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2024-05-02

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共14篇)

篇1: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一个人能否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材与早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幼儿是依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的。幼儿一开始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思考,而不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点或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思考。所以家长应向他们提供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家长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有计划地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要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帮助幼儿掌握一定数量的概念,而概念又是用词表达的。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大幼儿的词汇量,并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促进其思维水平的提高。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幼儿好奇心很强,常提出各种问题,比如:“鱼在水中为什么不闭眼睛,”“马能站着睡觉吗?”等等。家长面对儿童的问题,应热情、耐心地解答,并及时称赞他会动脑子、爱动脑子。在不断鼓励幼儿好问多问的同时,家长还应常向幼儿提出各种他们能够接受的问题,引导他去思考、去解答。

幼儿喜欢做游戏,通过各种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思维,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变一变”、。情境设疑”、“看图改错”、“火柴游戏”、“走迷津”、“数字游戏"、“问题抢答”等,这些游戏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能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篇2: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从几个月大的宝宝开始,就可以玩垒高的游戏,一直到成人,我们都可以玩建构玩具。一幢幢华丽的高楼大厦,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动物,一辆辆高科技的小汽车,公园、马路、游乐场……几乎没有建构玩具不能创造的东西。那么建构玩具的最大益处就是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班孩子的建构游戏,一般是非常自由的,他们在游戏前一般不会在事先的设计好自己想创造的事物,哪怕有,恐怕脑子里也只是一个很模糊的构图,或是生活中非常熟悉又简单的东西。小孩子都是一边随意地构建,一边把手里的玩具想像成什么,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同时还会不断地变化自己的观点,一会儿说这是小鸡,或许过了一分钟他却说那是汽车了。但幼儿就是这样逐渐在想像和现实中取得平衡,最终“创造”出一个像某种物体的玩具。

可是有很多时候,小班孩子在建构游戏中是没有创新的,他们会反复地搭出一些简单的手枪、小花等小玩意,每一次游戏都是这些老花样。当然这有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里面,越是小的孩子越是喜欢重复玩一些简单的游戏,越是熟练越是乐此不疲。因为孩子在这过程当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他们在这种游戏当中感到自信而快乐。但这也使得小班的幼儿缺乏创造力。其实创造力是需要一定经验和能力积累的,而空间思维能力在建构游戏中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空间思维,它是千万种思维中的一种,但空间思维又不同于立体思维、平面思维、定向思维、逻辑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思维方式,空间思维是一种复合思维,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快速、高效是空间思维优秀的两个显著标志。建立了空间思维,幼儿就能从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考和创造,就能够创造出立体的形象的物体。当然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性形象为主的,而想要形成形象空间思维,就需要让幼儿多多接触具有立体空间感的图片。

有意识地让幼儿按照图纸建构,按照图片的提示去完成一件作品,是我们平时比较疏忽的,但确是非常重要的。把平面的图纸变成立体的玩具,哪怕是只用三四块积木去拼搭,对小班孩子来说也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几天,班级里增添了一些新的建构玩具,老师在提供这些玩具时,同时提供了操作图示,让幼儿看着图纸来玩。第一次尝试,很多幼儿对看图建构没有耐心,有一些幼儿粗略尝试了一下,发现有一点难,图上好看却不一定能搭出来,便都放弃了。而还有一大部分幼儿根本不去理会老师的要求,注意力只在占有这些漂亮的玩具上。全班26名幼儿,只有10名幼儿完成任务。而10名幼儿中有名选择的是同一张图片——最简单的棒棒糖;有 名幼儿选择的是跟老师德示范同一张或者类同的图片——长颈鹿;两名幼儿选择的是人像的图片,其中一名幼儿还选错了材料,原本弯曲像在跳舞的小人变成了直立的小人;只有一名幼儿用了较长的时间最后一个上交了一个较好的作品,其中运用到了6块积木5种形状,是所有作品中最复杂的一个作品了。而这名幼恰是平时班级中绘画能力最强的一名幼儿。可见,绘画能力中运用到的构图、结构和空间思维等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强势的显现。

通过这样的尝试,让笔者反思:小班幼儿的建构活动是需要多提供范例图片的,在建构游戏中,教师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按图索骥”的要求并不是限制幼儿想像创造,而是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基础,让幼儿从模仿创造开始,积累经验,开拓思路。我们提供的图示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有分解式和整体式的。可以提供有层次性的图示,由简单到复杂,由相对平面到立体让不同能力的幼儿自主选择。还可以把幼儿自创的比较好的作品拍成照片,供其他幼儿模仿,增加趣味性。总之,要让幼儿带有明确目标地去玩建构游戏,在建构活动中更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的介绍

空间思维即空间思维能力,它是一种普遍的思维能力,是所有人在任何背景下都或多或少具备的一种能力。空间思维由三大要素组成:空间概念、呈现工具以及推理过程。空间思维能力涉及到对空间意义的理解,利用空间的各种性质形成问题,寻找答案,并呈现解决方案。通过使空间结构内部的各种关系可视化,观察、记录、分析物体之间的静动态关系。同时空间思维也是立体思维的同义词,就表示立体思维。

