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2024-04-25

《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精选6篇)

篇1:《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刻舟求剑》导学案

目:五年级语文

课时:两课时

课型:问题解决课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导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

3、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导学重难点】

1、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并且能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词句:遽、契、是、惑。“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 导入新课:

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

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积累: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2、填空:《刻舟求剑》选自《 》,是战国末期秦相的门客们合编的。《吕氏春秋》也称《吕览》。

3、初读课文,对照文后生字注音把课文读准确,在此基础上熟读课文。

4、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

其 剑 自 舟 中 坠 于 水 从 其 所 契 者 入 水 求 之

5、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涉江者()遽契其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

三、小组合作: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楚人有涉江者 遽契其舟 求剑若此. 不亦惑乎是吾剑之所从坠 .

2、解释下列虚词:

之:是吾剑之所从坠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3、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翻译课文。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交流展示,小组合作题目:

五、巩固练习: 1.为下列字注音。

①坠()②遽()③契()2.解释下列词语。

①涉()②是()③遽()④求()3.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4.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译文:____ ___

今日表现: 组长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并指明学生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划分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入水求之)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2、“楚人有欲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3、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

4、“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

5、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6、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全班展示交流

1、全班展示合作探究内容。(发言要踊跃、大胆、有序)。

2、老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做好点拨、补充、升华,适时指导朗读。

四、教师总结:

这则寓言故事_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五、拓展延伸:

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并说说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①、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地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②、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

今日表现: 组长评价:

教学反思:

优化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

《郑人买履》导学案

目:五年级语文

课时:两课时

课型:问题解决课

主备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导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领悟这则寓言的寓意。

3、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导学重难点】

1、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并且能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词句:履、度、操、反、遂、宁、“宁信度,无自信也。”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寓言故事《刻舟求剑》,你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郑人买履》

二、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

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是我国末期著名的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3、老师细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郑人买履________自度______其足 吾忘持度_____ 遂_______不得履

(四)、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

2、何不试之以足

三、小组合作: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买履者自度其足 置之其坐.而忘操之 吾忘持度 市罢 . 遂不得履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 .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虚词: 其:先自度其足

而:而置之其坐而忘操之 之: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寸。”就返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3)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四、交流展示小组合作的题目:

五、巩固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自 duó()其足 nìng()信 du()2.填空

《郑人买履》选自_《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_时期哲学家,_法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①、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②、至之市_到; ③、及反_到、等到;同“返”,返回; ④、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⑤、而忘操之 ⑥宁信度,无自信也无: 4. 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度: 5. 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1)郑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

今日表现: 组长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并指明学生背诵课文

二、合作探究:

1、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请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划分文章的层次。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归取之。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第一层:(开头至遂不得履)叙述郑人买履的过程和结果。

第二层:通过对话,更深刻地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2、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通过对话,更深刻地揭示出郑人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3、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反映他思想僵化,宁可信“度”而不信自己的脚

4、你读了这则寓言以后,有什么感受?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

感受教训:《郑人买履》说明了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成功的。

三、全班展示交流

1、全班展示合作探究内容。(发言要踊跃、大胆、有序)。

2、老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做好点拨、补充、升华,适时指导朗读。

四、教师总结:

这则寓言启示我们做事不要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要尊重客观事实.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两则寓言:

1、这两则寓言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则主要是叙事;第二则有叙事,有议论。

2、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

没有。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都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

3、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今日表现: 组长评价:

教学反思:

篇2:《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字6个,写字11个。2.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 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4.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

2.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通全文——弄清故事——探究寓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复朗读,体会古文的韵律,感受寓言的讽刺意味。

2.理解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感知古代语言的特点。2.对照现代文,了解故事大意。教学难点:领悟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教学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刻舟求剑》,了解故事大意,领悟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 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首先我们学习《刻舟求剑》(板书 《寓言二则》以及《刻舟求剑》)。

1.出示“金钥匙”: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二、导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通读顺。2.学习生字“坠、遽、矣”。

3.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齐读。

(二)探究学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3.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 涉:渡过江河。自:从。坠:掉下。是:这儿 遽:立刻 契:雕刻

求:寻找 若此:像这样 惑:糊涂,不明白 4.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重点理解:

遽契其舟—立刻在船边刻了一个记号。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5.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评议:讲得是否语句通顺连贯,情节是否生动,故事有没有讲清楚。

6.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7.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8.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有没有类似的事情,类似的人?

