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

2024-04-17

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共10篇)

篇1: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的层次

美国学者在讲述美国大学和产业的关系时就提出,校企合作在最开始时,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和企业之间有了一些单方面的联系,即合作[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和企业之间也开始出现了交流互动的合作方式,这也让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的紧密,校企合作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是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1浅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可以说是最开始的校企合作体系,该层面还只停留在为企业提供劳动资源,而企业则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需要企业和学校签订有相关的协议,然后学校便会按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作。在这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利益并没有得到保障,并且双方也没有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等方面的问题。

1.2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是需要在双方参与、互相帮助的前提下实现的,双方之间还应该要互相信任,资源共享。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培养,其教学的类型有很多,如2+1式、校企联合共同体等等,其中的订单培养模式是使用得最广泛的。该模式根据企业的需求来签订人才培养协议,然后由双方共同制定教学方案的一种合作方式,主要是以就业为教学目标,具有实用性、导向性等特点。学工交替模式则是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到一起。而2+1模式是学生需要在学校里完成两年的学习,然后利用一年的时间到企业进行实习,自身的实践性非常强,该模式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同时也让校企合作模式变得更深入,更清晰。

篇2: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

2.1政府参与校企合作宏观调控

英国某教授曾经提出了三重螺旋体理论,即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关系,随后也提出了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政府作为国家机构,也应该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然后利用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完善市场经济下的校企合作,以发展国家经济为目标,利用法律的手段去规范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政府自身也可以参与到其中进行调解,如有必要也可以适当地承担一些资源方面的责任,为合作双方提供政策、条件、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2.2企业参与学校合作教育办学管理

从德国的教学模式中可以看出,企业人员应该要和学校教师一起制定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因为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不能缺少的部分。要想让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企业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并发挥出其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校课程变得更专业。

2.3学校教师参与企业的管理发展

学校作为校企合作中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即要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当前对人才的需求,在制定课程时才会有针对性,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3]。教师在企业里可以担任管理层的职位,协同企业人员共同管理,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等,让企业的发展变得更加顺利。

2.4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篇3: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构建院校教育为主, 培训机构为辅的交叉型、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酒店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与之相应的就需要进行差异化的专业人才培养, 这就要求管理专业教育要能够很好地体现我国酒店发展的多元化和差异化的特点。院校专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相结合, 构建立体交叉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人才需要的一方面是管理理念, 另一方面就是管理能力, 因此, 需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的教育, 更需要的学生进行实践方面的培养, 所以在酒店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学校专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相结合的方式, 以院校的教育专业为主, 辅之以培训机构的实践培训。高等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专业理论知识, 教会学生掌握酒店管理的各种流程, 培养管理人员的服务技能, 增强他们的管理理念, 培养创新思维, 教会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专业机构培训能够以酒店的整体战略为出发点, 强调培训内容和工作实际相统一, 立足经济型酒店的经营现状, 能够更好的提高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相适应, 造就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性综合管理人才。

二、增设经济型酒店专业板块, 完善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是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关键, 作为我国高职院校, 要想更好的培养我国的经济型酒店的专业人才, 就需要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知识版块并且完善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另一方面也可以针对酒店的特点, 开设适宜的专业课程, 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 开展与之师相应的经济型酒店的版块教学。专业知识版块设置和课程课程设置需要突出以下特点。

(一) 突出客房管理

经济型酒店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客房加餐饮, 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主要是以客房为主, 提供的早餐较为简单, 服务也相对有限, 不过分追求各种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更多的是管理系统和品牌建设, 因此, 开设的课程主要应该以客房服务、质量管理为主, 增加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酒店品牌建设。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型酒店连锁经营和集团化发展, 需要开设与之相应的连锁经营等方面的课程, 在具体教学内容设置上突出客房服务程序, 注重客房清洁卫生、用心养护、资本运作等方面。

(二) 突出有效性和直接性

有不少酒店集团根据自己的企业发展需要和经营特色, 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内部酒店管理学院, 这样的训练更加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 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 可以根据酒店集团的发展策略、企业经营特色, 以及对人才的需要等进行最为直接有效的人才培养, 从而让人才的培养和酒店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协调, 人才培养更加直接、务实、高效。

