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

2024-05-23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共10篇)

篇1: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

所谓数学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新颖地解决数学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是看他创造的结果,而主要是看他的创造意识和态度。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创造数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其数学的素养。创造性思维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也不是纯灵感的产物,它是在多元智力结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那么,在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呢?自1994年参加《小学生能力发展与培养》课题实验以来,我就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训练。其主要做法是:

一、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的认知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观愿望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创设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时,就先出示准备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比较“同分母分数”与“同分子分数”的大小,并复习有关的知识。然后,再出示例题“比较 和 的大小”,并提问:“这组数中的两个分数能不能直接比较出大小?如果不能,又可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呢?”这时,有的学生就想出了将它们先化成同分母分数然后再比较,也有的想到可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随着思维的拓展,他们又进一步提出了化小数、过半法、与“1”的差和十字相乘等多种比较方法。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探究氛围中,学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体验到了主动求知和获取成功的乐趣。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条件,促使他们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积极思维。为此,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地使用教材,深入挖掘其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因素,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这样才能发展其思维,进而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参与,训练学生的思维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仅停留于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多向互动训练学生的思维。

对于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去探索。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就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要求他们拿出准备好的3张纸条,将其重叠起来正好重合,然后再把第1、第2、第3张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6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颜色,并将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随后,再出示以下问题组织小组进行讨论:①观察操作结果,看看3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怎样?②涂色部分的大小一样,说明3个分数的大小怎样?③观察式子“ = = ”,想一想由“ ”到“ ”,由“ ”到“ ”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④再想一想由“ ”到“ ”,由“ ”到“ ”的变化又有怎样的规律,再用一句话加以概括说出来。⑤综合以上两种变化的情况,用一句话说给小组成员听。在以上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经主动探索,就可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了。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就为每个学习小组提供了图钉、线绳、铅笔、圆纸卡、圆规,要求他们利用这些学具或自己准备的带有圆形表面的物体尝试画“圆”,并 说出画的方法。经过亲自实践,学生就掌握了画“圆”的要领,即先要确定圆心,确定半径,然后再画圆。而且还认识到使用圆规画圆是最简便的一种方法。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巡视、释疑、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促使其思维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这样,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展开想象,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善于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想象是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整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思维的扩展。新奇的设想,可使问题的解决别开生面,且妙趣横生。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从中培养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可出示下题:解放军野营训练,原计划15天行军1050千米,实际提前1天行完原定路程,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行多少千米?

多数学生会按常规列式,即“1050÷(15-1)-1050÷15”。但经点拨,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与众不同的解法,即“1050÷15÷(15-1)”。原来,他们是通过想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其推理过程则是:“提前1天行完原定路程”的意思就是“原计划最后一天的行军路程”。在实际行军时,由于每天都比原计划多走了一点,因此便提前用“(15-1)”天就走完了。原计划提前1天走完的路程,就是“(15-1)天”里实际比计划多走的路程。根据这一假设,所以列式为:“1050÷15÷(15-1)”。无疑,这是学生独创性思维的表现,应得到充分的肯定。总之,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和思维定势,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敢于向书本、教师和自我挑战,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我认为,数学开放性习题是进行思维训练的最有价值的题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对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创新的意识和提高解题的能力,均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了“工程问题应用题”后,我就设计了如下一道习题:“一项工程,单独做甲要30天,乙要20天,丙要10天。”要求学生选择条件、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于是,学生便提出:①甲、乙合做几天完成?②三人合做需几天完成?③三人合做几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④甲、乙合做完成这项工程的 后,余下的工程丙做,还需几天完成?⑤丙先做3天,余下的工程甲、乙合做,还需几天完成,等等。这种带有“弹性”的习题,可促使学生拓展思维,自由沟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进而依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去解决问题。

在解答应用题时,由于分析的角度和思维方法不同,往往解题方法也会不同。例如下题:“甲乙两地相距720千米,客车、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如用算术方法解列式为:“720÷(100+80)”;用方程解列式为:“设两车x小时后相遇,即(100+80)x=720”;用比例方法解则列式为“客车与货车的速度比为‘5:4’,即: “ 720× ÷100”或“720× ÷80”。以上三种解法体现了认知上的差异。对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不必强求一致,应尽量让学生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获得更为重要,因为结论只不过需要些数学或实验方面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或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一个老问题,则需要带有创造性的想像力,只有这样才会使科学真正地前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引导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他们自主探

