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024-05-24

作为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共9篇)

篇1:作为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初四思想品德“科教兴国战略”部分练习题

一、党和政府为什么要重奖科学家?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重奖科学家,有利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科技事业,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实施科教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2、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靠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重奖科学家是实施人才强国的需要。

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活力„„重奖科学家是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4、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为优秀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5、是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6、重奖科学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国际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二、作为青少年,我们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开型人才?

1、我们青少年应努力成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学习生活中,转变学习方式, 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创造性的学习.2、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独立思考,不断创新,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3、珍惜受教育的权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4、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想像力,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发展求异思维,让创新思维闪光。

5、要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创新活动。

6、敢于和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7、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篇2:作为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一名参加过两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参赛者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户。提高民族创新意识,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和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上会永远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目前,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总体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我们青少年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把自己铸造成才。我们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造内容形成和创造活动开展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形成可给自己思维、行为、精神产生潜在的良好刺激,激发自己对“事物”的思考、怀疑和探索。在学习中我们的创造意识一旦形成,我们就会体现主动的想去创新的欲望和自觉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和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培养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对问题的敏感性;让自己对创造意义的价值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兴趣,产生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勇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探索,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注重实践,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相结合,积极参加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关心身边的科技事业。

二.好奇心和兴趣

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

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好奇心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科学上最重大的原始创新大都是由好奇心推动的。众所周知,核物理学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放射性的发现,就是因为年轻的居里夫人被一种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选择了探索贝克勒尔射线的秘密作为论文课题。她花了整整四年时间,在一个破旧的棚房中坚忍不拔地重复着繁重而又枯燥的工作,终于找到了新元素镭和钋。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三.“不人云亦云”

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九,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边是当代创新恬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课调错畏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超越传统,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

俗话说得好,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质疑对学习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古人云: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孔子鼓励学生“每事问”。学者黄宗羲指出,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马克思则提出要怀疑一切。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做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问题罢了。”他甚至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就是学习问问题,学怎样问问题。

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在学习和动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归纳思维与演绎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量变思维与质变思维的训练予以获得和发展。

许多科学家指出,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是思维最活跃的时代,青少年时代疑问最多,想象力最丰富,最容易提出问题。因此,中学时代的每个学生都有着良好的创新能力潜能。

创造思维是思维活动的一种高级思维形态,它是思维个体在能接纳和容忍不同意见的意识环境下,结合敏捷、变通、独创和流畅等思维特性去展现思考的一种过程。它是对事物产生分歧性、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思考,并同时赋予它独特性的意义。

创造活动是创造思维表现和运做的场所,是提供给创作者观察、研究、表达、操作的“舞台”。学生的创造能力从总体上来讲是创造思维与实践活动结合的成功体现。只有创造思维和创造活动结合才能检验创造思维的纬度和信度,才能体现创造思维的价值。换过来说,学生创造能力形成的前提必须是自主的参与创造活动,从创造活动中优化创新思维,质跃自我创造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根本。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重心在于创新思维(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求异思维,其显著特点就是敢于对那些被认为完美无缺的权威定论提出质疑。可以说,创新思维发端于疑问。疑问的产生,表明思维者关注了事物间的差异,意在暴露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提出疑问,然后再对问题进行追根究底式的探究,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五.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体现在知识应用或操作技术方面就是创新技能。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创新技能的训练。不少外国学者对中国学生的评价是:学习刻苦,基础知识掌握牢实,但创新精神不足,动手能力较差。这说明我们应当在培养学生创新技能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实践能力是一种把知识、思想运用到实际活动中的一种能力,其实质是对知识、思想的运用能力。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环节中,实践能力培养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杨宁老师在《历史地实践地透视美国教育》一文中提到:“美国的基础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字,他们强调学生学习与实际结合,强调学生自己动手,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注意教育教学的生活化、操作化和情景化。正是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实验,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要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功能,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把创造能力的培养切实纳人实验教学的目标系统之中,同时,还必须探索适合各门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法。

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要从转变学习方式做起,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创造性学习。我们青少年要明确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创新打下牢