(三) 突出实践性教学

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 因此,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突出实践性教学,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熟悉酒店管理的各种程序、经济型酒店的运作策略。通过实践性教学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与之相应的各种理论和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 让学生到一些经济型酒店去顶岗实习或者见习, 让学生的各种理论和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他们的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更好的融入酒店管理工作, 适应各种工作环境, 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基础。

(四) 编制科学合理的教材

每一个成熟的学科领域都必须有一两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普遍认可的经典教材, 这也是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最为强劲的支撑点。我国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教材, 教材的体系安排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变化, 并且能够根据发展需要进行适时的调整。编教材一定要注重体系的合理性, 注重内容的真实性, 注重研究深入, 能够很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并且能够准确的定位经济型酒店管理专业, 突出专业和特色。

(五) 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要想更好的培养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就必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 一方面可以保持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 拓宽与之相关的科研领域;同时能够促进相应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也能做更好的促进学科建设, 更符合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未来需要。探索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能够实施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产业发展相统一, 为为学生不断的拓展学习、见习、就业和发展的渠道, 也更好的培养我国经济型酒店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差异化的人才, 又能为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

总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迅猛, 酒店市场不断发生变化, 酒店格局不断被打破, 酒店管理专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需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 不断进行调整, 完善各种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尤其是经济型酒店在我国酒店发展格局中的强劲发展势头, 作为教育院校必须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造就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型酒店专业人才, 服务学生的未来发展就业, 也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张青.经济型酒店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06) .

篇4: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分析

关键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体系和内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是素质培养。而在酒店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中除了素质教育外,还包含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因此,我们需要确定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其中包括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目标和酒店管理人才规格与特色等内容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这样高等院校就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来规划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达到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本文以江汉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一下酒店管理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酒店管理方向人才应以酒店业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指导思想,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经济、法律、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能力和酒店经营管理的技能,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能从事酒店管理及其服务企业相关的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高等学校的酒店管理方向教育的培养目标着重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但要管理必须要“内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对酒店管理方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本科层次的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在最初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中,酒店管理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课程内容。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旅游学科在本科层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隶属于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这时有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后面注明酒店管理方向。截止目前,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酒店管理方向或者酒店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课程,部分重点高校还增设了酒店管理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课程。

2.专科层次的教育现状分析

现在高职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就属于这个层次。高职(大专)的学历教育与本科层次不同,高职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本科生注重理论性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最初很多学生也接受不了毕业后从基层做起的实际情况,而且酒店业基层员工的薪酬较低,因而造成有些学生不愿意选择酒店管理专业。但是近年来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情况比较乐观,学生喜欢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原因是酒店锻炼和培养了服务意识,这在当今大服务的时代使学生具备了在服务业就业的条件,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而高等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酒店订单式、强化证书式、中外合作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深受酒店行业和相关服务企业的欢迎。

三、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结合学科调整,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通过开拓自身潜在素质。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拓市场、奉献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应市场要求也越来越细化。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需要更多的“专才”。由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现在高等院校的很多专业都是从事服务业所需要的。

2.改革课程体系,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特色

目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还是在管理课程体系的大盘子中规划的,课程体系包含公共课、专业课、综合运用课模块。酒店管理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主要修读平台基础课程,大三学习专业课,大四安排一学期进行实习,但是课程安排却使学生还没有学完专业课程就出去实习了,学生一方面不了解专业知识,给实习酒店留下的印象不好。另一方面实习时间短暂,难以保证实习的效果。因此,在酒店管理新专业建设中,我们率先打破以往的实习安排,将实习时间调整为一个学期,而且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这种全部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实习、实习时间长达一个学期的在我校是第一个这样安排实习的一个专业,在课程体系中我们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服务意识,调整课程设置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非常重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反映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安排上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中设置服务管理、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酒店经营战略等必修课。将社交礼仪、酒店规划与设计、康乐管理、中外饮食文化等作为专业选修课。从而增強学生服务意识,分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必须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与酒店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校与酒店的合作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酒店的人才需求情况,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从课程实践学习到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每一届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在酒店实习基地开展实习,这些实习基地很好地满足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四、结语

