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2024-04-19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精选14篇)

篇1: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需要多少钱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2、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三、教学用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同学们从图上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游泳圈12元一个 生2:皮球15元一个

生3:泳圈12元一个,皮球15元一个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买2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生2: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生3:买3个皮球需要多少钱? 生4:买5个球需要多少钱? „„

师:大家可以提出这么多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下“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板书课题——需要多少钱

㈡、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2、全班交流算法。师:如何计算呢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生1:用加法:12+12+12=36 生2:1个10 乘3是30,2乘3等于6,总共36 生3:1乘3是3个10,2乘3等于6,加起来是36 教师引导学生1是指1个十 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3、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4、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㈢、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1、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㈣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2、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3、⑴、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

⑵、谁买的胶卷便宜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4题,作业本

篇2: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一课时

教学内容

需要多少钱。(教材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书写及检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从图中知道一件泳衣是28元,一条泳裤是13元,一顶泳帽是9元。

我知道一个泳圈是12元,一个皮球是18元,一副泳镜是16元。

我想问:三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我想知道:4个皮球多少钱?

买一个泳圈和一个皮球要多少钱?

……

师:在这么多的问题中,今天我们先选择与乘法有关的问题进行解决好吗?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看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已知每个泳圈12元,买3个,就是计算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12+12+12=36(元)。

生2:求3个12的和是多少,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列成乘法算式是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所以10×3=30,2×3=6,30+6=36(元)。

生3:如果每个泳圈10元,3个泳圈就是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就少算了2×3=6(元),所以一共是30+6=36(元)。

师:大家的算法都很好,淘气和笑笑是这样算的,你能看懂吗?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淘气和笑笑的算法)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看他俩的算法的?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是把12平均分成了2个6,这样3个12就相当于是两个3×6=18,最后18+18=36。

笑笑是用3依次去乘12每一位上的数,个位上是2×3=6,十位上的1表示10,乘3就是30,最后30+6=36。

师:在这么多的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在小组里跟同学交流看法。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看法,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师:如果小皮艇的价钱是皮球的4倍,一个小皮艇多少钱?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皮球的价钱是18元,小皮艇的价钱是18元的4倍,所以算式是18×4,可以先计算10×4=40,8×4=32,再计算40+32=72(元)。

对于采用其他算法的学生,只要解答正确,就给予适当的鼓励。

【设计意图: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收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篇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需要多少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目标: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教具学具:多媒体。课前预习准备

学生尝试练习:(请写出计算过程,试一试你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来,并说一说。)12×4 15×4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100×6 8×1000 200×7 400×5 80×7

二、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一群孩子来到大海边游玩的情境)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什么地方、什么人、准备做什么、游泳器材的价钱等)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 买3个游泳圈要多少钱? 生2:买5个游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钱? 生3:买3个球需要多少元? 生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游泳圈、几个球?

二、新授

1、师:大家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探索价值,我们先来解决生1的问题。

板书: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要求: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认真倾听、学习他人的算法)然后汇报。

师巡视,认真听取小组内成员的想法或在必要时参与讨论。

2、集体交流

生1:我是这样算的:12+12+12=36 生2:他算得对,不过我是这样算的:10×3=30,2×3=6,30+6=36 生3: 我认为也可以这样算:2×3=6,1×3=3所以12×3=36 师:你算的真快,为什么3要写在十位上?6要写在个位上呢?

引导学生得出因为1×3表示1个十乘3(或者是用十位上的1乘3),所以乘得的积写在十位上。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12×3=6×(2×3)=6×6=36 这种方法可以吗? 引导学生争论,评价。师小结:你把两位数乘一位数转化为表内乘法来计算,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在将来的学习中我们碰到难题时就可以像今天这样把这些难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生5: 12 ×3 36 让学生自己说下乘法竖式的算理。

师:能用竖式计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很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继续研究竖式。

3、尝试解决问题:买4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4或4×15后,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生1:我是这样算的:15×4就是4个15相加,15+15+15+15=60(元)。

生2:我和你的结果相同,但咱们的计算方法不同,我是这样做的:15×4就是4个10再加上4个5,10×4=40,5×4等于20,40+20=60(元)……

师:你认为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才能做到又对又快?

