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丘陵地区

2024-05-01

四川丘陵地区(精选十篇)

四川丘陵地区 篇1

关键词:丘陵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四川

小麦是四川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四川气候复杂多变、对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制约。特别是四川丘陵地区冬季干旱少雨、不利于小麦出苗和分蘖。针对小麦发育进程的三大特征:分蘖期短、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长, 高产就必须协调好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四川丘区大部分地方播种的种子, 只是为了提高有效穗, 而没有达到大穗大粒的效果。如果要提高小麦的产量, 就应该仔细地探索基本苗与产量之间的联系、穗数与穗粒数之间的联系并且加以调控, 以达到有效穗合理、穗粒多而饱满, 千粒重大的目的。

1 四川丘陵地区小麦产量分析

1.1 高产个体分析

四川丘陵地区的小麦产量近几年来不断地在提高, 已经从中产 (300 kg/667m2) 跨越到高产 (500 kg/667m2) , 甚至达到更高产量 (600kg/667m2) 。2010年中江县通济镇通济村一高产田的小麦667m2产达到629.6 kg。通过对中江县高产麦田进行调查和研究, 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普通麦田作比较, 得出以下结论 (如表1)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知, 不管是高产麦地还是普通麦地, 每667 m2的有效穗数相差不是很大, 都能达到25万以上。但是高产麦地的穗粒数比一般麦地的穗粒数高出许多, 二者的平均数相差7.1粒, 在千粒重都等同的条件下, 每667 m2高产麦地的产量比一般麦田的产量高出100 kg以上;从表中的数据还可以得知, 高产麦地的有效穗在25万以上, 甚至30万, 穗粒数在35~45粒。在高产麦地, 如果千粒重相同 (千粒重设定为一样) , 当穗数达到一定数量时, 影响产量的因素就是穗粒数, 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高产群体分析

合理平衡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使得小麦达到高产。在麦苗生长过程中如果群体的数量过大, 个体的营养供应就会不足、导致生长缓慢。从表1可以得出:最高苗虽高但有效穗反而会降低, 穗粒数和粒重也会减少;反过来, 群体数量太少、个体发育虽然特别好, 但有效穗会过低, 同样也达不到高产的目的。对四川丘陵地区的麦田进行深入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 麦田上普遍都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播种时用种量过多, 导致群体数量过大, 麦田的通风透光差、从而影响穗头质量。所以播种时用种量过多或过少、小麦产量都会受到影响、达不到高产的目的。

2 四川丘陵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2.1 选用良种

目前小麦品种多且杂乱, 致使有的品种已经发生退化, 造成产量不高或者病虫害的泛滥的现象。针对这样的问题, 选用良种播种是实现高产的首要条件。如选用高抗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绵麦367和内麦836等。

2.2 适时播种

播种时间要依据不同区域气候、土壤条件以及灌溉情况而定。适时播种可使幼苗顺利越冬、有效实现麦苗茁壮成长。一般在10月中下旬到11月初播种, 以避免过早播种的后期冻害和过迟播种导致出苗差的现象。

2.3 精量播种

大量的实验证明, 适量减少群体基本苗的数量, 可提高有效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 达到高产的目的。所以, 在选择小麦的品种、播种时期、施加肥料之前, 应该先确定基本苗数量。四川丘陵地区的小麦播种量控制在8~10 kg。一般适合在冬季生长的品种, 就需要这种种子的播种量少一点, 并且要提前播种;适合在春天生长的品种, 就需要播种数量较多, 可以延后播种时期。提高播种质量可采取以下两个措施:第一就是要大力推广播种机播种。采用2BJ-2型或ZB—4型、ZB—5型播种机进行播种, 一方面可改善播种质量、做到均匀播种;另一方面又可大幅提高播种效率、降低播种成本50%以上。第二就是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技术。这样能提高出苗率、保证苗齐苗壮。

注:千粒重是根据小麦品种特性而列出的一个估计值。

2.4 科学施肥

树立平衡施肥观念。重施农家肥, 施足氮肥, 增施磷肥, 补施钾肥, 提倡施用锰肥。施肥量:667m2施小麦专用复合肥45 kg或667m2施碳铵50 kg或尿素20 kg、过磷酸钙50 kg、钾肥10 kg、水粪100担。农家肥和磷、钾肥全部作底肥施用, 氮肥实行一底一追, 底肥、分蘖肥的比例按4:6施用。提倡叶面喷施锰肥, 有利于提高小麦品种, 667m2用锰肥100克对水喷雾。合理追加分蘖肥, 可有效地调整幼苗的结构布局, 提高有效穗, 并且长成大穗。对于四川丘陵地区的施肥方式要改变, 氮肥在追加的时候要稍微延后一点, 普遍情况下要延迟到拔节时期。有条件的地方可施保花肥。在小麦开花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 能够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以改善小麦在发育生长后期营养不足的状况, 使得穗的每个部位延缓退化, 提高穗粒数, 增加粒重, 从而有效地提高小麦的产量。

2.5 促控适当

小麦在每一个生长发育阶段, 每一个部位发展需求的营养成分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 对其施加肥料来有效的促进和控制小麦稳定快速生长。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前期“以促为主”。主要是保证养分充足供应促进幼苗茁壮生长。中期“以控为主”。主要是减少无效发育, 提高分蘖的成功率。中后期“以促为主”。主要是增强根部有活力, 降低绿叶的减退速度, 这样就会保证麦苗生长稳定, 以增加粒重, 提高穗粒数。关键点就是在叶子的颜色即将退去的时候, 施加肥料。

2.6 防虫治病

播种时做好药剂拌种处理, 这是防止病虫害的第一步、费省效宏。前期注意防治麦蜘蛛, 中后期重点预防白粉病、条锈病、赤霉病和麦穗蚜。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才能最大程度上降低病虫危害损失。

3 结语

三大丘陵名称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区 篇2

1.辽东丘陵:辽东丘陵位于辽宁省的东南部,西临渤海,东靠黄海,南面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面积约3.35万平方千米。

该地区海洋影响显著,气候温和湿润,大部分地区可以满足苹果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最低条件,素有“苹果之乡”美称。

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全年径流的90%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枯水期径流量只占全年的5%,由于河流短小,水流湍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以鸭绿江最为重要。该丘陵海岸线长,海涂面积大,岛屿较多,有丰富的海洋水产、海涂、旅游资源。

2.山东丘陵:山东丘陵山东省中部和东部,黄河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的山东半岛上,面积约占山东半岛面积的70%,它是一个低缓山岗与宽广谷底相间的`丘陵。泰山就位于山东丘陵地区。

半岛中部的胶莱平原将山东丘陵分隔为鲁东和鲁中丘陵两部分,山东半岛也是我国温带果木的重要产地,素有“水果之乡”、“花生之乡”等称誉,例如全国的闻名烟台苹果和莱阳梨。

4.东南丘陵:东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指中国东南部一带的丘陵,北至长江、南至两广、东至东部海域、西至云贵高原。主要包含江南丘陵、江淮丘陵、浙闽丘陵、两广丘陵,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的全部地区或部分地区均为丘陵地形地貌。

