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邓小平南巡有感

2024-04-27

观邓小平南巡有感(精选8篇)

篇1:观邓小平南巡有感

观邓小平南巡有感

其实邓小平南巡之前,我国虽然已经改革开放十多年,但在姓“资”姓“社”的问题上,一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在发财致富还是老实的干活上一直困惑。当时社会中许多精英人士在市场投资上一直难以下定决心,其中政府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是个重要原因。

邓小平南巡谈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标准,对姓“资”姓“社”的争议和“左”右两方面尤其是“左”的干扰给出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从而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既坚持正确的方向,又摆脱了无谓但无奈的困扰。正是从这时起,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走出了受挑剔受质疑的困境,走上了新的坦途。

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谈话,对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问题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对于我们今天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仍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邓小平南巡谈话为党的十四大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党的十四大的突出特点和最大贡献,在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了新的概括,充分肯定了这个理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把这个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正式载入党章。邓小平南巡谈话的精神实质正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举得更高、号角吹得更响。完全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南巡谈话,就没有十四大的突出贡献。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精辟论断,根据14年来的实践经验,明确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推动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促进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建设迅速发展。

邓小平南巡谈话推进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南巡谈话中的许多精辟论述,是马恩列斯不曾讲过的,是毛泽东同志不曾讲过的,也可以说是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不曾解决的理论问题。邓小平南巡谈话有力地推进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进程,同时也就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南巡谈话廓清了此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间严重困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目前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一直是呈上升的趋势,但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非常剧烈,金融危机还在发展蔓延,国内经济一些体制上的问题,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越来越多。我国要坚持邓小平南巡的发展思路,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毫不动摇的坚持努力执行才是最好的对策。

篇2:观邓小平南巡有感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巡视了武昌、上海、珠海、深圳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划时代的诗篇。“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共六个部分近万字,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谈话的灵魂。”

读了《邓小平文选》,我们不难看到邓小平的领导才能,对于每一个地方、每一方面的工作他都能从具体事情出发来做出决策,并能从历史教训中吸取经验改进管理方法。他从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的角度考虑来领导中国,为我们中国的建设出了很大的力量,而且近几年的发展都验证了邓小平领导的正确性:而且也能让我们学到如何分析处理事情,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同时我也感到自己重任在肩,光荣的使命召唤着当代大学生,党和人民寄厚望于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本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积极投身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洪流中,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邓小平的讲话,主要包括一下六点:

一、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二、改革开放单子要放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三、抓住时机,发现自己,关键是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四、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五、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才,反对形式主义,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

六、世界上称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一个中心”,即经济建设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谈话的灵魂所在,有了稳固的路线方针才有可能快速正确的发展。邓小平也指出:“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该完善的完善,该修补的修补,但总的要坚定不移。”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简明扼要的总结了前一段我国改革开放的所取得的成就,并且指出了下一阶段深入改革的方向,把中国20余年的改革开放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那以前的整个80年代,是中国改革的第一次浪潮,从那以后,直到2001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也就是在这一次南巡讲话途中。邓小平用非凡的气魄胆识,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历年。他说:“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的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

硬道理,他的话为当时以及后来的改革家们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成熟,“南方谈话”及时深刻地回答了我国改革开放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和坚定了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成为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份宣传书,指引了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正确航向。从此,一个快速发展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现在的我们正享受着邓小平改革带来的好处,从温饱到小康,从初级小康进行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正一步一步的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着。经济的崛起,地位的升高,那一栋栋现代化的建筑标志着邓小平的先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愈发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祖国的富强是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每个人最好、最大的回报!都说邓小平是总设计师,不错,但我觉得他更像一艘大船上的舵手,把一艘刚经历过劫难,又遭受着海上恶略天气快迷路的船掰回了它原有的轨道。并驶出了重重迷雾,见到了能带来了光明和引导的太阳。只听过父母给我讲过革命前那些艰苦的日子,而今的美好生活更让父母辈的人们感到欣慰,如邓小平曾说过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因此作为当代的代言人——当代大

篇3:邓小平的改革观探析

一、邓小平改革观形成的依据

邓小平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带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一起走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矛盾而提出的巨大改革措施。自此, 改革开放就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过程中的主题, 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提供了关键的解决方法。因此, 邓小平的改革观提出的总依据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矛盾。事实上, 在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之前, 我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教训。因此, 邓小平就强调说:“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准确把握好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并正确认识到当前社会的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 这样才有可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少犯错误或者不犯错误。

邓小平的改革观坚持了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 牢牢且准确的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定位这个核心问题。因此, 他指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即不发达阶段。我国的一切决策与方针都应该基于这个实际情况。因此, 邓小平的这个科学论断, 实际上就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提供了总依据。这是邓小平从对国家和人们的根本利益出发, 凭借着自身非凡的智慧与宏大的气魄, 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探索出一条初级阶段的改革发展道路。因此, 我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指出了, 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邓小平改革观形成的条件

任何一种改革都不会是独立完成的, 它需要外在有利环境与条件提供一定的保障。首先, 邓小平的改革观中提到的外在条件就是要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邓小平认为, 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开放也就意味着改革。从经济政策方面来说, 改革就是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中国的改革不可能关起门来搞, 必须面向开放的世界搞, 这样, 才能够让中国很好的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当中去, 才可以吸引国外资金、技术与人才到中国来, 也才能够为国内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否则, 改革就很难开展下去。因此, 邓小平的改革就包含了开放的含义。其次, 邓小平的改革观认为要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由于我国的改革缺乏现成的经验作为参考与指导, 因此, 改革具有实验性特征, 必然会遭遇到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与风险, 如果处理不当, 很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 反而会阻碍改革的顺利开展。由此说来, 邓小平认为我们的改革必须处理好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邓小平看来, 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稳定问题, 必须确保在稳定的政局和政策下开展改革工作。此外, 邓小平的改革观还认为要处理好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发展, 要把发展作为改革的硬道理对待与实施, 当然, 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改革的力度以及社会承受能力。

