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音乐结缘

2024-04-08

与音乐结缘(精选6篇)

篇1:与音乐结缘

在这喧嚣浮华的时代,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用心去聆听那些源自生命的音乐倾诉呢?而我,只要有空,定会戴上耳麦,任凭音乐的浪潮,将我心底的疲惫和彷徨,彻底洗涤干净。让我从生活和学习的忙乱中,重新找回源自灵魂深处的安静与从容。

古典音乐,像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穿过时空尘埃,姗姗而来。一切风尘世俗都慢慢退却,一曲《梁祝》,如梦如幻,蝶一般萦绕在耳边,只剩这一卷薄薄的线装版爱情,缠绵悱恻地演绎着经典的忠贞与苦涩。

霎时,刀光剑影,秦时明月,楚河汉界,在《十里埋伏》的纤纤素指中,地动山摇,所向披靡。昔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情壮志,不复存在,眼角的泪,晶莹剔透;四面楚歌,如针如锥,刺剜着热血沸腾的胸口。

忽然间,轻轻,一曲《高山流水》,令刚刚还在乌江边徘徊的心,渐渐平静,巍巍兮山高,邃邃兮谷幽。万丈红尘中,世人以友相称的`,犹如汤汤逝水,湍湍不息。而真正能诠释“知音”二字的,从古至今,又有几人?

“吱呀”一声,是谁,推开了月下一扇亘古常新的木门?跟二胡相提并论的阿炳,对着二泉边溶溶的月色,倾诉人世的辛酸与悲凉。美丽的二泉,朦胧的月色,又有几人欣赏?阿炳,用他历尽沧桑而又洞悉一切的心,为世人洒下一片温情的皎洁……

还有现代音乐,交织着我们成长的心跳,浸透我们发现的眼神。耳边响起了《掌纹》,遗世独立,真诚而自信,坚强而不失美丽。“我不相信命,我信命中注定的每一个,考验和奇迹。”这句歌词曾令多少人为之倾倒,给了多少人从头再来的信心和勇气!

“我不想我不想长大……”S.H.E用磁性、空灵而略带无奈的声音,唱出每一个别无选择地走在“长大”路上孩子的心声。虽然长大很无奈,但长大也很精彩。

《昨日重现》那熟悉的音调又一次传来。追忆,忧伤,怀念,感慨……交织在一起,令人伤感到心痛。只希望把唱机暂时关一关,犹如心碎,好似断弦,只有余音绕梁。音乐,是灵魂的呐喊,是心与心的碰撞,是创作者与听众跨越时空的交流。我摘下耳麦,任凭感动的泪水再次流淌。

篇2:与音乐结缘

——白英晖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那么音乐就应该是人类的精神源泉。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受到来自社会、家庭、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压力,有的人终日烦闷,而有的人却能始终保持乐观、豁达,我想后者一定程度上是受了音乐的熏陶和鼓舞,至少我是这样一种人。

排遣忧郁和烦闷的方法有很多:大声呼喊、飙车、谈心、运动、旅游、k歌等等,但只有音乐的“性价比”是最高的。假如我们每天的出行都有优美的小曲来伴随,无论是听着还是哼着,都会是一种多么闲适的生活状态。另有研究表明,晚上9-11点听点轻音乐会有助于免疫系统(淋巴)排毒。在酣畅淋漓、醍醐灌顶的感觉中渐入梦境,是一种极佳的精神享受。

音乐的种类分好多种,有伤感的情歌、脍炙人口的民歌、意境深远的轻音乐还有大气磅礴的钢琴曲等等。当你失恋时,可以听听《分手快乐》、《手放开》,或许你会对爱情重新燃起希望;当你失意时,可以听听《我的未来不是梦》、《阳光总在风雨后》,或许你会对未来产生新的憧憬;当你心绪不宁时,你可以听点轻音乐《遥远的旅途》、《with the orchid》,当心灵经过音乐的荡涤之后,你会发现真的如释

重负了。

华丽的词藻、深邃的意境并不只出现于唐诗、宋词或散文之中,歌词也一样可以。从董贞的《雕花笼》、《相思引》到许嵩的《庐州月》、马天宇的《青衣》、李宇春的《蜀绣》以及方文山作词的《东风坡》、《兰亭序》等等。我不禁时常感叹,一个个平凡的方块字经词作者这样巧妙地组合后竟这么富有神韵和意境?再配以古典的中国风曲子,真可谓是锦上添花!

