该怎样做?(1)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2)看看书上提示是什么?P13页,哪些事情应该我们做?(3)“叠被子、穿衣服、整理书包、洗脸刷牙„„”你会吗?请小朋友上讲台做。

(4)先示范“穿衣服”。(2—3名学生演示)

(5)再示范“整理书包”。(2—3名学生演示,老师示范,全班做)

3、学写上学备忘录。

(1)看书讲“明明上学的故事”。

(2)讨论虽然明明知道这样做,可是他每天上学时总是手忙脚乱,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这些事情应该什么时候怎样做才不会乱套?(学生自由作答)

(3)老师教学生写“上学备忘录”。(4)学生自己制定自己的“上学备忘录”。(5)老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要记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床前贴好上学备忘录,书桌前贴好课表、时间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序地做好每天的事情,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

篇2: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新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切实抓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操作、直观,启发和引导等教具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把数学课堂教学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1、明确师生定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2、切实抓好每单元的知识点,突破难点,做到每单元过关。

3、做好每单元的检测工作,及时查缺补漏。

4、重视培优补差。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数

1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一) 1、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0以内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到10各数。 能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能认、读10以内的数,会写0到10各数。 认、读、写10以内的数。 4

2 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二)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愉悦。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4

3 第二单元:

比较(一)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认识符号“<”“>”“=”的含义。 运用符号“<”“>”“=”。 4

4 第二单元:

比较(二) 1、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学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常用的比较的方法。 4

5 第三单元:

5以内的加减法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加减法的认识和含义。 学习5以内的加减法。 4

6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加减法 1、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4

7 第三单元: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10以内的简单混合加减法。 简单四则运算的运算意义和顺序。 4

8 第三单元:

整理和复习

活动:大家来锻炼 1、让学生自己对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归纳。

2、提高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速度。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数学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表的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体验探索的乐趣。 4

9 第四单元:分类

第五单元:前后 1、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2、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3、让学生体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

10 第五单元:

位置与顺序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使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掌握方位的相对位置。 4

11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1、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名称并能识别。 4

12 第七单元:

捆小捧、搭积木 1、使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 4

13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2、通过情境,让学生学会“9+?”、“8+?”的进位加法。

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9+?”、“8+?”的进位加法。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9+?”、“8+?”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4

14 第七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让学生探索并学会“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十几减8、9”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先让学生借助实物掌握“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再脱离实物进行口算。 4

15 第七单元:

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在小组内整理加(减)法表,并找出规律进行小组交流。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4

16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统计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使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1、使学生会认读整时、半点,体会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到整时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使学生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

17 总复习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

4、使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 4

18 总复习

19 总复习

4

篇3: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讨论”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类似教材设计的讨论话题。例如, 教材第56页安排朋友有困难的时候, 你怎样帮助他?开始可以设计让学生说一说课文里丁丁是如何帮助冬冬的, 自己还有什么办法, 分小组进行讨论, 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明白了要尊重、关心、帮助朋友。

二、“讲故事”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一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 喜欢听故事, 也喜欢表达。教材中安排一些“听故事, 讲故事”的教学内容, 可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和愿望。刚刚接触到讲故事的练习, 只要求学生会讲课文, 会练习简单的表演课文。例如, 课文《老树的故事》就可以安排学生扮演与老树对话、讲故事,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趣, 训练口语交际。

三、“情景交际”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在练习中主要是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如教学第二册语文天地1中的“口语交际”———我们来讨论:看书中三幅图, 引导学生动脑筋说一说图意: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做的对吗?你家来客人时, 你怎么做小主人的?让学生们知道客人来了要热情, 要有礼貌。

四、“交流”教学中的口语交际

一年级教材多图文结合, 声情并茂, 运用课文插图, 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它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如教学《一粒种子》, 在学生口述图意后, 再让他们认真读课文, 弄清“种子一共挺了几次?种子是怎样从土里出来的?”等问题, 最后再让学生看图说话, 还可以分角色表演。

此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延续课文内容来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学了《水乡歌》一文后, 让学生延续课文说一说自己的家乡什么多。试着用课文中的语句样式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位学生说:“家乡什么多?水果多, 桃子多, 李子多, 吃完梨子有柿子。”还有位学生说:“学校里什么多?花多树也多, 樟树像大伞, 桂花四季香。”……通过反复练习, 学生说话的内容有了条理性、具体性、逻辑性,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篇4: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6—67页《左右》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三、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难点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五、教具准备

文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左右

师:同学们,回答问题时要举起那一只手?(生:右手)

师:那另一只手就是……(生:左手)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左右”(板书课题)

师:知道这两个字的请举手,你举的是哪只手?

师: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

师:你的左手又会做什么呢?

