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医疗制度

2024-04-27

公费医疗制度(精选6篇)

篇1:公费医疗制度

管理制度管理制度 推荐度:管理制度 推荐度:设备管理制度及配件管理制度 推荐度:小学管理制度 推荐度:公司的管理制度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公费医疗管理制度

一、本院为市级公费医疗定点医院,由院公费医疗管理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付组长。具体管理工作由医疗保险办公室负责。

二、认真学习,严格执行省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各项规定

三、凡来我院就诊的.公费医疗患者,必须持公费医疗证挂号,就诊。接诊医生必须按规定写好病历,填写好姓名、性别、年龄、日期、工作单位、病案、剂型、剂量、用量、用法等,并签上全名。

四、中、西药处方药严格执行公费医疗药品报销范围和用量,不得超量开方和重复开方。处方用药必须在病历中详细记载。

五、公费审方,审方人有权对超范围、超量和重复的处方进行修改或退回给处方医生再作修改。如医生不愿作修改,审方人可以拒绝签名,药房可以拒发药品。凡公费医疗范围“*”号的药品,处方上必须注明用药理由。

六、本院定点的公费医疗患者住院,用药必须按公费医疗规定,检查、辅助治疗必须符合病情,病程记录必须详细记载,出院带药须严格按规定执行。

七、凡按规定需审批的特殊检查和治疗,必须事先填写“公费医疗大型精密仪器检查、治疗审批表”,要求填写完整,由院医保办审核同意后,经市公费办批准后方可进行。除急诊外,不得先检查,后审批。未经审批擅自给予检查者,其费用由责任人负责。

八、病情需要转院者,接诊医生须写明转院理由,经转医院诊疗科室后,医保办开具转院介绍信方可转院。

九、认真执行国家物价政策,严格按国家收费标准收费,不加价收费,不分解收费。

十、凡违反上述规定者,根据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和院内通报,并酌情扣罚奖金。

篇2:公费医疗制度

一、医疗费用超支现象严重给公费医疗管理工作带来新课题

我办是**市进行第一轮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撤销市属8个工业各局之后成立的市一级人、财、物单列行政副局级单位,主要负责原市属工业局及经委机关800多名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截至目前我办享受公费医疗待遇干部167人,其中离休干部81人,退休局级干部85人,在职局级干部1人。

近年来我办公费医疗费用超支现象严重。2007年,公费医疗费用约889万元,全年定额161万元,超过定额约728万元。其中保健局级人员公费医疗费用约198万元,人均2.3万元,超定额109 %;保健离休人员公费医疗费用约539万元,人均9万元,超定额718 %;一般离休人员公费医疗费用约152万元,人均5.1万元,超定额1600 %。

据了解,这种公费医疗费用严重超支现象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它也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公费医疗管理工作在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发挥公费医疗管理工作在老干部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就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对这些新情况赋予新思路。

二、公费医疗费用超支现象严重的原因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公费医疗费用超支严重的主要原因如下:

1、随着离退休老干部年龄的增长,疾病增多是自然规律。尤其是一些疑难病、顽固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置换人工器官等重症病人的治疗,治病住院的日益增多。

2、高新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诊治手段的不断提高也是原因之一。医疗新技术的应用, 使辅助诊断费用成倍增长。价格昂贵的新药、特药、进口药和保健药投入市场, 以及药品异型包装的出现, 使药品价格扶摇直上。

3、某些医疗单位滥用医疗新技术和药品,导致医疗费用的极度浪费。有些医院不管病情需要与否,均要进行贵重仪器的检查,加上滥用“新药”、“进口药”,进而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

4、有些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没有严格执行用药规定。部分医生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没有严格执行医疗“急三慢七”的用药规定,存在开大处方、人情方,甚至“搭顺风车”,用药失控,导致费用增大。

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离退休老干部的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他们在保证身体不生病的同时还追求一种身心愉悦的精神状态,因此对医疗期望值较高。

6、少数享受公费医疗人员的认识存在误区。部分老干部认为享受公费医疗是国家给予自己的一项待遇,不需要承担个人义务,将“公费医疗”当成“公费保健”。“一人看病、全家吃药”,储备大量不需要药品放在家中,导致医药资源浪费,缺乏主动节约费用开支的意识。

以上六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牵动,但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漏洞,则是医疗费用失控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措施、加强老干部医药费管理势在必行。

三、创新思路是做好公费医疗管理工作的关键

以新观念催生新思路,就必须在思想和观念上先期跨越,必须真正破除旧思想、立起新观念。用求实的态度看待问题,用时代的眼光观察形势。我们在高度重视老干部的公费医疗管理工作的同时充分认识到老干部的历史功绩和现实贡献,充分认识到照顾老干部、服务老干部是我们每一个老干部工作者义不容推辞的责任,充分认识到确保老干部的就医治疗、落实老干部的医疗待遇是全心全意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方面。