没有人会一直满足于听歌的状态,就像学习技艺一样,学到一定程度自然想跃跃欲试。听歌久了,自然会想听听同样的歌曲由自己唱出来是什么样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把歌唱好,在我看来,歌唱的好坏与一个人的嗓音固然有关,但重要的还是唱歌者本身是否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是否有感悟,有多深的感悟?就一首歌来说,唱的最好的也并不一定是它的原唱,只不过他先入为主罢了。其实如果能在唱歌时把歌曲中的意境或故事情节和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饱含深情并全心投入,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唱的很好。

我自认为是个很坚强乐观的人,现实中的困难似乎不大能把我打倒,但每每唱起情歌时,却也经常感触良多,说不清是因为感动还是感伤?也许真如SHE和陈楚生歌中唱到的那样,“独唱情歌,最苦涩,管不住的离愁。”“一个人唱情歌,越长越觉得苦涩。”但能够有这样的一种方式来尽情宣

泄和释放,也余愿足已。朋友时常问我歌唱得好的秘诀是什么,我想大概就是把唱歌当成是用声音演绎一个故事吧。

有时会在梦里灵光一现,“编”出一些好听的曲子,奈何一觉醒来就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即使醒来还残存着零星记忆,但对不懂音律的我来说也还是无法将它谱成曲。只是不禁叹惜,如果它们能够被“呈现”出来,想必应该能很好的流传下去。不过世上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缺陷美吧。重要的是懂得欣赏,重要的是看开。

篇3:文人骚客与美酒结缘

酒风悠悠引人入胜

古人喜酒,历史悠久,饮酒之风可追溯到上古时期。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有纣王“为长夜之饮”之说。《诗经》中有“我姑酒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之诗句。(《周南·卷耳》)彩陶文化中有许多盛酒的陶罐,夏商周青铜器中酒具很多,此说明古人好酒之风颇盛,其渊源而流长。

酒的产生有多种说法,有上天造酒说,将酿酒归于神话,李白有诗:“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月下独酌其二》);孔融说:“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与曹操论酒禁书》);唐代诗人李贺诗曰:“龙头泻酒邀酒星。”(《秦王饮酒》)“酒星”之说是人们对酒的美好想象。

杜康酿酒之说,“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其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里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酿酒之法。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此后,人们多数肯定了酒是杜康所造的说法。

酒调节着人的精神情绪,伴随着人的喜怒哀乐。有朋自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款款厚意;长亭送别,无酒不足以见依依深情。良辰佳节,酒显其乐;丧葬忌日,酒至其哀。岁月蹉跎,惟酒解忧;春风得意,肆酒酣歌。人有精神取向,或尚阳刚力量,或尚自由放达。侠客尚武,英雄尚勇,政家用智,文人用雅,平头百姓取兴,其中皆有酒之痕迹。

酒酣歌罢笔腾墨舞

画者莫不以人品之高雅,情怀之旷达为主追求,空灵澄澈,超凡脱俗,有隐者之幽情,有高人之胸襟。“大笑了今古,乘兴便西东。”酒酣歌罢,笔腾墨舞,图绘胸中之逸气。

六朝饮酒是时尚。“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时事的动乱也是世人以酒逃世的一种保身方式。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壁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是一幅著名的高士饮酒图,它记录着士人好酒的风貌,描绘了八位文人的神情,线条飘洒疏放,形象生动神化。七贤是:刘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他们不仅誉满文坛,也是“酒坛七怪”。尤其是刘伶,嗜酒成性,为官时,无论公堂内外,腰间皆挂酒壶,酒醉误政,有人劝之,刘伶曰:我非为官之士,天性好酒诗,误入仕途,实乃荒唐。罢官后更加纵酒任诞。刘伶小指作蘸酒状,双目专注,胡须双扬,凝神杯中,“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七贤中另一贤士阮籍,嗜酒如命,听说军营橱中贮存八百斛酒,为饮美酒,竟去军营谋求步兵校尉之职,无所谓身份地位。

