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2023-01-24

第一篇:农村小学的现状及建议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及建议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作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信息相对闭塞、教学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那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是如何的呢?

(一)写作的兴趣影响着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从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或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或者为了考试而逼着自己去写一些文章,学生们对写作根本毫无兴趣可言,包括咱们从三年级开始的日记训练,目的是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实际是不少学生纯属应付,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相去甚远?

(二)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课后学生自觉看课外书的时间又少,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到外面走一走,见到的、想到的东西就没有城市里的孩子那么的丰富,这样长时间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知识面窄,生活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最终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或“有话写不出”。另外,学生只是一味地看作文书,看作文书里的素材,视野不开阔,学生课后主动观察、自觉练笔的人很少。所以作文内容陈旧,假话、套话,屡见不鲜,,语句不通顺现象普遍存在。

(三)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人,而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教师指导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同一个班级学生、家长的水平、家庭的环境不同,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学生图书不多,再加上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受种种条件限制,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作训练过于封闭,从而严重打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他们的创造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因而制约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1、重结果,轻过程

1 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应注意重视习作过程。然而,现在一些学生套题套范文的现象比较多。原来,在作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用心的观察,是否是真的用自己的笔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人、写真实的情,而是教学生考前背范文,考时搬范文就可以得高分。以至于学生乱套范文,有的甚至连人家的姓名都照搬了,习作的基本功差,没有写出真情实感。“个性化作文”、“亮点作文”“细节的文章”很少,没有自己真正想写出来的文章,这些都反映出小学作文教学“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比较严重。

2、重记实,轻想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习作归纳为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两部分。新课标增加了想象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素质全面和谐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农村小学记实作文教师指导得多,学生也写得多,想象作文训练偏少,学生习作普遍存在思路狭窄、言之无序、内容枯燥等问题,严重抑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3、重课内,轻课外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教育家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作文就是写一写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然而,一部分老师怕麻烦,平时不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没有把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在作文课上只是将要求范文读一读,然后让学生在教室苦思冥想,胡编乱造。因为大部分小学的学生较少阅读课外读物,加上学生参与的活动和社会实践少,这种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总写不出一篇好的文章,是自己的文章。由于缺乏感受与体验,缺乏了课外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

4、重批改,轻讲评

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据资料表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更重要的是一种肯定。但是目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教师批改时,也缺乏鼓励、赞赏、宽容,学生望文生畏,习作评价仍然处于薄弱环节。

二、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一)注重生活积累

2 生活积累,就是观察到的事物,学到的知识,以及对人、对事、对景而发同的情思。简言之,生活积累即经验的积累。积累得越是深广、正确,作文的水平就越高。生活积累是随着生活的进展而逐步加深扩展的,虽然“临时现买现卖的情形有时也有,但是光靠临时的观察和认识总不够。因为临时的观察认识不会怎么周到和真切。达到周到和真切要靠日积月累”。

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生活的积累是和作文同步进行的。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话。同一文题、同一学生,三年级写的和五年级写的就是不同。

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假若不知避开,唯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弊端根源。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做到:

1、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增加生活体验;现在咱们下面小学学生数都不是太多,班级内可以进行一些如老鹰捉小鸡、贴烧饼、丢手绢等这类游戏,班与班之间可以进行拔河比赛,一分钟跳绳比赛等这些游戏,如果举行了这些活动,老师稍加指点就能让学生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关注焦点问题。这方面咱们的日记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学生可三言两句,可长篇大论,关键是养成积累的习惯,养成每天写的习惯。

2、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思想认识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对所看的事,对所读的书,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样才能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思我所思,写我所看、所思、所感、所悟。不漠视生活,不跪着读书,这是提高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则。

3、命题作文一定要从学生现有的积累出发。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胸中已有的积累,作文题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积累,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等,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诱导他们尽量把积累吐出来。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讲,所写文章就言之有物。有时学生发表的欲望虽还未达到不吐不快的水平,只要文题恰当,按题去作,把已有的不太充实的积累写出来,也是一种训练。咱们平时的周记,可以找一些学生有话说的题目训练,比如期中考试之后,可以以学生总结的形式谈谈考试的得与失,一方面让学生起到一个反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成功的完成了一篇习作,学生也