如何在确保老干部医疗待遇的前提下,加强医药费管理,制定出一个既保证治疗,又节约药费的管理办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一)加强公费医疗联单的管理

公费医疗联单的管理是做好公费医疗管理工作的基础。从加强公费医疗门诊联单的管理入手。对于公费医疗门诊联单,除了准确登记联单的领用情况外,还可以对返回的联单费用情况进行登记并建立台账,通过对老干部门诊费用的统计分析了解老干部的病情、用药品种、数量及费用。一方面有利于做好老干部服务工作,对患上大病、重病、慢性病的老干部及时给予关心和照顾,同时不限制其联单的领用数量,以鼓励他们在保证治疗的前提下,能在门诊看病的尽量不住院;另一方面对少数乱开药、储备药品的老干部的门诊联单进行严格管理。

了加强对门诊联单的管理外,还要准确记录老干部住院联单的盖章情况,以充分掌握老干部住院时间、地点、病情等具体情况,在便于及时主动上门进行慰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住院医疗费用的使用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二)加大公费医疗改革的宣传力度

编印《公费医疗手册》等宣传资料,将近些年来关于公费医疗方面的文件进行汇编,传阅到每一位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老干部手上,使老干部们充分了解公费医疗有关政策和相关制度。

邀请领导、专家等业内人士宣讲公费医疗制度以及自费项目、用药范围等具体规定和办事程序,为老干部解惑答疑,让老干部们深刻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

不定期召开有关人员会议,及时传递公费医疗方面的新动态、新规定,不断加强公费医疗政策的宣传。同时对于老干部们在公费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想到的建议及时反馈到市公费医疗管理办公室。通过各种举措,促进了公费医疗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树立严格按政策办事的准则。

(三)以老干部为本,实施温情提示服务

每年针对医疗费用严重超支情况,以党支部为单位,通过召开支部、小组会议或到家里、医院走访等形式,让每个老干部充分享受知情权,了解医疗费用的超支情况。与个别医疗费超支严重的离退休老干部进行单独的思想沟通,一方面避免因医药费超支引起老干部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可充分了解老干部的疾病情况,与老干部一起共同讨论商量找到更快更好的治疗疾病并避免医疗费用浪费的方法。

从实际出发,在慰问常年住院的老干部的同时,附送一张“温情提示”的卡片,让老干部及其家属掌握所使用的医疗费用情况,引导老同志合理用药,提示老同志加强自我保护,对医院使用的医疗药品费用加强监督,同时鼓励老同志配合医院积极治疗,早日康复。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老干部的身心健康

开展歌咏、象棋、柔力球、桥牌、书画、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老干部们发展兴趣爱好,丰富老干部们的精神生活,同时激发其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老干部中开展“老有所为”、争当“学习型老人”的活动,引导老干部们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过着充实有意义的晚年。

组织健康经验交流会。以支部为单位组织离退休干部交流自身经验,让老干部们讲述自己在生活中强身健体的秘诀,相互学习。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健康讲座,从科学就医、合理用药、科学膳食、锻炼身体和注意心理卫生等方面与老干部们交流经验。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老干部们培养乐观的精神、保持愉悦的心态,以科学健康的方式安享幸福晚年。

(五)评选 “健康老干部”,大力宣传典型事迹

篇3:公费医疗制度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是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 单一的公费医疗阶段;第二个阶段, 多样化的医疗保障模式阶段;以及第三个阶段,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阶段。

1. 单一的公费医疗阶段

早在建国之处, 我国便建立起来了最初级的公费医疗制度, 当时的政务院便做出决议, 全国各级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以及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还有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兴办的高等院校的学生统一加入到公费医疗体系之中, 公费医疗的资金来源由当地财政部门统筹拨付,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 当地的财政部门会根据高校学生人数每人定员定额的拨付四十或者六十元 (国家部委直属高校每人拨付六十元, 省属高校每人每年拨付四十元) , 当时的政策对于二级学院、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则没有专门的财政拨款, 参加了当时公费医疗制度的大学生在看病自付诊费的比例很低, 约在10%左右, 学生的医疗负担相对较轻, 但是没能参加公费医疗制度的大学生医疗负担还是得自己承担, 历史上的这种公费医疗制度对于大学生的卫生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大学的扩招, 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 相应的, 医疗费用也水涨船高, 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高校医院逐渐入不敷出, 出现亏损现象。同时这种医疗保障制度对于非公立学校的学生也不公平, 并且如果学生出现严重疾病, 医疗费用单靠学校一方也显得捉襟见肘。所以完全公费的医疗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2. 多样化的医疗保障模式阶段

