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2024-05-24

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精选6篇)

篇1: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沈萍萍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限制了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化应试目标,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兼顾不足。在这样的前提下,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空间拓展情况也不够理想。笔者对此开展了积极的探究与尝试,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发挥信息媒体作用,有效优化教学过程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手段具有不正确的认识,认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不需要这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的观点是片面的,多媒体手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具有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可以对教学内容开展有效补充,让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同时帮助学生深化教学内容理解。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来,想直观了解一下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对此,笔者从教学网站上下载了专门介绍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专题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演示,这种形象的手段让学生对于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具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对课文内容中介绍的生产过程的特点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是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得力的助手,笔者才能够将学生从枯燥口头说教的氛围中解脱出来,结合视频资料掌握专业术语以及整个生产工艺,为说明文教学活动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进一步增强了对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敬佩之情。

二、强化师生教学互动,有效培养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充当知识传授的容器,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学生主动参与的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参与欲望搭建有效平台,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在教学中,笔者尽量学生多设计一些提问、板演等教学互动内容,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之中增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得到锻炼与提高。与此同时,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也是笔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教学中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在自主探究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主要侧重于重难点与思维方式点拨,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不断深入。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课文时,笔者在要求学生开展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究题思考引导,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作为载体,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运用了几种说明方法?分别是什么?

2、铜胎是如何制作的?文中如何体现“掐丝”工艺的精湛的?烧焊、酸洗的方法与作用是什么?

3、点蓝、烧蓝、打磨和镀金等工艺具有什么特点?

4、强调景泰蓝手工操作作用是什么?

5、景泰蓝制作过程如何体现详略得当的?

6、举例说明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的效果。”通过这样一组内容全面、层层深入、紧扣重点的探究题,笔者引导学生的思维逐层深入,在思考与探究之中逐步接近教学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笔者还针对制作工艺和说明方法等方面教学难点进行了补充与启发,保证学生探究活动深入进行,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通过对探究题的思考与研究,基本上能够掌握了教学目标的要求,笔者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情况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最后进行总结性点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提升与优化,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开展分层教学活动,有效兼顾发展差异

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在学习基础与能力方面的差异性更加明显,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兼顾到这一点,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开展分层教学要求,通过因材施教来促进学生整体进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针对优秀生与后进生两头进行改进,优秀生拔高,后进生降低。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在要求学生掌握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这一方面,对于优秀生,不仅要求他们在文章找出实例,进行领悟,还要求他们达到灵活掌握与实际运用的效果,对后进生则只是要求他们对照文章寻找到,加以理解就可以了,通过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来体现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笔者还充分兼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在开展分组探究教学过程中,将后进生均衡地分布到各个小组,发挥优秀生对他们学习活动的示范作用,实现良性互动。在提问中,笔者还专门为中后学生设计提问内容,提高学生整体参与的程度。此外,在考试考核环节,笔者也兼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内容设计,在难度方面区别对待,尤其是专门为后进生设计降低难度的考试内容,保证后进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考核之中体现激励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中,高中阶段的推进难度要更大,高考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无时不在影响着师生的教学活动,一些陈旧的教学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未能得到全面体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处于较低水平,教学空间拓展力度不足,这些都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成效提升的障碍。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全面深刻地理解与掌握新课程理念,并将其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成效。

篇2: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林坊中心小学 林金妹

21世纪是一个创造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其背后是教育的竞争,是创造教育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点,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必须在优化的情境中激励儿童质疑问难,激发创新动机。