篇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 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参加操练, 同时培养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功能性交际者。

在课堂教学中, 变教师的单向教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的双向交流。为了创设双向交流的语言情境, 可以突破每节课用讲解和机械操练的方法, 采用跨课跨单元的整体教学法, 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 经常变换教学方式, 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以一位学生的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报告为序幕, 然后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 诸如朗诵、问答、会话、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等。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比较充分的交流。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 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他们对英语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同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向学生呈现语言学习的过程, 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生如何学习, 这能促进课堂教学逐步做到变教为学。

虽然, 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 备课费时费力费心, 但是, 如果能通过老师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 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听说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 而根据需要具有多元的特征, 如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 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 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与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正体现教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 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 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 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发展, 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 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了学习能力, 增强了创造意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找准创新教学的支点

创新课堂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并得出问题的结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做好以上这些,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立足一个“放”字。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探索, 通过开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形成创新思维;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下, 形成创新能力。

(二) 突出一个“活”字。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我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大胆创新, 用活的教学形式、活的教学方法、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抓住一个

“趣”字。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兴趣是认识的动力,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如可利用悬念激发兴趣, 利用有吸引力、趣味性的故事来激发兴趣, 还可通过语言艺术、多媒体教学方法激发兴趣等。

(四) 创设一个“新”字。

课堂教学的新颖性是课堂教学创新性的灵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量倍增、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爆炸时代,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创造性方法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 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 把新的事物和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可以使课堂教学体现时代气息, 使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的感觉。

(五) 强调一个

“实”字。我们进行创新教育, 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学习习惯等, 以务实的态度取得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通过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创新的动力源泉。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挑战、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能力, 包括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繁琐的练习、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启发式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积极的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一是在教学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想法, 并给予及时鼓励, 即使是错误的想法, 也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应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提出异议, 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 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开展分层次教学,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 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 “生态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 体会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对换, 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 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三是在课堂上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 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让学生接触的情境多, 发现的问题就多, 设想的方案也就多。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 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诱导, 探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激发其积极思维, 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一是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 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等。通过简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归纳有关规律, 将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 这也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二是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教具和组织专题研究, 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创造潜能, 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由已知推及未知的能力。三是通过学生对教学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 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教学绝不能脱离教材, 应从教材的重点出发, 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 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这种探索性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践印证。

篇4:作为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堂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学生学习什么,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环节来实现的。同样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也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过去教育的要求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只要把教师教的东西学会即可,对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运用能力要求较低。现在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只是具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在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开创性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做到:(1)注重育人,就是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因为思想是行动的保证,只有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长大后才可能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才可能做出更大贡献,才可能创造奇迹。(2)善于诱导,教师不能再毫无生气地满堂灌,因为那样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我们知道,对自己没有兴趣的事,别人的口头说教效果是很差的,即使学生接收了,记忆也不会深刻,另外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不费脑筋就从老师处“拿来”的,是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的,所以,教师的责任是诱导学生,积极完成学习任务,真正起到了教学的作用。(3)善于设疑,只有出现疑问,学生才会主动动脑思考,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所学知识精心编制有助于教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疑过程中开发智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二,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分配时间。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将45分钟合理分配:(1)复习或新课引入约3分钟;(2)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或讨论解决学习目标约15分钟;(3)教师提问、纠正约8分钟;(4)教师出示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学生练习约10分钟;(5)教师纠错约3分钟;(6)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讨论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约5分钟;(7)布置作业约1分钟。这里重要的环节是:(2)(4)(6),因为(2)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或讨论解决,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开动脑筋思考,不管采用哪种思路,只要把问题解答出来,并且逻辑思维正确就行,这就好比军队中的野营训练,只给出目的地和要求到达时间,不管具体行军采用哪种路线,行进中如何克服困难,只要按时到达即可。这样在军队中才能真正锻练军人的毅力和智慧,同样在课堂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自己学习才能真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允许学生讨论不光是利用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将来在工作中才可能团结同志,集思广义克服更大的困难,提高实践能力。(4)是学生练习,这既是教师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当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练习,该环节教师设计的习题要紧扣教材,与实际联系浅显,学生容易联系。比如,学生学过“压力和压强”知识后,就可编这样一道题:“学生的书包带为什么要做的宽一些?”学生通过思考会得出:在不能减轻书包重量(压力)时,增加书包带的宽度(受力面积),背上书包时较舒服(压强小),这样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又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是利用所学知识讨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物理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和生产联系最紧密的科学,生活、生产中的许多现象都可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老师利用所学知识精心编制一些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二、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能够成功

