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过程

2024-05-06

观潮教学过程(共14篇)

篇1:观潮教学过程

《观潮》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篇2:观潮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四、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五、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六.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写法,这种写法有 作用。

七.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 、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八、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

① ②__

③___________ __④______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理清层次

篇3:观潮教学过程

【实录】

(正在学习“潮水汹涌而来时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读得干巴巴的, 没什么感觉)

师:你是第一个读, 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 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 (该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 (面对读得好的同学)

生:读得很有感情, 我们听着就好像自己站在钱塘江边亲眼看到了潮水由远而近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眼睛看着读得好的同学)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了课文里, 我读着, 心里想象着潮水翻滚着飞奔而来的样子, 可能心进去了, 也就读得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 让我们大家也学习带着想象再去读读这段吧。

(学生十分投入地朗读)

师: (观察, 指一名女生读) 你来读。 (该女生读得摇头晃脑)

师: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 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 读得很流利, 读的就像课文里写的一样。

师:看来, 想象朗读、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 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同学们再来试试吧。

【赏析】

在此教学片段中, 马老师在朗读上有三点处理得很是特别, 从而使朗读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亮点一:宽容之心。

学生站起来朗读, 读砸了, 读错了, 不仅不会受到批评, 还能得到老师别样的鼓励与奖励:“你是第一个读, 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 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这样, 通过另一位同学的引领以及同学们对读得好的评价, 没读好的同学已从他人那儿学会了怎样把文章读得更好。马老师这种不露痕迹的指导, 没有批评, 没的打击, 心胸是如此坦荡:能容人之短, 用人之长, 以情待人, 助人成功。这, 如同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田, 让学生收获着知识, 收获着快乐!

亮点二:有效评价。

马老师不光对学生有宽容之心, 给学生以期待, 还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 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通过这样的引导朗读评价, 不仅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 同时还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评价反映出来了。这不仅可以使被评价的学生有所收获, 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启发, 知道自己该怎么读。这很自然地形成了有效而有意义的评价。

亮点三:润物无声。

同样, 还是马老师不露痕迹的引导:“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再结合自身的感悟、体会, 从而悟出读书的方法———把心放进课文中去读, 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 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这一方法, 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没有一丝的灌输, 没有填鸭式的说教, 也没有兜圈子似的套路, 整个对方法的感悟过程是那么“润物无声”, 如春雨, 在不经意间悄然落下。

马老师这种读的训练, 把朗读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观潮》中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 能闻其声、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里。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 又帮助学生领会了作者的语言表达。

篇4:观潮教学过程

关键词: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观潮

一.语文素养与培育

随着当代教育对核心素养议题的关注,我国也初步形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并已正式向社会征询意见,意见较集中地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作为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怎样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在实践。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让学生用鉴赏的视角体会作者丰富多彩而形象的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以《观潮》为例,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提高思维水平;通过语言的欣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获得美的享受。上述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把被动获得转变为通过实践自己去获取认识。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实践机会和设计实践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这种认识指导下设计《观潮》的教学,希望形成以注重学生语言实践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特色的教学设计。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篇课文,作者对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奇观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文字不多,却将潮前、潮来和潮退的整个过程清晰列出,观察点由远及近,给予了学生声音、色彩、形状等全方面的视听享受。课文内容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观潮》的教学设计为三部分,一是课前学习设计,二是课中任务设计,三是课后练习设计。每部分设计都将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意念贯彻到底,希望让学生参与此课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素养的发展。

1.课前学习设计

(1)读《观潮》课文2遍,思考课后题。

(2)读“资料袋”内容2遍,了解钱塘江秋潮成因,可查阅更多相关资料阅读。

(3)读下面词语和句子2遍,通过查字典或问家长,弄懂词句的意思。

词语:观潮 名称 食盐(盐官镇) 笼罩 灰蒙蒙 薄雾 昂首东望 沸腾 横贯江面 依旧 恢复

句子: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4)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5)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语文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在预习作业中首先解决词句的读音和读通读顺课文。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为开展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除此以外,阅读资料袋不仅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更为下面的课堂语文学习实践做好准备。

