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024-05-12

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通用12篇)

篇1: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现在的老师越来越多的重视分数,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导致一些现在的学生肚子里有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可是却在实践中无法独立的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甚至有的学生还无从下手,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活动起来笨手笨脚,这样的学生以后只能在社会上充当字典,智囊团等角色,根本不能独当一面。因此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极为重要。

当然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本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法,汉语文课是一个语言艺术课,除了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掌握,更让学生理解每一节课学完之后应该掌握,了解这节课所表达的意境,以及他们的背景,比如说汉语文课的《古诗三首》。本人觉得在讲这篇课文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动手收集资料,可以询问,可以讨论,可以进行思考,这样对学生进一步掌握诗中意境有很好的帮助。这是第一个步骤。如果讲完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对诗中意境的掌握,内容的解读,背景的理解,让学生拿起画纸和彩笔画出对那首诗的感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当然如果不通过读诗画图这个环节,本人想很难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汉语课的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到数学课上。

其实比起汉语文数学跟重视的是动手动脑能力,所以我想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再数学课上,能够大胆积极地用起来,本人想可以把数学课上的既好玩又好学。

那么我就在这里依据一篇课题展开一下讨论,比如说老师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组成一个长方体,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的结构,还可以举一反三,四个长方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体,以此类推,五个长方形,六个长方形,可以组成怎样的图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数学最重视的是举一反三,还可以从旧方法里得出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本人觉得这样的数学课再是最现代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这样的方法可以用在英语,英语对于我们藏族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语种,英语也是一门艺术的语言,所以必须掌握其要领,当然对于背单词,本人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所以只能死记硬背,但是如果背完了,想检查学生们背的怎样,我这里有一个方法,就是比如说英语单词,orange 因为英语的每个单词,就是26个字母中的任意几个字母拼写而成的,所以检查orange的时候,教师分别把字母o, r, a, n, g, e次序打乱,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所背的动手组成这个单词,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记住单词。在学习英语的课文中,首先要学生了解是怎样的语境,然后进行朗读,朗读是学英语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狼读完以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对话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对话剧,或者让学

生自己演一个课文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话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所以说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是相当重要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我觉得肯定会在社会中独当一面,会站稳脚跟,会在社会中创造很多奇迹,会是真正的接班人。

篇2: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湖北省利川市大沙溪中学

温志祥

电话:***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体验。”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也要求我们做到:变单纯的灌输知识为创新教育和实践教育;变教师静态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这些要求都对我们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思考,这都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要求。

那么,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如何有效的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呢?特别是我们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教师数量少,教学设施不足,学校建设水平低,学生基础差。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和外面接触的机会都很少,因此,对外面许多的东西都不了解。面对这样一些地区,这样的一所学校,这样的一群学生,我们如何有效的实施地理教学,如何达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教学目标,是我们的难点,更是我们要努力思考的地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师的难点。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手来,把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转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展示或者是游戏,甚至比赛,从而使得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知识,开发了思考能力,更是增加他们热爱地理的热情,让他们更加积极的学习地理,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乐趣,找到自信,以至于实现自主探究学习。下面以几节课堂案例来进行交流:

在《地球与地球仪》一节中,既是地理教学的基础,又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在通常教学中,只是从字面或者图上讲解,讲解后死记硬背,做许多题目,使得学生对经纬线、经纬度要花费很长时间来理解消化,甚至有的学生初中毕业时还不能明确经纬度的分布情况。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想到了设计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来解决这个难题。于是,课前让学生每桌准备了一个廉价的乒乓球,课堂上在引入经纬线的定义后,让学生动手在自己的乒乓球上画出几条基本的经纬线。然后我找了一些铁丝,模拟做了一个球,方便学生对于经纬线的学习。(学校没有多媒体但有地球仪,但是地球仪太小,上面线也很多,学生看不清楚,做个模型看,更直观)实际上这就很好的对概念进行了理解、运用,因为只有理解概念到位才能准确的画出经纬线。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学生准确地画出经纬线,也有很多学生画的经纬线达不到标准:例如有的经线在南北两极不相交,有的经纬度出现偏差等,这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把自己出现问题的地方纠正。从引入定义到活动整个过程,学生自己动手思考,从出现问题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也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领悟到了新知识,攻克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课后还结合学科活动安排,让学生用自己的乒乓球制作了地球仪,评选优秀学生若干名给予奖励。