一、精心预设,目中有生

1.预设要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能力等。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方法、能力等,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设计教学情景或学生学习活动,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等有效地融入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知识经验和不同的学习、感悟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互相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如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天上一群小白羊》,教师以多媒体出示各类形状的白云,“生活中我们一定看到过许多美丽的白云,我们来用自己的话说说心中的白云。”教师的话语和精彩的画面激活了储存在学生头脑中对白云的生活积累,各种对白云的精彩描述从学生口中源源不断地淌了出来。

2.预设要关注学生心理需要。

小学生的思维总体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占优势,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对于一些笔画结构比较复杂,记忆难度高的生字,教学预设时可以把这样的生字放大并用鲜艳的色彩表示出来引起学生注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识记。

3.预设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教师要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以及发展潜能等等,在教学预设中关注这些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二、互动生成,善于捕捉

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以及发表的意见、观点,提出的问题乃至出现的错误,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

1.捕捉错误与问题。

教师要树立语文课堂学习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和产生的疑惑都是课堂生成资源的理念,要学会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与疑问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挖掘隐藏在学生错误或问题背后的某些积极因素,适当调整教学预设,展开新的教学过程。

2.捕捉独特感受与情绪。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并善于捕捉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与细微的情绪变化。

例如《小花猫照镜子》一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描写小花猫生气的句子时,有一位学生瞪圆了眼咬牙切齿地朗读。教师敏锐地洞察到这位学生独特的感悟方式,就让他说说为什么。“我生气时就是这样的。”教师了解到这位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文本,问大家:“你们平时生气时是怎么样的?”“我生气时板着脸,不睬其他人”“我生气时会大喊大叫”„„

3.捕捉分歧。

有时学生因意见相左而产生分歧。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分歧,利用这样的分歧引导学生展开辩论,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真理。

例如《神秘的恐龙》一文,恐龙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课文提出了四种假设。上课时学生观点各不一致,老师抓住时机组织大家辩论。同意气候突变说的,除了找到课文上的依据外,还搬来了厚厚的《千万个为什么》;支持行星撞击说的,从网上下载了大量的资料;猜测是偷蛋说的则找来了科幻影视中的图片„„在辩论中,学生不仅对恐龙的灭绝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积累了课文语言,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4.捕捉偶发事件。

教师要善于捕捉语文课堂教学中突发的、出人意料的情况,善于把消极性偶发事件转化为积极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例:上《吹泡泡》一文时,部分学生按捺不住,偷偷拿出自带的吹泡泡玩具吹着玩,教师因势利导:“泡泡实在太有趣了,老师也很喜欢。我们把课文读通读熟,再一起来玩吹泡泡。”顿时教室里一片欢腾,学生们开心地玩了三分钟,老师再要求大家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吹泡泡的感受,自然十分成功。

篇2: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更具体的说: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要关注学生当前发展,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下面结合《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教学及自己平时的所听所见所感,粗浅的谈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达到“有效”:

一、变传统的“备教”为“备学”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学习情况、生活经验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再加工、再处理,使教材更切合本班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改变传统教学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怎样讲”的备课模式,把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怎样指导学生作为备课的重点,真正做到用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扎实主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有效的情境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主要作用,可以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或很少进行自主的探索,就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及时从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开课时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刘翔在奥运赛场上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出示丰富数学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去找一找。在汇报的过程中结合刘翔是110米栏项目的冠军获得者理解路程的意义。

三、关注合作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作为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参与的状态、时间、方式等;让学生学会交流,通过交流发表见解、展现自我,同时交流的过程使得个体思考成为集体智慧,也是个体的狭隘不断走向广阔的过程,从而真正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节课上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在认识速度以及如何计算速度时,我创设了两辆车拉力赛,“到底哪辆车跑得快?”这一问题情境,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你有什么办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学生很快地建立了单位时间的表象,探索出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数量关系之一:速度=路程÷时间。探索另外两个数量关系时,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我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逐步“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四、练习设计做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