2.课中任务设计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要形式,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实践的任务。

任务一:比较《观潮》课文内容与“资料袋”的介绍有何不同。

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关于“资料袋”内容的理解,以及收获到的其他信息,对照《观潮》课文内容,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没有开始就讲课文,而是以任务形式比较“资料袋”与《观潮》两篇文章的不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两篇同是写钱塘江大潮的文章上,比较分析。这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学生首先需要积极的阅读实践,把握两篇文章的内容;其次学生必须反复阅读,积极思考比较,才能发现不同点。其三是任务最终会引领学生发现两文的内容及语言表达的不同。无论找出怎样的不同点,都是他们自己实践所得,也是最宝贵的。

任务二: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顺序被打乱的句子,让学生还原顺序,并说明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

操作:(1)体会顺序:学生根据课文中“午后一点左右”、“再近些”和“浪潮越来越近”等时间特征的词语还原句子顺序。(2)理出顺序:师生共同总结出课文描写潮水顺序的两个特点:时间顺序和潮水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阶段的场景。

设计意图:有顺序地介绍景物是学生学习课文后需要收获的认知。我希望这个认知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中自己收获,而不是老师去传授。打乱顺序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理解去感受体会作者描写大潮的顺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收获认知。

任务三:在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生动、优美?请说明理由。比较三个阶段的描写,哪个阶段写得最具体,请说明理由。

操作:(1)感知美句:学生选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在小组讨论中向组员表达出自己选择这个句子的理由。(2)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员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这组选择的句子(不能重复别人说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理由:“人山人海”一词写出了看潮的人很多,“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写出了人们在江潮没来之前急切的心情,特别是“盼着”二字。

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由:从声音的角度说明了浪潮马上就要来了,“水天相接”说明了气势很大,“沸腾”一词说明人的声音像煮沸的开水,十分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由:两个比喻句,将浪潮比喻成战马,将声音比喻成山崩地裂,十分震撼,“浩浩荡荡”说明潮水来势十分汹涌,“颤动”一词也十分形象写出震动的感觉。从声音、颜色和形状三个方面描述了大潮的奇特美景。而且潮来时这一阶段是写得最具体的,因为这一阶段的景色最为壮观。

句子: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理由:“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从场面和声音两个角度描述了退潮前的情境,两个词非常生动。

(3)全班朗读:全班朗读同学提出的句子,感受当时的壮观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优美句子的任务,不仅让学生自主欣赏文句,还通过说理由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表达和全班汇报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训练学生学习捕捉别人话语的主要信息,听懂别人的语言,并能进行补充。全班朗读环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升华学生对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任务三:教师展示几张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与图对应的句子,并抄写。

操作:(1)图文对照:学生完成图文对应任务。(2)抄写句子。

设计意图:图文互补,能够让学生达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统一,从而对大潮有更全面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通过图片呈现,可以比较不同时刻潮水的动态和静态,让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在积累语句的时候,脑中有画面感,促进语言感受,提升审美水平

3.课后练习设计

教师展示一组课文未描述的大潮冲击堤岸时壮观景象的图片,要求学生进一步搜寻钱塘江大潮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学习运用课文优美句子的描写,介绍自己了解的钱塘江大潮。

设计意图:课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修养,去感受课文所无法带来的视觉震撼,并能够用文字的形式来描述,让学生跳出课本,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实践反思

《观潮》的教学,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强化语言实践,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有以下的反思。

1.素养培育的目标内容

选取什么课文内容进行语文素养的培育?这点思考比采取什么手段更重要。经过思考,确定了以下的内容:

语言能力: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的作用,能释“横贯”“人山人海”“水天相接”“浩浩荡荡”“风号浪吼”“沸腾”等词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思维能力:学生能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审美情趣: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美好的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化修养:学生能积累经典的写景描述,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方式逐渐形成文化底蕴。

2.学生充足的实践空间

课堂一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句子、分析句词的做法,通过三个相互联系的课中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明确的任务驱动起到了十分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能够自己分析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还能够在欣赏美句时,准确表述出理由。教师设计合适的任务,引导小组间合作,让学生经历了语言实践过程,提升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发展了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步形成能促进他们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跨学科融合的学习

设计引导学生跨越语文学科限制,与地理学科联系,找到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根本原因,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于此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碰撞中,深切体会钱塘江大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形式与思想感情的丰富。

参考文献

[1]吴新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9):39-43.

