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

2024-04-10

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共8篇)

篇1: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

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指以小型机械为主的小田块机械化。大力发展丘陵山区机械化是提高山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可靠保证。近日,芮城县农机局对全县山区农机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芮城县域概况及农机化发展现状

芮城县位于秦晋豫三省交界处,北依条山,南邻黄河。全县面积1178平方公里。境内东西狭长,一面阳坡,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山、川、滩、垣沟俱全。其中,河滩占19%,丘陵占39%,山区占42%,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全县共辖10个乡镇,115个村民委员会。全县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占总人口80%;农村主要劳动力21万人,其中,外出务工8万人,占到农村主要劳动力人口的35%。全县总耕地面积90万亩,农业主产小麦和玉米,小麦面积47万亩,玉米36万亩,是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

近几年,芮城县农机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下简称《农机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山西省农机化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县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强化农机科技宣传,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截止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14300千瓦。拥有联合收割机533台,其中小麦联收机283台,玉米联收机250台。青饲料收获机112台,耕整机械18000台。小麦播种机3450台,其中小麦精少量播种机1820台,机动割晒机167台。2011年共完成机耕作业819000亩次,灌溉农田64500亩,机收小麦364500亩次。农机化的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切实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增收节支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仅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一项就为全县农户增收节支800万元。

二、目前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态势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特别是山区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劳力大多数走出山沟,寻求致富之路,大量土地被闲置撂荒,这样就为山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

以西陌镇为例,该镇共有农村人口2.2万人,2011年外出务工7000余人,留守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幼妇弱,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一部分种田能手和技术骨干适时抓住机遇,大量租用荒芜田块,租用面积呈连年递增态势。如该镇奉公高智农机专业合作社,2009年租用土地200亩,2010年租用500亩,2011年租用了1500亩。合作社将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耕种,使农业机械在丘陵山区的大面积推广和运用有了用武之地。

2、山区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培育了农村新增长点。农民对农机化服务期望愈来愈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留守在村中的老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特别是在粮食收割与耕作环节,这部分家庭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这样既给农机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为农机经营者带来了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东垆乡许坡村农机大户胡天妮的发展历程为例,1993年,胡天妮购买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用来搞生产、跑运输,逐渐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2003年,胡天妮在看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大部分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的现象后,他抓住机遇,抢占先机,连续购置农机具,组建农机合作社,租赁农村闲置土地4300亩,年实现利润195万元。

3、山区农机化为实现增收节支,优势明显。以风陵渡镇为例,风陵渡镇共有农村人口6.1万人,耕地12.3万亩,劳动力2.3万人,2011年外出务工者0.7万人,近3万亩田地待耕种或转让;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增收节支效益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人工收获玉米成本为150元/亩,机械化收割为60元/亩,生产成本降低了35%。由此可见,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降低了劳动强度;二是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机户及农民增收与节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明显;三是农业机械化弥补和解决了因劳动力转移而使农忙季节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现实问题,促进了丘陵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五是种田能手抓住机遇,采取承包和租赁等方式把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管理。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获取了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逐渐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主流。

4、山区农机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拓展内涵和外延。随着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日益增强,进一步拓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当前,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种植业(如农业、蔬菜、水果、药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期盼日渐提高,渴望能有更多的多样型机具适宜山区作业。

三、山区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芮城96万亩土地,河滩面积仅占19%,而丘陵、山区占81%,有78.3万亩沟地、坡地和小块地,这是农机化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调查的情况看,山区农机化发展慢、发展难的主要原因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然条件差,制约着农机化发展慢。丘陵山区坡地多,地块少,分散凌乱,高低不平,交通不便,大型农业机械派不上用场,有的地块小型机械也能进地,因此,农民只能手工操作,无心思在发展农机上下工夫。

二是基础设施差,制约着合作社发展难。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薄弱,机耕道不配套,大马力、变性能复式机具进田作业和转场困难导致农机合作社发展困难。全县24个农机合作社中,仅有2家位于平原和丘陵山区交汇处,远远满足不了丘陵山区农业机械的需求。

三是经济基础差,制约着农机购买力弱。山区严重缺水,十年九旱,靠天吃饭,雨水好时可种小麦、玉米两茬,天旱无雨时只能种小麦一茬庄稼,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收入偏低,因此对机具购买力不强,特别是对高性能的农机具只能“望机兴叹”。为减轻劳动强度,大多是每家农户重复购置低效益农业机械,极大浪费了社会资源。

四是农机效益差,影响着机手进山区作业积极性。山区地块小,布局分散,作业时间短,加大了转场困难和高油耗费用加大浪费;加之油然涨价快,山区农机用油没有国家补助;农民收入低,支付作业费用讨价还价,往往造成机手与农民的矛盾,因此许多机手提起到丘陵山区作业,怨言不少,积极性不高,既影响了山区机械化进一步发展,也影响了机手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致使山区地力越来越差,农民收入增收困难,农业机械发展艰难。只有切实在山区农业机械化上下功夫、做文章,彻底打破制约农机化发展的瓶颈,才能全面有效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

五是公益维修服务缺,驾驶人员素质低。丘陵山区农机的公益性维修服务网点和设施几乎为零,山区农机具的修理基本上在自家土办法解决,机手安全和技术状态极差,有的机手自买回农机具后,每年从未换过一次机油。农机驾驶人员知识欠缺,导致接受新机具、新技术的能力不强,加快农机更新换代的积极性不高。

四、发展目标及措施

1、在今后全县农机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芮城县农机局的工作力度要向山区倾斜,把主政方向放在山区,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山区,力争在“

十二、五”期间使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个新的提升。

2、积极引进、示范适合丘陵山区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快推广力度,确保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持续快速稳定提高。至2012年底,计划在丘陵山区推广小型、微型联合收割机50台,年机收小麦面积2.5万亩,推广小型拖拉机和微型耕整机3000台,示范推广小麦播种机200台,机播小麦1万亩;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示范推广粮食烘干设备和玉米收割机以及铺膜机等先进农机具。

3、大力推广适宜丘陵山区的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一是加快丘陵地区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二是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三是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播种技术。

4、树立农机经营示范户典型。农机科技示范户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农机科技示范户指那些拥有农机固定资产在15万元以上,带动至少3人从事农机生产、作业、经营的农机户。对农机科技示范户的扶持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各乡镇农机协会及各农机合作组织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在购机补贴、农机作业补贴、作业指导、技术培训、信息传递、贷款扶持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

五、加快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建议

1、进一步加大发展山区农机化的扶持力度,出台政策,增加补助,推进山区农机化快速发展。例如针对山区农民经济条件差、购买力不强的问题,可以加大补助比例,刺激农民购买力;针对山区农机作业耗油大、成本高的问题,可以给山区农机用油一定的补贴;针对合作社发展难,可以在扶持上给予较大的专款补贴。

2、进一步加大研制具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的力度。现在山区老年人居多,连手扶拖拉机都发动不起来,更不用驾驶了,因此农村急需轻型适用的农业机械。农机制造部门应深入山区调查研究,根据山区地理位置、农民需求,加快研制开发轻巧、便捷、耗油少、易操作的新型的具有山区特色农业机械,为山区农业机械化提供有力支撑。

3、进一步加大农机化新技术培训投入力度,建立山区农机手培训投入机制,使更多的山区农机手尽快掌握新机具、新技术、新农艺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以适应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4、进一步加大建立健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和示范推广的长效机制,大力宣传、表彰和奖励山区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合作社,让这些先进人物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山区机械化迅速发展。

篇2: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

农业机械质量问题,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武城县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现状

在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带动下,该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持续增加,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 55万千瓦,农机总值165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 10.3 %和11.4%。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2571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59台,同比增长12 %。粮食生产机械发展速度加快,联合收割机达到 936台,增长 10.4%,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 356 台,增长 38 %。小麦免耕播种机达到 107 台,增长55 %,田园管理机、电动卷帘机等设施农业机械达到300多台,增长了200%。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我们开展了以农机维修点、农机生产经营企业为基础,以财政资金补贴购置的农机具为重点的全面质量监督工作。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县农机局将此项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机构明确、保证经费、责任到人。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到工作部署、人员经费和具体措施三落实。使全县农机部门形成共识,把这项工作作为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树立农机部门良好形象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管理的重要手段认真抓好。

(二)广泛开展农机打假宣传教育工作。

我们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农机打假工作,宣传农机法律法规,及时曝光典型案件;每年积极开展农机普法下乡活动和现场咨询活动,广泛宣传政策法规,接受农民的投诉和咨询,普及农机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

(三)强化执法,加强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管。

1、开展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督检查。结合春耕、三夏、三秋等农时季节会同工商、质检等部门开展农机产品及配件质量监督检查,从源头上保障农机产品质量安全。