从数学教学的内容看,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法则、形成技能、激发潜能、培养习惯的重要途径,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体现,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进行评价的桥梁。为了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就要在设计练习上下功夫。

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创造地精心设计练习题。一要注意层次性,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二要注意发散性,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通过答案不唯

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给予学生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思维越来越灵活;三要注意生活性,练习设计一定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四要注意趣味性,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五要保证练习时间,一节课要保证10——15分钟。课堂练习量少,对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在基础层面,不能深入,教学效果也不好。在《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的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意义。第二层:巧用速度单位。第三层:综合训练,设计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利用三个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第四层:活学活用,此题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采取小组合作闯关的形式,使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五、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模式,多媒体特点是生动形象,音形兼备,动静结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得知识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表现,创设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能动会变、形象逼真的各种情境,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立体式刺激学生手、脑、眼、耳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加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较好的教学实效。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信心。对于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之路还很漫长,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在数学学科中我是怎样进行有效教学的

篇3: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

一、引导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活动, 培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联想是人脑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架起创造的“桥梁”, 想象是创造腾飞的“翅膀”。只要语文老师挖掘教材, 在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为学生架起“桥梁”, 插上“翅膀”。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过程中, 分析菲利普夫妇人物形象之后, 引导学生联想现实生活中菲利普夫妇式的人物, 讨论交流, 体验反思, 闻一闻铜臭味, 品一品人情味。在“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上激发学生想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看见一个百万富翁长得很像于勒, 他们会怎么样呢?教学《紫藤萝瀑布》时, 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并感知课文, 让学生概述课文内容思想:通过描绘眼前盛开的藤萝及十多年前稀落的藤萝, 以花喻人 (象征手法) , 体现境遇命运, 要求人们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然后试问学生文中描绘藤萝的语言文字美不美? (赏析美文之后) 接着提问同学们能不能用美的图画来展现美的语言?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岂不美哉) 结果有几位同学都描绘了意想不到的图画:一边是一株盛开的藤萝扎根在飞流直下瀑布的石崖缝中, 一边是一株稀落的藤萝生长在干枯的小溪边上。再由学生用美文来解读美图。这样, 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获得了知识, 也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倡导鼓励学生发散、求异思维活动, 促进开拓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思考问题, 以求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求异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势, 超越常规思维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逆向思考, 以求非常之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备的品质。语文课中不乏此课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拓展延伸”教学环节上设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小学算术题“树上有十只鸟, 打下了一只还剩下多少只?”另一个是智力趣味题: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漂亮的圆圈, 让学生探究, 格物致知。在教学《马说》时, 通过学习伯乐相马的故事, 学生会很容易明白故事寓意:人才是否被发现重用, 关键在于“伯乐”。这是从常规思维出发的认识:伯乐决定千里马、伯乐相马。但不妨引导启迪学生来个求异逆向思维认识:“毛遂自荐”、“马相伯乐”。可见, 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捕捉有利因素, 加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必将促成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发扬发问精神, 勇于探求新知, 敢于质疑问难

“学则必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勇于探求, 敢于质疑, 这就是发问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 将会受益无穷。因此, 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我在教学《愚公移山》过程中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愚公移山精神, 同学都认为其精神可嘉、难能可贵, 要以愚公为榜样,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此时我为同学们的热烈发言而鼓掌, 但还表露出一丝的遗憾和不满。同学们一时疑惑不解, 用渴望的目光看着我, 我情急之中只好微微点点头, 轻轻地说:“但是……可是……”同学们不约而同相视而笑, 又说开了。有的说:愚公真蠢, 干嘛不搬家?非要去移山呢?有的说:可能那时还没有移民政策吧!有的说:愚公移山方便了出行, 解决了交通问题, 会不会带来环境问题呢?有的说:愚公环境意识薄弱, 大力神是好心办坏事, 就应该将其绳之以法!也有的说:有所得就有所失, 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也有的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可嘉的, 愚公移山的方法可能欠妥……这样, 在积极探求质疑过程中, 思想的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 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4: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培养

