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丘陵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初探——昭平县地质灾害防治经验与存在问题

2022-09-11

1 昭平县地质环境概况

1.1 地理简况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部, 位于桂江中游, 属地质灾害多发的丘陵地区。全县行政区划面积3273平方公里, 人口40万人, 县境内处于南岭 (五岭) 延伸余脉,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东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 其他地区为一套碎屑者沉积, 以低山和丘陵地形为主, 最高峰为仙殿顶海拔1223.4m, 最低为龙坪盆地, 海拔40m~100m, 桂江横穿其中, 境内群山起伏, 河谷深切, 平地狭小, 低山和丘陵地形占全县总面积的87.6%, 可谓九山半水半分田。

1.2 气象特征

昭平县地处亚热带气候区, 夏长冬短, 春湿冬干, 夏涝秋旱, 冬有霜雪。年平均气温20.5℃, 年均降雨2057.7mm, 全县降雨分布呈地区差异, 西北多、东部、东北、东南少。西北部的文竹、走马、昭平镇是县内降雨中心, 年降雨量在2800mm以上;全县汛期在4~9月份, 其中5、6月份降雨量最大, 月降雨量超过300mm。

2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为活动加剧, 昭平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呈上升发展趋势。据2008年调查统计, 全县地质灾害隐患133处, 其中滑坡46处, 崩塌52处, 危岩26处, 不稳定斜坡3处, 泥石流4处, 岩溶地面塌陷1处, 地裂缝1处, 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现就一些主要的灾害类型分述如下。

2.1 滑坡

从县内调查到的滑坡为46处, 总体积为548189m3, 平均密度0.014个/km2, 总变形模数为167.49m3/km2, 从规模看均为小型地质灾害, 从它们的组成物质看, 土质滑坡占95.65%, 岩质滑坡占4.26%, 从滑坡的引发因素看, 人类活动引发的占84.78%, 自然因素引发的占15.22%。

2.2 崩塌

从县内调查到的崩塌为52处, 总体积为28939m3, 平均密度0.016个/km2, 总变形模数为8.84m3/km2, 从规模看均为小型地质灾害。从组成物质看, 也是以土质崩塌和岩质崩塌为主, 分别占63.46%和36.54%, 诱发原因基本与滑坡相似。

2.3 危岩

该县有数据统计的危岩共26处, 总体积7181m3, 主要分布在昭平县东北部以灰岩为主的岩溶地区。这些地区, 地形起伏大, 山坡自然坡度陡, 岩体裸露。加上人为的修筑公路和人工采石, 也极易引发危岩。

2.4 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岩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

泥石流多发生在雨季, 由自然因素引发。形成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 地势陡峻, 沟床纵坡大, 地形上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目前, 该县共调查到泥石流及潜在泥石流共4处;3处不稳定斜坡均为修路切坡形成和建房加载形成;位于黄姚镇中洞村中洞屯的地面塌陷是其县内发现的唯一一处地面塌陷。

以上资料表明, 昭平县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多为滑坡、崩塌和危岩, 换而言之, 在丘陵地区最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也主要为滑坡、崩塌和危岩。该县国土资源部门对全县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和排查, 并结合实际对部分危害性较大的隐患点进行了治理, 主要采取了以下应对措施, 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 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应对措施及面临的问题

3.1 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和预警预报体系

因地质灾害防治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 群测群防是当前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方法, 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 才能把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目前, 昭平县已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预警预报体系, 对全县范围内具有重大隐患及潜在危险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 以便全面掌握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动态变化情况, 做到防患于未然。该体系由县、乡 (镇) 、村三层构成。县级成立地质灾害监测中心, 负责全县地质灾害监测、指导和协调工作;乡 (镇) 级负责具体督促指导各村监测组对各灾害点实施监测、业务指导和监测数据上报以及气象信息上传下达等工作;村级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组, 负责实地监测, 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人。今后的工作是, 要完善群测群防和预警预报体系, 特别是要注重监测数据统计信息化的建立, 包括地质灾害点资料, 动态变化数据等, 要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在信息系统中, 以确保网络传递快速化, 监测数据最好以曲线、图表等形式体现, 为隐患点发展趋势分析提供依据。

3.2 进一步做好防灾治灾工作

(1) 要更加广泛深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估与区划工作。

要高度重视地质灾害可能引发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不稳定因素。无论哪个方面的调查、评价, 都应注重应用新的技术方法, 并不断拓展和深化调查内容。昭平县基础性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2) 地质灾害防治要多部门团结协作, 组织落实, 尤其是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不仅仅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事, 也不仅仅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事, 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支持和协作。在工作中, 国土、水利、安监、气象、公路、林业等部门要加强合作, 坚持“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 共同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雨季、汛期等地质灾害多发期。