又如在《地图》教学中,课堂一开始直接让学生画一幅学校的平面图,要求是让学生想尽一切办法来表达清楚学校的实际状况。有的学生当场就画出了学校长、宽分别是多少等问题,这说明学生在动脑思考应该表达的要素。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制作的图上没有方向,有的没有比例尺,有的没有图例,有的三者皆无,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探究。当大部分学生制作完成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对比交流,看自己和别人谁的图表达得更清楚一些,有哪些地方是自己需要借鉴的。最后,每个小组推荐一份能反映自己小组水平的平面图来展示。拿到学生的平面图后,进行了下面三个步骤:首先,面向全班同学对这幅图提出问题:我们的学校面向什么方向,同学们坐在学校里面向哪个方向上课,从图上能否得出来?从而引出地图上的方向概念,补充方向的三种表达形式。其次,提出问题:要得到学校前后距离,从图上实际侧量得到的距离就是吗?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学生茫然无助,然后引入比例尺。最后,向学生提问所画的图形代表什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必须要有起到说明作用的图例的存在才能完整的、准确的表达信息。课后,又进行了“学校平面图设计大赛”,根据三要素标准及制作水平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通过遇到问题——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成果展示——进一步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是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要做到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到知识,需要备课,备教材,备学生。事先考虑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考虑好哪些是需要学生自己探究的知识,哪些是需要学生互助交流的知识,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课堂,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共同体现,否则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的。

篇3: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所谓观察是指直接运用感觉器官,

或者间接借助于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 并且持续、反复的知觉过程

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 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另外, 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 克服一定的困难, 才能发现问题, 对事物有正确认识, 得到正确的结论。

1. 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 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2. 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安排了许多实验, 就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能将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能操作模拟实验, 既学习了实验方法, 锻炼了实验技能, 又为课内外动手实验作出了成功的基础准备。某些物理现象, 如电荷流动、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磁场分布等等, 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 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而应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 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捷化, 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 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的健康发展。

二、要使学生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

初中学生对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存在着不正确的想法, 实际上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如对于彩虹, 学生认为只有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 平时看不到。在序言教学中我就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 当上午或下午有太阳光时, 还带领学生到室外背向太阳光站立, 用喷雾器或学生用口斜向上方喷射水雾, 就可以看到一道人造小彩虹, 使学生感到新奇, 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 达成共识, 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通过实验, 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 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应该:了解实验目的, 理解掌握实验原理, 正确使用仪器, 作必要的记录, 得出相应的结论, 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 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

1. 促使学生认真做实验, 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 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

2. 创造机会多做实验, 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 让学生参与教师准备和整理实验器材, 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 以便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处理好实验性的习题,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 进行观察从中得出结论。总之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用简单器材做好实验

物理实验有时用简单的器材就能说明问题, 例如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部分内容时, 就让学生通过拍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新产品。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的实际操作中去观察、去体会,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提高判断力及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越强。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丛书编委会.

篇4: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关键词:实验;能力;培养

我们在平时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常常接触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走进物理实验室的时候,带着物理实验讲义和预习报告,头脑中对于将要动手进行的实验却毫无印象。在实验过程中,照着讲义看一步做一下,操作非常被动,出了问题,就依赖教师解决。做完了实验,感觉收获不大。

通过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状况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如我们的实验讲义一方面偏重于传授实验基本知识,把实验过程介绍得很详细,仪器的使用也是具体到每个开关,每个旋钮。另一方面,对于实验中的理性思维成分,如实验设计思想、原理论证、实验方法等不够注重,体现得不多。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一些学生把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对立起来,把物理课与物理实验课截然分成“动脑”的理论课与“动手”的技术课,认为做实验就是动手“使用使用”仪器,“测量测量”数据而已。久而久之,难免就会养成依赖讲义和教师的习惯,依葫芦画瓢式地做实验,做起实验越来越被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物理实验教学要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这一重要性。正如老一辈物理学家钱临照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做好一个物理实验首先要透彻这个实验的物理概念,然后明白用什么手段,借助什么仪器和技巧去实验它。”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正确地操作和测量,还经常提醒学生思考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以及实验结果的含义等,有意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设计者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此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站在实验设计者的位置上独立思考和分析有关实验的各种问题,并设法在实验中进行检验,使学生在实验中逐渐化被动为主动,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在实验的预习、操作、总结三个环节,都有训练学生动脑能力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学生要查阅教材和有关参考书,要关注物理实验的全过程,要认真地考虑物理实验方法,要用学过的基础知识分析观察到的现象等,这样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当学生明确了这些问题,就理解了实验的内涵,掌握了实验的思路和方法,使实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强调了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锻炼实验技巧,提高动手能力,始终是物理实验课程的重点。实验课一定要保证学生有较多的时间自己动手做实验,坚持一人一套仪器,每个人独立操作,完成整个测量、观察、处理结果的任务,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和启发。学生做实验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就需要重做。实验本身是一种重复的、艰苦的劳动,实验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基本训练必须坚持严格要求。

大量实践表明,在物理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是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实验前弄明白实验所依据的理论、实验方法的特点和选择仪器的根据,预先考虑好实验要进行的内容和步骤,实验中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实验操作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实验效率提高了,在实验中能获得更多训练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例如,再多做一遍实验,看看结果是否能重复?改变一下条件或参量,看對结果有多大影响?这样,学生容易进入良好学习状态,增加对实验的兴趣和爱好,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实验内容的掌握也越来越好。

如何从讲义大篇幅的理论描述中提炼一个清晰的物理图像去指导调节、观察与分析,是做好这个实验的关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考和讨论,在头脑中建立了一个动态的、完整的与调节紧密相关的物理图像,这就使他们摆脱了冗长的描述或数学公式的“束缚”,化被动为主动,有充足的时间,轻松地对各种条件下产生的干涉花样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得出较好的实验结果。学生普遍感到实验收获大了。

参考文献:

[1]杨菁菁.物理实验中培养动手动手能力[J].广西物理,2003(2).