3 有话说,何乐而不为呢?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写我学会了XX, 我是一位 XX 的小学生等,这类题目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说,能够起到一个学生练笔的作用。

4、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积累。积累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各人的积累也不同。对于同一题目,各人因积累的材料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心中积累的广度、深度不同,作文的内容和水平也会不同。教师指导作文,不仅要了解全班学生现有的积累,还应了解每个学生积累的水平,有时出不同的几个文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更能有的放矢。

5、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不但文质兼美,而且富有很强的人文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让学生摘抄优美的词语和精美的句子,对于词语积累可从二方面入手:一方面积累课本上的词语,另一方面进行词语的联想。如让学生摘抄“大公无私”这一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词语,由此让学生联想表现同一品质的词语:“乐于助人、救死扶伤、舍己为人、拾金不昧……”这一类词语,如果再进一步拓展,还可以积累出与以上品质相反的词语。如“假公无私、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卖国求荣……”,这样,学生不光认识了这一个词语,还认识了一类或几类词语。对于句子的积累:一方面可以分句式积累。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类别;一方面可以分修辞积累,依据不同的修辞手法划分不同的类别。虽然对小学生不太强调修辞手法,但是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必须让学生掌握,让学生知道它们对句子表达效果所起的作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感悟文章的美,在阅读中受到美词佳句的熏陶。

(二)注重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合二而一的,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语言,当然是写不出来的,所以,小学生在作文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统一起来。

1、作文和逻辑思维训练统一。学生的作文离不开逻辑思维,思维的概括性、准确性和条理性是使语言表达简明、准确、条理的基础。要想清楚然后写,“所谓想清楚就是形成语言的形式,所谓想不清楚就是形成不了语言的形式”。

要使学生作文写得通顺,就要进行作文先写提纲的训练,这项训练必须和逻辑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然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仅在写作方面。一般应该从三年级结合阅读课的概括段意训练,开始教学生列作文提纲。三年级写的作文提纲要求粗些,到

四、五年级逐步列细些。要求

4 学生写作文提纲之前,先思考清楚,构思要严密,思想上明确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才能写出作文提纲。想得越清楚,提纲越详细,写成整篇越容易。学生养成写提纲的习惯,无论是发言还是作文就会思路连贯,条理清晰。而且列提纲还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2、作文和形象思维训练统一。学生作文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的基础。要使学生作文写得具体生动,不能仅从修饰语句着眼,除了积蓄大量的知识外,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的学生,更需要从发展形象思维入手。要求小学生写想象作文是必要的,因为“童心”不仅有真,而且有幻;儿童写童心不仅会写出真情实感,而且会写出自己的想象。有的以写真实为主,真实中要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生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不过,我认为对于小学生还是以写真实为主,能够把事、物、人写清楚,写明白,写通顺,写出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

3、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学生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要允许学生放开思想。要开放学生的作文的题材、体裁,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围绕自己的家庭、学校生活命题,这些题材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写起来比较容易,是应该保留的。但如果停留在这些方面,就显得不足了。要引导孩子们放眼广阔的生活,放眼大自然。这倒不是让学生写大题材、做大文章,而是要小中见大。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要随时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于应付考试以及有的教师指导不当,在小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模式化的文章。教师授予了学生固定的写作内容、观察顺序、布局谋篇,甚至提供半黑板的好词语供学生备用,或者提供所谓的标准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结果使学生的作文不能自由发挥,不能写自己所想写的,写自己所喜欢的。因此,必须改变千人一面,千口一词,千篇一律的现象。提倡学生自由表达,要让孩子们写出童心童趣,写出他们的想象、志趣。

(三)要求情感丰富

作文是个人情感的倾诉、表达与交流。情感是小学生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现在有很多孩子,对人、对事缺乏一定的感情。例如,有的孩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可是他无动于衷;有的孩子不能同情弱者等等。表面上看是不懂礼貌,但实际上是对人、对事感情淡漠,激不起他们情感的波动。

儿童的情感是需要培养的。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所以情感的培养是离不开充实的生活的,对于思维能力并未充分发展的小学生,