由于单一的公费医疗制度弊病多多, 不少高校纷纷根据自身实际对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改进。现在来看, 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第一, 就是将以前的公费医疗制度与现代商业保险相结合, 换句话来说, 就是在保留原有的公费医疗的模式之下, 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 学生出现重大疾病则向商业保险公司求助, 这一模式极大的缓解了公费医疗基金不足的问题。第二种模式就是只采取商业保险模式, 取消原来的公费医疗制度。这种医疗保险模式是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的保险费, 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承担保费, 然后由保险公司按照事前约定好的支付范围以及支付比例对学生的诊费进行赔付, 这种模式就更加商业化和现代化, 也更符合谁受益, 谁负担的原则, 但是这种规模在当时弊病也很突出, 因为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 保险还没像现在这样普及, 大部分人的保险意识不够, 换句话说, 投保意愿不强, 并且当时的理赔手续复杂、理赔周期漫长等问题也很明显, 阻碍了这种模式的发展。第三种模式就是医疗救助模式。由学校来筹集资金建立救助基金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筹集资金不够以及资金来源不稳定也使得这种模式很难持久。

3. 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阶段

2008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到, “坚持自愿原则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 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 试点地区制订具体办法对参保大学生实行属地管理”, 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到, 2009年在普及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同时, 将在校大学生也全面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这也标志着我国向全民医保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公费医疗框架下发展大学生医保制度的意义

1.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费医疗框架下发展大学生医保制度实质上充分保障了社会相对弱势群体的医疗利益,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正义论》的作者罗尔斯曾说过, 一个社会的政策和制度设计, 应该以“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为设计原则,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对于社会的很多群体来说,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很特殊也处于相对最不利地位的一个群体, 具体来说就是, 首先, 他们没有进入社会, 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 经济能力不独立。其次他们中有很多都是属于流动人口, 在异地求学, 背井离乡。

2. 有利于促进大学教育的发展

公费医疗框架下发展大学生医保制度可以起到促进社会起点公平、提升政府公共教育责任的作用,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些世代相传的道理不应该仅仅只是停留在口号中, 作为政府,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更应该作为具体的施政方针, 采取行动, 落到实处。如果大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 连“病有所医”都难以保障, 很多就会出现“因病休学”的现象, 这样的话, 我们的“教育第一”“教学为先”岂不是成为“纸上谈兵”, 从这个角度看, 公费医疗框架下发展大学生医保制度是政府的一项善政, 不仅是对大学生从社会福利方面的社会援助, 也是为祖国和民族的明天进行的长期投资。

3. 有利于减轻大学生医疗负担

公费医疗框架下发展大学生医保制度具有参保范围广、个人出资比例低等特点, 这项制度的实施, 将大学生群体纳入了医疗保险的体系, 这是对国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同时, 在校大学生都可以参保, 无论是国家公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 民办高校、以及独立学院的大学生都可以参加, 享受相同的医疗保障待遇, 这对于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来说, 也体现了教育公平。公费医疗框架下发展大学生医保制度在大学生个人缴费的前提下, 根据高校隶属关系, 分别由中央、省和所在市财政按规定的标准实行分类补助。

公费医疗制度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对一些特定的特大疾病保障范围放宽, 同时还有财政资金对经济能力有限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援助, 该制度不仅为每一个大学生建立了个人账户, 用于支付日常的门诊开支, 解决大学生看小病的问题, 同时, 也考虑到大学生群体的特点, 特大疾病在统筹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了保障范围, 同时建立起省级调剂金制度。这样从制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看大病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宝华.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研究.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2] .王如冰.农民工医疗保障模式与制度构想.今日南国 (理论创新版) , 2012 (03) .

篇4:公费医疗制度

目前,全民医保的目标已经达成,但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依然存在着诸多结构性问题,导致其运行呈现碎片化的状态。作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支柱之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长期以来实行退休者免缴费、享待遇的政策。这是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建立之初确立的一项游戏规则,后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成为一项法定制度。这一制度设计有其合理的历史考量,但现在却难以为继了。因为其现在却对医保筹资的公平性、医保给付的可持续性、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等诸多方面造成阻碍,严重影响着整个医保体系运行的公平与效率。

退休者免缴费规则:历史遗产与制度设计

1.历史遗留。退休者免医保缴费,是历史的遗产。1998年12月14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对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予以适当照顾。”这意味着,不论缴费年限长短,参保者退休之后的医疗保障待遇都一样,这显然不公平。于是,部分地区很快就开始设置了医保最低缴费年限,之后这一做法在全国推开,并且在2010年10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得到确认。