三、邓小平改革观形成的必然性解析

邓小平的改革观提出并不是偶然行为, 实际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它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首先, 中国共产党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可靠的指导思想与成功经验而出现了一些错误, 一度曾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到了崩溃的边缘。面对那样的情形, 邓小平意识到,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发展的道路, 否则, 照搬别国的模式, 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也就是说, 邓小平的改革观是对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后做出的必然选择。其次, 邓小平的改革观也是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做出的必然选择。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 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政策, 就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出发, 吸取了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并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现代化水平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 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时代紧迫感, 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出路。此外, 邓小平的改革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过程中,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曾经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偏差, 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因此, 邓小平适时的拨乱反正, 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为社会主义改革扫清了认识障碍。

四、邓小平改革观形成的内涵解读

1. 改革的基本性质与根本目的

邓小平的改革观认为, 改革是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自我完善的机会, 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扫除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障碍。对于中国来说, 可以说是第二次革命。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对于改革目的作出的精辟论述, 规定了改革性质是并不是推翻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而是对旧有体制的根本性社会变革, 会引发整个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以及人们思想观念方面的巨大变化。邓小平认为, 他提出的改革并不是要搞资本主义自由化, 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的基础上,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之下, 大胆又慎重, 积极稳妥的推动改革的实施。那么, 在规定了正确的改革性质之后, 邓小平又提出了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改革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邓小平的改革观中提出了中国改革应该是一场和平且渐进的革命过程, 秉持着小心谨慎的科学态度。这与国外改革步骤与方法截然相反, 也取得了根本不同的结果。邓小平的改革, 他是在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遇到的一些挫折和失误以后, 基于我国实际国情开创的一条全新的改革开放道路, 是对传统的根本性改变。在他看来,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切不可盲目的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 因为我国有着自身特殊的国情, 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改革发展道路。因此, 邓小平提出的改革之路是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探索之路和实验之旅。在邓小平看来:中国改革是一项崭新的事业, 需要我们摸索着前行, 并且在前进过程中必然会犯一些错误。这也就是说, 邓小平承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 但是, 只要尽量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就可以把改革搞的尽可能的稳妥些。邓小平同志把此次改革比作是“摸着石头过河”, 很多学者都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减少错误的较为理想的理论, 具有方法论意义。因此, 我国改革之路, 基本上就是遵循了这样的理论模式, 由易到难, 先试点再推广, 逐步实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过渡。这种改革避免了较大的社会震荡, 有利于化解改革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 是一种稳妥的改革方案。

3. 改革的实施主体与成败的评判标准

改革必须有一个合适的实施主体:在中国, 邓小平认为改革需要有两方面的实施主体, 一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另一方面就是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大力支持。首先, 中国的改革, 必须要有一个绝对的权威作为改革领导者与实施者,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它在中国有强大且具威望的执政地位, 能够应付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抵触情绪和抵制行为, 确保中央在改革过程中的权威性。应该来说, 邓小平的这种观点是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 即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领导者, 改革就必然要在它的正确领导下逐步推进。其次, 改革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和大力支持, 不能片面强调中央的集权而忽略了人民群众的权利。因此, 邓小平认为, 中国的改革要充分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进来, 让其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才能够在群策群力中实现既定目标。那么, 邓小平认为, 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就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标准,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要: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已经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其中, 邓小平的改革观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 是邓小平基于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的中国改革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方法, 主要运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特有的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它对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改革观

参考文献

[1]陈贤忠, 汪青松.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邓小平文选, 第2版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篇4:亲历邓小平南巡

1992年1月,中国发生了在改革开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邓小平南巡”。当时我正任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兼市接待办公室主任,小平同志南巡时在深圳的主要接待工作的具体安排、组织、落实都是由我们直接负责。从老人家乘专列到达深圳那一刻起,直到他从蛇口港乘船离开去珠海,他在深圳的所有重要活动我几乎都在场,老人家很多饮食起居的具体事项都由我在现场指挥和安排。

为此,我经常对亲朋好友说,在中国各省市成千上万的“接待办主任”中,我可能是最幸运的一个。这不仅是因为我接待了邓小平,而且是在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非凡时刻、在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特殊地点、接待了一位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人物,并亲身经历和参与了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

二、内忧外患:改革面临严重回潮

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都知道,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1988年价格闯关的失败以及1989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都陷入了低谷。而几乎同时发生的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瓦解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所实行的政治、经济封锁,更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少党内人士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担心在中国也可能出现苏联和东欧的情况。不少原来就坚持“左”的观点的人们则开始宣传,中国继续搞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很可能会出现“和平演变”。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反对进一步改革开放以及把“姓资姓社”摆在首位的思潮,重新开始占据思想和舆论的主导权。中国改革开放面临严峻的挑战,随时有放慢、停滞甚至“走回头路”的危险。现在回顾这段历史,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都度过了十分沉闷的三年。那时人们普遍的感觉是改革开放的前途茫茫。

三、振聋发聩:不搞改革开放只能死路一条

我当时身处深圳经济特区,不但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而且对“特区”这个“改革开放产物”的命运也深感担忧。