2、完善了投诉举报制度。充分利用农机质量投诉网络,设立、公布了农机110举报、投诉电话,完善了举报制度,发动全社会参与。

3、开展了以购机补助农机具为重点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我们开展了购机补助农机具用户评价抽样调查工作。2010年县农机局对150余户受益农户进行了质量监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购机补贴操作程序是否规范、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补贴是否按规定标准发放、机具的质量、性能、“三包”服务是否按承诺兑现、购机户受益情况以及为贫困户服务等情况。同时也发现一些如“三包”服务、加强对经销商监管力度、部分购机户存在操作技能不熟练等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并要求各经销商明确措施,及时予以纠正,杜绝此类问题再发生。

(四)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规范作业服务质量。

在国家对合作社扶持政策作用下,该县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建立了25家农机专业合作社。

1、宣传引导,树立服务品牌。为提高农机合作社的作业质量,农机部门通过宣传引导,向服务组织灌输服务质量是农机合作社生存发展的前提的理念,要求合作社在成立之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同时制定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目前全县部分农机合作社的作业服务实现了统一作业价格、统一作业标准、统一作业服装、统一作业标志,不少合作社还专门注册了作业服务品牌。

2、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作业服务水平。针对该县先进农机具不断增加,农机具操作要求高的问题,该县通过召开现场会,邀请厂方师傅、有关专家对农田耕作机械、收割机械开展免费技术培训。

(五)规范农机维修网点,提高农机维修质量。

对农机维修点进行清查、建档,对不符合许可资质要求,达不到农业部有关设施、设备、人员、质量管理、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等条件要求维修点予以取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维修点存在维修业务萎缩、人员老化、专业人才缺乏问题。

(二)农机配件积压情况较严重。由于部分厂家农机配件更新、改型较快,造成农忙时农机配件供应脱节,延误了农时。

(三)“三包”服务仍然存在一定问题。“三包”服务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农机具“三包”服务不及时、不方便。

四)维修技术水平跟不上新式农机具推广步伐。

三、意见与建议

(一)加强对农民机手的机械常识理论和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切实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作业质量水平。

(二)加大对农机维修网点的政策扶持。

篇3: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构筑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物质装备, 现代物质装备最重要的就是农机具。近几年来, 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和法规, 农机化发展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 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 加快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步伐, 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节支, 共同享受改革成果, 成为当前研究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仅以华蓥市农机化的发展作简要探讨。

1 发展现状及态势

华蓥市位于四川东部华蓥山中段西麓, 紧邻重庆市, 幅员面积473平方公里, 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总人口3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72%;农村主要劳动力15万个, 外出务工常年保持在8万人左右, 占农村主要劳动力54.4%;总耕地面积7666.67公顷, 常年种植水稻6533.33公顷。农机化发展现状:截止2006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8.6万千瓦, 全市机电提灌设施总装机容量达7 497千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农业发展, 全市仅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一项就为农户增收节支近100万元, 为农民增收节支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在百年难遇的2006年抗旱救灾和2007年防汛排涝工作中农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

种植业主大量承租土地进行经营, 在经营中渴望拥有农业机械。全市大部分乡镇已基本实现了“无牛”化耕作;平坝地区的农业机械已逐渐趋于饱合, 部分地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5%甚至50% (全国为42%) , 而丘陵山区则极低;机耕、机收、机插等主要农业机械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 其效果明显, 农民欢迎,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发展势在必然。

1.2 农民对农机化服务要求增加, 购机补贴政策催化了农民购机热潮。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 留守在家中的老

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 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 部分农机经营专业大户抢抓发展机遇, 购机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 不仅解决了播种、收割、耕作难的问题, 也为自己创造了经济效益, 成了当前农村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性增强, 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扩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

当前,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稻麦、玉米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 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园艺业 (如苗木、花卉) 、种植业 (如蔬菜、水果、药材) 、生态观光农业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这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蓥市种植黄花梨基地、香梨基地、山下红柑橘基地等, 随着规模扩大, 基地不仅需要灌溉设备, 还需要施肥、除草、打药等方面的设备。

2 存在问题

2.1 长期以来, 政府对丘陵山区农机化投入资金甚

少, 山区农机化基础薄弱,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丘陵山区因地形复杂, 田块小而分散, 坡多路陡, 一直制约着农机化发展;多数提灌站缺乏资金维修、无人看管, 处于瘫痪状态。近几年, 农村劳动力大量的转移, 简单而繁重的传统生产耕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国家对适宜丘陵山区收割耕作的农机具研制、开

发、试验和示范的力度薄弱, 研制和开发的种类不适宜或者不完全适宜山区农业生产。一些厂商看到了丘陵山区对农机具需求的潜在市场, 开始研制和生产小微型收割耕作及其他农业生产机具。一方面, 由于是启动新型市场, 所以品种较少, 进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的就更少;另一方面, 因技术成熟度不高, 新产品投放市场价格较高, 性能质量较差, 售后服务跟不上;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较难, 农村在家的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的农民, 存在“想学而无从学、难学会, 操作不到位”的问题, 致使农忙季节农机户不能有效实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 影响了农机具效益的发挥。

2.3 油料涨价太快, 农排电价不能落实, 作业成本太高。

近年来, 油料价格波动较大, 农用油料基本上没有补助, 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 相当部分农户因油料价格居高不下而“望机兴叹”, 甚至出现农忙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象。农排电价不落实, 固定提灌站提水成本太高, 新潜水泵机具推广难。

2.4 服务体系人员流失, 服务功能丧失。

全市农机人员编制37人, 在岗25人, 平均年龄近50岁, 乡镇机构撤并、人员遣散, 资产平调, 使原乡镇农机站及所属企业资产及人员严重流失, 留在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 市财政只拨付工资的30%, 其余靠自收自支, 而他们没有收费权又没有经营项目, 另70%根本没有着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也没有落实, 在岗不到位或不履职现象严重, 各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难以开展。

3 措施建议

3.1 加大政府行为的参与, 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

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完全靠市场调节和农民自发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靠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 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一是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发展农业机械化纳入到议事日程, 加大投入,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提高购机补贴比例、给予农机油料补贴、兑现农排电价政策、增加培训经费和推广经费等,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二是应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按照川府发[2007]11号文件精神, 健立健全基层农机服务中心站, 配强人员, 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和人头经费、社会保障, 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干事。三是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山塘沟坝、提灌站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 营造适合农业机械作业的条件, 提高农机作业的安

探讨篇农业机械化

全系数和机动性。

3.2 加强农机作业组织创新, 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以农民自愿为前提, 以购机大户为依托, 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 在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 探索组建农机作业协会或服务队, 或者以农机户自愿组成的联合服务体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服务组织。这是新形势下规避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的需要, 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发挥农机效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同时应跳出农机思考农机发展,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 让部分土地集中给种植能手经营管理,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有利于优化配备农业机械和配置劳动力, 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 转移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3.3 加大培训力度。

针对丘陵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 有关职能部门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 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 开展农机操作、修理、安装、焊工、车工等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3.4 加强信息综合和技术反馈工作。

篇4: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

关键词:土地整治;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1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机械化水平上,平原地区明显高于丘陵山区。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劣于平原地区,在农业机械应用条件上要差于平原地区,但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适合于丘陵山区的中小型农业机械。《全国农机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重点提升大马力、高性能、复式作业及适合丘陵山区作业的机械保有量,……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推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发展”。

由于认识的问题,很多从事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不能科学地认识农业机械化,认为只有平原地区才能实现机械化,丘陵地区不能实行大型的农业机械作业而不能实行机械化。丘陵山区田块规模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比,耕地的集中連片性也无法与平原地区相当,无法采用大型的农业机械进行耕种,但只要机耕道路通达、田块平整,完全可以且已经实践着农业机械化。之前的土地工程规划设计在考虑农业机械化时,更多地从平原地区来着手;现在随着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在丘陵山区进行土地工程设计时,也应更好地考虑从工程角度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是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要地形的国家,有相当部分的耕地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不能实现,则农业机械化整体无法实现。

现有的丘陵山区土地整治技术至少在以下方面与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不相适应。

1.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与农业机械的适应性

目前在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方面,基本依据其与坡度角以及田坎高度的函数关系,较少考虑到农业机械耕作的需求。田面宽度偏窄,将不适合于农业机械操作;田面宽度过宽,不仅会增大土方量和用工量,增加建设成本,还会增加农业机械空转的比重,降低机械工作效率。如何确定水平梯田的田面宽度,使其与坡度、田坎高度保持在合适匹配关系的同时,又能适宜区域主要的农业机械耕作,值得土地工程规划设计的人员思考。

