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农业产业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路径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藤县红蘑菇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优化藤县红蘑菇发展的产业建设路径以及培育藤县红蘑菇品牌发展路径,以期为藤县红蘑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创造性的发展思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区农业产业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地区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1: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及持续发展对策探讨

摘要:SWOT分析是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为了探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发展,笔者以山西省贫困地区为例,对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进行SWOT分析,认为就山西省贫困地区而言,进取性战略是其最佳选择。

关键词:SWOT分析;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

SWOT分析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指的是对企业面临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其理论基础是有效的战略能够最大程度的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和环境机会,同时使企业弱势和外部威胁的作用降至最低。已有大量文献运用该方法对不同企业、不同行业进行分析,但很少有人用来分析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由于所处环境的资源、经济等条件与其他地区不同,因此,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发展对策也应有区域特点。笔者试图以山西省贫困地区对象,对其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SWOT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一、山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基本情况

2001年山西省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精神,重新确定了35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对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原有其他17个贫困县,省里将继续给予适当扶持,扶持的重点是这些县中的贫困村。因此,目前山西省国家级、省级两个层次的贫困县共有52个(赵俊超,2005),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移民为重点,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其中,产业化开发式扶贫,主要是围绕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推广“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促进贫困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山西省贫困地区现有近30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省扶贫办根据企业的发展潜力,筛选出120个企业作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予以扶持。因此,山西省的每个贫困县基本都有1~2个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其中14家经济效益较好、带动辐射能力强的企业,在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享受贷款贴息的扶持政策。这些企业主要涉及四大农业产业:一是以晋北高寒冷凉山区草食畜为主的畜产品业;二是东西两山的干果小杂粮产业;三是以沿黄丘陵地区红枣、晋南山区水果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四是中草药业。

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分析

1 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明显。山西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首先是草地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草地类型多样,非常适合畜牧业的发展。而山西北部的贫困县基本都具备这种草地和放牧地的资源优势。其次,具有生产小杂粮的自然条件优势,山西南北跨度大,境内山地、丘陵、平川、盆地错落分布,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粮食品种多而杂,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小杂粮大多种植在山区,而这些地区基本都是贫困县所在地,因此是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第三,山区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省丘陵山地,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种,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约十多种。山西贫困地区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土地贫瘠,不适合大宗粮食作物,贫困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应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当地特色农业。

2 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突出。贫困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很落后,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非常有限,因此农村未就业劳动力特别丰富。据估计,山西省贫困县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约50万人。除了部分劳动力以外出打工形式实现就业外,还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妇女劳动力,他们的就业机会成本很低,而农业产业化生产中存在季节性变化,这可以通过短期雇佣形式解决问题,因此,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很明显。

3 产品区位特色突出。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某一地区的产品要比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有更优的品质,形成当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品。山西许多贫困县域就具有生产特色产品的条件,很多产品在全国位居前列,比如沁州黄小米、山阴莜麦、晋西北大豆、柳林红枣等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有较高的声誉。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分析

1 经济基础薄弱。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大中型农业机械拥有量不高,因此,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生产规模小,直接造成了市场信息滞后、当地原料供给能力不强、产品输出成本较高等不利局面。另外,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低,当地市场需求规模也不大,这就从产前、产后两个环节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 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人力资源缺乏。人口素质低是贫困地区深层的贫困,在一个文盲率较高或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温饱可能是生活中最主要的考虑。大量低素质的人口,必然影响人们对现代生产技术的承受能力,而且商品意识差,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都比较淡薄。由于当地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而外部人才又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去,因此,企业发展面临人才资源约束,直接影响到农业企业的发展。

3 企业生产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贫困地区农业企业发展历史较短,自身积累薄弱,加之资金、技术等制约,因此生产规模偏小,而且生产多数停留在粗放型、小作坊式的层次上,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价值链的低端,市场影响力很小,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低下,市场覆盖范围较小,从而赢利能力也不强,持续发展的后劲比较欠缺。没有强大的企业做龙头的话,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的扩大、经营层次的提高就不易实现。发达农业省份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升与壮大,龙头企业是关键。