1991年底,就在深圳市委决定我兼任市接待办主任不久,市委接到“上面”通知,说是要准备接待中央的“大领导”。这个消息一开始是极其保密的,我作为接待办主任也不知道谁要来。但是看到市委书记李灏同志亲自召集会议、周密布置和安排接待工作,心里就明白这个“大领导”肯定非同寻常。因为那时冬天有很多曾经身居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老领导、老同志到深圳来休息,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为接待工作“闹”这么大“阵仗”的。当时接待办的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同志就开始猜测可能是小平同志要来,为此大家都兴奋异常。因为小平同志1984年第一次视察深圳,就以“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重要题词,给了深圳特区以极大的支持和鼓舞。这个时候小平同志再来,无疑是再次给予特区以最大支持、鼓舞和关怀,给大家带来希望和曙光。

这个秘密不久就解开了。因为邓小平办公室副主任孙勇、张宝忠两位将军相继到深圳来为小平同志南行进行“踩点”和布置前期准备工作。

现在不少人一讲到邓小平南巡,往往理解为他是以国家实际最高领导人的身份来深圳视察工作,并且在视察中发表了重要讲话。其实情况完全不是如此。中央办公厅和邓办就给广东省委下达通知,明确讲这次小平同志过来就是“休息”。我也记得很清楚,张宝忠同志到深圳来布置接待准备工作时,也一再向广东省和深圳市领导强调,首长此次就是来“休息”、来“看看”;而且强调了许多“不”:即不听汇报、不做指示、不讲话、不合影、不题字、不吃请、不见报;除了中央媒体的随行记者外,广东省和深圳市只许一家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跟随拍摄和记录;另外就是所有陪同参加邓小平活动的人员(包括省市主要领导)一律不许录音,不许拍照,等等。

正因如此,当时我们在接待计划中安排小平同志到国贸大厦楼顶参观时,也纯粹是按照想请他多看看,多了解深圳发展情况的意图安排的,从没有任何要请他讲话,要听他指示的考虑。国贸大厦还是当时深圳市罗湖区(甚至是深圳全市)最高的建筑,在那里不但可以看到当时发展最繁华的罗湖区的景象,也可以俯瞰深圳大部分市区和对面香港的很多景观。

还有一个情况,当时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同志由于没有时间向小平同志汇报深圳工作,因此很希望能夠趁这次邓小平在国贸大厦上俯瞰深圳全景时的机会,向老人家汇报一下,也能像1984年那样再次得到小平同志对深圳经济特区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支持。因此在我们做活动的具体安排时,李灏同志就指示我们要在小平同志坐的地方摆上介绍深圳的一些图文资料,以便于他向小平同志汇报工作。

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当邓小平坐到52层国贸大厦楼顶的旋转餐厅上,一看到当时深圳繁华的景象时,立即开始激动起来(我在陪同小平同志期间已发现,他平常是一个很寡言,很沉默,很宁静的人)。在李灏同志刚刚汇报了几句有关深圳的情况后,他就滔滔不绝地开始讲起来,间或有谢非(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和李灏同志的一两句插话,其余时间都是老人家自己在讲,而且讲得十分激动,不断地用手势来加强自己表达的情绪,手指都在微微发颤。有人在回忆录中说他讲了半个小时,我觉得不止,至少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根据我在现场听小平同志的讲话记录并核对后来正式发表的文件,可以肯定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至少六成以上都是在国贸大厦楼顶的旋转餐厅发表的。

小平同志在这里发表了这么重要的讲话,而且讲了这么长时间,真是大家事先没有想到的。更何况中办和邓办事先宣布过,说小平同志这次来“不做指示”,“不讲话”。这证明,邓小平的这次“南巡讲话”,虽然是他早已深藏心中,反复思考,深思熟虑的思想和观点,而且也是这次南行过程中想说出来的,但是何时何地讲这些话,却不是他本人或其他人刻意安排的。

谢非同志的秘书——曾任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陈建华也回忆说:“我当时担任谢非同志的秘书,按照谢非同志的要求负责小平同志谈话的录音、整理工作。最初,没有安排这个任务,因为一开始说是来休息的,不作指示,不讲话,不听汇报,不题词,不见报。……他到深圳后的第二天,去了国贸大厦。在那里,李灏和谢非同志分别汇报了深圳和广东的改革发展情况。简单汇报后,小平同志开始讲话。当时,很多人感到措手不及,因为没想到他要讲话,事先没有准备。小平同志讲话时,我站在他的后面。他一开始讲,我就按下了录音机的按钮,开始录音,把讲话内容完整地录下来。其他人多数都没来得及做记录”。(参阅田炳信:《邓小平最后一次南巡》,广东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直到今天,每当我回忆起小平同志当时侃侃而的情景,我的感觉仍然是“振聋发聩”,“无法形容”。小平同志那些极为精辟、透彻和重要的话语至今仍然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们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在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形势都十分低迷,人们思想都十分困惑的情况下,小平同志的这些讲话真是有如“久旱逢甘霖”、“拨开乌云见青天”,给在场所有人以“茅塞顿开”和“豁然开朗”的鼓舞和力量。

尽管小平同志到来之前,中办和邓办都提出过严格的纪律要求,在邓小平的活动中不能录音,不能拍照,但是当小平同志发表谈话时,包括谢非、李灏等领导同志秘书在内的很多人,都根本不管这些“纪律”和“限令”,立即拿出录音机来录音。大家都是“有备而来”的,都把这些设备藏在身上或包里。由于老人家的讲话太重要了,于是大家就都把这些“纪律”、“限令”抛到了一边。有意思的是,这次恰恰正是谢非、李灏等主要领导,带头“破坏”了这些纪律和限令。

我和大家一样,屏住呼吸,凝神静气,力争把老人家的每一句话都铭记在心里。晚上回到家后,我立即根据自己的回忆尽力把小平同志讲话的内容记到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中央正式公布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对照了一下,我记录的主要观点基本上是完整和准确的。