5 情感非常容易被激发起来,容易兴奋、激动。一旦儿童的认知伴随着情感,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表达语言。

农村小学由于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生活比较单调、刻板。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其次,敦促学生从自己的积累出发,写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写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不是停留在单纯的认识事物上,而应在认识事物的同时,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深刻的情绪体验,才能写出具体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了解的、有情绪体验的事情,写他们的心里话,抒发他们的真情实感。

(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是语言表达、交际的载体,是语言的实践。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语言训练,主要靠课内阅读,读写结合。目前,有的阅读教学不到位。尤其是对语言的感悟差、积累少,学生语感不强,写出的作文语言枯燥、贫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作者是怎样写清楚这个内容和怎样表达这个思想感情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提高阅读物任务,而且还要完成提高写作能力的任务。阅读教学应该是由两个过程组成的,一是由语言——内容;一是由内容——语言。前者,对课文达到初步理解;后者,完成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词造句的。目前,在阅读课上仍然是重第一个过程,而忽视了第二个过程,因此,学生在语言上受益不大,这也是小学生作文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上,教师批改作文是很重要的,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是写作教学的基础。所以不论是面批、讲评课上的口头评语,还是作文本中的书面批语,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听取和阅读。对于学生作文中精彩的、生动的、感情充沛的语言表达,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地方,必须要指出问题所在,应该怎么修改,使学生直接受益。

加大阅读量,是训练学生评议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外阅读,一是丰富语言积累;二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三是写读后感,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除课内认真读书之外,还要在课外多读书,多练笔。

如果说充实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那么读书就是作文的流,源和流是相通的。教师们应紧紧抓住作文的源和流,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和阅读水平,从基础提高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

第二篇: 新课改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建议

四十八小学—周喜涛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长期不动摇。长久以来,农村学校体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制约,造成学校体育基础条件先天不足,专业教师负担过重,国家教育改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的普遍现象。本校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进行长期研究与总结。下面就是我们这些年对农村体育教育的调研所写的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

一、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陈旧。

(1)从现实看来一些学校的领导对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认识不足,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漠不关心,只抓升学率,无视学生体育活动和身体健康状况。就连国家规定的大课间和眼保健操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落实到位。就更别说体育课和特长生的培养了。

(2)体育课质量基本无人关心,校领导只对文化课感兴趣,体育课可有可无。目前,我校体育课由各班班主任自行安排。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在学生及家长中这种思想也根深蒂固。

2、师资配备薄弱

在农村学校。一方面,由于师资配备不足,是导致体育课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方面。体育教师队伍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特别是村级学校。专职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即使配备了兼职教师,也是挂名的。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且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远不能达到相应的国家要求水平。此外,有的近半数体育教师分配下去也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我本人就是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可现在当了班主任,教了数学。像我这种情况在我们地区还有很多。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场地器材严重匮乏。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很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体育经费的不足使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安全隐患;例如我校有乒乓球台无球拍;有篮球场无篮球;无栏架;踢足球无场地也无足球;打羽毛球更是无球也无拍。总之,要什么无什么。跳箱、跳高、体操棒等技巧性的体育项目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更无从谈起了。上体育课就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玩一玩,放羊。

4、教学不规范

在农村,音、体、美教师缺少与外界交流和借鉴学习的机会,也很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十分陈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和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

5、备课与上课严重脱节

大多数体育教师备课流于形式,上课是自由式。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教师,开始时上课还是比较认真和负责的。但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上好上坏一个样;上与不上一个样的态度,随之上课开始散漫。教师上课一个口哨、两个球,学生高兴我自由。备课成了一种形式,久而久之成了一种负担。备课本年年是新的,而内容“依旧如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抄备课,备课内容一成不变;一大群体育教师整日在做无用功的局面何时了?

