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论文参考

2024-05-07

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论文参考(精选10篇)

篇1: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论文参考

一、校企合作德育的内涵及实施的意义

(一)校企合作德育内涵道德是指以善恶为圭臬,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系和调整人们行为意识的规范、活动及关系的总和[2]。它既是“他律”,更是“自律”。良好的德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可以为社会和企业带来“正能量”。一般认为,“校企合作德育”是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改革创新教育模式为契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中的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化等各种活动。

(二)校企合作德育实施的意义通过校企合作,从学生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实际出发开展德育,引导学生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德育回归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有助于德育顺应社会的发展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角度看,用人单位挑选的人才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过硬,同时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沟通、协调、人际交往能力,而传统的理论传授的德育是难以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要求的。实施校企合作德育,可以很好地把学生的学习、就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真正实现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输送实践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

2.有助于德育工作取得成效校企合作为德育工作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平台与载体。校企双方可以结合实际,创新德育计划、德育内容,选配德育导师,实施有效的德育评价。学生除了接受传统的道德教育外,还可以获得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加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公民意识、法纪意识。此外,学生日常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职业岗位实践中产生的职业素养问题等,也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关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可以嫁接企业的德育资源,移植企业德育方法,激发学生德育热情,从而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

3.有助于创新德育方法实施校企合作德育,企业可以选派企业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对学生加以指导。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以他们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可让学生真切感悟道德的存在、精神的力量。而且,校企合作德育有利于把学生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加以解决。如,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作为导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能从根本上改变“填鸭式”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方式,使德育更具实际效果。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德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距离较大,教师习惯了在课堂进行理论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德育效果并不理想。一些教师对学生认知特点、德育方法、德育载体、培养目标研究不够,缺乏适用对路的硬招实招;有时为了迎合学生兴趣,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讲笑话等形式组织德育活动,不能掌握学生真正情感需求。如此,德育效果大打折扣。另外,尽管教师们也认识到德育结合于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学生安全、经费等方面较多顾虑,所以往往造成结合于社会实践的德育工作难有起色的局面。而且,由于学校、企业、政府等对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认识不统一,校企合作德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当前校企合作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组织领导、合作途径上,还是在德育范围、支持力度上,都存在“先天不足”。目前的校企合作德育缺乏有效规划,缺乏制度、机制和政策上的保证。总的来讲,校企合作德育的稳定性、长效性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三、实施校企合作德育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作为学校这一方,它时刻担负着学生德育工作的重大使命,这是毫无疑义的。而从企业对学生德育工作的担当上看,由于企业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这一方会相对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责任。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德育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配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共同为校企合作德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加强校企合作德育的组织领导校企合作德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此,应建立以政府主导的各级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要确实承担起相关任务,如积极统筹当地职业教育和企业文化两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等种种优势,统筹规划当地校企间的德育合作,确定育人方向、目标等,以便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德育的有序开展。学校和企业要协同建立、健全校企党政领导亲自负责、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德育领导管理体制,要充分发挥校企党政领导的决策和统筹作用。在学校和企业建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下,应成立相关的实施机构,该实施机构应该由校企主要领导亲自负责,企业人事或监察部门的领导、学校部门(如教务处、团委、学生处、院系)的领导及骨干教师等组成成员,以强大的人力条件推动校企合作德育。

(三)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德育,还离不开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在校企合作德育工作中,要打破过去的德育教师只由学校教师担任的单一形态。校企合作德育的师资队伍中既要有学校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工作人员,又要有企业里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另外,要推动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其实践技能水平;思想政治课、公共课的教师要到企业观摩学习,或参加与其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更多地接触生产实践、劳动实践,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在教学中,学校教师要力争把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引入课堂,优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有目标地指导学生训练,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升职业道德水平。

(四)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进校,无形中为学校教育增添了座巨大的资源库,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有策略地将育人资源以一定的手段传输给学生。这也就需要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企业文化,如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要成为德育内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企业的作风、制度,为他们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尽早转换角色奠定基础。校企双方应该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自己的贡献。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时,要最大程度地把企业规范和标准管理纳入学校实训。学校实训室(基地)的物质层面和文化层面应与企业的标准设置相衔接。在实训中要营造企业职场氛围,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的特殊和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如:强调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让各种细则入目入心入脑;要求学生统一着工作装,佩戴工卡上岗等。

(五)校企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校、企业要把文化育人置于突出地位,联合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比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让企业一线的模范、优秀员工为学生开讲座;企业和学校可以合作举办联谊活动、论坛、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文化是无时不在的隐性资源,通过课外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职业文化。

(六)完善校企合作德育评价机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传统德育评价体制遇到新挑战、新问题。学校、企业双方需要共同努力,协商、探索及制定行之有效的德育考评机制。在德育考评机制中,要注重德育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结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性强、富于实效的德育工作考核体系。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对学校教师及企业指导老师的考核,要重点放在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及示范引领等方面;对学生的考核,要重点放在学生的履职情况、职业道德、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工作态度、劳动纪律及创新精神等方面。

篇2: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论文参考

甲方:

乙方: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产业发展和市场紧缺,为了使学生快速练就过得硬的岗位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同产业的结合,建立校企

合作机制,使学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与能力同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学习期间实