四川丘陵地区 篇3

【关键词】四川丘陵区;油菜;免耕直播机收;栽培技术

油菜是四川省第一大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800000~1000000hm2,总产约1800000-2200000t,居全国前三位和西部第一位。油菜生产在四川省农业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随着四川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和留守者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劳动力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油菜的生产发展。免耕直播机收栽培技术的出现,省去人工移栽和收打环节,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劳动强度,缓解了季节和劳动力矛盾,有利于实现油菜生产的节本增效。因此,油菜免耕直播机收栽培技术正越来越受到丘陵区广大农民的青睐,成为示范推广的油菜轻简化、机械化栽培技术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油菜示范片产量得到稳定提高;同时,试验区还加大了示范规模和研究力度,总结出了四川丘陵区油菜免耕直播机收高产的关键技术,试验示范点油菜产量比大面积油菜产量增幅达20%以上,充分发挥了油菜高产示范片的辐射带动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背景

以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中的绵阳综合试验站为依托,根据四川丘陵区的生态特点,筛选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油菜种植面积常年在10000hm2以上的油菜主产县——三台县(川西北浅丘区)、安县(盆周低山区)、剑阁县(川北深丘区)、苍溪县(川东北浅丘区)、蓬溪县(川中浅丘区),建立了油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油菜免耕直播机收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点就设立在这5个示范县的11个乡镇。

1.2 试验材料

选择当地油菜主推品种做试验示范品种。如绵油系列、德油系列、南油系列等油菜新品种。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1~2013年在11个示范点进行,分别做了不同程度免耕开沟、不同时间化学除草、不同直播期、播种量、播种方式、稻草覆盖、病虫防治、间苗定苗、分段收获、秸秆还田等关键技术的试验和示范,大田管理按照当地油菜生产水平的要求进行管理。成熟期田间测产,试验分小区单独收获记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菜免耕直播高产关键技术分析

2.1.1 开沟排湿

在11个示范点分别做了免耕开边沟、免耕开厢沟和边沟以及免耕不开沟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免耕开边沟和厢沟的田块油菜产量最高。

2.1.2 化学除草

在示范点作了不同时间、不同药剂化学除草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提前化学除草天数和药剂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但与未进行化学除草的试验点相比,油菜产量增幅达10.8%。

2.1.3 施足底肥

在示范点需做了施用不同底肥量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80%以上底肥施用量的田块油菜产量更高,这说明油菜免耕直播田必须施足底肥,才能确保苗齐苗壮。

2.2 适宜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方式分析

2.2.1 适宜播种期

在示范点做了不同播种期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四川丘陵区油菜免耕直播的最佳播种期为9月20日~10月5日,其中安县、三台县最迟在9月30日前播种较好,蓬溪、剑阁、苍溪最迟在10月5日前直播较好。 2.2.2 适宜播种量做了不同播种量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亩用250~300克油菜种子直播,油菜产量最高。

2.2.3 适宜播种方式

在示范点做了不同播种方式对油菜产量影响的试验。试验的种子包括拌炒熟的油菜种子、拌适量的沙子、拌尿素的等。结果表明,种子拌2~3kg尿素均匀撒播田块的,油菜产量最高,如果不能一次均匀撒播到免耕田块的,则最好分次等量撒播均匀。

2.3 直播后的田间管理关键技术分析

2.3.1 播种后稻草覆盖

试验表明:直播后稻草覆盖田块比不覆盖田的油菜产量增加15%。这说明稻草覆盖不仅能保湿保肥,而且能有效避免四川丘陵区秋季淋雨对种子出苗的影响。

2.3.2 及早间苗定苗

试验表明:在幼苗3~4片叶(苗龄35d左右,11月6~9日)时间苗,油菜产量高。匀密补稀,1㎡留40~45株,每667㎡基本苗26000~30000株。

2.3.3 防治病虫害

多年试验研究表明:四川丘陵区油菜直播后主要防治菌核病和蚜虫的危害。防治最佳时期一般在苗期和初花期。

2.4 花期和收获期关键技术分析

2.4.1 花期增施硼肥

试验研究表明:在初花期前喷施硼肥,与不增施硼肥相比,油菜产量增加了5.8%。

2.4.2 适宜机收時期

试验研究表明:免耕直播田块在九成熟时即可进行机械收获,此时收割油菜产量高,机械损耗较小。如果有充足的劳动力,也可采用分段收获,即在油菜八成熟时人工割倒,田间晾晒,籽粒转色后机械脱粒。

2.4.3 秸秆粉碎还田

试验研究表明:秸秆粉碎还田与秸秆焚烧相比,前者不仅能培肥养地,而且能减少焚烧后粉尘对空气的污染,有效地保护环境。

3 小结与讨论

经过多年多点油菜免耕直播机收高产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我院总结出提高油菜产量的关键技术如下:

3.1 直播前开沟排湿、化学除草、施足底肥是高产必需

试验结果表明,实行免耕直播的田块在水稻收获后应立即开好“三沟”,即中沟、边沟和厢沟。3~4m开厢,中沟和边沟深30cm、宽30cm;厢沟深25cm、宽25cm,做到沟沟相通,排除田间渍水,消除田间湿害。在油菜直播前5~10d,每667㎡用20%百草枯200ml对水30~45kg喷雾防除田间杂草;直播前用油菜专用配方肥40~50kg/667㎡,均匀撒施于田面。

3.2 适宜油菜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方式是高产关键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四川丘陵区在9月20日~10月5日期间直播较为适宜,每667㎡用250~300g油菜种子,拌2~3kg尿素均匀撒播田块,如果不能一次均匀撒播到免耕田块,最好分次等量撒播均匀。四川丘陵区秋季淋雨气候较常见,多发生在10月上旬,因此,在适宜播种期抢晴好天气直播是确保油菜苗齐苗壮、稳产高产的关键技术。

3.3 播种覆盖、及早间苗、病虫害防治是避灾高产的关键

播种后每667㎡用300kg左右的干稻草均匀覆盖在厢面,待出苗三叶期开始匀苗,五叶期匀密补稀,保证1㎡留40~45株,每667㎡基本苗26000~30000株。免耕稻草覆盖直播的油菜,因播种期推迟病虫害比育苗移栽的轻,以防治蚜虫和菌核病为主,主要在苗期和初花期防治。如十月份遇干旱高温则易发生菜青虫的为害,如为害过重达到防治指标时,要防治一次菜青虫。

3.4 花期施硼、适宜机收、秸秆还田是持续高产的关键

四川丘陵區田块普遍缺硼,因此,花期施硼是油菜免耕直播高产的关键,具体做法是次年(2月25日)每667㎡用98%硼砂100g对水30kg喷施。机收要注意确定适宜的机收时间,太早或过迟均不利于高产。在油菜九成熟时,根据天气预报确定好适宜的机器收获时间,一次收获完成割倒、脱粒、装袋和秸秆粉碎还田4个工序。坡台地可采用分段收获,即先人工割倒,再机器脱粒。采用机器收获的好处是可粉碎秸秆全部还田,这样不仅可培肥地力,还可以避免焚烧菜籽秸秆而污染环境。

参考文献

[1]官春云.优质油菜生理生态和现代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2.

