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活动化政治教学反思

2024-05-22

教学过程活动化政治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教学过程活动化政治教学反思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再象以前那样“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学生只是听的机器、知识的容器。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若干的“活动”。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寓知识教学与品质培养于活动之中,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在教学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时间、空间尽量留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教材内容大多先指导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分小组讨论或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对学生自学完全能理解的知识我坚决不讲,只有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对于需举例分析的知识,尽量让学生尝试完成。这样由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热情一般较高,学习效果较好。因为由学生自己挖掘知识,不仅使他们能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且感受到知识得来的辛苦,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较系统地组织学生学习,感悟理论知识,还将活动提升到一个较高位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学习内容,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加以联系,不仅灵活多变地利用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等大量小栏目活动,还设计了搜集分析信息活动、课堂模拟或表演活动,如表演独幕剧、小品、辨论、演讲、展示、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启发学生创造思维,训练学生创造智能,提高学生创新和合作能力。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

除了组织课内小活动外,我还坚持每上完一课后,结合教材每课后的活动课内容上一次活动课,比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增强学生特别是部分性格内向或文化成绩略差的学生的自尊自信,我组织了一堂评比活动课,主题是评选“全班之最”。分三步:第一步“他真的不错!”这一步主要针对学生不大了解自己、自信心不足而设立。由班上同学相互说出彼此的优点、特长、闪光点或令人敬佩的行为、品质等。第二步“我也很棒!”在通过别人对自己进行评论后,自己加以比较、认同,然后说出自己最优秀、最擅长的一面来参与“全班之最”的评比。第三步即评选“全班之最”。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学生自由提名,在热烈、兴奋的气氛中,民主评选多方面的全班之最,有的是解题,有的是口才,有的是运动……通过讨论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同学对自己的态度的评价,从而进一步了解了自己,并确立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达到了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活动、经历过程、体验过程中,能很好地把握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

篇2:教学过程活动化政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的改革,其根本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强调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双方积极主动、相互配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

反思性教学还有助于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教师解放”的思想,认为教师实现自身解放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教师成为研究者”。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职业行为,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在批判以往经验基础上不断探究和解

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有助于教师长为一名真正的学者型教师。

课堂教学是教师施教的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是教学实践合理性在课堂中的具体化。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态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下,任务教学法通常只能适合部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而新课改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进行反思性授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既让较好的学生吃得饱,也让普通的学生吃的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课讲得如何,学生吸收的情况如何,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该如何改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反思调整授课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外,教师可在课堂上穿插一些趣味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呆板的书本内容中走出来,去感受五彩缤纷、变幻莫测的神奇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中引进反思性教学,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帮助教师向

篇3:教学过程活动化政治教学反思

本文所探究的“过程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首先是在新知识教学时促进和强化学生“图式”形成过程,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和活动”教学法;其次是优化设计揭示师生思维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没有什么课程像数学一样提供给学生进行大量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在教学中如何把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暴露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方法;最后是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的教学不应该只教给学生冰冷的知识,要让数学课有“数学味”,就必须对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这对学生怎样看待数学,也就是学生数学观的形成很有帮助。

一、“过程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1. 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情境化”。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如概念和定理往往都比较抽象,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定理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若把概念当成“文字”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记忆背诵,我认为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把概念、定理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找到概念的载体,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和建构。

例如,八年级数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的概念,如果教师直接将概念告诉学生,那么,学生对函数仍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思维活动,只有机械地接受。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它的底发生变化时,高的变化情况;一天的气温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市场上菜的价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与学生的生活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同时也都有两个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时,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有效地给出函数的生活模型,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我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这些模型,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形成对函数概念的主动建构。