有知未必有能,无知一定无能。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是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是人的能力核心,思维品质则是人的思维能力强弱的标志,是能力高低的反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变得更聪慧,有灵气,高学力,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和化学学习的思维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创新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时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去粗求精,去伪求真,常常表现为不断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反复检查已拟定的假设、方案,善于考虑正反方面的论据,坚持正确的方案并随时准备修改错误成分,不轻易为各种“前概念”所左右,不盲从轻信。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具有某种价值的新颖思维,其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发散性。

古人云:“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尤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疑是思之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提出、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设计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没有现成答案的、开放性较好的试题等。

二、以实验探究为载体,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求异,思维的求异性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甚至相似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新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而思维定势是阻碍求异思维的绊脚石。现行的化学教科书虽然已考虑了探究性实验,但验证性实验占比重较大,做实验形同“照方抓药”,使学生对很多问题形成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往往会限制思维的变通,阻碍对新问题的解决。美国音乐家穆塞尔认为:“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老师,而不再是教育工作者。”同样,化学教学的中心之一应该是科学探究。所以,在探究实验设计过程中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老路,创造性的开展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一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重要的细节。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表面知识,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时,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学生越来越喜欢联系生活的实例、感受和生产中的问题展开联想和探索,教师要对此多引导鼓励,注意训练这种思维能力。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又是一个难点。学完该部分内容后,我就布置学生课下找出皮蛋制作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知道制作皮蛋的主要原料有:食盐、生石灰和纯碱。课上设计实验——“皮蛋配料成分的检测”,先把配料加水溶解、过滤,然后讨论滤液中可能有哪些成分?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原料在水中发生下面反应:

CaO+H2O=Ca(OH)2

?摇Ca(OH)2+Na2CO3=CaCO3↓+2NaOH

滤液中可能含有Ca(OH)2、Na2CO3、NaOH、NaCl,其中Ca(OH)2、Na2CO3不能共存。然后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物质检验和鉴别知识,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检验其中的成分。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尚未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规律的内涵,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篇5: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创新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时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检查思维过程。其突出特点是去粗求精,去伪求真,常常表现为不断分析解决问题所依据的条件,反复检查已拟定的假设、方案,善于考虑正反方面的论据,坚持正确的方案并随时准备修改错误成分,不轻易为各种“前概念”所左右,不盲从轻信。思维的创造性是指具有某种价值的新颖思维,其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发散性。

古人云:“有疑者看到无疑,其益尤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疑是思之端,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条件,引导学生提出、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设计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没有现成答案的、开放性较好的试题等。

二、以实验探究为载体,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求异,思维的求异性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甚至相似的方向去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新性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而思维定势是阻碍求异思维的绊脚石。现行的化学教科书虽然已考虑了探究性实验,但验证性实验占比重较大,做实验形同“照方抓药”,使学生对很多问题形成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往往会限制思维的变通,阻碍对新问题的解决。美国音乐家穆塞尔认为:“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老师,而不再是教育工作者。”同样,化学教学的中心之一应该是科学探究。所以,在探究实验设计过程中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老路,创造性的开展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同一实验可以有不同的实验方法,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重要的细节。思维的深刻性是指不满足于一知半解的表面知识,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时,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许多学生越来越喜欢联系生活的实例、感受和生产中的问题展开联想和探索,教师要对此多引导鼓励,注意训练这种思维能力。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而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又是一个难点。学完该部分内容后,我就布置学生课下找出皮蛋制作的有关内容,使学生知道制作皮蛋的主要原料有:食盐、生石灰和纯碱。课上设计实验———“皮蛋配料成分的检测”,先把配料加水溶解、过滤,然后讨论滤液中可能有哪些成分?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原料在水中发生下面反应:

滤液中可能含有Ca (OH) 2、Na2CO3、Na OH、Na Cl,其中Ca (OH) 2、Na2CO3不能共存。然后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物质检验和鉴别知识,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检验其中的成分。

一般来说,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尚未成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讲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解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反应规律的内涵,引导学生排除干扰,培养学生深入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

篇6: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对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培养

首先要明确思维品质的含义.思维从总体上看,具有一般规律,但对于不同的个体,思想特点又各不相同.这种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表现,心理学称之为思想品质.而思想品质实际就是人的能力的差异的表现.思维品质一般包括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

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基础教育改革,要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才能更好地激发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才能充分发挥智力的效应.教学实践证明,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学生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有了条理清晰的集中思维,才可能有高度灵活的发散思维,有灵活多变的发散思维,就可以避免思维的呆板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学会了思考,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了根据和保障.