二、作为一名农村教师,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 以体育促德育

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有的人片面地认为体育是只要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进行身体锻炼,把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了,少生病,就可以说是进行好了体育教育教学,这是一种严重误解。我们要做好体育教育教学,不但是要使学生增强体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想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智力和能力,完善人格等。由此看出,教育中德育是根本,智育是中心,体育是载体。我们在抓好这一时期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前提下,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他们学好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的,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多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里过程。在体育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学习技术动作,还是进行身体素质的训练等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并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意志行为。而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娇惯,大部分是留守生,在家得不到正确的指导,意志力差。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品质的教育融入其中,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内容、不同的组织教法及对体育健将、明星成长故事的讲述等向学生进行好德育教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把意志品质的培养安排到体育教育教学中,形成体育教育教学与意志培养相辅相成。

2、教育者的建设年轻教师的严重缺乏,一般乡镇村教师的组成部分是老多中少轻系稀,老教师多年来运用同一套教学模式,知识难以更新,这就阻碍了教育前进的步伐,中年教师多是有目标、有追求的。在教学方法上取于创新和研究,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师应该多褒奖鼓励,而年轻老师在教学经验上严重不足,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但有激情、有信心。农村教师队伍缺乏,特别是艺体老师更为严重。农村教师队伍缺乏,特别是艺体老师更为严重。首先要充实教师数量,解决教师缺乏问题。可以安排退役的运动员和在校的大学生来农村支教。大学生实习每年都有,那么根据国家政策,可以发补助来给到农村实习的在校大学生,这样既解决了老师的空缺,又为大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工作经验,也为地方财政解决了财政困难,通过工作交流、讨论,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让一小部教师到体育院校进行培训。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有提高教育者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二、拓宽融资渠道,自力更生改善学校拓宽体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应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贯彻灵活多样的方针,政策,可以集中办学,优化体育设施设备,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乡镇和村小地区应继续鼓励与提倡农村地区学校自制一般教具与器材,如自制毽子(如汽车胎)、跳绳、跳高架,单双杠,沙包等,保证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课外活动的基本需要。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开展有乡土和民族传统项目的特色体育。不能完全照搬城镇学校体育发展的模式,应立足本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开展花钱少、场地器材要求低的乡土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真正使农村地区学生“人人享有体育卫生”教育。

第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希望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心,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支持。特别是山区的学校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不要只停留在文件和嘴上,要落实在实处。改善村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因为村级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大力度的投入,没有相应的体育教育条件,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只有这样,我们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才不至于让我们的国家栋梁输在体质上。

以上是我们这里的现状及我个人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领导的关注。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育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小学体育发挥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相信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层层重视,相信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第三篇: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山西大同大学外语学院 解欣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达8.8亿,相应的农村教育就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暑假期间,我对万荣县乌苏村以及邻村的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简陋

尽管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在一些偏避的农村,由于历史原因,欠账太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与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屋面漏水,玻璃破损,地板不平,桌椅损坏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体、美器材是少之又少。学生游戏只能是相互追逐打闹,电脑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几乎为零。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据调查,农村一些小学教师学历普遍不是很高,而且大部分都只是高中、中专毕业,师范学校毕业的老师少之又少。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质量较差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下了“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

三、农村学校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

尽管国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杂费、书本费全免,但在农村的一些学校还是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学校为了支付招待费,提高老师的福利待遇,经常性地会收取学生一些补课费、活动费等一些杂费。尤其是私立学校,假借封闭式管理的旗号,乱收费、高收费现象十分突出,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影响到农村的教育发展。

四、农村学校学生素质普遍较差

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启蒙教育较晚,对新鲜事物接触较少,普通话和英语水平普遍很差。也正因如此,部分优秀教师考虑到农村学校出成绩难,所以不愿意来农村任教,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使农村学生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除以上问题外,在农村个别家长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让孩子过早地停学去打工,导致农村部分学生弃学、辍学的现象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资的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夯实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教学条件。同时要加大民间办学的步伐,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二、从优待教,稳定教师队伍

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任教,并对长期工作在农村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给予照顾,以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学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建立监督机制

督促检查落实农村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杜绝乱收费、高收费的现象,确实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村教育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以上建议是针对农村学校存在问题的一些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二0一0年八月

第四篇:农村正规金融的融资创新现状及政策建议

改善农村正规金融的融资现状,是畅通“三农”经济血脉、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不断拓展金融支农、助农、强农和富农渠道的重要措施。笔者在分析当前农村正规金融融资创新现状的同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创新现状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全国各省市积极探索农村融资创新,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推进了农村金融产品的系列化、组合化和差异化发展。

