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语文

2024-05-09

教学过程语文(共8篇)

篇1:教学过程语文

小学语文说教学过程

案例一

《爬山虎的脚》

(一)直观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伊始,我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是这样说的:“你们知道什么动物会爬墙吗?那有没有会爬墙的植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会爬墙的植物,它叫什么名,它是怎样爬墙的。”(板书课题揭题)学生读题。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爬山虎,所以此时我导入电视教学光盘导入部分,(导入录像)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又引导学生找爬山虎的脚、茎、叶柄等分别是指它的哪个部位,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这样,学生既更直观地认识了爬山虎,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整体感知

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以问题:“作者是先写爬山虎的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由此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脉络。

学好普通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初读课文时,为了引导学生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我让电视里的老师和学生进行读字、读词、读文的练习,不仅鼓励学生跟着读,还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巧妙采用多种形式来读词,如做游戏读、赛读等,既实现了电视与课堂的互动,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很有效地突出了重点和难点。

(三)读文感悟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提问:“课文题目为《爬山虎的脚》,那么课文哪部分是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由此自然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在指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怎样一步一步爬墙,怎样根据课文内容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爬墙图”时,我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巧妙借助电视里学生的简图,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投其所好:采用男女生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情绪,使学生注意力一下子都集中在了这个焦点上。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仔细观察互相比较,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找出图文不符的地方。男女生之间为了电视里学生简图的缺点,便会十分认真地边看书边观察,从爬山虎的颜色、叶片、茎、脚生长的位置、脚的样子,甚至连爬山虎的生长经历中的变化提出种种理由,课堂气氛也就一下子达到了高潮。我趁势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画一幅爬墙图,要求是看谁画得准、画得像。我又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和指正,相信许多细微的知识点在同学们的发言中一个一个地突现出来:爬山虎的脚是长在叶柄的反面的;叶片是一顺儿朝下的;爬山虎是靠细丝头上长出的小圆片巴住墙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如此一来,便可形象地突破难点,又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降低了理解难度。

(四)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导入电视教学光盘中爬山虎的叶子的画面,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为了能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在学生读文后,我用动情的话语创设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了解到大千世界,万物百态,大自然的神奇。希望同学们做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下面,就给同学们一次展现自己的机会,请你在 “诗”、“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诗”指朗诵简短的诗文,也可以背诵本文3至5自然段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指选用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书法创作并展示;“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学生创作完后,展示得意之作,培养学生欣赏的眼光。

案例二

《桂林山水》

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好的教学理论也需要教学过程来进行检验。为了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我准备用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节新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下搜集的桂林山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或歌曲。

通过对桂林山水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展示,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我们忍不住想去桂林看看,并赞叹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散文,跟随作者的眼睛,去一睹桂林的风采!)(板书:第2课

桂林山水)

(二)初步朗读、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分排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以及语言所表达的景色美。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和本文出现重要词语;

3.教师范读以后,再请学生默读,这次是带着任务的默读:首先,让学生借助词典查出生字的读音和组词,并查出新出现的重要词语的意思;然后,试着概括每段最主要写的是桂林的什么美景。(说明:新课标要求三、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学会略读并粗知文章大意,所以在默读的时候,我给学生布置了简单概括文章的大意的任务;另要求学生学会借助相关工具书查阅生字词的意思,所以我还安排学生自己查词典并解决生词释义。)

4.检查朗读的任务完成,并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

首先我请两名同学分别读出8个生词,并进行组词。带领学生解决了生词的问题,再来初步概括文章大意。这里仍然采用检查任务完成的方式,请4名同学分别说出每段最主要写了桂林的什么美景。得出如下线索:

(1)桂林山水甲天下;(2)漓江的水;(3)桂林的山(4)桂林的山水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板书。

(三)深入阅读、攻克难点

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和结构以后,接下来就要重点学习文章如何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桂林的美景的。在这个环节,我采用让学生分段研读的方法,因为本文每个段落的主题都很鲜明,整体形成总--分--总结构,进行分段研读非常适合。分段研读的设计如下:

1.第1段,统领全文:前面我们已经概括了每段的大意,第一段最主要的一句话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学习第2段。(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以这7个字为纲,统领整篇课文)

2.第2段,漓江的水:

(1)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段,教师重点讲解:波澜壮阔、无瑕

(2)攻克重点:体会作者描写漓江水所采用的手法

A.作者要写漓江的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B.作者写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具体是怎么写的?