退休者免缴费是市场转型时期历史背景的一种反映。当单位社会主义福利体制在市场转型的进程中无以为继之时,以社会统筹为特征的城镇职工医保建立起来,并逐渐取代了单位福利体制中在职职工和离退休者都无需缴费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在旧体制下,国家与职工(以及离退休者)实际上签订了一项社会契约,即国家向职工支付较低的工资,但为职工提供终身就业和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障)。这种社会契约在所有苏联式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只不过中国落实这一社会契约的具体模式较为特殊而已。既然所有退休者在旧体制中已经履行了社会契约,因此要求他们在新体系中缴费,一来属国家违约行为,二来其微薄的退休金也根本无力负担缴费。因此,城镇职工医保在建立之初设立退休者缴费的规则实属顺理成章。退休者免缴费规则一直延续到今天,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历史遗留问题。

2. 制度设计。《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达到国家规定年限的,退休后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未达到的,可以缴费至国家规定年限。”由此可见,退休者免缴费规则由最低缴费年限和法定退休年龄两项内容所组成。法定退休年龄是由养老保险政策所决定的。2015年,延长退休年龄既成为业已确定的社保政策,点燃了舆论的反对之火,而2016年拟议的退休者医保缴费新政无异于火上浇油。

医保缴费年限则是城镇职工医保的最重要游戏规则之一。年限的确定基本上是地方政府的职责,而究竟是哪一级地方政府的职责,基本上取决于医保统筹层次。医保统筹层次太低,是另一个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统筹层次全国没有统一,医保行政管理必定出现碎片型地方化的格局,就本文而言,其不良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最低医保缴费年限的规定五花八门。除省际差别之外,在同一个省内,不仅不同统筹地区有差别,而且不同性别、不同身份的参保人员也有差别,从15年到30年不等。

除了时间长短有差别之外,关于缴费年限的解释也出现了地方差异,即缴费年限究竟是累计计算还是必须连续计算?《社会保险法》规定缴费年限为累计计算,这意味着参保者因故(如工作变动、非自愿性失业、学习进修、搬迁等)而中断参保,不影响其最低缴费年限的计算。可是,在实践中,许多地方执行的是“连续参保”的政策,即参保者如果因故断保,则必须将断保期间的参保费予以补缴,方能享受其退休后的医保待遇。由于补缴费的规则细节上又有差别,从而导致退休者免缴费规则本身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地方差异。

这些看起来琐碎的规则并非无关宏旨,而是对城镇职工医保乃至整个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运行,都会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

城镇职工基本医保面临老龄化危机

退休者免缴费首当其冲的后果,就是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的老龄化及其对医保基金可能产生的支付压力。众所周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这一大趋势必定会转化为城镇职工医保参保者的老龄化。退休者免缴费的游戏规则,加上针对住院服务的医保给付水平的提高,必定会为医保基金的支付增添额外压力。中国学者就此展开过不少研究。共识性的结论是:随着参保者的老龄化,缴费人群的规模相对变小,而高给付受益人群的规模相对增大,最终导致医保老龄化危机。

城镇职工医保的职退比(即缴费的职工与免缴费的退休者之比,又称“负担比”、“赡养比”),可以反映其老龄化的演变趋势。在城镇职工医保试点之初,职退比都在10以上,尤其是在1995年,职退比达到16.2的高点,即每一位退休者有16.2位在职者为其承担医保缴费之责。退休者免缴费规则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制定出来的。可是短短五年,职退比就大幅度下降,到21世纪来临,已经猛降到3.0上下的水平,并在此水平维持了十多年光景。到2014年,职退比下降到2.9。

可以说,自1998年“城镇职工医保”在全国正式推开之后,城镇职工医保老龄化危机就面临着随时引爆的危险。当然,过去的20年间,城镇职工医保基金每年都有当期结余,因此累计结余逐年积累,其总额已经达到了9449.8亿元的高水平,城镇职工医保在全国和省级范围内还没有出现支付危机。但这并不表明这一危机不存在,也不表明这一危机不会在未来爆发。城镇职工医保体系老龄化危机之所以尚未爆发,缘于诸多因素的协同作用。可以断言,退休者免缴费政策的客观效果是给城镇职工医保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只不过这一炸弹的引线过多,且相互缠绕在一起,无论通过何种精算分析,都无法判断出其引爆的准确时间。但是,如果不修改游戏规则,这一定时炸弹早晚会引爆,这是确定无疑的。

医保跨地区转移接续遭遇鸿沟

除了埋下老龄化危机的定时炸弹引信之外,退休者免缴费规则还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其中,最为严重的一大负面后果,就是参保者跨地区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由此遭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

就业者跨地区流动以及退休者在长期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地之外的地区居住生活(可简称为“跨地区退休”),可谓人生常态,但其社保关系的转移接续一直是一个难解之题,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尤为困难。实质性问题在于参保者在搬迁前地区统筹基金的待遇能否在搬迁后地区得到承认。医保关系的转移接续绝不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更不是技术性的联网问题,而是医保碎片化所引致的地区间制度失调的问题。

