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

2024-04-29

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精选9篇)

篇1: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了解机械化精准作业先进技术与机具的基础上,围绕着土、种、肥、药、水等方面,对耕整、施肥、施药、灌溉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了解决对策,旨在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促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导。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可持续;精准化

从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经验看,影响农业持续发展最基础的条件是土、种、肥、药、水,安全而高效的现代农业是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由于我国可耕地面积质量有限,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对部分耕地造成了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过度使用化肥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产品品质,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探讨如何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的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比如水源、肥料、药物等等,促进作物生长与土地产量的前提。精准耕种可以细分为以下3种技术:保护性耕种、深松与激光平地。保护性耕作的作用是存蓄土壤中营养水分,提高肥力,这有利于解决我国水土流失带来的问题。此种方法不翻耕土地,将秸秆置于地表,以此实现有效保护土壤、节约资源的目的,有利于缓解农业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深松的过程就是进行土壤疏松、深化耕作层,提高土壤透气性能,以便雨水渗入土壤来保障植物根系的`发育,该技术是替代传统耕翻的重要技术;与激光平地相比,传统平整方式以目测及经验为主,完成后在高度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水田激光平地机平地技术具有高精准度,激光平地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产量,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2农业施肥精准化

为了做到精准施肥,农业施肥之前,必须要事先进行土壤养分测量。我国肥料利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施肥前未对土壤中的养分进行量化分析,施肥没有针对性,难以为作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养分。目前,在精准施肥方面,学者们根据不同作物特性建立了精准施肥专家系统,比如苏恒强等人的玉米施肥组合预测模型就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也有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神经网络的施肥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在弥补解决传统施肥弱势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并且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所研制的自动配肥施肥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在精准施肥模型以及专家系统等方面尚未具备完善体系,未来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应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具有高操作性的精准施肥技术体系。

3农业施药精准化

快速获取作物病虫草害的信息是进行精准施药的基础。长期以来,人工调查是获取传统病虫草害信息的主要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着工作量大、效率有限、不够客观以及覆盖范围有限等较多的问题。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计算机图像处理、光谱视觉技术等新技术开始发挥在作物病虫害检测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病虫害的检测。比如美国的自走式喷药机与欧洲新型的“GreenStar”施药系统的完美搭档,在卫星定位追踪、自主导航及变量施药等功能的帮助下,施药精准度大大提高,农药得到了有效利用。传统拖拉机底盘低,在高杆作物的后期病虫害防治中难以确保喷洒效果,对我国秸秆经济作物的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高地隙宽幅精准喷施技术与机具离地间隙高,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4农业灌溉精准化

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所以,中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在充分把握田间水层高度以及土壤含水率的基础上,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力降低水资源浪费的可能性,切实做到精准灌溉,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是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目前,精准灌溉的理想模式主要有滴灌和微喷灌技术。与传统灌溉用水量大、浪费严重的问题相比,这2种精准灌溉的方式有利于缓解农业用水浪费的现象。其中,滴灌是目前世界上的先进灌溉技术之一,在我国应用比较广泛,有利于节水、增产、节肥,改善土壤质量。但是我国在滴灌技术的使用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配套技术有待完善,需要较高的使用成本,寿命短。所以,我国要提高灌溉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那,需要继续完善配套技术,控制使用成本。而微喷灌技术具有灌水均匀、有效控制地温以及保持温度恒定等特点,有利于防范病虫害,进而改善作物产量与质量,其主要应用领域是对温度具有较高要求的作物,比如温室蔬菜、育苗、花卉栽培或观赏等。

5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也在自然与社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所以,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确保农业资源的科学化合理化使用,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篇2: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

仇平贵

2010年第6期 ——经济建设

近年来,孝南区坚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加大投入上装备,突出科技增效益,健全服务强保障,开创了农机工作新局面。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达30.6万千瓦,拖拉机326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41台,联合收割机161台,机动插秧机186台。农田排灌、植保、脱粒、农村运输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基本实现机械化,农机化作业水平达到69%;水稻穴直播、油菜机械轻简化栽培等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全省早稻机插现场观摩会、全省油菜机械轻简化栽培技术现场会先后在孝南召开;我区被评为全省水稻机械插秧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机跨区作业先进单位、全省农业工作先进单位。

——坚持“三力驱动”,促进落后装备向现代装备转变。一是落实补贴政策拉动。引导农机部门跑省到市,积极争取购机补贴资金,实现补贴资金成倍增长,有效缓解了农民购机的资金压力。在资金发放上,坚持普遍受益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在扩大农民享受政策扶持范围的同时,重点向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倾斜。在农民购机过程中,我们除认真做好机械型号选择与登记工作外,还注重做好购机者信息、技术服务工作,以发挥农机的最大效率。2009年,全区落实中央和省财政购机补贴资金800万元,拉动农民投入2600万元,购买各类农机具1260台(套),政策引导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二是成立合作组织推动。采取政策宣传、因势利导、扶持培育等措施,全区组建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2个,成立农机合作社9个,培植农机作业经纪人36名,吸纳农机手257人,拥有机械286台(套)。三是开展跨区作业带动。大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精心组织跨区作业。2009年“三夏”期间,我区组织联合收割机100多台,200多名农机手驰骋在麦、稻机收战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远达东北的辽宁、吉林等省,共完成收割面积20万亩,实现跨区机收收入1200多万元。跨区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民运用机械的热情。

