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邓小平理论有感

2024-04-16

读邓小平理论有感(通用8篇)

篇1:读邓小平理论有感

谈新民警成长“五”要

——读《大树理论》有感

供稿:福建省福清监狱办公室 戴德仙

随着近几年,监狱系统连年招录新公务员,录用了大量的“80后、90后”年轻民警,使得新民警的比例在不断提高。而监狱工作一直与高要求、高强度、高风险相伴,这对新民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在监狱这一特殊环境下工作的新兵,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是决定自己命运的黄金时期,也许会面临众多的选择,必然会经历不少的磨炼,肯定会产生种种的迷惑。特别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执法标准的日益严格,新民警如何在社会改革大转型、大变革的复杂环境下辩明方向、提升自我能力,是广大新民警迫切需要看清、辩明、弄懂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大树”理论可以为广大新民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这对促进新民警个人全面发展、推动监狱事业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新民警成长需要“时间”.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新民警没有时间的沉淀、岁月的积淀、各个岗位的历练、经验的积累,是干不好监狱工作的。所以,新民警成长并最终走向成熟,一定要多给自己学习、锻炼的时间,克服“急于求成”的急躁心里,争取得到不同岗位的历练,方能成为监狱工作的行家里手。

其次,新民警成长需要“定位”.众所周知,栽下一棵小树苗,就无需移动,定下心在一个地方生长壮大,方能成为一棵苍天大树。没有一棵大树,是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又移种在那里的,每一棵大树的壮大成长一定都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风雨,屹立不动,脚踏实地而成的。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露最终才成就了大树!所以,新民警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准确的自我定位,经得起“风吹雨打”,安下心扎根一个地方认真学,踏实干,克服“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盲目攀比心理,唯有笃定坚持,才能成为所属单位或部门的中流砥柱。

第三,新民警成长需要“根基”.正所谓:根深才能叶茂。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的吸收营养,才能成长自己。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是没有根的!所以,对于新民警成长来讲,自我根基一定要广阔而又扎实的。应当像小树苗一样,不断吸收养分,不断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文化,充实自己的业务素质技能,不断提升自我,见多识广,脚下扎好根,枝头才结出累累硕果,繁花似锦,事业才会有坚固的基石,人生之树方能常青!

第四,新民警成长需要“向上看”.小树苗每天都是要向上长,一天一天越来越高。没有一棵大树是向旁边长,长胖而不长高的;而且必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一直向上的!所以,新民警成长过程中应该时刻掂量一下自己是否真是金子。是真金,手中要有绝活,要么能写,要么业务素质过硬,总之要有过人之处才行。真金是要靠实力来证明的,只有先把自己的本领修炼好了,才有资格考虑伯乐的事情。想要卓尔不群,就要有出类拔萃的本领。年轻人要想让自己得到重用,取得成功,就要忍受暂时的忽视和平淡、打击和挫折。既要有“脚下根儿”,又要有“凌云志”,努力把自己从一粒普普通通的沙子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第五,新民警成长需要“向阳光”.阳光是生命之源,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一棵大树生长是向着黑洞和黑暗的。积极地追逐阳光生长,是大树的希望所在。向着阳光就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光明!大树心中的目标就是一定要积极地寻找阳光!阳光,就是大树的希望,大树向着阳光,倔强地生长就会枝繁叶茂、繁花似锦。所以,新民警成长就如同大树成长一样,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积极向上,追随阳光,特别是新民警在监狱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中,面对犯罪恶习深、行为习惯恶劣、暴力倾向严重又善于伪装的罪犯,更要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跟对人,做对事,就一定会得到对的结果。

人生如树,树如人生。每一棵细细的、嫩嫩的小树苗经过几十年的成长过后,最终变成了一棵棵高大茂盛的大树。它们的成长,离不开时间的积淀、准确的定位、扎实的根基、坚持向上长的倔强、坚持向阳光的笃定。我始终认为;树的这些“特质”,可以为广大新民警的自我成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照。

与君共勉!

篇2:读邓小平理论有感

会计的形成起源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种以货币为单位,对相应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这个定义是在社会一步步发展中逐渐得来的,也因为会计属于与社会发展相紧密结合的一项工作,需要与时代发展相符合。对应的,由此,关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及探讨就一直作为会计学研究的不老话题。也因为时代的不断发展,为了迎合社会经济的需要,会计理论的体系及分类也不断在完善和更新。会计理论不只是枯燥的理论,现今的会计理论越来越注重规范与实践相结合,更为符合时代的需求。通过这本书,我对于原本茫然的会计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以及看法,当然也有不少的困惑。会计理论并不是想象中的只是一个枯燥无用的章程而已,是在实践之前,之中,包括之后对于会计工作的总领及规范,是不断摸索得来的宝贵结论。关键词:会计理论 发展 分类 认识

一 会计理论的发展及分类

(一)对会计理论分类的认知

一直对于会计理论没有清晰的认识,而就现在的专业学习状况而言,更多的是关注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我选择了拜读这本书,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给我带来一些对于这两者的正确认知及了解。