具体而言,难点有四:(1)转入地与转出地的基金平衡难以解决;(2)医保缴费年限互认以及折算办法缺失;(3)关系转接、缴费转接和待遇转接发展不同步;(4)不同地区间医保经办机构的沟通成本高昂。在这四个难点中,至少有两个与退休者免缴费规则有关。转入地与转出地的基金平衡问题,根源在于医保缴费年限规则,即搬迁者在不同地方的实际缴费年限如果不同,会给缴费年份少且高龄居住的地区带来沉重的医保支付压力。不少人年轻时在发达地区就业,进入中年甚至老年之后回归不太发达的故里,这一问题的存在,会给经济不发达地区带来更多的医保支付压力,从而导致社会不公平。

由于各地医保缴费年限的规定差别很大,因此在转移接续时如何互认以及如何折算、如何补缴等,成为新障碍。很多地方对所谓“最低实际缴费年限”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但这种规定不仅显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医保的碎片化。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转移接续更多地发生在医保缴费年限差别不大的省内,而省际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则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医保关系的“全国漫游”了。

综上所述,退休者免缴费规则不仅为城镇职工医保植入了老龄化危机的引信,而且还造成了整个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制度失调。因此,这一规则必须改革。

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从社会医疗保险到准全民公费医疗

1.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框架。如何改革呢?很多专家主张医保应该采用现收现付制度,其核心原则在于,不管是就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只要参加保险并缴费就享有当期的医保待遇,不缴费就意味着未参加保险,也就无法享受医保待遇,简称“即投即保、不投不保”。

实际上,在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中,城乡居民医保就实行现收现付的制度。然而,可商榷的是如何将城镇职工医保现行的代际风险转移制度转型为现收现付的制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实行退休者缴费,这也是已经显示出来的政府偏好。这一办法并未改变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既有的制度结构,呈现出渐进式制度变革的路径依赖特征。但这一方面必定会激发民意的强烈反弹,另一方面也会引致新的制度设计问题和行政成本问题。诸如,退休者缴费的基数和费率如何测定、退休者缴费的来源以及作为退休者缴费来源之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如何调整给付水平和结构等。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渐进式改革与其说体现了审慎性,不如说彰显了保守性,或零敲碎打式打补丁的改革特征。实际上,无论从公平还是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有必要打破路径依赖,走制度创新的新路,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改革,即从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转型为准全民公费医疗。从专业角度来看,将新体制称为“全民健康保险”也未尝不可。

对新体制的制度架构陈述如下。

(1)目标定位:面向所有国民,无论老幼、性别和身份;

(2)筹资机制:所有参保者缴纳定额年参保费,而政府为所有参保者提供定额年医保补贴。在新制度实施的初始阶段,个人参保费可设定为200元,政府补贴费可确定为1000元。个人参保费和政府补贴费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指数化。现行医疗救助制度的受益者免缴个人参保费,其个人参保费由政府财政支付。

(3)给付结构:现行城镇职工医保的给付标准和待遇适用于所有参保者。

(4)行政管理:国家设立全民健保总局或公费医疗总局,并在各省设立独立的公立法人医疗保障中心,负责筹资和支付。

2.建立准全民公费医疗体系。新体制的名称之所以有一个“准”字,缘于其与全民公费医疗模式有一定的差别。准全民公费医疗的建立,从小的范围来说,意味着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从地方化、碎片化的多元付费者体系转型为集中化、一体化的单一付费者体系;从大的范围来说,意味着中国走上了福利国家(the welfare sate)的重建之路。

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亟待转型的今天,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大转型恰逢其时,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实施准全民公费医疗制度,可以一劳永逸地化解原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中退休者免缴费规则所引发的所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当延退新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又引发准全民不满的大背景下,适时推出准全民公费医疗制度,社会戾气即便不会消散殆尽,也会大为舒缓。其次,准全民公费医疗制度的实施,可以一劳永逸地克服既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碎片化弊端,解决包括社会不公平、转移接续难、统筹层次低等在内的诸多问题。再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大转型可以为当今中国政府力推的供给侧改革助燃,即全国企业可减去6%-9%的医保缴费负担。与此同时,就业者可免去每年近千元的医保个人缴费,可增加其当期的消费购买力。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以当今中国最为薄弱且最为缺乏的普惠型福利模式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之举。适度发展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是中国社会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从长远来看,重建福利国家的工作,应该列入中国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曾经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全民福利制度,这是一种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社会安全网制度,尽管其福利给付水平较低。随着市场改革的推进,计划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社会经济制度逐渐瓦解,原有的社会安全网随之破裂。在过去的30多年,尽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提上了公共政策的议事日程,但长期以来一直从属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没有成为政府施政的重心,社会政策也没有成为独立的公共政策部类。近年来,尽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的格局有所改观,以居民为目标人群的多种普惠型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快速发展。然而,无论是政府,还是全社会,都还缺乏一种重建“福利国家”的意识。事实上,“福利国家”无非是一种“社会性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正如交通、通讯等物质性基础设施(physical infrastructure)一样,都是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转所必需的。无需赘言,物质性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不宜超越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但众所周知,在当今中国,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大大滞后的。其中,普惠型福利又是最不发达的,亟待增强。因此,在医保领域引入普惠型福利的制度安排,利远大于弊。