1.2 田间道路的平纵线型设计

为保证农业机械行车安全,田间道路平纵线型应有很好的控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 1012-2000)对于田间道路的线型控制规定为“主要道路的纵坡不宜过大,丘陵山区应小于8%,个别大纵坡地段以不超过11%为宜”。这一规定过于粗略,首先对于田间道路的平面线型没有规定:在土地整治项目中,受地形地貌限制,田间道的布置不可能都是横平竖直,需要根据周边的地形地物来调整走向,必须考虑到农业机械在安全行驶速度下的转弯半径;另外,田间道都是单行车道,兼之建设标准低,维护能力有限,线型设计应充分考虑农业机械的爬坡能力和抗倾翻性能。

1.3 机械下田与田间转移设施

为保护田坎和沟渠不受破坏,在农业机械从田间道路下田处需设置下田坡道。而从丘陵山区土地整治项目随机抽样调查发现,70%的项目并无该项设施,土地开发项目则更少。进一步调查发现,相关设计人员认为,丘陵山区不方便实行机械耕作,而无需考虑梯田的下田坡道。

2 当前土地整治技术可改进的方面

中部低山丘陵缓坡区耕地资源开发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课题,课题编号201011016-06)课题组为了提升土地整治技术,更好地发挥土地整治技术在促进区域农业机械化方面的作用,针对以上不足,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并集成相关技术成果,较为系统提出了丘陵山区结合农业机械化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现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2.1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

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的确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农机幅宽与转弯半径、作物种植行距和地形坡度。通过三个因素的匹配优化,可计算得出能够体现节约用地、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耕作的梯田参数。

2.1.1基于农机耕作参数计算田面宽度B1

农机作业掉头行驶所需要的最窄田面宽度为 ,式中:L为农机幅宽,R为农机转弯半径。假定项目区常用的农业机械有n种,第i种(i=1,2,3…n)农业机械对应的梯田宽度为bi,则梯田宽度B1必须大于或等于MAX[ ]。

2.1.2基于作物行距计算田面宽度B2

假定项目区常见的种植作物有m种,对应的种植行距分别为 。为了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则水平梯田田面宽度应当能满足不同种植作物的要求,所以梯田田面宽度B2应该大于或等于 数组的最小公倍数LCM [ ]。

2.1.3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根据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田坎高度以及坡度角的函数关系,可以计算得到基于地形坡度的田面宽度B3。

课题组通过统计分析中部地区10种主要农作物以及5种农业机械,综合考虑B1、B2、B3,得到丘陵山区水平梯田宽度和坎高(表1)。具体到某个项目,可以根据以上计算过程,采取当地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业机械有关参数,进行更加准确的设计。

2.2 提水灌溉技术

丘陵山区的水源主要有水库、山塘、溪沟、坡面集蓄水、地下水。从实际利用情况来看,除坡面集蓄水外,其他水源位置较低,利用时均需要采用泵站提水。

在输水方式上,丘陵山区目前有两种,一种明渠输水,一种是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传统方式为结合排水沟修建灌排合一渠进行明渠灌溉。目前结合管道输水、地面移动软管灌溉的灌水方式也较多。

在灌溉工程布局上,丘陵山区有以下几种:

(1)水源+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地势较高的山塘、水库等);

(2)集雨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坡面集蓄);

(3)集雨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坡面集蓄);

(4)泵站+蓄水池+灌溉合一渠(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5)泵站+蓄水池+管道+移动软管(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6)泵站+蓄水池+管道+喷微灌灌水器(水源为水库、山塘、溪沟、地下水等)。

在以上的灌溉方式中,(5)和(6)实际为管道灌溉和喷微灌,和一般的管道灌溉和喷微灌相比,增加了蓄水池,这是由于丘陵山区田块地形高差大,在位置高处修建蓄水池。存蓄泵站提水,可尽量实现自压灌溉,节省能源。丘陵山区水源保障率低,固定水源设施少,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在输水方式上,应优选采用管道输水。在灌水方式上,应发展喷灌、微灌,或者是移动软管灌溉。在灌溉工程布局中,应优先采用(6)或(5)的形式。

2.3 田间道路

课题组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参考《农业机械田间行走道路技术规范》NY/T 2194-2012,结合相关规范中对田间道路的规定,总结分析得到田间道路的建设要求。

2.3.1田间道平面线形控制

当道路平面走向改变或竖向改变坡度时,应在两相邻直线段之间设置圆弧形曲线,即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应不小于30m,特殊困难地段不小于15m。当圆曲线半径小于15m时,应设置适当超高和加宽过渡段。

超高、加宽过渡段应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允许将超高、加宽过渡段的一部分插入曲线,但插入曲线内的长度不得超过超高、加宽过渡段长度的一半。

越岭路线应尽量利用地形自然展线,避免设置回头曲线。如需设置,其圆曲线最小半径应为15m,特殊地段应为10m,超高横坡度应不大于6%,最大纵坡为5.5%。两相邻回头曲线间的直线距离应不小于60m。

两圆曲线间以直线径向相连接时,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速度(以km/h计)数值的4倍为宜;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数值的1倍为宜。

田间道之间或与其他公路交叉连接的地方,一般采用平面交叉,交叉位置应选择在纵坡平缓、视距良好地段。平面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当必须斜交时,调整交叉角不宜小于45°。平面交叉转弯路面内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不小于15m。

2.3.2田间道纵向线性控制

一般情况下,最大纵坡为9%,最大合成纵坡为11%。

2.3.3错车道

依据道路通视条件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宜布置在视距良好、纵坡平缓以及地基稳定的地段,结合道路交叉口的情况,布置的间距200m~500m为宜。田间道尽头应设置末端掉头点。错车点和掉头点路面长度不应小于10m、宽度不应小于6m。

2.4 下田坡道技术

根据材质和构筑形式,下田坡道可分为斜坡构筑型和混凝土面板型,斜坡构筑型根据是否跨溝渠还可分为跨沟渠型和不跨沟渠型,混凝土面板型一般适合于跨越沟渠的下田坡道。下田坡道坎高宜控制在1.5m以内,宽度2.5~3.5m为宜,坡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应小于18%。

考虑到农业机械进出的方便,下田坡道宜设置在田角,尽量与田间道垂直设置,应避免与边沟或渠交叉,交叉时需埋设涵管。

篇5: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问题探讨

2014年我国农机化事业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态势。一季度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机工业总产值均保持历史新高。随着农机化发展速度提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显现。丘陵山区农机化无论规模还是速度,与平原地区的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的条件日渐具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平原地区的农机化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共识,但目前对丘陵山区农机化问题还有不同的认识,工作推动力度不够。随着国家支持“三农”政策力度加大和农机化事业的进步,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发展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条件日渐具备。

(一)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六大任务之首,粮食安全被提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央农村经济会议提出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必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去年产量突破12000亿斤。创历史记录,但同时谷物进

口继续增加,农产品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2014年农业部提出全国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1000亿斤以上,汪洋副总理说这是我们必须坚守的底线。从多年发展经验看,依靠农机化技术装备支撑粮食增产增收已成为现实选择和普遍共识,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平原仅占土地资源的12%,丘陵山区比例高达69%,全国近一半省份超过50%的辖区面积是山地丘陵,丘陵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2左右,粮食产量占全国的55%以上,油料产量约占49%,还是经济作物、林产品、中药材、绿色食品、畜禽产品的生产基地,特别是玉米、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但农机化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如湖南、广西、海南、福建、重庆、贵州等6个省市区2012年农机化水平还在40%以下,最低的省不到20%。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但要养活13亿人口,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压力仍然巨大。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急需进一步激发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后劲和活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保证粮食持续增产增收。

(二)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是农村城镇化的需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发展目标,届时将有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既要保障粮

食安全,实现基本自给,又要大量转移人口,地怎么种好?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机化,不但可以将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一般劳动者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让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还可以把更多的农民从传统繁重的耕种中解放出来,使其在享受土地对外承包收益的同时,全身心投入到非农领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因此,我们说农机化发展与城镇化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国家新型城镇化提出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2020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左右的目标。但仅靠发展平原地区农机化无疑是实现不了这一目标的,平原地区农机化水平已达到较高水平,对于提升农机化整体水平的影响会越来越小,提升占据“半壁江山”的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潜力巨大,以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推进城镇化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三)丘陵山区经济条件改善为发展农机化奠定基础 丘陵山区GDP占全国的30%左右,全国没有解决温饱和低收入的连片特困地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广大山区,经济贫困落后一直是阻碍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最大“绊脚石”。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丘陵山区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已明显好转。同时,国家大力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就业促进、产业扶贫等专项措施,也大幅度提高了贫困地区

