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

2024-04-30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精选8篇)

篇1: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

随着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不断增大,丘陵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主要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而留在农村的妇女、老人、儿童占比较大,还有部分90后00后年轻人,对于农业种植生产又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满足庞大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就需要提高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这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几年来,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部门积极引进更新机械,并培养出大量技术人员带领农户学习相关机械设备的使用,使得小型农业机械能够在丘陵地区慢慢推广。同时,国家的政府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贴补政策,每年对各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投入相应的的物力和财力,对农民购买适合自身生产的农机进行政府补贴,使农业机械化种植得到普及,提升农村农业的经济效益。

2影响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我国丘陵地区占全国总的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成为了限制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影响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自然条件的限制

丘陵地区耕地分散较大,地形坡度一般较缓,切割破碎,且形状各异,耕地大多都是根据各种形状而建立起来的,甚至还存在很多梯式耕田。龙市镇地处浅丘,耕地面积4967hm2,耕地面积虽较大,但能合理利用耕种的实际丘陵坡地基本只有一小块地,还分散。这种情况下使用机械化种植对机械的要求就非常高。

2.2劳动力原因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农村劳动人员主要是老弱病孺,青壮年农村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中,造成了农村地区的农业种植生产缺乏足够的人力。目前仍然在农村居住的90后00后年轻人,对农业种植生产因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有效的参与农业生产,长大后又会进城务工,农业劳动人口紧缺的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为了保证农业产量的稳定,就需要投入机械化辅助种植手段,帮助少量的农村人口完成一定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证产量的稳定。

2.3农业机械设备配置不合理

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在丘陵地区的建设还比较薄弱,种植生产地的道路无机耕道,特别是某些道路依山而建立,不便行车,使得很多农业机械设备不能够进入到田间作业,即使是用传统的方法将农业机械搬到田间,由于丘陵地区的耕地地形复杂,仍然导致机械设备无法发挥最大效益。

2.4政策原因的影响

要提高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分析深入研究,比如说,农业机械化在丘陵的完全实施涉及面较广,要考虑到农业设备的制造、研究、推广、使用、设计及维修等。近年来,人们关注农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政府对其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强,但摸索阶段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政策较关注设备的生产,而对其他方面的关注有待提升等问题。另外,由于机械设备的购买较贵,对于农民来说购买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大大影响了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率。

篇2: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

3.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力提高农村机耕道建设力度。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型化机械设备更适用于丘陵地区的农业种植,由于不能直接将机械设备搬到田间进行耕作,要在丘陵耕地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方实行机械作业,首先就需要对耕地的道路进行扩建或者改造,对地形复杂的耕地采用小型机械,以此提高效益。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的同时需要合理开垦其它所需耕地,建设较高标准的农田,加强对丘陵地区的土地管理。根据各个耕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地的地理优势,将机械化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

3.2培养专业技术队伍人才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跟人员的联系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农村农业工作较为艰苦,因此专业人员流动较大,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所以,要培养一批精明实干的技术人员,要求这些技术人员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高超的技术、学习新的技术能力强等特点,通过这些技术人员对基层的农机管理者和作业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实践中进行指导,实现农机信息化与农业机械现代化快速发展。

3.3加大宣传力度及政府支持力度

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地区的发展和普及,重点是如何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而不仅仅是只注重综合机械化水平和装备数量,农业素质水平一定要全面提升。财政补贴虽能够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农业机械化还应渗透到农机发展的每个环节,比如说,农机设备的研发、设计、保养、维修等。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发放宣传单、合理利用公告栏、制作小手册等方式,建立示范户,加大对购机补贴政策和相关工作程序宣传力度,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相关部门要合理利用自身的信息及技术优势,科学指导、协助示范户依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根据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选购中小型农业机械,最大限度的提升机械的综合利用率,从而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在示范户的引导带动下,进一步激发本地区农户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3.4加强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

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重要农时季节举办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展示、演示活动。通过开展现场培训、分户指导,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讲解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操作使用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培养农户对机械化的应用技能。

4龙市镇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成果

本地区运用现代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效显著:其为围绕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已引进龙头企业8家,建成1333.33hm2优质粮油基地、346.67hm2精品水果基地、440hm2绿色蔬菜基地、133.33hm2水产养殖基地、133.33hm2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了榨菜支柱产业,启动了曾巧666.67hm2大头菜生产基地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将发展重心转向大头菜的种植和产品研发,目前,已发展榨菜种植基地666.67hm2,建设年产5万t大头菜深加工厂,产品已销往全国22个省市,榨菜产业“产加销”体系逐步形成,并力争将大头菜产业培育成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此外,还加快了本地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圆满完成全区“党建领航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现场推进会”承办任务。全镇水稻机收率达85%以上,水稻、油菜、榨菜植播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培育和发展飞龙村刚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凉岩村杨华志家庭农场。启动钵耳村、飞龙村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建设,实施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66.67hm2,代管撂荒地或全家外出耕地33.33hm2,建成20hm2的农业机械化展示基地。综上所述,丘陵地区只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部署,专门的机械种植手段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机械化农业发展。近年来,龙市镇大力发展现代机械化种植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当地的农业增产增收,促进当地的农业增产增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在丘陵地区的推广面积明显增加,当地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经济收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只是农业生产方式升级改革的一小步。今后我们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相关农业技术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罗锡文.对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02):17-20.

[2]廖兴勇.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篇3:浅谈丘陵地区农业机械的推广

1 农业机械推广工作应积极探索产业化之路

农机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装备, 是技术物化的重要载体, 农机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农机产品的销售是密切相关的, 政府部门组织的推广工作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是企业进行的产品推销所无法比拟的。推广、推销仅一字之差, 既有差异也有联系, 推广是政府行为, 是以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 二者的行为目标不同;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又大都是相统一的。对于少数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相对较差的技术产品, 国家也应通过政策调控进行调整, 而作为行为主体的企业是不可能做赔本买卖的。这样, 推广的技术和产品都将产生经济效益, 推广在某种意义上说, 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推销。因此, 在政府推广管理部门的指导、审查和监督下, 大多数的政府推广工作都可以和企业推销工作结合起来, 并逐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这样可以让企业为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提供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 有利于新技术尽快普及应用, 有利于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 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生产过程尽可能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要求科研单位、推广单位进行技术组装配套, 组织筛选最适合的技术装备, 通过试验示范, 形成技术配套、标准规范、产业化的农业机械装备生产体系, 以满足农业产业化的装备需求。