空间思维有能力理解空间关系,知道地理空间如何展示,能对有关的空间概念进行推理并做决策。空间思维是千万种思维中的一种,但空间思维又不同于立体思维、平面思维、定向思维、逻辑思维、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思维方式,空间思维是一种复合思维,是一种快速高效的优秀思维,快速、高效是空间思维优秀的两个显著标志。

篇3: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真正理解“基本概念”形成思维基础

讲课中概念要明确。由概念构成判断, 由判断形成推理, 教师讲清概念, 有助于学生将知识学得更扎实。在教学中遵从概念教学的规律, 注重数学概念的来龙去脉, 揭示概念的内涵, 明确概念的外延, 科学进行划分,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例如, 绝对值的概念, 是初中数学中较重要且难懂的概念。如何理解|x| (x为实数) 呢?

从几何意义上说, |x|表示数轴上数x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联系等式, 不等式又怎样理解, 以及应用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推理论证呢?请参考以下例子。

例1.解方程|x+1|=5

解:由应用概念可得x=4或x=-6.

若从几何意义上看, 就是数轴上找出x点, 使其与-1点的距离为5, 显然应该是4和-6。

例2.解不等式|2x+3|<4

解:由应用概念得出

若从几何意义上看, 就是在数轴上找出x的取值范围, 使得它到点的距离比2小, 显然这个范围是.

学生每掌握一个新概念, 掌握一种数学思维方法, 都说明学生在原来的认识基础上得到了改造、更新、提高和演化, 即真正理解。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狠抓基本概念的真正理解, 更要抓好对重要概念的理解。重要概念在教材中占重要地位, 只有真正掌握重点才能一通百通。

二、揭示矛盾, 进行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存在许多矛盾, 常量与变量, 匀速与变速, 有限与无限, 近似与精确……根据一定的条件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教材内部矛盾中去, 分析矛盾, 结合比较, 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和掌握, 从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的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稳定。

以曲边梯形的面积为例, 教材中运用“分割、近似代替、求和、求极限”的思想来对问题进行辩证分析, 找到解决问题方法。首先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曲边梯形分割成若干个小曲边梯形。由于小曲边梯形的底很短而变化很小, 可以直代曲, 以不变代变, 则可用小矩形面积相加得曲边梯形的近似值, 分割越细, 近似值越精确。当分割无限细密时, 即取极限, 就得到曲边梯形面积的精确值。

在教学中我认真抓好典型例子, 正确分析, 通过例子的分析, 揭示教材中的矛盾, 启发学生对矛盾做出辩证的分析来达到思维能力的训练。

三、重视认识冲突, 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从问题开始,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 尽可能让学生自行酝酿提出问题, 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 并掌握深入讨论的方向。例如, 有关添拆项的因式分解, 我这样引入:首先让学生板演, 出现两种结果: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两种结果不一样?同学们经过对照猜想得到x4+x2y2+y4还可以分解下去, 而且应得到 (x2+xy+y2) (x2-xy+y2) .

为了验证这一想法, 让学生试用多项式相乘对照等式两边和中间过程, 发现“添项再分组”的因式分解方法, 这种方法过去没有出现过的, 于是, 又产生第二个认识冲突:这种方法应用于别的例子也可行吗?这时我又及时给出有关例题, 使之肯定自己的想法。这里, 我不是生硬地提出x4+x2y2+y4能否再分解的问题, 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产生一系列问题, 使思维过程从无意识逐步向有意识过渡。

四、结合专题内容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我也常用某种专题教学的内容, 贯穿在各章中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如结合概念教学, 推理教学或按章节、单元或复习小结、考后总结评价等进行能力训练, 拟定出各学年培养提高哪些能力成分的计划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那将获得培养思维能力的更好效果。

在学生中开展课外教学兴趣小组活动,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并着眼于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教学观点方法的运用掌握上获得新的提高, 在活动中, 我大胆放手, 让学生思考、讨论问题, 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多向性的训练与研究, 使他们获得更新的知识和掌握多种技能, 发展思维能力。另外, 选择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题目, 让学生通过解题来培养能力。解题是动脑的过程, 通过对问题由表到里、由粗到细、由浅到深地综合分析, 使学生得到较充分的逻辑思维训练。

总之, 数学教学过程是思维活动过程,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发展智力, 在发展智力的要求下去掌握知识。

摘要:数学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方向, 也是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如何形成思维基础, 如何进行思维训练, 怎样结合专题内容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等几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篇4:浅谈怎样培养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是培养能力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幼儿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记忆力也比较强。在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为幼儿创设独特新颖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增加幼儿的词汇量,提供给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舞台,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幼儿时期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只有学会说话,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够有效地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和理解知识,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仅能够展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品德修养、文化程度、身份地位,还能够体现出这个人接受的教育程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可见,在实际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阅读理解、语言运用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在幼儿时期重视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的价值主要体现:一是由于语言是人類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看作是对幼儿的基础能力进行的教育,进而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二是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发展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和特长,促进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三是在幼儿教育中培养有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为幼儿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进而体现语言表达能力的在幼儿教育中的内含价值。

