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2024-05-25

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通用8篇)

篇1: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建议

摘要:目前,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的现状存在着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或不规范、课程执行力度不够、体育师资队伍不足、体育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有待加强、教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文件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完善体育设施;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体育教师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重视学生体质改善。

关键词:农村小学 体育教学 现状 建议

2014年4月,教育部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和分布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报告办法》(教体艺〔2014〕3号)。根据文件精神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体质已是各级教育部门和体育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我现就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体育场地器材不足或不规范

农村小学通过“普九”和“义务教育均衡区县建设”等检查验收,使部分学校添置完善了体育器材,满足了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但很多学校往往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实际中,损坏、报废的器材由于经费不足不能得不到及时维修和补充,同时体育场地特别是塑胶运动场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的村小学基本上没有塑胶运动场,导致这些学校频频出现伤害事故。

(二)课程执行力度不够

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常常落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误区。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计划,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一些学校虽然在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得到了保证,但在实际执行中有些课时并不是用于体育课的教学,经常是“挂羊头卖狗肉”,使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无法得到保证。

(三)体育师资队伍不足

近年来,由于农村的学生随父母外出务工就读,使农村学校的学生数量锐减。而学校的人事编制受师生比的限制,多数农村学校按学生数量计算均属于超编单位,但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可以说寥寥无几,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故体育课的兼职教师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体育教学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

(四)体育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有待加强

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拜金主义的影响,缺乏敬业奉献精神,在社会上从事第二职业,对待学校的工作往往是课时无保证,课程无进度,教学无计划,体育教学只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能在操场上不出伤害事故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其锻炼身体的效果可想而知,不用谈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了。

(五)教学管理不规范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能做到全面备课,备课内容“换汤不换药”,教师准备不足,缺乏对教材、学情、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与贯通;二是教师的课堂资源利用率、课堂教学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还缺乏深入的调控;四是考核评价环节缺失,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实践存在差距。

二、提高农村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体质的建议

(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文件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行政和教师应加强学习《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国家和重庆市关于体育工作的文件,提高对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从上到下重视体育教育工作,从各方面为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使学校体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完善学校体育设施

加强对体育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场地、器材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学校应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然后积极争取政府各部门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争取尽可能多的社会支持,从而解决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可以利用废旧物、生活物品、生活设施和生活工具等解决器材的短缺问题。

(三)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使学生养成经常性锻炼的习惯。抓好两操(课间操与眼保健操)和课外活动的具体实施开展,通过课堂教学,课余训练,提高体育锻炼达标的合格率、优秀率,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将“健康校园”建设落到实处。

(四)体育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

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五)重视学生体质改善

学校应重视学生体育锻炼,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落到实处。在每天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牢牢抓住体育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狠抓基本技术教学,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体育基本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对部分学生有针对性的训练,促进学生体质明显改善,使学生近视率下降,肥胖比例减少,身体健康状况得到好转。

体育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部门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责编 张宇)

篇2: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作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是如何的呢?

(一)写作的兴趣影响着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从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或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或者为了考试而逼着自己去写一些文章,学生们对写作根本毫无兴趣可言,包括咱们从三年级开始的日记训练,目的是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实际是不少学生纯属应付,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相去甚远?

(二)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又少,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见到的、想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的丰富,这样长时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另外,学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书,看作文书里的素材,视野不开阔,学生课后主动观察、自觉练笔的人很少。所以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而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同一个班级学生、家长的水平、家庭的环境不同,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图书不多,再加上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他们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1、重结果,轻过程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注意重视习作过程。然而,现在一些学生套题套范文的现象比较多。原来,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用心的观察,是否是真的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情,而是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就可以得高分。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有的甚至连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习作的基本功差,没有写出真情实感。“个性化作文”、“亮点作文”“细节的文章”很少,没有自己真正想写出来的文章,这些都反映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比较严重。