2 选择适用、可靠的农业机械

引进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时, 要注重其技术性能是否先进适用, 工作是否可靠。在丘陵地区, 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首先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与机具。同时, 所推广的技术与机具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 还要注重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选择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必须充分考虑到该技术或机具是否符合本地区农业生产需要及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在选择丘陵地区的新技术、新机具时还应充分了解当地地理条件、气候条件, 政府的产业调整规划等基本情况, 进行比较分析, 最终筛选出适合本地区且技术较先进的产品。

3 运用合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3.1 农机与农艺要有机结合。

农机与农艺一直很难配合, 主要是由于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不断变化, 农艺要求也随之变化, 农业机械难以适应这种变化。要使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 一是各行业、各部门的技术人员要积极参与研究;二是农艺制度的建立与推行要有利于农机作业, 农机作业要满足农艺质量要求;三是抓住目前农机与农业机构合并的时机, 在农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让农机、农艺联合进行对比试验和办示范点。

3.2 推广要试验示范以点带面。

不管推广哪一种技术、哪一种新机具, 都需要在本地进行试验, 按照试验要求, 得出真实数据, 用数据来说服群众。事实胜于雄辩, 用示范点来增强农民的信心, 以点带面, 对真正适合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要进行大面积推广。

3.3 搞好协调服务, 促进推广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通过农机主管部门的领导, 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 引起领导重视支持, 争取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对专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适度倾斜。二是多渠道为农民提供技术市场和效益方面的信息, 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机具的认识水平, 增强信心。三是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 帮助农民学习掌握适用的新技术、新机具的使用方法及安全、维护保养技术。四是以乡、镇农机站点为主, 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 对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应进行技术培训, 使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五是组织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对其先进适合的新产品进行宣传, 演示及技术培训, 让先进的新产品、新技术及时得到推广运用。

3.4 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坚持“立足农业、发展农村、服务农民”的指导思想, 走“社会化服务, 实体化经营, 企业化管理”的路子, 开展有偿服务, 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机化服务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双向互动, 农机化服务体系是衔接农业机械和农户的桥梁, 是农业机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要途径, 主要措施有:一是加大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的力量发展农业机械化, 使过去由国家和集体投入为主, 变为国家、集体、个人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新机制。二是重点抓好市县级农机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建设, 提高其服务能力。

3.5 培养农业机械专业人才。

一是加强农业机械化基础教育。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 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县以下农业初等职业技术学校、市地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是加强农机科技人才的培养。根据农机化的特点和农业的生产实际, 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机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使他们真正掌握现代知识、懂得经营。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农民素质的提高, 不仅能提高他们对现代化农机具和设备的使用与维修技能, 也有利于培养农机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和经贸人才, 这对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利用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3.6 认真落实执行购机补贴政策。

篇4:西部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现代农业;现状;发展;关系

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资料,中国农业发展水平2008年指标,进行国际比较,大约有12%的指标达到发展国家水平,4%的指标为中等发达水平,34%的指标为初等发达水平,一半指标属于欠发达水平;2008年中国农业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德国相差86年,与法国相差64年,与日本相差60年,与韩国相差36年。从比较看出,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一块短板,尤其是西部地区更低,农业水平亟待提高,并要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由此可见,现代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取得实效,特别是丘陵区域的建设与发展更为困难。为此,作者经过探索与研究,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

一、基本理论及概念

1954年,中央响亮地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之一就有农业现代化,成了亿万农民的梦想和追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多个一号文件强调建设现代农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2012年国务院文件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内容之一,进行了全面部署。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农业已经达到的最高发展水平的概括。现代农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主要体现为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生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现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根据国情,现化农业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发展,第一阶段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初级现代农业,从自给型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型;第二阶段农业现代化是从初级现代农业向高级现代农业,从工业化农业向知识化农业转型。

二、现代农业现状分析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社会上有人说,“政府管地、农民种田、企业赚钱”、“耕地减少(占地)、地里长草(抛荒)、不知咋搞,只能修房和修路了”。据调查分析存在以下现象。

(一)幅员面积多耕地面积少

大家知道西部丘陵区域幅员广阔,而耕地少,尤其是优质高产田土更少。据四川武胜县可知,是典型的盆地浅丘区,有幅员面积96000公顷,而仅有耕地30010公顷,耕地占幅员的31.2%。

(二)农村人口转移多种地劳力少

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的城镇人口已达6.2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据四川武胜县华封镇九村调查,有耕地1551亩,人口1750人,种地的仅360人,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

(三)政府投入多民间投入少

调查显示,一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大都是各级政府投入修建的,少则上亿元,多达数亿元,而民间资本几乎没有投入,农民仅以承包地投入。

(四)常规农业种植多高新农业生产少

目前农村90%的耕地是常规农业,粗放性种植,多是弯弯犁头水牯牛的生产方式,机械化水平极低;而以科技为载体的高新农业生产方式很少。

(五)发展果蔬经作多种粮油作物少

调查中发现,所有园区大都是发展的水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粮食及油料作物的很少。有人认为,抓经济作物是搞现代农业,抓粮食生产则是传统农业,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

(六)现代农业园区领导参观多农民学习少

如今,各地都建起了大大小小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农业示范园,是作“盆景”当摆设,供上级领导来观光、考察的“形象工程”,而农民去学习的很少,因没法学,没法操作。

(七)外行人士参与多农业内行践入少

调查显示,在园区从事现代农业的业主,大都是城里的有钱工商人士,几乎没有农业专家及技术人员作为股东或业主参与建设。

(八)考虑眼前利益多谋长远规划少

目前,多数业主利用国家的政策和已建好的基础设施,只种一些科技含量低的短、平、快的蔬菜,尽快上市获得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的规划、投入,随时都可以退出园区。

(九)口号农业多可操作模式少

提出建现代农业有半个多世纪了,由于没有系统的政策及法规指导,随领导人的变化而产生的众多口号农业,如立体农业、开发农业、物理农业、工厂农业、三高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订单农业、休闲农业等,在基层干部和农民中可便于操作运用模式很少。

(十)中高档消费传统农产品多消费现代农业产品少

据市场调查,中高档消费的人士或酒楼,大都喜欢消费使传统农业生产的土特产品,而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产品,主要销往大中城市的超市、商场,多数是城市的普通居民、农民工、大中专院校学生消费了。

三、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注重的几个关系

通过基本理论的解读及现代农业现状分析,在建设中还需注重几个关系。

(一)权力与权威的关系

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权威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各级政府的权力大,容易建成形象工程,盲目发展,花了大量资金,成效不佳;应发挥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权威作用,做到科学发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成绩。