在我国酒店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为了培养适合现代酒店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校要不断探索既能满足高校学位教育培养目标,又能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并且能够满足酒店业的市场需求,最终形成学校、酒店和学生三位一体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既注重酒店管理理论的学习,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与规模,以满足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游富相.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

篇5: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酒店行业也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不断地壮大。酒店是旅游行业的支柱,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酒店行业必然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继续发展,因此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就是不可缺少的。虽然,酒店管理人才培训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培训的模式、课程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严重影响了酒店行业的发展。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

1.职业道德素养薄弱

在酒店中,酒店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基本道德素养和工作态度等对酒店的建设和发展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大多数的酒店在招聘管理人员的时候,最重视的就是人才的基本道德素养和工作素质。然而,我国很多酒店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素养都非常薄弱,不能满足酒店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2.专业知识和技能薄弱

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高文凭和职业资格证是进入酒店就业的敲门砖,酒店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大部分会要求毕业生具有专业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能吃苦耐劳。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具有高文凭的毕业生并不愿从基层干起。

3.通用能力

酒店对毕业生的通用能力非常重视,尤其是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酒店的工作性质就在于实际的操作。但是,毕业生不能真正审视自己的职业,也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造成眼高手低,不愿从基层工作做起,导致毕业生失去就业机会,也增加了毕业生跳槽的几率。

二、酒店管理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向与实际酒店的需求有很大的差异,导致酒店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岗位的人才,酒店的工作效率也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

1.理论知识教学不符合酒店实际需求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其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也都是以课本为主,这一人才培养方式存在很大的误区,不能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合理定位。采用这种培养方式会导致酒店管理教学体系不能满足酒店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难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致使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实际社会需求脱节,酒店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也得不到适合的岗位。

2.校外实践工作与实际酒店工作有较大差异

目前,大部分学校安排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都是走个形式,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就会被送去进行实习。对酒店来说,实习生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被安排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与自己专业不相符的工作,从而在实习中并没有真正发挥专业能力。这种实习的方式无法为酒店培养出合格的酒店管理人才,学生如果进行校内实习,那么也会出现在实习中无法积累相关经验的弊端。

3.学校忽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大多数的酒店管理课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职业道德和基本素养的培训,学生的工作价值观、道德品质和心理情感等人文素质没有得到提升。酒店的宗旨就在于服务,服务他人是酒店最大的特色。这样的特点就要求酒店管理人员不仅是理论知识和技能出众的专业人才,更要求管理人员在具有基本的道德素养,较高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具有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基于市场导向下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以市场为目标的教学要求

酒店管理是一门涉及较广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是学习的关键,酒店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的理论知识,只有三者结合才能真正做好酒店的管理工作。因此,酒店管理教学也要以这个要求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性知识和熟练的操作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素养和工作素质,为酒店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2.确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酒店管理教学工作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人才的重点内容,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凸显自身特色,加强对专业就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校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意识,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和改造传统的专业模式,在对专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专业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要设置复合型专业,解决专业趋同的情况,从而增加学生就业的方向。在加强酒店管理专业内在建设和特色建设的同时,还要关注专业的就业实际和需求以及发展,随时随地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革,保证专业教学能够与时俱进。

3.建立完善的科学体系

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是决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关键,酒店管理专业要具有特色和特点,体现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还要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积极地研究市场特点,建设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专业。在教学模式上,要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课和专业课不能出现分离的情况,要根据根据酒店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开展对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改革中要保证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并具有长远性。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对英语、计算机等公共专业课程的培训。

4.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工作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标准,酒店管理专业要切实将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做好实践教学的工作,加强对学校训练基地的假设,增加新的硬件设施供学生使用。学校还要重视对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开发项目教学,将酒店管理中的实践操作分为几个教学单元进行,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5.改革酒店管理教学评估体系

篇6: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方面,酒店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酒店管理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断增加,但大量的毕业生却与酒店行业失之交臂,许多毕业生进入企业短暂停留旋即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

明确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致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师资安排等方面的混乱、雷同和滞后,进而导致不同学历层次人才在素质、能力上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差异,特别是无法满足行业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无法实现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就业期待,就业后流失率较高。