现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目标,并为学生创造完成学业的同时又实现就业的良

好环境。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甲方)、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双方本着平等、自愿、诚信原则,通过友好协商,确定了

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环节、专兼教师团队建设及毕业生接纳等具体合作内

容。并签订协议如下:

一、甲方与乙方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层次合作:

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

甲乙双方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共育”。

2.建立双方共同主导的人才培养参与机制

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主导,形成双方合作的动力机制和高效

双赢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对接专业群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创新型

课程开发、“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

等方面合作,实现“过程共管”。

3.实施人才培养、智力支持与技术服务多元发展

深化“动态能力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面向现代服务业的计算机网络

技术专业内涵建设,为区域行业企业提供急需的产业人才和技术服务,实现“成果共享”。

4.构建深度融合、责任共担新模式

以建立校企“健康合作的调控机制”、“长期合作的保障机制”为平台,对合作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制订双向兼职、双向培训、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学交

替的顶岗实习、就业岗位对接等制度,实现“责任共担”。

为保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以下原则性条款:

二、合作内容

1.甲方向乙方提供双方约定的顶岗实习实训学生和就业计划的正常到岗。

2.甲方派遣指导教师与乙方负责学生实训的相关人员组成“双岗制”,共同指导参加顶岗实习实训学生的学习和工作。

3.甲方负责向定期派遣相关师资参与乙方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保证相关教师在企业工作的时间。

4.乙方保证甲方学生在公司内轮岗实训,现场实践教学,全年安排____人次的学生实训,安排技术骨干指导实训学生并以兼职教师身份,承担甲方的专业课教学任务。

5.乙方负责接纳甲方教师在乙方挂职锻炼,共同考核和管理甲方教师在乙方参与项目开发等工作。

6.甲乙双方共同商定选派乙方技术骨干承担甲方校内核心骨干课程的实训教学等工作,甲方以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制订的兼职教师课时费标准付给乙方相应的课时费。

7.乙方承担每年接受甲方毕业学生____名到乙方专业岗位就业,上岗学生须通过甲乙双方的共同考核。

三、其他条款

1.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甲乙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商议,商议所形成的附件,与正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3.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壹份。

本协议以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盖章后生效。

(以下无正文)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或授权代表:或授权代表:

篇3: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论文参考

1. 校企双方共建“校中厂”, 创新“双元制”教学模式

2010年8月, 我校电子工程系与深圳市奥迪声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在我校技能楼共建南昌生产加工基地, 达到把工厂办到学校中来的目的。本基地由企业提供生产设备、检测仪器和产品原料, 学校提供生产加工场地和实习学生, 双方共同参与实习工厂产品的加工生产、生产过程实习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真正做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

电子类专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到“校中厂”实习两周, 每个班级将人员分为生产组、品检组、仓库组、维修组, 推选了班长和组长。班长和组长协助车间管理人员对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和协调。实习车间管理、技术指导人员由学校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在开始生产实习前, 组织学生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和技术文件, 让学生了解工厂的管理制度, 掌握生产技术要领。每天早上, 召开一次早会, 对前一天工作进行总结分析, 布置当天工作及要求。对学生在生产实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及时进行个别谈心, 分析教育, 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和不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心态。学生每天在实习手册上记录生产任务情况和完成情况, 实习结束时, 撰写实习心得体会, 小结生产实习的收获和经验。

2.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建设, 使学习内容与企业技术要求对接

邀请公司技术人员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把企业中“四新”知识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如SMT生产技术、新器件应用等。把企业中的案例经过教学化处理后, 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电子技能》等一体化教材的编写, 按照企业的生产过程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 把企业的评价标准引入到实习教学评价中来, 从企业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教师+师傅”的师资队伍

一方面合作企业派出技术人员长期驻在学校, 共同参与学校的实习教学工作, 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 负责产品生产、维修与调试技术要领和规范, 以及生产实习车间的“6S”现场管理。另一方面, 学校派出教师到企业轮训, 每人不少于两个月的企业学习, 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 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流程和要求。形成一支“既有工厂技术人员, 又有学校教师, 既是工厂技术人员, 又是学校教师”的双身份师资队伍。

4.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缩短了就业学生进企业后的适应期

校内工厂严格制定了车间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考勤制度、仓库管理与出入库制度等制度。学生进入校内生产车间, 严格按照企业生产管理要求开展工作, 按照企业规章制度进行管理, 如:学生进入车间必须穿好工作服, 按指纹记录上下班考勤, 按照出入库要求领用材料、入库产品。在工厂实习期间, 学生就成了工厂员工, 企业员工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行为标准, 大大缩短了就业学生进企业后的适应期。

经过采用“校中厂”合作方式, 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具体表现在:

1.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了“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

把工厂办到学校来的校企合作方式, 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了学校“教学生产化, 生产教学化, 学校工厂化, 工厂学校化”的办学思想, 把专业技能教学、品行观念教育、实习就业教育融为一体, 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2.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为学生后续实习与就业的个人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校内生产实习, 学生对企业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对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流程有切身的体会和了解, 学生的纪律观念、质量效率意识及团结协作意识明显加强, 树立了正确的就业观和劳动观, 培养了学生“能吃苦, 有耐心, 不计较”的品质, 为学生今后走上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专业技能得到巩固, 动手操作能力与熟练程度明显提高