(二)发展与发达的关系

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发达则是充分的发展。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就一下子,就搞成很发达的现代农业,易产生面子工程,只是在一个范围搞了一个亮点;而要进行平衡的、持续的大面积的健康发展,才能让大多数农业受益。

(三)培训与培养的关系

培训是短的训练,培养则是长期的教育和训练。当今不仅要对在乡村的留守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通过院校培养一大批搞现代农业的管理人员和新型农民。

(四)效率与效果的关系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效果是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要克服只顾抓进度、抢时间、图效率、短期内达到什么目的,容易造成质量不高的问题;要强调效果,农民要得到实惠。

(五)重要与重视的关系

十二五规划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讲了现代农业的重要。在实施中,不仅中央认为重要,而且地方及基层更应重视,要像重视工业和城镇建设来抓现代农业。

(六)时效与时间的关系

现代农业建设,在短期内讲时效,搞好示范园建设,大面积上不能一蹴而就,还要讲时间问题,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作者简介】

陈永明,供职于四川省武胜县农机局。

篇5: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指以小型机械为主的小田块机械化。大力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是提高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可靠保证。近日,芮城县农机局对全县山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芮城县域概况及农机化发展现状

芮城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北依条山,南邻黄河。全县面积1178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狭长,一面阳坡,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川、滩、垣沟俱全。其中,河滩占19%,丘陵占39%,山区占42%,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全县共辖10个乡镇,115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占总人口80%;农村主要劳动力2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8万人,占到农村主要劳动力人口的35%。全县总耕地面积90万亩,农业主产小麦和玉米,小麦面积47万亩,玉米36万亩,是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

近几年,芮城县农机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机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山西省农机化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县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强化农机科技宣传,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截止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14300千瓦。拥有联合收割机533台,其中小麦联收机283台,玉米联收机250台。青饲料收获机112台,耕整机械18000台。小麦播种机3450台,其中小麦精少量播种机1820台,机动割晒机167台。2011年共完成机耕作业819000亩次,灌溉农田64500亩,机收小麦364500亩次。农机化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切实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增收节支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仅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一项就为全县农户增收节支800万元。

二、目前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态势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力大多数走出山沟,寻求致富之路,大量土地被闲置撂荒,这样就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

以西陌镇为例,该镇共有农村人口2.2万人,2011年外出务工7000余人,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弱,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一部分种田能手和技术骨干适时抓住机遇,大量租用荒芜田块,租用面积呈连年递增态势。如该镇奉公高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租用土地200亩,2010年租用500亩,2011年租用了1500亩。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耕种,使农业机械在丘陵山区的大面积推广和运用有了用武之地。

2、山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培育了农村新增长点。农民对农机化服务期望愈来愈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留守在村中的老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在粮食收割与耕作环节,这部分家庭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这样既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为农机经营者带来了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东垆乡许坡村农机大户胡天妮的发展历程为例,1993年,胡天妮购买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用来搞生产、跑运输,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2003年,胡天妮在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的现象后,他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连续购置农机具,组建农机合作社,租赁农村闲置土地4300亩,年实现利润195万元。

3、山区农机化为实现增收节支,优势明显。以风陵渡镇为例,风陵渡镇共有农村人口6.1万人,耕地12.3万亩,劳动力2.3万人,2011年外出务工者0.7万人,近3万亩田地待耕种或转让;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增收节支效益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收获玉米成本为15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60元/亩,生产成本降低了35%。由此可见,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了劳动强度;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机户及农民增收与节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三是农业机械化弥补和解决了因劳动力转移而使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实问题,促进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是种田能手抓住机遇,采取承包和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取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主流。

4、山区农机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随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日益增强,进一步拓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种植业(如农业、蔬菜、水果、药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期盼日渐提高,渴望能有更多的多样型机具适宜山区作业。

三、山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芮城96万亩土地,河滩面积仅占19%,而丘陵、山区占81%,有78.3万亩沟地、坡地和小块地,这是农机化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调查的情况看,山区农机化发展慢、发展难的主要原因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差,制约着农机化发展慢。丘陵山区坡地多,地块少,分散凌乱,高低不平,交通不便,大型农业机械派不上用场,有的地块小型机械也能进地,因此,农民只能手工操作,无心思在发展农机上下工夫。

二是基础设施差,制约着合作社发展难。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薄弱,机耕道不配套,大马力、变性能复式机具进田作业和转场困难导致农机合作社发展困难。全县24个农机合作社中,仅有2家位于平原和丘陵山区交汇处,远远满足不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需求。

三是经济基础差,制约着农机购买力弱。山区严重缺水,十年九旱,靠天吃饭,雨水好时可种小麦、玉米两茬,天旱无雨时只能种小麦一茬庄稼,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收入偏低,因此对机具购买力不强,特别是对高性能的农机具只能“望机兴叹”。为减轻劳动强度,大多是每家农户重复购置低效益农业机械,极大浪费了社会资源。

四是农机效益差,影响着机手进山区作业积极性。山区地块小,布局分散,作业时间短,加大了转场困难和高油耗费用加大浪费;加之油然涨价快,山区农机用油没有国家补助;农民收入低,支付作业费用讨价还价,往往造成机手与农民的矛盾,因此许多机手提起到丘陵山区作业,怨言不少,积极性不高,既影响了山区机械化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机手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致使山区地力越来越差,农民收入增收困难,农业机械发展艰难。只有切实在山区农业机械化上下功夫、做文章,彻底打破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才能全面有效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

五是公益维修服务缺,驾驶人员素质低。丘陵山区农机的公益性维修服务网点和设施几乎为零,山区农机具的修理基本上在自家土办法解决,机手安全和技术状态极差,有的机手自买回农机具后,每年从未换过一次机油。农机驾驶人员知识欠缺,导致接受新机具、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加快农机更新换代的积极性不高。

四、发展目标及措施

1、在今后全县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芮城县农机局的工作力度要向山区倾斜,把主政方向放在山区,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山区,力争在“

十二、五”期间使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

2、积极引进、示范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快推广力度,确保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持续快速稳定提高。至2012年底,计划在丘陵山区推广小型、微型联合收割机50台,年机收小麦面积2.5万亩,推广小型拖拉机和微型耕整机3000台,示范推广小麦播种机200台,机播小麦1万亩;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示范推广粮食烘干设备和玉米收割机以及铺膜机等先进农机具。