初中学生的大脑发育已接近成年人,只是思维深度不够,思维不太全面,经验差一些,其它智力因素并不比我们教师差多少,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己动手实验能力和科技制作能力。

首先:实验课教师不要再先演示,然后手把手地教,整个过程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操作。相反应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内容去选用器材,自己去实践实验,思索、理顺实验步骤,通过亲自动手,领悟实验技巧,提高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在实验时不要只限于书本中的实验,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加强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思考

知识的创新,社会的进步,都是在观察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例如:讲完“摩擦力”一节后,我让学生回家观察摩托车前后轮胎有什么区别?回来后学生说:“前后轮胎的花纹不同,前轮胎上的花纹是纵向的,后轮胎上是花纹是横向的”。这时我又提出:“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得出:前轮的纵向花纹是为了增大横向摩擦力,保证摩托车的行驶方向不偏离;后轮上的横向花纹是为了增大前进时的摩擦力,为摩托车提供足够的动力。又如讲“用天平测质量”时,我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支撑天平横梁的轴为什么制成刀型而不制成圆柱形?通过类似的引导观察,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其创新精神。另外有条件时还可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工厂、工地去观察物理知识在生产中的具体运用,拓宽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篇5:作为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 作 者】高宝立

【作者简介】高宝立 《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生。北京 100088

【内容提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处理好业务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关系、学习和发现的关系,进行高校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 键 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456,495.[3] 林秀华,等.创新能力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4]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Ψ洞笱С霭嫔纾?000.71.[5][6][11]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95,93,102.[8]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7.[10] 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91.[12][13][14][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1998)[R].第10条(a),第9条(c),第9条(a),第9条(d).一个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是该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而教育则为其他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要创新,就要有追求创意的强烈意识、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对新知执著的探究兴趣、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2]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据对清华大学两院院士的调查,认知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研究动机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据有关调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2.敏锐的思维能力;3.全面的智力发展;4.良好的人格品质;5.强烈的研究动机。此外,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影响创造力的获得与发展[3]。创新能力表现的过程是思维过程、实践过程、探索过程的优化组合。是人类高智能活动的集中体现。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创造力并非少数人所特有,“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而“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4]。作为“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5],大学所进行的教学本身就是知识信息的创造和加工,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开发他们的创新能

力,乃是大学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大学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培养学生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的关系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学生未来所要起的公民作用时,广博的见解也是为普通教育所必需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转向整个人的教育、全面的个人的教育”[6]。因此,在大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中,应使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等。高等学校要克服那种认为无需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单纯技术倾向,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作为基础的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往往作用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工作中,对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文”“道”之争是教育史上的老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高校要重视教学的教育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风、坚强的意志等)协调发展,“把教学论从以认识论为指导推向价值论,使认识论与价值论有机地结合起来。”[7]

在全面素质培养中,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思维的独创性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很强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这都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不可忽视培养聚合性思维,因为,发散性与聚合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才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模式[8]。

第二,处理好教学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

对于以学习前人知识为主的大学生来说,经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走着一条快速地掌握知识的捷径。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二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9]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问题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即只注重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此,有必要加以分析。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培养。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又是学好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条件。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基本目标,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校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探索性。那么,大学生的学习同科学家的研究,在认识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律上,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有一定的共同之处。这就要求大学的教学,要有科于学生去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使教学过程既区别于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又在某些方面相似于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大学中的探究“确定了强有力地表现联结体的主要条件,充分地使高级的教学和学习与科研的观点和方法整合起来,并和限制在大学学科在实用的知识以内的学习整合起来。”[10]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可以把科学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的独创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适当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性,使教学体现出研究活动的成分,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