刚开始时, 很多班级的产量只有企业员工的1/2, 甚至1/3, 不良率是企业的2倍左右, 经过公司技术人员、实习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到实习后期, 大部分生产小组的产量能与企业相当, 个别小组甚至超过了企业正常产量, 生产的产品优良率达到95%以上, 学生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和规范性明显提高。

4. 经过“校中厂”的前期练兵, 学生就业后深受用人企业好评

经过了我校生产实习锻炼的学生, 学生的适应能力、工作能力、服从意识都等到锻炼和提高, 进入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岗位后, 普遍能很快融入企业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 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前期经过了“校中厂”的练兵, 很快在后续的就业工作岗位中脱颖而出, 走上一线管理或技术岗位, 得到用工企业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企业的稳定率、满意率也大大提高。

篇4:校企合作可参考“太仓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16-02

深化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一直受到职业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教育部、人社部组织推进“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试点,其核心也在于深化校企合作以创造“学徒培训”的条件和氛围,从而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由于学校和企业各自组织目标的不同,目前的校企合作總体上处在浅层次,效果不尽如人意。江苏省太仓中专与德资企业在职业教育合作中的成功经验,给出了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供给企业劳动后备力量和为学校专业发展内涵建设提供动力的“太仓模式”。

笔者之所以将其称为“太仓模式”,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太仓的区域经济特征在这个校企合作模式中得到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教育部门为合作成功做了一定的工作,或者说给出了有地方特色的解决方案。这个模式比较好地体现了校企合作的真正内涵:校企合作作为劳动后备力量培养的途径,成为学校和企业的共同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该模式的经验可以分成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校企合作机制层面,一是教育教学实施层面。

在校企合作机制层面,模式提出了“政府主导、主体双元、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十六字方针,这对职业教育探索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是有价值的。

世界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普通教育后以企业培训为特征的市场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平行于普通教育以职业学校加实习基地为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很明显,我国的职业教育属于后者。在学校加实习基地的职业教育中,由于校企的组织目标不同,学校以培养人为目标,企业以创造产值利润为目标,企业很容易成为职业教育的“局外人”。在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一方面企业不将职业教育看作自己的事,提供实习岗位更多是从获得实习生廉价劳动力的功利目的出发,实习的教育教学功能则不被关注;另一方面学校既需要企业,又不能规定或要求企业根据教育教学需要提供实习所需资源。所以学校热企业冷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使校企合作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走向深入。

在“太仓模式”中我们看到事情发生了改变。由于企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技术水平的要求,德资企业对劳动后备力量的获得和保障有更高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变成自己在校企合作中的行动,成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自觉行为主体。政府则发挥行政管理的引导协调功能,促进双元办学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在双元办学的框架下形成相应的合作组织制度、校企教学分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以合同固定的合作和培训关系,以及成本分担的利益机制。机制建设是校企合作的关键,而良性校企合作机制的核心是“共赢”——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获得。

在教育教学实施层面,该模式有三点成效。前两点,即打造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培养符合企业职业标准的职业人才,以及实现这两点的具体做法,对于将校企合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实施上是很有示范意义的。

柯林斯等人认为,学校教育中所进行的教学是孤立的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递,而在日常活动中,知识不可能独立于获得知识的活动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跟知识以及知识得以产生的活动、背景和文化互动的结果,概念和事实知识是在问题求解和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取的,经验活动在学习中有相当的重要性。人的认知具有情境性的本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的必经途径,将“知道”和“去做”联系起来才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而情境在这其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将真实活动移至课堂,其情境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变形,变成课堂上的任务和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企业工作场所或者社会大课堂中的教学赋予了职业知识和技能以真实意义,成为学生能力养成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以往的学校主体职业教育教学中,教师中心的学科教学、理论和实践分离、抽象化去情境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等状况,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

太仓模式充分体现了企业作为积极参与的合作方给校企合作带来的活力和新意,表现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开发课程和实施教学。企业开发实施和参与开发实施的课程比例很大,通过校企交替实施教学,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落到实处,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了其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熟悉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专业,建立了职业信心,提升了职业素养,逐渐完成了从一个学生向一个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转变。

“太仓模式”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别的地方或许不能复制“德企之乡”的职业教育环境,但这个模式的许多重要元素在很大程度上对深化校企合作仍然具有一般意义,大致体现为以下几点: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绝对的、普遍的。参与校企合作以保障本企业对后备劳动力的需求,已经是一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期望。

政府或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引导协调的作用是重要的,政府应为校企合作建设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共赢机制”,职业学校需要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以实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期望。

课程和教学是校企合作落实的体现。要根据企业需要开发课程,其价值在于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职业活动的过程和情境中,另一方面使企业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得到体现。

学校和企业交替进行的教学安排和工作现场的教学实施如学徒性质的现场实习,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5: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通过与企业合作,我们深深体会到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中职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决定于学生受社会的欢迎程度。中职学校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和管理优势,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办出特色,使中职教育走上健康、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校企合作 共建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我校2013年调整专业指导委员

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为指导委员会成员;聘请相关企业的总监、经理、部门主任、技术骨干为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外聘校外专家共19人。于2013年9月30日召开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

二、校企合作 共建”订单”培养模式

我系2013年与鑫广安集团、株洲云田公司、三益葡萄园等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企业按照岗位特点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或由企业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来开设讲座,将岗位工作要求、员工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校企合作 共建”工学交替”合作模式