师:你们的小手真能干,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看来,左手、右手真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吗?找找看。下面,同学们同桌说一说。

师:认识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活动活动,好吗?我们一起来玩“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发指令,同学们来做动作。发出指令后,看谁做得又对又准。准备好了吗?开始!(由慢到快)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外,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左边有几个同学?右边有几个同学?你在谁的左边?在谁的右边?

(二)实践操作,理解左右

1.摆一摆

师:做完了游戏,我们再来活动一下双手。同桌合作,老师下口令,你和同桌按照老师的口令摆放。“请你在桌上摆一块橡皮,在橡皮的左边摆一枝铅笔,在橡皮的右边摆一个铅笔盒,在铅笔盒的左边,橡皮的右边摆一把尺子,在铅笔盒的右边摆一把小刀。”(同桌合作完成。屏幕出示摆放顺序: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小刀。)

师: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生:摆在最右边的是小刀。)

2.数一数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2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生:第4个。)

师:为什么同一块橡皮,一会儿排第2,一会儿排第4?(生:因为数的方向不一样。一次是从左边数,一次是从右边数。)

师:同一物品,按左右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可能不同。

师:从左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再从右边数铅笔盒是第几个?(生答略)

3.猜一猜

师:在文具盒的左边,在橡皮的右边,它是谁?(生:尺子。)

师:为什么同一把尺子既在左边又在右边?(生:和铅笔盒比它在左边,和橡皮比它在右边。)

师:同一物品,和它比较的物品不同,它的位置也不同。(课件出示淘气、笑笑、机灵狗座位图,学生观察验证)

(三)联系实际,体验“相对”左右

1.想一想

师:刚才同学们解决了那么多困难,请你们再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我跟大家面对面站着,(师举起右手)老师举起的是右手还是左手?

师:请同学们把右手举起来,再想想老师举起的到底是哪只手呢?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

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可是为什么看上去和同学举的手是相反呢?(生:因为老师和我们面对面。)

师:同桌的同学都举起右手,面对面看看,发现了什么?(生:我和我同桌的右手正好相反。)

师:对了,我们面对面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2.举手比赛

师:老师想和同学举手比赛,愿意吗?看谁举得又对又快。(师生面对面站着,师举左手,生举左手,师举右手,生举右手。师与最快的同党握手表示祝贺。)

3.握握手(要求同桌同学面对面站)

师:刚才我们是用哪只手握手的?

师:对了,我们同别人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下面就请你和对面的同学握握手,用你的左手拉拉钩。

4.师:老师还有个问题要请教聪明的同学,上楼梯应靠哪边走?下楼梯呢?(屏幕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师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吗?当学生争持不下时让他们去体会:把教室中间走道当楼梯,①女孩子从后往前走为上楼梯,男孩子从前往后走为下楼梯。②指导学生举着右手表演:女孩子上楼后又顺势下楼,男孩下楼后又上楼。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我们不仅上下楼梯时,而且平时在马路上行走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靠右走,一个接一个,不要拥挤,有秩序地走,以免发生事故。做一个讲文明、守秩序的好孩子。

(四)联系实际,运用提高

1.出示停车场情境图,(书本上67页的第4题):

师:淘气在小明家玩了好一会儿,现在要回家了,他要坐的车是停车场里从右边数的第五辆大客车,小朋友们:

①你看到了几辆车?

②树林后藏了几辆车?

③停车场一共有几辆车?

2.看书填空。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师:你们认为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样?认为自己表现的很出色的,在书本67页的左上角画一个圆圈,右上角画一个三角。

师:请同学们回去后在生活中找找左右,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篇5: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龙泉八小 周先英

一、《前后》教学反思

皮亚杰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熟知的活动,教育就不会成功。

《前后》这一课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位置与顺序中的第一个方位,这一课的目标是:首先,主要借助有趣情景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其次,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体会参照对象的不同及前后的意义和相对性;最后,能初步运用“前后”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上完这一课之后,我认识到这堂课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综合各位师长给我提的意见建议,总结该堂课有以下几点不足。

1、重难点把握不够。一堂课应该有重心、有重点、有难点,虽然我在尽力突破重难点,但是最后还是没能突破。在上课的时候,我不断的重复森林运动会的内容,请学生起来说,我自己又说,虽然重复了多次,但实质上却缺乏引导,有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没有及时作出反馈,当其没有按要求回答时或偏题时,我并没有说“如果你按老师这样说就更好了”,及时指出他没回答好的地方,没有明确“什么是前,什么是后”,前是胸前,后是背的那一面,导致了停留在森林运动会的时间过长,学生对前后的认识也不够,比如“在谁的前面,在谁的后面”就没有弄清楚。