10.介绍《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一本书,内有许多寓言故事。

三、巩固练习一词多义,之:

而置之其坐()何不试之以足()

入水求之()其: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四、课堂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我们今后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背诵、默写《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3.预习《郑人买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郑人买履》,了解故事大意,领悟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通过上节课学习《刻舟求剑》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寓意和 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谈。)

2.小结学习方法: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古文《郑人买履》。

二、导学新课 1.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履lǚ、遂suì、吾wú、宁nìng、度duó、度dù); 再指名读。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你知道是什么吗?

(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请大家运用以上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2.小组探究学习

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全班共同研究。(预设不理解的句子:何不试之以足?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宁信度,无自信也?)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 点研究。)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suì)不得履。

(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尺码。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 样吗?

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6.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

(2)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 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7.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这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拓展:阅读《守株待兔》。(1)出示《守株待兔》文言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2)自己读,用工具书查不理解的词意。(3)交流以下词义。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走——跑,逃跑。

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冀——希望。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寓言故事,我们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今后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灵活变通,举一反三;不要被原有的经验所束缚,眼界要开阔。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第 题至 题。2.背诵、默写《郑人买履》原文及译文。3.预习《“看”的学问》。

六、板书设计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舟行剑不行 刻舟求剑

从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不得

郑人买履

篇3:《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 藉外论之”, 后人解释为“寄寓之言”。寓言常常借简短生动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被称为“穿着外衣的真理”。针对寓言的文体特征, 本课设计从语文的角度, 采用想象、表演、品悟、复述、创编等多种形式, 引领学生进入寓言情境, 感受寓言的言意特色, 玩味寓言的言语方式, 学习寓言的个性表达。如此依体而教, “是什么就教什么”, 寓言教学才更有个性, 更有语文味。

【教学流程】

一、唤醒记忆导入

1. 听过《狼来了》的故事吗?谁讲给你听的?你知道他为什么给你讲这个故事吗?

2. 这也是作者伊索写这个故事的目的。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伊索和他的著作《伊索寓言》?

3. 这一课, 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三个故事, 分别是——《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 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狼来了》唤醒学生的记忆, 强化认识寓言是一种故事与寓意相结合的文学体裁, 激发学生阅读《伊索寓言》的兴趣。)

二、多样方式品读

1. 展开想象读故事—— 《牧童和狼》。

(1) 《狼来了》其实就是——《牧童和狼》。 (出示:“狼来了!狼来了!”) 故事里, 牧童最后悲惨的结局其实与他的叫唤有关。他前后叫了几次?每次叫唤时, 他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相同吗?请快速浏览课文, 找出答案。

①交流:前面几次叫唤时, 他心里会怎么想?

②最后一次喊叫呢?你能想象当时的情形吗?他的表情、他的叫喊声。

③小结:想象让简短的寓言故事更丰满具体, 更生动形象!

(2) 可现在他再撕心裂肺地喊叫, 在人们听来都与前面几次是一样的。那是因为—— (出示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 也没有人会相信。生齐读)

(设计意图:寓言故事中常会有一些空白, 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空间。本段教学, 紧扣牧童前后几处叫唤浓墨重彩, 想象当时的情形, 体会特定情境中特定人物的情感色彩、心理感受, 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寓言情境, 触“言”感“意”, “意”由“境”生。想象, 让学生感受到了寓言鲜明的形象性。学生越是具体而完整地感受故事形象, 就越能深刻领会寓意。)

2. 变换角度读故事——《狐狸和葡萄》。

(1)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这个故事。

(2) 出示: (狐狸) 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 但是白费劲。

①请用刚才的“想象法”丰富这个故事的情景。

②狐狸够葡萄是不是就这几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想尽办法”去想象和感受狐狸为吃到葡萄而费尽心思)