篇7: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行业所需的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由于酒店行业的特殊性也要实操能力强。但实际上,对于本科酒店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有限,实操能力是他们的短板,与酒店的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因而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导致毕业就意味着转行的尴尬。所以想要培养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锻炼出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酒店管理人才,必须在高校培养学生时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建立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从而培养实操能力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篇8: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旅游高等院校旅游教育的发展是较快的。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都开始由原来单一的旅游管理专业逐渐设有酒店管理专业或酒店管理专业方向, 或者以酒店管理内容为课程体系核心内容的专业。但是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快速发展的同时, 由于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观念和实践能力不强, 使学生毕业后在酒店业就业的比率一直较低。另外, 尽管目前我国酒店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 但酒店业更多的是从实践经验和减少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待人才需求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很多也是要从基层岗位做起, 且薪酬偏低, 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缺失。因此, 我国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直备受学校和酒店业界的广泛关注。

1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 直接影响着专业教学体系和内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首先是素质培养。而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教育中除了素质教育外, 还包含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因此, 我们需要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其中包括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目标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规格与特色等内容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这样高等院校就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来规划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从而达到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我们以广东财经大学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为例, 来探讨一下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以酒店业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指导思想, 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基本要求,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经济、法律、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同时具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能力和酒店经营管理的技能, 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 综合素质高, 能从事酒店管理及其服务企业相关的管理工作的专业管理人才。因此, 高等学校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着重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 但要管理必须要“内行”, 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加强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发展, 高星级酒店继续在不断增加。据羊城晚报报道:到2010年, 中国已有40多家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的70多个外资品牌进入, 管理着1000多家酒店。据国家旅游局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全国纳入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的星级饭店共计13513家。若是再加上那些没有评星级的酒店, 酒店数量巨大。因此, 我们从现有酒店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目前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有研究生、本科、专科等几个层次。研究生层面注重学术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国外开设酒店管理研究生教育并获得酒店管理硕士的学校有很多, 但我国国内大多是旅游管理硕士。在这里我重点分析一下我国高等院校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2.1 本科层次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在最初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中, 尽管专业名称各异, 但绝大部分高校的旅游教育课程体系都是以酒店管理作为主体的, 1998年后, 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 旅游学科在本科层次只设旅游管理专业, 隶属于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 这时有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在旅游管理专业后面注明酒店管理方向。

高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是从2007年全国第一个酒店管理试办专业落户广东财经大学 (原广东商学院) 开始的。目前全国开设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有广东财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商学院、湖南师范大学等学校。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广东财经大学已有07级、08级和09级的酒店管理毕业生走向社会。

2.2 专科层次

现在高职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就属于这个层次。目前, 高职与大专已经并轨。高职和大专的学历都是专科学历, 大专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区别在于培养模式不同, 侧重点不同。而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及其酒店行业的反馈, 由于高职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非常受用人单位欢迎。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酒店管理本科和专科层次的学生是经历高考选拔出来的。最初很多学生也接受不了毕业后从基层做起的实际情况, 而且酒店业基层员工的薪酬较低, 因而造成有些学生不愿意选择酒店管理专业。有的学生考进来了也想方设法的转专业, 毕业后就业也不选择酒店行业。但是近年来酒店管理专业的招生情况比较乐观。学生喜欢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原因是酒店锻炼和培养了服务意识, 这在当今大服务的时代使学生具备了在服务业就业的条件, 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而高等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酒店订单式、强化证书式、中外合作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 深受酒店行业和相关服务企业的欢迎。

3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我国酒店管理专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逐渐走向成熟, 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刚刚起步不久, 处于发展初期。以广东财经大学 (原广东商学院) 为例, 我校在1986年就有了与酒店管理相关的专科专业, 从2005年开始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下设置酒店管理本科方向, 并进行招生。2006年申报酒店管理新专业, 并于2007年3月得到国家教育部批准试办酒店管理本科专业, 成为我国第一个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广东财经大学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因此, 我们在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 主要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3.1 结合学科调整, 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要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通过开拓自身潜在素质, 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拓市场、奉献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高等院校专业设置应市场要求也越来越细化。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上需要更多的“专才”。由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现在高等院校的很多专业都是从事服务业所需要的。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目标, 使得专业归属更加明晰了, 也符合教学法则要求。