二、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核心要求

1、语言表达的科学化。语言表达的科学化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发音正确、清晰;二是内容表达准确、真实、科学,符合客观规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工作对象是幼儿,而模仿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从幼儿教师的语言中,幼儿可以直接获得新的词汇、句式,学会理解生活,学会与人交流的方法和技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在语言表达方面做到发音准确、表达精练、用语规范、内容科学客观。

2、语言表达的儿童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和短小的句式;语音语调儿童化,拉近和孩子们的声音距离,善于运用语气、语调、语速、拟声词等,使语言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富有感情;适当利用表情、眼神、手势、身姿等语言辅助形式,从视觉的角度增加动态,增强语言表达的儿童化,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3、语言表达的艺术化。为达到教育目标和教学目的,语言表达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即语言的艺术化。一是正面的语言。无论是表达肯定的意见和愉快的情感,还是表达否定的意见和不愉快的情感,都应该温和亲切、态度明确,使用正面的语言。二是亲切的语言。鼓励和支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幼儿进步的动力之一。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积极的语言引导,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三是新颖的语言。语言的新鲜感、多变性能够激发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预期,激发自我成长的动机。四是灵活的语言。语言的艺术化还要求针对不同的突发情况,灵活地驾驭语言,解决问题。

三、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1、注重提高综合素质。语言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知识水平、社会阅历、情感体验、风度仪表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语言的熟练度、准确度和流畅度,取决于思想的修养、知识的学习、日常的积累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应该具有全面性,要有意识地提高其综合素质。

2、用职业要求引领教学实践。幼儿教师的职业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无法与幼儿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沟通感情,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从职业定位的角度出发,按照语言表达的科学化、儿童化和艺术化的三个职业要求,设计语言表达的训练,引领教学实践。

3、“做中学”、重训练。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主张“从做中学”,倡导学生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失败中学。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课前朗读、模拟试讲和命题演讲等形式,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和探索语言表达的规律,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养成勤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习惯,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能力,成为“做”的主体和“学”的主人。

4、加强指导,增强训练实效。教师的指导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练习前,教师根据练习材料、练习方式的不同,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指出练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让学生理清练习思路,找准练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练习后,教师的点评应该具有针对性,根据学生个性、知识水平、语言表达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语”。具体来说,对性格较为敏感、容易紧张、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多鼓励和肯定,消除学生紧张心理,多创造学生上台机会,锻炼其心理承受力;对反应较慢、知识储备差的学生,在鼓励的同时还需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对领悟力高、表现力好的学生,要有“画龙点睛”的点评和指导,使之更符合幼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总之,语言教育是关乎孩子们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要想更好地进行幼儿语言能力方面的培养,就要多花心思,多给幼儿们良好的环境,平时多进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训练。教师的主观要求,可以让孩子们养成比较良好的习惯。语言是关乎孩子一生的事情,从幼儿时期就能够拥有一个好的开端,有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丽.浅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J].学周刊.2011(17).

[2] 武艳英.如何开展幼儿语言艺术性的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篇5: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怎样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就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给与学生引导。第三,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5厘米、8厘米、4厘米、3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5、8、4厘米和5、4、3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8、4、3厘米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当选5、8、3厘米小棒时首尾相接但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可以直观的感知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又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而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这样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就更加清晰了。因此,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的过程中得出结论,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有所帮助。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一般为长方形),让学生算一算它的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就能解决问题。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多少 根据初中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心理,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就能根据前面的知识做出如下猜测:1、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2、长边和它的高的积。3、短边和它的高的积等。这时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去想象、去探索。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求知欲,积极性就会提高,思维也就更活跃。教师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更有利于促进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初中生的特点,来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心理,让其产生共鸣,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之前选用引例:“一百个和尚一百个馍,大和尚一个吃仨,小和尚仨吃一个,正好吃完,问有几个大和尚几个小和尚 因为学生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单的方程,由于例子本身的幽默性、学生本身的好奇心将促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寻求解法上,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重要地是加深了他们对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印象以及学好每一个小概念的意义的认识。这样以来学生就更有兴趣来学习这节课,初中生具有极大的创造能力的潜质,只是这种潜质需要不断地激励才能迸发出来。

如何开发数学思维能力

抓好习题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数学教材课后的习题,很多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型等特点。在教学中不但应注重学生掌握课本中的概念知识,还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习题的涵与外延,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能够融会贯通,应用自如。在拓宽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运用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情况设计一些有代表性、难度相当、巩固性和灵活性的习题,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如在教圆的面积时,先复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面积求法,然后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变换中得出圆的面积求法,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求面积的公式。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既巩固了知识,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怎么培养

必须摆脱“应试教育”束缚的怪圈,给教育提供一个宽松发展的环境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国家虽然三令五申,但应试教育的魔咒仍然未能彻底打破。“应试教育”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副作用”。