这本书针对会计理论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从会计的由来发展,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系统的会计理论以及相应的会计方法。也对于会计理论形成中各方不同的见解和研究方向的差异进行了介绍,结合会计史进行了分析辩证,把关于会计理论现今的研究方向和分类等也进行了介绍,其中不乏对各方观点的对比。同时,也对会计理论的构成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包括抽象的会计原则,再到其实践时的相应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的研究。可以说会计理论就是会计工作的科学支撑,起到了指导实践,使得会计领域科学发展的作用。

首先,我从这本书里面知道了会计理论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也由此知道了规范会计理论侧重于规范研究和解说界定,而实证会计理论侧重于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规范会计理论由来较之实证会计理论悠久,却因过分侧重理论缺乏实践而被实证会计理论所抨击。对于此,我感到十分的费解,同为研究会计理论,为何一定要分清侧重点,要说如果没有规范会计理论作为其会计实证基础必定会使得会计实务的实践一团乱麻。而后,本书中也对这一点作了相应的见解。的确,这两种会计理论学派都具有其局限性,所以应当相辅相成的来看待。所幸的是,现今的学者们在探讨研究会计理论时已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可是令我感到困惑的是到底两者是以哪种研究方向为先,是否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使得会计理论结果发生截然不同。

就我所知,任何一门学科的实践都应当先于理论,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令我感到困惑。会计理论既然是会计实践的指导,那便代表会计实践是在理论成立的前提下进行,这样却不符合会计的时代发展性。由此,有些理解为何会有规范会计理论及实证会计理论之分了。的确,看待事物不能够片面而取,这让我想到政治老师常讲的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大手拉小手才能稳步走。”其实会计理论的研究及发展也是如此,虽然我的见解很浅显,可是对于此是坚信不疑的,学科的发展与此相通,都应该是两者相结合才能更为科学的发展。

会计理论的发展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取和总结出来的。之所以具有相当的指导性,这个过程便是必不可少的。

(二)会计理论的发展及构成会计理论的发展以现象和研究本质来进行总结而得来,所以也可以说会计理论的发展就是对本质得出的规律。在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会计理论较之我国形成更为系统。而概念和规律之间的不断发展相互影响使得两者关系逐渐形成对应的财务框架。我认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本就是不断的探究过程,在实践的规律中总结相应的概念。而建立两者的关联就是为了健全而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会计工作进行有科学的指导和保障。

在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中,会计理论的作用也在一点点明晰。首先,会计理论是评价会计实务的一般依据,这可以说是会计规范研究以及实证会计研究的相

辅相成的具体体现。再者,会计理论随着发展,已然成为会计实务和会计程序的科学指导。理论的发展验证看来枯燥无用,实际上却是我们在进行完成会计实务的科学依据。试想,如果没有系统严谨的会计理论作为支撑,会计实务的进行以及财务的披露等会变成怎样混乱的局面。

其中,会计的基础理论是会计理论的基础和核心部分。而其中关于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等理论部分可以说是相应会计理论的基石。其中包含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及对确认基础和计量属性的界定等。这些内容可以说是我在开始学习会计时便接触的东西,本以为会计理论当是十分高深而不可及的“大部头”,却没有想到其实我们早已经接触到了会计理论的存在。这更让我相信会计理论的发展是规范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产物。

不仅如此,通过这些了解,才让我认识到,会计理论的构成是整个会计体系的有力支撑。就如会计理论中的会计主体假设使得会计对象得以确认,能够明确会计工作的体现对象,把会计工作的服务对象明确使会计工作可以顺利开展。而持续的经营假设前提是会计工作开展的保障,想想如果一个企业处于濒临倒闭或者破产状况,如何对他进行会计核算,又怎么保证所得的会计工作成果有其开展的意义。而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于持续经营的进一步补充,是建立在持续经营之下的。这个假设使会计工作的开展有了周期性,体现了会计工作的规律和严谨。进一步会计理论中对于会计计量单位和属性的确认都是会计工作开展的保障。

所以,会计理论的构成可谓是层次分明,在不断的实践中,会计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小到对会计基本假设这样的科学界定,大到具体的会计程序实施,会计理论中都有其相应的科学构成。这些使得会计信息能在特定规律的会计方法下对相应的经济活动作出会计反应和分析,从而以达到实现会计目标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我看来,会计理论就好比一个严密的框架构成,使得大量的各不相同的会计信息可以系统的被分类疏导,再形成科学可靠的会计报告,直接客观的反映会计事实。这就显得会计理论的构成实际上不能说有怎样的先来后到,只是在于配合社会经济的需求。各种框架结合,也只是在为了达到这一会计目标服务。

二 对于会计理论的体会

(一)对会计理论的新认识

会计理论在我最开始的认识中只是一个无用的枯燥理论,而且觉得和我们需要学习的会计工作开展没有什么实际联系。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让我认识到自己的看法是错误的,会计理论不仅不是无用的枯燥理论,而且是我们开展会计工作的科学保障。甚至我们开展会计工作的前提:会计基本假设,都是会计理论中明晰的规定,而我们正在学习或者将要学习的会计处理程序部分也是在会计理论的包含之中。这才真正意识到会计理论为何如此重要,这就好比是我们在旅途中的指南针,是明确方向和目标的基准。