③在讲述故事时狐狸用的这么多方法是不是都要讲出来、讲具体呢? (引导学生了解伊索寓言的最大特点——短小而精练)

(3) 一次又一次的尝试都失败了, 狐狸感到“无望”, “无望”就是——绝望, 感觉没有了希望, 所以他只好转身离开, 边走边回过头来说—— (出示:“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 不好吃。”)

①这句话狐狸是带着怎样的心情, 用怎样的语气说的?你也这样说说。

②指导朗读:加上语气词“哼”, 读起来会更有嫉妒时酸溜溜的感觉。 (学生练读, 指名读)

③言由心生, 这句话让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现在你又会对它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通过语气词“哼”走入狐狸的内心, 品味出它的酸葡萄心理)

④所以, 作者这样说—— (出示寓意:有些人无能为力, 做不成事, 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你读懂了吗? (引导学生理解寓意)

(4) 小结:换角度去读寓言故事, 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不同的人读同样的寓言, 会有不同的认识。本段教学, 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所描绘的形象和表达的故事寓意后并没有止步, 教师继续引领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和品味。如此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 注重多向思维训练, 启发个性表达、独特见解, 能使学生在模仿概括新寓意中创造、积淀言语智慧, 其效果远远胜过学一则寓言只明白一个寓意的教学, 学生会越学越聪明。)

3. 借助表演读故事——《蝉和狐狸》。

(1) 这个故事中也有狐狸, 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

(2) 故事里的狐狸是怎么夸蝉的?先轻声读读它的夸赞, 再想象它当时的表情、动作和语言, 待会表演出来。

①学生表演练习。

②师生共评:狐狸当时是这样夸的吗?眼神是这样的吗?表情、声音、动作呢? (引导学生用崇拜的眼神、满脸堆笑的表情、甜甜的甚至发腻的声音、前倾谄媚的举动来表演狐狸)

③小结:表演, 能使寓言故事“活”起来。

(3) 蝉有什么反应, 上当了吗?读读书上的描写。 (出示:蝉察觉其中有诈, 就摘下一片树叶扔下来, 狐狸以为是蝉, 猛地扑了过去)

①理解“有诈”。

②当狐狸看到有东西从树上落下时, 它会怎么想?

③当它扑过去, 发现只是一片树叶时, 它又变成了什么样儿?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它的样子。

(4) 出示:“朋友, 要是你以为我会下来, 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自从看到你的粪便里掺杂着蝉的翅膀, 我对你就怀有戒心了。”

①这时蝉说话了, 它当时和狐狸是怎么说的?读读想想, 在它的话语前加上恰当的提示语, 然后再读读, 读出蝉的语气。

②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蝉?它为什么没有像《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那样上当呢?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蝉的智慧)

③所以故事最后写道—— (出示寓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④从蝉身上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 你还想说什么?请用句式“一个聪明的人, 总能……”说说你的感悟。 (引导学生对比被骗的乌鸦进行思考和总结)

⑤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呢?你从它身上又获得什么启示?也用一句话精练地总结一下。

(5) 一则寓言能让我们悟出这么多独特的感受, 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正如《伊索寓言》的译者所说—— (出示:《伊索寓言》之所以能有如此的生命力, 就在于它使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读者, 在阅读每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的同时, 能获得不同的启发和智慧。生齐读)

(设计意图:表演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的游戏式学习方式, 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方式, 适合寓言故事的教学。用生动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来再现故事, 能使学生内化文本语言, 与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对寓意自然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悟。借助表演, 还可启发学生抓住文本的矛盾处、微妙处、关键处, 察言会意、涵泳品味、明意赏言, 从而收获不同的启示。)

三、复述寓言故事

1. 《伊索寓言》真有意思 , 请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则寓言绘声绘色地复述出来, 复述时要注意故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等。

2. 学生复述, 师生评议。

3. 读了这三则寓言故事, 你觉得《伊索寓言》有哪些特点呢?