[2]苏伟等.秸秆还田对油菜生长、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2):366-373.

[3]仲云龙等.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践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 2010,36(6):7-10.

[4]李爱志,冯子龙.免耕直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64.

[5]苏跃等.稻茬油菜免耕技术的适宜土壤条件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8,7(14):112-114.

四川丘陵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篇4

做好规划、进行旱地规范化改制, 采用“麦—玉—豆”或“麦—玉—苕”模式进行种植, 以保证适时播种玉米。在播种小麦时, 规范操作, 实施“双二五”或“双三O”带状种植小麦4~5行, 预留好空行、有利于实行机械化播种玉米, 确保玉米每一边与小麦的距离在20cm以上, 使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在共生阶段能平稳生长。收割小麦后, 玉米的窄行40~50cm、宽行可达到1.2~1.5m, 这样有助于将来玉米的施肥、盖膜和麦收后种植黄豆等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选择耐密高产的优良品种

四川丘陵地区跨度较大, 各地区自然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进而导致各地土壤含水量、土壤肥力等条件各不相同,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提升, 玉米育种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玉米品种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可供选择的品种众多, 玉米新品种与新技术为丘陵地区玉米高产提供了技术保障。要使玉米高产, 应选择植株粗矮且叶片直立的耐密高产杂交玉米良种, 以便于密植确保每亩玉米植株可达到3500~4000株, 为高产奠定基础。正红505生长势好、抗逆性强, 连续多年在我县表现优良, 品种比较试验中产量排名第一, 具有较高增产潜力。

3 合理密植、实行机播

众所周知, 在四川丘陵地区传统种植玉米方式是人工翻地、挖窝点播、覆土。这种模式种植玉米, 一般挖窝数量最多不超过1500窝/667m2, 每窝投放玉米种3~4颗, 匀苗、定苗, 种植玉米最高可达3000株/667m2 (每窝2株) 。传统种植玉米的方式费时费力, 播种深浅不一致、植株间的距离也不均匀, 导致玉米出苗困难、出苗差、不整齐、苗体弱。在四川丘陵地区选用紧凑或半紧凑型的高产玉米品种, 采用2Y-5型玉米播种机进行机播, 可保证每株玉米间窝距20~24cm, 行距40~50cm, 亩植玉米3500~4000株。实行机播玉米, 克服了传统播种玉米的缺点, 做到播种深度、窝行距一致, 提高播种玉米的质量和效率;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对粮食生产的约束, 推进种植玉米的机械化进度、保持粮食生产稳定, 促进粮食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 四川丘陵地区大多是套种玉米, 采用玉米播种机播种时可保持行距50cm, 保证玉米群体与个体之间平衡生长, 充分利用光、肥、水, 做到合理密植, 将空间里利用率最大化, 确保种植效果, 以提高玉米产量。

4 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研究发现, 当生产100kg玉米时, 植株需要吸收2.2~4.5kg的氮、0.7~1.6kg的磷、1.5~4kg的钾, 并且这些元素的需求量是随着玉米产量的提高而不断上升的。在玉米施肥的过程中, 要重视以下几个四阶段:翻地前在预留空行施玉米专用配方肥40kg/667m2加农家肥2000kg/667m2进行条施;穴播玉米时, 再施用10kg玉米专用配方肥;在玉米生长到6~7片叶子开始拔节时, 结合2000kg清粪水施拔节肥20kg/667m2玉米专用配方肥加尿素5kg/667m2;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间, 施攻苞肥30kg/667m2玉米专用配方肥加7.5kg/667m2尿素。这一时期以氮肥为主, 可适当结合农家肥施用;在玉米抽雄之后, 根据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 施尿素3~5kg/667m2, 利用清粪水和尿素灌根, 如果长势良好可以少施或者不施攻粒肥。

5 加强田间管理

5.1 查苗补苗

播种出苗后, 要逐块进行检查, 发现缺苗, 及时进行补种或移栽补苗。

5.2 抗旱排涝

四川丘陵地区灾害性气候较为严重, 在玉米生长期间需要防止旱情和涝灾。

5.3 防治杂草及病虫害

播种前进行中耕除草或化学除草;播种时使用地虫清防治地下害虫, 拔节期及大喇叭口期防治虫害各1次, 9叶期施用玉米矮丰1次, 使得玉米株型合理。

5.4 人工辅助授粉

当玉米授粉期间遭遇阴雨天气较多时, 会对其授粉产生较大影响, 这样导致玉米棒子秃尖、缺粒的现象。选在没有露水且温度不高的上午, 对玉米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减少玉米秃尖、缺粒, 有效地提高玉米产量。

南方丘陵地区花生高产栽培技术 篇5

一、选地整地

宜选择排水方便、不易受涝、不易干旱、上年没有种过旱作物的沙壤土种植花生。因南方春季雨水多,应提前在春雨到来之前或上年冬季整地,整地前667平方米用腐熟牛栏粪5000公斤、石灰粉25公斤,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整地做畦。畦面宽85厘米,沟面宽25厘米,畦高18厘米。整地时注意将田块整平,以方便排水,防止花生栽植期间田间积水。

二、播种

品种可选择生育期120~125天的高产、高抗病花生新品种,如“粤油7号”、“粤油13号”等。春花生播种期一般在春分前后,即3月18~28日。采取条播或穴播,每畦播四行,穴播播种密度要求每平方米达到20穴,每667平方米13340穴,每穴播3粒种仁,穴播规格为20厘米×25厘米。条播行距20厘米,每平方米播种60粒,粒距7~8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时每667平方米用45%花生专用复合肥40公斤做基肥。播种盖土后当天或第二天667平方米用10%草甘磷400毫升+50%乙草胺140毫升,兑清水50公斤(4桶)喷洒畦面。

三、苗期管理

出苗后及时进行清棵蹲苗,即花生露出土面后,及时将花生预部和周围的土块扒开,清棵蹲苗的作用是使花生子叶露出土面,促进第一对分枝的生长发育,这对提高花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齐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断奶肥)和防病,667平方米用尿素2.5公斤+花生重茬剂4包(40克包装)+磷酸二氢钾400克,兑水300公斤,采取点蔸淋施。播种后一个月,结合防病进行第一次叶面追肥,每667平方米用花生病绝4包(40克包装)+磷酸=氢钾200克+尿素0.5公斤,兑水50公斤叶面喷施。

四、花期管理

初花期进行第二次叶面追肥,667平方米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尿素0.5公斤,兑水50公斤叶面喷施。如果有病虫害则添加防治病虫害的药剂进行喷雾,盛花期进行第三次叶面追肥,667平方米用撒可富叶面专用肥4包(25毫升包装)兑水50公斤喷施。7天后,667平方米用花生五不愁4包(40克包装)兑水50公斤喷雾进行第一次控苗,防止花生苗徒长。喷施花生五不愁之后,花生叶片增厚、增绿,枝秆增硬,弹性增强,花生苗直立不倒伏。朱花期至落针期,667平方米用多效唑50克兑3桶水喷雾,进行第:次控苗。