(板书:漓江水:静、清、绿)

静:采用引读法(老师读前面的内容,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读出后面的内容),教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学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清: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学生: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绿:采用引读法,教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学生:绿的仿佛那是一块翡翠。

这里,采用了排比法,突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漓江的绿水比喻成一块翡翠。

(3)第3段,桂林的山:(板书:桂林的山:奇、秀、险)

A.请一名同学读第3段,重点讲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B.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找出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呢?描写山的特点又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呢?

(说明:由于本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是一样的,学生根据前面老师的讲解,结合小组讨论,可以对第三段进行分析了,所以我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的方法。)

小组讨论以后,预想学生会总结出桂林山的三个特点:奇、险、秀,和采用的修辞手法:对比、比喻、排比,老师就可以根据大家的回答,按照第二段的模式写成板书。

(4)第4段,桂林山水:

A.请一名同学朗读,重点讲解:连绵不断

B.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时,用了什么手法?作者是怎么描述“舟行碧波山,人在画中游”的?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攻克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会带领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并进行相应的拓展。我是这样帮助学生回顾整体知识的:

1.本文先用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来总领全篇,又分别从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进行景色描写,最后写桂林的山和水汇成一副美丽的画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作者在描写景色时,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桂林的语言跟美景一样,格外美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到了很多美景,你能否可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手法“真静啊,静得„„;真清啊,清得„„;真绿啊,绿得„„”,描写你所见的一处风景。

3.我们的祖国,大好河山真的很美,像画卷一样。同学们,如果你们可以,一定要多出去看一看,多开阔自己的视野,多培养自己开放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文中描写漓江水的写作手法,写一篇5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你所见过的或者特别喜欢的风景、植物、动物。

篇2:教学过程语文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完成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意识。整体而有序地考虑教学过程的各结构成分及相互联系,优化语文教学的过程。设景激趣,提升导入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离不开好的起点。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就是指“导入新课”,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因为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必要前提。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可引人入胜,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引入法、故事引人法、迷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都可以说是好的导语,是一切成功课的好的开端。对这一环节的处理,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偏向:一是忽视导入。视其为可有可无;二是机械地模式化地导人,局限于组织教学的起始环节,不考虑时间、地点、内容、对象,千篇一律。导人新课的方法很多,或直接导人,如释题介绍作者与背景等;或间接导人,如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巧妙设疑,自然过渡;复习旧知,由旧导新,等等。设计导人要做到科学得当,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其实,导人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如趣味性开场白、哲理性开场白、抒情性开场白,等等。突出学科特点。丰厚课堂内涵。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就必须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文学素养、语文能力的原则去实施,训练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使课堂彰显活力与生机。语文说到底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段,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理解外界传递给你的信息以及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文的规律就是理解和表达的规律,语文的真本领就是理解和表达的本领。因此语文课要强化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惟有如此,学生才可以练就一套过硬的本领,才可能有扎实的基本功。优秀文学作品的优美意境、动人情感、深邃思想无不要借助语言的外衣来表现,因此对语言的理解、品味便成了语文课中很重要的内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一名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向导,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寻找兴趣的源泉、生活的真谛。教学中尽可能地启迪他们的心志,将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极尽所能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中要认真区别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和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继承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是控制和自我控制学习认识活动的过程。优化教学过程,要力求使教学复杂、多因素、多层次、多变的活动过程有规可循,力求最优。首先,在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上,太严不利于学生自控能力发展;太松则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降低教学效果。因此,要全面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科学系统地规划教学单元,精心组织实施。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指导阅读、征文、小论文写作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中的控制联系与学生主动性关系掌握恰当。其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三种组织形式,各有优点和弱点。根据具体需要在教学过程的相应环节中突出某种组织形式,以其它形式为辅。语文单元教学中,或是全班讲解,全班讨论:或是小组学习,小组互评:或是独立阅读写作,教师面批指导。综合地使用与处理教学形式,使各种教学形式发挥最大效用。“传统教学”与“发展性教学”二者各有其历史背景,持完全对立的观点,认为不可调合,是失之片面的。教学的辩证法要求二者不可偏废,我们应采用综合性观点,按最优化标准决定取舍,扬长避短,选择最优的结合。在教学方案选择上应以科学系统的单元教学为主要形式。并在单元划分、篇目重组、能力训练体系、材料的增补上都作精心研究,做出最优选择和编排。开放自主,合作互动中发展。“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和鼓舞。”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不再全由教师主宰,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或者学生被动思考问题,而应将课堂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的一切活动,他们自主阅读、写作,自主探究、对话、实践、质疑、析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精神得到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积极培养;在对话、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体与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整个课堂生动活泼,学生的个性风采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熟悉了原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步骤,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建议的学习方式,就必须对以往有所超越。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特征的基础学科。因此。语文教学就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激发创造的事业。老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解放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创新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篇3: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考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 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 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 丰富学生想象, 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体会课文意境, 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 积累规范语言。