我系与鑫广安集团、株洲云田公

司、三益葡萄园校企合作,是一种典型的”工学交替”合作模式,开展了包括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教学观摩、勤工俭学、学生实习、生产——技术指导——销售一条龙服务等多方位合作。对三年制中职开展校企合作”2+1培养”模式,即在校集中学习两年,在对应的企业综合实习1年,前两年有效的保证了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内容的开展,最后1年学生通过面试进入企业实习。借助企业的实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技能,参加技能鉴定获得中级技能资格证书,为今后的就业争取更多的竞争筹码。与三益葡萄园合作,将教学实习基地作为该公司的生产基地,()他们出资金,我们提供场地,共建校内实训实习基地。部分课程的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教学观摩即可在基地上完成。

四、校企合作 共建优秀教学团队

我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安排5-6名教师在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

能力,为教学服务。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我系教学任务,形成了专兼结构合理的”双师型 “素质的优秀教学团队。

五、校企合作体会

1、学校受益:校企合作符合中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1)校企合作有助于合理分担教育投入;(2)校企合作有助于合理组建优秀教学团队;(3)校企合作有助于学校教学改革;(4)校企合作有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2、企业受益: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1)校企合作有助于企业降低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2)校企合作有助于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

3、学生受益: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就业,有利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1)校企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2)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就业创业。(3)企业

为学生提供奖助学金,今年鑫广安集团为我校学生赞助2万元。

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校企合作精神,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开创教育教学新局面。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2014年1月15日

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二)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改革要实现五个对接即职业教育要对接产业,职业学校要对接企业,专业要对接岗位,课程教材要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工作过程。2014年我校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精神、实现学校工作计划中提出的校企合作要有起色,学校与接企业深度融入,专业对接地方产业,人才培养服务当地经济,学校要成为合作

企业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合作企业要成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企业现场专家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实践”校企合作专业教学+公司实习+正式入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

与湖南唐人神集团特深度合作,实现联合培养。湖南唐人神集团现场专家参与制定”唐人神”的教学方案;开设专题讲座,植入唐人神企业文化;完成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真实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选拔合格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根据综合考核聘用合适的学生为正式员工。形成专题讲座+在校专业课学习+公司实习+正式入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专题讲座+考核、组建‘唐人神班’+在校专业课学习两年+公司实习一年+正式入职”的培养流程,实现”订单式培养”目标。

2014年上学期”唐人神班”29名学生通过正式进入湖南唐人神集团实习,在公司实习半年时间内学生稳定,生活工作愉快,深受企业好评。本学期二年级畜牧兽医专业41名学生通过湖南唐人神集团面试录取组建了”唐人神二班”.”订单式培养”规模逐步提高。

二、与湘潭市月意生态园林公司、中南农机大市场、湘潭市三益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一)由企业现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技师、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企业实习和学校专业技能模块教学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二)本学年我校共派出200多名学生4名指导教师带队到这些企业为期3到6个月的教学顶岗实习。行政管理人员、专任教师先后20多人次到这些企业通过问卷调查、与一线工人技术人员交流进行调研了解农业行业各工种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相关知识要求、职业素养、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工作过程,企业文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管理过程,及现场”6S”管理标准及要求。为下一步我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教学顶岗实习,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基本技能都有较大提高,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生产、服务第一线接受企业管理,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和企业员工同劳动、同生活,切身体验严格的生产劳动纪律、一丝不苟的技术要求,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使顶岗实习与就业接轨。也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企业已成为我校学生的实习就业基地。

三、校企合作”服务就业、服务经济、服务企业” 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高技能培训

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拓展技能培训的领域和项目,努力推动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积极服务湘潭市产业群;探索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的长效机制。本年实现为农业从业者提供高技能力培训共341人、劳动力技能培训450人,学校已成为湘潭市10大培训基地。

通过今年的校企合作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双方互相支持、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 “技能型”人才的提供保证。校企合作也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同

时在努力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同时,更需要加快完善法律规章,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提高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湘潭生物机电学校

篇6:校企合作工作总结

一、完善制度方面

起草并修改了《淄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淄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淄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考核办法》、《淄博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协议书(指导文本)》等制度。

二、各类数据的统计与汇总

上半年对各系(院)报来的校企合作半年数据汇总,并依据绩效考核办要求进行了分析。全年数据汇总正在进行中。

三、联系企业与系院

先后与歌尔声学、海信集团、海尔集团、重山水泥、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山东分中心等企业沟通校企合作事宜,并及时协调各系(院)与他们进行洽谈。目前电子系与海信集团在顶岗实习方面已有实质性的合作。

四、业务拓展方面

经领导同意,到各地市、本市各区县劳动、人事部门沟通、洽谈校企合作事宜,以收集、掌握更多的合作资源。目前,已先后到了潍坊、东营、滨州(11。17—18)、莱芜、泰安、临沂、日照、青岛、威海、烟台(11。30—12。3)与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取得联系,并沟通了有关校企合作事宜。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与院办司机起早贪黑,利用休息时间赶路,上班时间到单位谈事的原则,顺利完成了阶段性的任务,对于我校的主动沟通工作,他们都予以肯定。