五、结荚期和成熟期管理

结英期至成熟期主要是田间水分管理。通过前期花生病害的预防工作,到中后期一般发病较少,如发生病虫害,要及时防治。中后期注意清沟排水,因为这个时期正是南方的梅雨季节,雨水较多,防止田间积水是管理重点。

六、注意事项

四川丘陵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探讨 篇6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服务体系,射洪县

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 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1]农业信息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先导和推动作用。[2]四川是农业大省, 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在丘陵地区。四川丘陵地区面临着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相对滞后、高新农业科技覆盖度低、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 本文以丘区大县射洪县构建基于“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例, 探讨建立高效、实用、广覆盖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对丘陵地区县域农业信息化进程、农村经济的发展所具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射洪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背景

射洪县地处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 面积1497.88km2, 人口104万。射洪县园区农业、大户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蓬勃发展, 粮食、棉花、生猪、蚕茧质优量大, 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制种基地县、棉花基地县、畜肉产量百强县和省蚕茧基地县。射洪县虽然拥有一定的农业优势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但离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其中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落后, 网络化程度较低, 信息交流与共享不畅, 特别是农业信息资源不能直接服务于农村、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信息资源开发和数据库建设能力薄弱, 信息指标体系不健全, 信息准确性和实效性较差, 数据库系统建设滞后, 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三是农业信息资源结构与分布不均衡, 网络有效信息资源不足, 专业性、特色信息少, 信息供给渠道少, 缺乏统一部署和协调, 信息发布频率低, 不规范, 利用率低;四是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人才, 制约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和有效利用, 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管理和技术推广的需求。因此, 针对射洪地处四川低山丘陵区、高新农业科技覆盖度低、农业生产水平和效益不高的具体县情, 以四川省“农业科技110”硬件资源、专家资源和科技成果为基础, 将专家知识和各种作物优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诊断防治技术、市场行情信息等通过农业专家系统、计算机技术和电视、网络及电话声讯传输技术输送到生产者和管理者, 及时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和生产决策, 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并有效的整合社会资源,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构建射洪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射洪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内容

1.建立农业资源数据库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知识信息的开发利用, 只有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知识的价值和增值作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2]农业资源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信息库和专家知识库的建设和维护。通过大量收集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与射洪县推广应用经验, 进行科学分类、整理和分析, 建立了农业生态环境、土壤养分、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农业信息数据, 构建了相应的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 并建立农业生产数据的动态采集及反馈机制。通过专家系统软件的转化和集成, 编辑整理了针对性强、适应性广的各类专家知识库, 包括品种选择、水肥管理、栽培 (养殖) 管理、病 (虫) 害防治、动物疾病免疫防治和抗灾减灾等实用技术。

2.农业专家系统的建立

农业专家系统也称为农业智能系统, 是一个具有大量农业专门知识与经验的计算机系统, 能模拟农业专家就某一复杂农业问题进行决策。[3]通过整合农业专家 (含射洪当地农业专家) 的知识和收集到的农业成果资料, 开发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的各类专家系统, 指导农业生产和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化专家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抗灾减灾应急系统, 该系统不仅能保存、传播各类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 而且能综合各种单项农业技术, 实现高层次的农业技术集成, 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各种农业问题的咨询服务与决策方案。

3.农业专家数据库的建设

根据射洪县区域产业结构和生产需要, 建立农业专家库, 咨询专家和现场指导队伍共402人 , 确保专家库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对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层次专家的需求。建立了射洪县“科技特派员”制度, 实行业绩考核机制, 为县级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实地解决突出农业生产问题, 搭起了长效的服务平台。

4.信息传输平台的建设

全县构建了集电话、短信、电视、电脑网络等多种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射洪“农业科技110”信息协同传输平台, 初步形成县—乡镇/龙头企业—村/种养殖大户三级“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 向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信息, 满足不同知识层次广大农业生产者的需求。

(1) “农业科技110”语音平台。

通过购置声讯系统自动语音卡、语音转换系统、自动语音系统软件等软硬件设备, 并对声讯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和安装调试, 开发出功能完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的射洪“农业科技110”语音服务系统, 2008年11月全面开通了 “射洪农业科技110”专号 (0825-6624110) , 服务形式包括电话语音自动查询和人工服务 (值班人员找数据库解答问题、用户与专家直接通话和专家现场指导) 。正在开发完善的“射洪农事”信息库, 可以为射洪“农业科技110”提供更多的实时信息服务。“农民科技110”语音咨询系统在农民与专家、科技与生产之间架起了“桥梁”。

(2) 短信服务平台。

开通了“射洪农业科技110”短信服务平台, 短信接入号为13982547655。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编写相应农业咨询信息传入短信平台, 值班人员根据用户的农业咨询信息, 查找农业信息数据库, 咨询相关专家, 编写答案, 通过短信平台回传给用户, 形成有效的短信互动形式。

(3) 网络传输平台。

农业互联网络是支撑现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4]射洪网络传输平台主要依托四川“农业科技110”网络体系, 包括四川农业科技110、四川省农业科技网和星火科技网。网络平台不仅为广大农民朋友, 特别是龙头企业和农业种养殖大户提供更为快速、有效、准确、丰富的农业生产信息, 而且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提供了获取有效信息的渠道, 通过多种网络渠道择优选择农业信息。

(4) 视频传输平台。

为了更好的提高农民朋友获取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 自制、开发和引进了农业科教片、宣传片, 通过网络视频传输平台、电视节目 (电视宣传车) 等按季节把宣传片、科教片提供给用户, 可满足不同知识层次广大农业生产者的需要, 以提高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率, 并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

综上, 射洪县通过电话、短信、视频、网络传输平台的集成, 满足了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 实现了农业科技信息的高效、快速传递, 有效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

5.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长效运行模式

(1) 提供组织保障与制度建设。

政府支持与投入、信息服务队伍等是制约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5]射洪县政府成立农业科技110协调领导小组, 县长任组长, 分管科技、农业的副县长任副组长, 涉农、财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下设办公室在县科技局, 并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和专职工作人员。在制度建设方面, 一是建立了信息咨询记录、分类处理和回访等工作流程制度和值班制度, 通过值班人员、农技人员、专家解答和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 随时提供便捷服务。二是制定科技特派员为主的专家咨询队伍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 把现场解决急迫的农业生产问题作为科技特派员的一条重要职责, 县科技局对考核考评合格的科技特派员给予电话补助费和工作经费。