3.2 改革课程体系, 体现酒店管理专业特色

目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还是在管理课程体系的大盘子中规划的, 课程体系包含公共课 (包括必修和限选) 、学科基础课、专业课 (包括必修和限选) 、专业拓展课、综合运用课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最低毕业学分要求。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主要修读平台基础课程, 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基本安排在大三才开始的。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计划安排中, 专业实习大多是利用广交会的时间在大三安排两次专业实习, 但是课程安排却使学生还没有学完专业课程就出去实习了。学生一方面不了解专业知识, 给实习酒店留下的印象不好。另一方面实习时间短暂, 难以保证实习的效果。因此, 在酒店管理新专业建设中, 我们率先打破以往的实习安排, 将实习时间调整为一个学期 (半年) , 而且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这种全部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实习、实习时间长达一个学期的, 在我校是第一个这样安排实习的一个专业。在课程体系中我们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在新生专业教育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多一些参与社会实践, 积累实践经验, 逐步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3.3 增强服务意识, 调整课程设置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 而服务行业非常重视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 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反映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 因此, 我们在课程设置安排上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明确酒店服务理念,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服务管理、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酒店经营战略、酒店英语等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社交礼仪、酒店物业管理、酒店规划与设计、康乐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控制、中外饮食文化、危机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而增强学生服务意识, 分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为进一步深造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必须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精心构建了包括课程实习、酒店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践教学、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等环节在内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 加强与酒店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学校与酒店的合作交流, 一方面可以了解酒店的人才需求情况, 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从课程实践学习到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每一届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在酒店实习基地开展实习, 这些实习基地很好地满足了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此外, 还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证书和酒店准职业经理人证书的考试, 并且在学校和酒店共同培养下, 联合构建“双轨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

3.5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中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人才培养可以采用“3+1”的模式方法来按需培养, 即三年国内 (校内) 学习, 一年国外学习或酒店业实习, 从而使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达到宽泛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 不断完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计划, 满足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另外, 还可以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等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教学经验, 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4 结语

篇9: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洛桑模式实践

经济全球化发展愈演愈烈,酒店行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世界上第一所以培养专业酒店管理人才的学校是早期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它给现代酒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有效的管理经验,促进酒店行业的高速发展。

1.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与洛桑模式的对比

洛桑模式已经被世界所公认为一种先进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培模式模式与其相比,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如下:

1.1课程设置不同

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教学课程设置一直沿用了早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酒店管理知识,失去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缺乏对酒店管理的真正理解,失去学习兴趣。而洛桑模式教学的课程设置为理论、实践和语言三部分。洛桑模式教学中的理论课程主要是对学生酒店管理知识的传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实践课程是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练习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对酒店各个岗位有充分的理解;语言课程是主要是锻炼学生的酒店语言运用情况,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语言沟通能力。

1.2实践时间和方式上的差异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实习安排很少,主要集中在就学的最后一年。其他时间均以课堂教学为主,人培模式显得较为单一。另外,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在实践过程中,酒店管理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升,因而达不到教学中实习的真正目的。洛桑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不管是入学前、入学中和入学后,都会安排相应的实践练习,在实习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酒店管理和经营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达到培养高水平的酒店管理人才的教学目的。

1.3教学师资的不同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是通过应试教育,毕业后通过考试的形式被高职院校应聘而来的,在酒店管理方面缺少真正实践的经验,对酒店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不了解,在教学方面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提升酒店管理的综合能力。洛桑模式对教师有严格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学校和酒店之间来回的循环。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师都要丰富的酒店从业经验和教学经验,对酒店的发展情况、经营模式已经未来的发展趋势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洛桑模式教学的先进性。

1.4 教学资源的差异

我国酒店行业起步较晚,现有教学资源无法有效的进行教学,从而无法真正为学生未来在酒店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教学楼是多功能大楼,包括图书馆、酒店大堂、宴会厅等,非常专业的体现酒店管理的模式,学生可以感受高水平酒店管理带来的效果,能够更好地满足酒店行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洛桑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培模式的借鉴

我国高职院校想要更好的培养酒店管理人才,需要借鑒洛桑模式教学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课堂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洛桑模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酒店管理的综合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酒店管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开阔思维,不局限于眼前的酒店经营模式和运作形式,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真正了解酒店行业发展的历史、目前面临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2提升教学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师的酒店管理方面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酒店中去体验和实践,注重教师质量的审核,从而提升教学师资力量。在教学实践中,吸取洛桑模式教学的优秀经验,增强教师素质修养,以更好的促进学生酒店管理能力的综合提升。在日常实践上提升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从而影响学生未来在酒店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教学师资力量,促进教师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酒店管理综合能力。