要实现有效地自我建构还要强化课内外结合, 拓宽语文学习和建构的渠道。面向生活, 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因此, 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散, 把内容相关的、结构相似的、内容相同而方法相异的面状或球状的阅读资料, 通过有效的组织, 扩展学生阅读, 拓宽建构的渠道。

不同年级学生, 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 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 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 。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 但对于孩子来说, 课文中那么多生字, 不同的句式, 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即使在中高年级, 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 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 含意深刻, 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 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降低学生读的难度, 而且领读和范读时, 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 声情并茂地读, 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 而且情入学生之心。这样的读更是一种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的过程。在教师领读和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 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 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 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 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 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 进而用深切的情感朗读课文。不要在朗读的技巧上徘徊, 要把重点放在情感感悟和情感投入上。

如一位老师在指导《鸟的天堂》中“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 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段的朗读时, 针对一些同学把“颤动”一词作重音重读强调的现象, 教师作了引导:“同学们, 刚才读得不错, 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 想像一下, 这是一幅怎样的情境?是什么在颤动?这样重读‘颤动’是否符合这样的情境?”在学生想像到这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情境, 感受到“生命的轻微的颤动”后, 教师又不失时机地说:“同学们, 请你们带着这种感受边想边读。”结果, 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读“颤动”前作了一个稍长的气息停顿, 再轻读“颤动”, 其效果不言而喻。

在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 互相尊重, 互相信任。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 情感的沟通, 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建构, 应包含一定的知识点, 遵循一定的知识体系, 包括: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重要的词句和一定内涵的词句;分辩感情色彩, 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积累词句等等。还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各个年级阅读教学, 要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要求。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建构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语文是有生命的, 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流动的语流之中。阅读教学过程是在这样的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回归生命, 回归主体, 回归生活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 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 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 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 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阅读教学的过程, 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 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篇4:语文教学应注重教学过程

精心设计。巧思善导。导课是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如果一个教师已走上讲台就能以新颖别致,富有激情的语言进行导课,就会“先声夺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效果。我在自己教授课文的同时,精心设计,大胆创新,并结合实际采用设疑式导入方式进行导课。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是这样导人的:火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极其平常的,但你们可曾想到在黑暗腐朽的俄国沙皇统治下一个又冷又饿、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是怎样用火柴渡过自己最后的一夜。正是这一根根小小的火柴使小女孩在幻觉得到了美好的幸福,看到了希望。有这一根根火柴使小女孩断送了生命。那么具体情况是怎么样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这一课,去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通过我的巧妙导入,立刻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使他们很快融入其中。