——推进“三个覆盖”,促进常规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一是推进农业机械在粮食生产中的覆盖。以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全面提高水稻生产耕作、栽插、植保、收获、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我区水稻机耕、机插、机收率分别达到92%、45%、96%,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9%,植保、排灌也基本实现机械化。在育秧方面,逐步淘汰传统双膜细土育秧方式,摸索出了适合孝南实际的早稻、中稻、晚稻旱育技术;在机插方面,大力推广村集体统育统插、农机大户代育代插、种粮大户自育自插“三种机插模式”,极大激发了农民运用机械插秧的积极性;在机收方面,建立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协调调度、统一签订合同、统一指导价格、统一安排食宿“五统一”管理办法,一举破解了机收作业市场管理难题,被称为“孝南模式”,得到全省、全国同行业的认可。二是推进农业机械在油菜生产中的覆盖。2008年,我们引进华中农业大学研发、武汉黄鹤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制造的7台2BFQ-6型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在陡岗镇袁湖村、卧龙乡长湖村进行试播,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深受农民欢迎。2009年,我们又在陡岗镇袁湖村和107国道、黄孝路“一点二线”,大面积推广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技术,核心示范面积达5000多亩。三是推进农业机械在茶叶生产中的覆盖。不断拓展农机化发展领域,注重引进茶叶生产机械,适合果园、茶园、菜园的中耕、植保、开沟、起垄等机械。2009年,全区新增林、果、茶机械215台(套)。例如,西河福良山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引进先进的茶叶生产机具,茶叶种植面积扩大到1120亩,被农业部列为大别山无性系良种茶繁育和高效名优茶基地。

——创新“三种模式”,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一是创新校村联合培训模式。依托区农机学校、农机推广站,在全区13个乡镇、30多个村建立培训点和实习指导基地,同时在农村大力推行“以宣传活动带动、以现场演示促动、以技术服务推动”的培训活动,扩大培训面,有效地培训了农民。二是创新校企联合培训模式。坚持走与厂家联合的路子,通过组织区农机学校与孝感顺业农机公司、三友农机公司、兴达农机经营部等企业,合办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驾驶操作培训班等校企合作活动,有效弥补了我区技术、机具、资金上的不足。三是创新院所合作培训模式。坚持走高端合作之路,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培训协议,开展经常性技术合作。通过引进华南农业大学技术,在我区双龙村开展水稻机械化穴直播实验,实现水稻单产696公斤,比原来平均单产提高5个百分点;通过引进华中农业大学技术,开展油菜少耕精量联合直播技术,并实现大面积推广。随着农机化的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强度逐步减轻,许多农民通过培训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强化“三大保障”,促进分散农业向规模农业转变。一是加强农村机耕路建设。结合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建设等,统筹考虑机耕道路建设等问题。全区近年先后整理土地5万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3万亩,新修机耕道路230多公里,切实保障了农田能排能灌、机械能够下田。例如,新铺镇徐山村近年大力实施香稻种植推广工程,格化稻田1500亩,硬化渠道8公里,新修机耕道路6公里,沿路植树1万多株,建成了“田成方、渠成系、树成排、路相通、灌配套”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该村先后购买农业机械34台,其中耕整机13台、高速座式插秧机2台、收割机7台、机动喷雾器10台,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作业服务。目前,该村推广香稻种植1500亩,成为全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村。二是精心组织作业保障。每年组织开展“百名干部抓春修,千台机械闹春耕”活动,此举已成为全区措施得力、成效显著、深入人心的农机服务形式。机收时节,组织农机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开展宣传,发布作业信息,落实机收田块。在组织本地机械大面积收割的同时,还积极邀请江苏、安徽等地农机作业队参与作业,并负责做好管理、联络、后勤等工作,做到成熟一块收割一块,确保了机收工作顺利进行。三是提供农机后勤保障。全区新建大型农机维修点3个,每个乡镇均建有农机服务中心,为农机手提供机械检修与保养等服务。优质高效的服务,有力促进了农机大户作业面积逐年扩大。目前,全区机插面积超过2000亩的农机大户22户,超过1000亩的42户;全区300亩以上规模种养大户36户,500亩以上大户16户。■

篇3: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

1 指标体系设置与评价模型建立

1.1 指标体系设置

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业机械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的实质。现阶段温州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的主体仍界定在种植业机械化上, 根据参考文献[1]建立起以农机作业为基础、能力为保障和效益为核心的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1.2 评价模型建立

对于多分层次的综合评价问题, 应将各层次单项指标值, 利用相应数学模型转换为综合评价值。本文采用加权指数评价法计算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上述3个一级指标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B1=w11B11+w12B12+w13B13 (1)

undefined

当B21、B22的实际值大于标准值时, 按标准值计算, 取比值为1。

undefined达标程度 (3)

当B31、B32、B33、B34的实际值大于标准值时, 按标准值计算, 取比值为1。而B35≤20%, B35达标程度为100%;B35>20%, 每增加1个百分点, B35达标程度减少1.25个百分点。

B=w1B1+w2B2+w3B3 (4)