(2) 提高信息服务体系的协调服务能力。

一是“农业科技110”信息平台与农业专家队伍相结合。“农业科技110”接到报案后, 根据案情进行分类处理, 需要进行现场指导服务的, 首先由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现场核实处理, 如果不能处理或处理不满意, “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再派科技特派员前去处理。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基地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与科技特派员一起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一些重大疑难问题时, 直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联系解决。二是实行个别解答和集中培训相结合, 提高农业科技110服务功效。“农业科技110”信息平台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农民咨询的个性问题, 当这些问题量大面宽又集中发生时, 就安排科技特派员等专家做技术培训, 解决共性问题, 部分简单的共性问题同时通过广播电台、语音短信服务平台等方式加大宣传, 提高信息服务的实效。如射洪县香山镇雾露沟村果农打来电话反映他家李子树“产量不稳定, 开花多, 结果越来越少”的问题, 从咨询中了解到雾露沟村300多亩李子树都存在此问题, 对此专家专门做了集中技术培训。

三、射洪县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效及完善措施

射洪“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 为解决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了迅速、便捷服务, 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射洪“农业科技110”自2008年11月运行以来, 共接受来电咨询和来访人员达3000余人次, 科技特派员等专家现场指导服务12次, 据估算, 挽回直接经济损失约220万元。通过定期对农户回访调查, 服务满意率达到100%。射洪信息服务工作引起了有关媒体高度关注, 许多媒体赞称“农业科技110”工作是“农民点菜, 专家做菜, 科技110跑堂传菜”的惠农工程。

当然, 射洪县农业信息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长效运行机制与模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要探索建立“政府部门主导, 社会力量参与, 完善运行机制, 实现多方共赢, 服务亿万农民” 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服务机制。二是加强射洪县农业信息的规范化建设, 构建全面、特色的农业信息数据库, 提高信息利用率。三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 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农业信息能否变成现实生产力, 关键在于应用农业信息者的知识水平, 应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生产人员对于计算机等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6]四是加大信息服务覆盖范围, 综合利用信息服务的各种方式, 因地制宜, 探索形成符合射洪实际、具有特色的县域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尚鹏.关于农业信息化建没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08, (10) .

〔2〕杜维成.农业信息服务“三电合一”工程现状与思考[J].电子政务, 2008, (11) .

〔3〕张聪品, 崔金玲, 徐久成.信息粒在农业专家系统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 2008, (11) .

〔4〕盛晏, 应若平, 黄建强.湖南省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 2008, (07) .

〔5〕陈赞章.海南农业信息化发展及阻碍因素浅析[J].科技信息, 2008, (17) .

四川丘陵地区 篇7

1 四川丘陵地区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中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宣传

通过对龙泉驿区、金堂县、射洪县的调研,了解到在工作宣传方面,地处成都周边地区的龙泉驿区与金堂县主要实施程序为政府下放任务到每个村每个组,每个组召开宣传会,确保人人了解并支持土地确权工作。射洪县主要通过宣传单,动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进行宣传。但由于时间短,各个村组实施力度不一,大多数村民对土地确权仍是一知半解,有些村民甚至表示未曾耳闻。

在成都周边地区,还涉及耕保基金的宣传。耕保基金目的主要在于调动广大社员群众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按照规定,耕保金只能用于购买社会保险,除此之外只有等到承包人达到退休年龄时才能领取。目前只在少数地区进行试点,部分试点地区规定,对于农户已购买养老保险的,待确认后可以支取耕保基金。在土地没有高度流转的地区,农户普遍关心的就是耕保基金,由于宣传不到位,农户缺乏了解和认知,以为每一户都可以领取,由此引起其对政府的不满。

1.2 实地测量

由于特殊的地形条件,丘陵县区部门在进行实地的勘测和丈量的时候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勘界,是土地确权工作中一个重要步骤,测量精度关乎确权工作的顺利开展。实际操作过程中,主要通过航拍和实测进行勘界。航拍简易快捷,主要用于承包地、草地、林地的测量;实测更加精准,主要用于宅基地的测量。通过实地走访确权机关国土局、农业局和县政府,了解到在勘界中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测量面积的精准上:一方面,特殊地形(坡地等)影响测量的精准性;另一方面,航片拍出的大致影像存在着分辨率不高的问题,因此实际面积与航拍面积存在一定误差,航拍时重叠部分较多,不易确认。当航拍面积与农户估算面积不符时,进行实地测量。在农村,农户在进行土地丈量时,一般根据产量进行衡量,所以存在高产田和低产田的界定问题。此外,实测面积与农户根据产量衡量的面积之间的出入如何解决也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1.3 历史遗留问题

四川丘陵地区普遍实行“生不增、死不退”的政策,规定新增人口不予分配土地,死亡人口土地不减少,期限为三十年。农户普遍对此政策不满,按照规定,新生儿与通过嫁娶增加的人口都分不到土地,也不能享受相关的利益,在当代农村,妇女作为主要的劳动力,若失去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农业生产活动难以为继。所谓“死不退”即针对死亡人口,如果农户全部消亡,其耕地收归集体所有,如果死亡人口所在农户未全部消亡,其土地相关权益由农户中剩下的人口继承。对于人口减少的情况,土地的去留存在很大的争议,这样的政策会使得少地的农户土地越来越少,多地的农户土地越来越多,分配显得很不均。在走访农户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征用农户的土地后,都是采用为农户购买养老保险或者一次性补偿的办法。一次性补偿仅仅是出于农民短期利益的考虑,并未考虑到农民未来的生活、居住等问题。从土地的经济特性中的供给稀缺性、土地增值性可以看出土地的价值十分重大。这种补偿办法会造成村民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对以后村集体的发展和村民生活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2 探讨确权过程中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法律法规滞后

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土地确权法律规范,只限于土地法律法规的个别条文和依靠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政策进行调整。由于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法律条文和政策之间往往还出现许多不衔接、不一致的地方,加之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更增加了确权工作的难度。

2.2 规划不完善

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难衔接,规划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由于规划建设未能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规模标准与位置要求,以及建设用地的范围,导致土地边界易改变,不易利用测量工具和遥感定位技术进行地籍勘测定界。

2.3 监督管理不到位

现实中,村委会难以正确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政策工作宣传不到位。乡镇国土资源所法定职责不明确,加上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技术和手段落后,由于上级政府相关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较少,且时间紧,任务重,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导致一些基础工作不到位,如出现少数的登记错误。其次,由于大多数地区都在实践阶段,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可供借鉴的经验少,对于一些突发问题也只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解决,或者成为历史遗留,并不能使问题从实质上得到解决。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宅基地审批程序资料要求不严格,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也导致了审批监督不到位。

3 对策

3.1 推广“3S”技术,提高测量精确性

3S技术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统称,是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经应用到土地确权工作中。该技术可以克服传统调查方法在地籍信息获取和表达、宗地位置和面积测量、土地权属信息记录和更新等方面存在精确性和时效性的不足。它主要通过无人机航拍获得具体区域遥感本底影像;基于遥感,GIS技术对影像进行分析处理,制作正摄影像图;根据地籍信息基础资料,辅以用户调查,使用RTKGPS进行界址点测量,最终绘制地籍图;利用GIS数据库对土地确权信息进行储存和管理。[1]技术作业成本较高,所以要求各部门积极配合参与,给予财政支持,保证经费预算与落实。

3.2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监督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各项工作

