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金融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对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村金融创新的对策。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创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把农村的發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

第一篇:农村金融论文范文

完善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强化农村金融服务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金融市场的自身运作效率和对经济作用的效率低下,不能很好满足新农村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建议通过改革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农村资金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完善农村保险市场,积极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等,强化农村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市场效率;农村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市场是由农村经济中较为活跃的金融资产的买者与卖者形成的交易场所。它包括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在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中,农村金融市场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成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另一个“突破口”。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适应我国农村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新形势,完善与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

金融市场归根到底是由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农村商品经济及与之伴生的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水平,是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最根本条件。

(一)资金短缺制约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二元经济结构和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导致农村经济发展从总体上看,将长期面临资金短缺的矛盾。从局部看,正式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合理的资金需求,而对于大部分农户和部分抵押担保难的客户。正式金融却难以满足其资金需求。在总的资金短缺的经济环境中,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只存在资金需求的竞争,很少存在资金供给的竞争。企业、个人和地方政府都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对金融市场形成了强大的需求压力,市场往往因为不能找到平衡点而难以运行。我国各类金融市场主要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产生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市场仅仅成为筹集资金的场所,金融工具也仅仅成了筹集资金的工具,这是多年来金融市场出现变异现象且难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加之我国各级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独特作用,使得行政力量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干预能力极强,在各级地方政府的干预下,一级法人银行的整体效率难以充分发挥,资金横向流动难以顺畅,全国性的金融市场运作难以达到预想效果。

(二)非正式金融市场长期存在且不规范

由于受农村经济和农村商品货币发展程度的制约,虽然我国非正式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管理混乱,业务风险较大。但由于适应农村私有经济与农户对资金需求小额、分散、灵活和方便的特点,因此非正式的农村金融市场将长期存在。与此同时,农村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推进和股票、债券市场发展短期难以有较大的突破,利率市场化全面推开还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这些也都决定了非正式的金融市场还将长期存在。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机制缺位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

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组织者,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由于机制改革缺位,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人民银行长期以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身兼三职,一是代表中央银行推行既定的货币政策;二是代表中央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监管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业务的开展;三是代表农村信用社的利益从事金融活动,这种身兼三职的角色使中央银行很难客观、公正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的秩序,同时也使农村金融市场很难遵循市场法则发展。虽然党的十六大后,这种局面有所改变,人民银行不再赋予监管职能,今后也不再具体领导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监管由新成立的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监管,但这种职能调整和磨合需要一定的过程。农业银行目前虽然分离了政策性业务。但许多准政策性的农村金融业务仍由农业银行办理。农业银行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清晰,计划经济形成的许多历史包袱短期内难以消化,因此农业银行参与、组织金融市场手段和效率不尽人意。农村信用社由于在改革方向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历史和现实问题较多,外部关系不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一直处于一种胶着和探索改革状态,因此农村信用社组织参与往往带有传统体制下的经营行为。

(四)农村金融子市场分割独立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

所谓子市场的分割独立,就是指一个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并不能很快在整个金融市场中传导开来,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为设置的障碍,二是信号和刺激的力度不够。因为我国的利率管制还没有解除。金融子市场的获益率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有限地波动,它既不能充分表现资金的供求短缺或富裕的程度,也不能给资金以足够的刺激,以使它们弥补资金流动的成本后,还能赚取足够的利润,这就导致我国资金在不同子市场间流动的不充分,也制约了整个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既然我国任何一个子市场的成熟不能以另一个子市场的成熟为条件,那么改革的深化只能是每一个子市场改革的循序渐进和所有子市场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只能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革为突破口,根据股票市场扩容和发展的要求,逐步放开其他市场资金进入该市场的限制,促进票据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逐步扩大市场利率围绕同业拆借利率波动的幅度。随着公开市场货币供给的增加和农民投资意识的增强,利率调控的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最终可以使农村金融市场进一步规范化。

二、农村金融市场效率分析

在现代经济运行中,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并称为三大要素市场。随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和重要性日益增强。金融市场的效率高低便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或制约因素。金融市场的效率具体来说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自身的运作效率:二是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自身运作效率