农民收入水平。农机化既能提高丘陵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自给率,把特色农产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能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展地区经济。因此,从长远发展趋势看,丘陵山区对农机化是有旺盛需求的。当前丘陵山区需求的主要是中小型机具,价格相对低廉,农机购臵补贴政策不断完善也成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助推力量,农民实际购机投入大都在可承受范围内,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二、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思路

(一)借鉴平原区的经验

平原地区农机化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在政策支持方面,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优化调整装备结构;在作物方面,率先实现小麦全程机械化,再重点突破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然后由以粮食作物作物为主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机械化全面发展;在科技研发方面,坚持产、学、研、推相结合,农机农艺融合,走“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发展道路;在主体培育方面,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经营等。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农机化起点较低,情况复杂,既要借鉴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的一般经验,又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

须结合丘陵山区的实际,学习先进、学以致用。本着“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适时推进”的原则,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二)多样化

首先,丘陵山区地理和气候的多样性决定机械化发展具有区域多样化的特点:东北、华北丘陵山区耕地较多,应大力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优势特色林果业机械化;西北丘陵山区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区,应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畜牧业、林果业、小杂粮生产机械化、草原改良机械化,保护生态环境;西南丘陵山区是大江大河源头,生态环境改善任务重,宜发展茶叶、林果业机械化;华中丘陵山区温暖湿润,水热条件良好,粮食生产基础较强,应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兼顾茶叶、柑橘、毛竹及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东部、南部沿海丘陵山区,温暖湿润,粮食高产,优势特色农产品显著,应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苹果、柑橘、茶叶、香蕉、龙眼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机械化。

其次,农作物的多样性决定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模式多样化:一是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在南方丘陵山区,宜重点研制开发适合小田块的水稻机插、机播,小型油菜直播、移栽和收获等机械。在北方丘陵山区,宜着力提高小麦、玉米、谷子及一些小杂粮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平。二是特色

农产品生产机械化。要积极研制、大力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水果、茶叶、蔬菜等大宗经济作物的种植、田间管理和采摘机械,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如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和培育机械化。三是畜牧业生产机械化。研制适合丘陵山区地理环境的牧草播种、收获、加工技术和装备;开发和推广牧草生产与草场生态恢复机械化技术,为实现丘陵山区环境保护和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技术支撑。

(三)阶段性

丘陵山区要发展多样的农机化,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综合考量区域特征、作物品种、生产环节等多方面因素,分阶段、分重点地加以推进。目前,南方低缓丘陵区宜重点发展水稻、油菜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水稻、油菜栽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加快突破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制约,提升甘蔗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茶叶、林果等经济作物及生猪养殖机械化,推广应用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西南丘陵山区宜大力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重点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机械和植保机械。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推广小型秸秆收贮加工机械。加大灌排设备更新改造力度。加快藏区特色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黄土高原及西北山区应加快发展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大抗旱节水机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推进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机械化。努力提高苜蓿等草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

三、做好丘陵山区农机技术推广

从当前形势看,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任重而道远”,需要政策、资金、科研、推广等多方面工作协调推进,共同支撑。下面,我重点谈一谈丘陵山区农机推广工作。

(一)农机推广要以农民需求为重点

评价农机推广工作做的好不好,关键要看推广的技术农民是不是在用,用的好不好。丘陵山区地域广、地形复杂、作物品种多样、种植模式不

一、经济发展贫困落后,农民对农机化的需求各式各样,对农机推广的要求也更迫切。因此,农机推广工作要以满足农民需求实际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地开展。这次展示演示活动中推出许多丘陵山区农民大量需求的中小机型,结构紧凑、重量轻、通过性好、转弯灵活、经济耐用,是丘陵山区农机推广的方向。随着城镇化、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丘陵山区土地规模化种植已初见端倪,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对大中型农机具已有一定需求,这种需求还在逐步扩大,也要兼顾。

(二)农机推广要注重与农艺融合

平原区农机推广一条重要成功经验就是农机农艺技术一起推广。丘陵山区农机化之所以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农机农艺发展不对路、不配套造成的。例如,山区面

积占94%的云南省,马铃薯机械化起步较早,从2003年就开始了。为了提高产量和效益,云南马铃薯种植制度有春作栽培、冬作栽培、秋作栽培、小春作栽培、早春作栽培5种,间套种有马铃薯套玉米、烟套马铃薯、甘蔗套马铃薯、果树套马铃薯、蚕桑套马铃薯等多种模式,广泛应用的农艺技术有单垄单行、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深播多次培土等技术。种植制度和农艺技术复杂多样,限制条件很多,马铃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为8.32%。农机农艺融合是我国农机化发展汲取历史和国外做法而总结积累的宝贵经验,对促进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发挥了的积极作用。在这方面做的最成功的项目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与推广,既推广机具也推广技术模式,取得很好效果。丘陵山区农机推广虽然起点低,也要高定位,在发展伊始便要注重农机与农艺的融合,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开展工作。

(三)农机推广要发挥技术“纽带”作用

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掌握上,农机推广部门是行家里手,在农民用户的需求动向上,农机推广部门是最先了解的,农机推广是连接农机生产厂家、科研单位和农民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丘陵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农机化难度大,更需要农机推广部门充分发挥紧密联系先进技术和生产实际的优势,在开展示范推广,指导农民购机、用机过程中,及时收

集反馈信息,促使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据了解,针对从平原地区引进的农机具不完全适用丘陵山区的情况,一些农机推广机构通过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先引进后改制或与企业合作研发等方式研制适应当地生产条件的机具,有很多已经批量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推广应用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农机推广要坚持试验示范先行

丘陵山区经济落后,地块较小,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对农机化还缺乏认识。一些地方农机推广部门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机合作组织为阵地,结合农机试验示范项目,建立示范片、示范点,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技术推广效果非常明显。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也在这方面做过一些尝试。例如,组织实施双向山地拖拉机及耕作技术的中试与示范项目,推广应用双向山地拖拉机400余台,培训操作人员近百人,示范推广面积1000多亩;举办第三届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装备展览会,促进了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展示宣传和推广应用等。但是,以上这些做法和效果与丘陵山区农机化落后面貌及农民的认识差距相比,还远远不够。整体来看,试验示范是现阶段开展丘陵山区农机推广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要继续坚持 “一主多元”的推广思路,进一步提高试验示范力度,通过“做给农民看,拉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五)加强技术培训是农机推广的重要方式

农民是农机先进技术的最终应用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应该成为农机推广的主要受体,农民之间潜移默化的学习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往往比强推、硬推的效果要好得多,对农民中能人进行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很多农机推广人员一心扑在机具、技术上,往往忽视了同步推进技术培训这一“软实力”。据不完全统计,贫困山区机手中中专学历仅占0.8%,高中学历仅占10.2%,初中学历占30.8%,其余仅有小学以下的学历,丘陵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推广普及农机技术难度很大,一项技术农民用得好能直接带动更多农民用,农民用的不好同样影响更多的人弃用,再想推广难上加难。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还比较缓慢落后,也比较脆弱,在丘陵山区搞农机推广更要把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放在显著位臵,既要让农机手了解机具的性能、操作要领、也要传授相关的技术,特别是安全操作技术。丘陵山区地形复杂老机手少,安全隐患多。据农业部农机监理总站对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农机事故分析,在若干重大的侧翻、坠落、碰撞、碾压、失火、剪切等恶性伤亡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丘陵山区,教训惨痛。因此,发展丘陵山区农机化安全教育和训练很重要。针对山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利用现场会、演示会、培训班、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广播电视、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宣传引导,尽快培育

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促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健康持续发展。

(六)依托农机合作社的力量开展推广工作。合作社在社会化服务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他们通过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整合,合理调剂农机具的有偿使用,实行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了农业机械的科技水平,充分发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使人、机、地有机的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农机合作社经济实力相对较强,能够主动、合理地购买和配置农业机械,根据农作物田间管理的需求,灵活匹配机具以满足各种不同作业的需要。鉴于丘陵山区地块小而散、作物品种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机大户;根据作业量及所服务农户种植面积合理配置耕整机、插秧机或播种机、收割机等机具;对地块细碎,种植作物品种多的自然村落,重点培育发展耕、种、收及加工多项作业于一体的综合农机经营大户或农机合作组织;依托合作社开展工作,更有利于丘陵山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篇6: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