[2]李彦敏,陈向炜,罗绍凯.勤于动手 善于动脑[J].黄淮学刊,2002(12).

[3]柴其平.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2).

篇5:自学中如何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

自学,即目主学习。它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自学并不是说教师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学生的自学必须处于教师的调控之下,主要有三个步骤:

1、创设良好的自学氛围。首先要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经常向学生讲自学的意义,介绍古今中外自学成才者的事迹,激发学生自学热情:其次,要编制预习提纲。教师只是笼统地布置看书预习,学生很难深入到课文中去。因此,教师依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体现文章的内容和行文思路,编制各课自学提纲,以便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自学”展开。把自学变成教学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按文章思路编制自学提纲,把字词句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像一颗颗明珠缀到了文章思路上,做到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2、明确自学要求

自学要求可概括为八句话: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特点,融会贯通,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其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学生如果在自学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破除迷信,勇于质疑,就能很好地培养起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课文,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训练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自学的实施,还要解决是否相信学生的问题。有人认为学生自学,质量没有保证,其实这种忧虑和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要要求适当,指导得法,同学们就会在自学中认真读书,查工具书做笔记,提问题,从而逐渐养成读书的能力和习惯。

3、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智能的发展是连在一起的。要使自学不断深入,形成能力和习惯,必须指导学生掌握自学的种种方法。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有计划地逐步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读书如何圈点划线,批注评注的方法;如何解词、分段、归纳中心的方法;还有课文背诵法、语文复习法以及听说的各种知识与技巧等等。否则,学生就只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一生也离不开教师的“教”,拿解词来说,多少年来,我们都是把词语抄到黑板上,学生搬到笔记上,然后拼命背诵结果呢?教师抄多少,学生背多少,一旦遇到生词,还是一筹莫展。相反检索法教给学生,教会他们从好几个注释中根据语境准确选择释义,学生就能脱离老师而借助工具书独立进行学习了.

自学还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过程。我把自学预习过程概括为:一读、二划、三查、四注、五思、六写。读就是读课文,默读朗读、精读速读。划,就是使用不同的符号,将生词新词,精辟语段中心所在,疑难问题划出来。查,就是对所划生词或疑难问题,通过工具书或其他资料加以解决.注,就是把查找的答案以标注、批注的形式,注到课文中去。思,就是思考课文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及表现方法。写,就是把预习所得和解决不了的疑难写下米。

篇6: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小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连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时,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了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亮起来呢?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

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观察,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由于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声的物体,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它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振动。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三、课内、外收成果——媒体作指导

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油菜花开了》与《各种各样的花》这一教学内容,恰逢春季,正是百花争艳的时期,教完《油菜花开了》后。

课外:布置学生在校园、路旁、田野采集油菜、豌豆及各种各样的花。(结合安全、文明礼貌、爱护植物教育)采集时要完整,把采集的花小心地保存好,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花的颜色、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和比较能力的很好的材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采集植物的花,可以丰富学生。

课内:

1、教师先指导学生把采集的花按颜色分类,然后多媒体或幻灯片出示:花的颜色统计表:

2、多媒体出示测量花的大小方法,要求学生合作模仿测量。3、合作研究花的结构

A、多媒体了出示不同颜色的花分摆两堆,让学生在轻快和谐的音乐声中把同油菜花结构相同的花分为一类,其它结构的花分为一类。

B、观察分辨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后,出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C、观察分辨出示雄花和雌花

D、讨论、小结。

4、巩固花瓣的形状,进行画瓣和拓瓣活动。

A、将花瓣平铺白纸上,左手压住花瓣用彩笔沿瓣边将花瓣的轮廓画在纸上,填上瓣脉,涂上颜色。

B、在花瓣上涂上相同颜色,像盖印章一样将瓣的形象印在纸上组合成美丽的图案。

C、课后要求学生进行花的记录。

综上所述,教好科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养他们的观察、实验、理解、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一任重道远的艰巨之路,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就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篇7: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针对课题研究计划,三月份我们通过活动,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培养“注意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专注的参与活动的时间很短,活动中有的幼儿玩弄自己的衣服及衣服上的装饰物、有的幼儿之间小声说话、有的幼儿老是看活动室外面,还有的幼儿玩弄卫生纸,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没有一点兴趣,不能专注的按老师的要求来做,活动效果很差。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室的一个角落创设了“操作区”,让孩子在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中学习,这些活动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孩子养成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做事的好习惯。我们在“操作区”为幼儿投放了一些操作材料,如:串珠珠、喂动物、夹豆豆、夹夹子、系鞋带、穿绳子、配衣服、钓鱼等,在教学活动延伸环节让幼儿们运用操作材料动手摆弄,主动学习,并要求幼儿参与活动过程中不得打闹、不得左顾右盼、不得干与活动无关的事,比谁做得好,做得快,并对做的不好的幼儿及时提醒。