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之走向极端;导致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化、传统化;阻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等等。这一切使得当前教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忽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必须打破常规、陈旧的教学模式,给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教师可提供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由重视知识的灌输到更多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发展和引导学生学习作为根本理念。

篇6:怎样培养思维能力

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思维的最好催化剂,在中学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学生应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灌输英语阅读的重要性,这样他们才能坚持学习。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认为英语阅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有很多阅读材料的选择,但有些并不适合在校学生,教师应删减那些与中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发展情况,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文章。

指导英语阅读技能

英语阅读技能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说,“How much are these pants?”一课中,因为是学习相关句型,所以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阅读,第一步是阅读全文来把握大意;第二步是带着问题阅读,包括与内容和句子结构相关的问题,比如文章询问价格的句型都有哪些;第三步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从而,在课堂中,就无形中进行了阅读技能的训练。

创新式阅读方法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它的主要表现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以阅读内容为出发点,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拓展对阅读材料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辐射型、立体型的这种思维方式。

意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烈支持学生大胆地阅读和想象,并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篇7:浅谈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美术教学中,学校要重视艺术课程,配备各种器材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自由的艺术环境中自主思考,主动参与,进而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我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多年,对艺术教育深有感触,也清楚地看到当下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备的缺乏、教师理念的陈腐等等原因已造成美术教学在整个教育工作当中的淡化,甚至缺失。究其原因,实质上是对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忽略,殊不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审美素养,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和面临的关键工作。这几年教育部也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各学校修建了艺术楼,配备了设施,这为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但是艺术教学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仅靠在课堂上机械地画几张画,照本宣科念念理论概念,学本文由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生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如何能引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更别提学生对艺术的深入理解了,这样的艺术教育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在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探寻如何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方式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认识、改变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

必须正确认识艺术课在整体课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没有主副课之分,这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充满了艺术,比如漂亮个性的服装、恢弘大气的建筑、色香味美的菜肴、设计精美的礼品、造型美观的汽车等等,都是艺术家精心设计的作品,凝结着艺术的魅力,可见艺术教育之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主副课无意识区分,美术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与学生的.兴趣逐渐消退,根本谈不上艺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思维能力,首先应该彻底改变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营造开放自由的艺术教育环境、创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不同潜质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知道人人皆可创造出美丽独特的作品,给他们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应从现实生活中最简单最普通的教育实践题材做起,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创造,例如设计一个文具盒、一个书包以及美观实用的课桌等等,尤其是现在好多学校的校服不够美观,学校可以征集并采用学生的设计理念,去设计一些美观又实用的校服,我相信这些实践课题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有很大帮助,这种形式的教学既不脱离学校的教学目的,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思维,首先要赋予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和艺术素养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

艺术教育一定要形式多样,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看皮影戏,学习做皮影像,甚至可以进行表演;也可以邀请各种从事手工艺术的民间艺人来学校讲课,传授民间艺术思想与工艺,现场制作一些民间艺术作品,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手工艺作坊,让学生观看制作流程,使学生能更深层次的了解手工艺术品的设计理念,从不同的角度体验艺术的真谛,感受艺术的熏陶。

同时,美术教育也应倡导学生学好书法和中国国画,比如把《芥子园画传》作为教材,不仅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更能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个人认为中国画是承载多种中国艺术元素的艺术品,所以中国艺术教育也应结合国情,发挥其自身优越性和独特性。

篇8: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强调日积月累。对于字词, 我们要求学生, 不仅一般的生字生词要掌握, 常见常用字词更需要牢固掌握。课内的如此, 课外的也如此。例如“森然”这个词, 真是太熟悉了, 但是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用呢?又如“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成语 (熟语) 谁都会用, 但是“雷池”是什么?不弄清楚含义, 就难免误解和误用。语言的实际运用是不分课内课外的, 语言的学习与运用乃是终生之事, 因此, 培养学生“务求甚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基础训练是一种启发, 是一种示范, 也是一种引导。

下面是老师利用上课5分钟随堂练习的三个语言基础训练题:

1、分别用“定”或“订”填空。

(1) 二人__交 (2) __期开会 (3) __价合理

(4) __立条约 (5) __正错误 (6) 装__成册

2、判断正误 (有歧义画“×”) 。

(1) 甲乙双方一致同意, 甲按八折优惠售给乙方1000吨钢材, 乙方则须用被优惠的20%来购买××公司股票。

(2) 某厂93年改善管理方法, 成效显著, 产品合格率超过历年平均值的20%。

(3) 某校开设五门选修课, 高一学生踊跃报名, 第一天就超过规定名额的20%。

3、解释加点词语。

(1) 故国神游。

(2) 故国三千里, 深宫二十年。 (唐·张祜《宫词》, 写宫女哀怨)

(3)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唐·刘禹锡《石头城》)

(4)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上面第1题涉及普通 (常见) 字词的运用, 第2题涉及到语句的实际运用, 第3题涉及到汉语的多义性, 延展到对四大“名” (名作家、名作品、名人物、名言名句) 的记忆与理解。语言基础训练要讲求实效, 必须提高练习题的质量。像有些题, 所给四个选项共16个词, 而这16个词里只有一两个是易混 (易错) 的词, 其它词早已掌握, 训练作用就不大。

语言基础训练要注重实用, 要避免在语法修辞的术语或纯概念性的东西里捉迷藏。例如:破折号的用法有几种?比喻和比较有什么区别?这一段话到底是描写, 还是想象?等等。类似问题, 有些连出题人自己也不大清楚所以然, 怎能“使人昭昭”呢?而下面的训练则比较有意思:

“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 (甲) 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 (乙) 南面正在运河上。”甲、乙两处的标点应是什么? (甲:分号;乙:逗号) 作者为什么在甲处使用分号呢?