当然,建立准全民公费医疗不仅需要重建福利国家的社会共识,也需要政府的政治决断力。毕竟,这一新制度的建立,需要政府在医疗领域新增财政支出,但新增部分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上仅在5%-8%这一区间。尽管如此,这依然需要政府对公共财政体制进行深刻的改革,从而将政府预算内支出的重心转移到民生领域。

篇5:公费医疗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费医疗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费医疗管理制度,根据前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和近几年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新的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费医疗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身体健康而实行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通过医疗卫生部门向享受人员提供制度规定范围内的免费医疗预防。

第三条 公费医疗制度的实施应贯彻积极防病,保证基本医疗,克服浪费的原则,由各级公费医疗管理部门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 承担公费医疗任务的医疗机构,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坚持医疗原则,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保证公费医疗制度的正确实施。

第五条 享受公费医疗的个人及其所属单位,都有义务遵守各级公费医疗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要切实加强对享受人员的思想教育,纠正和抵制不正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不得利用职权搞特殊化。

第二章 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范围

第六条 属于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

一、各级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由国家预算内开支工资的、在编制的工作人员。

凡经费自理或实行差额补助的各级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不享受公费医疗。

二、各级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经济建设等事业单位由国家预算内开支工资的、在编制的工作人员。

凡实行差额预算管理(不含全民所有制的医院)和自收自支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及上述一、二款所列单位的临时工、季节工、学校的兼职代课教员不享受公费医疗。

三、在国家预算内开支工资的、属于国家编制的基层工商、税务人员。

四、中华全国总工会、各级地方工会、产业工会在编的脱产人员,以及由县或城区以上工会领导机关举办、实行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在编制的工作人员。

凡工会举办的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季节工、兼职代课教员,以及在财务上实行差额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的工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享受公费医疗。

五、属于享受公费医疗单位的,经批准因病长期休养的编外人员,长期供养和待分配的超编制人员。

六、受长期抚恤的在乡二等乙级以上革命残废军人和残废军人教养院、荣军院的革命残废军人。

七、属于享受公费医疗单位的离退休人员,在军队工作没有军籍的退休职工。

八、不享受公费医疗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符合国务院退休办法,且退休后由民政部门发放退休金的人员。

九、国家正式核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含军事院校)计划内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研究生(不含委托培养、自费、干部专修科学生)和经批准因病休学1年保留学籍的学生,以及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因病不能分配工作在1年以内者。

十、享受公费医疗的科研单位招收的研究生。

十一、享受公费医疗单位招收的在编制的合同制干部、工人(不含劳保福利实行统筹办法的合同制工人)。

十二、中央和国务院规定享受公费医疗的其他人员。

第三章 公费医疗经费开支范围

第七条 公费医疗经费开支范围。凡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的下列费用可以全部或部分在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具体报销比例由各地合理确定。

一、享受公费医疗人员,在指定医疗单位就诊的医药费(含床位费、检查费、药品费、治疗费、手术费等)。

二、因急症不能赴指定医疗单位就诊,在就近医疗单位(国家、集体)就诊的医药费。

三、因公外出或假期探亲,在当地医疗单位(国家、集体)就诊的医药费。

四、因手术或危重病住院后恢复期,进行短期疗养或康复治疗的,经原治疗单位建议,所在单位同意,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的医药费;非手术或非危重病恢复期进行疗养或康复医疗,经指定医院建议,所在单位同意,公费医疗主管部门批准的药品费。

五、因原治疗单位没有的药品,必须外购(指到国家医药商店或其他医疗单位)并附医院证明的药品费。

六、根据规定转外地医疗单位(国家、集体)治疗的医药费。

七、计划生育手术的医药费。

八、因病情需要,经治疗单位出具证明安装的进口人工器官,不超过国产最高价格部分的费用。

九、因病情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按公费医疗、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应由公费医疗负担的费用。