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还针对活动室的“操作区”开展的活动,在主题墙上开辟了“幼儿园里我最棒”板块,在幼儿与幼儿间开展相互竞争的活动,具体活动如下:利用幼儿午饭后的时间开展了以一桌小朋友为单位的串珠珠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的夹豆豆比赛,以个人为单位的钓鱼比赛,获胜的小朋友在激励墙上为幼儿盖勋章。凑够五个勋章的便可以换取一颗专注星,凑够五颗专注星的便可以换取一枚老师亲手为小朋友做的专注宝宝奖章。活动开展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我班的小朋友进步很快,为了多得一些专注星,小朋友们都努力的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小朋友们从各个方面改进自己,提高自己。小朋友每天都要比谁的星星多,谁能当上专注宝宝,在3月份小朋友之间也形成了争当专注之星的良好势头,教学活动、户外游戏活动、音乐游戏活动孩子们都能专注的参与。

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我认识到,要想培养每一位幼儿都能专注的参与活动,需要经常地、反复地训练和培养,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在培养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幼儿进步,并及时对幼儿的进步给以肯定和表扬。

篇8:浅析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幼儿兴趣是关键

手是脑的老师, 动手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 在幼儿活动过程中, 关键培养幼儿良好的兴趣,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只要感兴趣的是就会很投入。不要盲目的玩, 要从玩中学到什么, 比如创造力和挑战精神。幼儿园最常见的是积木, 通过积木的多种玩法, 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性, 现在又延伸出来拼图, 市场上有很多纸质的立体拼图、折纸, 我都让幼儿带幼儿园, 经常让幼儿做手工, 包括画图、剪贴、泥工等让他们的眼、耳、手、口、脑等都参与到拼拆过程中, 诱发幼儿的求知欲望, 使幼儿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小班可以进行简单的图形拼摆, 给动物穿衣, 贴五官等活动;中班可以进行迷宫路径操作, 套塔玩具操作等活动;大班可以进行孔明锁、魔方、九连环、翻绳游戏、下棋等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幼儿活动, 让幼儿从游戏中益智。还可以很好的和家长沟通, 利用现代化的QQ群给家长留言, 让家长配合幼儿园带来适合幼儿活动的废旧材料, 做好的手工或有特色的作品等拍了照片等发到网上给家长看, 我们班的家长都觉得孩子能学到很多东西, 即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 又锻炼了孩子, 还能让家长看到成绩, 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循序渐进, 方法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 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孩子刚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时, 难免做得不完善, 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 通过反复运用, 幼儿便会掌握比较复杂的手的动作。教师有必要成为孩子的朋友, 通过谈话了解孩子的想法, 有困难一起解决, 但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帮助, 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习, 比如睡觉铺床的时候, 让他数数, 其实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 注意表扬, 重要的是要多沟通, 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条理性。引导幼儿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 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获得成功,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好浓厚。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 “速度比赛”“争当小博士”“争当小小发明家”“找朋友”“师幼比赛”等多种竞赛活动, 通过剪子、包袱、锤的手指活动开展这种练习形式, 锻炼了小手协调性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种游戏形式有助于培养幼儿高度的注意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而且会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 积极性, 而且幼儿生动活泼, 玩得积极主动, 活跃气氛。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 应及时矫正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 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 要注意幼儿端碗, 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 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 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 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最后, 要特别注意幼儿操作时的安全卫生。同一操作活动不应持续过久, 以免孩子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 造成“事故”, 并影响手的正常发展。孩子在使用金属工具如剪子、刀子、铲子等之前, 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 并一定要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使用的工具, 也应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圆头的, 刀子、铲子不要过于锋利。当完成手的操作活动后, 还要提醒幼儿及时洗手, 以保持手部的清洁。

三、教师适时引导

在每次的游戏、活动中, 孩子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他们会在第一时间里跑来告诉老师, 寻求帮助。这些事, 有的可能是在教师的观察之外, 也有的可能就在教师的视线观察之中, 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认真面对问题, 对问题进行全面地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应善做“局外人”, 减少教师的主观臆断、盲目干预、刻意安排, 教师的作用最多的时候是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适宜的支持、指导和帮助。首先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告诉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无形中让幼儿知道自己能做的事, 老师不做;幼儿能管的事, 老师不管。我们老师可以安排好管事的小干部, 例如“杯长”“水长”“花长”“书长”“鱼长”等。其次要有合适的环境。区角活动设计, 每个区角摆放什么?怎么摆?墙面如何布置?都应该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共同商讨, 一起制作。最重要的是要和动脑能力相结合。教师要善于总结, 从观察中反思, 从反思中提升。最后, 现在整合教育理念对幼儿发育较好, 所以把蒙氏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幼儿园有蒙氏教具, 我们都是将加减法融入日常的生活中, 帮助孩子将枯燥的数学变成形象直观的思维教学, 将加减法变成一种游戏, 轻松快乐的学习数学, 情景教学与趣味教学相结合, 还要关注每次活动的延伸, 好的延伸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相应发展。

幼儿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需要教师的耐心和源源不断的爱心, 有时候, 为了创造一个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我们会加班加点设计布置环境。有时候, 为了更多地了解和探究孩子的心理发展, 我们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讨论。因此, 我们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方面也是一样, 用一百倍的热情和一百分的努力, 相信在孩子身上会有成绩的, 孩子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

摘要: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但在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过程中的关键是什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如何摆正教师的位置等一系列的问题, 仍需要我们思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动手动脑能力,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柳惠英.浅谈幼儿园的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11) .