三、拓展题()× 4 =60 12 ×()=84 5 ×()=90 3 ×()=42

四、总结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想:10×3=30 想:10×3=30 2×3=6 5×3=15 30+6=36 30+15=45

篇5: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用具: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课件(书本P2的图片)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生1:有三捆小树 生2:每捆小树有20棵 师: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棵小树? 生2:两捆小树有多少棵? 生3:两捆小树比一捆多几棵?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下小树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㈡、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师: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用加法

生2:用乘法 师:怎么计算呢? 生1:20+20+20=60 生2:20×3=60 生3:20×2+20=60 板书算法

师:为什么20×3=60呢?

生:可以先不看20后面的“0”,因为2×3=6,乘完后再在6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师:这是个好办法,大家觉得三种方法哪种最简便呢? 生:20×3=60 这个方法最简单

师引导学生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以及运用 ㈢、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师:我们再来看看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生答

师:看看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让学生找相同与不同 ㈣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3题,练一练第1题、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收获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篇6: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总结出了好几种方法。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生2:12=10+2, 10×3=30(元),2×3=6(元),30+6=36(元)。

生3:12×3就是3个10再加上3个2,10×3=30,2×3=6,30+6=36(元)。

生4:乘法竖式。

生5:12个3可以分成9个3加3个3,9×3=27,3×3=9,27+9=36。

篇7: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想——实践——验证”, 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 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2) 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会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摸球盒、转盘

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故事:《生死签》

很久以前, 有一个犯人被带到国王面前处死。这个国王喜欢抽签, 而且盒子里只有两张签, 一张是“生”, 一张是“死”, 抽到“生”就可以获救, 抽到“死”就会被杀死。请问, 如果这个犯人只抽一张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

但是陷害这个犯人的官员故意把盒子里的两张签都写上了“死”字, 请问, 这时犯人只抽一张签结果会是什么?一定吗?他会抽到“生”签吗?一定抽不到也就是不可能会抽到。

通过故事,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可能性

可能 (不一定) 一定不可能

二、合作探究, 亲身体验

老师这节课为大家安排了一个摸球游戏, 让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探索可能性的知识。

(1) 介绍学具, 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每个小组依次分得一个纸箱 (每个纸箱放置球的情况如下:球的大小和轻重一样, 第一个纸箱全部放白球, 第二个纸箱全部放黄球, 第三个纸箱放3个白球、5个黄球, 第四个纸箱放3个黄球、5个白球。第五个纸箱不放黑球) 。

(2) 介绍摸球规则:每个小组共摸球20次, 每次摸出1个球, 记录下其颜色后, 放回纸箱后, 再进行第二轮摸球。

(3) 操作体验, 小组合作进行摸球游戏并记录摸球情况。

设计意图:亲身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定的,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并初步感受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联系。

(4) 汇报各组的摸球情况:第一组摸到的球全部是白球;第二组摸到的全是黄球;第三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第四组摸到白球的次数多;第五组没有摸到黑球。

(5) 质疑:为什么每组摸球的情况不一样呢?

(6)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猜想。

(7)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第一个纸箱放的全是白球, 所以一定摸到白球;第二个纸箱放的全是黄球, 所以一定摸到黄球;第三、四个纸箱放有2种球, 所以可能摸到黄球, 也可能摸到白球;第五个纸箱没有放黑球, 所以不可能摸到黑球。

三、验证猜想, 异中求同

(1) 让各个小组打开纸箱, 看看纸箱放球情况是否符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

(2) 延伸:如果第五组的同学一定要摸到黑球, 该怎么办?

如果要让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一样大, 怎么办?

设计意图:异中求同, 验证摸球可能性的大小与球数量的直接关系, 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

四、实际应用

(1) 试一试:1) 先让学生按题中要求进行摸球游戏活动, 然后思考题出的问题, 小组内交流。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2) 让学生再次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 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街头转奖的骗局) 。

(课本85页练一练)

(2) 分析从下面四个箱子里, 分别摸一个球, 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出示课件】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很容易找到“一定是白球”“一定不是白球”这两个该连接的盒子, 但是对于“很可能是白球”“白球的可能性很小”会有一些争议。这里需要通过演示活动来帮助学生辨别“很可能”与“可能性很小”两者表达事情发生的程度大小。