上述公式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各评价指标达标的标准值见参考文献。

2 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分析

2.1 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计算

现以2000~2010年温州市相关的农业机械化统计数据, 利用上述模型就可计算出同期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表1中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个二级评价指标都可从《浙江省统计年鉴》和《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年报》中获得。2000~2010年温州市机械化作业程度下属的耕整、栽播和收获作业机械化程度3个二级指标的统计数据如表2。

2000~2010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保障能力和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2个一级指标的下属二级指标的指标值如表3、表4所示。

根据式 (1) , 结合参考文献的标准值和表2中的统计数据, 可计算出全市2000~2010年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值, 同理可计算出农业机械化综合保障能力和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2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值。根据式 (4) , 计算出2000~2010年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 (如表5) 。

2.2 结果分析

根据表5中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 可以判断自2000年以来, 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就已进入了中级阶段 (40%<综合评价值B≤70%) 。由表5可知, 2005年较2000年的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提高了3.58个百分点, 2010年则较2005年提高了4.9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 “十五”、“十一五”期间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农机化发展速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 温州市及其所属的各县 (市、区) 的政府部门对农业机械化事业重视程度提高和扶持力度加大, 调动了农户和各类农机经营组织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不仅提高了全市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 而且一些新型农业机械与技术在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得到应用。

3 结束语

农机作业水平是评价农机化发展水平的基础, 也是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此, 需要采取完善政府支持、市场引导、项目带动的运行机制等措施, 逐步建立起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在提高温州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同时, 加快温州市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 通过发展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合作经营、共同使用农业机械, 不断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营效益, 进而促进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篇4: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一、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城市化的内涵,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表述存在差异。经济学家主要从经济和城市的关系出发,认为城市化是不同等级地区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强调生产要素的流动。地理学家认为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空间变化的过程,表现为城市面积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人口学家主要从人口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化通常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主要标志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基于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认识,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将城市化的内涵概括成四个过程:一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二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三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四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测量,主要有单一指标和综合指标两种。单一指标法主要指人口指标法,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比较研究中,王良健等运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反映研究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李文溥、陈永杰认为市镇非农业人口这一指标反映的城市化水平低于我国的现实情况,通过加上一定比例的此指标所无法反映的城市化人口,提出了测算实际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新公式。由于单一指标对城市化水平的反映存在偏差,许多学者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提出了城市化水平测度的综合模型,以全面反映城市化的真实水平。李震通过选取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技术等众多社会经济指标,对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综合城市化水平。常春华等也选取了众多社会经济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以及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关于城市化问题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城市化内涵、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化水平的测算方面,对城市化水平的研究,多以经济地带、省际的比较为主。周一星通过对不平衡指标的计算,分析了我国城市化的区域差异,认为我国东部、内地和边远地区城市化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王茂军等通过对1982~2000年间城市化数据的分析,得出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间的城市化差异呈扩大趋势,而各区域内部的差异呈现出缩小的趋势。闫能能对我国中部六省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比较,认为中部各省城市化水平相当接近,城市化水平均不高。从已有的研究文献看,对西北地区城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战略和对策方面,而专门针对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研究较少。石瑾对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策略。赵雪雁建立了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对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西北地区城市现代化水平较低,总体上刚进入初步现代化阶段,与东部及全国城市的平均现代化水平均存在较大差距。

二、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比较分析

近年来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得到较快发展,城市数量及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扩大。截至2012年末,西北地区常住人口为9783.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47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5.56%,比2007年末提高了7.5个百分点,近五年城市化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同期城镇化近1个百分点。与2005年相比,2012年西北地区大中型城市数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非农业人口处于80万~100万区间的大城市数量增加了2个,非农业人口处于30万~50万区间的中型城市数量增加了5个。为了进一步探清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进程及具体状况,以下将从城市化率和城市规模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城市化率及其增长

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来测算城市化水平,即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根据西北五省2001~2012年统计年鉴以及2012年各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到西北五省区2000~2012年的城市化率及其间的年均增长速度,结果如图1和图2。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西北五省区城市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发展速度呈现出较大差异。2000~2012年间,西北五省区城市化率都有10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其中陕西省的城市化率从32.27%增长到50.02%;甘肃省的城市化率从24.01%增长到38.75%;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城市化率从32.54%增长到50.67%;青海省的城市化率从34.76%增长到47.4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城市化率从34.76%增长到47.44%。2012年末,西北五省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两省区的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其次是青海;新疆和甘肃分别为第四名和第五名。从年均增长率看,西北五省区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差距较大,其中,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甘肃省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最快,年均增长4.10%;宁夏回族自治区次之,年均增长3.79%;陕西省位于第三位,年均增长3.73%;第四和第五分别为青海和新疆,其城市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64%和2.25%。

2.城市规模结构

在同一地区,城市用地规模、经济规模与人口规模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从而通常采用城市人口来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按照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来划分,我国制定的城市规模等级划分标准是:城市非农业人口达到或超过200万人的城市为超大型城市;100万~200万的为特大城市;50万~100万人的为大城市;20万~50万的为中等城市;20万人以下的为小城市。西北地区不同规模城市数量及人口规模见表1,由表1可知,西北地区城市规模结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nlc202309042133

(1)城市数量较少,尤其是大型规模以上的城市。全国大型及以上规模的城市共159个,西北地区只有9个,占总数的5.7%;中等城市西北地区22个,占全国的9%;小城市及县城291个,占全国的15.5%。从各省区来看,陕西是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具有超大城市的省份,但缺少特大城市;甘肃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数各1个,有中等城市2个;宁夏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各有1个;青海缺少中等城市,只有西宁1个大城市;新疆中等城市数量较多,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均只有1个。

