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业机械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摘要:当前,在中国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粮食进口难度增大的背景下,中国粮食供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始终处于紧平衡的状态。而农业机械替代人工劳动成为粮食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投入要素,其在稳定粮食生产和提高粮食产量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弥补了农业劳动力短缺给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1978-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在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的背景下依然增长了1.17倍。由此可见,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政策抓手。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问题,从而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准中国粮食稳产保供的着力点,实现粮食生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将在分析粮食生产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演变过程基础上,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路径;并在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的影响机理基础上,分别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和市级面板数据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三个议题进行实证研究。由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1)农业机械化发展与粮食生产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粮食生产的变动趋势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变动趋势具有一致性。一般情况下,在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粮食产量增产明显,农业机械作为劳动力的替代要素在粮食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显著增长,但存在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西部丘陵山区和东部低缓丘陵地形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正向相关性,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不仅会显著提升本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还对邻近其他地区的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本文认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是通过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从而影响粮食产量。从时间维度来看,1998-2013年,大中型农业机械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一时期,农机跨区作业经历了起步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农机跨区作业促进粮食生产技术的传播,并提高农机利用效率,促进粮食种植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2014-2018年,随着农机作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农机跨区作业成本的增加,农机长距离(跨省)跨区作业呈不断减少趋势,未来应更多关注农业机械短距离(跨市、跨县)跨区作业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空间维度来看,本文认为农机跨区作业路线是以跨经度和跨纬度的组合形式存在,并不完全是按照跨纬度行进作业。通过对小麦和稻谷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水稻跨区作业的行进路线途径的省份中,大中型农业机械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验证了中国农机跨区作业方式是以跨纬度和跨经度相结合的模式。(4)农业机械化对粮食播种面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占比。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上涨和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农业机械替代人工劳动,农户种植结构由“去粮化”向“趋粮化”发展。分区域来看,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对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地形越平坦的地区,影响效果越明显。说明随着农机装备水平的提高,小型通用机械的推广应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的扩大,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原来一些不适合种植粮食的丘陵山地也可以扩大种植面积。而在东北地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对粮食播种面积占比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粮食播种面积的提升空间十分有限,从而导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能扩大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从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和地形坡度的交互项来看,在东北和西部地形平坦的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粮食播种面积占比具有显著的影响。(5)中国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具有较为明显的空间正向相关性,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时,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不仅会显著提升本地粮食产量,还对邻近其他地区产生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从分解值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产量的间接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说明中国农机对粮食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直接影响。从时间长度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产量的长期效应明显大于短期效应,说明从长远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更大、效果也更为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随着跨区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弱,2014-2018年,只有在“三个小时之内”(180分钟)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粮食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才显著,说明随着当地农机竞争市场的加剧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农机跨区作业距离逐步以短途为主。受农机跨区作业自身激烈的竞争市场的影响,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在达到另一个门槛值后,对农机跨区作业的影响减弱,随之在农机跨区作业对粮食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减弱。具体来说,当公路密度(本地区公路密度+其他地区公路密度的空间滞后项)小于0.123时,其他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本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系数值为0.480。当公路密度大于等于0.123且小于0.297时,其他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对本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系数值上升至0.704,增长幅度大。而当公路密度大于0.297时,上述系数值上升0.788,增加幅度微弱。紧密围绕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研究利用省级和市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可能的创新点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研究视角方面:(1)现有研究一致认为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增产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关于农业机械化对粮食增产的具体影响路径回答较少,而本文以影响粮食产量的两个重要方面为切入点,即通过分析农业机械化与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粮食播种面积相关关系,进而引出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量影响的作用机理,从而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2)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直接影响,忽视了空间因素在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而本文基于农机跨区作业的现实背景,将空间因素纳入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中,从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两个角度分析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和粮食产量的影响,从而丰富和拓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视角。第二,在研究方法方面:(1)在研究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问题中,不同于现有文献中按照同一纬度或者同一经度归类的处理方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经纬度组合形式将小麦和稻谷的跨区作业省份进行归类,再进行空间计量回归,使计量结果更接近现实情况;(2)不同于现有文献中的处理方法,本文采用线性混合模型来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从而能更好的处理农业机械等固定影响因素和地区时间等随机影响因素,减少估计偏差;(3)本文选择带有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研究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量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比较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量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弥补了静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局限性,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播种面积;空间溢出效应

学科专业:农业经济学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农业机械化

2.1.2 粮食

2.1.3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

2.1.4 农机跨区作业

2.1.5 空间溢出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2.2.2 分工和专业化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空间溢出相关理论

2.3 文献回顾

2.3.1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

2.3.2 关于农业机械化与粮食产量的研究

2.3.3 关于农业机械化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研究

2.3.4 关于农业机械化与粮食播种面积的研究

2.3.5 关于农机跨区作业与粮食生产的研究

2.3.6 文献述评

3.农业机械化发展与粮食生产:演变与关系

3.1 农业机械化发展演变

3.1.1 农业机械化水平变化

3.1.2 农业机械类型变化

3.1.3 农机跨区作业变化

3.2 中国粮食生产演变

3.2.1 粮食生产总体变化

3.2.2 粮食生产阶段变化

3.2.3 粮食生产区域变化

3.3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路径

3.3.1 农业机械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的关系

3.3.2 影响路径

4.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

4.1 机理分析和研究假说

4.1.1 机理分析

4.1.2 研究假说

4.2 方法设计与数据来源

4.2.1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方法

4.2.2 空间计量方法

4.2.3 数据来源

4.3 实证分析

4.3.1 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实证分析

4.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3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选择

4.3.4 回归结果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5.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

5.1 机理分析及研究假说

5.1.1 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农户种植决策

5.1.2 家庭福利最大化目标下的农户种植决策

5.1.3 机理分析

5.1.4 研究假说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据来源

5.3 实证分析

5.3.1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实证分析结果

5.3.2 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的实证分析结果

5.3.3 不同地区之间的异质性检验

5.4 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

5.4.1 方差齐性和正态分布检验

5.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5.4.3 内生性问题处理

5.5 本章小结

6.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6.1 机理分析及研究假说

6.1.1 机理分析

6.1.2 研究假说

6.2 研究方法

6.2.1 空间集聚与分异

6.2.2 空间计量模型

6.2.3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2.4 门槛效应检验的计量模型

6.3 数据、变量与描述性统计

6.3.1 数据来源

6.3.2 变量设置

6.3.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 计量结果分析

6.4.1 空间溢出效应回归分析

6.4.2 空间溢出效应距离阈值分析

6.4.3 门槛回归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问题处理

6.5.1 稳健性检验

6.5.2 内生性问题处理

6.6 本章小结

7.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启示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中国美学研究论文提纲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经济管理论文提纲