二、掌握思维训练的原则,探索和运用思维的规律

1.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课内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的教学活动.课外是指在课外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的教学活动.思维训练以课内为主兼顾课外活动,通过巧妙地安排,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课内是课外的基础,而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和完善.

2.师生密切配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揭示教学的矛盾,解决思维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矛盾,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思维主动地投入探索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3.掌握整体性原则.就是知识与思想决不可分割,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研究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就必须储备适量的知识,认识是靠储备,也靠思维.

4.普遍训练与个别指导结合的原则.课堂上的教学思维训练,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个别指导,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对思维品质较好的学生,要进行强化提高训练,而对思维品质较差的学生,要进行强化基础知识训练,而大多数的学生要强化常规训练.

三、掌握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培养学习数学兴趣,诱发学生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引起注意力的诱因.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使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思维兴趣方法有:

1.教师自制教具,引发学生思维.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自制一些简易的教具,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形关系”一课时,在课前教师可以用彩色的铁线或铁条做成4组长度不同的形状,并配有磁性黑板一块.让学生上讲台摆放三角形,从而引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让学生很快地掌握和理解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不同概念,通过教学实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好比一个导演,如何调动学生认真上好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可以采用自学方法.如学习“三角形概念”一课,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提纲,分组讨论,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讲评,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抢答,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轻松愉快.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优良思维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出发点.例如,在讲“多边形内角和”一课时,先提问学生: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是180°,那么,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寻找求证的方法,并让学生知道只有把多边形分解成若干个三角形,才能把问题解决.最后教师再设疑: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你能计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若有五边形、六边形呢?通过这样的设疑提问,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通过讨论研究学习,使学生知其意,明其理,得其法.

篇7: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在写作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尴尬的学生习作:或无话可说, 写不成文;或千篇一律, 人云亦云;或抄袭成风, 东拼西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多与学生作文的思维定势有关, 不能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 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的是同一事物, 从不同角度观察, 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从不同的着眼点审视, 就会有不同的意义。这里运用的思维品质就是多向思维, 这种思维品质能从全方位思考, 信息量充足, 避免单一;能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 避免闭塞;能发挥思维的活力, 避免枯竭, 因此,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品质,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 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答案, 不能将思维定格在某一点或某一方面。

开学初, 学生们收看了主题为“我的梦·中国梦”的《开学第一课》后,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学生多向思维的机会, 便要求学生以“梦想”为话题, 写一篇作文。讨论时, 学生有的说长大以后想当老师, 有的说想成为医生, 有的说想做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等等, 很显然, 这还是从浅层次的常规的思路上去考虑的。

于是, 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打开思路。从体裁上考虑, 除了记叙文, 有没有其他文体可以写?从选材上考虑, 除了写自己, 有没有其他人可以写?从立意上考虑, 除了写理想, 有没有更深刻的思考?

经过指导, 学生跳出常规, 写出一片新天地。如《音乐之梦》讲述一个小女孩追梦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告诉大家实现梦想的路是崎岖不平的, 实现梦想需要坚持。如《爷爷的梦想》是希望成为动物保护者, 呼吁人们要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滥杀、虐待生灵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如《爬山虎的梦想》巧妙地运用童话体, 在学生的笔下, 爬山虎也有着美好高尚的心灵。如《红灯的苦闷》运用拟人的手法, 巧妙的选取一个小角度, 赋予红灯以生命, 通过红灯的所见所闻所感, 真实而自然地表达出对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美好渴望。让红灯苦闷, 很有创意。如《梦想的来信》用书信格式, 从习惯的旧框框里跳出来, 舍弃“庸人”的思路, 拿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如《闲话梦想》是一篇议论文, 文中用爱迪生、林则徐、朗朗的事例, 论证了梦想是通过努力才能换来的。还有教师的下水作文《中国梦, 我们的梦》从150年前写到40年前, 列举了几代中国人上百年的梦想, 号召同学砥砺自己的意志, 坚定自己的决心, 胸怀大志, 为未来而努力读书,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读书。这些文章思路开阔, 角度独特,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反弹琵琶成新曲