(一)信用结构的复合化趋势

伴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农村中传统的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交往网络、以个体分散决策为基础的日常投资和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从而天然排斥商业化市场的运作机制逐渐被打破,相应的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分化出多种专业环节、多个微观主体,并通过契约化交易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体。与传统农业条件相比,农户和农业企业不再是封闭独立的经济单元,而是产业链条上的专业区段和环节,农村融资的信用结构也在过去单一的信用主体结构基础上,逐步扩展为多个主体的信用联合结构,从而大大提升了农户和农业企业的信用条件,扩展了融资的信用空间。

1.农业产业链封闭贷款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广泛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各微观主体有机地连接起来。金融机构通过对农业产业链条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将银行信用有效注入产业链中的核心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农户,使得农户的信用得到有效保证和放大。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户专项封闭贷款模式。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种养殖信用贷款,解决其购买种子、种畜、饲料等生产资料的资金需求,同时依托其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中的相关企业和单位,对信贷资金的使用和回收实行封闭管理,既克服了市场波动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满足了农户贷款需求,并保证了贷款安全。如山东等地成功实践了生猪封闭贷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农业企业贷款+商业信用模式。金融机构向组织生产种子、种畜、饲料等前置环节的企业发放贷款,由这些企业通过赊销等商业信用形式解决农户生产资金,并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实现信贷资金封闭运行,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供给问题。如山东德州临邑金锣集团上下游关联企业的“金融机构+担保公司+饲料企业+种畜场+屠宰加工企业+协会农户”的六方合作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信用共同体”模式。信用共同体是由金融机构、融资方(农业企业、农户等)与有关管理机构或组织(专业合作社、农经部门等)依据一致通过的章程或协议共同组成的合作多赢的信用模式。信用共同体在农村地区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农户联保+专业合作社担保”模式,即专业合作社以入股合作社的注册资金为社员提供贷款担保,借款人与取得社员资格的其它2户(含2户)以上的社员组建贷款联保小组,并各自以贷款额的一定比例缴纳风险保证金,共同作为第二保证人,

与第一保证人(合作社)签订保证合同,承担相应的保证责任。发生逾期损失贷款时,参与联保的社员共同以其风险保证金承担保证责任,专业合作社则以第一担保人的资格承担最终保证责任。这一方式在保证银行贷款获得双重保险、农户的信用得到有效提升的同时,相互之间的信用监督也较过去的农户联保更具有约束力。这一模式在浙江省嘉兴市已有较为成功的运用。二是由金融机构、农业经济管理办公室、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组成信用共同体。金融机构依据《信用共同体章程》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贷款,并对符合条件的组织给予利率优惠。农村经济管理办公室组织建立并管理信用共同体担保基金,审核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贷款申请,以担保基金提供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章程》规定缴纳担保金,向农业经济管理办公室提交贷款申请,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并按时还款,这种实际上建立若干“联保体”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能力。

3.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贷款模式。主要是“公司+公司”贷款模式和“公司+专业合作社”贷款模式。前者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上的附着物折资入股,按照公司制形成农户公司,后者以土地、技术、资本、物资等入股,按照股份合作制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社,两种组织形式均以法人主体身份,与农业龙头企业签定收购合同,形成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并以此申请贷款。龙头公司对农户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实行包括统购产品的最低保护价、最低分红承诺、贷款担保等在内的扶持措施,并在技术、原材料供应、劳动力、信息等方面加强合作,同时通过相互持股形成股权关系,实现公司与公司、公司与专业合作社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将龙头公司和农户公司、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优先安排评审和贷款规模,并对贷款执行基准利率,确定符合生产经营周期的贷款期限及宽限期,从而实现促进龙头企业壮大,农民公司发展、农民长期受益的目的。该模式一方面通过公司制企业强化了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了土地生产要素,改进了经营模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从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创造出有效的受贷主体,大大降低了贷款风险,较好地兼顾了农户与金融机构的利益。