[2]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6):4-7.

篇5:观潮 教学反思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有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这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毕竟很多学生没有观看过钱塘江大潮,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我就找来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制作课件,也布置学生搜集钱塘江大潮的资料,为学习本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下面我就谈谈上课的体会。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再让学生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整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观潮的过程,学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中午一点左右”这些表示时间的字眼。本课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一篇习作的好典范。

四、改进不足,完善课堂教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有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1.字词的学习、理解过于粗略。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还没有完全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预习的不够充分,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懒得查阅工具书进行理解,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碍了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自学能力在四年级一定要培养好。为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2.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待于提高。过了一个假期,学生有些懒散,读书不积极,拖长音,不整齐。以至于个体朗读也令人不满意。通过指导,有所改善。以后还要加强训练。3.评价的方式单一。在学生发言时,老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还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篇6:观潮教学反思

我以“天下观奇”为线索,并围绕它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这样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以读为本,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教学中紧扣一个“读”字,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我还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在进行分段训练的同时,也复习了分层的知识,使旧知识与新知识较好地进行衔接。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我们以“潮来前”为例,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宽阔的钱塘江静静地横卧着,江面上笼罩着一层雾气,江边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在晨光中屹立着,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这样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我想,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潮来时”“潮头过后”的壮观景象一定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读后不禁令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心里的爱国情怀也会油然而生。

篇7:观潮教学反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如手:   首先,语言奠基,想象基奠。   在教学前,我在黑板上抄写了大量名人写得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有范仲淹的“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杜甫的“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李白的《横江词》、孟浩然的《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毛泽东的《七绝·观潮》等。   在孩子们各种方式的读后,我说:“你们一定知道这些诗句是描写什么的。”他们点了头,我让他们说出来。随机板出——钱塘江潮。生活在海边,对潮涨潮落不陌生。   其次,以读贯穿,想象感悟。   读始终是语文课堂的主角!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有了第一步的基础后,我就让孩子们去阅读文本,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潮水的雄伟壮观。划出有关句子,朗读交流。   孩子们对潮来时的描写特别感兴趣,因为它那么直观,那么生动。让他们读后,就让他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虽然没去过,虽然不能现场感受,但是能结合词句那么想象一回,也是生动的。我想在孩子们的脑中,至少已经有好多个版本的“钱塘江大潮”了。在大量的读、说,体味、想象后,钱塘江潮水在孩子们的闹中留下深深的印象。这时,我说:“站在观潮台,面对如此的潮水,你想说什么?”将它写下来。孩子们写后(几句话),进行了交流。说的就是感受、感叹、神往……   遗憾: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对课堂的几个地方把握不好。   一:字词的理解、学习太过粗略。虽然是四年级,是向高年段过度的时期。但对于字词的理解掌握不够重视。对个别词的运用、意思理解不到位,可能失去了积累的机会。   二:对学生的理解,还有些越俎代庖的嫌疑。情感线还是按老师的设想去落实,是否又有情感灌输之嫌呢?我在课堂上并不够大气,有时候拘泥于小空间。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教师的教学机智待加强!   三:读的方面,在生生互动、点评做的不够好。   希望在以后的课堂改进!