3、大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二是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三是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技术。

4、树立农机经营示范户典型。农机科技示范户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农机科技示范户指那些拥有农机固定资产在15万元以上,带动至少3人从事农机生产、作业、经营的农机户。对农机科技示范户的扶持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各乡镇农机协会及各农机合作组织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在购机补贴、农机作业补贴、作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贷款扶持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

五、加快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加大发展山区农机化的扶持力度,出台政策,增加补助,推进山区农机化快速发展。例如针对山区农民经济条件差、购买力不强的问题,可以加大补助比例,刺激农民购买力;针对山区农机作业耗油大、成本高的问题,可以给山区农机用油一定的补贴;针对合作社发展难,可以在扶持上给予较大的专款补贴。

2、进一步加大研制具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的力度。现在山区老年人居多,连手扶拖拉机都发动不起来,更不用驾驶了,因此农村急需轻型适用的农业机械。农机制造部门应深入山区调查研究,根据山区地理位置、农民需求,加快研制开发轻巧、便捷、耗油少、易操作的新型的具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为山区农业机械化提供有力支撑。

3、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培训投入力度,建立山区农机手培训投入机制,使更多的山区农机手尽快掌握新机具、新技术、新农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以适应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篇6: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

调查与决策

大力推进“四化”发展丘陵地区现代农业

中共内江市委政策研究室、中共资中县委政策研究室 联合调研组

近年来,资中县充分利用浅丘、深丘地形特点,积极探索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改革、集约化发展”,在打造农业发展的亮点和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实现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科学化生产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根据地形特点、基础条件等的不同,以园区为示范,扶持各地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园落户的银山镇综合实力强、区位优势好,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四川省科技示范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省级示范镇,成渝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以及沱江贯通全境,园区规划建设面积1.2万亩,辐射5万亩。目前,示范园重点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特种水产业、优势畜牧业、乡村休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等已初具规模。示范片以重龙镇杨柳滩村、甘露镇玉皇村和资甘公路沿线为核心区,辐射21个行政村,其农业基础条件好、产业优势明显,区内水源充足,土壤适宜水果、蔬菜生长。目前,示范片重点发展的枇杷、柠檬等水果产业、生猪等养殖业和蔬菜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21个村全部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截至2010年底,全县种养比调整为52.3∶47.7,并成功创建全国商品粮、生猪、水果和特种水产基地,纳入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的范围。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广先进生产模式。近年来,全县以示范园和示范片为重点,初步探索形成并逐步推广了沼气开发型、绿色生产型和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一是大力发展沼气开发型农业循环经济。在沼气池建设的基础上,引导发展“养殖业-沼气-肥料-种植业”的能源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形成了农业内部的循环,以及农业与加工业等其它产业之间的循环。二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型农业循环经济。近年来,全县,特别是示范园和示范片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农业耕作法,不施用或减少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实现养殖废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立体种养型农业循环经济。目前,全县共探索了林禽兽种养结合、稻鱼鸭种养结合、鱼鸭养养结合以及食用菌、果蔬立体综合开发等几种生产模式。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业生产技能。一方面,资中县把农业园区作为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实训基地,邀请高校和科学机构的专家、教授到示范园和示范片进行实地培训,传授各种技术,为加快示范园、示范片和全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整合全县教育、劳动、农业、卫生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依托水南高级中职学校,组建成立了全市第一所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

训,培养新生代农民的实用技能。

推广先进设施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村落村庄整体规划,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全县新建硬化道路1160.6公里;新建改建渠道96公里,建蓄水池536口、山平塘368口,新增有效灌面3万余亩;完成集中供水工程40处,解决了49979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土地91234亩,极大地改善了全县农业生产的条件。

二、以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扶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资中县坚持把培育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期战略,严格落实国家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规模、做优特色,帮助企业在生产规模、产品开发、质量水平、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

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支撑。按照建成“四个10万亩,一个100万头”和“五个区域化产业带”的目标,资中县围绕企业和市场大力推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初步建成了七大种类的农产品基地:以枇杷、血橙、柠檬、“不知火”、优质梨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以加工型蔬菜和非设施反季节蔬菜为主的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四大渔业”为主的名、优、特、新水产品基地以及优质稻双低油菜基地、两杂种子制种基地、畜牧生产基地、蚕桑生产基地,被国家林果协会授予中国塔罗科血橙之乡,塔罗科血橙基地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

构建利益共同体,缔结产业联盟。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资中县特别注重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多种方式,不断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利益联结形式,使各个环节的参与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三、以社会组织为纽带,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

架构市场桥梁,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中县坚持走专业合作的道路,通过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架起农户与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的桥梁。截至2010年底,全县已建立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9个,骨干会员48712人。其中,资中县养猪协会、内江市羊业协会、资中县球溪河三江鲶鱼渔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被评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强市场监管,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狠抓农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在同一基地实现品种、技术、流程、加工、检测、认证、品牌、营销“八统一”的体系,已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3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同时,资中县注重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扩大市场影响,狠抓品牌培育。资中县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市场体系过程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一方面,加强品牌创建和保护。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做好特色农产品品牌商标注册工作,争创国家、省、市知名商标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包装宣传。通过各种媒体推广宣传资中特色农产品,组织农民协会及合作社参加农产品推荐会,大力提升资中特色农

产品的知名度。

促进市场营销,加快流通体系建设。资中县围绕区位优势打造农产品流通平台,开拓市场,保证农产品产得出、收得来、销得出。一方面,积极引导“农超对接”。2010年,资中县组织塔罗科协会和“不知火”专业合作社参加了京、渝、蓉以及泸州等地的农产品推荐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2010年,新建和改造了10个标准化农贸市场。目前,甘露镇枇杷专业批发市场客商云集,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热火朝天,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流通。

四、以机制为保障,大力推进集约化发展

完善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资中县建立了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8年至2010年,县财政共安排农业切块资金6401万元,年均增长16.9%。二是整合支农资金。资中县是财政部确定的西部六省的两个整合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重点试点县之一。2008年以来,按照“集中使用、重点扶持”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用途、管理渠道、核算方式的前提下,整合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支农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上,整合资金100554万元。三是推行“一事一议”。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上线控制”的原则,广泛宣传、统一标准、规范程序、强化管理,大力开展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带动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完善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综合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完善和推广置换、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模式,探索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在重龙、甘露、银山等镇依托镇农经部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站,提供土地流转信息,搞好土地流转中介服务。