从帝王至文人,至平民百姓都有饮酒的习惯,形成这种风气的原因是多样的但酒有存在的价值,于是有关酒的绘画就出现了。

苏轼是诗人、书者、画家。其画作常常乘酒兴而作,黄山谷题苏轼《竹石图》:“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酒有助于苏东坡的绘画创作,他说:“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搓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血色碧。”

明代文徵明的《兰亭序》再现了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位文人雅士依风习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曲水流觞,畅饮赋诗的情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酒是灵性之物,众人爱之,文武百官、平民百姓皆有饮酒之好,社会层面不同,各取所需。画家醉酒,是在常理之中。举杯痛饮,畅神舒心,画家唯画为一,借酒画经营人生,酒为知己,酒画之缘岂有不结之理。

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有酒存在,必有酒画之存在,酒画是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文人饮酒是传统上的潇洒。此风习经久不息,酒中挥毫,神思飞扬,笔墨之灵动往往出乎意料之外。

陶渊明醉酒,“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他在《饮酒》诗前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以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句自娱。纸墨逐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耳。”陶渊明“爱酒不爱官”。一生诗酒相伴,诗酒会友,酒中抚琴,抚后赋诗,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饮酒适当,当酒力微发之时,人的思维比平时活跃。画家因此不拘泥绘画之形式,易于流露艺术天性和审美的倾向,并有超乎平时的佳作产生,当然这是以酒精的浓度不高为前提的,饮酒产生幻觉,绘画讲究意到笔不到,两者有着一定得默契,在形的结构要求不是十分准确的范围内,画家因酒兴诗情大发,笔墨灵动,水墨淋漓,恰到好处。故而,酒画都是写意画,挥洒之下,不拘小节,酒酣之作与纤柔工笔画无缘。

文人重画逸气,写意画重画情趣,绘画要真诚,真爱,要来自心灵深处的喜爱。心胸狭隘者不可与画,心境忧柔者不可与画,才情不高者不可与画,意志不坚者不可与画。酒后吐真言,画要率真,酒酣中的人的本性在流露,文人画重真矣,古代绘画大师好酒者,皆秉性率真,豪情满怀。

唐代画家王洽善画泼墨山水,人称王墨,其人疯癫酒狂,放纵江湖之间,每欲画必先饮到醺酣之际,先以墨泼洒在绢素之上,墨色或浓或淡,随其自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烟,变化万千,非一般画工所能及。

篇4:音乐与饮食结缘

说起饮食与音乐的关系,人们常提“钟鸣鼎食”。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曰:“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奏着音乐,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奢侈豪华的生活。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还要密切得多。江南笛王、原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赵松庭先生考察了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00多支骨笛后,明确指出,笛子并非西汉时张骞从西域带入,而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首先发现的。笛子在中国乐器中最为清脆嘹亮,荡涤情怀,但这种乐器的起源并不神乎其神,而是同原始时代先民的饮食有关,同他们吃鸟兽之肉有关。原始人在吃肉之时,敲骨吸髓,吮吸吹索,偶尔发现传出的声音好听,有个洞比没有洞的好听,两个洞的更比一个洞的好听,三四乃至五六洞更佳,于是有意识地用尖角石在禽兽之骨上凿洞,发明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骨笛。河姆渡出土的7000年前的骨笛,最多的有6个洞眼,音阶已相当完整,它是现代笛子的雏形,亦是人类最早的吹奏乐器。

赵松庭先生曾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吹响了中国7000年前的河姆渡骨笛。他吹的那支骨笛,就是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用一根禽腿骨制作的。后来,他找了一只5kg重的大公鸡,用鸡腿骨仿制了一支惟妙惟肖的骨笛,并由他学生詹永明在北京吹奏《原始猎舞》,获得成功。他的另一位学生陆洲,也用同样的大公鸡鸡腿骨仿制骨笛,并于1986年冬在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中吹奏《河姆追溯》一曲,轰了会场,获得了省和国家的奖励。