1、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商品价格对各种信息的反映灵敏程度。西方金融理论中的效率市场,定义为市场价格迅速反映所有可得的信息。反过来,对市场效率的衡量便通过市场价格对所得信息的反映速度来判断。市场组织和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市场一体化使市场效率呈现明显的提高趋势。在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上,任何一个经济信号都会在市场商品价格上得到迅速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包括农村金融市场由于股民普遍存在投机心理而不是投资行为,因此,真正对企业的经营信息反应不是十分灵敏,而对非企业信息反应灵敏,股票换手率很高。

2、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数量及创新能力。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还可以通过金融商品的种类及品种来体现。只有少数几种金融商品可供交易,投资者选择的余地很小,市场不可能产生效

率。通常情况下,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能够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投资的效率组合。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商品还不是十分丰富,品种比较单一,金融商品的创新能力也比较低,资本、货币市场发育不是很健全。

3、金融市场剔除风险的能力。与商品市场和其他市场相比。金融市场的投资收益一般是比较高的,这是因为金融市场存在着较大的投资风险。金融市场效率的高低对市场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很大。在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通过自己的效率组合减少其“个别风险”。市场通过高效运作减少其“系统风险”,以使收益趋于较高而且稳定。在低效率的金融市场上,市场剔除风险的能力很弱。易受外来因素的冲击。投资者也因找不到或不能及时找到效率组合而缺乏抵御个别风险的能力,致使收益与风险的波动很大。我国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尤其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普遍缺乏一种风险规避意识,金融市场上也缺乏为个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组合,金融市场规避风险的能力较弱,许多风险实际上由政府在承担。

4、交易成本。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平均交易成本也是判别市场效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平均交易成本取决于交易量、交易次数、清算时间、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和市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高效的金融市场上,买卖方都有大量的参与者,成交比较容易,交易量大且稳定,加之现代化管理,致使平均交易成本较低。而在低效率的金融市场上,参与者人数较少,交易商品及数量少。难以及时成交,更难以找到效率组合,加之管理较弱,故交易成本一般来说较高。

(二)农村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

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便利筹资和投资、促进资本集中、加快资本转移、促进资本转换。从这一角度分析,金融市场对经济的作用效率突出反映在对市场融资的满足能力和融资的方便程度这两个方面。

1、对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市场对融资的需求的满足能力是指市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筹资者和投资者的融资需要。如果筹资的需求在市场上得以满足,或投资者的资金不能在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出路,那么这个市场就不能说是有效率的,在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上,筹资人只要付出了足够的价格便可获得足够的资金,投资人也是如此,只要接受一定的价格便可将资金用出,除价格外没有其他约束或限制。而在我国,尤其是农村。金融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是较低的。企业筹资经常遇到困难,而且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也很低,不规范运作和暗箱操作频频发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金融市场,包括农村金融市场的不规范性及发育的不完善。

2、市场融资的方便程度。市场对融资需求的满足能力是衡量金融市场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与此相联,市场融资的方便程度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在高效率的金融市场上,不但筹资者能够及时实现自己的愿望和需求,而且实现这种愿望和需求并不需要付出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发达的金融市场现代化设备和条件可以容纳众多的客户参与交易。公司股票、债券等工具的上市手续简单,只要符合上市标准,一路绿灯。发达国家的场外交易市场又为不能上市交易的金融工具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在我国,不但金融工具交易费很高,而且手续复杂,且往往伴有很多的欺诈行为和行政干预,给融资带来困难,这就降低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三、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效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动的结果,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越高,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越深入,农村金融市场也就越来越发达;二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于促进资金的横向融通、提高资金融通效率,缓解资金供求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为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三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是初步的,非正式金融市场不规范。正式金融市场不健全,使农村金融市场未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四是随着我国逐步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金融方面的承诺,在外资金融机构和国内外金融市场双重作用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也将得到全面发展。为此建议:

(一)坚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原则

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经形成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共同繁荣的多层次市场体系。部分农民甚至淡出生产领域,成为专业性经纪人。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村信用社不能作为独立的法人进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业务单一、资金来源狭窄,农村金融组织不能满足农产品市场多层次性形成的多形式融资需求。因此,正确的方法是尊重客观经济、金融规律,充分发挥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主导作用,在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监管的同时,适当放宽对农村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允许农村金融机构在防范风险、遵章守规的情况下,开放定期存单市场,并引入浮动利率证券、零息债券、可转换债券、回购协议等农村金融市场业务,加大横向、纵向资金融通力度,提高资金融通效率。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市场主体的改革

首先要深化农村金融监管部门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农村金融监管部门的职能,规范监管行为和监管方式,统一监管要素,完善监管手段,充分发挥监管部门保驾护航的作用。其次要加快农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改革农业银行经营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强化经营管理,开拓金融产品,加快综合性、全能化发展,使农业银行真正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发挥其核心作用。再次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有条件的信用社转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成为独立的市场经营主体;目前条件暂不具备、需要政府扶持的农村信用社,应加快规范化合作金融改造,提高服务水平,克服其地域、性质的限制,真正走向市场,与国内和国际惯例接轨,与金融市场的要求接轨。

(三)有步骤建立农村证券机构,加快农村资金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的发展

对于金融同业拆借市场,要在加强市场的范围、参与者、拆借资金的用途和期限等方面管理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人民币拆借业务,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相互融通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继续发展票据贴现业务。把融资票据化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大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和再贴现的范围,推动票据的进一步流通。与此同时,加快金融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大农村股份制改革力度,规范农村债券市场管理,规范借贷行为。

(四)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业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保险业将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农村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财产保险,而且需要大力

发展人寿保险、健全农村保险机构,增加保险种类。可以考虑在农业银行集团内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机构,专门办理部分政策性保险业务和根据自愿原则办理农村商业性保险业务。通过业务的多元化来化解和分散农村金融风险,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五)加快农村地区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

成熟的金融市场最基本的特征是有一个随行就市波动的利率体系,该利率体系作为资金供求的价格,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没有资金的价格体系,就没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可言。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当务之急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农村率先突破。具体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放开农村金融机构问的同业利率,加大农村资金和城市资金,尤其是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第二步,放开县、乡、镇金融机构吸收农民存款的利率。扩大农村资金来源;第三步。根据贷款对象风险和收益大小,在同业公会的利率基础上,由农村金融机构自行设定贷款利率。

(六)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研究和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建设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制度建设滞后,是影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为此,要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研究,要借鉴国外成熟的金融市场理论,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实际,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以此指导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实际,避免走弯路,增大农村金融市场实践的成本。同时要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制度建设。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是导致金融监管过松或过度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效率不高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是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农村金融市场运行规则。金融市场主体的行为规范,违规的行政、法律责任,市场监管的权力与义务等。

(七)积极引导非正式金融市场向正规金融市场发展

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非正式金融存在的现实必然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而不是不顾客观现实,采取行政手段取缔或不承认,逼其转入地下的做法。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各种非正式金融市场活动的法律身份。即明确哪些是合法,哪些是非法,使其公开化,并对其依法进行管理。第三要发挥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非正式金融市场活动的竞争和引导作用,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延伸金融服务领域,使非正式金融空间日益受到挤压,活动范围缩小。第四是在非正式金融市场中逐步推行正式的金融工具,把不规范的金融借贷行为逐步规范化。

(本文责编 宋冬英)

作者:石全虎

第二篇: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农村金融创新

摘要:本文对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村金融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创新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动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可以看出,党和国家把农村的發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转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将全面展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很不协调,农户企业的金融需求与金融的有效供给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矛盾突出。

1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1.1 金融服务严重不足

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保险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中,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城以下的村镇设置了分支机构,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供给单位,农为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在对当前农村金融有所供给,但由于其先天不足,大部分资金上划到省市分行,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而农村信用社由于种种原因,历史包袱沉重,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支农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

1.2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低效率阶段。金融机构受贷款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发放小额贷款为主,支农贷款品种相对较少,额度较小,仅能满足部分农户简单的种养业资金需求,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1.3 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小额贷款机构基本空白