完善保险机制,降低业主经营风险。以生猪保险为重点,与人保财险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公司、法国安盟公司合作,按照“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户)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广生猪保险。同时,积极扩大农业保险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增强了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

(责任编辑:王 淇)

篇7: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

——以营山县为例

(此文获得 中共南充市委党校南充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南充市推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理论研讨会”三等奖)

西部丘陵地区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薄弱地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各地纷纷探讨、实验,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离建立现代农业还有较大的差距。最近,我们对营山这个典型的丘陵地区农业大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做了一个调研,以期探讨西部地区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些措施和办法。

一、营山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发展情况调查

(一)营山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1、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营山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浅丘山区,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33.5%,同时境内无污染工矿企业,生产的原料品质好,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天独厚自然条件。

2、具有完善的产业基础。作为农业大县,营山物种类众多,涉及粮油果蔬经作几大类。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营山形成了畜禽、粮油、水产、蚕桑、果蔬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全县可年出栏肉猪100万头,黑山羊20万头、肉牛30000头、小家禽1000万只以上;种植优质粮油45万亩、蔬菜6.8万亩,经济林40万亩,速生林10万亩;各沿河(库)乡镇还建立水产基地,年出产成鱼500余万斤。能够满足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原料需求。

3、具有较为雄厚的技术优势。营山农业技术推广专业齐全,涉及 作物栽培、植保、种子、土肥、畜禽、水产、蔬菜、园艺等专业。科技力量雄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90 人,其中高级 44 人,中级221人,初级 225 人,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4、具有足够的劳动资源。营山是人口大县,农村住户达22万户79万人,农村劳动力达39万人,能够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原料生产要求。

(二)营山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营山县坚持把实施农业产业化作为破解“三农”难题、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集中项目资金,强力推进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 3、4月,我们调研组对营山县清水乡、东升镇等乡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营山县清水乡是川北第二大水库——幸福水库所在乡,是南充市市级蚕桑基地和良种渔苗基地。全乡幅员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7村84社,人口1.1万人,耕地8000亩。

清水乡属幸福水库淹没区,2007年,乡党委政府抓住市委、市府将该乡列为全市“万亩优质水产基地”的契机,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四个第一”。一是青蛙养殖规模全国第一,重庆万州业主刘国民投资近500万元修建国民青蛙养殖场、养殖水面达500多亩,预计生产成品青蛙50万公斤,年收入300万元。二是休稻养鱼规模全省第一,全乡休稻养鱼面积达1500亩,全省水产现场会议参观了该乡现场,带动农民年均增加纯收入120元以上。三是黄姜种植面积全市第一,业主唐彦林2007年试种黄姜成功,2008年4个村28个社发展黄姜1100多亩,亩产黄姜3000公斤以上、亩产值4000元以上。四是蚕桑生产全县第一,全乡桑园达4200亩,养蚕量突破6000张,养蚕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可增收250元以上。以上四个项目,到2009年,只有水产和蚕桑生产还有一定经济效益。后来,乡镇调整发展思路,改变发展模式,依托川北第二大水库——幸福水库天然山水资源,发展壮大独具特色的蚕桑、水产、旅游“三大产业”,实现了助农增收新突破。他们的做法是:

一是栽桑养蚕鼓起农民钱袋子。按照“桑园入股、交售承包、二次分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由业主租赁土地栽桑1000亩,社员300户入股桑园1500亩组建蚕业合作社。09年蚕业合作社共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实现毛利润500万元,共积累风险发展基金38余万元。今年,又规划培育了公路沿线蚕桑产业示范带和库区沿岸蚕桑产业示范带。全乡现已育苗200床,排栽桑苗200亩,连片栽桑2000亩,栽桑面积共达到6300亩,培育每年养蚕50张以上的蚕业大户72户。今年10月即将打造出炉的高规格蚕桑产业“金华产业园”,预计年可养蚕5000张,实现产值350万元,人均增收360元。

二是特色水产助农过上好日子。

1、因地制宜,发展稻田养鱼和休稻养鱼。进一步放大幸福水库水资源和市级良种渔苗基地优势,按照“政府引导、政策倾斜、业主开发、成片养殖”的总体思路引导农民自主发展,鼓励业主租赁稻田成片发展稻田养鱼和休稻养鱼。目前在红岩村、顶子村、清水村已连片实施休稻养鱼1500亩,品种由四大家鱼发展到青波、岩鲤、乌鱼等质优价高的名优鱼类,休稻养鱼规模全省第一。亩平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带动农民年均增加纯收入150元以上。实行休稻养鱼,一些鱼塘逐渐发展成集种植、养殖和观光为一体的休闲农庄。休稻养鱼效益是单纯种稻的六倍,红岩村村民李学斌家光是养鱼的纯收入每年就有三万余元。

2、招引业主,发展特色水产养殖。2008年9月,引进南充营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幸福水库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投资1000万元在清水乡顶子村租赁稻田1200亩连片建成了南充市 最大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采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负责技术、统一鱼苗投放、农户饲养(由公司统一提供饲料)、公司回收成鱼、年终利润分红的方式,现养殖“清波”、“娃娃鱼”、“剑鱼”、胭脂鱼和天峡红鮰等特色鱼种33万尾,投放特色水花鱼苗600万尾,套养常规鱼(鲫鱼、草鱼、鲤鱼等)3万多公斤。每年创产值1200万元,解决清水乡农村剩余劳动力300人就业。去年9月美籍华裔Stan Sung、Wesley Wong来到营渔水产养殖基地,花2600美元买走600多条长薄鳅、紫薄鳅等鱼苗,清水鱼首次“游”出国门,换取外汇。招引台商出资350万元,租用闲置田块和鱼池500亩养殖养殖中华绒鳖蟹,目前初见效益。今年3月,又招引业主投资30万元兴办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流水养鱼场各一个。当地农户除了收取土地租赁金外,还在养殖基地打工挣钱,每年务工收入六七千元,真正过上了好日子。