(3) 要把防治地质灾害与工程建设、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结合。

本区的地质灾害的发生, 大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诱发的, 主要是由农户削坡建房和工程建设引起。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要齐抓共管, 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 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 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防治工程还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验收。通过强化规划审查和建设审批, 严控地质灾害源头。

3.3 要建立高素质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

地质灾害防治队伍人员不足, 整体专业素质不高是国土资源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一般县级地质环境保护股只有1~2名工作人员, 各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的工作人员也仅有2~5人, 且乡镇国土所的人员还经常要参加当地乡镇政府组织的计生、维稳等工作。要组建一支从事地质环境保护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专业的、高素质的地质环境人才队伍, 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 这需要国家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当前, 国土资源部门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地方双重管理的体制也制约了人才的吸收和引进。就昭平县而言, 2002年县乡机构改革后, 原来的地矿局、黄金局、土地局合并成现在的国土资源局, 除22个行政编制人员、2个行政单位事业编制人员外, 尚有多个自收自支二层机构60余人需要自筹经费解决吃饭问题, 且改革后各部门各单位均定岗定编, 按照公务员管理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管理有关规定, 各单位只有在有空编的情况下, 才能申请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录, 所以, 自2002年以来, 该县国土资源局没有过招录新的人员。其次, 因双重管理, 地方政府在干部的提拨任用上也基本不考虑从国土部门选用, 从而严重影响了国土资源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了人才的流动和引进。

3.4 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科学普及和防灾教育

近年以来, 该县国土资源部门多次开展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累计向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治宣传资料、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0000多份, 发放地质灾害防治有奖问答卷5000多份, 接受群众咨询320人次。此外, 还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学校、乡 (镇) 、村屯等人员密集处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和防灾避灾知识培训, 并每年对群测群防监测人员进行至少一次技术培训, 利用广播、报纸、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等一系列活动,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进一步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基本技能, 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

3.5 争取各方面资金支持地质灾害的勘查与防治

在出现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无法避让时, 对灾害体就必须进行勘查和治理, 对隐患点居民也需进行迁移和安置。目前,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行政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通过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由于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防治, 区域性的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重大地质灾害的勘查与治理,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处置, 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等。但仅依靠国家补助的部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开展工作远远不够。2005年至今,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贺州市国土资源局共拨付给昭平县专项地质灾害治理资金177万元, 昭平县人民政府拨付了41万元配套资金, 同时最近三年每年安排1万元资金用于汛期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主要是监测人员的电话费补贴和购置简易监测工具。但这些资金只能解决一些局部灾害, 达不到全部治理的可能。四年来, 全县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8人, 毁坏房屋约250间, 直接经济损失达485.2万元, 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约为4825人, 受威胁财产价值上亿元, 仅靠上级拨付的资金对灾害治理和灾民搬迁及灾后重建仅是杯水车薪, 以致造成工作延滞或者根本无法开展。对此, 笔者有如下建议。

(1) 政府要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的投入, 把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列入每年当地的财政预算, 及时拨付到位。

(2) 地方政府应建立多渠道的地质灾害治理专项资金筹措方式, 可通过行政性法规试行征收地质灾害治理费, 如参照地方教育费附加、防洪保安费、排污费等费用的征收。

(3) 要积极引导和吸收民间资金参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 由人为原因诱发地质灾害, 不应由国家和政府去买单。对一些如昭平这样基本没有工业支撑、财力有限的地方政府, 可偿试走商业化模式即有偿治理吸收民间资金对地质灾害项目进行治理。

(4) 地质灾害的防治, 要真正体现重在“预防”, 而不是“治理”。现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付, 全部是“治理”资金, 而“预防”几乎无经费可言。众所周知, 很多的地质灾害是客观存在的, 甚至是不可治理的。所以只有加大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预警预报和建立群防群测等“预防”方面的人员和资金的投入, 才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最有效途径。

昭平县地处丘陵地区, 是地质灾害易发区, 其大多数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活动所诱发的, 如何做好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这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性的工作, 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做好预警预报和各项防范工作, 科学防灾、合理避灾、有效治灾, 才能标本兼治, 这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根本目标。

摘要:本文就广西昭平县地质灾害的特征和类型进行调查, 并就丘陵地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希望能以点带面, 给与昭平县的地形地貌相似的丘陵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丘陵,地质灾害,预防,治理

参考文献

[1]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

[2]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读本.

[3] 广西壮族自治区昭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上一篇:石门揭煤瓦斯抽放钻孔封孔方法的改进研究下一篇:试论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