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认知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娴熟地应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究等创造性活动。高校的基础课知识体系和专业设置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与突破,将是高校

教育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集中体现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的,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在教育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一,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到发展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时,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大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启发式教学和友爱教学对个人来说是获益最多的教学方法”[11],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中,常见的观念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考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极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观的创新上,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智慧潜能。要消除教育教学过程中压抑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弊端,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转化、升华为志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求知创新,获得前进的力量。只有用“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学习才会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行为,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成为一个自身得到提高,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创新的过程。第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素质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更需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素质,创造性地去开辟未来。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应仅仅传授知识,应把重点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上。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12],“应利用和提倡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能力,学会进行创造和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13],教他们“学会学习”。

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是思维能力,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想象等能力,思维能力只能在积极思考中才能得到提高。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大学的教学活动应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掌握正确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追求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敏捷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第三,将大学生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在实际过程中,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这种理解有失偏颇。高等院校不但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将他们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主体观得到

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最科学的方法,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现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将无法实现这一转化的工作,学生的主观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努力,对于教学效果极为重要。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以及新模式”[14],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它更要求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去解决挑战性的新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应加强教学活动的启发性,广泛采用诸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根据经济、科技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当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和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以宽口径学科教学为基础,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和研究活动,以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经验和创新技能,乃至在某些专门技术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并组织,同时,要审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适时改革培养模式,调整培养口径,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

当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还未形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亟需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育教学评价主体、标准和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因为“测验方法不仅应能增强记忆力,还能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15]。

篇6: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开展创新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本身必须具有创新教育意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愈强烈。由此可见,只有继承的好,才能有创新,这是创新的基石。同时也对教师有了更好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一丝不苟。不仅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重知识的发展性、联系性和有用性。要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立体思维空间,也就是说要将传统教育重知识的积累转移到知识创新上来。以下是我通过课堂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多提几个“为什么”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我想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定会得到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自然现象,以及学生了解但并不是十分理解的知识,通常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讲授。而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刚刚给学生上课时,由于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生生之间的差异也较大,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科学课,科学课应该学习什么知识。于是我利用美丽的风景图片,生动的自然界中动物们的故事,教室里那些各式各样的实验仪器,还展览了大学生们制作的植物、种子、树叶等标本。学生对这些事物都非常感兴趣,看得津津有味。看着看着,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被制作成标本的?”“为什么手电筒会发光?”“老师,您什么时候教我们做实验?”“这么美丽的树叶从哪采来的?”“老师,蚂蚁的力气到底有多大?”就这样,孩子们开始知道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于是,每节课下来,孩子们都围在我旁边,告诉我,“老师,这节课我知道了蟋蟀是靠煽动翅膀发声的。”“老师,我下课要去采集更漂亮的鹅卵石。”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尤其是看到孩子们在课下能够制作出一株株精美的植物标本,我更是高兴万分,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帮助他们塑封起来,好好的保存。

二、敢让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

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而更新和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而且要不断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在讲述“反冲”一课时,教学中设计的瓶子喷水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当水从瓶底喷出时的方向和瓶子转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教师提出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时,大多数学生会先说,水倒的越多瓶子转动的越快,虽然这不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实验目的,但也要对他的看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观察的现象仔细,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当瓶子转动的快时,水喷出的方向是怎样的,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准确地说出实验结论,从而达到实验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和看法一定要坚持多鼓励,多表扬的态度,千万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一味的否定和批评,我们要对学生错误的结论或见解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要敢于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做法。对不同的知识的看法只有经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才能定下准确的结论,这样,既能激励学生下功夫认真钻研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