4 资金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如果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要担当帮助本地农民增加收入、减缓贫困的部分社会责任,那么,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能力是前提,但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贫困地区政府基本都是吃饭财政,很难保证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资金投入。银行在外部竞争激烈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贷款质量,而农业投资收益低、风险大,造成银行对农业的借贷。企业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对产品创新、市场开拓方面的投入势必更低,从而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中。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下,中央一再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农业支持力度政策,200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这些政策与战略的出台无不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态度正在向“多予少取”的方向发展。为了落实

这些政策,国家加大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空间。广大农民从这些政策中得到了比较多的经济和福利实惠,贫困农民从许多农村政策,特别是针对贫困问题的农村政策中获得好处,如退耕还林政策、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等。

2 国家扶贫政策的调整。我国从1986年开始大规模扶贫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世纪后,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和分散所带来的扶贫形势的变化,中国政府在2001年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新的扶贫方式有三个重点:一是整村推进,努力改变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三是产业化扶贫,带动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产业化扶贫的内容包括确立主导产业,建立生产基地;提供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探讨运行机制,实现农户和企业的双赢等。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包括信贷扶贫政策、财政扶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3 省级政府经济发展政策的重视。山西省政府在实施“扶贫纲要”的过程中,用于产业扶贫的资金7000多万元,分别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加工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扶持了近400个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带动农户10多万农户。山西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将继续加大对产业化扶贫的投入力度,提高贴息水平,试行建立担保基金,除贷款贴息外,再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支持。同时,山西省在此期间实施“两区”开发是本省扶贫工作的重点,主要是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的开发,制定了项目、资金、税收、信贷、土地、人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山西省“两区”开发领导组,2006)。

4 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品质生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城乡居民对膳食要求也趋于多样化,食物结构随之出现变化,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逐渐增加,为特色产品、绿色产品提供了市场空间。

(四)外部挑战(Threats)分析

1 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山西贫困地区发展的几个特色农业产品市场,其竞争都比较激烈,特别是乳产品、畜产品、小杂粮等行业。比如,对于在山西北部有发展优势的乳业来说,有伊利、蒙牛、光明、三鹿等国内著名品牌对市场的强势占有,当地的著名品牌古城乳业就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另外,在区域市场内,同类企业产品众多,如国家级贫困县壶关就有两家乳制品企业;小杂粮产品中,仅小米产品就有“汾州香”、“沁州黄”、“檀山黄”、“汾州黄”等让人眼花的几个品牌。这说明了该类产品市场的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其原因是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新企业进入壁垒低,企业之间的营销方式雷同、市场定位相似,各企业无心或无力进行新产品开发、市场细分等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创新,竞争主要以低价为手段,不同企业产品的独特性不够突出,品牌价值较低,因此,形成企业众多,但规模偏小的低层次企业群的市场结构。

2 外部环境存在制约因素。贫困地区的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经济、社会、法律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因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很少能得到当地政府的直接帮助,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当地少有的税收大户时,可能会受到来自不同部门干扰,如果企业处理不好与各部门的关系,那么其经营势必受影响;如果要处理好关系,则企业家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也要支付必要的资金成本,这也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其次,由于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制意识不强,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法律解决事务效率更低,这制约了市场主体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争端或冲突,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三、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战略及对策

运用SWOT组合分析方法,针对山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SO”战略(进取性战略)是最佳战略,所谓“SO”战略是指依托内部优势,不断发现外部机会,增强自身实力,创造优势品牌。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可以依靠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品牌,实现企业赢利、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

(一)从企业方面

1 加大引进、培养人才力度。企业实行优惠的政策吸引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充实技术、管理、营销专业队伍。但由于贫困地区的吸引力较弱,很少有外部高素质人才愿意来,留住人才也很困难。因此,可行的办法是企业应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采取包括选送技术人员到相关院所学习进修、请专家对营销人员进行培训、管理人员到现代化企业观摩学习等措施。

2 增强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的优势。贫困地区比较优势突出的是特色产品和绿色产品,因此应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食品战略。绿色战略是适应时代要求,反映全球消费趋向的战略。农业企业通过实施绿色战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还有利于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及其可持续发展。

3 加强技术引进与创新。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都直接取决于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但由于贫困地区技术落后,农业企业缺乏直接进行研究、创新的技术基础和资金实力,所以,应依托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或直接运用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或委托其进行品种改良。除了生产技术外,农业企业也应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规范生产管理,实现科学决策,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4 实施品牌战略。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农产品品牌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市场需求,农业企业应该着力培育有地域特色和差异性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加强品牌质量管理;并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范围。