2. 重视数学操作和活动加速学生认知过程。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不仅是简单的模仿和训练,动手操作实践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和“用数学”,新教材在这方面给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例如,判断三角形全等的各节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快地掌握全等的判定方法,还为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提供很好的素材。在边角边定理一节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学生动手画出两边分别为5cm、7cm,有一个角为60°的三角形,请各个小组展示所画的三角形,发现它们并不一定全等;再要求学生画出两边分别为5cm、7cm,且夹角为60°的三角形,结果发现各组所画的三角形都能完全重合(即全等),从而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对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也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通过操作体验,小组合作与交流,得出结论,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个定理,而且发现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3. 重视暴露师生思维过程。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要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

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限制,学生思考问题往往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教师为了节约上课时间,总喜欢带着学生走“捷径”,直接告诉学生解题思路,这样教师的思路没有充分暴露,使学生也没有认真思考,学会了解题,但思维水平没有提高,课堂教学实际上变成了解题技能训练,课堂仍然是淹没在“题海”中。我认为:教师应选择有思维价值的课题,精心设计,开放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把自己的思维活动方法展示给学生的同时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可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知识并培养能力。实际上教师的数学教学工作,不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都应该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放在首要位置,这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非常吻合的,建构主义也强调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4. 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过程。

数学教材中很多定理的证明及例题和习题含有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很有好处。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容量,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把这些定理慷慨地“奉送”给学生,而忽视了对教材所蕴含数学思想的充分挖掘。

教科书中这种例子俯拾皆是,教师应注意挖掘,让学生在知识的普遍联系中建构,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和研究数学问题及认识世界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隐含的、有思想价值、思维价值的内容展示出来,将发现和探索过程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二、对“过程化”教学模式的反思

1. 建构主义理论与传统教学理念发起挑战。

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强化”的特殊作用,反映数学的学习和教学上就是“满堂灌”和“题海战”。教师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做大量的数学习题,这样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建构主义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主动对所学知识建构,所以说建构主义一开始就承认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或在老师的帮助下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协作者,建构主义的立场实际上是教学思想的直接支持。诺丁斯说:“建构主义的特殊力量就在于使我们对教学过程作出批判性和富有想象力的思考。相信建构主义的前提,这就使我们不再单纯地寻找答案,而是拥有对教学方法的可能选择做出判断的有力准则。”

2. 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法学法对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作用。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在中国的教学中已经实施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一整套教和学的理论,在这种体系下学生“双基”扎实,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教学效果,至于到底选用什么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则取决于所学的知识本身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比如有的教学内容学生理解已经达到抽象思维的水平了,这些知识和概念就用不着再浪费学生的时间去讨论和交流,而那些学生不易理解而又具有思维价值的知识,则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中形成对新知识的完美建构。我认为只有把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3. 教师的作用仍应充分发挥。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地位,但每一教学环节的进行,又都离不开教师事先所做的精心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师本身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画龙点睛的引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很少,但对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却极大(这一点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完全不同)。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所有环节的顺利进行都是在教师的规划和控制之内的,学习的发生并非纯粹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挑战,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因此,我们在加强对学习者自主学习活动研究的同时,也要积极重视关于教师工作的研究,全面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总之,“过程化”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我在没有写此论文之前已经尝试“过程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经过两年时间实验的班级无论在均分和优秀率上都要明显好于其他的平行班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摘要:本文作者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现状出发, 探求如何把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中, 从学生认知过程中探索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数学“过程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过程化”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思维过程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建构主义及其教学涵义.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 (11) .

[2]章建跃, 郭丽华.建构观下的数学教学.数学通报, 2006, (6) .

[3]谢雅礼.对构建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认识.中国数学教育, 2008, (5) .