四、“邓旋风”:掀起改革开放大潮

按照中央规定的接待纪律,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一地视察工作,必须在其离开后的一定时间才可以通过媒体向外公布。但此次小平同志来则不同,他要求不能因他对道路、场馆进行过度戒严而导致扰民,同时也要求见群众。因此他在深圳的几次重大活动(包括参观国贸大厦、参观游览华侨城锦绣中华主题公园、参观深圳市先科集团等)都没有采取高度戒严和完全隔离群众的措施,基本上都处于半公开的状态。到现在我还清晰记得,1992年1月20日上午,那批早于戒严清场时间来到国贸旋转餐厅喝早茶的群众,在离场时突然见到邓小平出现在国贸大厦,立即一片欢腾雀跃、激动万分的情景。

正因如此,邓小平还没有离开深圳和珠海,大批港澳媒体的记者就已经“闻风而至”。猜测邓小平会住在哪里,会在哪里出现,一时间成为这些媒体和记者们关注的焦点和最热门的话题。尽管国内所有媒体都按照中央规定没有报道小平南巡的消息,但是“邓小平在深圳和珠海”这条新闻,已经通过港澳媒体传遍世界。另一方面,邓小平南巡的小道消息也在国内不胫而走,成为流传于各级干部和广大百姓中的重要话题。很多人奔走相告,当做天大的喜讯来传播。

1992年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头条刊出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南巡第一次正式公之于众。3月30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东方风来满眼春》。3月31日,《人民日报》等国内各主要报纸都在头版主要位置转载《深圳特区报》的这篇长篇通讯;中央电视台也在当晚《新闻联播》之后,用45分钟时间全文播发了这篇文章。从这时开始,神州大地上刮起了一股“邓旋风”。

邓小平南巡,在世界上也引起了轰动。国外各大通讯社和其他主要媒体,不仅纷纷全文播(刊)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而且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消息和评论。英国媒体发表评论说:“外国投资者再次涌向中国。邓小平和改革家们的经济政策看来正在取胜”。德国媒体发表文章说:“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可能以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在最近这个10年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兴工业国家”。日本《东洋经济》发表文章说:“中国正在迎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新高潮。”

我所亲身经历的一个“手抄本”的小故事,从另外一个侧面印证了小平南巡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我的一位老同学——国内某省会城市的主要领导,小平南巡时刚好率团在深圳访问。当时邓小平在深圳和珠海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因此我请他吃饭时他强烈希望能了解邓小平的讲话内容。我把自己记录了邓小平讲话主要内容的工作笔记本交给他,并要求他严格保密。没想到他第二天还我工作笔记时,已经悄悄地把我记录的邓小平讲话内容复印了。待到中央正式公布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这个朋友打电话给我,说他回去后就向省委主要领导汇报了在深圳了解到的邓小平南巡的情况,并且把我记录本的复印件在省委主要领导中进行了传阅。省委领导还专门召开了常委会传达和学习了这些内容,都感到十分振奋和鼓舞。讲到这里他不无得意地说,他们省的领导比其他地方提早很长时间就看到和学习了邓小平的南巡讲话。由此可见,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如何得到了人们发自肺腑的真心拥护。

五、邓小平南巡:“以开放促改革”

如果分析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从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前的这个历史阶段(我把它定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就可以看出,这一阶段有三个最主要的特点:

第一,这一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除农村改革和私营经济(多种所有制)改革外,就城市改革主体来说,主要还是来自于“体制内”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这种改革在没有外力对传統计划经济体制给予强力冲击的前提下,遇到了顽强抵抗和重重阻力;同时,由于改革者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发生了改革措施的重大失误(例如“价格闯关”),使改革付出了沉重代价。因而这一阶段的城市改革层层受阻,步履维艰。

第二,这个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以“改革”为主,“开放”还没有上升到主要层面。这不仅体现在“对外开放”当时还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模式(例如外贸进出口体制的自上而下改革),而且体现在“开放”地域还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主要局限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同时“开放”的性质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例如主要是在上述指定的少数地区进行试点等)。因此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就“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来看,其主要特点是“以改革来带动开放”。由于这一阶段改革的步子迈得很艰难,这一阶段的开放也受到很大的局限。

第三,在这一阶段中国的改革主要还是在中国的内部进行,基本上还是一场“封闭式”的改革。虽然国家已经提出了“开放”的目标,但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国家对“开放”的政策措施还十分谨慎,仍有较多和较严格的各种限制。这种“封闭式”的改革,使得中国的传统体制不能得到外力给予的强力而有效的冲击,不能出现“里应外合”式的大突破,这也成为体制改革总是不能迈出大步和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因素之一。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邓小平进行了轰动世界的“南巡”。由于广东珠三角和深圳、珠海特区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最成功的地区,也是思想最解放、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因此邓小平南巡的根本意义,就是要打破当时笼罩全国的沉闷、困惑、僵化、压抑和“左”的思潮,用这些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呼唤和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继续前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邓小平南巡是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由“以改革为主”转变为“以开放为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自此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就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以开放促改革”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中,一方面通过大开放及与国际全面接轨,中国在社会理念、政府行为、法制观念、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行为、劳动力素质水平以及各级官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等方面都实现了巨大的变革;另一方面观念转变又使得各方面的传统行为和传统势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瓦解,因而在实施改革时,原有理论上和意识形态上的阻力大大减少,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突破和全面深化。同时,大开放带来了资金和资源供给的大量增加,中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软硬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大量外资企业(特别是港台中小加工贸易企业)进入后又为亿万中国农民“洗脚进城”提供了就业机会,由此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发展。总之,经济的飞跃发展和中国财政经济实力的大大提高以及外资企业在微观层面上对国有企业的竞争冲击和民营企业的刺激成长,都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第一阶段所不具备的空间和能力,从而实现了以增量的飞跃带动存量发展的巨大进步。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在全球产业转移和信息、资金全球化的最佳时机,实现了整个国家的大开放,因而中国成为这次全球化新浪潮中的最大“赢家”。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大大发展了,国力大大增强了,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和观念大大进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中国不仅由于成为“世界工厂”而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所有的历史和现实积极因素都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发挥,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国家快速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现在回头来看,完全可以说,邓小平南巡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因此邓小平南巡的作用和意义,无论怎样形容都不会过分。