这道题看起来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用法, 实际上涉及到对下文的理解, 涉及到对作者思路的理解, 这样的训练, 实用性就比较强。

语言基础训练不能把丰富生动的语言现象简单化, 出一些“一厢情愿”的训练题。例如随意把原文中某些词语或语句挖去, 让学生来填写, 不符合原文的就算错。其实, 语言现象不是数学公式, 除个别情况外, 哪能只有唯一答案呢?这种训练不但难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还可能把学生引入歧途。

语言训练不仅在阅读中要抓, 更要通过写作来抓, 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的语言训练是一种更便于联系实际应用、综合性更强的语言训练。

请看以下几个写作训练题:

1、有这样一句话 (即甲句) ——

甲:梦中的一千次笑, 不如现实中的一滴眼泪。

(1) 如果把这句话写进作文中, 你打算用它来论证什么观点 (论点) ?

(2) 请你用甲句的样式 (句子结构、字数等, 大体上相当) 续写出乙句和丙句, 用来论证同样的观点 (只写乙丙二句, 不作其他论证) 。

2、写出李老师要说的话:

元旦晚会上, 学生们热情邀请李老师出个节目, 有几个人说:“学狗叫吧”李老师想, 学生们是好心, 但学狗叫又实在不雅, 于晚会欢乐气氛无益。于是, 他解释道:_____。

一听这话, 同学们心悦诚服。报以热烈的掌声。

3、请按要求补写下文空白处:

(1) 在K1 (即空1) 处写一段100余字的话阐明“青蛙试验”给人们的启示。

(2) 在K2处写一段100余字的例证文字 (以李存勖为例, 参阅语文课本第四册P318《伶官传序》) 。

(3) 在K3处写一段200余字的议论性文字, 对上文进行总结、引申, 使全文成为一篇完整的议论文。

从青蛙试验说起。

据说, 美国康乃尔大学曾作过这样的试验。他们把一只青蛙, 突然扔进滚沸的油锅;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只青蛙奋力一跃, 竟跳出油锅, 安然逃生。过了一会儿, 他们又把这只青蛙放到一个盛满水的锅下加热, 待到青蛙觉察出水温的提高危及生命时, 它却再也没有了那奋力一跃的力量, 而只能葬身锅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K1) _____。

类似青蛙试验的故事, 在历史和现实中都是很多的。北宋欧阳修在他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介绍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就是一例。

李存勖 (K2) _____。

一个动物的实验, 一个历史的真实, 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K3) _____。

第1题既涉及语言形式又涉及语言内容。第2题涉及特定语言环境 (语境) , 是应变语言, 也是一种放慢了速度的口语训练。第3题综合性最强, 是训练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联想能力的综合训练题。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是可以较有效地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水平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每个老师都在努力探索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 我校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一直致力于文章阅读的知识体系的构筑,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教学中, 顾老师提出用设题、解题的办法模拟学生阅读过程, 引导学生完成对课文的分析。这一做法在我们语文组得到推广, 是行之有效的。

这一做法主要是依据教学目的和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设计出一套有启发性的、有梯度的、有思维难度的问题。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 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语言和思维训练, 学习分析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9: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组织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排队是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排坐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二、组织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 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用自己想出的计算方法,看看什么时候你会选用什么样的方法。第二天学生兴高采烈地说:我有21元,买文具盒要用6元,我就用10元减去6元得4元,再加11元,就剩下15元了;我有32个珠子,送给弟弟8颗后还有24颗,因为12减8等于4再加20就是24颗了…… 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就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三、组织探究创新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开展有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维方法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十个角为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先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把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学生各抒己见,发现划分的标准不一样,得到的种类也不同。在这一操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的创造性思维。当学生按照三角形角的特点分为三类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三类角的特点,大胆地为它们取名。学生争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对于取对名的学生我及时加以表扬,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把学习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只片面地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充分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思维的局限性,也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而要学好数学,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良好的思维能力怎样培养?