 

篇8:观潮

(《上海证券报》2013年01月30日)

要在全球顶尖层面的分工中拥有一席之地并切实维护本国核心利益, 中国就必须在构筑金融防火墙的同时, 锻造金融资本力。假如没有强大的资本市场、世界级的银行与保险体系, 比肩美元的国际货币本位币, 能与纽约、伦敦抗衡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及支撑“金融高边疆”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群, 即便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越美国, 也无法跻身顶级经济强国之列。中国在新的全球金融分工中, 能否获得与自身实力相称的话语权, 既取决于主要经济大国与中国之间的实力此消彼长程度, 也取决于中国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的大小, 更取决于中国能否造就一大批既懂得国际经济与金融规则、熟练驾驭全球性金融管理工具、又有很强的国际沟通能力且善于表达中国主张的高端人才。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正视基尼系数已越警戒线

(《时代周报》2013年01月24日)

(《时代周报》2013年01月24日)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近十年中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基本位于0.47~0.49之间, 超过国际警戒线。但是, 这些系数仍然低于国内外多个机构发布的基尼系数。目前对于基尼系数过大作出的反应, 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腐败现象与权利不平等制造的问题, 简单地归结于分配方式的不公以及社会保障的缺乏, 这些都回避了人们不满意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 即权力运用的不公正与官员存在的腐败问题。只有超越经济的全方位改革才能解决问题。政府不应该将分配改革技术化。技术化的收入分配改革只会拖延政治改革的时间, 制造一种虚假的“正义供给”, 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余丰慧:央企凶猛拿地光警告还不够

(《京华时报》2013年01月23日

近日, 据媒体报道, 国资委在内部已明确要求, 央企“一律不当地王”。但是, 内部警告只是第一步, 还应该出台更加严厉和有效的举措。对不听警告继续疯狂拿地、不计成本创造“地王”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主要负责人;对已经创造出的“地王”要严格监督其开发、效益情况, 与其主要负责人业绩严格挂钩考核。此外, 2010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央企退出房地产行业的通知至今已将近三年, “退房令”不能不了了之, 应该坚定不移执行下去。一些央企或大型房企凶猛拿地影响着业内及购房者对2013年房价上涨的预期, 楼市调控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相关部门应考虑适时出台更加严厉的调控新政, 不能让此前的调控成果半途而废。

李永忠:制度反腐的核心是权力结构改革

(《经济观察报》2013年01月18日)

制度反腐最重要的标志, 首先是必须设立政治体制改革特区来实验。因为制度反腐, 讲究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下的权力结构改革, 是综合性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极大的政改。其次, 制度反腐需要对用人体制进行改革。在人事制度上, 我们现在用的还是苏联模式, 层层用的都是等级授职制。马克思在142年前有这么一句名言, “用等级授职制来代替普选制, 是根本违背公社精神的。”制度反腐, 不仅要改革旧有的权力结构载体和选人用人体制, 而且需要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它需要为民众支持和参与反腐败提供平台和渠道。30多年来, 由于搞的一直是权力反腐,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腐败存量和腐败呆账, 而制度反腐是解决这些存量和呆账的最佳选项。 (作者为中纪委制度反腐专家、中国监察学院副院长)

马红漫:传统百货业需靠创新“自救”

(《新京报》2013年01月17日)

篇9:临海夜观潮

从表面上看,我对山东半岛东端的这座滨海城市并不陌生,作为中国旅游权威媒体的老记者,我曾多次因采访去过那里。然而,每次都因琐事繁多而来去匆匆,一直没来得及细细端详它。为了解“威海”之名的由来,我曾问过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朋友,朋友举杯一笑,说威者,有威势、威力、威严、尊严之意,也有威慑、震慑之意;海者,既有博大胸怀又富含神奇色彩。威海二字,连带两者之特色。那年深秋,我应邀参加中俄(威海)滨海高峰论坛时,再次来到威海,从烟台机场赶到金海湾国际酒店已是午后,忽见秋风阵阵、寒雨淅淅沥沥,随之便传来台风“韦帕”从江浙海面登陆后即将袭来的消息,因此不便出游观海。眼看天色阴沉,我匆匆到附近书店选购几本介绍威海历史文化的书,倚在客房的临窗处,以窗外徐徐海风、窗内缕缕茶香为伴,细细品读。