[2]郄海霞.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报告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杨露伟.浅谈幼儿园的和谐管理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 .

[4]芬兰教育注重动手与实践[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0, (3) .

篇9: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可见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重要地位。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现今小学自然课上注重儿童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应贯穿于他们探究科学知识的整个实践过程。因此,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非常重要。

一、利用新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善于动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洞察力敏锐的一种表现,也是具有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

1、创设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看到桌上摆着各种能发声的材料:鼓.锣.音叉.橡筋琴。铁盒.内挂小球的塑料瓶等,立刻会想到研究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使学生发现,要弄清这些问题必须先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从而明确本课要研究的问题。

2、兴趣导航,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美丽的,充满了惊喜与奇特。科学的做法可以使教育进入美好的境界,让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伴随他们生命的始终。对此,我采取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孩子创造丰富的问题情景。如:在学习《纸的秘密》一课时,把活动主题分成了四个教学环节:(1)活动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纸和纸制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研究纸的欲望。(2)探索研究。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一观察实验一交流研讨”的科学探究过程。(3)活动拓展。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纸发明和造纸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纸的奥秘。(4)通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各种纸的不同特性设计一件新物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感受纸的特性与用途的关系。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引入以问题结束,很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大胆猜想和假说的能力。

学生自行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心中一般都有臆想的答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作猜想和解释,“要发动小孩子来创造性地对这些规律作出解释”。创造性的猜想和解释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供了契机。

1.借助有结构材料进行猜想

如《电磁铁二》一课,我先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的电磁装置,然后去吸大头针,经比较发现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数量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磁铁,通电后产生的磁力却不同呢?我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并猜想电磁铁磁力大小会与什么有关?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与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导线缠绕的匝数有关等等。接着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2.尝试解释自然现象和规律

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以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开发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学习去解释.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只要他们能自圆其说,互相辩论,思维活跃,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和验证。

1.实验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不失时机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自己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探究问题,从而学习科学知识。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不要进行多余的干预,更不能让学生照图索骥。

2.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只要实验目的明确恰当合理,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而不应千篇一律,统得过死。我们不必苛求得出的结论是否标准,而在于学生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经过和自主探索的方法,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本身具有教育性,是人与人互动与交流的过程。利用评价对成就进行鼓励,对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我们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提出的评价方向,善待孩子的提问,使学生在得到积极肯定评价中强化问题意识。

篇10: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文章题目:

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

内容提要:

一、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策略与结果

1、用音乐引导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养成有序地、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

2、丰富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3、多种多样的音乐探索

4、实践探索到总结经验的过程

5、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再实践探索更高水平音乐活动的过程。

主题词:

音乐、幼儿、学习习惯

正文:

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

一、概念的界定

每个幼儿都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敏感性和探索精神,都有热爱美好事物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音乐活动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想象性等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因此,每个幼儿都会有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音乐活动对于他们的想象、创造、表达能力的发展及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 1的作用。我根据幼儿的特点,在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

什么是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呢?

在一年的课题组研究中,我得出了以下的经验:所谓幼儿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鼓励下,幼儿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幼儿主动的动手动脑探究周围事物和现象,寻求答案,获取知识的行为模式。反复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再实践探索、再总结经验的过程。

二、教育策略与结果

1、用音乐引导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养成有序地、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孩子们的心灵是善感的,我们提供给孩子的音乐无需解释,孩子们就能够很快的被音乐所感动。根据孩子的这种“天赋”,我经常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播放不同的音乐,帮助孩子养成有序地、积极健康的学习习惯。

比如说:清晨我会播放一些轻快的儿童歌曲。孩子们来到幼儿园,听到轻快的音乐就会很快乐的与教师一起做晨间运动。幼儿进餐的时候,我会给孩子们播放一些安静的、舒缓的音乐。孩子们会很自然的跟随音乐的步调,安静和谐的进餐。说话轻柔、细嚼慢咽。吃完饭的小朋友也不忍心因为送碗打断音乐得声音。所以都很小心翼翼的把碗筷轻轻的放在桌子上,悄悄地去擦嘴、漱口。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我们幼儿园经常会播放一些很有力量、节奏性强的音乐。孩子们听到了以后就会很自信的去户外活动区玩。有时候,平衡区的小朋友不敢过平衡木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就会鼓励他说:“听。这是解放军叔叔的音乐。我们要像他们那样勇敢!”