为确保确权工作顺利开展,应该加强政府领导,规范组织管理,明确职责分工,确保农户了解土地确权及相关政策规章制度;同时完善集体土地组织对农村土地建设用地承包金和地租的使用监督机制,并使监督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农村土地确权纠纷的司法裁决机制,运用司法手段解决确权纠纷,减少政府干预。

3.3 完善政策制度,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

我国的土地立法过分强调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并以所有权决定土地的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导致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不断,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高效、持续的利用。[2]因此,土地确权应该确保集体所有权人权益基础上,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具体而言,首先要置所有权主体和使用权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所有权主体不能过多的干涉农村土地使用方式。其次是赋予使用权主体更多的权益,如增加农村土地使用年限,农村土地使用期满时,如果所有权主体继续转让,先前农村土地使用者有优先使用权等。此外,要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不变,土地农用性质不变,搞活农村土地市场,使农村土地具有商品属性,农村土地使用权主体可以依法具有有偿转让、出租等权利。最后是要把土地使用权作为土地财产的基础,在征地补偿、土地流转、抵押等方面侧重对使用权主体的收益分配,激发他们保护农村土地的热情。

3.4 加大地方财政对确权工作的支持

土地确权工作工序复杂,成本高,单靠国家专项基金无法支撑昂贵的技术操作等费用,所以需要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

3.5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我国的农村土地确权管理制度,要注重提高土地确权成果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方面,提高土地调查、土地确权等成果的公开程度,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统一的农村土地确权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土地登记、土地交易、文件和纳税信息都要公开,逐步实现土地确权信息网络交汇、动态更新、共享成果;另一方面,加强监督土地确权成果在产权交易、抵押、收益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土地确权成果社会化应用水平。在现阶段农村土地的使用情况下,政府可以根据农村土地确权成果进行登记收费和规划,保证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同步和有效。总之,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确权成果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节约信息传送的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

4 结论

伴随国家各方改革,土地确权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加快开展和完善丘陵地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对于整个确权工作的完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丘陵地形区由其特殊属性开展确权工作并不容易,需要地方领导高度重视,加大财政支持,利用先进技术,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解决问题,以期配合其他改革,让农户更多更好地享受到改革带来的好处。

摘要: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对于进一步扩大土地权能,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土地确权工作中,尤其丘陵地区这样的特殊地形区,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章主要从政策宣传、实地勘测、历史遗留几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从测量技术、政策法规、监管机制对土地确权工作进行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确权,丘陵地形,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杜会石,孙艳楠,陈智文,等.“3S”技术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中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350-352.

[2]滕卫双.国外农村土地确权改革经验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4(5):65-67.

[3]范增红.当前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吉林农业,2014(23):2.

[4]黄亮,扈传荣.有关土地确权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6):46-49.

[5]杨静.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人民论坛,2013(8):108-109.

[6]杨立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思考与建议[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6):162-163.

四川丘陵地区 篇8

1 选用优良品种

一般选用树冠紧凑、矮小、易成花、结果早、连年丰产的品种进行矮化密植栽培。目前, 在生产中表现好的品种有香玲、辽核系列、中农短枝、新疆薄壳核桃等, 这些品种的嫁接苗定植后2~3年可挂果, 4~5年即可进入丰产期。

2 栽植

四川丘陵地区核桃的种植时期可选10月核桃落叶以后, 一直至次年的4月份以前, 栽植密度以4m×3m为宜。定植前, 应将苗木的伤根及烂根剪除, 然后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或用泥浆蘸根, 使根系吸足水分, 以利成活。定植前进行翻地整地, 挖好定植穴, 一般定植穴的直径和深度各80cm, 分层压入有机肥、复合肥、泥土, 然后定植于穴上;栽植时注意苗木要竖直, 根系要舒展, 深浅要适当, 深度可略超过原苗木深度5cm, 填土一半后拔苗踩实, 再填土踩实, 最后敷上虚土, 要将新栽苗木周围垒成一个小土堆, 以免新栽苗木周围积水, 影响成活率, 最后要浇足定根水。

3 培养矮化株型

3.1 整形修剪

修剪时期以秋季最适宜, 有利于伤口在当年早愈合。幼树可提前从8月下旬开始, 成年树在采果后的10月前后、叶片尚未变黄之前进行。

3.1.1 幼树的修剪。

采用主干疏层形, 其整形方法为:定植当年不作任何修剪, 待春季发芽后, 顶芽向上直立生长, 将其作为中心干。5~6月选分布均匀、生长旺盛的3~4个侧枝为第1层主枝, 将其余新梢全部抹去。第2年按同样的方法培育第2层主枝, 第2层保留2~3个主枝, 与第1层相距60~80cm。第3年选第3层主枝, 保留1~2个主枝, 与第2层相距50~70cm。1~4年生主枝不用修剪, 可自然分生侧枝, 扩大树冠。一般3~4年成形, 成形时树高3~5 m左右。在核桃树整形后第2年可进行拉枝, 以扩展树冠, 促进核桃树体矮化, 增强核桃树根部营养供给, 使其尽快郁闭, 达到提前结果和丰产的目的。拉枝工作视核桃苗木生长情况而定, 一般需进行2年以上拉枝工作, 才能保证新栽核桃树的控制生长目标。

3.1.2 结果树的修剪。

应经常注意培养良好的枝组, 搞好辅养枝和徒长枝, 及时处理背后枝与下垂枝。从结果初期开始, 应有计划地培养强健的结果枝组, 不断增加结果部位。进入盛果期后, 更应加强枝组的培养和复壮。徒长枝在结果初期一般不留, 以免扰乱树形, 在盛果期可转变为枝组利用, 乱向枝要及时控制, 下垂枝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3.2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培养矮化株型上, 可根据核桃苗的生长情况, 结合喷施一些植物生长调节剂 (如多效唑、B9、乙烯利、矮壮素等) , 以抑制徒长, 使核桃苗枝条变粗, 节间变短, 花芽增多, 树体矮化, 起到控冠增产的效应。

4 田间管理

核桃矮密高产栽培要特别加强田间管理,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核桃进行矮化密植栽培后, 单位面积枝叶生长量大, 对土壤养分、水分的消耗量增加, 因而要保证充足的肥水供给, 以利高产。另一方面, 由于核桃密植栽培, 群体密度增加, 病虫危害严重, 要加大病虫防治力度。

4.1 肥水管理

重视基肥, 巧施追肥。每年采果后667m2及时施用优质有机肥3000~5000kg作基肥。核桃前期开花、结果、花芽分化、新梢生长很集中, 对肥水要求迫切, 应在5月份果实速长期及6~7月雌花分化期及时追施速效氮肥, 在保证枝条生长的同时, 促使果实体积的发育肥大、雌花分化。在果实开始硬核期, 追施以磷钾为主的化学性肥料, 促使果实肥大、种仁饱满, 并促进花芽分化的顺利进行。追肥量应据树的大小及产量的高低确定。的化学性肥料, 促使果实肥大、种仁饱满, 并促进花芽分化的顺利进行。追肥量应据树的大小及产量的高低确定。