篇7:校企合作2016工作总结

---------化学工程系

本学年校企合作工作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紧紧围绕系部“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开创校企合作工作的新局面,成立了“分析检测中心”。现对本学年校企合作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构建“分析检测中心”管理体系和相关制度

本学,“分析检测中心”办公室注重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定了“分析检测中心”工作的相关制度。经过一年的努力,“分析检测中心”办公室内部制度的完善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如制订了“分析检测中心”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分析检测中心”各个成员的作职责,工作职责的划分,有助于各个成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二、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合作成绩

校企合作工作站始终以学校发展为中心,坚持学生就业为导向。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我系老师与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相关工作:针对德源食品工业公司650m/d生产酒精废水的治理设计了污水处理方案;参加甘肃润晟环境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项目:“京新国家高速公路(G7)甘肃段白疙瘩至明水高速公路及马鬃山镇至桥湾连接线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中的环境监理服务;参与甘肃精达科技环保有限公司承接的“嘉峪关旅游公路、S305嘉峪关至祁丰、S595嘉峪关至新城建设项目”中的“环境现状监测”模块等相关工作。以便深入了解合作企业的需求,主动为企业服务,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构建校企合作基础。

三、为专业建设(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提供平台

职业院校要培养综合型应用人才,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为学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我系先后组织在职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系统掌握业务技术流程,强化实践技能。并同时安排我系任小娜等7名教师和丁海冬等3名学生先后三次赴兰州参加并通过了甘肃省环保厅组织的环境监理师培训考试和甘肃省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考核。并已全部考取环境监理师及环境监测上岗证等证书。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一)学校校企合作虽然取得较好成绩,但目前合作层次不深,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二)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及相关的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与学校各部门的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今后校企合作的思路

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实现学生在校、企之间的“零过度”,今后的校企合作主要思路是加强深层次的合作:

(一)加强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面的合作。

篇8: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论文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意义,现状,举措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 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实施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如何贯彻落实“四个合作”的基本要求, 如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 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为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技术服务, 是每一个高职院校在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转变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 深化校企合作是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是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是校企双方在各自利益诉求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 是基于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校企共育人才的普遍模式。开展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发展。其本质在于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 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交流和良性互动, 其核心在于工学结合、双元参与。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其目标是增强学校办学效益和企业竞争优势, 实现校企共赢。

(二) 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

通过校企合作, 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 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劳动者的素质。校企合作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的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诸多方面。

(三) 深化校企合作是推动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校企合作最终实现的是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社会的多方共赢。通过校企合作, 学生可以提前接触企业, 了解企业的文化, 熟悉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职责, 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 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 企业可以更早地了解学生, 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为更好地选择适应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员工打好基础, 提升企业的人才竞争力。因此, 开展校企合作, 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就业。

(四) 深化校企合作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就业结构矛盾的不断显现, 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要符合市场需求的结构, 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市场, 这不同于传统职业教育, 需要职业院校紧跟行业企业发展, 灵活调整办学机制。

(五) 深化校企合作是推进高校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前提基础

职业教育需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我国政府提出了下一步将试点实行高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的办学体制, 就是要对这类学校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结构和分配机制都发生变化。学校的院系主任可以做教师, 也可以到企业做管理或生产部门的经理, 学校的校长可以做学校管理者, 同时也可以到企业做老总, 这些改革都需要校企深度融合作为前提。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指导下, 各高职院校都在不断努力探索实践深度不同、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 但仍然存在“合作层次不够深、规模效应不够大”、“管理不细致、成效不明显”、“少数领导干部热、广大教师冷”、“机制不健全、目标不明确”、“氛围不浓厚、激励不到位”等问题。

(一) 合作层次不高

合作企业中, 行业龙头企业较少, 大部分企业规模不大, 在行业内影响力较小, 企业承载能力有限, 导致合作层次不高。合作项目零散, 导致资源未能有效整合, 形不成规模效应。

(二) 项目管理不到位

合作项目未能紧密围绕学校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有些二级院系甚至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任务, 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 但双方并未按照协议书的内容真正开展合作, 学校对协议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与考核方面缺乏有效措施, 导致很多合作流于形式。

(三) 教师参与度不高

很多学校校企合作工作从学校到二级院系都只有几个行政领导在关心, 广大教师基本上不关心, 也不了解。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安排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 但教师并没有带着开发校企合作项目的任务赴企业, 导致教师挂职锻炼与校企合作变成了两张皮的工作。

(四) 长效机制不健全

由于学校与企业的利益诉求不同, 社会分工与社会责任存在一定的差异, 校企合作目前还处于“学校一头热”的状态。很多学校也尝试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校企联盟等形式的校企合作组织,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但由于这些组织都是非法人型的松散组织, 学校对企业的牵动力有限, 因此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上还存在一定瓶颈, 校企长效合作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五) 合作氛围不浓厚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比较薄弱, 尤其是校企合作文化, 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校园内企业文化氛围的营造方面还不浓厚。

三、深化校企合作工作的举措建议

如何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作, 调动合作企业、二级院系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是每个高职院校急需考虑解决的问题。

(一) 提升合作企业层次

学校应引导与支持各二级院系与大型企业开展合作。譬如可以聘请有关政府机关、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家等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人士担任二级院系的名誉院长 (主任) , 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 加强与大型龙头企业的联系与交流。在校内开展“一院 (系) 一企”行动 (一个二级院系至少与一个全国500强企业合作) , 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鼓励二级院系选择主营业务与本院系专业吻合度高的全国500强企业为重点合作对象, 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全面、深度战略合作, 全面提升合作企业层次。