科技质量处

近年来,我省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战略要求,将设施农业机械化列入工作日程,作为建设现代农业、推动农机化提前向高级阶段跨越的重大举措,不断采取措施,加大创新示范力度,使设施农业机械化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全面了解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我们先后深入泰安、枣庄、临沂、青岛、潍坊、淄博、济南等市,重点考察了泰山区、岱岳区、台儿庄区、苍山、即墨、平度、寿光、青州、临淄、章丘等市县的蔬菜、花卉、果树和食用菌的典型设施生产情况;卷帘机、田园管理机、保温被等设施农机装备生产企业;观看了胡萝卜机械化收获和线播作业、大姜机械化收获等作业现场;考察了青州国际花卉一站式交易超级市场。并在寿光市、章丘市召开座谈会,与农机局、农业局以及科研院所、示范园区负责人、设施农业种植户、设施机具生产企业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山东省设施农业的生产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具相当规模。设施生产由单纯种植普通蔬菜发展到种植高档蔬菜、瓜果和花卉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由简易塑料大棚发展到日光温室,以及具有人工环境控制设施的现代化连栋温室和植物工厂;由传统耕作发展到自动化、机械化作业。目前,全省温室面积达236360万平方米,约354.5万亩,占全省瓜、果、菜种植面积的10%。其中连栋温室10070个,规模3358万平方米,约5万亩,占总量的1.4%;日光温室98.7万个,规模86870万平方米,约130.3万亩,占总量的36.7%;塑料大棚203.6万个,规模141077万平方米,约211.6万亩,占总量的59.7%。全省累计总投入达204.45亿元。高投入,带来高产出,设施栽培平均效益是露地栽培的6倍以上,有的品种高达20倍以上。全省设施园艺总产值达331.3亿元,亩均产值9334元,其中,连栋温室年产值达40亿元,亩均年产值8万元;日光温室年产值196.7亿元,亩均年产值1.51万元;同时,设施农业优化了种植结构,带动了蔬菜、瓜果、花卉和菌类等产业的兴起,吸纳从业人数350多万人。设施农业成为山东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撑和推动。经过农机部门不懈努力,日光温室的墙体建造、草帘编织、电动卷帘和喷灌、滴灌技术、二氧化碳气体施肥技术、人工补光、臭氧消毒杀菌等一批新技术、新机具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设施农业机械逐年增加。目前,全省电动卷帘机达到15.96万台,二氧化碳发生器21.9万台套,田园管理机4.37万台,微灌设备7.7万台套。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逐步向“五化”迈进。

(一)建造标准化。根据种植蔬菜、瓜果、花卉等不同特点,通过对温室的保温性能、温度和湿度控制、使用寿命、经济性等方面的试验示范,我省探索出建造成本低、保温性好、使用寿命长、便于机械化作业的温室及大棚建造方案。配合温室建造,省农机办于2006年专门制定了“设施农业—卷帘作业”、“设施农业—微耕作业”等技术规范,完善了相关标准体系。目前,设施建造已推广到第六代,日光温室多数采用机械构建厚土墙体,竹木或钢拱架结构,温室跨度一般大于12m,脊高5.5~6m,长度多在100m以上。

(二)卷帘电动化。日光温室的草帘卷放是冬季温室蔬菜生产的日常作业,正常天气情况下,冬季温室的草帘每天要卷、放一次。经过农机部门的示范推广,目前,全省连栋温室全部实现了电动卷帘,钢构日光温室电动卷帘机使用率达到80%。机械卷放草帘不仅缩短了作业时间,而且能够做到适时卷放,每天延长光照1小时左右,室内积温和光照相应增加,在同等条件下,蔬菜提前上市,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提高,深受农民欢迎。

(三)土地耕整机械化。目前,我省温室内土地耕翻、旋耕、起垄、开沟等项作业逐步由田园管理机或者微耕机来完成,部分地区日光温室土地耕翻机械化水平已达50%以上。一个面积为1亩的温室,要进行翻地、碎土、整平等作业,需要4个劳动力干1天才能完成。而田园管理机或者微耕机只需1小时左右即可完成。三口之家原来种植一个温室大棚还忙不过来,现在种植2~3个温室大棚都较为轻松,每户农民年纯收入也由2~3万多元,增加到4~9万元。

(四)灌溉节水化。日光温室内作物的灌溉不同于大田农作物的灌溉,如果进行传统的大水漫灌,容易造成地温下降快、温室内空间湿度高,农作物容易发生病害。而节水灌溉技术既能节水45%,又能减轻农作物病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30%左右。目前,这项技术已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全省连栋温室及新建日光温室都采用了节水灌溉技术。

(五)相关服务产业化。设施农业的发展衍生出相关机械化服务产业,一是草帘编织机械化。草帘是日光温室主要覆盖物,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机部门组织研制出草帘编织机,不仅使草帘编织实现了机械化,还带动了几十家生产企业从事草帘编织机械的制造生产。寿光市洛城镇段家尧村草帘编织机生产厂达10余家,成了远近闻名的草帘编织机生产专业村。二是机械化生物制肥。生物肥料作为设施农业的主要肥料来源,需求量大,人工制作不仅效率低,而且气味难以忍受。相关企业从中看到商机,研制生产了相应的生物制肥机械,目前,生物肥料从粉碎、混合搅拌到烘干,筛选、装袋几乎全部由机械一次完成。三是机械加工销售。我省所生产的蔬菜有一多半销往外省,现建有机械贮运批发市场几百处,拥有龙大、得利斯等机械化加工销售农业龙头企业650多家。

二、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了推进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们从山东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依靠政策推动,促进规模发展。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受农民认识程度和种植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发展速度缓慢。为此,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为发展设施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省里把包括设施农业机械化在内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列入县域经济考核指标体系,使设施农业机械化逐步由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过程中,注重统筹好相关设施和机具的发展,安排资金专门重于补贴发展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仅2009年全省就安排补贴资金2128万元,补贴设施农业机具1.12万台套。今年至今全省已完成设施农业补贴资金3987万元,补贴设施农业机具4.14万台套,补贴资金额度、补贴机具数量分别增加了87.3%、269.6%。潍坊、济宁等地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制定出台设施农业建设规划,每年下达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冬暖式日光温室建造及传统落后旧温室的改造任务,年底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惩。济南、威海、烟台等市安排专项资金、落实贴息贷款,用于设施农业建设。

(二)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为推动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2001年以来,在全省启动实施了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省财政累计拿出资金2100万元,用于包括设施农业在内的机具创新和技术示范。目前,全省已建立县以上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3处,研发推广各类新机具16种,通过机具选型、机具攻关和技术路线探索、技术规范制定,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2002年,我办在日照市莒县召开了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创新工程现场会,各市农机局局长、推广站长和设施农业重点县农机局长参加了会议,会议既对前段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也对今后对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任务进行了重点部署。几年来,各地注重依托创新示范基地,组织召开设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演示会、观摩会27次,印发宣传资料近5万份,有的还在电视台开辟设施农业知识栏目,多层次、全方位展示设施农业及机械设备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扩大了影响,宣传了社会,带动了农民。许多设施农业示范点坚持从市情县情出发,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初步总结形成了土洋结合,买、改、造并举,国家、集体、个人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一起上的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寿光、莒县等示范基地已形成产、学、研、销“一条龙”设施农业产业园区。

(三)推行“五改”技术,增加科技含量。针对简易日光温室的构造和材料不尽合理、难以进行机械化生产、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近年来大力推行了日光温室五项改革:一是改立柱竹杆顶棚为无立柱刚架结构,不仅增加了光照,提高了室内温度,还便于机械操作;二是改土坯墙为砖砌体,并加保温层,增加棚内面积和温度;三是改人工耕作为田园管理机作业,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耕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四是改人工卷帘为机械卷帘,提高作业效率,增加光照时间;五是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节约水源和降低棚内湿

度,减轻农作物病害,为生产绿色、安全、无公害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全省实施“五改”技术的温室面积达230万亩,占总温室面积的70%。

(四)狠抓机具生产,提高装备水平。把设施农业机具的研发生产列入重要日程,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定期召开生产企业座谈会,及时通报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要求,引导企业搞好装备生产,努力实现机具和相关设备的配套跟进。目前,全省电动卷帘机、田园管理机等设施农业机具生产企业发展到57家,89个产品型号,年生产能力突破万台,有10多种型号的设施农业机具进入了部省农机推广和补贴目录,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为了尽快提高全省设施农业装备水平,省里对设施农业机具实行了“三个优先”,一是研发项目优先立项,二是相关机具的生产优先鉴定,三是生产急需的产品优先推广,调动了企业参与研发生产的积极性。省农机办还与农发行山东省分行联合,启动了农机类科技贷款项目,将设施农业机具的研发和生产列为重要内容,安排专项贷款进行扶持。全省已为8家企业办理科技贷款2.3亿元,加速了设施农业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多策并举,全省设施农业装备越来越多,机具型号越来越全,技术性能越来越好,覆盖面越来越广,初步形成了从卷帘、田间耕作管理、植保、灌溉到温室控制等较为完整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三、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技术需求