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相对较多,而商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和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对这部分人的信贷需求并未设定在信贷支持范围之内。当前又无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公益性小额贷款扶贫基金,对其提供金融支持,致使贫困人口越来越穷,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1.4 担保机构缺位

当前,普遍存在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而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和中小企业不能提供银行所需的抵押品。从全国范围内来看,解决这一难题的出路是成立贷款担保公司。目前,成立的担保公司主要是企业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农民并没有担保公司认可的反担保财产,致使一家一户为主的农户很难得到担保公司的担保。另外,担保公司的经营方式加重了农户或中小企业的负担,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5 农业保险缺失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非常大,遇到自然灾害或重大疫情,农民会血本无归,从而使农村金融机构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做为农业生产重要保障的农业保险,由于其高风险,低利润,商业保险机构根本不愿涉足。这给农民投资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农村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1.6 金融机构创新不足

目前,做县域经济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主要业务品种仍囿于存、贷、结算等传统的业务。但由于软硬件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结算渠道不畅,已是其发展的最大瓶颈,网上银行、银证通、票据业务等新业务发展十分缓慢。

1.7 金融生态环境恶化

良好的政府信贷支持系统和高效的司法制度能有效降低银行和农户、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县级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部门在维护金融债权方面支持力度较小,甚至借企业改制、破产等手段逃避金融机构债务。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型金融企业,不是国家强制机构,对借款人逃避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行为无强制能力,从而使债务人违约成本过低,进而使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历史包袱沉重,积重难返。

2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应该采取的措施

2.1 引进、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形成充分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在全国设立之势方兴未艾,地方政府应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依法设立新型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应当继续深化改革,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引进战略投资者,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从而提升其形象,提高其效率,真正使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2.2 引入国家扶贫基金解决贫困人口的贷款难问题

国家扶贫基金会是专门针对贫困人口发放小额贷款的公益性组织,该机构有多年的贫困人口小额贷款经营经验,且不以盈利为目的,是当前较为正规的扶贫组织之一。国家扶贫基金会对于解决贫困人口贷款难,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障。

2.3 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发展,消除农民投资和银行放贷的后顾之忧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由政府主导统筹农业保险和政府救济,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拓农村市场,创新保险品种,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扩大农业保险参保基数,使农民向农业投资和银行发放农业贷款能够实现风险可控,保本经营。

2.4 完善农村金融信用担保体系

抓紧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型担保机构;二是积极培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商业化运作程序组建的商业型投保机构;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农户自发组建,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互助型担保机构。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落实配套措施和办法,做好农业担保贷款的发放,切实解决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2.5 加快建立征信体系、依法打击逃废债行为改革农村金融生态

一是由政府主导建立信用信息库,完善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建设,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间共享和协调的平台,降低银行的征信成本。二是加强对农民法律和诚信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三是司法部门依据国家赋予的强制力对逃废金融机构债务的赖债户实行强制执行措施,加大案件执行力度,对赖债户进行打击,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从而形成农户、企业讲诚信,不讲诚信就会受到经济、法律制裁的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6 改进服务水平,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农村金融创新首先是金融产品的创新。一是农村机构应适时推出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应收账款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业务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二是扩大农村消费信贷,设计出与农民消费特点相适应的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三是加大对公事业单位贷款的支持力度,积极向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领域提供信贷支持。四是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户提供多层次,高效率的支付清算服务。五是创新农村信用社的“信通卡”支付功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2.7 构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的支撑体系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应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为贴息资金,担保资金,支农风险基金的辅助机制,引导和带动金融机构创新。

作者:王庆林

第三篇:论农村金融运行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摘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了农村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文章从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的视角探寻我国农村金融运行中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了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状态的可行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运行,金融生态环境

我国农村金融运行伴随着农村金融多次变革而不断完善,金融改革给金融格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但并不深刻,金融运行远未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根本矛盾。这些矛盾构成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一、农村金融运行存在问题成因的探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视角