不仅如此,会计准则的界定也是会计理论所包含的内容,这些看似烦人透顶的条条款款都是为了更好的更严谨的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严谨性得到保证。同时在我看来,这些法则就如同我们的法律制度一般重要,是维护会计工作顺利开展且统一系统的保证。对于一个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会计制度是一种对于社会经济中会计工作的实行的技术性标准。从书中我也知晓了对于会计法则的研究也是现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这门学科的学习者,我自觉首先要做到理解这些会计法则的真意,从而树立正确的会计从业人员思想。不可否认,至今我才对于会计理论的体系有了一点了解,这就像终于揭开了宝藏的小角,在这些学者们留下的学术面前,我需要更多的去汲取养分,慢慢理解,慢慢体会。

而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向的问题,我也终于有了初步的概念。所谓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理论不是我所想象的难以理解的高深学说,是指的在不同的会计研究方向下所产生的不同会计理论派别和分类,而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该被分离亦或势不两立的看待。

在会计学习中,我时常感到茫然,哪里来的这些复杂的规定,繁琐的程序。现在我才有些明白,会计本身就具有其技术性的体现,且因为其涉及经济这样严谨重要的领域,有所疏漏便会造成千差万别的结果。所以,那些被我们深恶痛绝的会计理论或者会计处理程序都是历经时间考验,在无数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宝贵规律,也就是我们称作的理论支撑。

不得不说如今我对于会计的理论和应用分支还是一知半解,对于会计理论的认识也处于非常浅显的阶段。可是我至少明白了自己所选择的是一门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钻研,而且具有非常严谨而广大的现实意义的学科专业。关于会计的任务与作用对我的启发也不小,相应的会计法规和准则是约束我们自身以及保障会计工作公正进行的需要,使得会计工作的进行可以达到取得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控制,服务于会计主体的目标。

会计理论中对会计方法等也进行了严谨的规范,如我们所熟悉的复式记账可以说要伴随我们整个会计学习。其包含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众所周知,会计最初的形成便是为了进行财务核算,所以其中的会计核算方法可谓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完整的、系统的方法体系。就从会计核算方法的严谨性便可以知道会计工作的根本目的:真实准确及时的反映会计信息。

(二)对于会计理论的总结体会

会计理论的发展来源于会计的发展史,来源于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关于会计理论的学派,实质则是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问题。会计理论的构成体系庞大,至今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抽象到会计的理论概念,具体到与会计实务息息相关的会计假设会计原则等,都是会计理论的构成。会计理论可以说是会计学科的最集中的学科支撑,其中的基本会计理论更是会计实务开展的基石,会计理论的研究不仅是仅注重于理论上面的空泛,而是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会计作为承载反映和监督职能的经济管理活动,其必要时刻跟进时代的变化,由此,会计理论的研究与变化是永不会过时的学术问题。

会计理论的构建是实现会计目标的理论基础,也是每个想要研究钻研会计学科的人所必需去理解这些会计理论结构的形成。可以说想要全面的理解会计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由来,对于会计理论的探究就十分必要。而会计理论的发展就是为了更好的证明现有的规则和方法。

身为现代学习会计学科的学子,我对于会计理论的最大体会便是,会计理论的结构发展是我们整个会计体系的核心部分,我们在每天奔波着学习专业课时往往对于这种理论概念觉得空洞无用。而我以往却忽视了会计理论是会计学科的基

石,是会计实务的根本依据。这都是我在以前所不知道的,对于会计学习需要我去更多的扩展眼界,汲取更多的专业领域的根本的一些学科领域知识,哪怕看不懂,一点点的去理解,总有一份收获。

参考文献

[1]Ahmed Riahi-Belkaoui.《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3:读邓小平理论有感