三是生态旅游铺就小康新路子。依托幸福水库距离县城近,水域面积广,山清水秀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投资100余万元,取缔网箱养鱼10户,搬迁了附近小型加工企业3户,整治违章建筑10处,净化水库水质。20年前就在库区强力推行退耕还林还草,绿化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来了大批飞禽走兽,野鸡,白鹭,野鸭,狐狸,野兔时常出没山水之间。在幸福水库沿岸培育连片梨树林,打造出“库区九曲十八弯,梨花连片五百亩,堆雪十里岸”的迷人景观。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休闲农庄”65家,推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野生鱼系列套餐,地方名特小吃“鱼稀饭”,“苕凉粉”。每逢春季周末假日,清水乡场镇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漫步梨花小径,徜徉千亩桑田,行走林荫小道,荡舟梨花之湖,在“农家乐”、“休闲农庄”悠然垂钓,品味美食佳肴。全乡每年旅游产值达到1800万元,让当地群众 真正得到实惠,过上小康日子。每到春游旺季,以鱼稀饭著名的“清水鱼庄”老板李小斌那里的客人是水泄不通,每天都有近20000元的收入。目前清水乡正全力打造军营寨、四方寨、白鹤庙、千佛崖、清水砚、古井山庄等景观,力图把清水建成集旅游、休闲、养生的川北旅游重镇。

营山县东升镇位于营山县城东七公里处,幅员面积41.95平方公里。辖20村189社,常住人口26240人,耕地面积14997亩。镇内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自然资源,名特果品冰糖柚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银质和金质奖,产品供不应求。镇内经济以农业为主,是全县主要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川中项目”实施的重点乡镇之一。

近年来,东升镇大力发挥本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养牛基地之优势,发展畜牧业,年养羊1.9万只,创产值23万元;以国优金奖产品“营山冰糖柚”为重点,推广、扩大名特果品的种植面积;以红麻种植为基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红麻种植、麻绳(片)加工及销售一条龙,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以葡萄产业为重点,培育名优特新葡萄产品,实现助农增收。

在抓葡萄产业上,东升镇通过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通过提供服务、培训和营销三大措施,促成葡萄产业的大发展,把一个种啥啥不长、养啥啥不肥的“烂泥沟”,打造成了葡萄满园、硕果满枝的“聚宝盆”。

一是抓业主引进,铺设产业发展“温床”。邀请县农业局、县果品站的专家对“烂泥沟”的土壤、气候、水源等进行综合测定后,认为该地最适宜种植葡萄,遂把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为优质葡萄种植。出台4项优惠政策,盘活土地1200亩,成功引进浙江金华葡萄种植业主黄风云等3位葡萄种植业主入驻该镇,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鉴于种植葡萄基础设施投资较大,该镇就采取每亩补助3000元的办法,并把葡萄种植所需资金纳入财政贴息的小额贷款范畴,调动村民种植葡萄积极 性。修建一条长2.5公里的村道公路,每年拨付1万元对葡萄种植大户进行表彰奖励。先后引进了巨峰、美人指、金手指、藤稔、欧亚、醉金香、夏黑等10多个优质葡萄品种,引导村民按照无公害农产品要求,从“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生产的葡萄颗粒均匀、饱满且口感好,深受消费者好评。在政府的优惠政策驱动下,在业主的示范带动下,该镇葡萄种植规模也由当初的檬子村发展到高峰、锁水、桂花等5个村,种植面积达2500余亩,年产量近30万公斤,种植规模居全市第一,带动该镇人均增收450元以上。

二是抓技术培训,“孵化”产业种植能手。针对村民种植葡萄缺技术、缺路子的实际,先后举办了3期葡萄种植培训班,培训村民200多人,让每家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从业主、农技专家、农技人员中抽调人员15名,组成“葡萄技术服务队”,采取“课堂授课+现场指导”、“外出取经+内功修炼”、“远教学习+竞技交流”、“QQ平台+电话咨询”、“上门服务+开门问诊”等办法,做好技术推广和服务,提高葡萄产量和质量,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三是抓产品营销,开辟产业“绿色通道”。以葡萄种植大户、葡萄经纪人、政府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为带头人,组建葡萄产业协会,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农户与合作社结为利害相关、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良种、技术、植保、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各项服务,农民按合作社确定生产品种、生产时间、收获时间、上市时间及终端价格等标准提供产品,规避了市场风险。建立并开通了葡萄营销网,为东升葡萄与外界提供交流平台,也为种植者提供技术、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参加各类展销会,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多形式多角度大力宣传,提高东升葡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按照企业化生产销售的营销模式,通过政府搭台,让葡萄种植户与成都3家知名超 市“订单联姻”。一到葡萄收获季节,成都的多家超市都会派专人来该镇葡萄种植基地,商议购买事宜,带动葡萄价格一路攀升。

“十一五”以来,营山县紧紧围绕发展农业重点产业,着力实施“一轴五带”、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特”的理念,紧紧围绕市场、价格、供求,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技术帮扶等措施,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战略,一些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能赚钱的作物面积逐步扩大,以此建设和完善了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生猪养殖基地3个,带动全县年出栏肉猪100万头;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15个,蔬菜专业村66个,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新建、改建、扩建肉牛基地12家,养殖肉牛2万头以上;建立黑山羊养殖基地45个,养殖黑山羊10万头以上;建立小家禽基地300多个,年出栏小家禽1000万只以上;建立优质粮油基地53个,种植优质粮油55万亩;建立水产基地18个,年出产成鱼500万斤;种植经济林40万亩,速生林10万亩,基本实现了优势区域优先发展,高效农业连片发展的合理布局。催生了一批农民专合合作组织。充分考虑销售市场、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和产业链条,确保农业结构调整有特色、增产量、有销路、出效益。组建肉牛、蛋鸡、兔业、黑山羊、果蔬等12个专业协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4个,农产品经纪人1.2万人,在县外建立购销网点500多个,让营山农产品名气大了、销路广了、价格高了、收益多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协会+企业+农户”等模式,与县内外50多家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供求关系,实行“订单式生产销售”,让农户只管种不愁销。组织工商、质监等部门,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农产品,先后注册了“营山黑山羊”、“营山冰糖柚”、“兴德红油”、“新宏旺畜牧”等商标,打造了一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名优品牌。2009年,全县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销售农副产品总量25万吨,销 售总值1.3亿元,带动农户7.8万户,产业化经营率达到30%以上。通过农业产业化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把产业、农民、企业、协会连接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营山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

1、生产基地小,整体推进难。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环节。营山县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少而小,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特色不明,插花种植,品种繁杂,自给率高而商品率低,粮油商品率不足20%,果蔬商品率不足50%,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严重影响了产业化发展质量。其原因有四:一是规模小,大多产业都是个体单家独户经营,没有形成规模的生产基地,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二是诚信意识差。以订单生产为例,虽然公司与农户签订了合同,但经常出现市价高于合同价农民不愿交或市价低于合同价企业不愿收的现象。三是协作意识差。农业产业化是系统工程,以粮油为例,生产涉及村级组织、基层乡镇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等,加工涉企业、工商、税务及粮食主管部门等,但往往出现因为部门或行业利益而各自为阵、相互掣肘的现象,不能形成发展合力。四是农民积极性差。公司对基地农民的利益倾斜严重不足,农民不能得到更多实惠,导致农民与公司、基地连结不稳固,基地形同虚设,难以发展壮大。