(2)各类规模结构的城市比例不协调,各省区城市等级分布存在断层。从城市数量结构看,西北地区超大、特大以及大、中、小城市的数量比为1:2:6:22:291。其中,陕西省超大以及大、中、小城市的数量比为1:2:11:79,缺特大城市;甘肃省特大、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为1:1:2:77;宁夏回族自治区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为1:l:17,青海大、小城市数量比为1:39,中间缺少中等城市;新疆特大、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为1:1:8:79。西北五省区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数量结构混乱,呈现出大小相间无序排列的特征。

(3)各等级规模城市的人口分布相对不平衡。从非农业人口比重看,中等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比例较少,各省首位城市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西北地区大型城市(包括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人口比重为33.41%:1 8.08%:48.51%,其中陕西为37.01%:22%:40.99%、甘肃为35.28%:7.18%:56.91%、宁夏为33.43%:14.97%:51.6%、青海为40.52%:0%:59.48%,新疆为25.35%:24.54%:50.09%。

在首位城市中。除新疆首位城市非农业人口占全省区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19.32%外,西北其他省区首位城市非农业人口占比均超过了25%。青海省最高接近41%。

三、西北地区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实证研究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发展的综合反映。关于城市化质量的内涵与外延、指标的选择问题,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学者认为城市化质量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反映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状况;二是推进城市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即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三是城市化发展协调性,不仅包括体现城市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内在机理和结构的“协调性”,还包括城市发展的“公平性”,即包括城乡一体化程度。

1.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关于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叶裕民做了些开创性的研究,认为城市化质量的研究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城市化核心载体——城市的发展质量,即城市现代化问题;二是城市化域面载体——区域的发展质量,即城乡一体化问题。从而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也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现代化指标体系;二是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

根据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如下6个类型的25个指标构建。第一类:经济发展质量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城市化水平4个指标;第二类:生活质量指数,包括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平均预期寿命、恩格尔系数和万人拥有私家汽车数量5个指标;第三类:社会发展质量指数,包括社会保障普及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个指标;第四类: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包括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国际互联网用户数和移动电话普及率5个指标;第五类: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包括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城市绿化覆盖率、万元GDP综合能耗、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个指标;第六类: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指数,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和城乡二元反差指数3个指标。以上六项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了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

(2)城市化质量的评价方法。在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后,采用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出城市化质量指数。评价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目标值及权重的确定、指标值的计算等。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各个指标的城市化质量目标值。以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上海与北京的平均值为基准,同时参考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相关阶段性标准,确定相应的目标值。

第二步,赋予各指标权重。在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异,从而各指标的权重也要求不一样以体现重要程度的差异。本文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第三步,利用指数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Si=Pi/Mi

式中,Si表示城市化第i项指标的得分数;Pi、Mi分别表示城市第i项指标的实际值和目标值。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等指标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值越小越好,因而个体指标的得分数以其各自对应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值(Mi/Pi)计算得到。

2.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分析

根据前面确定的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西北五省区城市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见表2。从评价结果看,西北五省区城市化质量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发展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不平衡,各省区的城市化质量也存在较大差距。

(1)从总体看,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层次明显,省际间差距较大。从城市化质量总指数看,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水平比较低,西北五省区有四个省区城市化质量指数低于70%。从城市化质量总指数的得分高低看,处于第一层级的是陕西省,城市化质量总指数为70.85%,超过70%;处于第二层级的是宁夏、新疆和青海三个省区,城市化质量总指数分别为65.45%、62.80%和60.17%;处于第三层级的是甘肃省,城市化质量总指数为55.34%,低于60%的水平。处于第一层级的陕西和第三层级的甘肃,两省城市化质量总指数相差15.5个百分点,表明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差异较大,甘肃省城市化质量明显偏低。

nlc202309042133

(2)从具体指标看,城市化水平在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西北地区社会发展质量指数和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相对较低,五省区之间的生活质量指数与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差别较少,而经济发展质量指数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的省际差距较明显。

经济实力是城市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动力。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质量越高,城市化质量也越高。从评价结果看: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在西北五省区中得分最高,为72%,最低为甘肃省,仅为49%,两者相差23个百分点。从排序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质量指数与城市化质量综合指标在西北五省中的排序基本一致,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质量高,相应的城市化质量指数也高。

生活质量是城市化质量成果的具体表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推进城市化的核心内容。从评价结果看,西北五省区生活质量指数相差不大,五省区的生活质量指数都在70%以上,最高的宁夏与最低的青海相差不足9个百分点,说明西北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比较重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社会发展质量是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标志,社会发展质量指数主要由社会保障和科教水平两方面决定。从评价结果看:西北各省区社会发展质量指数较低,均在45%以下,具体指数陕西为44.02%,新疆为36.67%,宁夏为34.53%,青海为32.88%,甘肃为32.63%。说明西北地区社会保障普及和科教水平比较落后,与东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基础设施质量反映城市化质量的根本要求,从评价结果看:西北地区基础设施质量具有一定的层次特征,西北地区基础设施质量最好的为陕西,其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得分为77.73%,其次是新疆,为71.3%,青海为68.52%,宁夏为66.88%,最低的是甘肃,为63.7%。五省区基础设施质量指数均在60%以上,说明西北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生态环境质量是衡量城市化发展成败的最终决定因素,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生命力的具体体现。从评价结果看,陕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93.03%,新疆为77.77%,青海为75。02%,宁夏为74.08%,甘肃为62.55%,从指标看,西北地区各省区生态环境质量层次较明显,基本和城市化质量层级相一致。西北各省区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中的得分较高,这与选取的指标以及其目标值的确定有一定关系,不能完全说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了较高标准。单从万元GDP能耗看,西北地区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西北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仍须加大节能减排等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