三、敢让学生提出我自己来

刚刚从事科学教学,课堂上要做的实验我总是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怕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事故,刚开始,大部分实验我都是作演示,但是,上过一两次之后,我发觉这样的教学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教师也不能把精力完全放在组织教学和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上,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不深刻。于是我先找些学生在课下了解他们的实际想法,问问他们想怎样上实验课,了解班里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和纪律情况。学生们大都想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或者分组实验。于是我在课下把各个年级每节课需要的实验仪器和教具都事先整理和分配好。把每种仪器的使用说明都仔细阅读并认真研究。恐怕学生在操作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在每节课实验前,我先介绍每一样实验仪器,然后介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后讲实验步骤。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学生既能按要求操作还能显而易见的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效果极其明显。渐渐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我也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来了。

四、敢向学生学习

新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它要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应抱着和学生相互学习的态度,向学生虚心地请教。在课堂上要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使他们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往往抑制了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新行为的发展。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例如:在“摔不碎的鸡蛋”活动中,孩子们积极性万分高涨,为了能成功地表演鸡蛋从三层高的楼顶上往下扔但摔不碎,他们真是开动脑筋,煞费心机,到处采集各种各样的材料,精心设计,细心制作。当我把一个个包装好的鸡蛋从楼上往下扔的时候,孩子们在下面欢呼、跳跃,他们的心仿佛也随着他们的作品从空中落到地面。结果,在四十多份作品中有五个成功的杰作。鸡蛋没有被摔碎。比赛结果令孩子们惊喜,令老师们感叹,更令我既骄傲又惭愧,骄傲于这个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广大教师的支持,惭愧于孩子们的杰作比我事先预想的方法要科学、新颖的多。后来我召集了一部分学生对这次活动作了一次讨论,他们讲自己的制作思路,同学们谈他们对活动看法,不论是谈到怎样使鸡蛋固定还是怎样使鸡蛋着陆时避免摩擦,他们说得都是那样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当时我给予了他们大力的表扬并适当地给予了物质奖励,我由衷地佩服他们有如此深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我体会到,教师真的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而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

五、敢打破各种条条框框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于是我们在期末考核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教师出卷子,学生笔答题。改革后,我们把考核成绩的60%放在学生的实验、小制作的实践能力上,20%放在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和效果上,只有20%是学生期末的考核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表现出了孩子真实的学习能力,受到了孩子的赞同。

六、充分认识创新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这会导致学生创造能力的下降。人才内在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影响,没有必要的外部条件起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法形成的。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并不断激励和加深学生的行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授磁铁游戏这一内容时,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或者让学生观察磁铁的形状,并不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磁铁,理解他的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允许他们带着磁铁到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去试验,比一比,看谁能发现磁铁的秘密,这样既能激发孩子急切想发现问题的学习积极性又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他们在教室中,忙得不可开交,这边用磁铁去碰碰老师事先埋伏好的小石块,磁铁没反应,那边用磁铁去接近墙角的一对小铁钉,孩子大声的召唤老师:“吸上来了,吸上来了,磁铁把铁钉吸上来了!”

他们是那样惊喜,那样自豪。接着,学生拿着磁铁吸上来的大头针、区别针、铁丝等铁制品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最后,我问:“你们手里的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都是铁的。”“那说明什么?”我接着问,孩子一下就说出:“磁铁能吸铁。”

很顺利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从学生的实践中被突破了。由此可见,实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

篇7:作为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大潮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加大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力度,把握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以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整合,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养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几年来的教学试验,使我逐渐适应课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我采用了“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主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成为课堂导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主探究是指教师指导后的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依据课标的内容和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探究。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答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这一阶段解决,首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体无关的问题,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