(一)珍妮与布兰德的爱情生活

珍妮一家生活贫困,家庭唯一经济支柱威廉.葛哈特又失业在家,无奈之下,珍妮和母亲利用业余时间给客人浆洗衣服,已经52岁的参议员布兰德成为他们的顾客,在彼此的接触中,布兰德对珍妮家的状况深表同情,也被其深深吸引,且看珍妮身上有什么是吸引布兰德的?首先,当然是珍妮的青春吸引了他。叙述者对珍妮的容貌做了细致的描写:“她那时正在成年,模样身段渐臻丰满,任何男子都不能不受她的吸引。她的眼睛清澈光亮的出奇,他的皮肤很娇嫩,她的牙齿洁白而匀称”。其次是珍妮的温顺和善良。她对家庭充满责任感,使他在本能上有要帮助她的感觉“他们两人中间发生一种更多同情的关系”。我们知道,这并不是爱情真正的基础。还有珍妮每次温顺的性格特征对布兰德也是致命的吸引。女性的美貌仍是吸引男性的第一要素,还有女人必须是男人的附属品,需要用温顺才能征服男人,这是典型的男性话语下的女性形象,也是男性所期许的完美女性形象。而布兰德开始“有一点使他觉得不安,就是他长要不能遏制地想起他所做的事并不正当”。虽然布兰德心里很清楚他们的结合于社会所不容,他们的身份地位又是何等的悬殊,但他又想到自己已经是五十知天命了,意识到生命和自己政治生命都如过眼云烟,他现在需要追求本真的东西,也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而这一些他在珍妮身上感受到了,以致于他愿意解开了披在身上的那件尊严的外衣,感到自己又年轻了,看来珍妮的美貌和青春才是真正吸引布兰德的地方。在来看看他第一次和珍妮身体上的接触,珍妮的一家生活又陷入了困境,珍妮的哥哥去偷煤,正好被警察逮到,全家人感到绝望极了,珍妮只有向布兰德求助,事情很快就办妥了,而布兰德抓住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怜的珍妮也就因此做出了牺牲,这不由的让人去怀疑他们结合的动机,后面还有一段对处女的经典描述:“说一个十全十美的处女需要150年的时间方才造的成,原来处女的珍贵性是由地上和空中一切着魔的事物吸取来的。它来自一个半实际以来吹国青麦的南风,…….一切广山所载的茴香和自由—并经过三个百年的积累”。这也充分体现了那个男权社会的处女情结。如果布兰德真的爱珍妮的话,就不应该趁人之危,在珍妮最脆弱的时候去钻空子,他明明知道他们这样做的后果,这一个消息不胫而走,免不了要闹得满城风雨,身败名裂,但仍然我行我素,不改初衷,他如果是一个有理性的人,能站到珍妮的位置想一想,珍妮那时候还太单纯和天真,无法预料这种事情的严重后果,虽然文章强调了是布兰德的意外死亡,才使珍妮落的未婚先育,还要守寡,受人耻笑的下场,但导致珍妮最终悲惨的下场布兰德要负主要责任。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珍妮的父亲老葛哈德,因为知道自己的女儿跟布兰德这样年纪的人交往,坚决反对,他认为自己女儿的终身大事是必须要服从他的,以及后来他知道了孩子的事情,坚决要将珍妮赶出家门的举动,反映了父权在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欺压,就连自己的至亲对自己的不幸也是很难谅解的。试想,如果父亲能以广阔的胸怀,抛弃世俗的眼光接受女儿的婚姻,也不会有珍妮后面的如此悲剧下场。

可悲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珍妮的悲剧也是自身个性的悲剧。她面对布兰德的种种诱惑,不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合理得到回报,而是频频接受布兰德的善意,当布兰德送给珍妮一块手表之时,珍妮就满怀感激之情“把自己的脸颊紧紧的贴在了布兰德的脸颊上”,所谓无功不受禄,明明知道布兰德对自己是有企图的,却没能抵挡住诱惑,包括后来布兰德因为救出了珍妮的哥哥,珍妮居然以身相许,这种自我牺牲并不值得推崇,报恩的方式有很多种,而这是最差的一种。