由此可见,饮食乃音乐之母。

篇5:与艺术结缘作文

我做事常常半途而废,没什么恒心。从小,父母就尝试让我学习电子琴,唱歌,舞蹈,围棋,画国画以及毛笔书法等等,希望我琴棋书画样样拿手,可是,开始学习这些技艺时没有哪一样我是没有天份的,却又没有哪一样可以真正坚持到底,拿出成绩来的。

但有一样,却让我坚持学习至今,我喜欢它,中国竹笛,永不言放弃。

记得我对吹笛子感兴趣,是一年级那会儿。

我们学校开展艺术节,有才艺的同学们各自展现本领。唱歌跳舞,钢琴吉他,都让人赞叹不已。但最吸引我让我入迷的只有它,竹笛独奏。

那时,我完全听得入神了。那是一位身穿白色裙子的姐姐,她正吹着一首婉转悠扬的曲子。她优雅的姿势令我的双眼闪闪发光,忽而灵动忽而低缓的节奏让我的心也随之一起心潮起伏。我仿佛从地上飞向云端,接下来的快板带我盘旋周转,忽然一下又扑向草原;空灵的慢板就像风轻柔地拂过平静的湖面,我心神宁静,全无杂念,觉得自己就似那若隐若现的一缕轻烟,随着演奏者灵巧的指尖,化作一个个弹跳的音符,飘进每一位听众的耳畔……

最后一缕音符,如滴水落入平镜般的`水面,由近及远,让我的思绪也散发开去。那时我就幻想我拿着这种神奇的笛子,优雅地吹着,给大家带去这样美好的意境。

从此,我与竹笛为友,开始了艺术之旅。虽然,我们也会闹小别扭,但一想起那段优美的笛子独奏曲,我总是与笛子主动和好了。

篇6:与戏曲结缘作文

曾何几时,也如身边的人一同沉迷于电子科技的盛典狂舞,浮躁……

我的好友语却是个唱戏儿,从小随爷爷唱戏,练到如今更是千回宛转,让人为之沉迷,被不少人夸赞。见我日日沉迷,便拉我去听她唱戏。

不情愿的被拽入戏场,多么陌生。寻找一隅,戴上耳机,继续在电子中活跃,津津有味。

扫一眼周围,戏台是红漆的竹器描金的台,刺眼的帷幕和着柔和的灯光。开演了。只见一俏丽身影闪过,那便是语。她飘着戏袖,娇娇袭袭的身影,轻移莲步,缓步与中庭。纤腰轻摆,步步生莲,融于那妩媚自成的二八年华。身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转身,回眸,亮相。眉眼间是数不尽的蕴籍,道不完的风流。

记忆,流淌。

过往的时光,语始终是个有些害羞的女孩,今却舞于戏台之上,大放光彩,吃惊。

我拿下耳机,似乎忘却了曾经不相离的虚幻时光,惊异于回旋的旋律。

她开唱了。清丽婉转的唱腔恍若一斛清泉浇熄了所有浮躁与不安,流遍了我的灵魂,超脱于凡俗之间,飞升于红尘之上。身子轻盈似燕,声情并茂。头上那金风钗,乌发三千,袭娜绰绰。这是多么美的梦境,沉醉其中。

高潮时一句“惜别离,惜别离……”令我叹惋,想起牛郎织女爱情的圆与缺,不禁泪流……

记忆,定格。戏曲把我拉回了现实与经典的震撼。戏曲中,语的一神一态久久不散:多美。纤指间是灵动的流转,眉目中是巧妙的周旋,衣袖下藏着个爱戏姑娘。这种跨越千百年来的美丽,仿佛能带领人回溯过去,翻阅回忆,品读人生。不同于现代音乐的叫嚣,不同于社会的浮躁,它沉静,精致,而风华绝代,古老神秘。震撼。

余音绕梁,曲终。语来到身旁,讲起她与百岁流今,万古垂芳戏曲的动人故事。听爷爷说“唉,如今唱完戏,望着台下人走,只有台上永没变了。”

是啊,舞台渐渐黯淡了,它流出令人动容的美丽哀伤。庆幸听过戏曲,保留记忆,停留此刻,能以今朝所闻继续为后人诉说听到的故事,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作文教案下一篇:标识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