4.交流、总结特点:故事短小精悍、生动有趣;主人公大多是动物, 但讲述的是人类的故事;结尾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揭示寓意。

5. 作业:把寓言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父母听。

篇4:北师大版五年级英语上册教案

本课设计遵循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的理念,注重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观察、想象、记忆、思维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各种活动,力求做到面向全体,促进全员参与。通过体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

(1)能够了解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2.知识目标:

(1)基本掌握核心词汇When, birthday, autumn, spring, March, September, October,及短语happy birthday. 能说,能简单运用。

(2)句型

When is your birthday?It’s March 12th.

How old are you?I’m eight years old.

(二)教学重点:

1.怎样询问生日、年龄和正确表达自己的生日和年龄。

2.能用本单元主要句型描述过去发生的事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白板,习题

(四)教学过程:

Step1 Greetings and warm-up

Step2 Set the scene

(1)T: Today is my friend’s birthday. I have a gift for her.

(Ss review and read the word: gift.) Here is a birthday gift.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birthday.(Ss read and practice the pronunciations).

Let’s sing it!

Ss: Sing a birthday song together, and say “happy birthday” to the friend.

(2)整体感知

Watch the flash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ose birthday is it? (It’s Mocky’s birthday.)

(3)Read the story one sentence by one sentence.

Show the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a calendar, learn spring, autumn, October, September, and October.

(4)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repeat: Today is Mocky’s birthday.

T: When is Mocky’s birthday? How old is Mocky?

Write down the dialogue and read.

(5)Then do the exercise: T or F.

Step3 Paper work:

(1)Show table 1 and fill Mocky’s birthday and age.

Then read the story again and complete the table 1 in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2)Show a calendar again, and ask Ss to answer:

When is your birthday? How old are you?(Point at the right picture and talk about it.)

Ask 3 friends about their birthdays, and complete the table 2.

Ask 2-3 to show their table and read the sentences.

Step4 小结: 新单词和句型.

T:Today we learned five new words…

Ss: Spring, autumn, March, September, October.

T: And how to ask and answer your friends’ birthday and age?

Ss: How old are you? I’m … . When is your birthday? It’s … .

Step5 Say Goodbye.

(五)板书设计:

Unit 4 Mocky’s birthday

When is Ken’s birthday? How old is Ken?

It’s March 12th.

He’s 10 years old.

New words:

springMarch

autumnSeptember

October

(六)作业设计:

1.Read the story.

2.Tell your parents your birthday in English.

三、教学反思

“Mocky’s birthday”是小学英语北师大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重点是关于询问及介绍生日,年龄的句型,以及十二个月份的学习。本堂课的教学选择了第一课时,关于课文教学。课文由Mocky看到桌上的礼物,猜测是谁过生日,由此引入关于询问和介绍自己生日和年龄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由听力练习,到模仿对话,学习单词,再到自读课文,运用对话,由学习到模仿再到运用。

反思这堂课,在前半部分学习新知的环节上,先设计学生整体感知,再由整体到句,词,对新单词的学习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边听边读边学,分解了课文的难度。学生在学习时也就不会有太难而学不懂的感觉。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英语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英语,使他们喜欢英语,乐学英语。

作者简介:

曾丽娜(1981~),女,四川成都人,职称:小学一级教师,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英语。

篇5:《寓言二则》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六 年级    语文科(上)《寓言二则》导学案

班      级 六年级 课题 《寓言二则  》 课 型 问题解决课

主备课教师 樊元元 授课教师 樊元元 备课时间 9月

预设上课时间 、9、18 教学准备  三单

教材分析 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性很强的寓言,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东施效颦》中东施的做法是否为她增添了美感呢?《楚王好细腰》说明刻意追求--适得其反。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译文,能理解课文的内容及寓意。

2.朗读,诵读古文寓言,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会品味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及含义深刻,给人启迪的语句,增强语言感受能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激发学生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提高生活品味。

3.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    2、反复诵读 ,理解感悟。

情感与态度价值

激发学生树立自信心,努力使自己成长为有美好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寓言和寓意熟读成诵。

2.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美。

3 将所学的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4.用心领会作者写作意图,联系历史上的人物进行评论,鼓励学生多元思维。

程 教学

环节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激情

导入

检查

预习5分 同学们,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与丑”,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行为、美的心灵,同时也有一些丑的事物和行为。那么,什

么是真正的美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从中来感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1、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引导学生读文,了解课文背景资料。              1、交流预习中发现的难词。2、小组互读,指名朗读,教师随时纠正字音、停顿。 3、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自主

学习

合作

交流

多元

展示 30分 (1)同样是皱眉捧心,为什么西施的样子美,东施的样子丑?