十、因公负伤、致残的医药费用。

十一、用于危重病抢救或治疗公伤所必须的贵重、滋补药品(含血液制品)的费用。

第八条 自费范围。除第七条规定的开支范围以外的费用,由患者自理。举例如下:

一、各种不属于公费医疗报销的自费药品,异型包装药品,未经批准的外购药品。

二、挂号费、出诊费、伙食费、特别营养费、住院陪护费、特护费、婴儿费、保温箱费、产妇卫生费、押瓶费、中药煎药费(包括药引子费)、取暖费、空调费、电话费、电炉费;病房内的电视费、电冰箱费等。

三、医疗咨询费、医疗保险费(指医疗期间加收的保险费)、优质优价(指医院开设的特诊)费、气功费(不含气功治疗费)。

四、非公费医疗管理部门组织的各种体检、预防服药、接种,不育症的检查、治疗费。

五、各种整容、矫形、健美的手术、治疗处置、药品等费用以及使用矫形、健美器具的一切费用。

六、就医路费、急救车费、会诊费及会诊交通费。

七、各类会议的医药费。

八、各种磁疗用品费。

九、未经指定医疗单位介绍或公费医疗机构批准,自找医疗单位或医师诊治的医药费。

十、未经公费医疗管理机构同意自去疗养、康复、休养的医药费用。

十一、由于打架、斗殴、酗酒、交通肇事、医疗事故等造成伤残所发生的一切费用。

十二、出国探亲、考察、进修、讲学期间发生的医药费用。

篇6:公费医疗人员医保指南(节选)

(节选)

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

一、参保人员如何选择定点医疗机构?

答:参保人员可在我市所有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选择4家作为本人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其中必须有一家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厂矿、高校等对内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

19家A 类定点医疗机构、定点中医和定点专科医疗机构,为全市参保人员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无需选择,可直接到上述医疗机构就医。

二、我市医疗保险A类定点医疗机构有哪些?

答:以下19 家医院为我市医疗保险A 类定点医疗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市健宫医院、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医院。

三、参保人员如何变更个人选择的定点医疗机构? 答:参保人员选择个人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满1 年后要求变更的,可在每年5月提交书面申请,由用人单位汇总并填写((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登记表》,到所在区县社保经办机构办理有关手续。

四、易地安置或长期驻外的参保人员如何选择定点医疗机构? 答:易地安置或长期派住外地工作的参保人员,在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内可自主选择两家医疗机构为本人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此外,参保人员还可以在北京选择一家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五、参保人员在非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是否支付?

答:参保人员无论什么原因,在非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的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均不予支付。

六、参保人员如何进行转诊(院)治疗?

答:参保人员因患急症不能到本人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可在就近的定点医疗机构急诊就医或住院治疗,但病情稳定后应及时转回本人的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因病情需要转诊转院时,须经本人就医的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填写《 北京市医疗保险转诊(院)单》,由医疗机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核准。

门诊特殊病及易地安置的审批

七、门诊特殊病有哪些? 答:门诊特殊病包括:恶性肿瘤放化疗、肾透析、肾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

八、参保人员怎样选择门诊特殊病定点医院,怎样进行特殊病定点医院的审批和手续?

答:参保人员可在本人选定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或专科、中医、A 类定点医疗机构中确定一家作为“特殊病种”定点医疗机构。易地安置或长期驻外地工作的参保人员可在本人选择的两家当地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中认定一家作为易地“特殊病种”定点医疗机构。

参保人员持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特殊病种诊断证明”到本人申请的“特殊病种”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办公室领取“北京市医疗保险特殊病种申报审批单”,按要求填写后携带社保卡,到参保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特殊病种”审批。经批准后,个人留存一份“审批单”,另一份交到个人选定的“特殊病种”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办公室。在批准期限内,享受“特殊病种”医疗费用报销的相关待遇。

“特殊病种”定点医疗机构只能确定一家,批准期限为一年。参保人员如需续批,应及时办理续批手续。

九、易地安置如何审批?

答:在职参保人员长期驻外或退休参保人员易地安置的,须填写《 北京市医疗保险易地安置(外转医院)申报审批表》,经易地医疗保险管理部门、所在单位盖章后,送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批。

就医结算

十、参保人员就医时需要带哪些东西?

答:已发社保卡参保人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必须持社保卡和北京市卫生局规定使用的《 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病历手册》,并主动出示。

十一、参保人员看病时应怎样使用社保卡?

答:参保人员在挂号时必须出示社保卡,现金交纳个人自付、自费费用,医院为参保人员出具收费票据。到诊室看病时,要向医生主动出示社保卡和“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病历手册”。交费时,须将社保卡和交费单据一起交结算人员,交纳个人自付、自费部分费用,核对结算单据各项内容。

十二、参保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发生的全额垫付医疗费用可进行手工报销?