2、重记实,轻想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习作归纳为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部分。新课标增加了想象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农村小学记实作文教师指导得多,学生也写得多,想象作文训练偏少,学生习作普遍存在思路狭窄、言之无序、内容枯燥等问题,严重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重课内,轻课外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教育家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就是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然而,一部分老师怕麻烦,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没有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在作文课上只是将要求范文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教室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因为大部分小学的学生较少阅读课外读物,加上学生参与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少,这种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总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是自己的文章。由于缺乏感受与体验,缺乏了课外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4、重批改,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更重要的是一种肯定。但是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教师批改时,也缺乏鼓励、赞赏、宽容,学生望文生畏,习作评价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二、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一)注重生活积累 生活积累,就是观察到的事物,学到的知识,以及对人、对事、对景而发同的情思。简言之,生活积累即经验的积累。积累得越是深广、正确,作文的水平就越高。生活积累是随着生活的进展而逐步加深扩展的,虽然“临时现买现卖的情形有时也有,但是光靠临时的观察和认识总不够。因为临时的观察认识不会怎么周到和真切。达到周到和真切要靠日积月累”。

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生活的积累是和作文同步进行的。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话。同一文题、同一学生,三年级写的和五年级写的就是不同。

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假若不知避开,唯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弊端根源。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做到:

1、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增加生活体验;现在咱们下面小学学生数都不是太多,班级内可以进行一些如老鹰捉小鸡、贴烧饼、丢手绢等这类游戏,班与班之间可以进行拔河比赛,一分钟跳绳比赛等这些游戏,如果举行了这些活动,老师稍加指点就能让学生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关注焦点问题。这方面咱们的日记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学生可三言两句,可长篇大论,关键是养成积累的习惯,养成每天写的习惯。

2、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思想认识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对所看的事,对所读的书,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样才能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思我所思,写我所看、所思、所感、所悟。不漠视生活,不跪着读书,这是提高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则。

3、命题作文一定要从学生现有的积累出发。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胸中已有的积累,作文题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积累,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诱导他们尽量把积累吐出来。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讲,所写文章就言之有物。有时学生发表的欲望虽还未达到不吐不快的水平,只要文题恰当,按题去作,把已有的不太充实的积累写出来,也是一种训练。咱们平时的周记,可以找一些学生有话说的题目训练,比如期中考试之后,可以以学生总结的形式谈谈考试的得与失,一方面让学生起到一个反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功的完成了一篇习作,学生也 有话说,何乐而不为呢?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写我学会了XX,我是一位 XX 的小学生等,这类题目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说,能够起到一个学生练笔的作用。

4、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积累。积累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各人的积累也不同。对于同一题目,各人因积累的材料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心中积累的广度、深度不同,作文的内容和水平也会不同。教师指导作文,不仅要了解全班学生现有的积累,还应了解每个学生积累的水平,有时出不同的几个文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更能有的放矢。

5、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但文质兼美,而且富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让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美的句子,对于词语积累可从二方面入手:一方面积累课本上的词语,另一方面进行词语的联想。如让学生摘抄“大公无私”这一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由此让学生联想表现同一品质的词语:“乐于助人、救死扶伤、舍己为人、拾金不昧……”这一类词语,如果再进一步拓展,还可以积累出与以上品质相反的词语。如“假公无私、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卖国求荣……”,这样,学生不光认识了这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或几类词语。对于句子的积累:一方面可以分句式积累。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类别;一方面可以分修辞积累,依据不同的修辞手法划分不同的类别。虽然对小学生不太强调修辞手法,但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必须让学生掌握,让学生知道它们对句子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感悟文章的美,在阅读中受到美词佳句的熏陶。

(二)注重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合二而一的,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语言,当然是写不出来的,所以,小学生在作文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统一起来。

1、作文和逻辑思维训练统一。学生的作文离不开逻辑思维,思维的概括性、准确性和条理性是使语言表达简明、准确、条理的基础。要想清楚然后写,“所谓想清楚就是形成语言的形式,所谓想不清楚就是形成不了语言的形式”。

要使学生作文写得通顺,就要进行作文先写提纲的训练,这项训练必须和逻辑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然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仅在写作方面。一般应该从三年级结合阅读课的概括段意训练,开始教学生列作文提纲。三年级写的作文提纲要求粗些,到四、五年级逐步列细些。要求 学生写作文提纲之前,先思考清楚,构思要严密,思想上明确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才能写出作文提纲。想得越清楚,提纲越详细,写成整篇越容易。学生养成写提纲的习惯,无论是发言还是作文就会思路连贯,条理清晰。而且列提纲还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作文和形象思维训练统一。学生作文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的基础。要使学生作文写得具体生动,不能仅从修饰语句着眼,除了积蓄大量的知识外,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的学生,更需要从发展形象思维入手。要求小学生写想象作文是必要的,因为“童心”不仅有真,而且有幻;儿童写童心不仅会写出真情实感,而且会写出自己的想象。有的以写真实为主,真实中要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生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不过,我认为对于小学生还是以写真实为主,能够把事、物、人写清楚,写明白,写通顺,写出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