创设情景,勇于创新。良好的情景教学可以使师生之间关系融合。气氛和谐,从而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提高。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学生的丰富想象和情感的投入。如,我在教授古诗《登鹳雀楼》时,给学生描述了这样一幅景象:远眺“白日依山尽”,巍峨的中条山笼罩在茫茫的夜色之中,落山正沿着山水徐徐下沉;俯瞰“黄河人海流”,汹涌澎湃的黄河一泻千里,流向大海,一幅壮丽的祖国山河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怎能不使人心旷神怡呢?然而使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欣赏更美、更好的美景。于是他有写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佳句。欲登高才能望远的生活哲理融于其中,使诗的寓意得以深化,借助想象和联想,深切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情景教学,才能在教学中创设出自己有特色的教学情景。

篇5:教学过程语文

张 敏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影响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产生了制约作用。部分教师将教学的全部重心放在应试方面,采取机械训练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不注重对教学活动进行研究与创新,教学成效提高不快。笔者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注重优化与创新,有效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深入进行,本文将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教学 研究

一、发挥课前预习作用,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高中语文教学课时是固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将教学环节向前延伸,重在要求学生通过预习活动将一些基础知识掌握扎实,课堂上重点进行难点的突破化解工作。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入手,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前预习活动。首先,指导学生科学制定预习计划,要求学生在制定预习计划的时候突出重点,这个重点来自于教材教学的要求与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将预习活动作为开展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课堂学习的前沿阵地。其次,对学生强化科学方法渗透,重点要求学生运用“读、悟、查、做”四步预习法进行科学预习活动,提高学生预习成效。另外,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预习成果进行有效的梳理与总结,将自己遇到的难点知识做上标记,在课堂之中进行研究,提高课堂学习的成效。

二、发挥电教媒体作用,为课堂教学增加活力

电教媒体一直到近几年才得以在中小学普及,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已经适应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够熟练,作用发挥不够深入。笔者在教学中,一直将多媒体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工具,发挥其信息多、演示丰富的优势。首先,在教学氛围的创设上发挥作用。如教学《采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文中情景交融的描写感悟更加深刻,有助于深入理解征人的内心世界,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在悠扬的旋律中激发情感,效果十分明显。其次,在教学信息丰富上发挥作用。教材中的教学信息毕竟有限,对于教师的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探究欲望来讲,显得杯水车薪,迫切需要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手段从外部汲取大量的、生动的信息,优化教学过程。如笔者在教学《江南的冬景》一文的时候笔者就运用多媒体手段下载了和这一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资料,在教学活动之中进行穿插播放,对于学生增强直观感知、提高情感感悟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效果与信息化教学手段密不可分。另外,笔者还将多媒体手段运用于重难点突破,通过揭示文章写作背景、作者思想特点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提高感悟能力了。

三、发挥合作探究作用,为课堂教学提升互动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已经具备了更强的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基础实际以及新课程理念,综合考虑,统筹运用,以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走出了一条新路子。首先,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一上课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提高学生学习的指向性。如教学《发明与发现的国家》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入手,要求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含义,了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和积极影响,并理解李约瑟公正对待各民族文化的人文情怀。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其次,以探究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在教学中,笔者不再单纯地向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内容,重点是通过探究题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将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让学生的智慧在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得到发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能够被有效激发出来,让学生在小组里面互相研究讨论,借鉴吸收,提高教学自主性成效,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之中注重当堂检测,将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提炼出来,在课堂最后环节进行当堂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成效,便于对教学活动成效进行评价,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与完善。