(2)什么是真正的美,你能告诉东施吗?

(3)《楚王好细腰》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4)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东施效颦”和“楚王好细腰”这样的事情?举例说一说。 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适时点拨。 1、各组学生激烈讨论。

2、各小组学生积极展示,其它同学互相补充。

小结

归纳

训练

拓展

5分 同学们,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东施和大臣们的丑陋形象。通过学习课文,使我们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美。 概括总结, 请同学们查找自身和身边类似“东施效颦”的事例,思考“什么的真正的美?”(结合事例) 再读这篇寓言,去体会一下寓言的情境,根据你的理解用讲故事的方式或表演的方式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寓 言  二  则

东施效颦      西施颦     生搬硬套

东施效     事与愿违

里人避

楚王好细腰     起因    好士细腰

经过    以一饭为节        祸国殃民

胁息带 扶墙起     举止丑陋

结果    皆黧黑之色

《寓言二则》学生学习活动单

班级:          姓名         指导老师:樊元元

导读检测

同学们,请拿起课本,一边读,一边勾画,并做出相应的批注,阅读至少三遍以上,然后认真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吧!试一试,你一定行哦!

一、整体感知:

《东施效颦》选自         ,他是           之一,这则寓言故事主要写了 ,《楚王好细腰》选自 ,他是

这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

二、基础知识:

1、我认为难写的字有: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效颦(   )     挈妻子(    )     捂着(    )

比期年(    ) 胁息(    )     屏住(    )

3、我认为重要的词语有:

(至少写8个)。

4、通过文言文与译文对比,我知道了下面字的意思:

颦: 病心: 里:

亦: 挈: 妻子:

去: 走: 好:

节: 带:比:

期年:

三、我的发现:

寓言故事一般都是通过一个 ,告诉我们一个

四、读文质疑:

我的问题

我的解决方法

我的解答

小组问题归纳

问题生成评价

同学们,请根据预习内容,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系统思考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并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经过合作探究后准备多元展示吧!

问题一:《东施效颦》中的东施为什么皱眉?哪些句子写出了西施的美和东施的丑?

问题二:西施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美?丑人皱眉捧心的样子为什么丑?

问题三:《楚王好细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起因:

经过:

结果:

问题四:这两则寓言故事各告诉你什么道理?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东施效颦》告诉的道理:

我的感受:

。《楚王好细腰》告诉的道理:

对我的启发:

训练巩固评价

亲爱的同学们,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相信自己一定行哦!

一、比较组词。

误(    )  皆(     )摒 (    ) 频(     )期 (     ) 挈(     )

捂 (     )   谐(     )屏 (    ) 颦(     )斯(    )挚(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2)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

三、开心阅读。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二疑邻人之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天雨墙坏。(        )(2)暮而果大亡其财。(         )

2.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

同伴评价           组长评价           老师评价

篇6: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师: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作为指挥这个阵地的团长却没有意识到把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呀!改建弹药库又是多么迫在眉睫呀,而首长们却忽视了这样的头等大事,还在忙别的事,这对于身经百战、久经沙场、深谋远虑的彭总来说,怎能容忍?(齐读)

“别的事?什么别的事!”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你们啊,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什么别的事!乱弹琴!”

所以彭总这样说

(3)比较反问句及陈述句

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

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读一读

(出示课件)“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③体会反问句作用:同样是这个意思,语气、感情更加强烈。

A、读一读这两句话。

B、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看哪句写得好,说说为什么?(标点不一样;语气强烈程度不一样,这个问句好像亲耳听见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火了一样。)

C、想象当时情景,两人一组互读体会。指名读2人。(师范读)

D、此时此刻,彭总心中想的是什么?(国防事业、国家的安全)

E、你觉得彭总是个怎样的人?(板书:高度负责。指导学生批注。)

(4)过渡:首长们都站着不敢动。彭总压住了火,声音轻了,批评的分量可更重了

“你们几个都留在这儿,现在就动手,把这个弹药库拆掉重修。看还有什么问题,你们就地研究解决,过一个月,我再来检查。”

你从中感受到彭总是个怎样的人呢?