(二) 组建校企冠名学院

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冠名学院, 切实加强校企冠名学院的建设,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与工作计划, 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 列出具体拟开展的项目并有序推进, 充分发挥校企冠名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此外, 根据大型企业需求面广量大的特点, 还可以考虑跨二级院系跨专业联合组建综合型校企冠名班和校企冠名学院, 立体化、全方位带动校企合作工作的各个方面。校企冠名学院实行双院长制, 建立结合企业实际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组织模式 (根据企业需求灵活运作) , 组建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师队伍, 校企共建实训体系 (有些实训课可以到企业里进行) 等。

(三) 加强与行业组织合作

学校利用场地优势, 积极承办行业协会有关会议活动, 通过会议和活动,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有些行业 (例如汽车行业) 的企业活动多是在行业的组织下开展的有序的经济活动, 经济运作已逐步转为行业为主导的形式。学校加盟到这些行业, 可以享受到这些行业内企业群的诸多资源。通过行业协会内企业多的优势, 解决单个企业容量有限, 很难与学校开展全面合作的难题。

(四) 强化合作项目内涵建设与实施监控

高职院校在合作项目开发过程中, 要把握合作的主要内容应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有所侧重地在不同的环节加强合作, 每年度明确不同环节合作的成效, 并进行量化考核, 产生可量化的标志性成果。譬如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是一个很难突破的瓶颈, 校企之间可以在兼职教师、课程建设等其他育人环节加强合作, 并产生可量化的实效性成果。学校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考核管理办法, 办法兼顾全面的同时, 要加大围绕人才培养开展的合作项目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 突出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标, 提高合作的效率与成效。

(五) 加强校企联络工作

学校要加强与政府联络, 强化政校合作效应, 依托政府平台,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制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 调动教师积极性, 广开资源。在大型企业与企业聚集的经济开发区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站”, 划分责任区, 指派专人负责联络、走访企业, 及时了解企业需求, 收集校企合作项目意向, 开发各类项目。

(六) 开展引企入校工作

利用学院场地、师资等资源, 有针对性地开展引企入校, 校企共建校中厂、校中店等,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根据企业发展需求, 按照“学院出人力场地、企业出资金设备”的方式积极引进企业在校内建设“营销中心”、“展示中心”、“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科技研发中心”等校内企业常驻机构。此类机构的建成将成为校企合作双方合作的中转站, 既可以方便学校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又能深化校企合作, 推动校企合作长效、良性运作。

(七) 举办职业技能竞赛

举办由在校学生与合作企业在职员工参加的各类职业技能竞赛 (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或校企联盟的学校可扩大到集团或联盟内学校) , 可以争取由合作紧密的大型企业冠名赞助, 大赛获奖选手优先推荐给冠名企业与合作关系紧密的企业。

(八) 在合作企业建立“学习中心”

企业出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 学校出师资、学生与技术成果, 在合作企业建立“学习中心”。一方面, 可以解决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难的问题。“学习中心”是学生顶岗实习的一个载体, 是企业生产环境中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性工作场所, 从空间和组织形式上都能够较为容易地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工作中, 学生在“学习中心”的学习与实际的生产环境紧密相连, 一定层度上强化了学生作为“学习者”地位。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培训内容。企业员工可以在工作之余较为方便地参加“学习中心”定期举办的各类培训, 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校企双方可以“学习中心”为纽带, 将校企双方的培训机构融为一体, 学校的培训中心成为企业的培训中心, 企业的车间门店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建“学习中心”培训师资团队, 从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效果都由双方共同完成。

(九) 校企合作开展横项课题研究

学校积极主动承担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 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同样企业也会在合作研究中获得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现实效益。对于学校来说, 教师在横向课题的研究中, 其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 教学案例更加丰富,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在实践中得到潜在的发展。同时, 学生也会相应地参与到横向课题研究的调研或者资料的整理等有关工作中去, 因此也有机会全方位地体验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的状态, 平时不同专业课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也会因此而进行有效的整合, 有利于形成相对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十) 深化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

牵头组建职教集团或校企联盟的学校, 在理事会运作的基础上, 可以考虑按专业 (群) 设置二级理事会, 完善二级理事会组织架构, 明确工作职责。可考虑由合作紧密、规模较大的企业负责人担任二级理事会理事长, 其他合作较紧密的企业负责人担任副理事长, 二级学院院长担任秘书长, 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学校还可以按照校企合作涉及的内容和学校职能部门划分, 成立职教集团不同板块的专业性工作委员会, 将全校合作企业按照重点合作项目的不同, 分别纳入专业建设、招生就业、社会培训、科研服务、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应的工作委员会中, 以便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做好统筹协调工作, 在原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深度。形成纵向有各级理事会、横向有各类专业性工作委员会的校企合作组织网络体系。