四、发挥分类教学作用,为课堂教学构建和谐

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语文学习基础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立足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分类教学的方式,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首先,在教学要求上区别对待。优秀生与学困生的学习基础、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会造成“一头翘”的结果,满足了优秀生,学困生会因为难度较大降低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学困生,优秀生又会吃不饱。因此,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确定学习要求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方式。其次,在课堂提问中兼顾整体。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实际设计提问内容,将难度系数大的要求优秀生完成,难度系数小的要求学困生完成,重在将学生全部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学成效。另外,在考试环节实行AB卷模式。主要对后进生进行单独要求,降低考试的难度,尽量能够将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难度相一致,保障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认真学习取得满意成绩。

五、发挥主题活动作用,为课堂教学拓展空间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还要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重要促进作用,为课堂教学成效提高与教学空间拓展提供有效帮助。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拓展课堂教学空间,首先,注重发挥专题研究活动的作用。针对教学某一项难点,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学习活动,如现代文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项训

练,从学习方法技巧与强化训练等方面综合入手,通过逐步的训练活动来提高教学成效。其次,发挥兴趣小组作用。针对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作文写作等,将其作为开展课外活动的重要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兴趣活动,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活动,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另外,为了提高学困生的转化成效,笔者在教学之余,倡导学生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将优秀生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在不影响自身学习的基础上,给予帮助,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篇6: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研究

论文摘要: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研究—论课文目标教学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过程,优化,研究

绪论

目标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是牵动整个教学领域的整体改革。“目标教学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依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形成性测试手段,落实大纲、教材的学习任务,培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实行科学的教育评价”。①

目标教学,就课文而言,显得尤其必要。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根本目的,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足以课文为依托展开的。语文大纲对课文教学提出了要求,但这些要求是笼统的,是从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方面表述的,它并没有对每课书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提出明确的要求。课文作为语文知识和文化思想的载体,内容具有多元性,知识具有综合性,理解具有多向性。课文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对课文的教学必须以目标为导向,实施目标教学。只有这样,才可能把学生引到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上来.在目标教学中,目标如何定,如何实施,如何评价,就涉及到一个“策略”问题。“所谓策略,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在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是与方法、步骤同义。”②目标教学的策略,就是目标教学的方法技巧、步骤。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制订、落实、评估等方面。本文将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谈。

目标的确定

叶圣陶认为:“杂乱地把文章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教学的一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③。制订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学目标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长期以来,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是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尤其是课文教学的要求是笼统抽象的。它不可能对每一教学内容(课文)提出具体的要求。这就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制订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确定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一)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在实施目标教学中,一方面要相信只要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帮助,95%的学生都能学好所要学习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承认每个学生的认识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各不相同。”④在目标的制订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二)标准性原则。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只能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教学大纲要求为基本的标准。教学大纲是国家规定的用来衡量教学质量的统一标准。只行按国家规定的要求,才能保证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确定课文教学目标时必须处理好大纲、教材的关系。教学目标只能逐层次的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使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具体化,课文内容明确化,学习水平层次化,能力要求外显化.

(三)整体性原则。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的思路通盘考虑.即由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到各阶段、册、单元的目标,再到各课的教学目标,构成一个有序的,前后关联的系统整体.

比如,第五册《谈骨气》一文,我们要确定其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它处于整个初中语文学习的第二阶段。该阶段目标是:联系生活,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再考虑第五册的教学目标是学习议论文。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系统性的议论文学习,本单元学习目

标是了解论点、及论据。最后再考虑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其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确定目标的程序

第一步:统揽教材,学习大纲,弄清所授章节或篇目的知识点及其在各学段知识体系中的位置。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所授知识的相对独立性,按课后练习的要求,确定若干知识点,作为授课的教学目标。

第三步:“按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把所有篇或章节在认知领域的目标(即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介),情感领域目标(即注意、主动、爱好、毅力、个性);动作技能领域(即准备、练习、技能、技巧),细分为不同的层次.再依据这个划分标准,确定学生对各知识点掌握学习的水平层次(对个别知识点的学习水平,不要求一次性完成,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在不同节次中,逐次加深、巩固)。”⑤