(作者为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

篇5:观邓小平有感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深深地被这句话感动着。影片以访谈和追寻临时遗迹的方式,向我们再现了邓小平不同寻常的一生。纵观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也是纵观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成就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从早年去法国留学岁月,到觅雪大别山,再到三起三落;从保护科学家到恢复高考;从改革开放到深圳再演绎春天的故事以及为了高考回归与撒切尔夫人谈判,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风云中深思熟虑,不露身色,决策往往出乎常人预料的政治家风范。

----少年时代

通过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第一集,我们了解到少年时代的邓小平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有了朴素的爱国思想,五四期间年仅十六的他便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了抵制日货的活动,通过比较思考他逐渐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并于1920年9月11日远赴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做苦工,艰难生活没有压垮这个有着坚定意志的少年,忍常人只所不能忍,做常人不敢做之事,积极参加共产主义事业。回想那时的我们,正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温暖的怀抱中,不谙世事,尽情享受着我们的少年花样年华。由此,对于那时的邓小平,我们不得不深深地感慨,这时怎样一种爱国情怀,才让年仅十六岁的邓小平,毅然决然的踏上异国之旅,独自承担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战争年代

回到祖国后,他在危机重重的大上海做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共产党员团结一致,勇于为为革命事业献身。后来年轻的邓小平,由于他头脑机灵,工作稳重踏实被派往广西做工作,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诠释了邓小平的戎马生涯。面对敌人精良的设备与众多的人数,勇不畏惧,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寡敌众,以智取胜。在长期的战争年代,邓小平战功卓著,充分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领导天才。

----三起三落时期

第一落一起1933年被临时中央政府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邓小平从中心县委书记第一次被打倒撤职下放,派到乐安县南村区当巡视员但邓小平数次据理陈述事实,阐明自己的观点,用大量活生生的事实说明他在会、寻、安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不管他们怎样残酷斗争采取什么措施,他坚信执行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正确的就要坚持。他那坦荡的胸怀,革命的智慧和胆略,不畏强权让我十分敬佩。尽管下放,但还到各个乡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帮助下面出主意,开展各项工作。他的这种能上能下,对中共的事业兢兢业业,忍辱负重的非凡气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夏天,邓小平就告别宁都,到瑞金当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去了。

第二落二起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斗争的矛头就集中到

了刘少奇、邓小平的身上。邓小平被扣上了“中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的帽子受到批判和斗争,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改造。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身处逆境不改其志,更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在改造期间,邓小平不论是数九寒天还是赤日炎夏,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一年到头不请病假,不请事假,总是按时到厂,按时上班,从不间断,从不无故缺勤。每次,一踏进车间的大门,见到工人第一句话是:“工人同志们你们早!” 到了工作台时,便脱去上衣,挽起袖子,立即聚精会神的干活。干活时,不讲话,不东跑西走,总是直着腰,钉在工作台前,双手紧握锉刀,以标准的姿势来回的锉着零件。他看上去是那么认真,那么全神贯注。看似十分单调的劳动,可他干起来却是十分的有滋有味,毫不厌倦。经他加工的零件,没有出过废次品。这是怎样一种高尚以及让人尊重的行为。他对中共的事业是多么的忠贞不渝,尽管目前又处在逆境,但他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信念始终坚持不变。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邓小平复出了!西方一家媒体就此形象地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

第三落三起 1976年,邓小平被指控为“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第三次被打倒,离他第二次复出仅三年时间。1976年,随着“四人帮”被粉碎,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的邓小平,也迎来了政治生涯的又一次转机。正是他这种乐观的心态,是他一直站立在政治的舞台上,挥其所长,最终使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时期

文化大革命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邓小平勇于承担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他以巨大的超人的胆识和勇气,为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遗路作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革开放循序渐进,逐渐打开中国的国门,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很大程度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每当我们处于十字路口的历史时刻,及时给党和人民指明正确航向的,是小平同志;每当国内外的政治风云的剧变引起人们忧虑和困惑的时候,能够高吮远瞩、玻除迷津,使大家头脑清暇、心明眼亮的,还是小平同志。

邓小平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财富,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永不放弃,执着的追求自己理想的精神。由彼及己,像邓小平一样,在我们的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摆正心态,面对挫折时不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从中吸取教训,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历练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加的强大起来,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活的智者。我们不仅要看到邓小平在正确领导使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国力增强等政治上的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还要看到他的坚定的信仰,执着的追求以及他的思想、做人原则、面对失败的态度等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会将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工作中,乐观的面对一切挫折,并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但永不退缩,坚强勇敢的走下去,这样,我们一定会拥有更多人生中美好的东西,我们的人生也将会更加的精彩。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这是邓小平同志的话,成事在人,而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而我们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也在于

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看完纪录片,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久久的在我的脑海的中。。。

组员(分工):