3、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学生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要允许学生放开思想。要开放学生的作文的题材、体裁,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围绕自己的家庭、学校生活命题,这些题材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写起来比较容易,是应该保留的。但如果停留在这些方面,就显得不足了。要引导孩子们放眼广阔的生活,放眼大自然。这倒不是让学生写大题材、做大文章,而是要小中见大。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要随时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应付考试以及有的教师指导不当,在小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模式化的文章。教师授予了学生固定的写作内容、观察顺序、布局谋篇,甚至提供半黑板的好词语供学生备用,或者提供所谓的标准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结果使学生的作文不能自由发挥,不能写自己所想写的,写自己所喜欢的。因此,必须改变千人一面,千口一词,千篇一律的现象。提倡学生自由表达,要让孩子们写出童心童趣,写出他们的想象、志趣。

(三)要求情感丰富

作文是个人情感的倾诉、表达与交流。情感是小学生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现在有很多孩子,对人、对事缺乏一定的感情。例如,有的孩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可是他无动于衷;有的孩子不能同情弱者等等。表面上看是不懂礼貌,但实际上是对人、对事感情淡漠,激不起他们情感的波动。

儿童的情感是需要培养的。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所以情感的培养是离不开充实的生活的,对于思维能力并未充分发展的小学生,情感非常容易被激发起来,容易兴奋、激动。一旦儿童的认知伴随着情感,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表达语言。

农村小学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生活比较单调、刻板。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其次,敦促学生从自己的积累出发,写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写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不是停留在单纯的认识事物上,而应在认识事物的同时,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深刻的情绪体验,才能写出具体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了解的、有情绪体验的事情,写他们的心里话,抒发他们的真情实感。

(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是语言表达、交际的载体,是语言的实践。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语言训练,主要靠课内阅读,读写结合。目前,有的阅读教学不到位。尤其是对语言的感悟差、积累少,学生语感不强,写出的作文语言枯燥、贫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作者是怎样写清楚这个内容和怎样表达这个思想感情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提高阅读物任务,而且还要完成提高写作能力的任务。阅读教学应该是由两个过程组成的,一是由语言——内容;一是由内容——语言。前者,对课文达到初步理解;后者,完成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词造句的。目前,在阅读课上仍然是重第一个过程,而忽视了第二个过程,因此,学生在语言上受益不大,这也是小学生作文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上,教师批改作文是很重要的,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是写作教学的基础。所以不论是面批、讲评课上的口头评语,还是作文本中的书面批语,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听取和阅读。对于学生作文中精彩的、生动的、感情充沛的语言表达,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地方,必须要指出问题所在,应该怎么修改,使学生直接受益。

加大阅读量,是训练学生评议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外阅读,一是丰富语言积累;二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三是写读后感,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除课内认真读书之外,还要在课外多读书,多练笔。

篇3: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1. 课程性质的认知偏差。

新修订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有明显的表述: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与并列开设的其他课程构成了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没有对科学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视科学课为非主要学科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2. 课程理念的认知偏差。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对这一理念认识的不足,很多学校的科学教学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认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不是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学生的科学素质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会顺其自然地建立起来,即使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其主要任务也应是在中学,小学阶段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其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

3. 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认知偏差。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活动性很强的学科,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由于多数教师对科学课程性质及课程理念认识的偏差,绝大多数的教师对科学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和认识,加之多年来形成的认知偏差,总认为科学课程可有可无,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认真研究教材,不精心准备,广泛占有充足的教学资源,不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的现象十分普遍,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一些简单知识点的学习认知,学生的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被讲解替代,学生很难得到科学实验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所学的知识非常狭窄有限,无法实现科学课程目标。