(二)珍妮与莱斯特的爱情生活

莱斯特是一个车轮制造商的儿子,出生在一个天主家庭,但已经不在相信天主教教义,作为上层阶级的一份子,不相信人的出身和社会地位可以决定自己的优越人格,他本可以在自己的社会圈子里找一个门当户对的配偶,但他却向世俗发出了挑战,初见莱斯特不禁被他的形象所触动,但他也有缺点,一个是酒的嗜好,另一个弱点,就是“好色的天性,但是他也以为自己能够控制的。他虽然喜欢跟女人发生不正常的关系,却能决定危险点在什么地方。他以为做男人的要是能把这套事情当作逢场作戏,那就不回招来多大的烦恼。最后,他又自命为懂得正当的生活方法,以为正当的生活无非就是不声不响的去适应社会的情境,只不过略略加了点自己的间接来判定个人行为的是非罢了”。读到这里我不禁为珍妮的命运担心,开始莱斯特更多的是为珍妮的美貌所吸引,几次的见面后就霸道的称珍妮是他的人了,但从莱斯特的人生哲学里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个不喜欢受婚姻束缚的人,他崇尚的是个人自由,“他需要女性伴侣的安慰,但他不愿意因此而牺牲个人自由的那种倾向却一天强似一天。她是一切方面都能使他动情的,讲到结婚,那是不但不可能,而且不必要。他只消叫一声来,她就非服从不可,这就是她的定命”。抱着这样的初衷,珍妮的结局也就不难预料了,珍妮是男权语境下的传统的女性形象,婚姻当然是她所希冀的,她是不会想让自己的沦为别人的情妇的,这是珍妮的家庭和她的人生观所不允许的,但是莱斯特虽然声称多么的爱她,却连这基本的请求也无法满足她,后面的故事情节又再次证明这样做又对珍妮是多么的不负责任。他们的同居生活是快乐幸福的,如果不是莱斯特的姐姐发现了他们同居的关系,我也相信他们会幸福的生活下去,但这何尝不是对两人爱情的一次巨大考验呢?莱斯特的姐姐回去向父亲说明了一切,父亲非常生气,认为这种行为使家族蒙羞,甚至要剥夺莱斯特的继承权,但我们来看看莱斯特是不是真的走投无路了?遗嘱规定是:“如果他未曾同珍妮结婚,就跟她断绝关系,以期他的生活在道德上可以符合父亲的愿心。如能履行这个条件,那么他的一份财产立刻就可交还他。(也就是后面估算的150万)其二,如果他愿意跟珍妮结婚,也听其便,那么这每年1万元的生活费可以继续领到终身,但以他本人的终身为限”。我们看到老头子并没有对自己的儿子赶尽杀绝,如果莱斯特能坚定的和珍妮结婚,凭着他自己的能力和原来已有的基础,和父亲这小笔遗产,他们仍能过上甜美的生活。虽然作者怎样描述莱斯特对珍妮的不舍和环境逼迫下的无奈选择,我们看到珍妮从奥白莲的得知遗嘱的事情后,就觉得要牺牲自己来成全莱斯特,她不愿意让他放弃这么一大笔遗产,也不想让自己的爱人苦恼,她其实多么希望莱斯特能留下她,但是莱斯特“只是觉得自己还没行动,却先受到别人的干涉,这是他觉得可恨的”,“珍妮听他话里分明是对她淡漠,分明只含怒不含情,因而不由得伤心彻骨”。这个时候他想的还只是他个人的心情,可见他的自私,优柔寡断和他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留恋还是葬送他们的爱情。更可鄙的是,当他也下定决心离开珍妮的时候,他想到也只是用金钱去赎罪,赡养费可以由珍妮随便要,这边珍妮的事情还没有了结,那边又开始和自己的旧情人基拉特夫人旧情复燃,虽然作者强调是基拉特夫人一直在勾引莱斯特,但我们也看到了莱斯特也慢慢接受了基拉特夫人才是自己配偶的最佳人选,这边帮助珍妮找房子搬出去,这边就迫不及待的寻找自己的夫人人选了,“在他的心的背景下,却有那个媚人的,深知世故的,正合身份的基拉特夫人的依稀倩影在那里走动”。后来又进一不证实了他对基拉特夫人的肯定,“她是有修养的,同情的,哲学的,对于优雅社会里的种种乐趣都曾有过训练的,而且财力足以满足他的一切欲求的”“如果他跟她结合,事情就简单的很,那时他就用不着操一点心,只消出来享受就是了。”他和夫人的快乐生活也逐渐冲淡了他对珍妮的愧疚感,虽然在其生命的弥留之际,他还是想到了珍妮,声称她还是自己爱的女人,但这也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有了第一次失败的经历,珍妮却没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使自己又陷入了沦为别人情妇的境地,真是可悲又可恨!其实珍妮在开始是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这时候,珍妮心里感到一种痛苦,就是一个人面临着一个一样而复杂的问题的苦痛。她的孩子,她的父亲,她的兄弟,她的妹妹,一齐都起来跟她对抗。她刚才所做的是什么事情?她难道容她自己再陷入一种苦恼而猥亵的关系吗?”。我们看到珍妮也意识到这样做只会让自己不道德,并为社会和家人所不容,在这场感性与理性的斗争中,珍妮趋向了前者,珍妮本可以选择更有尊严的活法,但她没有,却故伎重演,再次沦为别人的情妇,只是因为父亲的生病和家庭的拮据,就可以出卖自己吗?在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中,珍妮又怎么可以得到幸福?珍妮后面又多次想到了要和莱斯特结婚,但是莱斯特因为家庭,社会以及自己的生活理念都没能让她如愿,如果珍妮能看到莱斯特的自私和不负责任,及早的离开他,也不会有后来无尽的痛苦。

到知道了遗嘱的事情之后,珍妮又没有勇气去捍卫自己的爱情和权利。珍妮在此只是表现了自己的忍让,谦卑,还有就是那一贯的牺牲精神,“她正在筹思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认为离开是最好的办法,但又觉得鼓不起勇气去对他讲明。她绝对相信这一行动——分离——是必要的,是应当的”。当意识到自己的情敌出现,也没有出现任何积极的行动,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连自己都认为基拉特夫人才是跟莱斯特相配的,加上自己对莱斯特事业上的一无所知,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不足,莱斯特也觉得在事业方面找基拉特夫人商量更好,珍妮则更适合于家庭,这也造成了两人不断扩大的差距。

(三)结论

波伏娃在《第二性》序言中写到:“对男人来说,女人所表现在他们眼中的只是一个性感的动物,她就是‘性’其他什么也不是……男人是主要的,女人只是附属品而已”。德莱赛笔下的珍妮又何尝不是在父权和夫权共同压迫下的产物,当然珍妮的个人悲剧也是自身性格的悲剧。作者虽然极力在表现环境对主人公命运摆布,但珍妮的两次选择都是自愿的,并且有更好的选择却没能把握,由此,我们意识到作者未能摆脱俗套,珍妮仍是男权意识的产物。

摘要:文章试用女权主义观点分析、探究珍妮悲剧的根源, 指出作者的男权思想和这一悲剧形象的个性的失败之处。

关键词:珍妮,男权思想,女权主义,个性悲剧

参考文献

[1]蒋道超.德莱赛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 (美) 德莱塞.珍妮姑娘[M].傅东华,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1995.