当杯中茶色浓淡相宜时,浪涛拍岸声从窗外隐隐传来,我抬头放眼,但见风雨如晦、水天一色,峭岩下伸延入海、供游人近距离看潮的栈桥早被奔涌而来的浪花所覆盖。我细细搜寻忙茫茫海天中的留存物,惟见远方时隐时现、起伏不定的灯塔,似乎在支撑着光明,引导着方向。当我的目光从海中矗立物移向手中书卷时,恰好两篇史话依次入眼,一篇神奇、一篇悲壮。《三齐略记》中,说秦皇欲过海看日出,准备架一座石桥,山神闻之驱石下海,以便让秦皇踏石而过。《水经注》也引《三齐略记》另一段传闻:“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看到此,我的好奇心陡起,抄起电话向酒店销售部咨询,话筒那边,公关小姐娓娓动听的介绍证实了这座遗迹至今尚存。她说:“成山角东南峭壁下的急湍中,现今还存有四块排向东南的巨石,既像迎风弄潮的健儿,又像人工架设的桥墩。据说这就是山神驱石、海神为之立柱的遗迹,而今,被导游们称为威海成山头之“秦桥遗迹”。

记得我刚刚放下话筒,窗外已经涛声大作,米黄色的窗幔被海风高高扬起,向在风雨中飘扬的旗帜。由此便让我想到113年前,也是9月,就在眼前这片海面上,北洋水师护送前去援朝的军舰突遭日舰拦截袭击。致远号舰管带邓世昌在炮弹用尽、舰体伤残之际,高扬战旗,毅然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尽管“致远号”不幸被鱼雷击中,致远号舰上的200余位壮士英勇殉国,甲午海战的精神与气势却一直光耀至今,在刘公岛游人之间留下了啧啧叹语。今年又是甲午年,甲午战争已过了120年。今人的爱国意识与民族气节究竟如何?应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

再往下翻阅史书,还是满目精彩:这里是姜太公迎日出、拜日神的首选地;这里是武林一代宗师王重阳先生创立全真派的道场;这里是近代史上中国第一支海军的指挥中心;这里中华民族志士打响胶东抗战第一枪的根据地;这里是荣获“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的海城;这里是被联合国确定为“改善人居环境全球最佳范例”的宜居地 ……山东威海,古韵新声总是那么不同凡响,史事威名远扬、过往的名士襟怀如海,“威海”之名,这个城市当得。

天色已暗,我迎着携风带雨的“韦帕”隔窗观潮。极目处,惊涛一线、渐近渐高,后来居上。台风裹挟着排浪由低吼变为狂啸扑来,海岸上的灌木丛和观潮亭随之颤抖。寒雨连海的景深愈发深邃,此时此刻,有谁还会摆脱不掉“忧馋畏讥”的念头?激流在海岩上迸溅朵朵菊瓣,令人怎不生发壮怀激烈之感!人们不该回避惊心动魄和汹涌澎湃,它能给人力量和启迪,它也能给人顿悟与反思。

比如,在狂潮遇到阻遏时,丝毫不退却,反倒显得更加威猛,在后浪的推动下以摧枯拉朽的气势下勇往直前,多像励志图强、义无反顾的壮士!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既把天然生成奇异图案的“球石”一一推出,也把漂浮不定、华而不实、没有灵魂的贝壳纷纷遗弃。待海潮退却时,这虚实反差鲜明之物,会让多少捡拾者浮想联翩?由此看来,它岂不又是一位发人深省的哲人?在刚猛的大潮与柔润的沙滩接触时,它声势减弱、节奏舒缓,甚至急流勇退,不做缠绵之态,它难道不是一位功成身退的大隐?我更欣赏这里的几处海湾,在台风袭来时有天然屏障遮挡,在千舟归来时,舒展温情柔婉的双臂……照这样想象下去,无际的海洋确有深厚的情感,确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就看临海者有没有与之沟通、与之互动的态度与悟性。

威海虽有台风,却很少听说酿成灾难,或许是这座海湾直面朝鲜和韩国,又躲在一些海城的“臂弯”里,狂风巨浪远道而来,在这里便逐渐消退。因此朗空悠云、散履闲帆,每每构成威海的休闲底色。

正思想间,海潮还真的退了,只剩下有节奏的喘息声。七八个星点、两三点雨滴,把金海湾梳理得清润、宁静凸显诗化。我敢肯定,台风过后的这座海城会更富文化内涵。

篇10:《观潮》教学设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京尹(yǐn)艨艟(ménchōn溃┏似铮jì)