篇6:观《邓小平》有感

周五晚上在毛概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观看了电影《邓小平》。影片中真实展现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划分特区、香港回归、南巡讲话等与小平同志紧密联系的事件,以及他带领人民励精图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到奇迹般的辉煌建设,体现他卓越历史功勋和不朽伟绩的光辉形象。

接触邓小平,我往往只从课本触摸到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观看影片后,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小平同志作出一步成功的决策——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在当时那个中国“红色革命”时代是多么的艰辛和困难重重。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小平同志恢复党内工作,面对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首先做的工作即是为知识分子平反,画面中“文革”被下放农村改造思想的知识分子,听到这一消息,我从他们表情上看不到有多么兴奋,可是我却看到他们的内心留着热泪。

当《人民日报》社论员发表社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时,全国各地议论纷纷,认为这是违背“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和胡耀邦针对党内外人士和群众对文章的犹豫和徘徊的时候,发表意见“高个子顶不住,矮个子来顶”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坚定了人民群众的信心,随即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极大的解放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的思想,这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富裕的时代。影片中小平同志在党内不少同志对于“分田到户”的行为表示反对和顾虑之时,率先提出支持的呼声,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使我国的农业在那些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小平同志随即一步步解放人民群众的思想,从城市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一步一步地使神州大地走上辉煌建设的时代。

在香港回归问题的事件中,小平同志与英国首相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强硬政治家撒切尔夫人的谈话,尤其让我记忆深刻,小平同志的开场谈话总忘不了他的烟,据说后来戒烟是听了撒切尔夫人的忠告,“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这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仍不能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就是李鸿章”。他那种“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光辉形象真的让我深深地感到敬佩,“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邓小平这内心深处的心声在此刻完全表达出来,自己的命运始终紧紧相连着祖国的改变,此后对香港的政策逐步演变为“一国两制” 的创造性的构想,让人遗憾的是小平同志没能到香港的土地上走走,去看看他收回来的土地……

篇7:邓小平南巡谈话讨论

指导老师:黄国庆 讨论成员: 组长:蒋长山 专业:职教土木 学号:107077 组员:吴 锋 专业:职教土木 学号:107089 组员:黄思琪 专业:职教土木 学号:107082

完成日期:2011年11月1日

讨论过程:

蒋长山(107077)18:40:49 在线的各位组员,你们好!亲爱的黄老师不久前向我们布置了讨论课题《邓小平南巡讲话》,相信大家都早已看过伟大的邓爷爷的这篇著作并有满腔的感受吧。嗯,那么此时话不多说,咱们开始讨论。蒋长山(107077)18:44:30 首先,我想大家先各自说说自己对伟大的邓爷爷的印象,以我们的角度,说说在我们的心中邓爷爷的伟大之处在哪里? 蒋长山(107077)18:45:58 大家不必拘谨,黄老师说过让我们各抒己见,尽情抒发。黄思琪(107082)18:47:34 我先说吧,邓小平爷爷一心为了人民,就说这个南巡讲话,他在八十岁高龄时还在南方各地视察,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可谓“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吴 锋(107089)18:51:25 他做过的伟大的事可是太多了,从红色革命,到抗日,还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最后的改革开放,他的身影无处不在。要说出他的伟大之处,真的一言难尽呀!蒋长山(107077)18:51:40 我们也来看看百度上,官方给邓爷爷的评价: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从这看,我们可以看到邓爷爷的光环很多。

黄思琪(107082)18:52:07 我还佩服他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吴 锋(107089)18:54:54 他不仅有老一辈革命家的敢于吃苦,艰苦卓绝的品质,更有独特的预见性,巨大的创造力,带领着我们走向了如此美好的生活。黄思琪(107082)18:57:36 “出可为将,入可为相”这是毛主席对小平同志一句非常中肯的评价,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早在“千里挺进大别山”、“淮海决战”和“渡江战役” 中就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三个阶段”,更是体现了他的大智慧。吴 锋(107089)18:57:39 在一个古老而封闭的国度,能提出改革开放,并且付诸行动那可真可谓前无古人呀!

蒋长山(107077)18:59:42 是的,除开那些充满光环的头衔之外,我们感受他带给我们的实在还有很多很多!没有他,咱们祖**亲还不知道要走多少曲折弯路;没有他,我们祖国现在也不可能在国际上有如此高的地位;没有他,我们怕是也无法在如此舒适的环境下安心地在这里讨论;没有他,我们…….真的,没有他,我们有太多的不可能,邓爷爷的伟大实在很多很多。

蒋长山(107077)19:02:16 好了,现在我们对邓爷爷有如此深刻的理解,那么我们接下来的讨论也就有迹可寻了!接着,我们进入我们本次讨论的主题。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他的一篇伟大著作《南巡讲话》,顾名思义,这篇著作是老人家他在南方巡视时所作的报告,后来大家编成的!我想问下,大家能说说邓爷爷当时发表这些讲话的背景吗? 黄思琪(107082)19:03:36 我从网上知道,在中国80年代末,改革开放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改革将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人们没有统一认识,整个社会气氛亦见低迷,邓小平同志不顾高龄,前往有“改革开放窗口”之誉的深圳、珠海、上海、武昌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吴 锋(107089)19:09:14 我从书上看到是这样说的,1992年之前,“六·四”**及整个国家。在国外,西方资本主义想趁着这个机会,将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上欧盟联合起来制裁中国,这使得我国经济建设遇到很多困难,国际形象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压力很大。蒋长山(107077)19:10:26 嗯,是的!在我看过的一本书上是这样写的:《邓小平南巡讲话》 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个讲话标志着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伟大历史性飞跃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我觉得这正是对邓爷爷的这篇著作最好的诠释。