4. 评价标准及方法的认知偏差。

全面评价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方面的综合表现,将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 又要看课外的表现, 既要看“动手”的情况,又要关注“动脑”的状况,评价方法可以把看行为表现和看纸质测试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杜绝一张试卷决定一切的简单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要立足于科学课程的实际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以“发展性教师评价”为主,以“形成性教师评价”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既要看教师平时教学准备的情况,又要看教师教学常规的状况,特别应关注教师组织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等实验操作的实施状况。

二、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校课程安排。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从学校教导处到各个教学点,都把科学课视为“副科”,所有教学活动中的要求均大打折扣,可以不需要任何条件地让位于语数学科, 科学课程的相关要求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淡化,这种现象在许多学校中都存在,而且被视为是“合理”的现象。造成这些不正常现象长期存在的原因,表面上看是学校和教师把科学课程视为“副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的,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存在于教学管理不规范的问题。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2.师队伍状况。

( 1) 学科素质较低。由于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教师( 包括很多学校领导) 对此方面的认识不了解,导致科学知识匮乏,基本概念模糊,对科学的教学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科学教学内容知识掌握不健全,很难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

( 2) 设计能力较差。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必须掌握并能灵活应用的重要素质之一,科学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从与教师的访谈和课堂观察中得知,很多的教师是以“抄教案”来代替教学设计,对于每个教学活动的目标分析不清晰,针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媒体的应用也疏于研究, 很多教师往往是依据个人的喜好盲目地选择教学方式,没有学科特点,有的甚至是不伦不类。

( 3) 学习意识不强。科学知识的综合性、时代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担当起从事好科学教育的重任。在科学教师队伍中,因为很多教师是兼职,他们的工作任务繁重,不可能将工作重心放在科学学科教学上,影响到了对其学科教学的研究;有的则是属于被学校安排而从事科学教学任务的,这部分教师往往思想松懈,加之对科学课程的认识模糊,缺乏学习的意识和动机,对科学教育的相关知识视而不见。

3.学生学习状况。

( 1) 学习兴趣低落。科学课程内容丰富 ,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科技方面及前沿的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如果大家都重视起来,学生不会不喜欢。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关注点不在科学学科上,科学教学方式陈旧,照本宣科,远离学生生活实际而造成的。

( 2) 懒于动手操作。科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活动性 ,需要做些具体的探究实验, 这是科学素质的必然要求。在多数的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很少有立足之地,多数是教师在讲实验,学生抄实验、背实验,没有趣味可言,一堂课下来就是围绕几点知识点做些讲解和归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渐减退。

( 3) 不敢主动质疑。科学课堂中由于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地围绕知识点做些归纳整理,导致课堂效益不高,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主动探究的兴奋和乐趣,导致问题意识淡漠,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更不敢大胆地想象,科学教育严重转化为知识的灌输,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被压抑。

( 4) 科学能力脆弱。脆弱的小学科学教学和封闭的小学科学学习模式,严重地压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幻想的欲望,更制约了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反应在学生身上,有的甚至对一些日常科学常识也缺乏:学生有的对一些动植物的科学称谓都不知道,有的不知道自己的身体部位名称,有的不知道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等等这些状况,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要求是相距甚远。

4. 资源管理不善。

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而教学资源的配备、管理和使用是保障实验教学正常开展的前提。目前,很多农村小学都存在对实验器材管理和使用不当的问题。

三、意见和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

要通过教科研部门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重视,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努力打造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群体。在评价学校的问题上,要依据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和视野来统领指导学校的发展,坚决杜绝功利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在教育管理中的行径。

2.学校和校长。

学校是落实国家教育目标, 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培养的主要场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的风向标。在所有教育活动中,学校是阵地,校长是关键。因此,科学教育要实现真正的课程目标,需要学校从为学生的长远目标来审视办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根本问题上, 不能敷衍了事。作为校长,其办学理念和行为要尽量 避免功利、浮 躁的做法 ,静下心来 谋划学校 的发展,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设计引导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在国家课程体系的安排和落实方面,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能丧失自己应有的人格魅力,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任何视科学课程为副科的做法都是课程意识淡漠的表现,不能助长其势头蔓延。