4.2 病虫害防治

危害核桃的病虫害主要有白粉病、褐斑病、腐烂病、溃疡病、天牛、尺蠖、小吉丁虫、介壳虫等。生产中应注意及时剪除干枯的病枝病梢, 清除田间落叶病果;春季和初夏幼虫孵化时喷氧化乐果600倍液, 可防治尺蠖、介壳虫、小吉丁虫等害虫;秋末用刀刮除感病树皮, 并涂抹福美砷100倍液, 可防治腐烂病、溃疡病等病害;7月用0.2~0.3°Be石硫合剂防治白粉病;开花前后和6月中旬各喷1次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可防治褐斑病;云斑天牛主要蛀干危害, 5、7月树干打孔注内吸性药并用药棉塞上, 8月树上喷40%杀虫净500倍液, 防治率可达90%以上。

5 适时采收

核桃充分成熟后才能采收, 采收过早, 种仁不饱满, 产量、出仁率和商品价值降低。果实充分成熟的标志:果皮由青绿变黄, 部分果皮自行开裂或脱落, 内部种仁硬化, 果壳坚硬, 呈现黄白色。 (收稿:2012-04-22)

摘要:核桃是四川丘陵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理想经济林木。采用矮化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可使核桃早结实、早丰产,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本文详细介绍品种选择、栽植技术、培养矮化株型、田间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 供参考。

四川丘陵地区 篇9

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1]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现实操作中,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遵循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3R原则)。[2]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控制和减少使用危害环境的资源来达到既定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再使用原则要求制造的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产出的物质(包括产品、废物)在完成其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再利用的资源。这些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的思路。

产业结构是联结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重要纽带,从生产角度讲,产业结构是一个“资源配置器”,从环境保护角度,它又是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的“控制体”。由于在相同技术状态下不同类型的产业结构所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污染物种类及数量不同,因此,当微观的环境污染治理效果越来越受到局限,人们便把目光转向产业结构的调整上。[3]

过去产业结构转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仅着眼于宏观经济效益水平的提高。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转换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提高,更要考虑生态效益。为此,应将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纳入循环经济,通过构建和发展循环经济激活产业结构转换;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转换的目标体系,应更加强调生态效益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高度化。

2 循环经济原则下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背景及现状

四川丘陵地区经济总量较大,但发展相对缓慢,区域经济竞争力薄弱,总体上仍较为落后,有着明显的经济区域特征。在此背景下,产业结构的转换在四川丘区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建立新型产业结构并要求其合理化和高度化相统一似乎更是难上加难。

(1)产业结构层次及能耗。

产业结构合理转换的一个目标是提高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根据对2005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的能源产值率情况分析,其第一和第三产业的能源产值率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分别为5.4254和0.9891,而第二产业的能源产值率仅为0.3777,是三次产业中最低的,如表1。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发展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工业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第一和第三产业,要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产业的结构能源效益。

资料来源: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1-2006)》统计整理而得。

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有以下几个特点:(1)自2000年以来,产业结构保持“二三一”的态势,属于产业结构的中级阶段。(2)第一产业比重大体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35.1%上升到2005年的38.3%;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呈现一个倒U字型变化,先上升,到2002年达到最高35.4%,2005年又下降到与2000年持平的水平32.9%;(3)联系表1的分析,我们认识到当前四川丘陵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效益较低。能源产值率最低的第二产业发展最为迅速,而能源产值率较高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2)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万元工业增加值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系指每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工业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COD、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量,是产业结构达到循环经济要求的减量化、无害化原则的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如果该项指标下降,则说明资源的产值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工业生产的环境成本降低。根据表3的数据显示,四川省主要丘陵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烟尘排放强度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两项指标,与全省乃至全国平均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反映出四川省主要丘陵地区的产业结构安排还是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上,经济发展还未能摆脱依靠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局面。

资料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2007四川省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年度报告,33-35。

(3)环保产业的形成。

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要求在整个产业体系中必须要有像自然界的某些生物那样具有分解转化“废物”,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及无害化排放的环保产业。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环保政策是要求企业自己购买废弃物和污染处理设备,对本企业的废弃物和污染进行处理。因此,目前四川各地除了环卫部门外,还基本上没有形成专门的环保产业。在四川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存在着产业分散、分割布局状态,在目前这种废物和污染处理模式中缺乏规模效应,企业的废物和污染处理成本非常高。由此,在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选择逃避废物和污染处理,在环保上少投资甚至不投资。

根据表4的统计数据,主要丘陵地区的环保产业投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1)投资水平大体与全省的平均水平相当;(2)丘陵地区内部的差异非常明显,如2006年南充市环保产业投资比是0.17%,而广安市的环保产业投资比则达到了2.6%,广安市的环保产业投资强度是南充市的15倍;(3)地区环保产业投资强度与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如内江、广安等环保产业投资比相对较高的地区,其万元工业增加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

资料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2007四川省城市环境管理与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年度报告[R],33-35。

3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四川丘陵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策略

(1)遵循循环经济原则协调各产业构成。

四川丘陵地区的经济增长强烈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的现实,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而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却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因此,在当前四川丘区承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既要考虑降低工业进入四川丘区的门槛,同时也要充分考虑降低丘区制造业的“物质消耗成本”,不能通过降低能耗、环境准入标准等政策吸引投资以促经济增长。

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性地位,有选择地发展第一产业,加快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步伐。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丘区应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常规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业资源更高效益的开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重点强化地区品牌农产品,并逐步向高档精细和无公害的方向发展,使高效农业和高科技农业成为丘区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与一、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中绝大多数产业都是资源消耗量低、占用土地少、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以劳务或服务为导向的第三产业发展是符合减量化原则的,因此,四川丘陵地区在产业结构发展中需要持续不断地提升“无重量”的第三产业的比例。美国的GDP比50年前增加了5倍,但GDP的物质重量比50年前却多不了多少,[4]其中主要原因就是第三产业比例增加,因此四川丘区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应该更快一些,并尽量使之快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以最终达到替代第二产业的支柱地位的目的。

(2)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可持续循环。

当前,四川丘区的产业布局存在分散、分割、杂乱、随意排污等现象,必须从三个层面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有机统一及可持续循环:一是企业层次。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通过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的集约型经营和内涵性增长获得企业效益。二是产业园区层次。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弃物交换形成生态产业链,而这种产业集聚的空间载体即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通过共生企业间的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使用,实现园区总体的资源和能源增值,获得丰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是区域层次。丘陵内部各相邻区域要发展各自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避免产业同构和盲目新增产业项目。按照产业发展的次序和产业链条,构建生态工业网络,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有机联系与可持续循环。

(3)有计划地加快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的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产业是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与保护环境密切相关的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以及废物、污染处理的环保产业。目前,四川丘陵地区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规模小、比重低、技术水平不高,而专业化的环保产业基本还没有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有计划地加快发展资源回收与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势在必行。

(4)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步伐,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技术体系。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必然达到极限。[5]四川丘区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缩小与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循环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制和形成具有活力的创新体系以及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科技进步和产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事业性科研院所。四川丘区的科研机构相对较少,对科研的投入比重也不高,这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也比较欠缺,更为严重的是许多科研成果被埋藏在实验室里,无法实现与产业的对接。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转换,就必须在加大对科研技术的投入,提高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通过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带动“循环经济”产业技术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88。