2、丰富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当我们看过画展以后,就会想:我也要画一幅漂亮的美术作品。当我们看过武侠片以后,我们也会想到要为社会除暴安良。孩子们也和我们一样。我们班的音乐区以前只有一些女孩子的花衣服,所以女孩子们经常到音乐区去玩。男孩子们除了看看以外,都不怎么感兴趣。放假的时候,我特意制作了几件男孩子的道具和衣服。有孙悟空的紫金冠、黄金甲、金箍棒。唐僧的加沙、僧帽。沙和尚的行李但、猪八戒的钉耙。还有纸筒做的双节棍、头饰大灰狼、奥特曼以及一些男性的手偶等。开学后,我把这些道具放进了音乐区。难孩子们看到可乐坏了。尤其是孙悟空那身,最惹男孩子们喜欢了。他们商量好,今天你当孙悟空、明天我来当。还有的孩子学起了电影里的李小龙,手拿双节棍,舞的非常带劲!而女孩子们则喜欢用漂亮的扇子跳秧歌舞。还喜欢穿上旧彩旗改成的筒裙,把头上插上花朵,手拿小伞,跳起了傣族舞。要不就和男孩子们一起表演手偶剧。这些对于各种表演的兴趣没有依靠老师教育、指导。而是孩子们看到了丰富的活动材料时所激发的灵感才创造出来的。而所谓的好的活动材料就是投放以后,无需老师过多地解释,孩子们一看到就马上想尝试、想摆弄的那些玩具。

3、多种多样的音乐探索

有了表演的兴趣,孩子们就会想方设法地把这些小的灵感组织成节目。这样就有了对音乐的探索。而对音乐的探索分很多种:

(1)对音乐情绪的探索

在所有的音乐元素之中,孩子们最容易感受到的就是音乐的情绪了。音乐的情绪就是音乐速度的快慢、音乐声调的高低给小朋友带来的感觉。是舒缓的还是欢快的?是忧伤的还是明朗的?是小鸟在飞还是大象在走路?是小老鼠在找吃的,还是老猫已经来了?„„孩子们用一颗颗纯洁无瑕的心感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情绪,进而就会发现每一种音乐就会有一种不同的节奏。

(2)对节奏的探索

孩子们通过听音乐可以告诉我:“老师我听这段音乐想转着圆圈跳舞。”我说:“对,因为这是一首圆舞曲。叔叔阿姨们在听到这样的舞曲时,也会翩翩起舞、旋转起来。”有的孩子告诉我:"4/4拍的音乐我们听了以后很想睡觉。3/4的音乐不能用来踏步。"还有的孩子经常在听音乐的时候拍着小手数拍子,最后他告诉我:“这是一首2/4排的歌曲。”有的时候,孩子们的小手打拍子拍累了,就想: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我的小手,既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不用让我们的手拍得发红呢?这样一来,孩子们赶快去音乐区,找出了沙锤、三角铁、木鱼„„

(3)对道具的探索

孩子们敲起打击乐器来,小手就不累了。经过敲击的探索,孩子们告诉我:“老师,三角铁不能连续很快的敲,因为它的声音要很长时间才能响完。”“老师,木鱼的声音很低,还很短。”“铃鼓可以发出咚咚咚和哗啦哗啦两种声音。”“我们再用这些乐器给音乐伴奏的时候,敲打的快慢就不同。木鱼要敲得快、三角铁要敲得慢。”

要唱歌跳舞表演的小朋友还会需要一些道具、服装、头饰等等。

(4)对舞蹈的探索

音乐有了伴奏,还有的女孩子就想上台来给大家表演一段。这时,就会有舞蹈的创作与编排。创作主要是靠以往的经验体会。如:看过的舞蹈表演。老师的示范。同伴的表演等等。孩子们把喜欢的、适合这段音乐的动作选出来,编在一起形成最初的舞蹈。比如:我们班的女孩子编排了一个扇子舞。他们从电视上学到了队形的变化。又从同伴那里学到了一些动作。他们就互相商量着。用《金孔雀》这首歌曲编排舞蹈。

(5)对唱歌的探索

孩子们喜欢放声歌唱。但是老是齐唱,久而久之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这时候就会有小朋友发怪音、歌声故意突出、喊歌。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说明孩子们对这首熟悉的歌曲已经失去了兴趣。有什么办法让这首歌新生呢?多种多样的唱法会让孩子们用更高的艺术形式演绎这首歌曲。比如《大马大马告诉我》这首歌曲。女孩子扮演问问题的小朋友,男孩子扮演大马。这样一问一答的唱歌。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对于简单的歌曲如《春雨沙沙》,教师可以请孩子们尝试简单的轮唱。分出两个声部,一个声部先唱,一个声部后唱。这样一首简单的歌曲就又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探索意义。

(6)对规则的探索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往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音乐游戏《抢椅子》,音乐没听的时候,孩子们不能够找椅子。等音乐停止的时候,在寻找自己的椅子。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个游戏,因为这个游戏的规则使孩子们对音乐声落就抢椅子的思维反应过程感兴趣。如果不按规则玩。音乐还没停止就去抢椅子,这样就没有意思了。在音乐游戏中,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了规则给大家带来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孩子们会很愿意遵守规则。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渐渐的形成规则意识。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往往会比较注意遵守规则了。