(十一) 加大校企合作考核激励力度

学校建立合作项目立项资助机制, 通过项目立项资助, 引导二级院系主动与大型企业开展全面深入合作, 学校要做好项目监督管理、验收评价工作, 确保合作不流于形式, 真正能对学校人才培养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贡献较大的二级院系与教师个人, 给予奖励, 激发二级院系与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十二) 提升职业资格认证广度与深度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密集型岗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岗位转化, 企业对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也都普遍实行了“双证书”教育, 要求学生毕业时同时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但目前各院校的普遍做法是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一般为政府的劳动局、人社局) 合作, 培训内容以应试为主, 考试也多流于形式, 因认证过程中行业企业的参与度不够, 甚至造成一些认证标准偏离行业的实际工作需要, 带来的结果是证书的实用性和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高职院校可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沟通、交流与协商, 努力争取更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与培训资质的同时, 在学校已有的一般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考试基础上, 提升认证资质的层次, 完善证书培训内容, 做到全级化 (初级、中级、高级) 立体覆盖。

(十三) 加强校企合作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与企业作为两个负有不同社会使命、承担不同社会角色、采取不同经营管理模式的社会实体, 两者在文化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企业需要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够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 因此就希望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并融入到企业当中来。作为高职院校, 可以通过引进企业, 建立企业冠名班、企业冠名学院、企业冠名活动、企业冠名奖助学金、企业展示中心、营销中心、研发中心等, 在校园内营造校企合作文化氛围, 彰显校企合作成效, 在推广企业文化的同时推动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营造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特色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朱有明, 赵善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 2013 (11) .

[2]徐雪亚.企业冠名班级深化校企合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3) .

[3]杜庆波.以行业协会为平台深化校企合作[J].教育与职业, 2008 (33) .

[4]朱有明.职业教育引企入校问题探析[J].教育探索, 2012 (10) .

[5]田秀萍.以“学习岛”为载体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2) .

[6]金辉.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应然路径[J].教育研究, 2010 (4) .

[7]刘菊, 郁建生.加强横向课题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内涵[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6) .

[8]王爱广, 周美茹, 张丽霞, 王宙.校企合作推动职业资格鉴定[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3) .

篇9:校企合作管理工作模式探究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意义

1.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中提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要重点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人才队伍。其中对于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可大有作为。《人才规划纲要》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是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升级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二是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经营型人才,建立一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达到1800万人;三是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职业教育要适应《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增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之路。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途径是“做中学,学中做”,即理论联系实际,校企合作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缩短了学习的周期。同时,只有开展校企合作,才能使学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性和针对性更强,学校才能充分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的要求。

2.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

校企合作既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职业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职业学校只有紧紧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才能克服办学过程中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才能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大纲、开发课程、选编教材等,才能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与企业、行业协调互动,随着企业设备、技术、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更新换代,职业学校在教学内容、教材开发、课程体系构建、实训实习手段也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教师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加深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解,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3.互利双赢是推动校企合作的动力

校企合作解除了“企业招工难,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困扰,“学校育人、企业用人、供需对接、按需培养”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是推进企业与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于学校来说,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弥补实习实训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有利于双师型队伍建设,有利于企业参与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训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增强学生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吸引优秀学生到企业就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可以借助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可以与学校进行新产品研发,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工学结合,以学促用,以用促学,学习目的更加明确,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融入企业,了解企业文化,提升团队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及职业道德,为今后有效就业打下基础。

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学校在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一是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二是顶岗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是劳动与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素质,然后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掌握相应岗位操作标准和要求,通过技能提升训练,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接着学生以企业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顶岗实习,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主人翁意识。通过实际劳动,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动力。

三是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四是参观和见习模式。学校根据教学进程,适时安排学生到企业、工业园区、生产基地作坊参观、见习,使学生了解生产流程和设备、设施及工作原理,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

五是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职教集团来整合教育资源,协调各学校的专业设置、开发教材、评估教学质量。如嵩县于2012年成立了嵩县职教集团,把县城内现有的嵩县中专、洛阳中医药学校、昌琳中专、教师进修学校、洛阳畜牧中专等5所学校重组,调整专业设置,突出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聚集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又新增了采矿专业、生物制药专业。职教集团采取开放式管理、联合办学、校企合作、阳光工程培训等合作创新模式,对更新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开发、学生就业等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满足了企业用工需要。因此,集团化办学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

六是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篇10:校企合作工作总结2

总结报告

近年以来,天鸿高岭矿业在临翔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随着市场经营的不断完善,天鸿高岭矿业为了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培训学习机制,打造一支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学习型团队,全面提升公司员工的管理创新能力和自身素质,公司按照“高级补新、中级补能、基层补缺”,多层次(培训计划方案)、多形式、多渠道、多批次开展的培训思路,积极探索实践公司与学校合作培训员工的新机制,有效地促进天鸿矿业持续发展和效益的提升,为天鸿矿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回顾2011年,公司企校合作主要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一、打造学习型团队,有效提高员工能力素质

如何有效的提高员工的素质技能?是天鸿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针对我公司员工知识结构特点,结合公司工作实际,在全公司营造比学习,比钻研的学习氛围。一方面,我公司注重员工学习方式方法的创新,挖掘每一个职工的内在潜力,调动员工深度思考,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我们结合业务工作,建立了年度中心组学习评比制度。根据培训课时、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等技术指标,设立了相对固定的年度奖项。一年来:公司中心学习组,累计培训27期,接受培训员工874人次;专业技术培训班6期,接受培训员工47人次。通过培训学习,提高了生产一线及管理人员比学习、比创新、比奉献的精神,大家的工作热情高涨,达到了以学促干、以干促优的目的,有力地带动了全体人员讲专业,谈工作的学习热情,有效的提高了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