(二)风险管理的多元化、专业化趋势

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突出以及农村金融交易规则的强约束、农业经济的弱质性和比较利益低下、农村信贷合约执行体系的薄弱等导致的商业化运营金融机构出现的偏离“三农”的使命漂移。因此,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完善农村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增加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投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金融机构通过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引入担保机制和专业保险机制,较好地实现了风险管理的多元化、专业化,有效降低了“三农”贷款的风险。

1.扩大抵押担保范围。一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对“五荒”地的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林木及森林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法律允许作为债权担保的权益,通过完善“确权-估值-登记-流转”等一整套担保制度,使之成为有效的信用资源,大大提高了农村融资能力。如山东省齐河县依托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成功开展了林权质押贷款,

黑龙江佳木斯市开展的“五荒地”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二是结合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附着物抵押贷款。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法律确认、估值、登记,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有偿限期流转制度,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值,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江苏、福建、安徽等省均开展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试点。三是探索权益质押贷款。如我国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在2005年就创造性地开展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股权证贷款。安徽宣州市宣州区信用联社开办的能繁母猪活体保单抵押担保贷款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保财险公司的能繁母猪保单作为抵押物。这些探索对于有效盘活农村资源,破解“三农”融资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建立完善担保机制是分担农村融资风险,提升信用条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在探索建立政府支持、民间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除了由县、乡财政发起的农业担保机构以外,还出现了依托农村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吸收会员资金设立担保基金的方式,为农村经营户提供贷款担保。如安徽宣城市的“行业协会+保证金+银行信贷”模式,通过成立协会联保小组,会员缴存保证金,农信社按照保证金1∶4的比例向联保小组会员发放贷款的方式实现了以前难以解决的融资问题。不论是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还是民间自发设立的担保基金,都为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了途径,很好地发挥了连接“银、农”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引入保险机制。一是依托农业保险,降低“三农”贷款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近年来,四川、湖南、重庆、海南、吉林、浙江等省份均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涉及生猪、奶牛、柑橘等种养殖业,银行通过与农业保险的联动,有效地提高了借款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降低了贷款风险。二是依托农业信贷保证保险,降低“三农”贷款的信用风险。如上海等地农村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利用保险公司的专业风险管理能力,推出小额信贷信用保证保险,实现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与小额信贷借款之间的衔接,进一步改善了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服务。

(三)利率定价和贷款偿还方式的灵活化趋势

1.利率定价上更加注重风险补偿与信用激励。经过多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努力,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授权内,逐步建立完善了能够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金额、贷款期限、资金及管理成本、风险水平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的利率定价机制,并灵活运用贷款下浮优惠利率、基准优惠利率、上浮利率等方式,激励借款农户或农村经济组织的信用建设,吸收政府或民间组织对贷款的风险补偿。如对信用共同体农户和经济组织,根据其还本付息情况,灵活调整其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激励借款户按时归还贷款本息。对有担保基金进行担保的贷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等。

2.贷款偿还方式更加丰富。过去农村领域基本上采用的是一次性还本付息或按年结息、利随本清的方式,而现在则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的不同特点,灵活确定贷款

周期及其还款方式,更多地采用按季付息、分期还款的方式,对少数企业在授信范围内还可以随借随还。还款方式的增加较好地适应了农村融资需求,也增强了银行对贷款风险的控制能力。

政策建议

当前,受法律、市场、制度变迁等因素制约,农村融资创新的影响力和引导性不强,农村融资领域中的歧视性待遇和严格的行政管制尚未彻底根除,农村融资创新还面临着社会适应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融资强度不足等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予以推动。

(一)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盘活农村土地资源

进一步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合理界定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权能,在强化土地利用规划控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转,以实现集体土地财产权利。允许从集体土地所有权上直接派生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可比照国有土地使用权,通过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取得;依法取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权利人,在土地使用年期内,可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对批准拨用的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定出相应的流转管理办法。应加强土地登记工作,依法确定集体土地的权属范围,明晰土地产权主体,保障交易的安全性。促进集体土地产权的合理流转,规范流转的具体条件、形式、程序和收益分配等。从而充分实现农村土地作为财产的潜在价值,增加农村融资的信用资源。