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括В┥魄觯qiú)

鲸波(jīn溃┞掮玻qǐ)僦赁(jiù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篇11:《观潮》教学反思参考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在生活经验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拟,情景再现,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也能运用自己所获得的这种经验感受,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受,情感。

在教学《观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了借助多媒体展现大潮,体味它的壮观。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真实画面会带给学生真切的感受,学生的想象毕竟狭窄。语言文字能不能在头脑中生成画面,生活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缺少那种生活的体验,想象对他们来说就困难了。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钱塘江大潮是陌生的。光从文字中去感悟显得有些空洞,因此,在教学开始,我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随我一起观看大潮,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形成对大潮的第一印象。之后在教学重点段落“潮来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录像片段,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也真正感悟到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当然,上课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范读效果不佳。我想当时如果利用多媒体进行范读,让学生体会大潮的气势效果会好得多。

篇12:《观潮》教学反思一

《观潮》教学反思(一)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轼赞钱塘江的千古名句。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过后的景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到每个段落的中心意思,按观潮的时间顺序梳理全文。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篇13:观潮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7月15日)

当前中国已存在事实上的经济危机现象。危机爆发意味着一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 失业增加, 企业与居民财富缩水, 经济萎缩。目前, 国内已有不少企业事实上已资不抵债, 有些企业明显在玩庞氏骗局, 靠借新还旧在维持。这些本应在危机中解决的缩水资产负债、“市场出清”的问题, 现在只是危机没引爆, 坏账未暴露而已, 靠的是多发货币来掩盖。如何防范市场预期的突然转向?这应是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首要考虑。政府应通过各种措施, 向市场明确地表明, 在总体政策把握上, 会想方设法采取包括运用巨额外汇储备、巨额国有资产和“国退民进”等措施, 稳住经济局势。同时, 会坚定不移地加快改革, 挖掘中国仍存在的相对较高的潜在增长因素, 以时间换空间, 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宋芳秀:利率改革:行百里者半九十

(《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07月25日)

贷款利率放开的意义体现在, 它的实施意味着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布局只剩下最后一步: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利率改革全程已过半。存款利率的放开这一步是最难迈的一步, 也是经过理论论证、实践证明的利率改革过程中最难啃的骨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市场机制在资金的配置中发挥主导性的作用, 从而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但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存在行政性干预, 通过直接干预贷款或各种补贴措施分配资金, 这导致经济中出现了利率对微观主体的软约束现象。因此, 我国要真正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资金的合理配置, 最关键的政策举措是切实完成政府职能转变, 放弃对货币资金配置的直接行政干预, 并代之以间接调控。

和静钧:财权事权不匹配有碍政府改革

(《广州日报》2013年07月23日)

造成“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现象的根源, 是我国分税制财政体系下, 庞大的国税财政收入流入省级以上政府, 财力逐渐集中于省级以上政府, 一线政府除非有丰厚的地方税入账或搞“土地财政”, 否则不得不仰仗着上级政府的拨款与支付, 自我可支配资金匮乏, 地方政府具体支出责任压力过大, 其结果是基层政府事权实施打折或没有落实, 形成政府低效。政府财政理论强调三要素的和谐:事权、财权与财力相匹配, 这一理论表明, 目前仅以加大中央财政支出责任为主要手段的改革, 虽会有所成效, 但终究会被没有相配套的事权与财力带来的反作用相抵消, 也就是说, 唯有事权与财权及财力齐步调整关系, 政府改革才会产生持久的良好效果。

补贴为何沦为冤大头?