教师为了培养起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能够支持或容忍学生的奇思怪想,对学生奇特的想法或提议要多加鼓励和支持,而不是恶意地挖苦或批评,让学生敢于思维,为学会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给予积极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敢于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的猜想。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有效的“素材”,做到有效调控,适时提出新问题,以提高学生提出猜想的水平。同时,要突出创造性,鼓励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导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少走弯路,树立正确的猜想,展开思维的想象空间。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用适当的情境进行教学,给学生展示极富启示性的数学情景材料,并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之中感受到数学的理性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起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以什么为核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离不开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数学教学应把数学结果的教学变成数学过程的教学,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教会学生怎样推理和思考。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讲解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及基本思路,让学生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去学习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对学到的新的知识才会有一个真正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掌握并加以巩固运用。其次,给学生布置例题、习题时,要让学生先做然后再指导,不要把参考书上的答案或教师的想法事先告诉学生,否则就会影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可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为反思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数学观念、数学心智都得到强化和巩固。教师在课堂上可精心设计反思这一环节,通过反思加深学生的记忆、历练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怎样进行小学生的思维训练?

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要着重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1.单向延展法。这种方法就是以教材的某项知识为起点,经过联想活动将若干项有一定关系的知识纵向组合起来,形成有层次、有过程、动态发展的思维活动方法,它能够体现出逻辑思维的递进关系。2.多向延展法。这种方法就是以某一知识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自由地扩展,形成多方面、多角度的思维活动方式。这种训练方法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也注意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主要体现在对一些数学问题的多样化处理上。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多样化处理的同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容易找到解决这一数学问题的某一方法,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效率。3.教师可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组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因数学问题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式。4.在简便运算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精心设计习题,抓好学生口算的基本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运算律,改变运算符号和数据,促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5.运用常规求异训练方法,摆脱常规思维的支配,引导学生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11:怎样培养学生几何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素质的重要表现,如何在几何课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需要认真探索的。几何的学习和研究时时刻刻在概念、判断、推理过程中运动着,而概念、判断、推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其它知识内容,如性质、定理、公式等无非是一种判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自觉、深刻而牢固地理解和掌握几何知识。然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是初中几何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所以在几何入门阶段,教师应该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从概念、作图、推理这三个环节中着手,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启蒙,帮助学生打好学习几何的基础。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任何教学改革都是搞不好的。于是在学习正课之前,首先上两节预备课,主要谈几何的作用,从古希腊的测地术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从工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到处都可以看到几何踪影,到处都可以看到数学家的功绩,几何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工具,更是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新起点,然后介绍几何的发展史,提出一些有趣的几何问题,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动思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2、分成三个阶段,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直线、射线、线段、角几部分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图形直观能有根据地作出判断,如“对顶角是相等的角”、“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等等。这个阶段,应该看到学生从“数”的学习转入对“形”的研究是很大的变化,而对形的学习开始又接触较多的概念,所以使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学生难以适应,不少小学时的优等生适应不了这一转变,以致学习掉队了。解决的办法,主要是注意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即从感性认识出发,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性,再提高到理性认识,从特殊的具体的直观图形抽象出一 1 般的本质属性。并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清基本概念。例如讲直线这一概念时,问:你能画一条完整的直线吗?学生感到问题提的新鲜,谁不会画直线呢!有些莫明其妙,我指出:一个人从出生记事之日起,一直到老为止也画不了一条完整的直线,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正因为画不了一条完整的直线,才用画直线的上的一段来表示直线,但决不止这么长!这样学生在开头对直线就建立了向两方无限延伸的印象。又如在学过“角的概念”后,可让学生回答:直线是平角吗?射线是周角吗?在学习“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概念后,可以问:∠α与90º-∠α互为余角吗?∠β与180º-∠β互为补角吗?并要求用“因为……,所以……,根据……”的模式回答,这能使掌握线与角、角与角的联系和区别的同时,熟悉推理谁论证的日常用语,逐步养成科学判断的习惯。

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论证的能力。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定义、定理、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几部分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辨别条件和结论,掌握证明的步骤和书写格式。做法是:(1)分步写好证明过程,让学生的括号内注明每一步的理由;“加注理由”的练习题,主要在第二章,这无疑把学生引入逻辑推理的王国,教师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它的作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每个例题,认真完成教材中每一个练习,并强调推理论证中的每一步都有根据,每一对“∵∴”都言必有据,都是有定义、定理、公理做保证的。此外,还要学生象学写作文一样背记一些证明的“范句”,熟悉一些“范例”,做到既掌握证明方法步骤和书写格式,也努力弄清证题的来龙去脉和编写意图。(2)让学生论证一些写好了已知、求证并附有图形的证明题,先是一两步推理,然后逐渐增加推理的步数,主要是模仿证明;(3)让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并自己画出图形来证明,每一步都得注明理由。另一方面通过例题、练习向学生总结出推理的规律,简单概括为“从题设出发,根据已学过的定义、定理用分析的方法寻求推理的途径,用综合的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第三阶段,培养学生对较复杂证明题的分析能力。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全等三角形以后的教学来培养。要求学生对题中的每个条件,包括求证的内容,要一个 2 一个地思考,按照定义、公理或定理把已知条件一步步推理,得出新的条件,延伸出尽可能多的条件,避免忽视有些较难找的条件,同时不要忽视题中的隐含条件,比如图形中的“对顶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外角”等等。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初二仅仅是一个开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有意识、有计划的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学会推理论证的方法。