2.3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我国高职院校要注重教学设备的更新和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在日常实践上提升学生的酒店管理能力,从而影响学生未来在酒店行业的发展。另外,高职院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实习经验的增强,为学生寻求更多的实习机会,与此同时,在校外修建实习基地,是学校的酒店管理人培真正形成规模,培养出真正符合现代酒店需求的高级酒店经营管理人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人培的时候,要注重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借鉴洛桑模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真正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培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酒店管理人才,促进我国酒店行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08:78-80.

[2]韩芳.高等职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3]牛阮霞,佟立洲,李青.酒店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洛桑模式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02:143.

篇10:酒店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校企双方合作流于表面,双方利益达不到一致。

校企合作中,双方必须要遵循互意互利的原则,讲求合作的效益。顶岗实习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熟悉饭店运营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将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酒店管理实践结合运用的能力,也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时间安排与酒店经营的淡旺季之间不对接,对酒店经营造成负担;学生则反映在酒店实习从事的岗位单一,接受的专业培训很少,有沦落为廉价劳动力的感觉。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环节,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酒店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能教学,更要能操作;不仅要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也要有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而现实的情况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掌握了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知识,却缺乏了实战的经验,在教学中难免会力不从心。

3、“工”与“学”关系不清,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酒店管理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很多理论和资讯层出不穷。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课程体系的时候一味照搬别的学校,没有根据当地社会经济、酒店业发展情况、学校教学资源水平来综合考量。有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知识与实践内容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教材内容老化,无法适应酒店岗位的需要,书本知识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到酒店实习时才发现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用不上。酒店也反映实习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达不到酒店的要求。

二、关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如何处理学校与企业、政府关系,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工学结合的开展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

学校要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沟通,争取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为工学结合培养实施提供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的关系,促进酒店和学校的相互协作,切实履行政府对学校与酒店的协调管理职能,促使工学结合真正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与当地酒店业充分沟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合作最密切的学生顶岗实习这一环节上可以合理灵活安排实习时间,既能保证学校完成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企业也可以在平旺季获得大批高素质廉价的劳动力。

在学生实习岗位安排上,采取酒店“招聘”和学生自愿选择相结合,既能保证酒店能挑选到合适的岗位人才,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在不同部门岗位体验。

学校要加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科研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酒店管理的先进理论,为企业承办各类培训,共同研发服务项目,提高酒店服务质量与管理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而企业也要认识到支持校企合作教学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要让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重视实习生的潜在价值,让学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锻造其工作能力,为企业集聚和储备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局面。

2、如何建设师资队伍,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养。

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说过:“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体现了黄炎培先生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职业学校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学校在招聘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时不应拘泥于学历和专业,更要看重的是教学能力与企业经验的结合,最好是能从合作企业引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资深的酒店专业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

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教师到企业实践既能接触行业最新资讯,在教学中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又能为企业服务,加强了校企合作的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可谓是一举四得的好事。为此,学校要采取相关措施,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力度,鼓励教师考试与教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评定相关技术职称,到社会从事相应的兼职工作。

校外兼职教师也是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的培养主要是注重教育理论的培训,专业和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而校外兼职教师的培养则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酒店业特点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参与专业常规教学活动,开设专题培训讲座,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

3、如何让“工”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坚持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坚持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在行业标准引进、精品课程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评估方面进行整合、按照学生逻辑成长和行业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构建。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不光要注重“工”,也要注重“学”,也就是学生的在校期间的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应面向学生主要就业地的酒店行业开展系统化的调研活动,通过对学生就业岗位群的分析,了解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格,归纳岗位核心能力,并依据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来科学地设置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围绕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程实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体系,让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在“工”与“学”的过程中逐步加强,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以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结束语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工学结合,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如果能坚持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愈加显现。

参考文献

[1]谢春山贾一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J].旅游研究,2010年3月。

上一篇:望着作文800字下一篇:高三毕业赠言最经典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