背景确实是这样,如此恶劣的背景,也难怪邓爷爷在八十多岁的高龄下,还是迫不及待地做了如此地报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

蒋长山(107077)19:15:21 在知道背景之后,接着我们说说南方讲话的内容。如此神作,必有惊世骇俗之处的吧。

吴 锋(107089)19:16:41 我花了几个小时才把南巡讲话给看完,整体觉得小平同志讲的很实在,而且观点很有独特,很有创新性,而且很实用性很强,真的是开先河之举。蒋长山(107077)19:17:49 我也花了很久才看完,总体感觉邓爷爷眼光独到,见解前卫,和当年的“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相比,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黄思琪(107082)19:20:58 我讲讲我最开始看到的内容吧,在开篇,邓爷爷讲到的是有关生产力的想法。他在讲话中说道:对于人们社会的发展来说,生产力是很重要的,由于中国人基数庞大,所以劳动力很多,因此我们要把力量都发挥出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几十年里,中国的发展飞速,这与高生产力是分不开的。我感觉到这些真的很重要,众所周知生产力始终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认识到生产力的重要性,才会更好地推进社会。

蒋长山(107077)19:27:17 是的,解放生产力要先做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鼓励人们,创造机会去释放生产力,激发人们的热情和创造力。吴 锋(107089)19:29:45 嗯,我也觉得要想社会资源的丰富和人们生活的富裕必须得先把生产力给解放出来。这一点最重要。

蒋长山(107077)19:31:07 我记得,在接下来的篇幅中邓爷爷这样说道: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现在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当时大家在纠结着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开放了大家的思想,从根本上为改革铺好了道路。实在点地说,就如邓爷爷的另外一句名言:“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确实,只要有利于咱们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我们都应该借鉴才对。吴 锋(107089)19:35:12 确实,不管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是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目的,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为宗旨的,所以是能够互相借鉴的。黄思琪(107082)19:37:03 是啊,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人们往往一纠结,就犹豫了不敢闯,生产力就无法达到很大的提高。我觉得人要有闯劲,要有冲劲,而且对于新鲜事物,我们要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别人好的东西我们要学习,这样才能追赶上别人。吴 锋(107089)19:39:47 还有,你们记得吗?在讲话中,邓公有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公那句话之所以被广为宣传是很有道理的,进步不在乎口号有多么的响亮,在乎行动有多么的彻底。要抓住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给搞起来。这个主题的另一个观点再次表现了邓公卓绝的先见之明,他提出了科技对于经济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说的是完全正确啊。有了科技就有了效率,有了效率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这样就能更多的生产。

黄思琪(107082)19:41:35 毋庸置疑,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要科学才能创新,带动发展,就像现在,美国为什么是世界第一大国,就是他们的科技发达,经济也跟着发达,当然我们中国现在也已经赶上了,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蒋长山(107077)19:42:56 是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只有有科技,有创新,我们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屹立于世界之林。黄思琪(107082)19:43:52 还有,在讲话中邓爷爷还提到: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文化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上去了,人民素质也要上去。

你们觉得吗,现在那些各种炫富,无人扶老奶奶,还有人称“脑残90后”,这些现象都揭露了经济飞速发展下的思想腐败,经济发展不能忽视思想发展,不然那就只是暴发户,并且只能是暂时的经济快速。只要我们坚持两手抓,文明建设就会好。吴锋(107089)19:44:57 打击犯罪真的很需要,这是有危机感的表现,要不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和谐社会得完全打击。

蒋长山(107077)19:45:05 是啊,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要共同发展。不然,单脚跑步是永远跑不远的。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觉得在教育是根本,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好了,也就有祖国的未来啊。蒋长山(107077)19:50:55 各位组员,我们休息二十分钟,然后接着讨论。蒋长山(107077)20:10:55 休息好了,咱们接着讨论吧。

我还记得,那篇讲话里面有这么一些话: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这说的同样是我们的思想层面的问题,只有思想确立好了,所有问题的解决也就是时间问题啊。大家觉得呢? 黄思琪(107082)20:12:32 祖国培养我们,是要培养我们正确的思想,形式主义不要太多,要实践,实事求是,夸夸其谈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才会在学习的同时,学校经常组织我们,去各个地方进行实习实训。吴 锋(107089)20:13:31 对,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们必须优中择优,选出有能力,有思想,有先见的领导者来引领中国的进步。同时我们要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吴 锋(107089)20:16:45 再者,我想坚持社会主义信念是对于中国道路的指明,是中国最根本的大纲。走错了路线,就算走的再好也是空的。方向正确了,就算走的慢点,走的累点,都没关系。社会主义理论正确性、社会主义运动正义性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已经被诠释的淋漓尽致,也被世界很多人所信仰者,中国共产党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蒋长山(107077)20:18:21 是的,大家都知道,资本家群体掌握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资本家不可能将这些涉及到利益的东西拱手相让,这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爆发社会主义革命。而社会主义的定义是以全社会利益为目标,则必然包含民主的平等选举,鼓励多为社会做贡献的方法就是按劳分配。因此不是表面上谁叫什么国家,宣称什么制度,就是什么制度的国家。要看这个国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是否有利全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有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体上是资本主义,但在全社会发展这个指标下,可能比很多号称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更接近社会主义。人民向往美好生活是本性,任何体制的国家,都会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否则就是人散国亡。

黄思琪(107082)20:21:34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快的城市,既可以作为榜样,激励发展慢的城市,又可以从经济上支持发展慢的城市。资本主义不是这样,是有悖生产关系的,在将来终究是要被社会主义所替代。

蒋长山(107077)20:34:13 好,对于《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讨论地差不多了,现在我们总结一下:邓爷爷的讲话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