第四步:对每一学习水平的活动形式,出具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以观测到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比如“识记”水平的教学目标,外显行为方式可表述为:知道,描述、背诵、认出、标出、配对等)。

第五步:备桥课时应列出XX课教学目标。根据目标要求选择对应习题,作为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的形成性测试题。

上述定标的步骤与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而言的。根据现代教育的理念,在定标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把握大的方向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进来,讨论确定课文的学习目标,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目标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学目标实施的重要途径。上课前,教师要研析所授课的学习目标,编制符合认识规律的实施程序,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列山详细的实施细则(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自学、诱导、讲授、练习等,逐—落实教学目标。一般来讲,课文目标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目标展示,围绕目标组织教学,依据目标组织教学效果评价。

一、目标展示.上课时,可将所授课文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如口述,投影、小黑板等),使学生明白通过文章的阅读,应学习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听课学习,避免泛泛而读.否则,学生读完课文仅仅记住文字意思,至于学到什么无从说起,一片茫然。

展示目标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就时间和层次来说,有的在课前展示,有的在课前展示,有的一次性展示,有的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逐步展示,有的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或课后展示等等。就揭示方式来说,低年级可用简单明白的语言向学生口头说明,中年级可用问题的方式提出,高年级则可以明确目的、提示要点、出思考题或练习题方式提出,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个人或分组抽卡片回答问题或完成训练项目的方式提出等。参加目标教学实验的学生普遍反映,现在老师一上课就明确告诉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各自要求达到什么水平,主要通过什么方式。我们知道了哪些内容该识记,哪些内容要理解,哪些要进行分析应用和综合能力训练。由于目标明确,我们学习进取心和学习兴趣就增加了,学习精力也能够科学分配。

二、围绕目标教学.在全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依据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选择教法与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可以说如果能使每个学生都满怀激情的奔向教学目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⑥

关于教学过程,由于受诸因素的影响,如课文内容的不同,教师教学风格的差异,学生水平的高低等等,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固此处撇开不谈如何操作,只谈一些实施的技巧.

一是课文内容的处理。“语文课文作为语文知识及文化思想的载体,可以说,若要对每一篇文章细细分析,逐个知识的讲授,别说一两节课,恐怕就是一两天都有东西可讲,所以,必须紧扣目标对教材进行大胆、恰当的处理。能达成目标的内容,与达成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要区别对待,不能大杂烩、一锅端。对教材的处理,可按“增”、“删”、“换”三字要求实施。“⑦

“增”。就是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在课文原有的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情节、一个论据、一个标题、或一个角度等。如《孔乙己》的结尾是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这是结局,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再增加一个尾声,就是在某某地方,见到孔乙己死了的情节。通过增加此情节,让学生与原文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鲁迅先生精巧、含蓄的构思布局(此点为本课应达成的目标之一)。

“删”。就是对课文的局部进行删削,进而体会删削前后的不同效果,以加深对教材某种内容和某种写法的认识,达成教学的目标。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第四段,作者在阐述完“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的观点后,又说“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删去“当然……”这几句话,揣摩意思及表达效果的变化,从而完成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的教学目标。

“换”。就足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换扩另一种方式表现。换比增删的难度大得多,创新意义也更明显。如改换人称,改换结构,改换写法,改换对象等。例如,教学《背影》一文,可将开头一段调至结尾,将第二段作为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变倒叙为顺叙,变“现实—历史一现实”式结构为“历史一现实”式。使学生在改换文章结构的过程中体会、半习什么是倒叙什么是顺叙,达成教学目标。

对课文内容的处理,必须以落实目标为宗旨,不可率意而为。需要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熟悉,找准教学目标与课文内容的结合点。

二是教学流程的控制

“目标教学的流程是双向信息沟通式传递。”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节奏,达到课堂教学优化控制.