3. 学科教师。

作为课程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教师, 一要能静下心来,认真研究科学课程的性质、理念以及在教育培养学生一生成长中的巨大作用,明确科学课程教师的重任重大;其次,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从内心深处明白教师自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提高是小学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所在,加强对科学教育方面知识的学习, 牢固树立不学习就教不好科学的思想,广泛涉猎学习从事科学教育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三要对科学学科进行系统、深刻、准确的理解,克服畏难情绪,从整体上把握科学教学的规律。惟其如此,科学教育的责任才能真正落实在教师的肩上。

篇4: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學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教学资源缺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家对教育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白板教室的电教设施设备,但都集中在农村中学和中心小学,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学和偏远小学来说,只是奢望。从学校建设来看,即使有点钱也大都花在盖教学楼和教职工宿舍这些基础设施上,解决近几年的学生入学高峰问题,而花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的资金很少。由此可见,资金缺乏,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是影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

3.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达到专业水平

目前仍然有许多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很多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是其他任课教师或学校班子成员、后勤人员兼职的,没有学习过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只是接受过一些电脑基本知识的培训,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很低。

4.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的领导中普遍存在。学校领导在对外汇报工作或是总结时总是说学校添置的硬件设备有多少多少,而软件和资源却只字不提。原因很简单:认识没到位。至于开发校本资源来说,那更是存在着一无资金,二缺人手,三没技术的困难。

二、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要更好、更快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首先,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校领导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率,而且还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应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激励政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氛围。

2净取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比如,要建一间真正的多媒体教室得花十几万元,这对于经济较差的农村中小学校来说是不敢想的。我们就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早年给各校配置的vcD机、投影仪、电视机和音箱等设备,购置一台电脑,再买一块带输出端口的显卡,将这些设施配置到普通教室中,就成了一间简易的多媒体教室。整套配置下来花不了多少钱。我们自己买网线、交换机,自己布线,几千元钱就可以建成学校的小型局域网,这样就节约了许多资金。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投资,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高低,是农村中小学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吸纳专业知识人才到农村学校。同时,必须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中给信息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同等待遇。还要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加强教学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由于“教无定法”,新课改提倡课程整合,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各学科教师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让信息技术教师配合相应的学科教师进行多媒体实验教学,从而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早就过时了,不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将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同时,制订有关激励和奖惩措施,促使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信息技术,逐渐探索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

篇5: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四十八小学—周喜涛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长期不动摇。长久以来,农村学校体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造成学校体育基础条件先天不足,专业教师负担过重,国家教育改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的普遍现象。本校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进行长期研究与总结。下面就是我们这些年对农村体育教育的调研所写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

一、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陈旧。

(1)从现实看来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就连国家规定的大课间和眼保健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落实到位。就更别说体育课和特长生的培养了。

(2)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目前,我校体育课由各班班主任自行安排。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在学生及家长中这种思想也根深蒂固。

2、师资配备薄弱

在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师资配备不足,是导致体育课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方面。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配备了兼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且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远不能达到相应的国家要求水平。此外,有的近半数体育教师分配下去也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我本人就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可现在当了班主任,教了数学。像我这种情况在我们地区还有很多。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很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体育经费的不足使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安全隐患;例如我校有乒乓球台无球拍;有篮球场无篮球;无栏架;踢足球无场地也无足球;打羽毛球更是无球也无拍。总之,要什么无什么。跳箱、跳高、体操棒等技巧性的体育项目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更无从谈起了。上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放羊。

4、教学不规范

在农村,音、体、美教师缺少与外界交流和借鉴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十分陈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和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

5、备课与上课严重脱节

大多数体育教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是自由式。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教师,开始时上课还是比较认真和负责的。但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上好上坏一个样;上与不上一个样的态度,随之上课开始散漫。教师上课一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备课成了一种形式,久而久之成了一种负担。备课本年年是新的,而内容“依旧如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抄备课,备课内容一成不变;一大群体育教师整日在做无用功的局面何时了?