2、问题的设置需要锤炼。在课堂初始,我就抛出了“身体正向对着的方向是前方,转了身体就变了”这个问题,学生理解有困难,增加了后面学习的难度。对于课堂上的问题设置还不够精准,比如:对同一个问题不断重复的问,而学生越说越矛盾,当已经有我需要的答案的时候没有加以强化,而是放任,导致回答问题没有完整表达“有...有...有...还有...”这种句式,而我也没有加以引导。

3、对“三性”课堂认识还不够。在这堂课中,学科性有很好的体现,但是教育性却不够,没有找到一个点,及时进行教育,如“小乌龟爬得慢,但却很努力,小朋友们要向他学习”。同时,创新性不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或思考的时候,没有对其不一样的地方进行鼓励,只是往一个方向引导,让学生没有充分的发散思维,去思考,我说的太多,而学生表达的太少。

4、细节处理不够好。这个细节问题还很严重,比如:该练习巩固的时候我却让他们在做口算,没有搞清楚这堂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练习的时间太短,没有达到效果。除此之外,让学生读题指书,可以让学生看大屏幕手指伸出来跟着老师一起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5、考点把握不够。我不知道考点是什么,因此,需要多看题,看看考试会怎么考,及时传输给学生既有用又可以加强考试的知识。

二、总结

通过《前后》这一课,我认识到,在一堂数学课中,应该思考和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并突破重难点

上好一节数学课,要思考“我的目的是什么?”,每个环节都必须明确,一定要明确学生学习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在哪些问题上不容易掌握,花多长时间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突破重难点,这些方式方法是否简明扼要浅显易懂,能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方式方法是否有效。

2、发散思维 在我的数学课上,缺乏让学生的想法表达出来,害怕学生错,害怕达不到想要的结果,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学生答案,而这样学生却失去了自我思考的时间,失去了课堂的主体地位,我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只要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就让他自己思考,不管他能不能做,都让他先找先学,打开思维,动脑筋,教学的过程是需要动脑筋的过程,不要抢走学生学习思考的每一次机会。

3、教姿教态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具有小学教师的气质,不要在课堂上跳来跳去,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应该细细地斟酌,体现一种美感。刻苦钻研业务,多阅读书籍,练好粉笔字和普通话,做好一个优秀的榜样。

4、合适的教学方法

上好一堂课需要策略,方法不对,整个课堂也不会“对”,教学生的时候应该及时拓展,建立不同式样,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改变提问的方式和习惯,问题要有指向性,提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做了练习马上出问题考考学生。同时每一堂课都有让学生学的因素,如果学生没有事情做,就找学生给事情做,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

5、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篇6: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由画入境,感知全诗大意。导入新课后,老师首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白鹅戏水”的画面,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视觉活动和想象中进入古诗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的美。从而培养学生有感情吟诵,理解了诗的大意。

二、品诗画图结合,体会诗情画意。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进行设计。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受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诗情画意。

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朗诵、跳舞、描述大白鹅的美等)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时,就更生动、更形象,更能产生一种直观的效果,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课改思路。

通过这三个环节,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这首古诗该掌握的内容,而且还走进了诗的意境。通过语文课和艺术课的融合,使学生享受到了古诗的美,陶冶了情操,锻炼了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有感情吟诵,从而实现了古诗的教学目的。

篇7: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镇小学

李婷

教材分析:

“前后”是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起始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熟悉并十分感兴趣的运动会这一实际场景出发,通过创设赛跑的情境,把学生并不陌生的比赛结果分阶段呈现给了学生,使学生能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扎实的“前后”位置概念,明白面前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谁在前面或谁在后面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前后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确定前后的位置关系,但对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所以课上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前后的相对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思考,认识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前后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生活中实际情境,用序数描述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体会前后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能确定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的好朋友小蜗牛又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吗? 师:(愿意)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蜗牛遇到了什么难题。(教师播放小蜗牛的录音)“我总是忘记自己站队的位置,聪明的你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师:哪个热心、聪明的学生来给小蜗牛出个主意? 师:你想的办法真不错!(请一列学生到起立演示)师:**排在谁的后面?在谁的前面?

师:为什么**一会儿在后面,一会儿在前面?

(可能回答:**跟生1比,**在他后面;**跟生2比,**在他前面。)

师:哦!原来比较对象变了,前后也可以转换啊。引导说完整:()在()的前面,()在()的后面。(板书)师:原来利用前后可以帮助我们记住自己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跟小鹿导游一起进一步认识“前后”。(教师揭示课题:前后)

二、新知探究

1、森林运动会——跑步比赛(多媒体课件)

(1)同学们,今天动物们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森林运动会”。紧张的百米赛跑就要开始了,我们先来看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哪些小动物?