(二)从政府方面

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农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包括对基础实施的投资、扶持政策的贯彻执行、相关软环境的优化等。

1 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的封闭性与经济开发的相对滞后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薄弱,特别是交通、通讯比较落后。因此,企业产品运输成本较高、运输时间较长,对易腐农产品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应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网络、大型产品储藏设施等。

2 相关支持政策的实施。如前文所述,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扶贫政策,山西省政府也有“两区”开发等扶贫工作重点政策,这些政策必须予以落实才会给农民,包括贫困地区的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增进。因此,各级政府的贯彻执行是关键,尤其是涉及到不同部门的政策,更需要高效、廉洁、务实地实施,不应该让企业、农民在享有政策优惠时,付出比所得到的优惠更大的成本,如果这样,就违背了决策者的良好初衷。

3 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原有规定为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减少对市场的价格管制、实行食品安全标准、部分税率的降低、地方保护的减少等。其次,政府还可以实施培训项目,针对农民进行文化培训、技能培训,以增强农民参与产业化的能力;政府还应该承担农业技术的基础研究,由于这种研究投入高、风险高、社会效益高,所以更适合政府来做。第三,政府应在法律方面给予企业应有的援助,特别是当出现品牌侵权、假冒伪劣产品等侵害企业、消费者的事件时,需要法律高效率地解决。

作者:郭建宇

地区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2:

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与路径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藤县红蘑菇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创造性的提出了优化藤县红蘑菇发展的产业建设路径以及培育藤县红蘑菇品牌发展路径,以期为藤县红蘑菇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一种创造性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农业产业化 红蘑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无论是生产手段还是经营方式,依旧很落后,基础地位依旧很脆弱。欠发达地区面临国内发达地区的竞争,又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这种双重竞争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理清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本文以广西藤县的红蘑菇产业为例,根据实际资源享赋,充分发挥相关的比较优势,探索符合藤县地区农业特征的产业化组织模式,以提高市场化率和组织化程度为双轨路线,实现藤县红蘑菇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利润共享性,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基础。

一、广西藤县红蘑菇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1.整体发展情况。红菇是藤县的特产之一,是珍贵的食用和药用菌。干品含有90%-92%的有机物,其中包含20%的蛋白质,60%的碳水化合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多种维生素,产品远销日本、美国、也深受新加坡、台湾地区及港澳地区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前景广阔。由于野生红菇自然生长,缺乏科学的管理和指导,农民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持续开发意识淡薄,采菇时急功近利,采收后加工技术落后,导致了部分地区野生红菇质量和产量下降。

2.销售情况。藤县象棋镇野生大红菇约有200年历史,1970年开始有人开始收购,象棋镇花滩组陈永全最早同福建商贩合作,而福建商贩到当地收购有30多年历史。20世纪70年代象棋镇市场上大红菇卖价0.6元/kg,现在从每公斤几元到几十元,2000年后涨到200元/kg,目前的价格最贵红菇600元左右/kg。该镇的红菇主要由福建商贩驻点收购,冠以“浪水红菇”贩运到国内外市场出售。

二、广西藤县红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组织化水平不足,市场管理制度欠缺。目前,广西梧州市藤县红林科技有限公司是藤县仅有的规模性的红菇经销商,与藤县红菇种植规模的产业需要相差较大。大部分红菇生产加工仍停留在家庭小作坊和个体小微型企业生产、经营、销售阶段。组织水平低,生产销售效率低下,红菇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此导致市场化管理难的问题,各生产单位和作坊之间为扩大销售额,价格高低不一,内部消耗严重,低于外来竞争和威胁水平低,藤县红菇产业的发展面临更大挑战。

2.红菇基地建设滞后,政府干预不足。目前,除藤县琼琼苗木场、藤县象棋祖创土特产购销部、藤县天平斌华农庄等少数几家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基地外,大多数公司和作坊生产设施缺乏,建设滞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分散经营,点多面广。且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生产基地建设标准,出台红菇生产相关政策不够完善,规章准则缺乏制约性和实施强制性,制约的藤县红菇的进一步发展。

3.缺乏专项人才,营销水平单一。当前,制约藤县红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无法实现规模种植,由此导致藤县红菇的研究和开发停滞,科研水平远落后与江浙福建等地带。此外,藤县对专项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投入精力和资金比重少,产出人才匮乏。