教学流程是以目标为灵魂、师生紧紧围绕目标开展的。控制教学过程的主要技巧是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互配合相互转换的规律,形成有张有弛、变而有序的课堂教学节奏。张,能使注意力高度集中,进行紧张的心理活动,向主攻目标积极进取;弛,能使情绪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驰骋想象,蓄积新的力量。过快的节奏容易使学生紧张疲劳,消化不良,过慢的节奏容易松懈拖沓,散乱无功。即使是适中的节奏如果单一不变也会产生习惯性抑制,降低学习效率。

三是教学语言的运用。不管是目标教学也好还是其它方式的教学,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如何进步,只要需要教师进教室上课,就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足知识信息的载体,它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因此教帅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⑧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⑩目标教学的运用,确定目标固然要慎重,教学过程固然要科学合理,但最终决定教学行为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学语言的运用.

目标教学的评价

“布垆坶教育理论的核心是掌握学习,布垆坶认为的任务是,掌握我们所要求他们掌握学会的东西。”⑾实施目标教学,只有通过评价,反馈们息,不断调整学生的学习,才能创造最佳的学习效果,才能达到“掌握学习”真正目的。

课文目标教学的评价,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课文是例子。学生从一篇课文中要学的知识并非仅有这一篇文章中有,课文仅仅是学

生学习这类知识的例子。围绕课文教学目标所开展的评价,既要依据课文,又不能局限于课文。依据课文是指在这篇文章中要达到的识记、理解、分析等目标,不能脱离开文章内容;不局限于课文,是指文章中要达到的“理解运用”目标,若只限于课文的内容就会失去教学的价值,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能力培养。课文目标教学的评价,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2、目标的导向作用.目标教学的评价,必须以目标为导向,作业、测试题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偏离了目标就无法评价出学生对学习目标掌握情况,不利于矫正环节的实施.

篇7:如何实施初中语文过程性教学评价

广丰县二渡学校 蒋诗明

有效地实施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发展性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开展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在这我就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性教学评价实施步骤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课堂性教学评价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制定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案?要明确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的方法等等。

一、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

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分为评价前的准备、实施评价和评价后的效果。

(一)评价前的准备

首先确定评价对象和评价者,明确评价目的。对不同层次的评价对象评价的标准和重点应该有侧重,对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评价的重点应定位在师德的培养、教学技能的掌握和专业知识的运用之上;对于教学多年或学历较高的教师来说,由于他们的教学经验较为丰富或知识较为渊博,评价目标的重点则应定位在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效率等方面的提高之上。

“在确定“评谁”之后,“由谁来评”又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宗旨是促进被评者的发展。如果被评者不能接受评价者参与评价,那么,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并真正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因此,确定评价者的人选和人数是必须谨慎行事且要以被评者能够接受为原则。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主张采用双向选择、逆向选择和学校领导统一安排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评价者,不主张采用唯一的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确定评价者;评价者除了必须掌握各种必备的评价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掌握现行的各种评价理念,同时还必须是一个公平公正的、坦诚无私的、始终如一的、教学经验丰富的甚至是德高望重的人。

在“为什么评”、“评谁”和“由谁来评”的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就应该让评价者一方面了解评价对象的基础和背景,查阅评价对象的有关教学的档案或材料(如教学工作计划、教案、学生的笔记、考试成绩、作业、作品等);另一方面评价者要主动与评价对象沟通,了解评价对象课堂教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的具体内容,以便进一步确定评价对象的个性化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同时为评价者的评价实施阶段做好思想准备。评价者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之前就应将评价对象的个性化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一并告知评价对象,使评价对象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能以宽松的心态投入课堂教学之中,且能以积极的态度配合评价者,一起收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其准备得是否细致与充分,是否让评价对象明确了评价的目的,特别是对评价对象的情感、意志、态度和动机的激发是否到位,是否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并把教师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看作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活动,将是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成败的关键。因为教师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需要教师全方位的配合,这种配合应该是一种真诚的投入,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敢于暴露自己的不是和不足的诚恳态度。任何抵触的情绪和弄虚作假的做法都将使评价过程变味、评价结论变质而使评价流于形式,达不到促进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评价实施阶段