(2)跑了一会,情况怎么样?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3)鹿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

(可能有两种答案:①松鼠在鹿的后面。②松鼠、小兔、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

如果没有出现答案②,那么启发学生:鹿与小兔有前后的位置关系吗?鹿与乌龟、鹿与蜗牛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自己发现答案①是不完整的,并把答案补充完整。

(4)请一名同学先按比赛排名的次序介绍一下现在运动场上的情况。

小兔跑第几?乌龟跑第几......(教师讲解时,在黑板上贴上小动物的图片,从鹿的图片开始,依次写下1~5的数字图片对应。)

鹿 松 鼠 小 兔 乌 龟 蜗 牛 1 2 3 4 5

(5)蜗牛的前面有哪些小动物?蜗牛的后面有哪些小动物?

师:从数的序列1、2、3、4、5中,可以看到4的前面有1、2、3等数,所以在乌龟的前面有小鹿、松鼠、小兔;后面有5等数,所以在乌龟的后面有蜗牛。

(6)猜一猜 它在松鼠的后面,在蜗牛的前面,它是谁?(7)小白兔在这场比赛中排第几?谁得了第一名?谁最后一名?

(8)小结 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

2、森林运动会——赛车比赛

师:紧张的百米赛跑刚刚结束,更加激烈刺激的卡丁车大赛就要开始了。

师:哪几号卡丁车参加这场比赛?

上面 ②④③① 是这些车的编号,瞧~他们往这个方向开箱终点!

(1)1号车排在第()位,是最后一辆。

推出:一共有()辆车,1号车的前面有()辆车。

(2)我现在排第几?我的前面有几辆车?后面呢 ?(3)指导看书,把课本中的填空补充完整。

3、生活中的“前后”

(1)找一找生活中的“前后”问题,说一说。

如:房前房后、瞻前顾后、鞍前马后,座位,排队....课前课后、饭前饭后、空前绝后......;

三、游戏巩固

教科书第63页“练一练”3~5题。

1、数学故事(教科书第63页“练一练”第5题)

师:认真观察图,想想能否用上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编编故事。

2、乘车游戏(教科书第63页“练一练”第4题)

3、排队游戏(教科书第63页“练一练”第3题)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被叫到名字的同学自行排队:××同学站在最后面,××同学站在最前面,小红站在××的前面第几位,小明站在××的后面„„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行排队,师生互动后,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提要求排队。)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认识到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今天所学的“前后”知识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得到。同学们课后要多留心找一找。

六、板书设计

前 后

()在()的前面,()在()的后面。鹿 松 鼠1 2 3 4 5

篇8: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相比于加法的学习,学生在减法的学习上遇到了更多困难,不仅因为计算更复杂,也因为减法的意义类型大多难以理解。关于减法的问题会涉及两种数量关系:一种是从总数中去掉部分,求得另一部分;另一种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新北师大版教材中的“还剩下多少”(一年级上册)和“开会了”(一年级下册)分别是学习两种数量关系的起始课。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减号及减法计算并不陌生,甚至大部分学生都能计算,但是遇到相关需要解决的应用题时,大部分孩子往往会用错运算符号,说明他们对运算符号的意义还不理解。减法意义的成功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一年级孩子学习概念、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等能力。

三、建模型,悟意义———初步体会“从总体中去掉部分”可用减法

以“已知全部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意义下的减法为例。这个意义的学习在新北师大版中被安排在一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后,继续学习减法的意义。“还剩下多少”则作为学习这个意义的起始课,当求剩下的另一部分时可用减法计算。

理解其意义并不是背出口诀“全部减去其中一部分,就等于另一部分”就代表掌握了,而应该让孩子经历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在原型中感受思考的魅力,领悟数学的内涵。

在本课,我借用韦恩图———“集合的思想”让孩子理解“全部”。(如图,苹果为可移动的磁铁图片)

即表示树上原有7个苹果,其中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让孩子上黑板一边说故事,一边演示“一部分苹果从中掉下来,还剩下几个苹果?”的过程。从而让孩子进一步理解算式7-2=5的意义,其中被减数7代表全部,减数2代表一部分,差5代表剩下的5个苹果。

四、借追问,得迁移———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可用减法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情境引出减法的另一种意义。情境为“11个人去开会,图中有7把椅子,椅子够坐吗?还缺几把呢?”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画图方法(如下图,1个三角形代表1个人,一个圆形代表一张椅子)来解题。

通过观察,发现椅子的数量比人的数量少多少就知道缺几把椅子了!但从具体图形抽象到数学算式(模型),学生就难以理解,部分学生根据以往经验或11、7、4的数量关系能列出算式11-7=4,却不知道其含义或为什么能这样列示。

在此环节我通过提问:“11、7、4分别是什么意思?减号是什么意思?”有的孩子会回答:“减号的意思就是用11减去7,得到4,就是缺了4把椅子。”我继续追问:“那你能指着图形给我们演示下是怎么减去的吗?”引导学生发现“7”不仅可以代表7把椅子,还可以代表有椅子坐的7个人,11人除去已经坐了椅子的7人,恰好还有4人没椅子坐,也就是缺了4把椅子。

五、哪个算式才对呢?