藤县红菇的销售和宣传水平单一,除少数几家企业有连锁营业销售点和网上销售渠道外,大多数红菇制成品停留于附近地域零售或者等待外来商家上门采购,没有形成零售、批发、互联网线上宣传销售、广告宣传、博览会、专卖店多重一体化营销方式。

三、关于广西藤县红菇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研究

1.优化红菇产业区域布局。以《广西“十三五”农业( 种植业) 发展规划》( 2016) 为引领,遵循“突出优势、市场化运作、科技保质、注重生态”的原则,促进农业产业化有序发展,实现规模经营。通过科学规划,依托藤县各乡镇现有红菇种植基础,根据产业优势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引导红菇经销企业向种植乡镇集中,统筹布局红菇产业化聚集区。

2.加强红菇产业化项目带动。实施红菇项目带动战略,建立红菇产业化重大项目、招商项目库,积极策划一批与红菇产业化龙头企业( 含生产、加工、流通及销售企业等) 相配套的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壮大产业薄弱点的项目,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整体依次推进产业发展。

3.强化农用资金扶持。贯彻广西农业产业化精神,每年分级确定扶持对象进行扶持,通过科学使用各项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形成“国家上扶持一批、自治区上扶持一批”的长效措施,真正使政府的扶持资金起到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达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目的。對新建的藤县红菇项目,通过先入驻市、县级工业园区,除同等享受该市( 县) 园区招商引资政策,地方财政应适当给予一定的项目建设补助。

参考文献:

[1]傅晨.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前沿研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骆鹏,黄宏彬. 破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瓶颈的9条建议[J],重庆社会科学,2012(5):103-104.

[3]夏英,牛若峰.中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4]马彦丽.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解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丘海斌.基于范式的贵州农业产业组织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下),2010.

作者简介:罗惠莲(1994.05—)女。民族:壮。广西柳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经济学。曾凡生(1991.12—)男。民族:汉。广西梧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孟萍萍(1995.06—)女。民族:汉。广西全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工程造价。 施文娟(1995.11—)女。民族:汉。广西横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作者:罗惠莲 曾凡生 孟萍萍 施文娟

地区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3:

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在我国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依然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相对落后、规模化经营程度低、人力资本缺乏、农业要素流通机制不健全。解决这些问题,要完善制度,合理规范农业产业化管理机制;开拓市场,大力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更新方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含量。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创新

作者简介:郭润宇(1993-),男,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寇敏婕(1994-),女,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校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赵景峰(1963-),男,陕西合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世界经济与贸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中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为微观经济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成为促进农业增长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农产品市场格局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我国农业也开始与世界农业接轨,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如何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弥补农村集体经济以及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消失之后产生的制度空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历史性转变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在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增速较快,产业化逐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明确提出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重要论断,并对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出了具体部署。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战略。

由于我国传统农业布局无法快速适应国际化进程,又好又快地发展相关现代农业产业显得尤为重要。而今中国农业经济的市场拓展海外,形成了农产品的国际化大市场,这也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提高基础产业新技术,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然而相对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尚无法适应这一新要求。对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找解决之道。

二、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实质上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市场化,即生产各要素以及产销由市场决定;区域化,即农副产品生产的相对集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化,即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即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要达到具有规模效益的一定规模;企业化,即生产、加工、经营各环节的企业化管理;一体化,即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社会化,即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效益最大化,即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我國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的数据,我们对农村居民1979年至2012年的人均年收入和消费支出数据做了相关性的分析和处理,如图2:

根据线形图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每人每年的消费支出(y)和人均年收入(x)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消费量紧跟收入增加的步伐,并在2003年呈现出走高的趋势,这与我国农村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的现实相符。尤其是在近几年,农民的收入也大有破万之势,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更是迈上新台阶。但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地区的产业化对其他地区的产业化发展具有回流效应,使得区域产业化发展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在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就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由于地缘限制,欠发达地区的技术相对落后。由于我国前期的政策倾斜,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资金都注入了东部的农业开发,东部的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使得大量的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并没有及时补给到西部农村,剥夺了欠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机会。发展的现代化要求与传统落后的技术不匹配导致产业化进程停滞不前。