设施农业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我省设施农业主要是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为主,高档次、设施环境可控程度、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连栋温室所占的比重还很小。一旦遭遇灾害性天气,生产难以保障。

二是资金筹集比较困难。发展设施农业一次性投资较大,特别是温室大棚前期建设不仅有建造成本,还有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数额较大。从山东的情况看,目前设施农业所需资金,政府投入仅占1%左右,基本上需要农户自筹。农户的资金不足,制约了设施农业向高层次发展。

三是设施农业装备水平较低。虽然设施农业面积发展迅速,但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比较落后,设施农业的设备、技术更新换代缓慢,自动化水平低,大部分劳动量还是靠人工来完成,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

四是设施农业技术储备不够。设施农业涉及机械工程、农艺栽培、自动化、信息化、声、光、电等诸多领域,内容广泛。但目前设施农业科研项目少,相关机具的研发滞后,制约了

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同时,掌握相应技术的专业人员少,缺乏系统的技术推广网络,设施农户得不到有效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指导,致使一些先进的技术及设备难以推广应用。从我省的设施农业发展状况看,广大农民和全社会迫切需求推广应用以下五项技术:一是机械化植保技术。通过推广应用精准、高效植保机具和设备,用更加科学、安全、环保、有效的物理植保方法,代替化学药物植保的方法,从而保证农作物的品质和食品安全,提高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机械化管理技术。研究生产适用于设施农业日常管理的机械,解决目前人工管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随机性强,不利于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难题。

三是设施农业机械收获技术。由于设施农业生产空间小,亟需小型灵活的收获机械。四是机械移栽技术。需要性能好、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的日光温室农作物移栽机。五是环境控制技术。目前的设施农业环境控制很大程度上是在大环境下的小幅度调控,当大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与农业生产要求差距较大时,现有技术水平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要求。如何提高环境控制能力,因地制宜的推广植物补光技术、声频控制技术、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技术、空间电场净化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是设施农业亟需解决的技术环节。

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把设施农业建设纳入国家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注重发挥农机部门在发展设施农业中的龙头作用,明确职责,增加投入,强化手段,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制定鼓励农民和社会投资的优惠政策,将设施农业建设列入政府补贴范围,优先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二)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设施农业机具科研开发的支持力度,将设施农业机具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48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的内容,组织协调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企业,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机具。同时,对生产急需、农民欢迎、经济效益好的重点项目和成果,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设施农业的规模和效益。

(三)健全组织推广体系。设施农业涉及种植、园艺、植保、畜牧、林果、渔业、机械及科研生产诸多领域,为加强组织协调,应当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和完善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支持建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定期培训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提高推广服务能力。

篇7:芮城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调研情况报告

建设情况汇报

经验交流

加入时间:2009-7-31 14:56:28

点击:444

新沂市丘陵山区总面积68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28%,涉及10个镇5个场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大丘陵山区开发力度的机遇,按照‚整体规划、分区实施、加强基础、打造产业、突出效益、唱响品牌‛的开发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大规模开发、强产业带动、多部门联动的工作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实施力度,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规模高效农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全市共完成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279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944万元,自筹1848万元。通过项目引导,聚合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3860余万元。开发治理山区1.4万亩,开挖土石方160万方,新建拦水坝9座、揭盖井8座、蓄水池3座,新建各种规格桥、涵、闸281座,新铺砂石路25.39公里、水泥路1.68公里,新打深水井5眼、轻型井50眼,架设农电线路3.7公里,新增节水灌溉1507.5亩,栽植各类苗木80.09万株,其中,栽植果树苗62.59万株,栽植景观树17.5万株。形成高效经济林果基地1.03万亩,设施农业(草莓、瓜菜)700亩,花木盆景园1000亩,马陵山生态旅游‚五花园‛2000亩。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给贫瘠的山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增效明显、农民增收显著、生态环境优美。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重点,创新思路,强力提升丘陵山区开发运作水平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为统筹做好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的领导工作,市委、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开局,具体负责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政策调研,工作组织、指导和协调。财政、林牧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各项目单位相应成立了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市、镇(项目单位)、村三级联动,层层抓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徐州市委常委、我市市委书记陈德荣、市长赵立群多次深入项目区视察指导,分管领导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冠华,副市长田志耕经常深入一线,检查调度、现场办公,为推进我市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第二,强化机制创新。一是创新投入机制。丘陵山区开发的成功关键在开发机制的落实,我市从实际出发,推出了山区土地经营权转让、租赁、拍卖、和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山区土地向专业大户、种植大户、企业开发经营等规模基地聚集,形成政府扶持引导、社会主动投入、大户积极参与的开发机制。在资金投入上,形成‚项目资金搭台,支农资金引导,‘三资’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项目运行上,采用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有效地化解了主体不明、投资不足、管理不到位、效益难发挥等难题。如马陵山林场项目区禅堂山片1000亩山地被花木种植大户张明才承包经营花木盆景,签订了30年的开发经营权合同;棋盘花厅项目区、马陵林场老鸹山项目区被大唐食品有限公司承包,种植黄桃,不仅吸纳项目区富余劳动力参与果树管理,增加工资性收入,还为企业解决了原料供给不足问题。马陵山项目区,通过开发资金的投入,生态效益、规模效益逐渐显现,吸引了多家企业、公司、大户前来投资开发集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五花园‛建设。在4月8日我市举办的首届生态新沂旅游文化节上,‚五花园‛彰显大型景观气派,受到领导和嘉宾的肯定和赞扬。机制的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开发业主投资、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活力。二是创新管理机制。我市作为省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之一,在资金数量与项目规模上,得到了省、市业务部门领导的大力关心和厚爱。在项目管理上,市委、市政府严格按照财政部29号令和《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整合后省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问题的通知》精神,统一安排,全面调度,保证丘陵山区开发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建设。在工程建设上,对中沟以上的建筑物全面实行卫星重点定位,从根本上杜绝了项目工程的交叉、重复等现象的发生;土建工程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统一组织招投标,2008项目工程共有20余家单位咨询报名,12家符合条件的投标单位参加了土建工程招投标,6家中标单位在徐州市农发工程第六监理部、业主单位、旁站监理、群众代表等四级联动的统一监理下,积极组织施工,严把开工、进度和质量关。在资金使用上,严格执行由财政局统一管理的‚专户存储、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县级报账制,先干后验、先建后补,切实按照工程进度、质量标准等情况,经徐州市监理小组签字确认后,开发、财政、林牧共同验收审核,既保证了工程数质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又杜绝了资金的挤占挪用,保证了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的安全运行。三是创新管护机制。坚持一手抓‚高标准、高质量‛工程建设,一手抓‚高水平、高效益‛建后管护。在项目区积极探索和推行土地使用权、林权、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等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落实管护主体,增强管护责任,提高开发项目的持续效益。2008年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区林网,通过采取招标栽植、承包管护的经营机制,不仅加快了林网栽植的进度,而且林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提高到95%以上。

第三,强化科技支撑。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建设中,我们始终把科技兴农作为加快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的强劲动力,高度重视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新技术的推广用应,新型农民的培训带动,示范园区的建设辐射等工作,着力发挥丘陵山区开发的先导性。一是突出项目规划。在项目申报立项之初,我市就邀请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到项目区实地考察,根据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情况确定栽植品种、规划产业布局。二是突出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依托南京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科研优势,突出示范园区建设,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先后引进新品种5个,推广新技术3项。三是突出农民培训。根据项目区农民的需要,适时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26期,接受培训的农民6700余人次,切实提高了项目区农民科技兴农水平和综合致富能力。

二、因地制宜,狠抓要素,努力改善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条件 针对我市山区地形地貌复杂、保肥保水能力差,基本生产条件比较薄弱的实际,我们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抓‚二大工程‛。一是狠抓丘陵山区水源工程。按照‚宜坝则坝、宜井则井、宜蓄则蓄‛的原则,突出成效,切实解决丘陵山区严重缺水问题。在具体实施中,我们把提高天然雨水利用率放在首要位置,按照‚环山截流,分区域蓄水‛的原则,大力建设拦蓄工程,由环山沟、拦水坝、大口井、蓄水塘等组成雨水拦蓄体系,并结合山区不同实际配套深水井和轻型井,抽取地下深层水,形成以库、井、坝、站、池等组成的补水体系。2008年,项目区新建拦水坝9座,深水井5眼,轻型井50眼,揭盖井8座,蓄水池3座,输水管道13.62公里。通过采取拦好天水、蓄好库水、用好井水,确保雨水不下山、肥水不出田,既解决了山区用水难题,又防止了水土流失。项目区新增灌溉面积50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改善排涝面积2000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000亩,通过基础工程的实施减水率提高51%,减蚀率提高57%,大大提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改变了小气候。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得到治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明显加强。二是狠抓丘陵山区道路建设工程。丘陵山区道路不畅、交通条件差,已成为制约山区群众发展致富的重要问题。在项目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围绕高效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需要,优化主干路、配套生产路、畅通循环路,投入基础设施资金500多万元,铺设砂石路25.39公里、水泥路1.68公里,新建中沟级以上建筑200多座,不仅较好地方便了山区群众出行和田间作业,而且提高了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围绕特色,坚持高效,全力打造丘陵山区开发富民之路