引发学生创新动机的关键,就在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造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注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学第八册《苦柚》一课,我这样导入新课:别人都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可有这样一位小摊主,她对自己所卖的柚子,不但不夸,反而还一直自贬。你说,她这样能卖得出去吗?奇怪的是,她不但把柚子卖了,而且是全卖了出去。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这位小摊主有什么绝招。或者这其中另有奥秘?这一课的导入,我以生动幽默的语言,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吸引住。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指导观察,培养创新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前提,思维是创新的载体。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观察、体验,是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都是创新思维的表现,如教学《画杨桃》一课,在学文之前,先把若干个杨桃按不同的方位放在讲台桌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组与组之间调换位置再次观察。通过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杨桃,学生明白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杨桃样子就不一样。通过这样展示实物,指导观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了创新思维。另外,利用电教手段帮助指导学生观察,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中,詹天佑设计“人”字行线路解决火车爬陡坡困难,“人”字行线路火车怎样走,学生较难理解,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火车走“人”字行线路的全过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三、放飞想像,发展创新思维。

1.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

创新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有想象的参与。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课堂中,教师须采用多种形式学启发生思维、展开想象。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课文的内容,达到感受和理解的有机统一,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邱少云》一课时,我问道:“三十年后,人民为他立了碑,塑了像,你们想一想,这是一座怎样的塑像?”学生一下子展开积极想象,纷纷举手发言:“一定是他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形象。”“一定是他强忍着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紧绷着脸的形象。”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不仅检验了学生的理解情况,使邱少云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得以升华并屹立于学生的心中,还达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另外,运用假想性推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另一条途径。所谓假想性推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有意引导学生开展“如果„„会怎样”的讨论。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出“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会怎样?”学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后,提问:如果董存瑞不舍身把暗堡炸掉,那会怎样?由此,通过各种各样的想象,来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2.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

对于一些缺少感性的课文,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如查阅可爱书籍、访问有关人士、上网查阅资料了等)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丰富表象。例如在教学《冀中地道战》一课时,学生对地道的结构、样式、作用等缺乏直观的感性材料,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地道战的资料,相当部分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道战的录象获得了感性材料。上课时他们就很容易从文中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另一方面,教师也应积极地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主要描绘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海滩、海岛的美丽富饶。这样的文章对于一个生长在山村从未接触过大海的孩子来说是较难展开想象的,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把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景色展示出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随着课件的播放,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了大胆、奇特的想象,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陶冶学生情感,激发想象的动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的感人情节、重点词句创设情境,陶冶学生情感。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让学生划出文中最重要的一个动词——“炸”,接着让学生带者“董存瑞为什么炸暗堡?”“怎样炸暗堡?”等问题,自学课文然后小组讨论,同桌质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描写敌人火力点猛烈,董存瑞主动请求去炸暗堡的关键词,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气氛渲染,激发学生想象,在先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

篇3:领会课改理念 优化教学过程

一、更新教育理念, 构建互动合作的教学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提倡学生参与合作, 师生互动, 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 强调师生交往, 生生交往, 多方交流, 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合作学习是交往的一种重要方式, 教学中我组建了前后位四人学习合作小组, 把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作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 在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元素分析总结同周期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我便安排了小组合作:让各小组自己设计方案, 最后进行交流总结, 小组成员各抒己见: (1) 利用钠、镁、铝与冷水反应证明钠比镁、铝金属性强; (2) 镁与铝和等浓度盐酸反应剧烈程度证明镁比铝金属性强; (3) 硅、磷、硫、氯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弱证明他们非金属性依次增强; (4) 氯气和硫化氢的相互反应证明氯比硫非金属性强, 等等。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互教互学,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

二、突出实验探究,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主要方面。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概括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探究为主题, 师生互动, 让学生自主探究, 主动构建假设,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或搜集相关信息资料, 最后分析概括整合。

示例:Na2O2与水反应的实验探究

创设情境:Na2O2是一种很重要的化学药品, 可用作呼吸面具、潜艇中的供氧剂。

提出问题:Na2O2能否与水反应, 如果反应, 产物是什么呢?

事实材料: (1) Na2O+H2O=2NaOH

分组讨论提出假设:由 (2) (3) 式比较, 可推测Na2O2可能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

设计实验方案:选取药品和仪器;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确定实验方案。

实验验证:产生的气体, 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滴入酚酞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深入探究:红色酚酞褪色说明溶液有什么性质?