在学习减法意义时,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在列算式时会遇到另一个问题,以“开会了”一课中的算式为例。

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列出算式7+(4)=11或11-4=7,7+(4)=11到底对不对呢?答案是4,应该这样列式:11-7=4,但孩子的思路却没错呀!孩子可能会说“7把椅子再添上4把就够11人坐了”。很多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困惑,要解决这个困惑,就要从方程思想和算术思想来分析这些类型的题目。

从算术思想上看,孩子应该列出算式11-7=4才对,但若硬要孩子把错误的7+(4)=11或11-7=4更正为11-7=4,不但会影响孩子对减法意义的理解,还会影响今后高年级时学习方程的体验。因为从方程思想上看,可以设未知数为x,列方程为7+(x)=11;但若低年级时没有打好基础,不理解减法的意义,很多孩子就会出现11-7=x或写出类似让人哭笑不得的方程。

若遇到这类问题,可以这样解决:先让孩子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若孩子能说出缺了4把椅子,那就在算式7+4=11或11-4=7中的答案4下面做记号,标记出4是题目所求的答案。另外也要让学生学会算式7+4=11、11-4=7与11-7=4的转换,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摘要:减法意义的学习对于低段学生是个难题,他们经常在解决问题上出错。通过分析“减法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和学生学情,总结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设计数学活动、追问、知识迁移等方法让孩子体会减法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如何列算式”的教学方法。

篇9: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关键词:培养习惯;设置情境;加法含义;体会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1-02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从始至终处于活动之中,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时,思维方式较为开放。在学生探讨“1+1=2”的计算方法时,变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三的第1、2、3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儿童实际生活中加法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加法的意义。2.确地认读加法算式,能写出得数。3.认、读、写符号“=”“-”。4.解决问题:使学生能根据加法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纸鹤主题图,课件,气球图,4个圆形。

[学具准备]4个圆形,4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1.同位互听互说2、3、4数的组成。几和几组成2?几和几组成3?几和几组成4?2.左右方位的训练。(1)师:你知道哪只手是右手吗?请举起你的右手,(教师反方位的示范),请举起你的左手,教师带着示范两次,再让学生独立举手2次。(2)训练学生手指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腿、右腿、左脚、右脚。

二、创设情境,体会加法含义

(一)结合儿童生活,体会“1+1=2”的含义

1.师生共同演示。①伸出1只左手,伸出1只右手,合起来是几只手?(师生共同边说边做,并把左右两手合起来)②引导学生说一遍,教师板书:1?摇1?摇2。③让学生独立说一遍,教师板书 + = 。让学生齐读两遍1+1=2。

2.①学生起立,师生共同演示一只左脚(轻踏一下),一只右脚(也轻踏一下),合起来是几只脚?(两脚并拢)②同桌互说一只左脚,一只右脚,合起来是几只脚,算式是什么。(教师手指1+1=2让学生齐读)

3.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找,还有没有1+1=2的。

预测:学生可能会说眼睛、耳朵、胳膊、腿等,只要说出来,教师就给予鼓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来学习加法,使学生极感兴趣又能够很快地理解加法的实际含义】

(二)创设情境,体会“1+2=3”“2+1=3”

1.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玩纸鹤主题图。师:请小朋友看图中有什么?小朋友手里拿的是什么?谁能说一说并找出加法算式吗?看谁说的又多又好!2.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2=3 2+1=3。(预测此时有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出1+1+1=3,教师应予以表扬,但不做要求)让学生读算式,先指名读后齐读。3.再次看图,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师:在这幅图中还能找出1+2=3的吗?2+1=3呢(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同,所以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不必强求一致)4.认识“加号”和“等号”(1)认识“加号”。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教师用红笔板书:加号。齐读)加号怎样写呢?(教师示范,让学生先书空,后在桌上写。)(2)认识“等号”。师:这个符号叫什么?(板书:等于号。齐读)等于号该怎样写呢?