另一方面就是培训学习途径多元化、培训学习资源共享化。结合公司自身特点,我们不断拓展员工培训学习手段,为员工搭建了多种培训学习的平台:一是鼓励员工业余学习,进行在职继续教育,开阔视野,为了激发公司员工更好地学习,我们专门制定了员工求学的激励政策,还设立了学习补助金与奖学金;二是提倡在工作中学习,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去学习,通过学习解决工作中的困惑;三是提供多种途径的培训学习渠道。以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培训学习方式,举办公司中心学习组、专业技术培训班、委培班等各类培训班16期,累计授课3000多课时,累计受训人员达1800余人次。2011年1月,我公司在临翔区人事局、临翔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关怀支持下,成立了临沧市临翔区高校毕业就业见习基地。初步构建了立体的培训学习网络,为员工培训学习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公司的同志讲:“公司培训中心可以让你随时随地学习,不学习不行了,学习大有甜头”。

二、以公司需求为导向,寻求企校合作培训伙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天鸿矿业经过自身改制及相互间的重组,生产力布局和链接得到重新组合,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促使天鸿矿业在优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环境,而且也特别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化工作。

我们深入了解、多方咨询经论证可行后,公司分别与中国地质大

学(武汉)、临沧市技工学校、耿马职业学校、昆明启达咨询公司等多家单位签约合作。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建立了高岭矿专业培训基地,由国家教育部授权在公司建立了国家级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在临沧市技工学校组办了天鸿矿业班、耿马职业学校组办了高岭土精加工工艺班,有机地将招工与培训一体化实施。

一年来,中国地质大学副院长严春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矿物材料学肖国琪博士等19人次先后亲临公司现场举办高岭矿专业知识培训班9期,授课200多课时,培训人员达600多人次,中国地质大学为公司培养出博士后1人,博士1人,大专/本科 9人,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我公司与临沧市技工学校、耿马职业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由学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进行培养。公司赞助学生并提供实习机会,学生经过严格的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考取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后,由公司接收就业。2010年以来,我公司共培养了来自耿马、镇康、沧源、永德、贫困地区的学子155名,为公司培训复合型人才115人,从而实现“培养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三、成立企校合作组织机构,保证企校合作有效运行

为确保企校合作有效运行,我公司成立了由公司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以我公司高岭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主要分析、研究企校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培养定位,明确培养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公司企校合作各项工作,并由公司执行董事,负责企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四、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安排组织专业培训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是公司生存与发展的基石,专业技能是我们天鸿矿业核心竞争力全部内涵的真谛。企校合作形式下的技能培养,应该紧紧围绕员工对高岭矿相关专业及加工技能的要求展开。在内容上,我们尝试“加强文化基础课、精简专业理论课、突出专业实践课”的框架下安排培训教学活动;对于文化课,公司正视员工的现状,务实地提出“合格”的培训教学要求,切合实际地安排培训任务;对于专业理论课的精简,肖国琪博士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实效性,以“够”学、“能”学为第一考虑因素,将过于深奥的纯理论删改,同时增补新科学、新技术知识,拓宽员工知识视野,突出专业实践课,以实践作业模块为体系组织实训。他深入公司基层,了解公司及员工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编写有针对性、教法、学法一体形式的培训教材,使其成为帮助员工自主操作的说明书;理解实践原理的辅导书。

公司人力资源部还根据公司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及时地调整培训内容,开设相应的课程,并进行对应的实训。让我们的员工成为掌握一定先进生产设备操作能力的、适应公司新科技发展的技术人才。在方法上,我们以实际工作岗位作业模块为载体,培训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用相关专业理论辅助实际操作,在“练”中“学”、“学”中“练”,“学”、“练”结合,实行专业理论培训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在形式上,为了让实训更好地充满生命活力,实训形式灵活多种。有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的实训,也有结合公司需要的各类岗

位培训。

除了公司培训外,我们还依托规模大、专业强、管理先进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临沧市技工学校、耿马职业学校建立稳定的员工培训基地,在公司内选拔优秀员工和招聘新员工在校内理论学习达到一定标准后,分期分批回公司顶岗实习。由此,拓宽了员工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员工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顶岗实习是实现理论与实践、培训与生产相结合的有效手段。

五、创新合作模式,实现企校双赢

企校合作的生命线是实现“双赢”,只有坚持开展高质量的深度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合作的可持续性和企校双赢。我公司突破传统的企校合作模式,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以企校“双赢”为切入点构建“企校互动”的新型机制,深入加强与学院联系、沟通,努力与合作院校建立高层次、稳定性联系。同时借鉴国内外最新的“企校合作”研究成果,切实将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研究并努力创建企校合作新模式。以有效形成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企校合作培养模式,依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充分发挥中国地质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及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化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特别是纳米矿物材料学科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整合相关资源。2011年11月,由国家教育部主办的纳米矿物材料及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我公司签字挂牌成立,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企业,这标志着中国地质大学与我公司的合作更进了一步,同时也标志着我公司在高岭土产业开发上有了新的突破,为我公司今后的产品开发、人才培养、开拓市场、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六、成功的经验

上一篇:政协委员的事迹报1告下一篇:唐山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