辨证法告诉我们, 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地认识事物的此一面, 而忽视其彼一面。中学阶段学生知识不够丰富, 阅历比较浅薄, 心智尚未成熟, 思维往往受权威、经验、书本等因素的习惯控制, 思考问题往往趋向于常规和平庸。如果能够“反弹琵琶”, 让思维向反方向发展, 从问题的对立面深入地进行探索, 会使学生看到不曾发现的新天地, “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方式。诸如“近朱者未必赤, 近墨者未必黑”、“沉默未必是金”、“开卷未必有益”、“好酒也怕巷子深”这些命题都是运用逆向思维, 独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 显示出了独特的视角。逆向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品质。

我在写作教学中对经常引导学生从一般人想不到的反面进行思考, 寻找突破口。从否定、怀疑的角度立意, 提出与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 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 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仍以学生习作为例:

一谈到中学生追星, 大多认为是件坏事, 影响学习, 形成虚荣、攀比、模仿的坏风气。可是《中学生追星现象之我见》却不这么认为, 作者的理由有三:一是德才兼备的明星比比皆是;二是可以提高艺术鉴赏力;三是学生需要偶像。有理有据, 感悟独特。

离别多是伤感的, 而小作者偏偏选择了《快乐的离别》, 那就必有一番匠心在其中。本以为短短两个月的时光, 实习老师肯定不会注意到我这个不起眼的学生, 没想到临别赠言令我激动不已, 小作者写到:“看, 快乐是飞舞的泪珠, 它们在欢呼, 它们在雀跃……”

自古以来, 狐狸就是人们痛恨的对象, 狐朋狗友、狐群狗党、狐假虎威都是反面教材的典型, 但是《请允许我为自己辩护》以一只可怜的狐狸的口吻, 来清算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逆向思维从反方向, 从对立的角度打开了一个空间, 让学生的思想更灵动, 思路更开阔。

当然, “反弹琵琶”并不是乱弹, 反得要有理有据。不要为了“逆向”而“逆向”, 不要为了“独特”而“独特”, 这样做就背离了逆向思维训练的初衷, 学生的独立性没培养起来, 反而会养成偏激的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出自郑板桥题书斋联, “领异标新二月花”, 主张要“自出手眼, 自树脊骨”, 不可赶浪头、趋风气, 必须自辟新路, 似二月花, 一花引来百花开, 生机勃勃, 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产生新格调的关键在于求异、求新, 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 勇于颠覆大众思维, 勇于去除条条框框, 不惟书不惟上, 独立思考, 勇于质疑, 大胆创新, 使文章不落窠臼, 深深烙上属于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印记, 只有这样才能活跃文思。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

教者曾经在周记中布置学生写一篇题为《我的老师》, 第一次批阅, 发现学生多数着眼于教师备课的认真、批改作业的细致、上课的投入以及对自己的思想教育等等, 教师的这些品质当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但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也就是说令人眼前一亮的、有个性的文章很少。

于是, 我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让学生观察老师一星期, 建立一个观察本, 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且还介绍了泰戈尔的散文诗《仿佛》, 这是唱给母亲的赞歌, 诗中这样写到:“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游戏中间/有时仿佛有一段歌调在我的玩具上回旋/是她晃动我的摇篮时的那些歌调/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在初秋的早晨/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里晨祷的馨香/仿佛向我吹来母亲的一样的气息/我不记得我的母亲/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望着悠远的蓝天/我仿佛觉得母亲凝注我脸上的眼光/布满了整个天空”, 泰戈尔避开了常人想象和思维, 用“不记得”表达出母爱的无处不在, 真是平中见奇, 妙不可言。在求新求异上, 泰戈尔堪称典范。