篇4:读“书法”杂志有感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篇5: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读《邓小平文选》有感

读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的感触颇多。此书记录了邓小平从1982年到1992年间十年的关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的谈话,观点,表现了邓小平作为一个伟大领袖,伟大改革家卓识的远见和战略眼光,以现在的实际情况和国家的状态来看,邓小平的这些观点,完全是正确的,有效的,完全实现了他当初提出的设想,达到了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着勃勃生机。

对于邓小平,我相信,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对他的认识还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他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总结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的伟大转折,都是我们说津津乐道的。对于邓小平,我对他真的是充满了崇拜和佩服,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感谢这个老人,这个人民的儿子。个人对于邓小平还是有很多疑问的,当然这些疑问不是怀疑,而是佩服,特别是对他建国后的一些经历,第一:为什么当绝大多数老革命家都还迷茫于“两个凡是”,对“文化大革命”不能清醒的认识的时候,他缺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的纠正领导集体的错误,将国家带上正轨;第二:邓小平卓识远见的提出的了改革开放的设想,打破了以前的封闭的状态,他的这种胆识和对国家未来能走的更好的预期的依据是哪里,有什么信心能够保证国家能够大步伐的向前走;第三:邓小平对于自己打破老一代领导集体固有的封闭思想,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担当着怎样的压力,是什么勇气使他能够完成前人所未完成的事业。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一点点的答案,感受到了邓小平的伟大气魄和胆识。邓小平对新中国的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邓小平同志地位的评价,我认为江泽民主席说的很好,他说:“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毛主席,中国革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今天我可以这样说,没有邓小平,就不会有现在人们富裕的生活”,邓小平在感慨自己的时候谈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只是为中国人民做了点实事。我相信,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不愧于这些称号。

这本书,主要围绕了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对国内外局势的政策和看法,较系统的说明了这个时期内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和邓小平对于这些问题的做法,体现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是邓小平理论的集中体现,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指名了方向。我来谈谈我的理解,首先,从经济建设上来看,邓小平始终是坚持经济体制的改革,强调要搞活中国的经济,特别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步子要大一点,不要怕,怕什么”、“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更是形象的比喻出了,邓小平对于计划和市场的看法,深刻的体现出了邓小平对于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不是要首先发展经济,这是一个摆在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前的问题重大问题。邓小平毅然选择了先发展经济。因为在当时“十年文革”和“两个凡是”的大背景下,国家任然处在徘徊阶段,国内经济发展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只有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才能为人民,为国家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才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接下来的改革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是硬道理,是首要任务。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首先要发展经济,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在对党的成员,对军队同

志的讲话中他就多次强调,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一心一

意搞建设。发展经济的方法,在我看来,主要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对内:实行

经济体制的改革,改变单一的经济体制,主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农

村、城市的经济体制,在农村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搞多种经营,在城市建立个

体经济,私营经济。对外:通过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等举措,大力

吸引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经济特区这个窗口,这

个试验田,大胆的搞经济创新,让中国了解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通过这些,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子。邓小平曾说过: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中国是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正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发展点,才有了我们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好局面。我个人认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创举的预见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真正把事

情办成,才能真正把事情办好,才符合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

然后,从政治上来讲,邓小平做出了很大的创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

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为接下来的政治体制的改革开辟了一条道路,邓小平主要

强调了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解决干部老龄化问题,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

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立退休制度,解决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实际上的终身制

问题;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

说过“路子走对了,政策就不会变”、“中国的政治改革,是必须而且一定要进行的。”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上的改革,关系到国家的成败,才能保持领导集体的不断进步,不断的与时俱进,才能使政党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不断融入新的血

液,不断的向新的方向前进。

最后,我想说说关于香港问题,邓小平在位时,十分关心香港的回归问题,他多次提到了香港的回归问题,在与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邓小平提过,要是在新中国成立50年后还没有收复香港,那新中国就是晚清的政府,就是李鸿章的政府。在他首创的“一国两制”的条件下,邓小平以他铁腕的政治手段,成功的在1997年收回香港。虽然他本人没有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但是他的那句“要

是能在有生之年踏上香港土地就好了”依然深深的感到着我们,在香港回归的那

一刻,我相信没人会忘了他的。现在的香港,紧靠祖国大陆的怀抱,快速,稳定的繁荣发展,历史可以证明一切,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回归后的香港,正以赞