上下两横要怎么样?先书空,后在桌上写。【通过教师的领写是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学习的态度】

(三)自主学习得数是4的加法,体会加法含义

1.课件出示出示气球图,让学生得出,“3+1=4 1+3=4”。看图你能找出一道加法算式吗?(如果学生只找出一道加法再引导学生找出另外一道)教师板书:3+1=4 1+3=4。2.实际操作动手摆一摆:摆学具得出“2+2=4”。教师演示,带领学生摆学具,左边摆2个圆形,右边摆2个圆形,合起来是几个圆形,你能说出算式吗?教师板书:2+2=4,让学生读算式。[动手操作是一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环节,它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间活动,放轻音乐,做一做课间操,让学生放松一下。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学习的都是几加几等于几的加法算式。板书“加法”(并注上拼音)加法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的意思。

三、加强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1.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用桌上的4个圆形或4根小棒自由摆,说算式,同桌互查。2.师生做拍手游戏。(1)学生拍1下教师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2)男生拍1下,女生拍3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3)左边的同学拍2下,右边的同学拍2下,合起来是几下?说出算式。(此拍手游戏可根据课堂时间剩余多少来决定是否让同位同学互相自由拍手说算式,自由拍手可使知识得以延伸,例如一生拍3下另一生拍2下,合起来是5下。)3.实践活动,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观察自己的身边或教室,说一道加法算式(预测学生的思路会很开阔,如灯管、黑板、门、窗等)【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加法的认识】4.动手操作。看算式,摆小棒。2+1?摇1+1?摇2+2

教师出示口算卡马先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老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拍手游戏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课堂作业

写+号和=号,教师可以先示范在田字格里写一个,再让学生写。(要求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后延伸

篇10: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数学王国的国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国王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你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在数学王国里,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指导看书。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师:拿起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也拿起一个与之相同形状的实物,猜一猜,它的名字叫什么?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你拿的物体,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2)学生汇报:长长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面,摸起来平平的、滑滑的。

(3)师小结:通过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我们知道了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象老师这样自己说一说。

(4)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请说一说。

(5)师:(出示正方体、圆柱和球)你知道国王给这些物体起什么名字吗?自己找到这些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生:总结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6个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圆圆的,可以任意滚动。

(6)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哪些物品是正方体、哪些物品是圆柱、哪些物品是球?请说一说。

3、看一看,正确辨认

(1)师: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拿出圆柱和球,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学生辨认、说出物体名称。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师:刚才我们认识的那些物体,如果它们跑到书上或报刊上,你们还认识吗?

2、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再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课件出示各种物体不同的几何图形。(课堂活动第一题)让学生分一分并连线。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数图形

师:同学们学得真棒,数学王国的国王很高兴,他请我们到他的宫殿去游玩,不过,我们要答对问题才能进去。课件出示用几何体拼出的宫殿大门。

生:数出各种物体的数量,汇报。

2、摸一摸、说一说(课堂活动第一题)

师:你们答得真好,国王奖你们一个奇妙的口袋,里面装着各种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拿出装着各种物体的布袋)

生:小组活动:生1拿着装有各种形状物体的袋子,生2捂着生3的眼睛,生3摸出一个物体,让生4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3、游戏: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篇11: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通过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操作中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并会辨认这几种相关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表达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探讨和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难点: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实物演示,组织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谈话引入。

出示多媒体课件:机器猫和八宝箱

师:同学们,今天机器猫来到我们一(4)班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看一看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吧!哇,是八宝箱耶!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东西吗?

学生齐答:想。

教师展示箱子里面的物品,并让学生一起说出物品的名字。

[设计意图]:机器猫是学生感兴趣的玩具,用它开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互动。

1、分一分。

师:你们能把这些物品按照他们的形状进行分类吗?

同桌和小组之间讨论一下!好,现在我请两位同学上来分一分!那么大家认真看看他们是怎么分的?

他们是这样分的你们呢?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

师:那么你们知道这四类形状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里分出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认识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2、活动。

(1)、活动一(拿一拿)

那么大家来说一说这四种图形有什么特点呢?拿出你们带来的物品观察一下。每一名学生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件一样的物品观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师:好,我现在请同学来说一说。

小组汇报,学生边发表意见边演示课桌上的物品。(2)、活动二(摸一摸)

a: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说说各有什么特征。

b:以组为单位汇报结果:

第一小组汇报: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六个面,相对的面是相同的。

第二小组汇报: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六个面一样大。

第三小组汇报:圆柱是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的。

第四小组汇报:球是圆圆的,能滚动。

师:同学们讲的真好,其他同学说说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拿一拿、摸一摸等操作、观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能力。

三、猜谜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个猜谜游戏,看谁猜得又快又对。出示课件:猜一猜

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球)

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正方体)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

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长方体)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活动帮助学生记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特征。

四、活动拓展。

1、出示图片:课本P71“练一练”第1题。

去掉这些物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吗?(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滚一滚

请同学们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拿出来分别在课桌上滚一滚,说说你的发现。

3、搭一搭

指导学生用桌上的物体搭建一件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挑选一些拿到讲台上展示,并且告诉大家里面都用了哪些图形。

[设计意图]:活动的设置是让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让学生头脑里再现立体图形,进一步感知其特点,从而形成概念。

五、小结。

大家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一齐把它们的名字读一遍。(教师指图形,学生举物体,说名字。)