统筹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是城市化质量要求的终极目标,具体表现在城乡一体化程度上。从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指数的得分情况看,宁夏为53.12%,陕西为52.36%,甘肃为48.82%,新疆为41.20%,青海为40.39%,统筹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指数在40%~55%间,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由此可见,西北地区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城乡差距较大,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西北地区推动城市化过程中,需着重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总结

城市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本文基于统筹西部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对西北地区城市化率、城市化规模结构和城市化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以上的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西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省际间发展速度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西北地区城市人口规模省际差距较大,大、中、小型城市结构构成不合理,省内各规模城市出现断层。三是西北地区城市化质量指数得分不高,具有层级特征,体现出城市化质量的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省际差距较大,与东部的上海及北京相比,西北各省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质量以及统筹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在西北地区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城市结构的合理规划,还须注重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尤其要注重经济实力、社会保障与科教水平、统筹城乡与地区协调发展能力的提升。

篇5: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

3.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大力提高农村机耕道建设力度。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小型化机械设备更适用于丘陵地区的农业种植,由于不能直接将机械设备搬到田间进行耕作,要在丘陵耕地地形比较复杂的地方实行机械作业,首先就需要对耕地的道路进行扩建或者改造,对地形复杂的耕地采用小型机械,以此提高效益。还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的同时需要合理开垦其它所需耕地,建设较高标准的农田,加强对丘陵地区的土地管理。根据各个耕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地的地理优势,将机械化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

3.2培养专业技术队伍人才

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跟人员的联系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农村农业工作较为艰苦,因此专业人员流动较大,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所以,要培养一批精明实干的技术人员,要求这些技术人员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高超的技术、学习新的技术能力强等特点,通过这些技术人员对基层的农机管理者和作业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实践中进行指导,实现农机信息化与农业机械现代化快速发展。

3.3加大宣传力度及政府支持力度

农业机械化在丘陵地区的发展和普及,重点是如何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等。而不仅仅是只注重综合机械化水平和装备数量,农业素质水平一定要全面提升。财政补贴虽能够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农业机械化还应渗透到农机发展的每个环节,比如说,农机设备的研发、设计、保养、维修等。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发放宣传单、合理利用公告栏、制作小手册等方式,建立示范户,加大对购机补贴政策和相关工作程序宣传力度,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相关部门要合理利用自身的信息及技术优势,科学指导、协助示范户依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根据丘陵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选购中小型农业机械,最大限度的提升机械的综合利用率,从而避免低水平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在示范户的引导带动下,进一步激发本地区农户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3.4加强技术培训等服务工作

政府部门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重要农时季节举办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展示、演示活动。通过开展现场培训、分户指导,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讲解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操作使用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培养农户对机械化的应用技能。

4龙市镇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成果

本地区运用现代农业机械化种植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效显著:其为围绕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等四大主导产业,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力度,已引进龙头企业8家,建成1333.33hm2优质粮油基地、346.67hm2精品水果基地、440hm2绿色蔬菜基地、133.33hm2水产养殖基地、133.33hm2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了榨菜支柱产业,启动了曾巧666.67hm2大头菜生产基地等,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将发展重心转向大头菜的种植和产品研发,目前,已发展榨菜种植基地666.67hm2,建设年产5万t大头菜深加工厂,产品已销往全国22个省市,榨菜产业“产加销”体系逐步形成,并力争将大头菜产业培育成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之一。此外,还加快了本地的农业机械化进程。圆满完成全区“党建领航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现场推进会”承办任务。全镇水稻机收率达85%以上,水稻、油菜、榨菜植播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培育和发展飞龙村刚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凉岩村杨华志家庭农场。启动钵耳村、飞龙村农机社会化服务试点建设,实施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66.67hm2,代管撂荒地或全家外出耕地33.33hm2,建成20hm2的农业机械化展示基地。综上所述,丘陵地区只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部署,专门的机械种植手段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机械化农业发展。近年来,龙市镇大力发展现代机械化种植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实现了当地的农业增产增收,促进当地的农业增产增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在丘陵地区的推广面积明显增加,当地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为农民生产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经济收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只是农业生产方式升级改革的一小步。今后我们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相关农业技术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罗锡文.对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J].农机科技推广,(02):17-20.