[2]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4。

[3]崔凤君等:《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1998(2):166-169。

[4]梁小民:《让GDP变轻》[J];《招商周刊》2003(41):6

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农地流转调查报告 篇10

中部土地流转困境成因

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经济环境、地形条件、政策引导效果等因素在土地流转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现有文献分析来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实施效果明显优于内陆地区。此次我们调研的江西省赣州市位于我国中部山地丘陵地区,是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输出大省。赣州地区特殊的山地丘陵地形和特殊的产业结构使得土地流转在该地区具有异于东部地区的特色。为了更确切地了解是哪些因素在赣州地区土地流转实施过程中影响了该地区土地流转的开展,我们将从目前土地流转比较成功的模式中挑选出对土地流转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将其纳入赣州地区土地流转的调查中,从中分析出为什么相同的因素在东部地区促进了土地流转的开展而在赣州山地丘陵地区却失去了效用。

(一)思想意识约束

调查问卷所统计的数据显示,当地农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为初中一年级,与东南沿海平原地区相比略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的意识相对保守,更多认同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强,不愿、不敢放弃和转包土地。另外,农民的思想意识上存在误区,有相当多的农民把“流转”与“失地”等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土地的流转进行。

在走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乡镇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对农户土地流转不够了解,不够重视,很少直接参与这项工作,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与种养大户或农业企业的事情,以至于没有将一些土地流转的政策向群众讲明白,一些促进流转的工作也没有落实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土地流转陷入了困境。

(二)流转市场不活跃

农业收益的高低是影响农地流转的直接因素,农民作为独立的经济人,会进行成本收益核算。

对土地需求方而言:只有当土地的规模收益大于租地的成本时,才有对土地的需求。调查数据显示, 由于赣州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一方面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仅有1.2亩左右;另一方面耕地的分布非常分散,这两方面共同导致规模经营在当地无法顺利展开。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单纯就耕地流转来讲,土地转入方的市场非常有限。

对土地供给方而言:只有当流转的收益大于自己耕种的收益时,才有将土地流转出去的意愿。将土地流转出去后,农民大多会选择外出打工以提高收益,也就是说转出土地所获得的租金与打工收入的总和要高于自己耕种土地的收益。从当地情况来看:首先,尽管非农就业率比较高,大约为80%。但打工时间和打工收入都不稳定, 这主要是由于全年打工时间只是集中在其中的某几个月份,大多数家庭仍以兼业(既有打工收入也有农业收入)为主。再者,在我们调查的问卷中,土地流转的交易价格为零的比例已接近73%。经调查,土地流转大多是在亲属之间进行,这使得转出方在利益比较时更少地考虑租金收入,取而代之的是人情因素。因此当地土地转出方市场也非常有限。

与赣州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部平原一些地区的土地流转市场非常活跃。拿温州来说,尽管人均耕地面积比较有限,但优质耕地多并且分布非常集中。农业大户可以将零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经营,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更为重要的是,温州的小商品经济发展非常成熟,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比例很高,并且全年经营且收入稳定。这就使得打工收入与土地转出收益的和能够远远高于自己经营有限土地的收入,农民更愿意将自己的土流转出去,以提高自己的收益。因此无论是转入方还是转出方市场都非常活跃。

(三)中介机构缺失

一是信息获取渠道狭窄。

获取信息作为进行土地流转的第一步,其准确性、规范性以及时效性必然对整个土地流转能否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既没有专门的中介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也没有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指导的现实,使得当地土地流转的供求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潜在流转的土地不能顺利流转,直接影响了当地土地流转的规模。

笔者调查发现,在36户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中,只有2户对谁要转出土地和谁要转入土地熟悉,仅占总体的5.56%。这意味着,绝大部分农户对于土地流转信息的获取都是偶然的。即使对熟悉土地流转信息的农户而言,信息的获取途径也是非常狭窄的,主要是亲朋好友间的偶然交流,这就使得土地流转的发生也存在有一定的随机性、偶然性。

二是流转合同签订不规范。

经过笔者的调查,36户进行了农地流转的农户均采用口头协议,且没有经过任何中介作证,不规范率竟达100%!

由于当地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的缺失以及政府服务不到位,土地流转的合同签订过程极不规范,使得土地流转的维护成本偏高。这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造成当地土地流转的困境:第一,由于合同的不规范,使得土地流转的价格制定极易偏离市场均值,更多被人情操控,也就间接地导致了农民流转土地的收益不高;第二,在缺乏规范合同的情况下,一旦流转双方发生纠纷(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户甚至存在随意中止流转合同的现象),将难以提供一个有效率的解决方案,从而使事后交易成本很高,农民会因此对土地流转存在更多的顾虑。

(四)保障性政策缺失或不到位

农民的利益保障问题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原因,现在农民的保障就是土地,农民迫不得已只能视土地为命根子,如果农民具有独立于土地之外的其他社会保障,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就业渠道,则土地大规模流转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

作为实施保障性政策的主体——政府而言,应合理制定各种保障性政策,积极宣传、推进保障性政策的实施。这影响到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和积极性。

通过调研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在36户进行土地流转的农户中有2/3的农户表示没有享受到任何保障性政策,仅有1/3的农户享受了直补政策。

通过对东部平原地区土地流转成功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通过给予农民贷款、赠送良种、技术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并且通过直补,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给予农民经济上的保障使农民真正从土地流转中获益。直补通过直接的经济补贴形式给予农民补偿,使农民得到除因流转土地本身意外的额外收入。农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政策则通过间接将农民土地流转行为与转入土地的大户或企业的经济利益挂钩,将农民的生存保障从直接的依赖土地转向转入土地的经济主体方。

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决定,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必将带来和需要大批土地的相互流转。为此,笔者根据调查分析,对今后如何推进土地流转、服务现代农业提出如下建议:

(一)广泛宣传《土地承包法》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农村社会保障政策。逐步将农村的生活保障由依靠承包土地转变为依靠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对已形成土地规模流转的区域,优先建立农村低保、社保、医保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优先安排惠农项目,加大投资力度,优先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好流转土地后农民的后顾之忧。

(二)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发展二三产业。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使农民有新的就业机会和稳定的收入来源,使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后稳得住、能致富。

(三)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业,如脐橙,来吸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当地土地转入,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同时因地制宜引进适合当地的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当地农业的经济效益。

(四)建立健全县、乡镇、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在县和乡镇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做好中介、协调、信息发布、合同鉴证、权属变更、档案管理等服务工作;村级主要依托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做好农户思想工作、处理矛盾纠纷、代表农户与承包方签订合同、维护农户利益等工作。同时完善土地流转的各项工作制度,如审查制度、申请登记制度、权属变更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和纠纷调处制度等。规范流转办事程序,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规范流转。制订科学的土地流转价格标准,流转价格坚持实行“实物计价、货币估算”或土地入股的办法,要保证价格的合理性,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

上一篇:英语语言实践下一篇:应用统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