资料支持:Na2O2+2H2O=2NaOH+H2O2

结论:2Na2O2+2H2O=4NaOH+O2↑

Na2O2具有漂白性

三、课堂上留给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

新课程在内容设置上, 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 这就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如果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会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 会使学生陷入“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尴尬境地, 对所学的知识不但不能理解甚至会越来越觉得索然无味, 直至丧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亲手去做一做, 自己去发现一些问题, 并试着去思考它、解决它, 当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须知“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我们教师在课堂还是应该“毫不吝啬”地给学生留出这样的时间, 不要担心会影响教学进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长期坚持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加强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

化学学科中很多知识是微观的, 看不见, 摸不着。对于微观的电子、分子、原子, 如果只靠教师空谈这些抽象的理论, 学生很难理解, 如果将这些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不仅非常容易理解, 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原电池、电解池”的教学中, 把电子与离子的移动方向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学生一目了然, 而且印象比较深刻。化学学习中, 还有许多动态的过程, 比如“化学平衡”“化学实验”等, 这些都是变化的过程, 把这些动态的过程, 通过Flash课件的形式, 展示给学生, 使抽象的过程具体化, 直观化,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兴趣。总之, 通过各种形式, 把多媒体技术和化学学课程结合起来, 不仅丰富了教学环境, 增强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篇4: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一、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对于教学过程有着明确的导向性,它的存在保证了教学过程是有意义的;其二,它控制着教学过程,预先规定了教学过程的大致进程——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应该在教学目标的统领下展开;游离于目标之外的教学活动,无异于“南辕北辙”;其三,它是一种精神标杆,可以给予“教”与“学”的动力,使之产生达到目标的迫切愿望。譬如,教学小学英语Holidays Part E一课,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①浏览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单词、词组或句子;②仔细阅读短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单词、词组或句子的意思;③质疑问难:说说不理解的单词、词组或句子;④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进行适当讲授,并在读音方面予以指导;⑤再读文章,完成练习;⑥小组合作,介绍一下自己感兴趣的、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其他节日,并把介绍写在作业本上。本课教学,笔者心里始终装着目标,能够“咬定文本不放松”,以短文为中心,围绕着新单词、新句型和描述节日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安排学生初读,找到了新单词、词组和句型;通过第二次阅读,完成对部分新单词、词组和句型的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了新的语言知识点,扫除了障碍;最后,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仿说和仿写,掌握了如何描述节日这一语言技能,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热情与动力之源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倾注自己的热情与智慧,努力优化教学策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感情。英语课堂,不能只是反复地听、读、写,还可以引入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尽情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创设“说”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充满自信地开展交际活动,不断提升语用能力。譬如,教学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中的相关内容,笔者开展了如下的教学活动:首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圣诞节画面,引出Christmas card.What shape is it?(板书)Teach:shape,shapes,rectangle以及句型What shape is the…?It's a…接着,课件呈现圣诞树,利用圣诞树的树干和树枝引出单词:rectangle,triangle 然后是“Say a chant”;最后完成三个小任务:①Look and guess.(课件展示)T:出示图形的一部分,生猜图形: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Is this a triangle/rectangle?Let's have a look.变换图形,引出diamond和square的教学;②师出示彩色纸分别剪出圆形和星形——首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将它折叠,剪出圆。Teach:circle;再将刚才剪出的圆形折叠,剪出星形。Teach:star;③Look and say.出示一幅用各种形状拼成的房子图片,进行问答,操练所学过的形状名称。T:How many circles/…can you see?Ss:I can see…circles/…上述案例中,笔者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教学形状类单词。一种是利用圣诞节中常用的贺卡和圣诞树来进行教学,由于多姿多彩的贺卡有不同的形状,因而在符合教学情境的同时,可以自然地教学新单词。另外,圣诞树的形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由此教学新单词rectangle,triangle,因为有了教师的启发,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现实中各种各样物品的形状,这种形状跟他们的生活又是那么紧密和相关,所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挖掘,教学活动也走向有效。