1.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不能形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本阶段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话,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本步骤是总结前三步的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这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以上的每一步骤都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启发,最后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老师给予完整的补充。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多样化的地理教育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通过开放的教学将学生从地理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地理实践中,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动手演示,模拟操作来获得感知体验,领悟方法原理的能力,通过科学观测获得数据来培养学生观察观测能力,通过游戏表演,地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参与表达能力,总之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篇8:作为青少年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 就是通过我们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并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精神, 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现代教育理论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 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探究式、交流合作式的学习方法, 提倡让学生快乐学习。具体到中学生物课程, 就是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中学生物教学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以上要求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最可贵的精神就是主动进行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只要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那么学习的效率也会相应地提高, 教学活动也就变得简单很多。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就充分说明了思考和提出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生物教师, 要想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就必须要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 为学生提供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的机会, 使他们逐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例如, 我在教学“生物链”知识的时候, 就没有直接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 而是在黑板上贴上了几种图片, 青草→野兔→狐狸→狼并且把它们排列成四边形的位置, 学生看到我不讲课, 而在黑板上贴出这样的图画, 感到非常的好奇, 不知道我要干什么。我的这一举动, 激起了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我接下来, 就对学生说:“同学们, 老师在黑板上贴图片, 是想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 大家有没有兴趣和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呢?”由于已经有了前边的好奇心, 所以学生都积极地回答:“我们一定完成任务!快说吧, 是什么任务!”“任务就是大家按照原来我们分好的组, 靠你们小组的力量, 找一找这几种东西之间的关系, 然后自己再举出有相似关系的两组植物和动物。好了之后, 大家推选组代表, 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有没有信心?”学生在我的鼓励之下, 都开始认真、积极地探讨起来, 还有的找资料, 非常热烈。以上教学过程, 体现了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主体地位, 而且还借助于教学形式的设计, 使学生自己就产生了疑问, 并激起了探索问题的欲望, 他们就带着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与到寻找答案的活动中来。我认为, 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在教学设计时, 就应充分地考虑到为学生创设一种能激起他们学习兴趣, 并产生疑问的情境, 使他们在产生疑问, 解决疑问的过程中, 学会知识, 理解知识, 学会学习的方法, 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意识。

二、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拥有创新思维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际上就是教师独自表演的“独角戏”, 学生只是教师表演的观众, 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着教师的指挥棒在转, 由于教师的自主性较大, 所以就派生了“满堂灌”“一言堂”“体罚教育”等错误的、违背学生学习知识基本规律的落后教育方式。这样的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泯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天性,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机会, 造就了很多有知识, 却没有创造力的高分低能所谓“人才”。事实证明, 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这种落后的教育模式,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于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新的教育理念, 提倡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 所以教学就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学要和谐、民主、平等地进行。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才有可能、有勇气进行创新思维。具体来说, 就是生物教学时,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不能像过去那样高高在上, 要使学生体会到自己被尊重。生物教学活动中, 我们要始终使课堂氛围处于一种和谐的、有趣的气氛中, 让学生感到, 学习生物是一件十分轻松有趣的事情。

三、科学运用类比方法, 帮助理解知识要点

在生物教学中, 许多的知识点都有很多相似点, 但是其中也有许多不同点, 这就导致学生有时会把知识弄混。这时, 我们就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 使学生清楚知识点之间的异同, 进而对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 同时, 也在比较的同时, 又学会了一种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 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运用, 这就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精神, 而这正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标, 所以在生物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开发一些教学方法, 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另外, 生物教学当中, 还会遇到很多的, 根本就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过程, 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 这也可以运用类比方式来解决,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篇9:怎样培养的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

【关键词】培养 创新 能力 精神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主要是科技领域的竞争,科技领域的竞争又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国家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列夫托尔斯泰曾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学校学习时,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就只会摹仿和抄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可见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是多么重要。本人就结合个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二、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胡锦涛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两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發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这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成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三、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 的 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如在教完《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后,我启发学生:战斗胜利后,战友们会对邱少云怎样呢?你来为这个故事续上一个结尾。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从战友角度说的,有从连长角度说的, 有从朝鲜人角度说的,还有从邱少云亲人角度说的……。多么丰富鲜活的想象呀!在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补充中,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感悟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例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讲到烈火在他身上燃烧,生命危在旦夕。这时,我问到:“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有的说:“邱少云遵守战地纪律……”有的说:“邱少云是真正的英雄。”只要他们说出了充足的理由,我对他们大胆积极的设想都给予了肯定。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上一篇:工程建设质量提升下一篇:小学三年级的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