第二周, 我又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写老师的文章, 但题目自拟。第二次批阅, 学生的作文明显比第一次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刘世达同学在《我的老师》中根据各个老师的不同特点, 分别将语文老师称作女子花剑选手, 数学老师为女子重剑选手, 英语老师为女子佩剑选手, 让她们闪亮登场。汪静茹同学处处说《我不喜欢老师》, 但对老师的感情强烈而细致。王晓迪同学在《李老师走了, 王老师来了》中通过比较, 庆幸李老师的温度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李梦同学在《目光多变器》中理解了老师对学生的爱的方式, 也表达了要“让老师的目光永远不换档, 永远留在第一档”的强烈愿望, 师生互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些习作角度独特, 表达手法新颖, 很有创意。

篇8: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培養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指思考者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拘泥于已有的固定模式或他人的见解,不盲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能对事物质疑,具有自觉探索、除旧布新的特征。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鼓励怀疑发现

善于怀疑,察微审思,可以锤炼思维的精细深刻。阅读《杨树》一文,有学生提出“房前钻天柳(箭干杨),房后鬼拍手”中的箭干的“干”应改为“杆”。教师肯定其发现和读书的认真,鼓励大家再去发现课文语言上的疏漏之处或值得推敲的地方。①“云杉长成20厘米直径以上的木材……”改为“云杉长成直径20厘米以上的木材”更好。②把“河南中牟县大关庄发现的大关杨,生长快,尤其适于纤维用材”,改为“河南中牟县大关庄发现的大关杨是小叶杨与钻天杨的天然杂交种,它生长快,尤其适于纤维用材。”在语气上更自然顺畅。

2.提倡抗压、否定

有名学生看到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则广告:“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提出疑义:“未必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她在文中写道:“‘车到山前必有路是流传甚广的俗语,有人以此为生活信条,对什么事都是消极对待,任其发展,自己不作任何努力,遇到阻力常以‘车到山前必有路为理由等待别人来为他创造条件,给自己的不努力寻找借口,结果往往导致失败。”“‘车到山前必有路绝不是当代青年应有的生活信念和做事准则,其危害在于消极等待,听天由命。在改革创新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原则是:奋发、进取、探索、开拓,对类似于‘车到山前必有路的陈旧观念和处世态度应当给以重新认识、评价。”

抗压、否定不仅要有胆量,更需要见识。教师培养学生这种思维品质,重在提倡学生掌握常规,又不为常规所束缚,了解别人的经验,同时看到经验的局限性,敢于抗压、否定,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不怕被视为“谬论”。

3.引导自变更新

自变更新,即不固执己见,能从善如流,通过再认识,主动发现个人原有认识中的不正确成分,从而加以更新,提高认识水平。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写“作文后记”的习惯,鼓励他们主动认识自己作文中的问题,为日后作文鉴戒,达到更新的目的。一次交换评改作文,一名学生对作文《夏瑜的故事》写了如下评语:“对原作《药》的材料合理利用并适当扩展,按东渡求学、投身革命、被捕入狱、慷慨就义、鲜血被吃的思路组织材料,善于选材,人物活动线索清晰、中心突出、语句流畅,但缺少夏母次年清明上坟祭奠儿子的情节。虽然是二度创作仍应忠于原作,夏母上坟是小说中很精彩的一节,否则背离了原作的创作意图,削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评改后,习作者写了“作文后记”:“经过评改,我觉得评改人的意见有水平,切中作文中的疏漏。

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品质之一。阅读写作中,在注意培养思維的独立性品质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二、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多角度发展

多角度发展是发散思维的活动形式。这是一种广辟蹊径、开阔思路、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训练。一词多义,从列举义项到选择义项;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论据,论证不同的观点等,都是发散思维的初步训练。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同一材料,选择确定写作中心是训练思维灵活性的常用方法。

2.求变中探索

将已有的知识变换一个角度认识,可以引起新的思考探索,达到训练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学习《愚公移山》,为了引导学生认识移山的公益性,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感人力量,抓住人物的年龄设问:移山是一个群众运动,参加移山的人中年龄最大的是谁?年龄最小的是谁?学生回答:年龄最大的是愚公,年纪将近90岁,理解“且”的意思;年龄最小的是遗男,年纪大约7~8岁,理解“龀”的意思。再问:这样小小年纪的孩子跟老愚公移山,他父亲肯让他去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他没有父亲,或他是孤儿,借此理解“孀妻”、“遗男”的意思。这样训练学生在求变中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钻研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品质。