3、狠抓几何语言训练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候选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待有的语言,数学等别要通过一些符号和字母来表达,它抽象精确、简便,这是数学语言的特点,也是它的优点,要跨入几何的大门,首先就要过好“语言关”,为此,我作了如下训练:(1)要求学生理解和熟记几何常用语。几何教材开始就明确地给了一些常用语,如“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A”、“直线AB经过点C”,经过即通过,对某些字“咬文嚼字”,加强学生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熟记“几何常用语”,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学说,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2)由基本语句画出图形,给出基本语句,要求学生画出图形,把语句和图形结合起来,训练学生熟记语句,如延长线段AB到D使BD=AB,在线段AB的反向延长线上取一点C,使AC=AD,等等。(3)将定义、定理等翻译成符号语言,并画出图形,符号语言能将文字语言与图形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也为文字证明打下基础,如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翻译成符号语言:AM=BM或BM=1/2AB或AB=2AM=2BM等。(4)编写范句,形成规范的书写:如延长_____到点____,使_____=____。此外,我讲课时,努力做到语言规范化。对几何语言的教学,我是随着几何知识的教学逐步进行,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几何语言,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讨中进一步得以发展。

4、教学中时刻注意几何的学习方法和严格要求

学生初接触几何,不知道应怎样学习,于是在教学中注意教学生怎样学概念、怎样学定理、怎样分析问题、怎样总结几何知识。

几何概念往往是很抽象的,因此引入概念或定理教学时,尽可能从实际事例、模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结合分析图形的特征得出几何概念和图形性质,并用文字定义把概念表述出来,这样,使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有实际模型作基础,对概念的理解有几何图形作依据,也就是使学生能够真正抓信几何概念所反映的几何图形的本质属性,在他们使用定义时,即运用概念进行思维或者在口头上或书面中表述的时候,在头脑中能呈现出相应的图形,以及这个图形的基本特征,而不是机械模仿,硬背概念的字句。

几何定理是解答和论证几何问题的重要依据之一,一个定理掌握得好坏,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除了重视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外,还特别着重讲清怎么样应用定理。一个定理研究完毕之后,除正面给学生举一些满足定理的例子外,同时也给出那些因不具备条件而有适合定理的反例,使学生懂得定理在各方面的应用信息,使其心中有数才能对定理运用自如。在讲课时按逻辑程序,层层深入,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注意精心创设思维情境和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总之讲几何概念或定理时,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几何是一门逻辑性比较严谨的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与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先复习,后作业,先审题,找思路,后解题,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篇12: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1、让孩子多观察。

孩子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既然离不开感知和亲身的体验,那就应当主动为孩子提供较多、较丰富的认识对象,让其去感觉。如3岁以前的幼儿,分不清楚物体、图画之间有什么区别,这时就特别需要让他们多听各种各样的音响。触摸各种不同的物体,如土、木、铁、棉、毛、水等,给以各自不同的感觉和温度,给以耐心的讲解,以引导其思维的深化。这个时期感知到的东西越多,他想的事情和感到奇怪而不理解的事情也就越多,思维发展就越快。比如,大人从商店买了一个玩具小汽车,孩子开始接触时可能是很喜欢的,但是,由于他们不了解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玩了几天就不想玩了,终于有一天竟然动手把小汽车拆开了。孩子的这一行为,如果从破坏玩具方面来讲,值得批评,但是,从他开动脑筋主动地去了解一下内部结构来讲,应当给予鼓励。因为,他是想在不满足认识的情况下,开动脑筋,想亲身观察一下内部的结构。

2、鼓励孩子勤实践。

3岁以后的幼儿,常常表现出对室外活动兴趣增加,一会儿要到水边捞蝌蚪,一会儿要在路边捉蜻蜒,或几个小朋友到草丛中玩耍,有时也会表现出某些危险的举动。大人常常会担心出现什么意外,因此,总想让孩子老老实实呆在家中,在自己身边坐着,看看画报,翻翻小人书,唱唱歌,或玩玩积木,认为这既安全又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实际上,这限制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不利于孩子感知动作思维的发展。大人应该明确,室外才是孩子智力发展所需要的天地。

3、让孩子多思多想。

3岁以前的孩子,以感知动作思维为主,3岁以后,以具休形象思维为主。以后,逐渐向抽象思维发展。我们应当根据这些特点,在满足其感知动作,为其提供观察内容的同时,要想法使其向思维的深度发展,办法就是要让孩子多思多想。

在3岁前,给孩子讲故事时,应当配合实物、玩具或者图片。并伴随着动作活动,因为这时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依赖于感知动作的,没有这些实物,孩子难以理解和记忆,我们不能讲看不见,摸不着的神话故事。

篇13:怎样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一、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在交往中比较被动。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

其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为了一个玩具、为了玩儿一个器械而发生冲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有明显的攻击行为,如:推人、踢人、对别人吐口水等等。如不及时矫正,幼儿会逐渐形成傲慢无礼、脾气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当发生社交冲突时幼儿大多采取消极的回避态度,幼儿的交往技能较差,且交往技能比较单一。