(7)对综合艺术的探索

综合艺术是指包括唱歌、跳舞、打击乐伴奏等多种形式综合起来的艺术形

式。是一种需要通过各部门相互沟通才能协调好的艺术。这不是一次练习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是需要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后再实践探索这样的环节循环过几次后,找到其中的规律,才能够完成的。

4、实践探索到总结经验的过程

整个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经常处在一个欣赏者、鼓励者的角度。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扮演帮助者的角色。因为孩子们经历的事情少,遇到了一些大困难时,就会像被困在谜团里不能自解的人一样,需要别人点播一下。这时教师的角色就是点播者。点到为止,话不可多说,让孩子能看到解决问题的希望即可。这样孩子们就会一下子上一个台阶,从新的高度去解决问题。在评价的过程中,孩子们也有了一定的评价准则。比如:我们班的孩子,原来看完小朋友们的表演只会用“好”和“不好”来形容表演的情况。经过老师的指导。孩子们在看舞蹈表演的时候就会说:“他们的舞蹈动作很优美,和音乐配合得比较好。”在看完唱歌表演的时候就会评价说:“小朋友的声音很洪亮,没有忘词。前排的小朋友和后排的小朋友唱对唱的时候,没有空音乐。连接得好。”在欣赏完打击乐的时候会评价说:“各声部打击乐声音很整齐,没有快慢不一样的小朋友。”„„

5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再实践探索更高水平音乐活动的过程。

小朋友们学会了评价,就会看到自己编排的音乐活动中存在哪些不足。这样孩子们之间就会互相商量,用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时,老师要鼓励孩子们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等着大人帮他们想主意。有的孩子有时候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老师不要着急,要用隐性指导帮助孩子,让孩子有成功感。比如说:在女孩子表演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段舞蹈以后,男孩子提议:如果男孩子扮演小熊就更像了。于是,老师就鼓励男孩子和女孩子一起表演这个舞蹈。经过孩子们的沟通和实践中预编出了新的舞蹈,女孩子们扮演的洋娃娃美丽可爱。男孩子们扮演的小熊憨态可掬。男女和跳的舞蹈比以前只有女孩子跳的舞蹈更加丰富了。演出的时候,孩子们优美的舞蹈,迎来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每一次实践探索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每一次总结评价都会让孩子们看到新的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逐步形成了主动的动手动脑探究周围事物和现象,寻求答案,获取知识的行为模式。逐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主动动手动脑学习的习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们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动力了。也让孩子们学会了遇到困难主动想办法解决、做事情有始有终、有毅力、注重相互沟通等好的品德。我相信,这会使他们受益终生的。

篇11: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其主要生活环境来进行,即学生生活和家庭生活。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训练的主要场所,动手操作应贯穿幼儿学生的一日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一、尝试成功,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已为人们普遍认识和重视。学生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及废旧物利用,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学校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据调查12.5%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从一年纪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捏、撕、贴、折、涂等,延续六年纪,动手习惯逐渐形成,1/3的学生自幼受家庭熏陶,有的爱画画,有的爱剪纸,有的喜欢制作玩具。可见,教学生从小开展一些简单的剪剪、画画、贴贴等美术活动,将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是喜欢摆弄的,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可操作性强的环境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不同,投放不同水平的可操作材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协调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与爱好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美术操作活动,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自身的原有水平上进行大胆的操作和尝试。例如:在美工活动中,能力较强的孩子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较为复杂的材料;而对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要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为简单的材料创作。在进行学前班美术活动《拖鞋》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彩色的皱纹纸、漂亮的图案、剪刀、胶水、水彩笔。让学生在听了老师的要求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操作,组合粘贴或画出漂亮的图画做一双漂亮的拖鞋送给自己喜欢的人。学生根据意愿开始选择喜欢的材料制作卡片,他们一边做一边还兴奋地说着什么,能力强的学生在编皱纹纸做做拖鞋的装饰边,还有的在编了做拖鞋的内底,能力一般的在用水彩笔画各种图案进行装饰,能力弱的用现成的图案进行装饰。作品完成后,很多孩子都拿着自己的作品,体验着自己操作的成功。

二、发挥潜力,在各种趣味科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要利用科学科学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集中注意,认识事物,在与自然材料和玩具反复接触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操作、演示,对某些简单的科学理论的验证,使孩子们获得直接经验,培养他们动手做科学实验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一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会探索科学的方法。例如,小实验“玩具动起来”的游戏,让每个孩子动手操作,想想、尝试做做用什么方法能让玩具动起来,当看到玩具动起来时,孩子高兴得直拍手。在趣味小实验中,学生通过看看、听听、摸摸,甚至拆拆、装装,既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又能从创造和成功中获得愉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一个个都变成了专心致志的“活动家”和“实干家”。例如:在探索溶解现象这个活动中,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动手尝试过程中,体验到玩的乐趣,提高了积极性,还知道除了糖、盐、洗衣粉、果珍放在水里面会化掉以外,还有很多东西放入水中也会溶解。再如“筷子折了”、“神奇的塑料尺”、“多彩的气泡”、“旋转的纸蛇”等科学小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初步了解到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而且发展了动手能力。