评价实施阶段是要解决“评什么”和“怎么评”的问题,这个阶段可分为听课阶段和评课阶段。

1.听课阶段 听课者(每一门课程应不少于2人)应选择不影响主讲教师教学的位置坐下,且在未经主讲教师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在课室里随意走动,以免影响主讲教师的正常发挥。听课的过程中,听课者应做随堂记录。随堂记录可采用实录型(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也可采用选录型(根据主讲人的优势、课堂的特色、存在的问题而记录,也可根据听课者的需要而记录)。但不管采用什么类型的记录,课后听课者必须将随堂记录复印一份给被评教师审阅。被评教师如发现有不切合课堂教学实际的记录或有争议的内容,则应将该内容作应有的修改、或删除、或注明自己的意见。

篇8:优化教学过程提升语文素养

一、提供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高语感

语文教学活动并不是单一的词汇和语义教学活动,我们能够从一个字、词中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感受,随作者的喜而喜、忧而忧,并久久沉醉其中,可见语文就是一门情感展示学科。朗读是感受人文气息、体会源远流长的中国汉字所传达的感情和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此外,朗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学过的汉字读音和进一步理解课文,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朗读时间。但是,机械重复的朗读方法会让听的学生感到乏味,读的学生感到疲惫,所以教师要设计多元的朗读模式来鼓励学生多朗读。

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哪些词语需要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朗读它们的时候加以注意。例如,在苏教版小语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但愿人长久》的教学过程中,讲到苏轼心理活动“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标出“无情”“为什么”“这么圆”“这么亮”并有感情地朗读,从而体会苏轼在中秋佳节不得与家人相见的苦闷心情。朗诵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若是自己在中秋佳节时与家人分离,会是怎样的心情?在这种朗读加讨论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对文章所传达的感情体会加深,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自然会有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和思维方式,对事物的理解也存在着不同的角度。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不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而不是一味模仿课文录音。以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的节日》中的“感谢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健康地成长”为例,教师让学生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来朗读课文,并在有需要的地方加重感情朗读,并说出选择这个地方的原因。有些学生会重读“感谢”,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感激之情;有的会重读“亲爱的”,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这种个性化的朗读方式下,学生能充分展现个人风采与特点,教师也能更加了解学生的特长,从而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各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总体上提升教学质量。

二、提供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1. 多动手

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记笔记,让学生在听与写的过程中增强对教学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在动手又动脑的双重效果中加深记忆,培养语感,提升语文素养。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内或课外书时把自己觉得精美的词句记录在笔记本上,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说出自己摘录的原因,从而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2. 参与板书

课程大纲和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通过板书清晰地展现出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板书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倘若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以适合自己的角度设计板书,更能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西湖》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个性化基础上把课文内容设计成板书并展示出来。喜欢用文字表达的学生会以关键词的方式板书,以“人间天堂”“山水画”“三个小岛”等关键词表达出文章内容;喜欢绘画的学生会通过简笔画画出大致的山水轮廓图作为自己的板书,把课文立体化展现出来。在参与到板书过程的练习中,学生能够通过板书将课文“输出”,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了个人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升个人素养。

3. 表演课本剧

表演课本剧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排演课本剧的时候,学生要学会理解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并用自己的方式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主旨,体会人物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成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与实践。笔者希望本文所提供的方案能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在丰富课堂实践的条件下,能够有力地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让他们的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并为其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新课标对一线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传递给学生正能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习语文素养。

上一篇:大学生学术交流演讲稿下一篇:社会工作学院团总支新学期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