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理想的课堂学习氛围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精神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实现思想碰撞与共同进步。在主体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放在眼里,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进行无情地“灌输”;相反,要优化教学策略,讲究教育艺术,最大限度地点燃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之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主体”,真正获得发展。如笔者曾教学小学英语4A Unit 4 I 1ike…这一单元中的对话部分,是这样开展教学活动的:首先利用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着背诵课文。借助生动的教学挂图,利用大约和分钟的时间,好多学生就已经能够将课文中的对话背诵出来了。在学生进行一番“自主先学”之后,笔者要求各组推荐学生,面向全班展示,并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指点。课外作业布置的是进行“对话创编”,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创编成果展示,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都没有出现发音的错误,语言都十分流畅,这让笔者感到非常高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通过利用挂图指导背诵,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创编等方法,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示。这样做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参考文献:

篇5: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各科教学的目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下,教学过程作为由多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环节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过程的设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基于生活,使学习过程生活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是零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教师还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在顿悟中学习。

2.粗化教的过程,细化学习方式。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努力克服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及的几个“过于”,要粗化教的过程,变教学过程为教学环节,细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听中学、做中学、看中学、读中学、想中学,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准备精彩的评价语言,制定教学方案。

3.围绕学习结果,做好预设和反思。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一节课的教学评价指标,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充分、准确的预设,确保教学过程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此外,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有效的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问题要明确,有探究价值。教师的课堂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基本素质、语言功底和教学智慧。对于课堂提问,教师要切实做到问题明确,语言准确简练,确保提出的问题信息能够比较顺畅地传达给每一个学生。此外,教师还要积极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增加所提问题的思维容量。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在提问时,要精心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学习情境,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

3.构建合适的学习模式,有效应对学生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出问题的学习模式,对学生提出的综合性很强的问题,要分阶段集中力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对一些枝节性问题,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相机解决。在应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创新交流方式,强化多向交流。现行的课堂教学,不是处于教师“一言堂”的无交流状态,就是处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单调的师生交流状态,而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却交流甚少。

上述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师生的有效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创新交流的方式,提出有驱动性的、有思维容量的问题,改变学生的活动方式,引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此外,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应把课堂交流引向更深处。

2.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供思考、交流的范式。有价值的话题是有效交流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与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思考与交流的基本方式,如“围绕问题—形成假设—收集资料—形成初步结论—相互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有可能在一定的思考、交流范式的指导下,围绕问题有条不紊地和文本、老师、同学展开有效的交流与对话,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四、优化教师评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变重复、强化性的语言为激励性语言。教师在课堂上习惯性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而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的现象随处可见。这种重复的强化性语言过多存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容易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变重复、强化性的语言为激励性语言,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回答问题的学生,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知识技能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

2.加强评价的预设,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避免评价的随意性,在预设评价语言时,就要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表现和回答问题的不同情况设计出不同的评价内容,强化评价的针对性,提高评价的实际效果。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增加教学积累,不断提高课堂评价的水平,养成良好的评价习惯。

五、优化教师的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参与活动,留心观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还要担当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角色。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习活动内容和活动进程,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并适时给予指导,为后面的交流活动做好准备。

篇6: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2007年8月9日 来源:网友供稿 作者:未知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我从切实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探讨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优化 课堂教学过程 主体地位 学生生命状态

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柳斌同志在1997年就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而且要把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进入新世纪,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而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灌”、“搬”、“乱”的现象还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生命状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斯普朗格语)“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苏霍姆林斯基)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宋诗词等的教学中,就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

三、优化小组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当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打破原有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认知注意力去另辟蹊径。不断为学生创造不同层次的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发展思维。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神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若眉头锁紧,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认同;若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能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迅速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已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是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它或是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维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教师作为反馈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地“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可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能力与水平、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身心发展、品德养成等方面的评价。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智能发展的需求,更是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的体现。

七、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把握听、说、读、写的规律,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上一篇:竞聘党支部书记下一篇:单位员工在职证明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