在丘陵山区农业开发中,我们结合全市‚两花、两水、一瓜菜‛主导特色产业的区域部局,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特色瓜菜,促进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综合效益的提高。一是突出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山区特色农业基地。根据马陵山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突破农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因山制宜,集中400多万元开发资金,着力推进马陵山林场、徐塘林场和棋盘镇、新店镇、马陵山镇等项目区高效农业规模化基地建设。2008年项目区,通过加大运行机制的创新和行政推动的力度,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高效经济林果基地1.03万亩,设施农业(瓜菜、草莓)700亩,花木盆景园1000亩,马陵山生态旅游‚五花园‛2000亩。二是突出山地整治,加强土壤改良。丘陵山区岗坡地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耕作层浅、立地条件差,严重制约山区高效农业的发展,我们利用冬春农闲时机,组织挖掘机、开沟机等现代装备,发动农民自愿投工投劳,通过采取开挖带状沟、耕翻土壤晾伐、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有效地改良了土壤结构,较好地适应了发展高效规模农业的需要。三是突出新品种引进,提升山区农业科技化水平。我们在开展农民多种形式技术培训的同时,积极引导山区广大群众走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大力引进适应山区种植的优良品种,切实提高山区高效农业的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设施栽培与立体种植相结合,我们重点引进了中国沙红桃、83黄桃等早中晚熟果树新品种,引进了鲜食草莓、鲁花14鲜食花生以及京新1号、8424等优质西瓜。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技支撑。上半年,种植大户高波、赫庆良、史书信、王问钱等农民在各自承包的桃树地间作套种西瓜,仅此一季,亩均纯收入都超过2000元。丘陵山区农业开发确实让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四、绿化造林,集聚资源,合力做优做强山水观光旅游品牌

马陵山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山水及历史文化遗存优势突出,是国家4A级旅游名胜景区,也是‚一山(马陵山)一水(骆马湖)一古镇(窑湾镇)‛的重要旅游组成部分。为此,围绕青山绿水,做大做强‚山水‛旅游观光农业品牌。一是大力加强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建设。我们在充分保护自然植被的前提下,因山制宜,按照适地适树和多树种混交与多模式配置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宜林树种的引进与示范,大力推行优良乡土树种,丰富树种资源。在土层贫瘠、含石较高的丘陵山地,种植了大叶女贞、香花槐、梅花、雪松、合欢、乌桕等绿化树种。在立地条件较差的裸岩地,间作种植了木瓜等绿化苗木。在土层较厚、排灌条件相对较好的岗坡地种植了桃、梨等经济林果。据统计,通过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区内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提高到60%以上,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2%提高35%,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二是大力加强丘陵山区旅游观光农业建设。市委、市政府以丘陵山区项目建设为平台,大力集聚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强力推进马陵山区‚五花园‛建设。围绕马陵山国家4A级旅游名胜区的清山绿水,积极推进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项目景点的拓展和马陵山旅游名胜景点的结合,着力打造观光农业精品线路,促进城市与丘陵山区之间生产要素的互动,拓展丘陵山区开发功能,有效延长丘陵山区农业开发高效农业产业链,提升马陵山旅游‚山水‛品牌。目前,马陵山项目区建成的海棠园、梅花园、桃花园、石榴沟、酥梨采摘园等一批景点,已初具景观效果,成为人们踏青娱乐、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各位领导,我市丘陵山区农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下一步,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突出省级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平台作用,扎实开展09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建设工作,认真抓好10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选项入库工作,超前谋划‚十二五‛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的编制,积极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大力吸纳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重点抓好以踢球山区为核心的高效优质林果产业带,以马陵山区为核心的高效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努力把我市丘陵山区打造成集安全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效农业示范区。

新沂市农业资源开发局

景讷乡山区综合开发工作汇报材料

作者:景洪市农委办 来源:原创 日期:2011-1-13 3:51:00 浏览次数:24

一、山区综合开发情况

2009年,景讷乡被列为全州山区综合开发试点乡镇之一,在州、市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山区综合开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以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事业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的《景洪市景讷乡山区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规划立足于实现集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六有”,把全乡划分为6个片区,采取先易后难,分片、分步逐渐推进的方式实施,共涉及393个项目,总投资54730万元,计划3年实施完成。

(一)山区开发取得的成效

2009年,景讷乡山区综合开发预计总投资3685.43万元(其中省级补助710.6万元,州级补助662.1万元,市级补助878.9万元,群众自筹1433.3万元),实际在州级投入220万元,完成7个项目的同时,带动整合73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共计4792.64万元(其中省级补助710.6万元,州级补助612.37万元,市级补助2342.5万元,群众自筹1127.17万元),项目涉及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人畜饮水、文化阵地、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等内容。通过实施山区综合开发,我乡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国民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茶叶、橡胶等主要指标,开创了景讷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1、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农民增收加快。景讷乡基本形成了以粮食、茶叶、橡胶、松脂、冬季作物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建沼气池、种冬季、养生猪为主的生态循环经济初步形成。随着茶叶、橡胶、松脂、冬季作物等主导产业的产量不断递增,以及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农民收入增长较快。200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46元,增幅居全市之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同比增长12%。

2、特色养殖产业培植加强,成长迅速。全乡大力扶持和发展林下生态鸡、生猪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规模经营的方式,发展壮大特色养殖业,林下生态鸡养殖发展迅速,促进农民增收。

3、改善了全乡的道路交通,方便群众出行。通过实施农村路网村村通工程,有效解决了全乡晴通雨阻的交通瓶颈问题,实现村际之间道路畅通,改善群众的出行,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村寨公益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一年来,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以及广大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建设,部分村寨的村内水泥路、公厕、文化室、篮球场、陀螺场等公益设施,从无到有,逐步完善,以“六个一”为目标的村寨活动阵地规划建设不断推进,村寨形象不断提升。

5、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兴农意识、生态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6、随着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广大干部群众谋发展、创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倍增,人民群众更加团结,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山区开发采取的措施

1、抓思想认识,达成发展共识。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山区综合开发是乡情的需要,是富民的需要,是增强发展后劲的需要,山区乡就是要突出特点、突出特色,在“山”字上做文章,在山上找出路,用山来谋发展,治山、养山、用山,把山区的特色形成优势,做成亮点,促进增收。通过宣传,全乡干部群众形成了山区是财富、是希望,搞好山区综合开发就能点石成金,走上小康和富裕之路的共识。

2、抓基础建设,夯实发展根基。一是实施了35个自然村218.4公里的农村路网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工程于2010年4月底前已全部完工。二是以村内道路、篮球场、陀螺场、拦河坝建设为主,抓好曼老片区9个村小组整村推进建设工程,各项工程已于今年3月底全部完成。三是抓好曼散水库和勐岭山水坝工程,两项工程已投入使用。通过一年的努力,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有效解决了全乡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活动阵地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打牢了基础。

3、抓产业调整,突出特色发展。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突出乡镇自己的特色、特点,致力于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实施专业合作社带动和大户带动“两个带动”措施,促进特色种养殖业发展。成立了曼老雨林木耳种植、曼召线鸡养殖、大寨子养猪、曼勐新寨养猪、勐岭山大牲畜养殖5个专业合作社;扶持线鸡养殖专业大户8户,养猪大户9户,形成合作社带动单户、大户带动散户的局面,改变以往散户养殖,各自为政的方式,达到资金集中、风险分担,产业化发展。现5个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 8户养鸡大户户均存笼1000羽以上;9户养猪大户户均存栏100头以上,养殖户规模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凸显。二是在坚守粮食安全的同时以茶叶、橡胶、松脂和冬季作物作为突破口,实施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和增收渠道。去冬今春扶持种植冬玉米6579亩,取得了较大的收益,有效探索新的产业发展和增收渠道