3.选择中创优

写作中,在有了一种思路的情况下并不满足,而是用心寻找更佳方案,可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一名学生在作文评讲时,介绍自己写半命题作文《……的力量》的构思过程:“开始我拟好了题目──《母爱的力量》,但觉得太常见,是一般的构思路子,随后改成了《集体的力量》,又觉得难以写出新意来。我反复思考:‘力量的显示如果能在对比中表达,并能产生久远的力量,莫过于震撼心灵的语言了。于是我将题目改为《唇舌的力量》,以‘唇舌形象地借代语言,试图表现由于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的差异,在社会交往、教育过程、外交场合、心理咨询、道德建设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反差,表达了美好语言的力量在人类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她的善于在选择中创优的构思体会给了其他学生不少启示。

三、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可用以下方法。

1.加大联想跨度

保持较大的思维跨度,能动地、深入地认识问题,容易取得思维速度和思维功能。

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是中学生喜欢议论的问题。一般人都赞成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在博的基础上确立专的目标。如何把问题论述清楚呢?抽象空泛的说理枯燥乏味。有的学生展开联想:专好比是树的主干,博好比是树的根系,一棵大树要长得雄伟挺拔,不仅要有粗壮的干,而且要有发达的根系。有人还这样联想:博,如同喜马拉雅山;专,好比是珠穆朗玛峰。没有博的基础,专是“立”不起来的。

2.提高辩证水平

科学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辩证的性质。高中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作文教学可以通过诱导、生活发现、读书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辩证思维的火花。《学会与会学》《近朱与近墨》《常数与变数》《大脑的工作时效和学习效果》这一类题目本身就含有辩证的因素,可诱导学生用辩证观点认识包含的道理。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普遍的矛盾统一关系。

篇9: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对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培养

首先要明确思维品质的含义.思维从总体上看, 具有一般规律, 但对于不同的个体, 思想特点又各不相同.这种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表现, 心理学称之为思想品质.而思想品质实际就是人的能力的差异的表现.思维品质一般包括有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个方面.

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 基础教育改革, 要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使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 才能更好地激发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 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才能充分发挥智力的效应.教学实践证明, 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学生有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有了条理清晰的集中思维, 才可能有高度灵活的发散思维, 有灵活多变的发散思维, 就可以避免思维的呆板性,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了兴趣, 学会了思考, 学生成绩的提高也有了根据和保障.

二、掌握思维训练的原则, 探索和运用思维的规律

1. 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

课内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 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的教学活动.课外是指在课外有计划、有目的、有内容的教学活动.思维训练以课内为主兼顾课外活动, 通过巧妙地安排, 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课内是课外的基础, 而课外是课内的补充和完善.

2. 师生密切配合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要揭示教学的矛盾, 解决思维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教师要做到正确引导, 学生要用自己的思维主动地投入探索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3. 掌握整体性原则.

就是知识与思想决不可分割, 学生的思维活动, 是在研究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就必须储备适量的知识, 认识是靠储备, 也靠思维.

4. 普遍训练与个别指导结合的原则.

课堂上的教学思维训练, 是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都能达到一定的要求.个别指导, 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而对思维品质较好的学生, 要进行强化提高训练, 而对思维品质较差的学生, 要进行强化基础知识训练, 而大多数的学生要强化常规训练.

三、掌握培养思维品质的方法,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诱发学生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引起注意力的诱因.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 使学生变得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思维兴趣方法有:

1. 教师自制教具, 引发学生思维.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自制一些简易的教具, 通过直观教学, 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 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形关系”一课时, 在课前教师可以用彩色的铁线或铁条做成4组长度不同的形状, 并配有磁性黑板一块.让学生上讲台摆放三角形, 从而引出“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让学生很快地掌握和理解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不同概念, 通过教学实践,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好比一个导演, 如何调动学生认真上好一节课,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可以采用自学方法.如学习“三角形概念”一课, 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提纲, 分组讨论, 提出问题, 解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讲评, 最后由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抢答, 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轻松愉快.

四、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篇10:在教学过程中我是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上一篇:读《时光倒流一万年》有感作文下一篇:读课外书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