二、作为一名农村教师,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以体育促德育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有的人片面地认为体育是只要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身体锻炼,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了,少生病,就可以说是进行好了体育教育教学,这是一种严重误解。我们要做好体育教育教学,不但是要使学生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想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智力和能力,完善人格等。由此看出,教育中德育是根本,智育是中心,体育是载体。我们在抓好这一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前提下,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多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学习技术动作,还是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等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并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意志行为。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娇惯,大部分是留守生,在家得不到正确的指导,意志力差。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品质的教育融入其中,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内容、不同的组织教法及对体育健将、明星成长故事的讲述等向学生进行好德育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把意志品质的培养安排到体育教育教学中,形成体育教育教学与意志培养相辅相成。

2、教育者的建设年轻教师的严重缺乏,一般乡镇村教师的组成部分是老多中少轻系稀,老教师多年来运用同一套教学模式,知识难以更新,这就阻碍了教育前进的步伐,中年教师多是有目标、有追求的。在教学方法上取于创新和研究,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师应该多褒奖鼓励,而年轻老师在教学经验上严重不足,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但有激情、有信心。农村教师队伍缺乏,特别是艺体老师更为严重。农村教师队伍缺乏,特别是艺体老师更为严重。首先要充实教师数量,解决教师缺乏问题。可以安排退役的运动员和在校的大学生来农村支教。大学生实习每年都有,那么根据国家政策,可以发补助来给到农村实习的在校大学生,这样既解决了老师的空缺,又为大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工作经验,也为地方财政解决了财政困难,通过工作交流、讨论,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让一小部教师到体育院校进行培训。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有提高教育者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拓宽融资渠道,自力更生改善学校拓宽体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贯彻灵活多样的方针,政策,可以集中办学,优化体育设施设备,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乡镇和村小地区应继续鼓励与提倡农村地区学校自制一般教具与器材,如自制毽子(如汽车胎)、跳绳、跳高架,单双杠,沙包等,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有乡土和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体育。不能完全照搬城镇学校体育发展的模式,应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开展花钱少、场地器材要求低的乡土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真正使农村地区学生“人人享有体育卫生”教育。

第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山区的学校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不要只停留在文件和嘴上,要落实在实处。改善村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因为村级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体育教育条件,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才不至于让我们的国家栋梁输在体质上。

篇6: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 解欣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达8.8亿,相应的农村教育就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暑假期间,我对万荣县乌苏村以及邻村的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简陋

尽管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在一些偏避的农村,由于历史原因,欠账太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屋面漏水,玻璃破损,地板不平,桌椅损坏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体、美器材是少之又少。学生游戏只能是相互追逐打闹,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几乎为零。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据调查,农村一些小学教师学历普遍不是很高,而且大部分都只是高中、中专毕业,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少之又少。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质量较差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下了“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

三、农村学校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全免,但在农村的一些学校还是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学校为了支付招待费,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经常性地会收取学生一些补课费、活动费等一些杂费。尤其是私立学校,假借封闭式管理的旗号,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十分突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农村的教育发展。

四、农村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

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启蒙教育较晚,对新鲜事物接触较少,普通话和英语水平普遍很差。也正因如此,部分优秀教师考虑到农村学校出成绩难,所以不愿意来农村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使农村学生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除以上问题外,在农村个别家长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让孩子过早地停学去打工,导致农村部分学生弃学、辍学的现象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夯实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同时要加大民间办学的步伐,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二、从优待教,稳定教师队伍

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并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照顾,以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监督机制

督促检查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杜绝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确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教育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以上建议是针对农村学校存在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篇7: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赵胜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提速发展,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但在边远山区,资源不足,财力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单一粗狂,行路难、住房难、饮水不便、上学不便、就医困难等现象依然存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一、当前民生问题的现状

以黔西县锦星乡为例,锦星乡总面积97.1平方公里,共有人口7890户31561人,属二类贫困乡镇,9个行政村中有2个一类贫困村。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乡民生问题,积极落实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人居环境的建设投入。2010年全乡年人均纯收入3710元,1200元以下有2997人,占总人口7.3%。,现已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全乡无房户、危房户1748户,占总户数22%,近三年来已解决709户,占应解决41%;适龄儿童入学率99.37%、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95%;全乡共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32个,卫生室全部覆盖9个行政村,84.5%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状况逐渐好转,关乎民生的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保障的需求增长,民生的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民众的心理预期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一些影响民生的矛盾问题正在日渐显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1、水电路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农村居民出现饮水,照明,运输困难。锦星乡共有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仅9处,设施建设规模较小,设备承载能力低下,大部分管线是使用期限较短的再生塑料,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目前,这些设施已不同程度受上损坏,加之人口自然增长和大量移民迁入、供水水源不稳定,水位下降等因素,已经老化的设施不堪重负。全乡饮水困难群众达0.9万人,供水不足的组18个,约占全乡组数的30%,目前饮水工程新建和设施改造进程远不能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近年来,全县农网改造基本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锦星乡9个行政村中仍有2个村未完成农网改造,部分村民照明还是油灯、蜡烛等落后方式。锦星乡乡域面积广,居民分散居住,部分村卡斯特地形地貌特点突出,村民出入皆是弯曲的山村小路,生产生活物资及农产品运输非常困难,部分村组就连上学、就医、赶集都要走上10来里山村小路。