(3) 问题:下面三个地方的冬天下雪吗?请用“一定”“很少”“不可能”说一说。

【出示课件】首先可以和学生说明:北方地区冬天比较寒冷 (冬天会下雪) , 内陆地区, 如江西省的冬天怎样? (学生回答) , 南方沿海如广西、海南等地属于亚热带气候, 冬天不太冷, 不会下雪;让学生说一说“武汉”“海南”和“哈尔滨”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查一下这几个地方的气候特点以及各季的平均气温, 然后让学生分析“下雪”时气温的特点。再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判断各地下雪的可能性。

(4) 说一说活动。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一步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五、全课小结

篇8: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是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板书课题——植树 ㈡、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出示课件图片(书本P10)

师: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生1:看到有36个小朋友 生2:小朋友们在植树

生3:提出问题: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

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组3人,分成几组可以用除法,列式36÷3 师:怎么计算呢

生1:因为12×3=36,所以36÷3=12 生2:30÷3=10 6÷3=2 10+2=1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算法时,出现了很多口算方法,只要方法正确都给鼓励和表扬。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选择性地板书,并引导学生关注几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问学生哪种算法最简便,最喜欢用哪种方法。㈢、基础练习,应用新知

试一试第1题,第2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提倡算法多样化)㈣拓展练习,应用新知 1、46÷1 48÷4 630÷9 96÷3 99÷3 100÷5 720÷8 86÷2 练一练第2题,第3题

2、在()里填上“>”“<”或“=”。

48÷4()84÷4 720÷8()720÷9 24×3()24×2 26÷2()26×

2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篇9: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景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乘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小棒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

全班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思路)

1、摆学具求得数。

2、画图求得数。

3、连加法。

4、数的分解组成。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6、笔算。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习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

5、乘法竖式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学生介绍竖式的书写过程,学生一边介绍教师一边板书

比较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和简便竖式,并说说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篇10: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篇11: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第一课时--乘法。

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

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并在生活中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通过复习旧知识来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数字不断变化,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来掌握知识并发现其规律。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新知识。

一、复习

70里面有几个十

500里面有几个百

4000里面有几个千

4个十是多少

8个百是多少

6个千是多少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采用设问的方式,进一步带领学生去发现

三、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师:请你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3= 6

20×3=60

200×3=600

2000×3=6000

四、找规律

规律1:从横行看,(0除外)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整千数,先按照乘法口诀算出一个乘数“0”前面的数字与另一个乘数相乘的积,最后看乘数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规律2:从竖列看,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多少倍。

五、试一试

5×4= 205×40= 2005×400= 20005×4000=200006×7= 426×70=4206×700=42006×7000=42000

六、练一练

70×8=60×2=20×7=

90×5=80×4=90×8=

3×800=900×4=800×5=

2000×3=4000×9=3000×4=

七、巩固练习

八、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数字,列出一位数乘整

篇12: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寄书。(教材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会笔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提高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2.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3.积极主动地参加数学学习活动,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难点:提高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前几天妙想到邮局给她的好朋友寄书,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86页情境图)

生:妙想需要付邮费给邮局,分别是1.6元和12.8元。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妙想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可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妙想算一算邮费的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境,让学生帮助妙想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在计算之前,同学们先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会说:

我觉得1.6元是1元多,12.8元是12元多,这样一定比13元多。

应该比13元多一些,因为我们在估算的时候把1.6元和12.8元都看小了,实际结果应该大一些。

1.6元不到2元,12.8元不到13元,所以最多不会超过15元。

师:算一算妙想到底一共要付多少元。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把你的计算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生1:我们可以先计算整“元”的钱数,1元+12元=13元;再计算“角”的钱数,6角+8角=14角=1元4角;所以一共是13元+1元4角=14元4角=14.4元。

生2:因为1.6元=16角,12.8元=128角,这样就转化成了整数加法的计算(如下所示):

+

结果是144角=14.4元,所以一共需要14.4元。

生3:我们还可以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列成竖式笔算,注意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时候结合整数加法的“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结果是14.4元(如下所示):

1.6

+

4.4

师:妙想付了15元,应找回多少元?看谁能自己算出来。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

我计算15元-14元=1元=10角,再算10角-4角=6角,6角就是0.6元,所以应该找回0.6元。

我们也可以把15元转化成150角,14.4元=144角,这样150角-144角=6角,可以用整数减法列竖式计算(如下所示):

0

6角就是0.6元,所以应该找回0.6元。

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减法的笔算方法进行计算,列竖式时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右面的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如下所示),即借1元相当于10角,减去4角,还剩6角。

.-

4.4

0.6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鼓励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算法。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形成自己的方法,然后交流汇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板书设计

寄  书

教学反思

1.创设“妙想寄书”的情境,自然引出“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这一情境贯穿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新知识。

篇13: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蚂蚁爬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点子图这一直观模型,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用竖式计算乘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乘法运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

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学习卡片、多媒体课件。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观察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谁能列出算式?