2.产业链条深化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化的深入发展需要资金、基础设施、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各方面的配套发展。但欠发达地区缺乏完善的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机制,无法拓宽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融资渠道。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企业融资困难已成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资本的限制导致产业无法实现规模经济,使得产业化的格局始终是小农布局,无法进行规模化产业生产。

3.人口素质、技能与产业化要求的矛盾。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而欠发达地区的受教育程度相对更弱,这与产业化需要先进的人力管理技术相矛盾。而产业化是在土地流转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化经营,这些失地农民就成为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的保障功能仍较明显,大量农民滞留在农村需要土地,成为土地流转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比农户具有更强的博弈能力,而农民缺乏谈判能力,因而企业会倾向于压低农产品的协议收购价格,农民的利益无从保障,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而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政府的认识也十分有限,在制度上对集体经营规定和保障不完善,在法律上界限不清晰,政策上缺乏鼓励,实际操作上对农民的引导也不够,这也使欠发达地区发展产业化经营困难重重。

4.要素的分散和农业流通机制问题。农业相对于工业落后的原因在于其生产要素的分散,欠发达地区的农业要素流通机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制约农业组织创新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欠发达地区缺乏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因此无法设计一个灵活、快捷、有效的流通机制,更好地实现和发挥农业产业价值。

三、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最初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也优先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得以实施。但是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促进落后的农村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前所述,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农业还是停留在技术落后的小农分散经营的水平上。这些地区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开拓市场,深化农业产业化链条,完善经营体系

由于我国欠发达地区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差异较大,因而发展其农业产业化,从宏观上来看,就是要进一步巩固提高现有传统产业,着眼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注重名特优稀农产品开发;从微观上来看,各地必须根据自身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禀赋确立自己的主导产业。第一,要充分利用当地“原生农业”积极发展相关农业生产,支持和组建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构建农业产业网络;特别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农产品的运销业和服务业,形成为科、农、工、贸一体化的集约型农业。第二,打造强势龙头企业。通过对原有企业改造、扩建,小型企业联合,以及在市场、资源条件好、加工环节薄弱的地方新建等办法,本着对基地和农户的牵动力要强、生产加工规模要大、产品要有特色、科技含量要素、市场出口要通畅、企业效益要好的标准打造和提升龙头企业。第三,夯实产业基地。加强基地建设,不仅要以主导产品为核心形成规模,而且要坚持区域性连片开发,包括跨村连片开发、跨乡连片开发,甚至跨市、县连片开发,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好,人好我早”的基地发展格局。

(二)更新方式,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武装农业的过程。为此,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农业产业化发展观也尤为重要。第一,由于许多欠发达地区欠缺产业化基础,所以要加强农业产业化硬件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农田、水利、农机、交通、通讯、市场、科教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推进山、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业水、电综合开发,提高土地、山林、水面等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第二,加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应用技术建设。要大力组织和实施农业的“良种工程”,不断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促进种养良种化、优质化。第三,加强农业产业化主体的科技素质建设。鉴于欠发达地区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与科技素质低下的现状,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引进技术和技能。第四,加强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建立乡镇政府、企业、民间多元化的农业科技科研推广体系,鼓励区域性科研院所与农业生产部门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加强合作,不断地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组织链”,密切政、学、产、研之间的联系,在实现“双赢”中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使农业走上依靠技术创新的自我发展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合理规划区域产业战略,大力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农业产业化必须具有一系列合理的制度为保障,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针对欠发达地区生产要素分散与流通机制不合理的矛盾,应大力完善农业市场,有计划地建立区域性的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及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健全市场载体,壮大市场主体,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政府应转变重点发展区域的规划,由过去重点抓地域、抓环节转移到重点抓产业、抓产品、抓特色,由过去抓个别乡镇村组示范转移到抓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要切实制定和落实支持欠發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倾斜政策,特别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税费征收、科技应用、信息传输、中介组织发展、社会化服务、科技人员待遇、农民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为农业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昌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薄弱环节及对策建议[J].学术交流,2004,(11).

[2]高布权.论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现存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

[3]温卡华.欠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研究[R].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

[4]蒋国平.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

[5]周龙仁,洪德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J].求实,2004,(7).

[6]刘扬华.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3).

【责任编辑:宇辉】

作者:郭润宇 寇敏婕 赵景峰

上一篇:新媒体定义分析论文下一篇:法制现代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