2、投入窘困,农村公益事业发展难以满足农民需要。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对公益事业进行投入,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反差大,城乡居民不能平等享受诸如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设施的现状。目前农村公共设施总量少、质量低、农民集资建设负担重等问题比较突出。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人口对居住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逐渐增强,更加凸显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需求反差较大的矛盾。

(二)教育方面

目前,我乡已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备受人们关注。

1、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我乡教师队伍存在编制紧、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经验欠缺、责任心不够强,专职教师少等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各学校教学设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学校无专职教师,诸如实验课、社会实践课、部分学校音、休美等课形同虚设。部分村级小学还存在无教师资格证代课老师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全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2、职业教育有花无果。目前,锦星乡尚无一间职业教育学校,每年负责招到县里的学生,也因种种原因半途退学或学无所成。

3、素质教育推行缓慢。受教育导向的影响,教育考核机制偏重“升学率”,淡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普九”教育目标贯彻不够到位,部分学校音体美、社会实践等课虽然上了课表,但常被语、数、外等所谓主科挪用。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堪忧。夫妻外出务工家庭往往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适龄儿童虽然在国家和社会关爱下走进了学校,但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成长方面不容忽视。

(三)社会保障方面

1、农村低保发放标准难执行。锦星乡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以下2050,2997人,全部纳入农村社会低保,发放标准为360元/季度、200元/季度、93.9元/季度不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村低保线界定在人均纯收入1200元的标准不好执行。除“五保户”外,其它农户这个标准不好界定,再则,由于受自然灾害,气候条件影响,因灾,回病致贫人员和脱贫人员很难稳定,更难界定,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运行实难灵活操作。

2、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农民一直走的是“养儿防老”的路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正逐步发生变化,一孩户、二女户逐步进入老龄阶段,父母和儿女分居越来越普遍,外出工人员增多,“空巢”老人也日渐增多,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不高,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已经影响了社会的和谐。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运行和监管缺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锦星乡已有4年历史,至目前已经覆盖全乡85.51%的农村人口,成为被农民认可的较为理想的医疗保障措施。调查反映,该项制度在惠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报销起付线高、比例小,救助能力弱;二是定点治疗的门诊少,不便于群众就近就医;三是对定点医疗门诊的监管不到位。群众反映,现行制度存在定点门诊受益较大,参保群众得实惠较小的问题,即入了合作医疗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高,不入的群众在定点门诊看病收费低。

4、农村危房房改造覆盖面窄,实施困难。锦星乡无房户、危房户1748户,通过三年来的努力,已解决709户,这是一件大好事,多数村民拍手称快,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显现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国家补助与无房户、危房户期望相差大。按照标准,危房改造资金按五保户一级、二级、三级,低保户一级、二级、三级和一般户一级、二级、三级,补助为2万元至0.2万元不等,而在农村,按要求新建一般住房要在5万元以上,所以要有一定建房能力的方可得到补助,可纳入危改范围的,都是生活困难的。二是覆盖面窄,部分村再决定危改先后秩序上很难握,从而导致了一些干群矛盾和上访事件。三是无办公经费,在实施过程中,村干部又催进度,又报数据,遇到做到半途不愿做的村民,还要天天做思想工作,既要完成上级任务,又要协调村内矛盾,跑上跑下,但车费无法报销,有时还乡里、村民两头不讨好,以致部分村干部怨声载道。

三、对策建议

解决民生问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多措并举,全面覆盖,以教育为根本,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龙头,完善相关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稳定。