答:如参保人员急诊未持卡、单位欠费、手工报销或补换社保卡期间、参保后未发社保卡等情况就医,由卜参保人员个人现金全额垫付医疗费用,并按照手工报销流程进行相关费用的申报。

十三、参保人员是否可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

答:参保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后,可在就诊的定点医疗机构取药,也可持加盖定点医疗机构外购专用章的处方到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外购处方应由定点医疗机构的医师开具,使用汉字,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有医师签名。

十四、补换社保卡期间参保人员如何就医?

答:参保人员补(换)社保卡期间,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需主动出示《 新发与补(换)社会保障卡领卡证明》,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参保人员与定点医疗机构全额结算,并进行手工报销。

费用报销标准

十五、参保人员住院结算周期如何计算?

答:参保人员住院治疗不超过90 天的,每次住院为一个结算期。超过90天,发生的医疗费用每90天为一个结算期。门诊特殊病结算周期为360天。精神病结算周期为360天。家庭病床结算周期为180 天。

十八、单位朴充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是什么?

答:公费医疗单位参保人员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的以下费用由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按照规定予以支付。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比例为:

(一)门急诊内累计超过1300元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退休人员个人负担5%,在职职工个人负担10%。

(二)住院起付线以下部分的医疗费用退休人员个人负担5%,在职职主个人负担10%。

起付标准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退休人员个人负担3%,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部分个人负担低于3%的,按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执行。

起付标准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在职职工个人负担6%,基本医疗保险报销部分个人负担低于6%的,按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执行。

十九、参保人员门诊开药量是怎么规定的? 门诊开药量急性病不得超过三日量,慢性病不超过七日量,行动不便的可开两周量。对于十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病、精神病、癌症、脑血管病、前列腺肥大,且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同一类药物的,门诊开药量可放宽到不超过一个月量。

二十、参保人员的出院带药量是怎么规定的?

答:定点医疗机构为参保人员出院开药时,原则上不得超过7 日量,行动不便的可开2 周量。

二十一、参保人员床位费报销标准是什么?

答:传染病、精神病医院或非传染病、精神病医院建筑独立式精神病、传染病区,未经整体改造病房床位费按18元/床日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经整体改造病房床位费按26 元/床日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实际收费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收费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入住监护病房14日后的床位费,按24元/床日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二十二、参保人员入住优质优价病房发生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是否予以支付?

答:参保人员入住优质优价病房后,医疗收费按《 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合订本)》 执行的,医疗费用按医疗保险相关规定予以支付,床位费按24元旧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床位实际收费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收费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医疗收费如有不按《 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合订本)》 执行的项目,所发生的各项医疗费用(含床位费),医疗保险基金均不予以支付。二

十三、参保人员特级护理费的报销标准是什么?

答:参保人员因患精神病住院治疗后前7日、系统衰竭抢救期入住加强病房后前14日,特级护理费按25元/日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超过上述规定床日数及参保人员因患其他疾病入住加强病房期问,均按一级护理费7元/日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二十四、对于部分药品和检查、治疗项目中“需个人负担”部分,负担比例是怎么规定的?

答:使用《 药品目录》 中注明“费用需个人部分负担”的药品,凡未标注个人负担比例的,需由个人先负担10 %药品费用,其余90 %列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已标注个人负担比例的,先由个人按标注比例负担,其余部分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大型医用设备、单项检查治疗费用在200元以上的项目个人要先负担费用的8%,其余92%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单项费用500元(含)以上的贵重医用材料,个人要先负担30%,其余70%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二十五、参保人员安装在体内的人工器官的报销标准是什么? 答:参保人员安装在体内的人工器官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报销的最高支付标准如下:

(一)心脏起搏器:

单腔每套25200元、双腔及三腔每套32400元、临时每套10800元;

(二)心脏瓣膜:

生物膜每套12600元、机械膜每套14400元;

(三)人工晶体每只1215元;

(四)人工关节: 人工髓关节每套8100元、人工膝关节每套9000元、人工股骨头(半髓关节)每套5940元;

(五)人工血管:一次住院期间发生的人工血管费用最高支付32400元;

(六)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及其它体内人工器官32400 元。安装体内人工器官实际收费低于上述标准的,按实际收费金额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

二十六、哪些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答:以下情况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1、在非本人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但急诊除外; 2、在非定点零售药店购药的;、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者其它责任事故造成伤害的; 4、因本人吸毒、打架斗殴或者因其它违法行为造成伤害的; 5、因自杀、自残、酗酒等原因进行治疗的;、在国外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治疗的; 7、按照国家和本市规定应当由个人自付的。

二十七、患者住院期间请假外出,在请假期间医院收取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是否予以支付?

上一篇:兵马俑作文600字下一篇:共产党90周年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