(一)政府“过度参与”的行为

政府行为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方面,在我国农村金融运行过程中,政府“过度参与”的行为是产生种种问题的根源之一。归纳起来,主要是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纯粹的行政意志及主观偏好主导了农村金融体系各项改革;二是农村各级政府行为的本位化及短期化而破坏农村金融运行的秩序。

我国至今为止多次的农村金融改革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实施,属于典型的外生机制。政府在进行决策时并未很好考虑到农村金融需求的独特特点,而是仅凭其行政意志及偏好。比如通过颁布商业化改革的原则,使得以农行为主的国有四大行纷纷收缩战线,撤除县支行及其以下分支机构;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使其仅仅是为粮食企业融通粮食收购款,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职能;规定邮政储蓄仅仅是在农村吸收存款而不发行贷款,使得大量农村经济发展所紧缺的资金被转移出了农村;通过各种行政手段限制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业务范围,控制其信贷资金的流向及流量,使其名义为合作金融,实则官办色彩很浓;为了维护“公共金融产权”不变,实现其对农村金融有效控制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对民营金融机构进入的严格限制(如1999年国家下令关闭了农村的“两会”)。政府上述过度参与和行政主导行为直接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和业务越来越单一,不能提供农村经济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支农力度远远不够,而且资金外流非常严重。

农村基层各级地方政府的行为对农村金融运行起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行为具有本位化,不考虑整个国家的宏观利益及金融运行稳定,仅仅从本地区的经济或社会利益出发。为了获取和支配最大可能的金融资源,干预区域金融组织机构建设、人事安排等,采取多种措施拉拢各类金融机构,导致农村金融机构人员膨胀、管理滞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行为具有短期化的特点,为快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常常违背经济规律上项目、办企业,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行政影响较重,常常盲目发展某一行业或某一项目,这些企业及项目常常是地方政府利用其行政干预从农村信用社及政策性银行获得的。为了融资,甚至以土地开发及其收入为公共物品融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这就使得农村地方性金融和民间金融如在没有完善制度及政策支撑极不规范兴起。地方政府上述行为使农村金融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功能往往被政府部门对资金的纵向分配所取代,更为严重的是直接导致农村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不佳,风险增大,失去可持续发展动力。

(二)法律环境欠佳及征信体系缺失

法律环境及信用环境是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相比,我国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受教育与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法律环境与信用环境更是相当恶劣。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严重滞后,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和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相当普遍;执法行政主导和行政干预的现象较为严重;执法效率低下、司法执行难、执行周期长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对逃废债务人无强有力的威慑手段,导致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些乡镇企业利用破产法的不完善,以破产逃避还债,进而导致大量银行坏账的产生。同时,我国农村征信系统建设不完善,信用资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银行在通过借款人信用对贷款风险作出合理评估方面还有很多困难;由于会计、审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不高,“骗贷”现象依旧屡禁不止;相关的中介行业的专业水平普遍高,一些中介机构还容易被买通作假。此外,社会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淡漠,部分失信者存在“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思想,使农村金融机构处于一种被动的尴尬境地,产生了“怕贷、惜贷”思想,制约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恶劣的法律与信用环境对农村金融运行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恶劣的法律与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撤出、农村资金大量流出的现实原因。(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的天生逐利性必将使其不断向环境优化、效益更高的城市地区集聚而形成资金的“洼地效应”。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正逐渐走向商业化及市场化经营,金融机构在农村经营的资金利润率低于城市又没有适当的补贴措施的条件下,必将进行战略调整。因此,不尽如人意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就成为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撤并,农村资金不断外衣的重要原因。(2)农村恶劣的法律与信用环境必然损害农村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挫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必然导致挫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投入的积极性,这也是导致其纷纷从农村撤出的客观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恶劣的法律与信用环境使得逃废债务、欺诈成风,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负担过重,加大了农村金融风险。在农业银行所有贷款中,涉农贷款的不良贷款率最高。据统计,2001年末,农业银行常规贷款中,涉农贷款不良比率为35.59%,高于全部常规贷款不良比率7.48个百分点(韩俊,200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农村金融隐含的风险比城市更大,而这是与农村法律及信用环境不佳分不开的。