再次,分享合作意识差。会关心、安慰他人,乐于助人,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合作等,大部分幼儿表现一般。

二、创设有利于幼儿同伴交往的环境,培养交往兴趣

温馨、和谐、平等的环境是幼儿成长的基础。要培养幼儿同伴间的交往能力,关键是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交往、敢交往、喜欢交往、有机会交往并能得到积极互动的平等、民主、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最敢说话,爱说话。人们常说童言无忌,孩子的话是发自肺腑的,孩子的心是一颗最纯真的心。那么就让孩子真诚而坦率地来交流,走进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最好、最适当的途径之一。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也随着幼儿游戏活动地丰富他们已往往不满足于一个人玩,而是渴望着与同龄儿童的交往,我们发现角色区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创设合适的环境教师首先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同伴交往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在生活中,我们应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去结交新朋友。

三、利用游戏,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合作的经验

1、角色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他们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从中会设身处地的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并且能学习不同角色之间的相处,交往方式。如:售货员和顾客、医生和病人、老人与小孩等等。增添了孩子们交往的兴趣,让他们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

2、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合作的重要。通过游戏让孩子们知道在集体中每人都有自己长处和短处,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做好事情。比如:引导、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或全班作画,在这当中幼儿必须学习互相协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在游戏中,特别是在建构游戏中、角色游戏中,幼儿必须共同商量、友好合作、相互配合,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下去。体育活动中的小组竞赛,日常生活中的共搬玩具、共抬桌子、互系扣子、互叠被子、还有大带小的交往活动,都能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四、启发引导,让幼儿掌握交往的技术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万千宠爱于一身,一般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久而久之,有的幼儿心目中只有我,全无旁人。如分配玩玩具时,幼儿各自抱一大堆,自管自玩;走楼梯时两人拉手,走得快的根本不管走得慢的是否能跟上。这种缺乏合作精神的行为,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孩子应当学会交往的技能,如:分享、轮流、协商、合作等等。分享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尤为重要。轮流、协商和谦让,在幼儿园最能体现。合作,往往以分享、轮流和协商为基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合作的意向和愿望渐渐地表现出来。

五、让幼儿享受与人分享,并使幼儿享受分享的乐趣

现在的孩子集众多宠爱于一身,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会关心别人,更不会与人分享。而我们常常只是让他们模仿分享的行为,而没有实实在在地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对分享行为的情感倾向,从而自觉产生分享行为。

分享是指与别人共同拥有和分享。因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尝试。比如:情境表演、讲故事、带食物与人分享等。通过故事、情境表演,引发幼儿产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各种角色,从而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绪。再玩玩具等活动中,教给他们玩玩具的方法、及规则、让分享者向分享行为发出者道谢。使幼儿真正感受到与大家分享的快乐,使他们明白“只有与人分享,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当然,分享的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还需要我们多为他们创设机会,和他们一起制定分享的方式和规则,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这样才能真正让幼儿学会分享、关心他人。

篇14: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 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 在课堂中,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 在观察之前, 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其次, 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 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 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 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第三, 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 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細、深入的观察. 第四, 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 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棍各一根, 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 在拼摆中, 学生发现用10、16、8厘米, 10、8、6厘米和10、16、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 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 首尾不能相接, 不能拼成三角形. 借助图形, 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 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因此, 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二、 引导想象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 ”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 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 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 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第一, 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 第二, 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 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 因此,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 其次, 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 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 创设想象情境, 提供想象材料,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 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 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 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 要求算一算他们的种植面积, 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 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 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 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 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 ①、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 ②、长边和它的高的积. ③、短边和它的高的积. ④、先拼成一个长方形, 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教师一一板书出来, 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 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 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 鼓励求异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 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向, 去想别人没有想到, 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 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 好于假设、怀疑、幻想, 追求尽可能新, 尽可能独特, 即与众不同的思路. 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 勇于求异,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创新. 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 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 训练学生勇于质疑, 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本人教授“§2.7 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 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

例:如图,已知a∥b, c∥d, ∠1=115°,

(1) 求∠2与∠3的度数,

(2)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 并得到∠1=∠2. 我正要向下讲解, 这时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 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 ”我当时非常高兴, 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 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 已知a∥b, c∥d求证:∠1=∠2让学生写出证明, 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 随后又变化如下:

变式1:已知a∥b, ∠1=∠2,求证:c∥d.

变式2:已知c∥d, ∠1=∠2,求证:a∥b.

变式3:已知a∥b, 问∠1=∠2吗?(展开评论)

这样, 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 拓展了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初学几何者来说, 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数学教学中, 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 独立思考, 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四、 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 他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 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 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 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违反常规的解答, 标新立异的构思, 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 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同时, 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 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 有这样的一道题: 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 对于这道题, 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 但由于公分母太大, 解答非常麻烦. 为此, 我在教学中, 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 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 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 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在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上一篇:sz公司门禁管理规定下一篇:雨季伤感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