新的面貌快速的发展着。这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正确肯定,也为我们正确

解决台湾提高了有效的方法,祖国统一大业必将早日实现。

回顾邓小平的一生,波澜壮阔,伴随着新中国的沉浮,邓小平为新中国的发

展保驾护航,倾尽一生。我希望我们年轻一代可以向老一辈改革家学习,为新中

篇6:读《少年邓小平》有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是邓小平爷爷曾说过的一句话。

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就是邓先圣(邓小平)。

谁能想到,这个小孩长大之后竟能推动整个民族甚至整个国家的进步。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干什么事情都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头脑灵活。邓小平爷爷少年时就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想为祖国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并且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光明与富强的国家。邓小平出生在一个封建的年代,出生在一个封建的家庭,在一个封建的环境中成长。但他并没有被那封建环景所腐化。相反,他把腐败给滤走了,并且还吸收了对自己有用的并且受益一生的东西。

在邓小平爷爷15岁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邓小平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青年,他理所当然的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在街上游行,喊着那些充满着激情的口号。他时时刻刻都想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

我仿佛看到了这支群情激昂、庞大的队伍,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心之切啊!

从性格的方面来说的话,他是一个勇敢的,坚强的,独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社会青年。他勇于寻找着机会打破人心中的条条框框,打破人们心中的陈规,他一直在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切。少年时的勇鬼屋,骑神龟。青年时代的告别家乡,留学于法兰西,勤工俭学,参加少年革命......这些无一不能说明他从前到现在都是一个勇敢的,坚强的,独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新青年。无时不刻地在为国家自强而奋斗而做出贡献。

试问我们,是否有这个胆量去闯,是否有这份能力去拼,是否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去争取呢? 因此,邓小平爷爷再多方面为我们做了十分全面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和致敬!

俗话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错,谁都有责任。邓小平爷爷从青年时就执著的追求这个理念,努力把它作为目的认真地去做到最好。

“热爱祖国,贡献全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祖国最大的光荣。”这是邓小平对自己的事业和对祖国人民的期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爱国之心的人,需要有热爱人民的人,而邓小平爷爷就具有这种高贵品格。

写到这里我得感谢邓小平爷爷,是他告诉了我,怎样去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怎样做一个热爱人民的人.

篇7:读《少年邓小平》有感

19XX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农家小院里,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这个男孩就是邓小平。

他从年轻时就献身于中国革命,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不断地成长,逐渐成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他,首先发动了中国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我觉得邓小平爷爷最可贵的思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啊,一个人如果没有这种高尚的精神,怎么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呢?

邓小平爷爷曾经说过:“热爱祖国,贡献全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是祖国最大的光荣。”这是邓小平对自己的事业和对祖国人民的期盼。

儿童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潜意识地想过:长大了一定要干出一番大的事业。少年时代的邓小平看见当时的旧中国是那么贫穷和软弱,曾经想过: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就可以报效祖国,把中国变成一个光明与富强的国家。青年时代的邓小平就已经献身于革命,他坚定了信心,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中国的革命,他把毕生都献给了祖国。

如果我们也生活在那样一个**的年代,我们该怎样做?是眼睁睁地看着中国被外来侵略者夺走,还是和邓小平爷爷少年时一样,拥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为祖国献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有爱国之心的人,需要有热爱人民的人,而邓小平爷爷就具有这种品质。

邓小平爷爷生活在一个贫苦的年代,他从小就聪明伶俐、头脑灵活,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干什么事情都认真仔细,丝毫不马虎。

在邓小平爷爷15岁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邓小平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青年,他理所当然的和其他爱国人士一样在街上游行,喊着那些充满激情的口号。每当口号声响起,邓小平爷爷就觉得他和自己的国家、广大的民众是那么紧密、那么心心相连。正因为如此,我仿佛看到了这支群情激昂、庞大的队伍,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心切。

俗话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的,谁都有责任。邓小平爷爷从青年时就执著的追求这个理念,努力为目的去做到。

篇8:读邓小平理论有感

一、该书从历史主义视角审视西方档案学两大支柱理论

本书从“魂系历史主义”这一颇有哲学意味的视角, 较系统地论述了西方档案学两大支柱理论的形成、确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所说, “来源原则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有很多不同, 但实质上都是历史主义的产物, 具有历史主义的思想。”[1]档案的产生、档案学专业的出现也都是历史主义的产物, 档案的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历史主义的———历史主义是档案专业之魂。作者在研究问题、在本书的写作中也严格地坚持了历史主义。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 作者更是在充分论证了两大档案学支柱理论的发展规律就是“魂系历史主义”。

黄霄羽博士从对档案界人士并不新鲜的两大理论入手, 经过深入研究, 正式提出来源原则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档案学的支柱理论这一论断, 这在中外档案界实属首创。正如韩玉梅教授所说“无论是现代档案学者谢伦伯格和当代档案学者特里·库克, 还是电子文件专家戴维·比尔曼, 都没有正式提出来源原则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档案学的支柱这一理论, 作者却填补了中外这个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其次, 历史主义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档案学和档案专业一以贯之的方法, 但作者在这里将之上升为档案界的“专业之魂”, 并总结了来源原则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两大魂系历史主义的发展规律, 阐明了它们的生命力和发展方向。再次, 该书揭示了两大支柱理论之间的历史联系和专业联系以及对档案学科和档案专业发展的贡献。这些给我国档案界外国档案史研究领域吹进一股清新之风。