(二)完善农村社会中介体系,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发展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农村动产、不动产以及各种权利的“确权-估值-登记-流转”等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农村各类财产高效实现价值的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村信用中介服务业,促进金融机构与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建立互信合作关系,实现共赢发展。

(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创新的机制建设

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增强融资创新的动力。特别要大力发展微型金融组织,扩大其在农村领域的福利影响。要逐步取消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上限管制,为农村融资创新创造条件。允许债券、股票、基金、资产支持证券等各种农村直接融资产品先行先试,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大力强化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完善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提高产品创新的能力。(摘自金融时报)

第五篇: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摘要:通过阐述分析XX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因素,提出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 现状 困难 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县外出打工人员的逐年增多和

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一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依赖土地,这就造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局组织人员在全县9个乡镇对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

(一)流转数量面宽量大

我县共有农业户 多户,经调查统计全县有流转农户总户数户,占农业户总数的 %。流转总面积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其中稻田流转面积亩,占稻田面积的%,占流转总面积的%。旱地流转面积亩,占旱地面积的%,占流转总面积的%。从调查数据可看出我县土地流转面宽量

大,流转土地类型以水田为主。造成大量土地流转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丧失和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使农户自愿将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收取一定费用。另一方面原因是传统农业效益差,为防止土地撂荒,农户自愿将承包土地让其他人耕种,不收取转让费。

(二)流转对象涉及广泛

从调查看我县土地流转主要以农户与农户流转为主,面积有亩,占流转总面积的%,其流转范围以本乡本村流转居多。其次农户出租给城镇居民的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三)流转形式多种多样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多种多样,一是以转包为主,这种形式目前在农村较为普遍;二是转让或互换,流转原因主要为了耕种、开发方便,做到就近开发,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土地效益有很大作用;三是以出租方式流转,如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试验示范的需要等。

(四)用途期限各有不同

我县流转土地中,土地的用途各种各样,一是主要以耕种粮食作物为主,如种田;二是用于开发项目,在我县主要是开发经济林木(如金秋梨、考烟等)。三是用于修

路、建房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流转用途的不同,流转期限有1年至永久不一。

(五)流转手续尚未规范

我县土地使用权流转虽然面宽量大,但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往往相互之间的转包、转让以口头协议形式进行,无规范的转让手续,这容易造成许多矛盾纠纷。目前我县不存在乡、村和个人强迫代替流转的现象。

二、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所做的工作

(一)深入调查,摸清我县土地流转的动态

几年来我县认真开展土地流转调查和清理,平均每年开展一次调查,并针对流转现象、土地撂荒等问题开展了几次专题调查。通过调查基本上澄清了我县土地流转的底子,掌握了一些土地流转的动态。当前我县土地撂荒现象比较多,土地流转现象也比较多,全县有流转土地亩,在2004年国家出台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退耕还林一系列政策后,农民对土地使用价值的认识有所提高,土地撂荒现象减少,土地流转的规模缩小了一部分。

(二)大力宣传,从政策上扶持土地流转

《中华人民共和国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我县开展广泛宣传,采取各种方式让农民知法、懂法,

并结合《承包经营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了我县土地流转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我县土地流转管理。

(三)规范管理,促进我县土地流转健康发展 针对我县土地流转的现状,我县从2008年起在部分乡镇开展土地流转管理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我县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并在全县推广,从操作层面明确了土地流转的程序、方法与步骤。引导农民提高土地流转依法签订合同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消除了土地纠纷的隐患。

三、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成效

通过我县对土地流转经营权的管理,使我县土地流转从自发无组织状态逐渐走上了正轨,梳理以往不规范的流转合同,解决流转价格过低等问题,规范流转程序,依法建立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土地发包及承包经营权证管理等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土地纠纷逐年减少。

四、我县土地使用流转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自发的土地流转很不规范

部分农户在土地流转上还缺乏法律意识,口头协议较多,一些土地流转虽有合同,但权利和义务不明,有的显失公平,埋下了日后发生纠纷的隐患。有的农户私下转让、出租土地经营权而不经发包方同意,有的甚至改变了土地