(三)农村中介服务不规范、不健全

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中介服务的支持,农村中介服务不规范、不健全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不利于银企关系的发展。一是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一个典型例子,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农村地方政府多为“赤字型”、“吃饭型”的财政,政府无钱成立乡镇企业担保公司。二是中介组织运作不够规范,存在行政化、手续繁的现象。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往往是政府一些职能部门的挂靠单位,行政化垄断严重,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内部管理比较松散,专业化服务水平偏低,手续极为繁琐,费用不菲。比如:办理资产抵押一般要经过财产评估、登记、保险、公证等手续,涉及工商、保险、公证、房产等多环节、多部门,且登记评估费用明显偏高“没商量”。既缺少规范的体制外信用监督机构体系,也缺乏规范的货币经纪商、信用评估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国农村金融运行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不单单是农村金融生态主体本身的问题,更是农村生态环境的外部作用问题。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并影响着整个农村金融运行。

二、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以改善农村金融运行状态的相关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农村金融运行的机制转化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运行仍然是外生机制(政府主导)为主,农村金融市场横向配置资源的功能被政府部门对资金的纵向分配所取代,农村金融的实际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要从根本上完善解决农村金融运行问题,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具体说来,有如下两方面:一是在农村金融改革中,政府要减少对农村金融行政性“过度参与”,改为市场主导下的有效支持,从根本上要实现农村金融运行从外生机制向内生机制的转化,成为逐步形成能适应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化水平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农村各级基层政府也必须转变其自利行为,共同致力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这其中很重要前提是要理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要在分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切实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的分享机制,从而可以防止地方政府对经济金融资源的恶性竞争。另外,地方政府要切实处理好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要制定符本地实际的科学发展战略,不能盲目跟风发展产业和项目,减少行政干预农村金融的现象。

2.强化法制建设,完善农村金融运行的制度基础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农村金融运行的制度基础。一要加强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尽快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金融控股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在《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金融的实际状况,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以保障农村合作金融的合法权益。二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维持司法公正。在处理和协调农村经济金融事务中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地方政府要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三是要加快诚信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规,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强化中介机构及人员的责任追究及惩罚制度,依法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债、赖债、废债、骗债、恶意欠息等失信行为,维护守信者的合法权益,保护金融债权的同时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3.推进信用文化建设,为农村金融运行提供安全保障

规范农村信用秩序,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是农村金融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推进农村信用文化建设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信用意识。在广泛开展信用镇、信用村、信用企业创建活动中,全面促进信用观念增强。二是加强法律约束,建立健全守信奖励和失信惩罚机制,形成正向激励机制,让诚实守信者获利,违约失信者失利,切实保障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推进乡镇企业征信系统、农户个人征信系统和乡镇企业银行账户管理制度的建设,完善社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加强对重点行业、关联企业信贷风险状况的检测分析,及时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反馈情况。

4.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中介服务体系不齐全,制约了农村金融运行的纵深发展,只有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务体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才能改善金融运行,改善制约金融运行的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中介机构的发展。在当前特别是会计、审计、律师等各类事务所以及动产、不动产评估和企业价值评估等中介机构优化发展,促进中介服务水平的提高。二是积极吸收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和组织形式,深化现有中介机构改革。加快各类中介机构与司法、工商、税务、国土等主管部门“脱钩”的步伐,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强化竞争;同时,规范服务收费,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简化抵押、评估手续,降低成本。三是实现对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管。坚决打击虚假中介行为提高中介机构的信用,使中介机构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主体。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金融研究,2005,(2)35-40.

[2]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金融时报,2004.

[3]李扬,王国刚,刘煜辉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课题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5[M].人民出版社,2005.11(3页).

[4]王吕,刘婷.对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几点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5(10)上半月刊(总第183期)123-124.

[5]张瑞怀.建设“新农村”必须解决城乡信贷资源配置失衡问题.金融研究,2006,(10):154-161.

[6]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4):103-114.

(作者单位:广东省交通厅信息中心)

作者:廖 建

上一篇:审计质量论文范文下一篇:科技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