(对国家安全高度负责、雷厉风行、真抓实干、一抓到底)调整补充自己的批注。

(4)其实,彭总就是这样深入开展工作的。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已经介绍了。自己找一找。(经常)

2、在团部里教育(谈话)

彭总拉着团长,让他在自己的身边坐下。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

(1)读这段话,想想彭总的态度怎么样?(板书:非常真诚)

(2)彭总到底错没错?你是怎么理解的?组织辩论

错了(理由是……)

没错(理由是……结合上下文,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来谈。)

(3)认为彭总错了的,你从他的“道歉”中体会到什么?

(彭总错了就道歉,为人坦率,勇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不摆官架子。)

认为他没错的,你从他的“道歉”中体会到什么?(彭总没错还要向团长道歉,这说明彭总坚持原则,处理问题实事求是,严于律己。板书:严于律己)

(4)引导学生修改批注。

师:一个人的举止、言行,能够体现出多方面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多角度地去思维,谈出自己的理解,

彭总又说:“都对是不可能的,大部分对就可以了。想想吧,人民把一扇大门交给你来守卫,你就得千方百计把它看好啊!啊!你已经认错了,我就不说了。吃饭!吃饭!”

(1)彭总这是在说什么?千方百计——你是怎样理解千方百计的?(教育干部们、对于自己的要求、体现对于国家安全的高度负责任。)

(2)抓住“大部分对”、“一扇大门”等处理解彭总实事求是,心中时刻想到人民,对人民交给的重任高度负责,对下级十分关心,告诉他如何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语重心长、发自肺腑、真诚的关心教育自己的下属)

齐读最后一段

(3)以“团长激动不已,心想”的句式说一说。

(4)交流提升。

师:这句话不仅是彭总语重心长地对团长的嘱咐,更是自己内心的独白,体现他是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

(5)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语重心长地说)

师:此时此刻,不仅是团长,还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彭总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品质、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让每一个人都为之敬仰,为之感动。他不愧为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国防部长。

课件资料

1、战争年代,毛泽东曾为指挥过“百团大战”,屡建奇功的彭德怀赋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1)齐读

(2)说说你的感受

(3)毛泽东深感彭德怀是一位骁勇过人、能征善战、不可多得的战将。

(4)彭德怀看到毛泽东的这首赠诗后,很是高兴。他谦逊地把最后一句“惟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将原诗奉还给了毛泽东。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不居功自傲,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不计私利的高尚品德。

2、解放初期,我们国家的边境还不稳定,时常会有战争发生,彭德怀毅然挑起国防部部长这个重担。然而在期间彭德怀元帅被囚禁了整整八年,被多次游斗。彭总说

“我要说清自己的问题,要出来为这个国家工作,把她建设好,富国强兵是我一生的愿望。”

在临终遗言中,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任国防部长念念不忘

“我国的战略防御设施不完善,国防工业和科研跟不上需要,这是我最担心的。”

3、语言训练,情感升华

此时此刻,我想说:“(。)”

三、总结全文

1、质疑:在炮兵阵地上,为什么还要写在团部吃饭这个场景?(在炮兵阵地上,在团部吃饭这个场景都是教育,方法不同,让我们对彭总有了全面的认识)

2、自由汇报学习收获。

(1)一事写一人。

(2)重点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特点

(为中心主旨服务)

仿写点设计

写一个家长会后爸爸态度变化的几个句子,主要是语言神态描写

作业设计

课后

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阅读一些有关彭德怀生平传记的书籍,如在彭总身边。

板书设计:

5、在炮兵阵地上

彭总(语言神态)

在阵地发火对国家、人民安全

对国防事业高度负责

上一篇:春阳镇党委“三帮扶”工作汇报下一篇:他笑了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