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问题。每排有12只小蚂蚁,共有4排,一共有多少只小蚂蚁? 12×4=48(只)。

(出示板题)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新知,个人学习。

1.研究12×4的计算方法。出示学习指南:

(1)拿出《学习卡片1》,先在点子图上圈一圈,再在右边的空白处写出相应的算式。

(2)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

(3)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3.组内交流。

师:在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组长总结组内共有几种不同的算法。4.全班汇报。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算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 5.理解乘法竖式。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

(你能说一说,乘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吗?)

6.板书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并解释每一步的含义。给出乘法竖式通常的写法,解释含义。

(竖式的简缩形式)

7.跟踪练习: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8.独立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师:你敢接受新的挑战吗? 出示题目: 213×3=

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吗? 9.同桌交流。

师:同桌间互相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二)巩固练习。

1.跟踪练习:

算一算,并说一说竖式每一步的意思。

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同桌间轮流说一说。2.小结。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明即可。

三、结论总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四、课堂练习

用竖式计算下列题目。25×8 87×9

五、作业布置

1.课后互相交流心得,探讨如何简单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2.完成课后练习。

六、板书设计

篇14: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需要多少钱》教案

游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度量、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运用已学知识,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4、能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学重点: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市有哪些公园吗?有一个小朋友也去了一趟小公园,在这个小公园里,它发现了很多数学问题。老师今天也带你们去一趟这个公园,看看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出示小公园的挂图。这就是那个小公园,同学们,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2、在同学提出的许多问题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点研究其中的一个与我们这段时间学习的数学知识--周长有关的问题。

3、你能指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如果让你来计算这个公园的周长,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你有办法获得这些信息吗?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这些信息,你能求出这个小公园的周长吗?试试看。

5、让学生展示不同解法。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求小公园的周长的方法吗?

2、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在这个小公园的附近,小动物们还拿着一些很有趣的事物和图形,你们认识它吗?

我们班有六个组,老师这里一共有六个图形,每个组可以拿几个?但老师想请每个小组算两个图形的周长,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

2、今天我们一起去游玩了一个小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花边有多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再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幻灯、挂图、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级要开班会,让我们来一起布置班级吧!现在我们先来布置黑板,装上漂亮的花边。但是我出现困难了,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探索新知: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学生独立解决“花边至少有多少分米?”

3、再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

4、汇报各自的算法:

(1)我把四条边的长加起来。

34+12+34+12=92(分米)

(2)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34×2+12×2=92(分米)

(3)先把一个长和一个宽加起来,再乘2。

(34+12)×2=92(分米)

三、拓展应用

1、做一做

求下面长方形的周长。2、讨论

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四、小结:

同学们总结出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用计算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那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地砖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采用身边的实物来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能运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装饰图案,装饰后的地板等。

2、在这些图案上,都有正方形。同学们,你们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正方形吗?

3、我们教室的地面就是由一块块正方形地砖拼成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地砖的周长。提示课题:地砖的周长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测量地砖的边长。

教室里有很多的地砖,我们可以随便选取一块。如果想知道它的周长,怎样才能算出来呢?必须先测量它的边长。要测量几条边呢?

请你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你需要的数据。

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注意如果学生手中的尺子不够长,可以多测量几次。

2、计算地砖的周长。

我们已经测量出我们需要的数据。你能算出这块地砖的周长吗?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

方法1: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0+60+60+60=240(厘米)

方法2:用边长乘以4。

方法3:先把两条边长加起来,再乘以2。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独立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要求独立完成,再与同伴交流方法。

2、讨论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有几种?哪一种最简单?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吗?

3、用你刚才选择的最简单方法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2题求篱笆的长度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说一说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2、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上你学会的知识?举例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上一篇:印尼民丹岛的美景作文下一篇:锅炉房维修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