(《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07月23日)

补贴作为政府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于保护幼稚产业和增加产品国际竞争力具有一定作用。但国内大量出现的企业作假骗补、一些大型国企坐拥垄断资源却仍要靠补贴盈利, 却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政府的补贴政策设计值得反思。补贴政策确实存在漏洞, 无论是补贴给消费者还是补贴给企业, 很难完全避免“骗补”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 相关机构行政监管不力也难脱其咎。一些地方在监管过程中流于形式、走过场, 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都助长了企业造假骗补的风气。真正受伤害的还是企业自身。由于补贴政策的介入, 打乱了行业自身运行规律, 影响了行业竞争秩序。企业过度依赖补贴, 将本应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调整产品结构的资金一味投入到扩大产能上。粗放式经营, 造成了产能过剩, 产品结构不合理。随着补贴政策的退出, 不仅小企业会受冲击, 龙头企业也会感慨当初没有抓住机会进行升级品质。

温晓东:维持经济增长需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新京报》2013年07月23日)

篇14:《观潮》艺术三美

一、自然美

钱塘江潮是大自然展示伟力的一种形式。作者简笔勾勒了它雄奇瑰丽的形象,展示了它壮阔奔涌的自然伟力。《观潮》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巨浪滔天的风景画。

作者在开篇即明示:“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接着,又用“既而”一词表明了海潮来速之急;用“玉城雪岭”、“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形和色、声与势,凸现了它汹涌澎湃、翻江倒海的雄姿。

这些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示了钱塘江潮壮丽的雄姿,而且展示了它身上那种勇往直前、气壮山河的奇伟之力,一种

因为力量的膨胀而产生的庄严和雄伟的气魄。这是大自然的力量之美、阳刚之美。英国美学家托马斯·班纳特在《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一书中说:“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渺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感到愉快的了。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周密笔下的钱塘江潮不正是这样的“自然界的庞然巨物”吗?它豪迈的气慨让我们感到庄严和雄伟,它奔涌的力量让我们充满想象和美感,它壮美的英姿让我们焕发着力量和激情。钱塘江潮不仅美在形象,而且美在力量。这就是钱塘江潮的自然之美!

二、风俗美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忆江南》一词中写到“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能不忆江南。”北宋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一词中也写到“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由此可见,钱塘江观潮的可能始于唐朝或唐朝以前,至北宋已成了当地盛行的一种风俗,南宋时又加进了军演和弄潮等活动,形成了人们喜爱的一种娱乐形式。

本文写此风俗主要描写了水上活动和岸上观潮的动人情景。水上军演通过整齐雄壮的队列,变化多端的阵法,谨严有序的操演,给人一种威武豪迈之感,表现了水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慨。水上弄潮则着重表现了吴中健儿劈波斩浪、奋勇争先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弄潮技艺。这些水上活动突出的是人与潮的搏击、人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交融。它给钱塘潮这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增添了许多亮丽的人文色彩。

此外,作者在最后一段写观潮盛景,也是这一娱乐活动的一部分。江面海潮翻腾壮阔,水上表演精彩动人;岸上车马塞途,人如潮涌。这是一幅多么热闹而又美丽的风俗画啊!

三、语言美

本文语言不拘格套,自由挥洒,文笔平易简洁,文风自然流畅。其优美生动的叙述、工丽精巧的描绘,更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

首先,作者将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有机融合,创造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第一段既是对钱塘江潮自然美的生动描绘,又映衬了下文水上表演的绝妙精彩。二、三段写水上表演也是叙述与描写的绝妙结合,如写水军演习:“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写吴中健儿弄潮:“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这些描写既是生动的叙事,又表现了作者对水军将士和弄潮健儿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其次,作者熟练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展示了自然景物之美和人情风俗之美。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一句,只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夸张两种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壮瑰丽的形象和宏大的气势。引用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的诗句则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潮水横断江面,逆江而上的雄姿。写水军将士在水面舞刀弄枪如履平地,“吴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之中而手中大旗“略不沾湿”,显然也有夸张之意。但由于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没有斧凿之痕,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文章多用短句,语言凝炼生动,既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也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语言艺术。如“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这些短句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自然景物的动态美和弄潮表演的精彩动人,而且能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由此可见一斑。

纵览全文,作者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潮壮阔雄伟的自然之美,描画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吴中观潮风俗画。自然景物之美、人情风俗之美和文章艺术之美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艺术的和谐交融之美。这就是《观潮》的艺术之美。

上一篇:英语作文 感动的一件事下一篇:外贸业务类人员求职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