2、企业总量少,产业层次低,缺乏竞争力。营山现有涉农企业仅50余 家,总的特点是数量少、规模小。产值1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仅7家,其中以农业产业化模式生产经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企业仅3家。作为拥有近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常年粮食总产39.3万吨、家禽900万只、生猪近100万头、山羊20万头、油料5万吨、水果4.2 万吨、蚕桑基地4万余亩、蔬菜 28万吨的农业资源大县,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明显不足,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率非常低。同时,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很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总体上处于低水平低效益层次,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缺乏竞争力。

3、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营山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有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但公司、协会、农户三者利益连结不紧密,组织化程度低。很难结成利益共同体,公司及专合组织对基地建设的意愿、对基地建设的投入、对农民利益的倾斜明显不足,一些龙头企业只顾自身发展,只求自身利益,经营形势好的时候忽视中介组织和农户的作用,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却要中介组织与农户承担风险。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三个主要环节链结松散,不能形成合力。就三者发挥作用而言,公司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明显一些,专合组织大多数有名无实,农户作用发挥最突出但其利益长期被忽略。

4、技术不过关,产业难做强。农业是一个投资时间长,见效不是十分快的行业,要搞产业化,涉及面更宽,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技术作保障,产业很难做大做强,稍有不慎,还有可能把产业做死。如清水乡引进的国民青蛙养殖场,投资500余万元,当时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青蛙养殖繁育场,由于技术不过关,加之管理存在问题,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就亏损倒闭。还有渌井镇五星村发展的集观光、果业一体的千亩桃园产业,县里曾经在此举办过两届桃花节,本想以桃花经济借景打造旅游品牌,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提高经济收入,走上一条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路,由于受桃树自身条件的影响,管理成本高,修枝、施肥、打药环 9 节多,管理技术难度大,加之桃子不易贮存,又没有配套的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低,导致不到四年时间里桃花村不见桃花的现象。

5、扶持力度小,总体效益差。目前,营山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外来企业更少,其原因:一是交通不畅,境内至今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大交通格局尚未形成。二是政策不优,营山现有的招商引资政策不优不活,与经济发达的成都、绵阳等地的引资政策在人才引进、生产用地、税收优惠、财政支持、项目倾斜等方面有差距,对外来企业缺乏吸引力。即使引进了,生产时间也不长,享受优惠后,丢下摊子就走人。如营山东升镇业引进的浙江金华葡萄种植业主黄风云在经营三年,得到政府补贴100多万元、卖了1000多亩葡萄苗后离开。三是环境不好,营山地处偏远丘陵地区,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市场经济意识、诚信意识差,许多企业怕来投资。由于企业带动不强,致使营山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效益不高。如:润丰肉食品公司生产时断时续,目的是要依靠政府注资,诚和利粮油公司加工原料主要靠外省市场调入,仅有的几家果蔬协会也仅从事一定范围内的水果蔬菜的贩运销售,在带动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作用不明显。

6、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论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还是农户,由于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发展,都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现象。一些好的项目,往往因为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做大做强的项目,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也始终只能是进行简单的再生产;甚至因为没有资金,产业最终做死。另一方面,金融部门对农村的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够,贷款难、贷不到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西部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1、深化思想认识,提高发展水平。一是树立公司是产业化发展的 主体意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决定了公司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在丘陵地区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涉农公司应增强产业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担当龙头,发挥主力作用,领跑农业产业化。二是树立诚信双赢的发展意识。市场经济需要诚信,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市场。针对农民文化素质低,诚信意识差的现实情况,主动引导农民讲诚信,真正使公司、基地、农民三方紧密相连,坦诚相待,真诚合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实现双赢。三是树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意识。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正确处理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种养农户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公司要对基地农民生产的农业投入进行适当补贴,农产品市场收购价格从优,让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获得更多的实际利益。使他们在产业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牢固巩固下来,作用得到发挥,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树立团队合作共推发展的合作意识。农业产业化是系统工程,从原料生产、车间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涉及众多部门,各部门都要明确自身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职能职责,顾全大局,密切协作,各尽其职,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2、优化投资要素,吸引外来投资。一是激活政策。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招商引资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大胆解放思想,在用地、税收、收费项目上等方面制定更加灵活、更加实惠,对外资更具有吸引力的引资政策。即使不主动招商,也会有大量外资涌入。二是打通境内大通道。特别是要争取各方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尽快建立起高速公路、铁路、普通公路网络,形成既通铁路又通高速的丘区交通枢纽,为把我市各区县尽快融入川东北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创造条件,为外资农产品投资企业创造一个低运输成本高回报的投资环境。三是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开展好行政效能建设,实施阳光政务让外资农产品投资企业消除一 切顾虑,感受到投资环境的宽松,感受到投资的安全。四是畅通融筹资渠道,要尽快与当地金融部门沟通,建立农业产业大户、基地农户、协会、龙头企业的信用档案,简化贷款手续,灵活还款时间,解决融筹资难的问题。或者直接让金融部门参与农业产业化,按照“企业+基地+银行+农户”的模式发展。

3、建好产业基地,夯实发展基础。一是紧密组织结构。公司及专合组织要发挥好基地建设的主导作用,积极争取基层党政、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利益倾斜,加紧对基地进行管理,促使公司、专合组织与基地、农民紧密联系起来,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农户”、“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突出规模发展。各地要在在现有优势产业的生产基础上,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形成优质的特色专业生产村,打造出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专业生产带,发展壮大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原料要求,打下扎实的发展基础。三是提升科技含量。作物品种上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品种要专而精,不能多杂乱,利于龙头企业作品牌。生产上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指导、落实到位,严控“三高”农药和劣质肥料的使用,确保基地产出原料绿色安全。

4、培植龙头企业,提高发展效益。一是精编项目。充分挖掘本地区优质种、养殖的增效潜力,广泛与高等院校、专业研究所展开合作,编制出切合丘陵地区实际,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二是招商引资。积极参加用国家举办的各种项目招商活动,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一批实实在在的投资企业,下决心培植为加工龙头,带动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拉动丘陵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三是优化环境。努力将外资投资的各方要素激活,变为现实,将沿海、上海、成都等地为外资服务的政务经验、服务模式复制、学习、转化、运用,真正为外资企业提供一个优良宽松的发展环境。