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找一找生活中是这些形状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或把它们介绍给你的爸爸妈妈。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篇12: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1.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每行诗的意思和全诗内容,懂得农民劳动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3.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能背诵全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每个字的意思。

教学准备

一幅彩色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锄禾”。很多同学都会背诵这首诗了,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锄禾》

二、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认真看书,然后在书上划出生字来,指名读生字。

三、讲读课文:

(一)板书: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1.讲解字意:

锄:给禾苗锄草松土,是在劳动,指动作。

禾:指禾苗或庄稼。

日:太阳。

当:正是什么时候的意思。

午:中午。

2.请同学们讲解上述字的意思。

3.说说前半句话的意思:

(参考:在炎热的夏天,中午的时候,农民顶着烈日给禾苗锄草松土。)

4.理解字意:

滴:滴到的意思。

5.说说后半句诗的意思。

(参考:汗水滴到禾苗下边的土里。)

(二)看图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中午,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农民在烈日照射下,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擦汗,在田间给禾苗锄草松土,一滴滴的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三)板书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1.理解字意:

盘:盘子

餐:饭食

皆:都的意思

2.第2句诗的意思:

(提示:可以让同学自己来说。)

(参考:谁知道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四)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2~3人)

(五)指名背诵全诗。

四、小结: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作者看到农民辛苦劳动,知道粮食来得不容易,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艰辛的同情。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指名3~5人。

二、学习生字:

(一)辅导学习:

dāng当

1.分析字形、上边“当”,下边“彐”。

2.组词:当中、当时。

3.指导书写:

pán盘

1.分析字形:上下结构,上边“舟”,下边“皿”

2.组词:盘子一盘菜

3.指导书写:

(二)自学生字:

wǔ 午 hàn 汗 lì 粒 xín 辛 kǔ 苦

要求:分析字形结构并组出词语来,然后自己在田格里各写一个。

(三)读词语

当中 当时 中午 下午 汗水 盘子 米粒 辛苦

苦瓜 饭粒 汗珠 一粒米

(四)组词练习:

汗( ) 午( ) 粒( ) 苦( )

(五)读读作者写的另一首诗,同样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之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篇13: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14:家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学情分析]1.学生是处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在上学期《秋天来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时,他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去寻找秋天、发现秋天、用各种方式赞美秋天。加上通过对本单元前三个主题的学习,学生对春天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获得并积累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2.一年级学生的直观性较强,好奇,爱幻想。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童话情景,及设计各种有趣的环节,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体验春天,引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体验和喜爱之情。2.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和成功感,培养初步学生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整理信息,以各种形式展示对整个单元主题探究的成果。

[活动过程]课前活动:(课件出示列车图并发出鸣笛声。)播放律动音乐,师带生随着音乐律动入场,生有序就坐。

【设计意图:音乐是最能够激发人的兴致,在上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把孩子们带到了热闹非凡的春天,渲染了欢快的气氛。一年级的小朋友喜欢在玩中学,因此,本环节学生以乘坐列车的方式,随着音乐的律动进入教室。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的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活泼的童话情境,为活动增添一分神秘,抓住孩子的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找春天

1.播放找春天剪影及背景音乐,学生回顾欣赏。生边欣赏师边描述。2.播放《和春风一起玩》的录像。生边观看师边描述。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的革命家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配以老师写意的描述欣赏一幅幅自己在田野里,在校园里,在家里寻找春天的情景,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为下一阶段汇报自己春天的发现做好准备。】

二、说春天

过渡:春天也来到我们的教室里了,现在我们在这里举行春天的盛会吧!出示课题(课题的周边围着鲜花、燕子等图案)小朋友们,你们听,春姑娘向你们发出邀请了。(显示盛会场景,并响起春姑娘的配音:“小朋友,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参加春天的盛会!”)

1.说说“春天里的新发现”。师:春姑娘最喜欢细心的小朋友了,她想知道你们在寻找春天时发现了什么?师:谁来把自己的新发现告诉大家?春姑娘还准备了很多礼物呢!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师以春姑娘的名义给那些细心的小朋友送上礼物,表扬学生独到的发现和仔细观察,并在对学生的评价中相机进行相关的品德教育。(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先通过课前让孩子动手收集一些与春天相关的事物,引导孩子由点到面,去发现春天,体会不同的春天,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平台,让他们将自己的感受,自己所收集的东西展示出来。在听、说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并且激发更多的创意。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相机地渗透了相关的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有责任心,有爱心地生活,体现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之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三、画春天