的用途等,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土地流转后不能改变农业用途”的规定,长远来看,埋下了发生纠纷的隐患。

(二)土地权属分割,不利于规模集中

由于承包初期,大多数地方承包土地是按照高、中、低产田分类平均发包给农户的,导致面积不大块的地多,难以成片,不利于承包大户规模经营。

(三)农村土地仍存在撂荒现象

一是因为有些地块位臵偏僻,交通不便,土肥条件差,产出不高,农民自己不愿耕作,想流转又无人接受。二是部分农户外出务工、经商,无力经营,又不愿轻易将土地流转给他人,造成土地撂荒。

(四)缺乏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目前我县尚未出台正式的有关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没有成立专门的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工作依托县农业局农经站开展,而农经站现属事业编制,却承担着土地承包、农民负担、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机构和职能极不适应。同时,县、乡农经部门均存在人员不稳定的问题,尤其是乡镇农经人员由于人事、工资、工作等受乡镇政府管理,变动随意,在编不在岗、在岗不

在编现象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开展。

五、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因素

(一)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的影响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必须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之中,并且必须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农民不再以种地作为唯一谋生手段,才可能有土地流转及扩大经营规模的意愿。而目前我县

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不足,影响着劳动力转移,从而影响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的速度及规模。

(二)农民“恋土情结”的影响

大部分农民与生俱来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任何时候都舍不得离开土地,一旦离开了土地就觉得不踏实,有着深深的“恋土情结”,而且现在承包土地,不仅不用缴纳农业税,每年还可以获得各种补贴,即使保证较高的土地流转收益,又可以在自己流转出去的土地上打工获得一定的工资性收入,他们也不想轻易流转自己的土地,制约了土地的流转。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的影响

由于我县坡地多,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来耕种土地,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加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及规模经营。

(五)缺乏产业支撑的影响

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需要一定的产业支撑。我市目前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产业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一种内在动力的作用还很弱。

六、土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监督管理,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我县是一个人多地少和农业人口比重大的农业县,农村土地不仅是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因此,政府工作各部门必须对农村土地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把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

加强我县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重点要从宣传、规范、完善、解决四个方面来抓。一是要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实施以来,我们就把宣传贯彻这部法律作为农村土地

工作的一件大事,积极组织编印《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汇编》,免费发放到千家万户;二是要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三是要完善土地承包流转程序,维护农户的利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规范土地流转手续,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要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活动。我县的土地仲裁机构要坚决地维护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的严肃性和执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有效化解各类农村土地承包矛盾和纠纷,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二)多种方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根据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户通过转包、

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流转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人员等单位或个人通过接包、租赁、入股、委托经营等形式连片经营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进行农业合作生产。在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土地流转基本条件不够具备的地区,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服务载体的经营,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

(三)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财政部门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扶持资金,且逐年增加,对流转出土地且流转期限在3年以上并形成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和转出户进行补助;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连片面积50亩以上,经工商部门登记且运作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补助;扶持县、乡、村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二是实行金融信贷支持。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土地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把规

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规模经营主体临时性、季节性所需生产经营资金。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允许规模经营主体以联保等形式办理贷款手续。三是实行用地政策优惠。对规模经营主体因生产需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视作农业生产用地,土地管理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并要加强管理,防止改作非农用地。

(四)通过规范管理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要完善流转手续,规范流转合同。乡镇农经部门要指导流转双方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并进行鉴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登记簿,及时准确地记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及时办理有关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变更、注销或重发手续。对已经流转的土地,要组织开展全面的清理,对流转手续不全的,要尽快补全;对流转合同条款不完备的,要完善合同,并及时做好备案、登 10

记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仲裁机构,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纠纷。

(五)切实加强对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的领导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承包农户及各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要加强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队伍建设,将农村经营管理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脱钩,列入政府职能。县乡经管部门要增加编制,充实人员,建立起明确的工作责任制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机制工作规程,切实担负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的职能,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定期公开对外发布可流转土地资源的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联系,在双方协商一致前提下,帮助办理流转手续,切实维护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国土、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研究制订相应的管理和扶持办法,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上一篇:农村土地整治施工方案下一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