5、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丘陵地区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以“特”、“优”、“名”、“精”、“新”的特色型现代农业特点,大力开发、生产那些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品质优、价值高的有有机、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发展过程中,一要突出环境特色,要利用丘陵地区无污染工业、空气质量好,发展有机(或绿色)动植物产品—如营山大力发展的纯种黑山羊、娃娃鱼(2000元/公斤),遂宁的超级红薯(36元/公斤)等、二要突出物种资源特色,要利用丘陵地区水源好、含氧量高、物种丰富,发展珍、野、稀、名、特产品—如西充的牛奶猪(60元/公斤)、营山发展的生猪、肉牛、七彩山鸡(野鸡)(80-100元/公斤)、特色淡水鱼类等;三要突出气候特色,发展土特产品—如凉风乡的桑蚕、碎皮黑桃、血橙、葡萄(龙泉的四川第一号葡萄100元/公斤)等;四要突出丘陵特色,发展果类产品--如营山发展的脐橙、冰糖柚、枇杷等;五要突出文化特色,发展地方特色产品--如阆中的张飞牛肉、保宁醋,营山的贵妃咂酒、特色香辣油、营山板鸭、油豆腐等。

课题承担人:中共营山县委党校

篇8: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会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主要应用在平原地区, 在山地丘陵地区并没有大量的投入使用。目前我国农业机械的发展越来越壮大, 很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普遍发展, 这将会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农业机械的使用能够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 但是现如今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运用仅在平原地区大量的投入了使用, 在山地丘陵地区仍然没有大量的投入使用, 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运用的管理[1]。

1 制约山地丘陵推广的主要因素

1.1 地理环境的限制

农业机械化运用之所以没有大量的投入到山地丘陵地区是有一定原因的, 我国农民的土地承包方式一般都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的划分就是根据家庭中人数的多少进行划分的。所以在实际的种植当中, 很难将这些零星分散的土地整合起来进行种植, 有些土地是在平原地带, 而有些土地却是在山地丘陵地带, 这也为农业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 土地资源的限制

近些年我国工业化技术飞速发展, 在工业化技术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土地资源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具有效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土地资源近些年已经受到了工业化的影响, 土地资源正在逐年递减, 不仅如此, 还有一些农业种田在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中被占用, 这些都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减少。

1.3 群众观念

群众的观念与农业机械化种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近些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农民认为花钱去购买一台农业机械设备是一种浪费, 只要自己多付出一些劳动, 就可以节省一台机械设备的花费, 群众意识上不去, 也是导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落后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和发展, 就应该加强农民对于机械化设备的认识, 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机械化设备的便捷性, 这样才会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

1.4 农业机械的质量

与国外的一些国家相比, 我国农业机械在质量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欠缺, 我国在制造农业机械设备的时候一般都注重机械设备的经济价值, 却忽视了农业机械设备的实用性。而国外的很多国家在制造农业机械设备的时候都将机械设备设置成智能化、自动化等多种形式, 这样的农业机械设备将会更好的有助于农业的种植, 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5 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地区对农业机械推广的宣传力度不够, 甚至很多宣传都只是出于一种形式, 并没有将农业机械化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有些偏远地区的农业仅仅听过农业机械化种植, 并没有在实际的种植中应用过, 这些对于我国农业经济而言, 都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建设和发展, 就应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种植的宣传。

1.6 后期保养维护的缺失

山地丘陵地区使用后的机械设备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养, 因为机械设备会涉及内部零件的损坏问题, 一旦有零件损坏就要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维护。如果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机械设备出现异常, 就应该停止耕种, 及时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 由于农民自身对于机械设备的了解较少, 缺乏必要的农业机械保养知识。一些农户认为保养农业机械的价格较高, 并不划算, 这也是农户不愿意保养农业机械的主要原因[3]。

1.7 农产品的后期效益很难得到保障

农产品的价格高低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量, 并不取决于农户自身, 所以在实际的市场竞争中, 农民为了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 往往不会选择购买机械设备进行种植。如果购买机械设备就会增加自身的农产品成本, 如果市场价格较低, 就很容易造成亏损, 这也是山地丘陵地区不推广农业机械设备的关键因素。

1.8 农机安全问题

在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时候一定要运用正确的操作方式和操作手段, 很多农民自身对于机械设备并没有太多的了解, 再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都较为落后, 一些农民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农业机械操作流程不规范。如果随意的使用农业机械设备必将会出现安全隐患, 所以很多种植户购买的意愿也大大折扣。

2 山地丘陵地区农机推广的主要对策

2.1 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贺州市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的运用一定要与先进的农业机械相联系, 只有这样才会避免机械发展与农业种植脱轨情况的出现。农业机械推广机构既要落实好政府的宏观调控, 又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 掌握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旦发现有任何的问题, 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向广大农机领域进行扩散。

2.2 建立农业机械示范基地

各级农业机械推广机构都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来建立农业机械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的建立主要就是为了体现出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 在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中, 农业机械的发展将会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建立农业机械示范基地将会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拓宽融资渠道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业机械的普及化, 有关农业部门就应该对我国现有的农机设备购买颁布一些新的政策, 对于一些条件较为困难的农民而言, 购买一台先进的机械化设备所花费的资金是巨大的, 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对其开放一些新的政策, 将会更好的推动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发展[4]。

2.4 加大培训力度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贺州市农民在农业机械方面缺乏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有些农民仅仅知道运用农业机械设备可以减少人力的运用, 却并不清楚农业机械设备的具体操作流程, 所以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对现代化的农业进行统一的机械化培训, 定期的向农民宣传一些先进的机械化设备使用方法, 让人们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实现与时俱进。

3 结束语

笔者简单地论述了贺州市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推广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贺州市在农业机械推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农民并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机械化设备的重要性, 还有一部门农民在实际种植中不愿意去购买昂贵的机械设备, 这些都是导致机械设备无法大量投入山地丘陵地区的主要原因。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以重视, 只有积极引导企业加大对农机研发的投入, 提高农机质量, 打造自主品牌, 这样才会为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夏萍.农业机械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J].北京农业, 2014 (06) :145—154.

[2]张永华.关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几点建议[J].科技天地, 2010 (06) :117—127.

[3]闫建安.山地丘陵地区农业机械推广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农机管理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4 (05) :109—117.

上一篇:《苏园六记》观后感下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