(一)坚持富民优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发展优势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要以市场化为目标进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民增收结构,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改善农村社会民生的动力之源。做大做强现代烟草、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劳务输出四大农村特色产业和果、畜、茶、菜、油五大农业特色产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扩在现有基地面积,增加商品批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二要因地制宜加强项目基地建设,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大集团的优势对接和互利合作,加大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粮油、果蔬、肉类等农副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形成公司+农户,生产与加工一条线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构筑有强势带动的农业产业链。三是积极动员有创业激情的乡村干部带头创业,整合多方力量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农村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完善农村教育体制,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

进一步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的“硬条件”和“软环境”,完善农村教育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和经费的保障力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实农村教学师资力量,为农村人口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不断完善农村贫困学生助学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要健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

(三)规范现行的医疗卫生管理制度,树立医务行业新形象。

一是完善落实医疗管理阳光操作制度,保证病人就医费用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二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规范医疗服务用语,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三是建立医患沟通制度,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打造信用医疗环境;四是完善病人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及时受理、处置病人投诉;五是采取多种方式,收集病人意见,及时反馈改进工作;六是抓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医疗水平。把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医院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医务人员外派实地培训力度。

(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受保障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具体的救助制度,实现对困难群体的救助由个案式处理向制度化转变,本着养老不养懒的公德原则,进一步增加各级财政投入,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覆盖范围,放宽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不断提高各类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二是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行农村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险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

(五)加大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扶持力度,确保困难农民住有所居。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针对农村各类无房,危房困难群众具体情况,对无能力建房困难户,实行政府“买单”制,对有一定建房能力的,在发展产业、技能培训、社会救助等方面出台奖励扶持制度,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实现同困难户向带动户的转变。

篇8: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1. 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2. 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教学资源缺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家对教育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白板教室的电教设施设备,但都集中在农村中学和中心小学,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学和偏远小学来说,只是奢望。从学校建设来看,即使有点钱也大都花在盖教学楼和教职工宿舍这些基础设施上,解决近几年的学生入学高峰问题,而花在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上的资金很少。由此可见,资金缺乏,导致基础设施薄弱,是影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大制约因素。

3. 信息技术教师没有达到专业水平

目前仍然有许多农村中小学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很多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是其他任课教师或学校班子成员、后勤人员兼职的,没有学习过专业的信息技术知识,只是接受过一些电脑基本知识的培训,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水平很低。

4. 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信息技术教育装备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的领导中普遍存在。学校领导在对外汇报工作或是总结时总是说学校添置的硬件设备有多少多少,而软件和资源却只字不提。原因很简单:认识没到位。至于开发校本资源来说,那更是存在着一无资金,二缺人手,三没技术的困难。

二、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措施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要更好、更快地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首先,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学校领导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升学率,而且还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应把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对信息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建设,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为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激励政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氛围。

2. 争取项目,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要利用有限的资金因地制宜,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比如,要建一间真正的多媒体教室得花十几万元,这对于经济较差的农村中小学校来说是不敢想的。我们就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早年给各校配置的VCD机、投影仪、电视机和音箱等设备,购置一台电脑,再买一块带输出端口的显卡,将这些设施配置到普通教室中,就成了一间简易的多媒体教室。整套配置下来花不了多少钱。我们自己买网线、交换机,自己布线,几千元钱就可以建成学校的小型局域网,这样就节约了许多资金。另外,还要积极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投资,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的高低,是农村中小学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吸纳专业知识人才到农村学校。同时,必须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和校本培训,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优中给信息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同等待遇。还要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中小学校长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等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信息的基本技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 加强教学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由于“教无定法”,新课改提倡课程整合,但是不同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需要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各学科教师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相应的学科创造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的整合模式与整合方法。让信息技术教师配合相应的学科教师进行多媒体实验教学,从而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早就过时了,不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将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同时,制订有关激励和奖惩措施,促使老师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信息技术,逐渐探索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教育关系到科技发展、全民发展,乃至国家振兴。目前,我国的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才能推动我国的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使农村孩子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与和谐发展。

摘要:<正>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2.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教学资源缺乏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国家对教育加大投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为农村中小学配置了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和白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护理人员管理论文下一篇:前台工作工作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