由此可见, 理论创新不仅仅是新创某一理论或对已有理论补充纠正, 将已有理论系统剖析、深入思考、横纵对比、总结其规律, 将其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提升该理论的价值也不失为创新的一种。有时候创新是用不同的方法, 过去没有人用, 现在用了就是创新;有的时候创新是用不同的材料, 过去没人发现, 现在发现了就是创新。黄霄羽博士这一治学方法是我们档案学研究生要深入学习并坚持的, 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 一定要真正致力于追求科学的真理, 要辨别真伪。

二、该书史论结合, 论述中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

在阅读的过程中, 笔者就已经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资料上下了很多工夫。正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大量的文献材料, 才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有趣、不空洞。又由于作者是通过充分论据式的历史考察而得出结论, 也使所提出的观点有理有据, 让读者信服。本书主要的参考文献共5大类123本/篇, 包括半个世纪以来讨论档案学理论、档案管理发展的著作与论文, 其中除了有大量的译著外, 有25篇是外文文献。在整本书中, 作者还参考了大量早期欧洲档案学专著, 阐述事由原则、尊重全宗原则、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历史背景、产生、发展的过程。通过作者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征引及叙述, 这些已远离我们的历史进程得以完整再现。在翔实的历史事实基础上, 作者接下来的对比研究及其个人观点的论述就有理有据, 真实可信, 避免了断章取义的情况。

对于各理论的论述, 作者严格遵循“历史背景———产生———确立———发展———受到冲击———完善”的叙述方式, 逻辑性地论述各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 并在其中穿插介绍这些理论的内涵、论证和意义。作者紧紧围绕每一章的主题进行层层深入地论述, 并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使读者可以跟着作者的思路, 一步步了解与认识这些理论, 最后通过作者的研究心得, 也可以使自己的认知得到升华。

该书四大部分九章均有史有论、史论结合, 并且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笔者以作者论及的问题为出发点展开了深入思考, 特别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定性方面。“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我国档案界不是评价过高, 而是认识尚待深化;该理论在我国不是‘不适用’, 而是大有用武之地”[2], 且何嘉荪、傅荣校教授也说过“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应该作为我们档案学的核心理论”[3]95。对待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专业地位的认识虽然中外有差距, 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专业地位反而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理论引领着实践, 实践又促进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把对历史的记忆整理起来, 把一切都融合交织在今天的平台上展现出来。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找出传统的沉淀和积累, 追求“新”但却不失自己的特色。

三、作者在中外对比中凸显广阔的研究视野

本书在整个论述的过程中, 运用了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用对比的眼光来审视两大西方档案学理论。在纵向上, 作者除了对两大支柱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还对这两大理论与其他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在横向上, 比较了各个国家的档案学理论发展, 重点突出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来源原则并加以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全宗理论, 后来也提出了与“新来源观”类似的结论。同时, 我国早在民国时期就萌发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火花, 后来也提出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说明来源原则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中外档案学共同支柱理论, 同时有力说明了两大理论的世界通用性。

大量的对比研究, 可以使读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理论的本质与表现形式, 使读者可以辨析这些理论的异同及其在众多国家的发展程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写作手法不但能体现作者的研究心得, 也能引起读者思考、继续深入探索。

在中外对比研究中凸显出黄霄羽副教授开阔的眼界和深厚的知识储备。作者充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外国档案史教学与科研以及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优势, 加之其近年赴美国和加拿大短期进修的经历, 运用与引进不少国际档案学者对两大支柱理论的新观点、新材料,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如作者所说的“难度极大且极富挑战性”的研究成果。作者潜心治学的态度和迎难而上的精神不得不让笔者折服, 也正在于此, 本书是我国档案界在外国档案史研究领域同国际档案界接轨的一次有益尝试。

档案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和规律可以说是目前档案学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 已有的相关文献, 大多为对史实的介绍或对西方档案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本书不但系统地介绍与评价了西方重要的档案学理论的发展, 而且深入思考了档案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在阐述各档案学理论的时候, 作者采用了历史主义的思想, 其论述也符合各理论自身的生命周期———“产生、发展、成熟、下降、衰亡、再发展”的规律。本书由现象到本质、由西方到东方、由过去到未来, 对档案学理论进行梳理, 理清了档案学理论发展的基本情况, 可以说是一本系统研究西方档案学理论的专著。

如果要说有哪里做得不够完善, 笔者认为本书对历史主义的阐释不明够确, 对档案学支柱理论的发展趋势预测部分的论证和阐述略显不足, 当然, 对于同一事物,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对本书的看法肯定不尽相同。可以肯定的是, 一本著作能出版发行本已不易, 作者为学术研究不懈努力的精神更是不容置疑。但这些并不影响该书成为档案学界的一部佳作, 档案学理论界的一道风景。

参考文献

[1]黄霄羽.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11) .

[2]黄存勋, 魏鹏飞.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我国大有用武之地[J].档案学研究, 1991 (1) .

上一篇:傲雪寒霜美文欣赏下一篇:夺刀少年的颁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