[2]廖兴勇.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篇6: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农业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农业也在不断的发展,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向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转变。相对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而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应用了一系列的农业机械,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本文重点探讨了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发展;研究

在现代农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已经为主要趋势,不仅是现代农业发展中主要的实施手段,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只有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发展,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与商品化,才能提高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所以,在本文中,对现代农业建设与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了研究。

1现代农业概述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提出的,其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大规模使用,并且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逐步的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现代农业利用了先进科学技术,因为在传统农业中,都在使用人力、畜力进行耕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实际的农业生产效率也比较低。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促进农业机械设备的先进化与规模化,降低人工成本的使用,促进农作物生产效率的提升。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也更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与现代生产手段、现代产业体系进行结合,改变了传统生产、加工工作缺陷,实现农业各阶段、各环节的一体化建设。同时,农业与金融行业、商业等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也促使农业的一体化建设,在这种发展程度上,不仅促进城乡经济的相互协调和发展,扩展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市场的积极扩展,保证在农业专业化生产趋势下,实现社会化发展格局。

2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领域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于农业的扶持,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有效的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加快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与转变。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优化农业设施装备

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农业机械设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农业机械化从狭义上看指的`是农业机械装备,而广义上看则是覆盖了农业机械装备制造、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而农业机械化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深加工、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成为了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的重要武器。所以说,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提升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的原动力,也为农业集约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及安全生产提供了夯实基础。

2.2促进农业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我国有很多学者都在从事农业领域内的相关研究,但是很多的研究成果从出现到正式的投入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过于漫长的时间周期导致了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更新一直较慢,在印象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此外,现阶段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困难主要成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力的不足以及农业领域内部对于科技动力的薄弱。我们知道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农业机械化科技的创新程度直接关系到了农机水平的提升。

2.3减少农民工作量

农业机械的出现有效的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能够在节省时间成本的同时,将富余的农村劳动力输送到其他需要人力资源的领域当中。例如,机械育苗将比传统的人工培育秧苗节省了八倍到十倍的时间。与此同时农业机械化自身所具备的改造功能、开发功能等均会对农业增收起到正面促进的作用。特别是在与自然灾害做斗争的石化,农机的“战斗力”与“战斗速度”是传统农业人员劳动力难以替代的。而农作物的精、少量播种技术更是离不开大量的种籽、农药喷洒、施肥等环节,而农业机械化的利用则直接为减少这部分的支出提供了保障。

2.4促进农业生态化建设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提倡绿色发展,要求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也要兼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在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下,因为农村的生产力比较地下,根本无法有效的保证农村居民的基本收入,更不用说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了。只有农村的生产力发达了生活才能够赋予、乡村文明建设才能够得以真正实现。现阶段的农业机械化进程不仅改善了传统农村的劳动环境,同时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劳动力的劳动强度、真正实现了人性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中的保护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农业废弃物资的机械化处理以及农业资源的二次循环利用,也能够为提升整个的农村村貌整洁程度提供了重要保障。

3结语

近年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当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精细化生产,合理应用农业机械设备,从本质上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确保我国现代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荣金.关于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17,25(8):42-42.

[2]宫丽伟.浅谈农业机械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7,4(1):114-114.

篇7:梅州市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梅州地处南岭以南,丘陵及台地、阶面面积占56.6%,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属典型的山区,农业机械化是丘陵山地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基于梅州市农业机械化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水稻生产中的育秧、栽插、收获、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偏低,甚至空白,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严重偏底等,本文提出在梅州推广专为满足丘陵山地农业生产作业需要而设计的丘陵山地农机,在推广方式上采用“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关键词:丘陵农机; 农业机械化; 现状; 对策

0.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是在农业生产中以机器为主体的生产力替代以手工农具为主体的生产力系统的经济技术发展过程。也是运用先进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梅州在地形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经济上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加快推广农业机械。由于梅州地处丘陵地区,耕地分散而且单个面积较小,不适合大型农机作业。因此专为满足丘陵山地农业生产作业需要而设计的丘陵山地农机成为推广对象。

与平原地区使用的小型农机相比,有以下主要区别[1]:(1)比平原小型农机更强调小型与轻量。(甚至以汽油机为动力)(2)通过性要求更高。体现在传动和行走部件更为复杂,动力储备更大。(3)可靠性要求更高。丘 陵山区的地形、土质更为复杂,操作者文化水平低,维修条

件差,服务成本高,因此要求农机产品有更高 的可靠性,才能得 以生存。(4)全程小型化。由于地形的限制,每个作业工序都必须由小机械来进行。加上丘陵山区作物品种多,因此农机 的机械种类要求繁多。

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1.1.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随着梅州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由最初简陋的手工带动的机械发展到现在的柴油机、汽油机等为动力的农机;农机种类也大有增加,如今较广泛使用的有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耕整机、旋耕机等。但是,农业机械发展速度却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2]:l)水稻生产中的育秧、栽插、收获、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偏低,甚至空白。2)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严重偏低。如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的金袖、单丛茶的生产、加工机

械化水平严重偏低。

但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近年来大力开展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得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条件基本具备。1.2.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 1.2.1.耕地规模小

因为梅州大部分的耕地不处于平原,所以大部分耕地分散且面积较小,导致了很难运用大型机械进行播种、收割的问题,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展。1.2.2.农民经济收入较低

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梅州地处山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还不能够支付农机养护使用、农机维护等方面支出,并且购买农机的费用也很高。这样就使大多数农民不具备购买农机的能力。

1.2.3.农民文化水平低[3]

梅州本来就经济欠发达,再加上地处山区,农民的学历普遍停留在中小学,有少数为高中,大学生就凤毛麟角了。这样的文化水平使得农民即使买得起农业机械,但是操作机器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另外,较低的教育水平也使得农民很难意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1.2.4.政府普及力度不够