篇4:例谈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化策略

过程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22-01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建构数学概念。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丰富的感性积累,而实施数学活动的过程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体验,提升学生的数学概念的自主建构能力。笔者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数学活动的过程化这一策略中,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找准起点,经历猜想—感知—应用过程,建构数学概念

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知识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小学生很容易发生遗忘的情形。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的新知是建构在原有经验和已有认知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激活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让学生经历猜想—感知—应用的活动过程,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时,学生已经具备使用长度单位的相关经验,对合理使用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科学性也有了一定了解。教学时,笔者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面积的大小,并思考: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猜一猜面积单位有哪些?学生提出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笔者根据学生的猜想引出平方厘米,让学生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初步感知1平方米厘米图形的大小,然后让学生闭眼摸一摸,想象并默记这一大小,并找出身边1平方厘米大小的面。在学生有了充分感知后,笔者回到原来的问题,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来进行面积比较,并借助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笔者规定的图形面积,辨认是否能够满足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起点,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让学生对平方厘米这个概念经历了模糊、辨析到明白的过程,有效建构了这一面积单位的数学概念。

二、紧扣本质,经历体验—比较—理解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学科,需要教师抓住知识本质,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理解的过程,既能提升思维品质,又能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时分》时,笔者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跳绳、画笑脸、做口算题等,加深学生对1分钟的体验。紧接着让学生比较:同样都是1分钟跳绳,为什么多的能跳70个,少的却只能跳5个?难道1分钟的长短不同吗?经过精心比较,学生认识到1分钟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对每个人来说,长度是一样的,但使用率却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而呈现不同。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时间这一客观特性的理解,笔者又组织了1分钟数脉搏、数滴漏的活动,让学生直观体验到了时间所具有的不可更改性。另外,笔者引导学生将两次体验进行比较,在体验—比较—理解的数学活动中,加深了学生对时间这一本质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强化内涵,经历操作—分析—概括过程,深化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的有效建构,需要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数学思维,强化学生对数学内涵的理解。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数学知识,有目的地组织有效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分析—概括的数学过程,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时,笔者先让学生度量一个30°的角,学生提出使用量角器来测量,笔者组织学生展开操作活动。操作后笔者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结果并讨论。交流中,有一部分学生的结果为120°、119°、117°、59°、56°、61°、6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误差?是量角器的问题还是使用方法不对?笔者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展开分析,一方面播放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视频,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所在。经过分析学生找到了原因:像120°、119°、117°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在读数时读反了,读成了补角的度数;而59°、56°、61°、62°的错误,是因为摆放量角器时放错位置而造成的误差。如何才能规避这些问题呢?经过分析讨论后,学生概括出正确读数、减少误差的方法——读数时要注意与角一边重合的“0”刻度线是内圈的还是外圈的,读数就读相应的那圈刻度;减少误差就要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的刻度线要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这样的教学,学生从操作前的问题到操作后的反思概括,既有动态的操作又有静态的思考,促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度量的准确性和角的特性,深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经验改造的过程,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带领学生从多种教学活动中经历感知、理解、抽象等数学过程,从直观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增长。

篇5:新课程生物教学活动过程反思

吴永洪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目标分析,能力目标的第一点应该放在知识目标中。情感目标要具体落实到具体章节和事情,不能泛泛而谈大的目标,应该提及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个目标。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每一项三维目标都要重视,而应该结合具体内容有所偏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免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或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逐渐加深,不能在某一节课,使知识一步到位,超越应学的内容,由于“难”既吓跑了学生又完不成教学任务。

2、教师应具备课堂的研究能力。教师应少讲精讲,讲慢一点,不要只顾自己讲个不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讲时注意复习旧知识。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值得讨论,第二,要关注小组的讨论活动,要让讨论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在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目标设计,我们教学中主要问题是对学生不够“信任”,做了很多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情。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此外、教师上课不要只提问优生,不歧视差生,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多与学生交流,多鼓励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幽默风趣,提高学生的兴趣。

3、生物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大家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种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出去看看,体会一下自然和人文环境。生物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周围的生物和生命现象,为教学不断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才可以给予学生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生物学事件作为课堂拓展内容。教师的工作范围应扩大。要以自己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不仅仅是高考考多少分,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优秀的研究性课程,辅导学生获奖等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应该建立融洽的组内关系,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教学集体。在个人方面,应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总结自己不足。在组内交往要相互尊重,在业务讨论上则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断相互促进大家的业务能力。如每位老师一个学期精心准备1-2节课,共全组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多加强和上级部门和周围的联系,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为发展提供契机,如各种创新大赛和竞赛的辅导平台。能以积极的心态