过渡:春天是个魔术师,她让冰雪融化,让小草破土而出;春天是只快乐的小鸟,她四处歌唱,让世界充满欢乐;春天是个爱美的姑娘,她细细妆扮,让世界诧紫嫣红。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拿起手中画笔把这神奇而美丽的春天画下来吧!在画画之前,老师送给你们一个温馨提示,(课件出示儿歌)请看大屏幕,小朋友们读一读。1.指导行为,齐读儿歌:小朋友们,懂礼貌;团结合作,受欢迎。2.现在用你们的巧手来画一画春天吧!生画画,师巡视指导。3.生展示作品,师点评,随机进行品德教育。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一个创作的空间,能更好表达出自己对春天喜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见解,扩散他们的思维,寻找展现春天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在美的春天下进行有益的活动。】

四、赞春天

过渡 :(站在展板前)小朋友们,你们的画春意浓浓,充满欢声笑语,真是多姿多彩!春天多美呀!老师听说你们还准备了许多节目来参加春天的盛会,都有哪些节目呀?生表演汇报。师点评,随机进行品德教育。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体现学科特点,主要通过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合作,引发孩子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来赞美春天。力求既体现小组协作意识,又使不同爱好的孩子在不同的活动小组中展现出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对各种学科进行整合和相对的提升的同时,注意突出本学科的重点,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能体验到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创作的乐趣和成功感,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寄语春天

过渡: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找春天,说春天,画春天,赞春天,老师你们希望在这美丽的春光里,抓紧时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做个健康快乐的小学生。(课件出示列车图,鸣笛)小朋友们排好队,我们要乘着春风回去了。播放音乐,师带着生边随着音乐律动边走出教室,说再见。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以激励的语言,引导孩子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健康快乐地成长。师带着学生再以乘车列车的方式,和快乐的音乐中律动地走出教室,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童话情境,体验春天带来的快乐,与课前相呼应。】

【板书设计】春天的盛会(课题的周边围着鲜花、燕子等图案)

六幅学生作品展示区

篇15: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要认真,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促进自己的教学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6、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密切联系儿童生活,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让儿童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引导儿童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丰富课堂活动,体现序法,利学利导,注重数学文化,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推进课改。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钟表;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难点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从不同方位感受物体的相对位置。

数与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数的认识,二是数的计算,三是认识钟表。熟练掌握100以内数概念是进一步学习100以内加减法乃至整个四则运算的必要前提。100以内数的认识处于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第3个阶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通过10以内和20以内数的认识,初步了解了一些数的特征,并借助具体的图片和学具掌握了20以内的数概念。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把认数范围从20以内扩大到100以内,这不是一个认数范围的简单扩大,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又分成两个单元来安排,其中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安排的是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安排的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学习,也是解决问题的认知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方向与位置和认识图形。方向与位置是新课程中新增的学习内容,考虑到学生年龄小,主要安排了有关方向和位置的最简单的知识。认识图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的认识是将来进一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需要,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也要用到这些知识,比如统计长方形、正方形的个数。全册教科书是以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为主要内容去联系各部分知识,这不仅体现了数学知识结构内部的逻辑性,同时还体现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数学知识结构与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有机结合的整体反映。

(二)班级情况简析

一年级一班、二班共有学生116人。由于学生小,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三)教师分析

本人有牢固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能将新课程理念贯彻到数学中,指导教学。能树立现代数学课程观,让数学学科面面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取必须的数学;不同的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总之,面向21世纪的数学课程,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真正让每位学生喜欢数学、爱数学,从而自觉学习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更好教学为新一轮的课改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生活实例中感受认识比20更大的数的必要性,能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能说出100以内各个数位的名称以及这些数位的排列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含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十进制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和应用;会口算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能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能进行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认识钟面、时针和分针,掌握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能辩认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并用这些方向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用第几组第几排描述同学所在的位置,会辩认从正面、背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数学思考:能应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100以内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探讨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在统计过程中学会提取需要的数据,并能针对统计结果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逐步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

3.解决问题:能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经验;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有与同伴解决问题的合作体验,有初步的合作意识;能在算法多样化的探讨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情感与态度: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所学问题,能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认识生活中的数,认识生活中的图形,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数学活动;能用100以内的数、方向和位置、平面图形、统计等知识描述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100以内数的认识。

2.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从不同方位感受物体的相对位置。

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勇于创新,坚持教学“六认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3.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对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拓宽知识面。

5.重视学困生的补课工作。

6.加强口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7.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8.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专题研究

如何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一期的学习,大部分孩子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本期继续强化训练,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喜欢学数学。准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正面引导,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怎样做才是好习惯。

2.创造机会,让学生持之以恒练好习惯。

3.树立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好习惯。

4.激发兴趣,让学生自觉养成好习惯。

5.因材施教,让学生人人都有好习惯。

七、课时安排

1.100以内数的认识···· 12课时

2.方向与位置····· 6课时

3.认识图形····· 5课时

4.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10课时

5.认识钟表······ 6课时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7课时

7.统计······ 2课时

8.总复习····· 6课时

上一篇:《鞋的故事》教学设计下一篇:三年级上册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