对于政府来说,对农机的宣传和推广的力度还是不够的,新型先进农机基本都是靠农机经营商引进的,这样的结果是更新换代缓慢、农民因了解少而不敢尝试购买。

2.解决方案

2.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应完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农业扶持与农民补贴等力度,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梅州 山 区 开发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心;组织农机操作培训,让有财力购买农机的农民也有能力操作农机;开展农机道路治理,为农机普及奠定基础;引进推广更多适合本地区的丘陵山地农机,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使农民增加收入。

2.2.推广丘陵山地农机

要想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除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并推广合适的农机,就比如说,中国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但如果没有走适合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发展也是举步维艰。2.2.1.推广优势

前面也讲到了,丘陵山地农机具有平原农机无法比拟的小型、轻量和良好的通过性;相对于大型农机来说,小型的丘陵山地农机更容易维修保养,适合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丘陵山地农机的小型也决定了其价格不会太高,有利于其在经济落后的梅州的普及。2.2.2.推广方式

丘陵地形的复杂性决定了处于该地形区的耕地也会出现地形、土质复杂的情况,且市内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如果全市统一推广,可能会出现同一农机在不同地区适应情况不同的问

题,造成推广时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梅州市在推广农机时,可以借鉴改革开放的方式——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

先试点。由梅州市农业局负责组织调研,了解各地区地形、土质,分析该地区适合何种丘陵山地农机,并选择一个地区作为试点,研究丘陵山地农机在该地区的使用效果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再推广。如果在试点期间丘陵山地农机的效果可观,则可以考虑扩大和加快机械化的范围和速度,最终达到推广丘陵山地农机的目的。

逐步推进。虽然在梅州丘陵山地农机比起平原农机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丘陵农业的复杂性也要求农业部门在推广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在全面实地考察后,再逐步推进丘陵山地农机的推广。在考察时应注意到当地农民的购买水平及耕地面积是否达到了大范围推广农机的要求。

2.3.多人合作购买农机

由于梅州农民收入较低,个体的耕地面积小,没有必要每家每户都购置农机,因此可以多人合伙购买,然后以出租或为他人服务出售劳动力的方式使全村或者更大范围内实现一定程度的农业机械化。

3.结论

本文结合梅州市当地的地形、经济水平及农民的文化水平等分析了梅州市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并简单介绍了解决方案。结论如下:

1)梅州市在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

程中存在耕地规模小、农民收入及文化水平低、政府宣传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这些同时也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的障碍。2)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加大

帮扶力度,推广丘陵山地农机。在推广方式上,我建议采用“先试点,再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钟挺,胡志超.关于丘陵山地农机发展的现实思

考[C]//全国丘陵山地农机化技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江苏省: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2011:14-22

[2] 曾庆文.因地制宜加快梅州农机推广步伐[J].广东农机.2003,(1):20-22

[3] 杨艳华.农业机械化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

[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86-93 [4] 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

对策研究[D].湖北省:长江大学,2013 [5] 叶清华,霍志荣,梁得田,黄景云.贯彻实施《农

业机械化促进法》——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J].现代农业装备.2005,(4):46-48

[6] 李占文.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及推广对策探讨

[J].民营科技.2012,(11):131

[7] 林新,林银凤,谢岳昌.梅州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

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07):345-347

[8] 邹帆,江华,黎国林.推进梅州农业产业化对策研

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07):23-26

[9] 本刊通讯员.广东梅州:推动高效农业发展[J].中

国财政.2012,(19):55

[10] 胡本成.乡镇农机发展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安徽农机.2002,(01):

[11] 李秀明,汤萍.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推动农业转型

篇8: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科学评价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根据现有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结合金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对金华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了提高金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措施与建议,以期为政府部门和农机主管部门科学合理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因时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指标体系设置与评价模型建立

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实质就是对使用农业机械所产生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现阶段,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的主体仍界定在种植业机械化上。笔者在结合金华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基础上,参考文献[1],建立了金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

利用多指标分层次进行综合评价时,应将各单项指标评价得到的指数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转换成综合评价指数。本文采用加权指数综合评分法[2],则3个一级指标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B1。

undefined (1)

2) 农业机械化综合保障能力B2。

undefined

3) 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B3。

undefined

4)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B。

B=w1×B1+w2×B2+w3×B3 (4)

上述公式中的标准值是反映金华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应达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制定评价标准的目的在于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起监督和指导作用。通常评价标准随着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在特定时间、地点和历史条件下,可以制定反映社会平均水平和发展目标要求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指标的评价标准具有动态性,评价标准需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在每年的评价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发展实际对评价标准进行适当修订,使其更具指导意义。评价值是实际值与标准值之比,用达到的百分数反映达标程度。根据国内现有的参考文献,金华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应达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标准值如下[3]:

耕整地机械化程度/%: 100

栽播机械化程度/%: 100

收获机械化程度/%: 100

植保机械化程度/%: 100

排灌机械化程度/%: 100

农业劳均农机原值/元·人-1: 4 000

播面顷均农机动力/kW·hm-2: 6.0

农机人员受教育程度/%: 100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程度/%: 100

农业劳均年产值/元·人-1: 60 000

农业劳均播种面积/hm2·人-1: 1.2

百元农机原值纯收入/元: 80

农机作业收入/元·kW-1: 1 200

评价模型中的指标权重反映了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根据金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实际,并考虑引导性,通过调查研究和专家咨询,并与农机主管部门共同商定了各级指标权重。具体做法为:首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评价指标评分表和填写表格的要求;其次,将调查表格发放给金华市内从事农业机械化领域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家和领导,对两个层次的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重要的得分高,反之得分低;最后,对回收的评分表进行汇总,每一指标所得分数占同一层次所有指标分数之和的比重,即为该指标的权重,如表1所示。

2 金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总体评价与地区 比较

2.1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现以2006年金华市以及9个县(市)相关的农机统计数据为例,利用上述模型对金华市以及9个县(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二级评价指标都可从《金华市统计年鉴》和《浙江省农业机械化管理统计报表》中获得[4]。

2006年,金华市以及9个县(市)的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下属的耕、播、收、植保和排灌作业机械化程度5个单项作业指标的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根据式(1),结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标准值,可计算出全市和9个县(市)的机械化作业水平值,如表3第2列所示。

同理,利用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值可计算农业机械化综合保障能力和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2个1级指标的评价值,如表3第3列和第4列所示。再根据3个一级指标的评价值和权重,结合式(4),就可计算出2006年金华市和其9个县(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值。计算结果如表3最后一列所示。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将表3中金华地区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金华市从事农机管理工作的有关专家进行交流,认为除永康市和义乌市的综合评价结果稍偏高些以外,其余7个县(市)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水平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近年来,金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究其原因是金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已进入一个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发展新阶段。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政府出台了系列相应的农机购机补贴政策,调动了农民、农业经营组织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最明显的是在收获机械的推广过程中,部分农民从中获益匪浅。目前,在金华市的水稻主产区已基本实现了收获机械化。同时,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另一环节—栽播机械化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金华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的农业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以及土地规模经营都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调整、转移和开展等,使得影响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综合保障能力和效益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提高。上述几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金华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了较快提高。

3 结论与建议

1)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的动态过程,其发展受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评价指标、标准与权重都应随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变化调整,才能使评价结果有助于农机管理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的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

2) 进一步加大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健全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提高金华市农业机械化水平,必须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金华市的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同时完善和健全农机具购置补贴制度,激发农民购农业机械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3) 大力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由于金华市农户经营规模小,家家户户无法成套配备农业机械,因此要发展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适应家庭承包经营和现代农业要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此来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应用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和产业化。

4) 优化农业机械化发展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原则,围绕金华市各地优势农产品产业建设和各县(市)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结合各地资源禀赋特点和农业区域化、标准化与产业化要求,推进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形成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同时,支持各县(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互助共进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白人朴.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白人朴教授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汪应洛.系统工程[M].2003,北京:中国机械出版社,2003.

[3]夏阿国,魏芳勋,徐星明,等.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评价与预测研究报告[R].杭州:浙江大学,1998.

篇9:温州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地区比较研究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28

农业机械化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总结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总结出如何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的具体做法。

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农业生产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大量劳动力,用机械化替代大量的劳动力和畜力,不但解放了劳动力,还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保证了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大规模、高效率生产成为现实,大大加快了我国农业发展步伐。同时农业机械化可以保证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避免了传统的人力开展农业生产,由于多人多次操作带来的不标准问题,而人力开展的农事活动无法达到农业机械的标准,因此农业机械化不但可以保证操作快捷、标准,还有利于保证农产品质量。

2 农业机械化助力现代农业发展

2.1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现代农业发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改变,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域和季节限制的问题,使农业生产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也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和开发特色农产品。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运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中正是科技不断发展的表现,农业机械化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同时科技的发展及创新也促进和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

2.3 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新的历史时期对农民有了新的要求,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新的历史时期土地要交到会种田、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手中,而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农民懂得新型农机具的操作,保养及维修,这就要求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并且要经过培训和操练,在整个过程当中给农民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创造良好条件,在农业机械化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农机专业人才,造就高素质农民,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助力。

3 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3.1 加强政策引领,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发展得到更多的重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逐渐高涨。政策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还应针对农机具抵押贷款、财政贴息、重点环节作业费用补贴、信贷优惠、用地支持、投资补助、用油保供、免费上牌、免费年检等出台一些鼓励技术政策。农业机械化发展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以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3.2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机科技水平

要大力推广成熟、实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保证这些技术为农民所用,农民有所收益。例如深松整地技术、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收获技术及秸秆还田技术等。以技术推广促进农机推广,实现良性循环,取得更大的效益;要围绕区域优势产业,抓好特色产业机械化的推广示范工作,要重视示范工作,示范作用会让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直观地意识到先进农业机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达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同时也能够大大地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以增加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以规模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平台,积极创建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力开展适应性试验和机具配套化研究,集成和融合机具、品种、栽培等农机农艺技术,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效应,让农民对农机化工程技术看得见、信得过、学得会,并迅速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实际中去,使之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要注重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农机技术人才培训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科技人才项目承包机制,努力提高农机科技示范水平。

4 结语

要想进一步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作,就要加强政策引领,全方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机科技水平。同时社会各界可以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帮助与支持,共同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朝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J].南方农机,2016,(10).

[2] 雷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南方农机,2016,(10).

上一篇:做善于反思的教师下一篇: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