三、把握时机,在大自然中培养动手能力

在孩子的眼中,大自然也是他们无限乐趣的源泉。学生好奇好动,生来酷爱大自然。他们可以为了玩水、玩沙、捡石子、采野花、堆雪人、打雪仗、制作动物标本而忘记吃饭。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在学校尽可能多地带领他们搞一些小种植、培土、插花、捡花瓣、编草帽的活动。在春天教学生扎风筝,一块到野外放风筝,夏天教学生玩打水仗的游戏,秋天一块到野外捡落叶,进行树叶粘贴,冬天则可让学生冻冰花,堆雪人。还可以带领孩子爬山郊游,让孩子观察春夏秋冬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孩子一起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生长过程;养些小动物,让孩子观察它们的习性动态。充分利用大自然,一年四季都可进行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古人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正是对儿童在接触大自然中一些活动的写照。

四、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中培养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我今年带的是学前班,开学前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自己探索的欲望,遇到困难就退缩。我利用小小值日生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这学期就开始安排值日生,每组每天都有一个孩子做值日生。值日生在桌面游戏时选积木归放积木;吃点心时,拿饼干分牛奶;操作活动前拿操作材料;给自然角植物浇水。孩子都有机会当值日生。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的提醒帮助,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不少。每个人都能自己整理玩具、自己叠被子穿衣服。现在正在鼓励他们自己洗袜子与手绢。连家长都在感慨自己孩子动手能力飞速提高。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方法的掌握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方法将使幼儿受益终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贯穿其人生成长全过程中,但其中又以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家长共同努力,并保持一致,多给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提问者评价

谢谢!不过我自己已经写好了

评论(1)|12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010-08-29 16:40gcl328381956|一级

家长的包办代替,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发展的能力,是在残害自己的孩子。一般来讲,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往往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由于动手能力不强,在与周围小朋友的交往感受到比较,孩子内心会非常沮丧,这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于是,形成孩子不原意动手做,执行力差,在学习上的体现就是,孩子不爱动手做作业。而不动手去做最后会导致,孩子看什么都很简单,但自己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眼高手低。这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扰,儿童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克服这一系列的障碍。

可是,在目前中国的家庭中,越是成绩好的孩子,动手的机会越少,我曾经见过一个神童,五岁时,各科综合评测就已经达到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这孩子弹得一手好钢琴,非常优秀,但是她对自己的妈妈寸步不离,因为她已经养成了每天要妈妈帮助穿衣喂饭的习惯,离开妈妈,她的生活难以自理。她的妈妈是一个记者,为了孩子,辞职在家,专心培养和照顾这个令人羡慕的神童。同时,由于这个孩子过于依赖妈妈,同妈妈的接触也最密切,所以,她开始排斥爸爸,她认为爸爸是多余的人。我不知道这个孩子的未来能走多远,但是我知道另一个没走太远的优秀孩子。

秋秋是我中学的同学,在我们学校她是出类拔萃的顶呱呱的学生,她不仅成绩好,还乖巧听话,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每次开家长会,几乎都是秋秋的个人表彰大会,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像秋秋一样优秀。但是,秋秋上大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秋秋的父母太疼爱她,包揽了秋秋所有的事情,她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个好学生。秋秋考上清华后,自理能力太差,依赖性太强,不适应大学生活,她习惯别人照顾她的一切。宿舍里轮到她值日时,她什么都不做,她也做不好,她没有集体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总之她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她非常孤独寂寞。强烈的不适应一直困扰着秋秋,一年以后,倍受折磨的秋秋退学了,回到父母身边,准备复读,重新考一个离家近的学校。秋秋的父母非常失望,但是,由于他们一直以来最看重秋秋的学习,只要秋秋成绩好,她的固执、任性、懒惰等等所有的缺点,父母都可以包容、妥协。此时,他们已经无力改变秋秋的想法和行为。秋秋的父母备受打击,几乎是瞬间白了头发。现在的秋秋完全看不出当初的优秀和灵气,她过着一份低薪但是稳定的生活。我不知道她内心有没有波澜,但是我知道,她坚决不要孩子,同学的聚会,她也从不参加。

篇1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手、眼、脑、口等多种器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是把学生学习的知识“外化”为感性知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操作,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支持不同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接受信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像以往仅仅从教师那儿被动地获得知识。使学生对世间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他们不像一个盲目者,接受者,他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探索问题的真相,像学者一样进行研究学习。

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在学习完课文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题目就是“我心中的榜样”,利用电脑小报介绍自己心目中的名人,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中学生的创造才能。在现代教学中提倡解放学生的双手,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极动脑,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获得规律性知识。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自身特点就更加不能离开动手实践,学生在动手中才能掌握所学知识,才能提高键盘、鼠标操作能力,才能在操作中进行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训练的内容,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训练时间,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药品质量管理员聘书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个人研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