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和讲座。要注意每次活动资料的记录和积累,对于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很有必要。新课程生物教学活动过程反思----改进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课前和课后的反思。人们常说教学是艺术,是成功及遗憾的艺术,再精彩的课,回头反思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无论采取什么手段,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平常关注不多,研究不够,认识不到位,遇到大场合,就会力不从心。重大场合下的公开课是否能上得好,取决于平时常态课的积累,为此,平时我们要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常态课,让那些遗憾少一些,奉献给我们学生更多的精品课。

5、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老师除了采用提问,学生参与实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形式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千变万幻的神秘的宏观与微观物质世界,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可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以启迪学生的主动激情,使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的艺术特征。现在的教学是传统的继承和改进。现在的学习,不是拘泥于系统的学习,当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后,对生物有一个比较粗浅的理念和认识,在选修模块学完后,才会有一个整体的体系。因学生而异,因模块而异,不是一步到位,是不同层次的要求。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运用和组合,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在知识面前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始终以实验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实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始终在帮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很好的完成三维目标。

6、重视学生参与实验的效果。探究过程是通过实验来巩固的,在实验中做、看、听,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而学习,教学是有效的。特别是演示实验大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这样一来,学生的实验能力明显增强。

篇6:教学过程活动化政治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的途径。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每一节课后,会对自己的备课、授课、辅导、评价等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在反思中找出成功之处,在反思中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精心设计和预设教学情境,不断优化教学程序,打造高效课堂,不断走向成功。

于老师在《记一辆纺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预设的教学情境不吻合的现象,同学们的回答更是超出于老师预设的问题,面对课堂的“意外”,于老师因势利导,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恰到好处地也可以说非常完美地解决了“意外”,在外人看来,这可能就是于老师的独具匠心,整节课无懈可击。但在课后于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是对自己的备课的反思,认为自己备课欠考虑,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三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要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透过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以及于老师的备课模式“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我们知道,反思,让于老师成为一代宗师,反思,也成为作为著名教育家的于老师送给所有教育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记一辆纺车》中的“意外”出现在我的课堂,不管课堂调控情况如何,不管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课后我一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反思自己的备课,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周密的考虑,想想哪儿成功了,哪儿要改进,真正找出备课环节的失误。二是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能力和驾驭能力,针对如类似《记一辆纺车》中的意外,就应多思考自己对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东西考虑了多少,自己储备了多少“意外”应急预案。三是反思课堂合作交流与探究,反思课堂气氛的热烈与愉悦,反思自己究竟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交流与探究平台,学生敢不敢说,敢不敢问,是不是乐意配合我的教学。四是反思我的课堂评价策略,我是否给了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否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信,是否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亮点,是否倾听了学生的心声,是否毫不吝啬我的掌声与表扬。也许这样的反思能让我的课堂高潮不断、精彩纷呈。事实上,课堂反思的内容是比较灵活的,如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无动于衷,教师就要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学生的落实情况不好,老师就要想: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落实。

我从事初中语文、品德、历史教学多年,每节课都有或大或小与预设教案相出入的“意外”发生,这些都成为我课后反思的问题来源。如在八年级历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对那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以他们的经验真的很难想象理解那段历史,在教学中,我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比较形象直观的再现了那段历史,但学生还是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我试着用讲述的方法解决问题,结果越讲越糊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下课后,我对课中意外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然后坐下来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对课件进行了大变脸,我运用了大量的影像、图片等资料,循序渐进地真实、形象、直观、趣味性地再现那段历史,然后再到另一个班级上这个内容,一开始“电影片段”的课堂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环环紧扣的程序设计,新奇逼真的课件展示,使得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学生们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学历史,他们无拘无束地谈历史,教学效果非常好。同一个老师,同一个教学内容,不一样的结果,我想这就是反思的力量,这就是反思的作用。