4、抓公益建设,确实改善民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并动员群众发扬自主建设、艰苦奋斗的精神,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财力、整合人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3个村委会阵地建设,并已完工投入使用。二是大力实施好“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兴边富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项目。三是按照一个综合室、一块篮球场、一块陀螺场、一个卫生厕、一个舞台、一根旗杆“六个一”的标准抓好活动阵地建设。目前,我乡村寨公益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一部分村寨的村内水泥路、公厕、文化室、篮球场、陀螺场等公益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5、抓农民培训,提高群众素质。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省、州、市农业农村工作会、市委四届八次全会精神。通过“五•五”普法宣传、林改工作、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会议、森林保护和消防宣传会议、计划生育知识宣传会议,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深入宣传低保、房屋保险、家电下乡、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母猪保险、新农合、新农保等支农惠农政策,增强群众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并从中受益。利用广播电视、党员电教室、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培训新型农民,以农村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和科学理财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种养殖技能以及村寨规划、建房、绿化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6、抓循环经济,探索可持续发展新途径。借助项目资金支持,在全乡大力推广一户一台太阳能、一个猪厩、一个卫生厕、一口沼气池,沼液浇灌一块良田,家居、养殖、种植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改善家居环境,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和农业无害化生产。目前,新建设沼气池710口、卫生户厕800户、太阳能500台、猪厩710个,使全乡沼气池达2100口(实现了我乡91%的农户建有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1700台、标准猪厩1300个,利用沼液浇灌农作物5000亩,生态循环经济的拉动效益已经基本显现。

(三)几点体会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工作,我们几点体会,主要是:

1、“转作风”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前提。村看村,户看户,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的行动是群众最直接的榜样,干部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就是对党员的最好教育。在工作推进中,我们要求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扎进村子,身体力行,给群众树立榜样,与群众并肩作战,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使全乡山区综合开发各类项目保证质量、快速突进,让每个项目真正成为了一项富民工程,民心工程,永久效益工程。

2、“三个不动摇”和“六条基本原则”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关键。通过一年多实施,我们发现要做好山区综合开发只有坚持靠山吃山,靠山富民的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艰苦创业改变山区面貌的决心不动摇;坚持山区开发规划的目标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的原则;实事求是,注重分类指导的原则;科学开发,注重环境保护的原则;尽力而为,注重量力而行的原则;政府引导,注重自力更生的原则;突出重点,注重整体推进的原则,才能引导山区农村群众,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认真学习山区农业生产技术,强化经济发展意识,逐步发展经济,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最终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突出特色”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长效之举。只有特有的,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才是最大的发展空间和增收途径。根据市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乡村实际,紧扣特色、发挥优势,实施土鸡、线鸡、小耳朵猪、玉米、东升瓜种养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乡村实际,大有可为的前景。实施资金扶持与突出特色、规模效益、辐射力结合的大户带动、合作社带动的龙头扶持模式是引导农民走“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规模化、合作化”有效途径。突出特色发展,是提高名、优、新、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带动力,转变山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长效之举。

4、“牢基础”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根本。没有扎实的基础,难谈跨越发展。山区乡镇发展之所以难,难在基础设施限制,有路难行、有水难灌、有病难看,造成有货难运、有粮难卖、有苦难言。完善基础设施,形成交通便利、水利通畅、阵地健全局面,就会信息灵通,货好卖、物好出、钱好赚,就能实现快速脱贫致富。

5、“强党建”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保障。基层党组织是党团结、组织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户端”,是党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建阵地、重教育、全制度、强班子、提素质,在实际活动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感化群众、带动群众。

6、“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太阳能、猪厩、卫生厕、沼气池、沼液浇灌,家居、种植、养殖一体化的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可达到废物利用、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园美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是推进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值得大力探索推广。

7、“整合力量”,是推进山区综合开发的有效手段。山区综合开发,涉及项目多、部门多、资金分散,若各自实施,就会造成资金分散、力量分散,监督难、成效小,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财力、整合人力,合力共推,就能干一件成一件,干一村好一村。

8、“强管理”是保证基础设施长效利用的有力措施。基础设施建设难,维护保持更难。农村基础设施长效利用,管理是关键。采取上级巡查监督、村规民约限制、分片分段负责、义务与奖励相促进的方法对道路、水利、活动场所加强管理,是保证基础设施长效利用的有力措施。

9、“建阵地”,是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重要载体。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协调、各计其功”的思路,一个综合活动室、一块篮球场、一块陀螺场、一个卫生厕、一个舞台和一根旗杆“六个一”的要求,以项目支持、财政投入、村民投工的形式,整合力量,抓好村组活动阵地建设。搭建活动载体,是提高群众素质、增强体质、凝聚力量、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量转化为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

篇8:如何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

当前,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一系列惠农, 强农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表明了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在此过程中, 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农机化的建设与推广为基础动力, 但是, 从该地区当前农机建设步伐看, 由于一系列阻碍因素的存在致使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受阻, 难以借助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因此, 如何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的步伐, 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亟待解决。

1 全面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的现实意义

基于丘陵山区本身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在该地区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与发展步伐凸显重要:以机械来代替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人工生产, 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 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下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进而为提升粮食的产量奠定基础;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基于机械化作业下, 整体农业播种、收割等效率大大提升, 进而通过提升生产效率的方式来降低成本投入, 提高整体农业经济的经济效益;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护土壤环境。以玉米种植为例, 机械化收割作业后, 可直接将秸秆粉碎覆盖在土壤上, 这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作用, 同时也能够充当肥料, 进而在保护土壤环境的基础上, 提高农业种植的综合效益, 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步伐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所遇到的阻碍与出路

2.1 农业机械化建设所遇到的阻碍

当前, 在我国农业扶持政策的支撑下, 特别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下, 我国各地区整体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 在丘陵山区, 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 所呈现出的主要问题为:相应农机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尚未针对农机推广服务工作设置专业的职能部门与专业人员以及更完善的服务平台, 整体推广服务工作敷于表面化;现有农机结构缺乏科学性, 因地制宜的实用性。当地农机器械主要是以低档次且小型的机械 (微耕机、脱粒机械、抗旱机泵) 为主, 尚未因地制宜地实现大型机械 (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 的应用, 同时配套硬件设施不完善;相应作业基础性设施建设不完善。主要指的是丘陵山区的交通不便, 且因本身地块分散且面积偏小, 致使农业机械难以实现有效应用。

2.2 全面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的对策

2.2.1 要进一步强化宣传与培训力度

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要想切实深入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开展, 则就需要以宣传工作的完善落实为出发点, 切实提高农民朋友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水平。这就要求要结合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需求, 实现宣传工作的有针对性落实, 促使农民朋友意识到采用农机进行农业生产能够为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进而在更新农民思想的同时, 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与推广奠定思想基础。要借助墙报、广播、网络等多种途径来进行各项补贴政策的宣传, 使得农民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在此基础上, 要加大培训力度, 当地政府要派遣专业的培训人员来深入农村田间地头, 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指导工作的落实来确保农民掌握农机技术。

2.2.2 加大科研力度并制定完善的农机推广建设实施方案

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尽快针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出台完善的扶持政策, 地方政府要借助政策扶持的优势来设置专业的农机技术研发部门。在此过程中, 则就需要相应的技术研发工作组要深入实际, 准确掌握该地区地貌特点与农业特色, 进而以因地制宜为指导原则, 实现相应技术研发方案的科学制定, 同时针对农机推广建设工作制定完善可行的实施方案, 为该项工作能够实现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2.2.3 实现该地区相应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针对目前该地区践行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 相应基础设施不完善所带来的阻碍, 就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实现该镇各乡主干道路的修建, 同时整改田间道路, 为该地区能够实现机械化生产的运行提供必备的基础;要以相应管理机制的制定来确保实现对机耕道的有效维护, 在此过程中, 需要将其列入到公路养护工作范围内, 以制度化进行规范相应的管理行为。

3 总结

在我国丘陵山区, 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是当前提高我国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关键所在。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 结合该地区当前建设农业机械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要在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的基础上, 加大科研力度并制定完善工作实施方案, 要完善该地区基础设施尤其是机耕道的建设与养护, 为切实推进该地区农业机械化建设发展步伐提供保障。

摘要:在我国, 丘陵山区整体农业耕地的面积占据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 因此, 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过程中, 需要针对丘陵山区, 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力度, 以借助技术优势来提高该地区农业经济水平、加快农业经济转型步伐。本文以四川省达州区堡子镇为例, 该地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 针对如何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步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推进,对策

参考文献

[1]鄢兆柱.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05) :28-29.

[2]刘泉煌.如何推进永春县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建设[J].河南科技, 2013 (19) :94.

上一篇:英语的考试技巧阅读下一篇:李金早-建立机制消除监管空白 实现食品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