3、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注意培养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进入领导层。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6、坚持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蒋长山(107077)20:35:13 最后,我们来讲讲《南巡讲话》的意义和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吧。黄思琪(107082)20:36:34 关于意义,在书上是这样说的: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这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开好党的十四大,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朝着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

读完这篇著作,我的深切感受就是:邓爷爷的远见卓识咱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咱们虽然做不到像邓爷爷一样伟大,但他的精神咱们可以学习。作为大学生,祖国培养我们,就是为了国家的建设,那么我们不能辜负国家的心血和期望,应该努力地去学习,去思考,去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吴 锋(107089)20:39:10 《南方谈话》明确地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更加系统,形成了科学体系。实践证明,南方谈话具有纲领性的意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进入了新境界。还有,拜读伟人的作品是最感受伟人魅力的最好方式,通过此文切实地感受到了现代化总设计师的思想,我也深受启发。我在想只要尽心尽力,心怀国家,那么无论做什么,我都是自豪的。蒋长山(107077)20:45:02 嗯,记得有句雷锋的名言说得好,“我是社会主义前进大车上的一颗小螺丝”。是的,无论咱们将来做什么,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心中装着我们的祖国,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那么我们都是社会主义大车上的不可缺少的螺丝。就像我们做不到一颗大树的话,那我们可以选择做一颗美丽的小草,一个美丽的花园里,美丽的小草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好了,各位组员,咱们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讨论,咱们对于邓爷爷的《南巡讲话》已经有了很深的理解和感悟了。我知道,对于邓爷爷思想的精髓,咱们也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已。但正如上诉所说,现在的咱们只要好好地学习,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对邓爷爷老人家苦心的最好回报,对社会主义事业最好的支持吧。

各位组员,讨论到此就差不多要结束了。本次讨论活动,大家十分积极配合,取得圆满成功。

最后,让我们一起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得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讨论总结:

通过本次讨论,我们小组认真研读了邓爷爷的伟大讲话,深刻领会了邓爷爷的思想精神,切实开拓了我们思想境界,努力提高了我们的理论水平,并在讨论中交流意见、相互学习、增进友谊,实属受益匪浅,难能可贵。

讨论成员手写式签名:

蒋长山 :

吴 锋 :

篇8:浅谈邓小平的公平观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下的公平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也是关于公平问题的纲领性论断, 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仅仅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最终的途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而最终的价值诉求是公平。邓小平曾指出, 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根本原则, 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 一个是共同富裕。

公平作为一种价值理念, 是一种价值追求, 在不同的学科背景下对公平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在社会学上, 公平是一种衡量社会的尺度, 追求的是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关注的是公平作为一种价值理念能否被社会吸纳, 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吸纳。在政治学的意义上, 公平是每个人应该且必须享有的一种权利, 强调的是公平的来源、公平实现的内在机理及公平的实现意义。而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则是利益的分配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是没有阶级的社会, 不同社会群体间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各群体拥有了平等表达公平的权力, 公平中拥有了一层平等的内涵。那么社会主义本质下公平的内涵是:社会各群体间共同富裕目标下的, 获取收入与财产的合理合法的方式与限度。各群体获取收入与财产的方式距离“中值”越近, 社会越公平;获取收入与财产的方式离“中值”越远, 社会的分化越严重。

二、“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下的公平原则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是我国的基本分配原则, 公平和效率是社会主义的双重目标设定, 二者内在地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之中。“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效率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诠释, 是社会主义本质灵活性的体现;公平则是对“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阐释,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则性体现。我们讲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是对立、排斥的, 而是相互吸引、相互作用的, 我们不要没有效率的公平, 也不要没有公平的效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平和效率是相辅相成的, 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也不是在经济上占优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利益的表达, 而是指一定社会发展水平下的机会的均等, 机会的均等是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的一道红线。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 市场机会大体上是均等的, 收入分配的差距可以做到大体上的合理和适度。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 机会均等化是机会日趋均等的过程, 是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水平相适应, 伴随着法制、法规等市场规则的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充分发展而不断提升公平性的过程。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的价值诉求, 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 对公平的诉求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体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均等意识, 机会的均等化能有力地调动各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效率的提高来更好地实现机会均等意义上的公平。如果一味追求公平, 而忽视了效率, 那么我们走的依旧是“平均主义大锅饭”的道路, 生产积极性的降低, 社会发展效率的低下, 那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违背。如果人们过分追求物质的极大丰富, 而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 忽视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等的提高, 社会的发展不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 甚至蔑视公平, 那么极有可能造成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公平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必将显现。

三、“两极分化”趋向下的公平保障

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是检验社会是否公平的最直观标准。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 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城乡间和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尤其不断扩大。这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 另一方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的转型有着紧密的关系。此外, 国家对市场的监管不到位、转型过程中的漏洞没能及时缝补、行业间垄断利益的固化以及不法分子的投机等都是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一再强调要“坚决反对和防止两极分化”。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化是两极分化的萌芽, 但我国现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两极分化”, 两极分化是收入差距扩大到几乎不可逆的状态, 而我国当前收入的差距依旧处于可控的状态。我们没有形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是, 一方面, 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另一方面, 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我们的贫困人口规模明显缩小, 贫困程度明显下降。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域收入相较其他地区和领域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我们的整体收入水平却在不断提高, 在收入的相对数字扩大的情况下, 收入比却并未扩大。

总之, 邓小平关于社会公平的科学论断, 对于从根本上落实社会主义的本质, 促进社会的公正、平等,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智奎.邓小平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4

[2]厉以宁.经济学的伦理问题[M].上海:三联书店, 1995

上一篇:赏雪为题的作文下一篇:新津县统计局2009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