篇7:教学过程活动化政治教学反思

2、教师应具备课堂的研究能力。教师应少讲精讲,讲慢一点,不要只顾自己讲个不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讲时注意复习旧知识。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值得讨论,第二,要关注小组的讨论活动,要让讨论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在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目标设计,我们教学中主要问题是对学生不够“信任”,做了很多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情。

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此外、教师上课不要只提问优生,不歧视差生,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多与学生交流,多鼓励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幽默风趣,提高学生的兴趣。

3、生物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大家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种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出去看看,体会一下自然和人文环境。生物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周围的生物和生命现象,为教学不断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才可以给予学生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生物学事件作为课堂拓展内容。教师的工作范围应扩大。要以自己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不仅仅是高考考多少分,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优秀的研究性课程,辅导学生获奖等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应该建立融洽的组内关系,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教学集体。在个人方面,应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总结自己不足。在组内交往要相互尊重,在业务讨论上则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断相互促进大家的业务能力。如每位 老师一个学期精心准备1-2节课,共全组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多加强和上级部门和周围的联系,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为发展提供契机,如各种创新大赛和竞赛的辅导平台。能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和讲座。要注意每次活动资料的记录和积累,对于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很有必要。

篇8:教学过程活动化政治教学反思

一、教师的变化

1. 教师的“师生观”明显改变,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更加深入

(1) 教学设计上, 我们更加突出了对学情的研究。学情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生的认知正在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迅速转变, 他们非常关注身边发生的一切, 想从理论上获得正确认识。

(2) 教学手段上, 我们更加注重了教学情境的创设。音像、投影仪、幻灯、电脑多媒体等重要手段普遍应用于教学, 以生活案例为背景, 以课堂探究为主线, 走进生活、走进学生心灵,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自然变得更加活泼、更加开放, 这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诗意化课堂教学中的“诗境”。

(3) 教学方法上, 我们更加注重了教学艺术的研究。现在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兴趣不浓的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因此, 我们把学生喜爱的艺术形式应用于教学, 如音乐、小说、诗歌等, 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意境”, 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2. 课堂教学变了

(1) 课堂教学的目标变了。诗意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在知识教学的同时, 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2) 课堂教学的气氛变了。只有改变了课堂气氛, 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诗意化课堂教学实践就是通过创设“诗境”让课堂“活”起来, 使课堂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师生互动, 兴趣盎然。

3. 教师的课程资源观明显改变, 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的意识明显增强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 没有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就没有思想政治课程, 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新课程资源的强大支持。

(1) 校内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整合。校内课程资源的整合应从教材、课堂动态生成、人力、物质与人文等几方面进行。

课程资源既指“课程物质资源”, 也包括“课程人力资源”。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 应该既要拓展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资源内容, 同时也要重视“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诗意化教学特别注重师生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所形成的生成性资源。

(2) 校外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整合。校外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爱好, 教师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提供方便, 使学生多了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政治课学习的关系,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社区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基地, 为教学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通过努力, 我校与社区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社会实践, 开展参观、调查等活动, 拓展了学生视野, 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二、学生的变化

1.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通过对诗意化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 不仅转变了教师教学的理念, 同时也转变了学生学习的理念,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2. 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诗意的课堂是营造了民主、平等、和谐氛围的课堂。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高涨, 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会提高。通过这一年多的诗意化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上爱问问题的人、抢着回答问题的人增多了。

诗意课堂教学的研究, 给我们和广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深远的, 以上的“两个变化”只是我们从课题的某个侧面谈到了课题研究的成效。我们认为, 诗意化课堂教学课题的研究, 将会继续促进教师和学生健康地成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上一篇:人生感悟美文:人生啊,譬如朝露也下一篇:朗诵稿-强师德 铸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